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导语: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总是由于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价值长期的服用药物特别的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其中凝 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总是由于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价值长期的服用药物特别的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其中凝血酶时间偏高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如果掌握好原因就能很好的进行预防,下面一起了解下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范围为:男性11~13.7s,女性11-14.3s。 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因素较多,但其根本原因是凝血因子的缺失。一切导致凝血因子减少的原因都可能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之所以是肝功能检查中重要的一项,那么其时间的长短一定反应肝功能的某些变化。 肝脏是凝血因子形成的主要场所,当肝功受损时凝血因子不能正常合成,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高于正常值时会表现一系列的症状,如体表容易出血,出血后不容易止血。如牙龈出血、创伤出血等现象。同时凝血酶原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身体容易出现青紫斑块,身体稍微受压就会产生或青或紫的斑,几分钟后才渐渐消失。 除肝功能异常造成凝血酶原偏高现象还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原因。当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首先要考虑肝功问题,做详细的肝功检查,确定病因及时进行治疗。 上面就是对凝血酶时间偏高的原因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希望对朋友们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平时在生活中尽量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一)参考值 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 凝血酶原比值:0.82~1.15 (二)临床意义 1.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 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 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等。 2.PT缩短: ①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②DIC早期(高凝状态); ③口服避孕药、其它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 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三少或停止用药。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参考值:33.68~40.32秒 (二)临床意义:基本与凝血时间意义相同,但敏感性高。目前所用的大多数APTT测定方法,凡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异常。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虽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25%甲

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敏感性欠佳。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 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 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 倍为宜。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百科名片 凝血酶 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目录[隐藏] 原理与临床意义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A与INR在肝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PTA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

[编辑本段] 原理与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编辑本段]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0%;重型肝炎PTA<40%[1]。Child-Pugh分级中PT延长1~4s计1分、4~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及医学意义 一、出血时间(BT)测定 (一)正常参考值 TBT法:(Simplate Ⅱ型):2.3~9.5分钟(min) IVY法:2~7分钟(min) Duke法:1~3分钟(min)(不超过4分钟) (二)临床意义 由于临床上由药物治疗引起的BT延长较常见,故测定前应仔细询问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炎药、口服抗凝药及某些抗生素等。 1.BT延长 (1)血小板数量异常: 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 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缺陷: ①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 ②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血管性血友病(VWD)。 (4)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见于 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2.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 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背后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二、凝血时间(CT)测定 (一)参考值

普通试管法:5~10分钟(min) 硅管法:15~32分钟(min) 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分钟(min) (二)临床意义 1.CT延长 ①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Ⅺ缺乏症; ②血管性血友病; ③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④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 ⑤循环血液中的抗凝物,如抗Ⅷ因子抗体可抗因子Ⅸ抗体、SLE等。 2.CT缩短 ①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 病综合征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静滴胺碘酮对抗凝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影响

静滴胺碘酮对抗凝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影响 贾宝成1,庄聪文2, (1上海长海医院 心胸外科,上海 200433;2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心胸外科,福建 福州 350025) 摘要:目的 评价静滴胺碘酮对瓣膜置换术后房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快速房颤患者33例,患者均接受静滴胺碘酮治疗5d,于静滴胺碘酮前后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常规剂量华法林抗凝情况下,33例患者中PT全部延长。静滴胺碘酮前PT为(21.2 3.1)s,静滴胺碘酮后PT为(35.2 6.1)s,前后相差显著,(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快速房颤患者在应用胺碘酮静滴治疗快速房颤时,应用常规剂量华法林抗凝可使PT明显延长。 关键词:胺碘酮;凝血酶原时间;房颤;瓣膜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972.2 R55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826(2003)02 0015 02 Effect of Intravenous Amiodarone on Prothrombin Time in Patients with Anti coagulation Jia Bao cheng,Zhuang Cong w en (Cardiothoracic Departmert of Chang hai Hospital,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 aluate t he effct of intr avenous amiodaro ne on prothrombin time(PT)in pat ients after valv e replace ment.Methods Intr av enous amiodarone was administered to33atrial fibeillaion patients w ith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and me 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for5days,and P T w as detected in every patient before and after amiodarone uses.Results PT w as (21.2 3.1)s befo re amiodarone use and became(35.2 6.1)s after ordarone use,on condition of routine w ar far in adminis traion.Y he latter is significantly lo nger than the former(P<0.05).Conclusion PT become signifcantly lo ger after intravenous amiodarone adminstration to atrial fibr illation patents with rheumat ic hear t disease and mechanical valv e replacement on condition of routine w arfar in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amiodar one;prothrombin time;atrial fibrillat ion;valve replacement 胺碘酮属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使心房和心室的肌纤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从而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由于静滴胺碘酮起效快速,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因而临床应用日渐增加。大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多合并房颤,在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均需抗凝治疗。本文就静滴胺碘酮对瓣膜置换术后房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胺碘酮在抗凝患者中的安全使用进行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1-06~2002-12,收治33例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置换术后快速房颤患者,房颤心率(131.4 25.6)次 min,病程3月~17年,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5.3 14.6)岁,NYHA心功能分级!~级。所有病人均口服华法林,剂量个体化,1.25~3.75mg。 1.2 方法 33例患者入院后即行PT及标准化比值(IN R)检查,监测心率,停服地高辛,给予胺碘酮(法国赛诺菲公司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的葡萄糖250ml静滴,450mg d,2~3h滴完,连续5 d,同时按患者原剂量口服华法林,5d后复查PT及INR。 收稿日期:2003 01 13 作者简介:贾宝成(1973 ),男,吉林人,博士研究生。 ?15? 第31卷第2期临 床 军 医 杂 志 2003年4月CLI NI CAL JOU R NAL OF M EDICAL O FF ICER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 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 g/L 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

凝血时间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它与出血时间不同,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质增多。根据标本来源,凝血时间测定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1] 编辑本段 测定方法 根据标本来源有:毛细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细血管法测定。由于采血过程易混入较多组织液因而即使有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发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该异常的结果变为正常。本法极不敏感,仅能检测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检率达95%故属于淘汰的方法。静脉采血法:由于血液中较少的混入组织液,因此对内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细血管采血法要高。目前有3种检测法:(1)普通试管法(Lee-White法):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目前也趋于淘汰。(2)硅管法(SCT):本法与普通试管法的测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采用涂有硅油的试管。由于硅管内壁不易使内壁凝血因子接触活化,故凝血时间比普通试管法长,也较第三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r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检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悬液,先充分激活接触活化系统的凝血因子Ⅶ、Ⅺ等,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第三性,是内源性系统第三的筛选试验之一,能检出Ⅷ:C水平<45%亚临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监护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较好的指标之一。以上测定凝血时间的各种方法,在检测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无论敏感性或准确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2] 编辑本段 正常范围 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法:15~32min。检查介绍凝血时间指离休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3] 编辑本段 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早期肝素治疗时等。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4]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评价

凝血试验检查结果延长的实验室评价 PT和APTT是常用的凝血试验。体内凝血的启动有赖于组织因子和调节因子Ⅶ的激活,而且凝血酶的持续产生需要Ⅺ、Ⅸ、Ⅷ、Ⅹ和Ⅴ因子的激活。然而,PT和APTT结果的解释,纤维蛋白凝块内激活凝血因子的聚集可以归纳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单独APTT延长提示一个或多个内源性凝血因子(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高分子量激肽原、Ⅻ、Ⅺ、Ⅸ和Ⅷ因子)缺陷或存在其抑制剂。单独PT延长说明外源性凝血因子缺陷或存在外源性凝血因子抑制剂,但是轻微的Ⅹ、Ⅴ和Ⅱ因子缺陷也可引起PT延长。PT和APTT均延长说明共同途径的凝血因子(Ⅹ、Ⅴ和Ⅱ因子)缺陷,或纤维蛋白原存在质或量的缺陷。 评价非预期的APTT和/或PT延长时,首先要排除分析前原因。从用肝素冲洗的动静脉抽血而引起的抗凝剂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错误,虽然商业PT试剂含有中和大约2U/mL肝素的物质,但是如果是从含肝素的导管中采集的血液,则血中的肝素远超过这种能力。其他分析前因素包括应用含高浓度枸橼酸钠抗凝剂(3.8%而不是3.2%),溶血标本(hemolyzed samples interfering with photo-optical clot detection methods),标本采集与检测时间间隔过长(APTT>4小时,PT>24小时)。增加枸橼酸/血浆比率,降低钙离子浓度[例如,HCT>55%的病人,or samples collected in under-filled collection tubes]可能引起PT和APTT 延长这一错误结果。 第二步是重复试验,注意减少分析前人工错误。如果凝血试验仍然延长,应该进行第三步,将病人血浆和正常混合血浆等混合进行混合试验。混合试验可将一个或多个因子缺乏的血浆校正到参考区间,如果血浆中存在凝血因子特异性中和抗体或非特异性狼疮抗凝物,则仅部分校正或校正不了。 Ⅶ因子缺乏概述 单独Ⅶ因子缺乏可以是遗传性也可以使获得性。获得性Ⅶ因子缺乏报道非常少见,多数与恶性肿瘤、败血症,和/或骨髓移植有关。体外试验证实有些病例产生中和Ⅶ因子活性或加速其清除的抗体。一例与外科手术相关的短暂性获得性Ⅶ因子缺乏已用重组激活的Ⅶ因子治疗成功。 遗传性Ⅶ因子缺乏的流行率估计为1:500,000,常常为偶然发现。患者可能无症状或有自发性关节和脑出血。出血症状通常发生在纯合子患者和复杂的杂合子患者,与Ⅷ因子和Ⅸ因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 时间的测定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学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是指从小血管破损出血起至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实际是测量微小血管口封闭所需时间。出血时间的长短与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粘着、聚集、释放以及收缩等功能有关。出血时间测定,可检查生理止血过程是否正常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测定凝血时间主要反映有无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 【实验材料】 人;采血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秒表、条、玻片及大头针等。 【实验步骤】 1.出血时间的测定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末节指端后,用消毒后的采血针快速刺入皮肤2~3mm深,让血自然流出。立即记下时间,每隔30秒用条轻触血液,吸去流出的血液,使滤纸上的血点依次排列,直到无血液流出为止,记下开始出血至停止出血的时间,或以滤纸条上血点数除以2即为出血时间。正常人约为1~4min。 2.凝血时间的测定操作同上,刺破耳垂或指端后,用玻片接下自然流出的第一滴血,立即记下时间,然后每隔30s用针尖挑血一次,直至挑起细纤维血丝止。从开始流血到挑起细纤维血丝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正常人约为2~ 8min。 【注意事项】 1.采血针应锐利,让血自然流出,不可挤压。刺入深度要适宜,如果过深,组织受损过重,反而会使凝血时间缩短。 2.针尖挑血,应朝向一个方向横穿直挑,勿多方向挑动和挑动次数过多,以免破坏纤维蛋白网状结构,造成不凝血假象。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一、学习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蛙类(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二、动物与器材 蛙或蟾蜍、蛙类手术器械、蜡盘、蛙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或不锈钢盘、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 三、方法与步骤 1、破坏蛙脑脊髓 2、剪断脊柱、剪除腹壁和内脏 3、玻璃皮肤 4、分离坐骨神经 5、完成标本制备

使用EDTA抗凝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使用EDTA抗凝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作者:季明德,魏源华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检验科, 现阶段进行凝血项目检测都是用枸橼酸钠抗凝,抽取血液量与枸橼酸钠的比例是9:1,在真空采血管中包含固定量的0.3 ml抗凝剂,真空采血管内的负压保证了从血管中吸出2.7 ml血液。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偶尔会发生血液量不足的问题,比例发生改变会影响凝血结果[1]。使用EDTA抗凝管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EDTA粉末在抗凝过程中几乎不对血液造成稀释,也就不会发生稀释比例的改变。本文研究在于诠释用EDTA抗凝时所测得的PT、INR结果与枸橼酸钠抗凝时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Stago 公司生产的STA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使用Stago 公司配套试剂,配套质控品。Dade-Behring公司生产的INR校准血浆; 1.2 标本来源收集本院健康体检者标本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0~53岁;收集本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其它原因致PT延长病人标本60例,男35 例,女25例,年龄21~55岁。 1.3 实验方法 1.3.1 枸橼酸钠抗凝血MNPT的计算同一仪器使用不同生产厂家、不同批号的凝血活酶试剂所计算出的正常人平均PT(MNPT)值是不一样的,故我们应重测所用凝血活酶试剂匹配的仪器MNPT 值,而不应使用生产厂家给我们提供的MNPT值[2]。计算MNPT需要至少20份正常血浆。本实验我们挑选60名健康体检者,经过仪器测试PT值,剔除>2S的数据, 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枸橼酸钠抗凝血的MNPT值。 1.3.2 EDTA抗凝血MNPT的计算 60名健康体检者的EDTA抗凝血,测试PT结果后,剔除>2S的数据, 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EDTA抗凝血的MNPT值。 1.3.3 Local ISI(仪器区域国际敏感指数)的建立仪器不可使用试剂说明书上附带的ISI值,因为此ISI值是试剂制造商用手工方法所测出的,并非是实验室仪器对所用批号凝血活酶试剂的Local ISI[3],所以要重新建立Local ISI。用已标注INR值的校准血浆复溶后,在Stago仪器上测PT 2~3次,得出PT秒数均值,INR=(PT/MNPT)Local ISI,将枸橼酸钠及EDTA抗凝血各自的MNPT 结果及已知的INR结果代入上式,即可求出Local ISI=lgINR/(lgPT-lgMNPT),故能分别求出两种抗凝方式各自的Local ISI。 1.3.4 PT、INR的检测本院健康体检者标本60例,本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其它原因致PT延长病人标本60例用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管各抽一管血,3 500 r/min离心5 min,以制备乏血小板血浆,在4 h内完成检测。根据公式INR=(PT/MNPT)Local ISI,得到INR值。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

创伤是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处理好创伤中的止血问题是重症医学科治疗的主要任务,所以奉献这篇文章,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未控制的出血是严重创伤患者潜在可预防的首位死因?恰当的处理包括早期明确出血部位,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失血量,恢复组织灌注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大约有1/3的创伤出血患者入院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增加了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创伤出血高级处理特别工作小组(Task Force for Advanced Bleeding Carein Trauma)于2007年发布严重创伤出血处理的指南,2010年进行更新,2013年再次进行更新,并作为欧洲“止血运动(STOP the Bleeding Campaign)”的内容? 该指南根据GRADE分级标准确定推荐级别,包括1A(强烈推荐,高质量证据)?1B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1C(强烈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2A (弱推荐,高质量证据)?2B (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2C (弱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具体内容如下? 1 早期复苏和防止进一步出血 (1)对于需要紧急外科手术止血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1A) (2)开放性四肢损伤存在威胁生命的大出血,在外科手术前推荐使用止血带?(1B) (3)对于没有脑疝征象的创伤患者,推荐开始机械通气时采用正常的通气量?(1C) 2 诊断和监测出血 (1)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损伤的解剖类型?损伤机制以及患者对初始复苏的反应,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的程度?(1C) (2)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果初始的复苏无效,则应立即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1B) (3)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推荐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评估? (1B) (4)对于怀疑有躯干部损伤的患者,推荐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FAST或CT) 以明确有无胸腹腔游离液体?(1B) (5)对于存在明显腹腔积液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采取紧急的干预措施?(1A) (6)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推荐使用CT进行进一步的评估?(1B) (7)不推荐单独使用红细胞压积(Hct) 检测作为评估出血程度的独立实验室指标?(1B) (8)推荐检测血清乳酸或碱剩余作为评估?监测出血和休克程度的敏感指标?(1B) (9)推荐常规评估创伤后的凝血病,包括早期?重复和联合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1C) 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帮助明确凝血病的特征和指导止血治疗?(1C) 3 组织氧合?输液和低体温 (1)对于没有脑损伤的患者,在严重出血控制之前应将收缩压维持在 80~90mmHg(1mmHg=0.133kPa)? (1C)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GCS≤8) 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该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1C) (2)对于低血压的创伤出血患者应该进行液体治疗?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II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有何意义? 出血时间(CT)和凝血时间(BT)测定,是一对试验,用于测定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及血液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前者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后者用于测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该组试验具有方法简单,测定迅速的特点,但也有致命的缺点,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异变异较 大,测定时各种干扰因素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认为它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初筛试验,而不是用于诊断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但结果明显比玻片法准确。 参考值:出血时间(Duke法):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2?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4~12分钟 出血时间延长多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的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此外还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抗凝治疗等疾病和情况。 凝血时间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VHI、IX、XI减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显著减少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纤维蛋白原减少如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病等;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纤溶系统亢进如DIC后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时;循环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凝血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术病人、肝或肾穿刺术前、腹腔镜检查术前、人工流产术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实验的要求, 目的在于过筛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验本身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有关出血时间实验的问题上做了一些调查和实验,认为出血时间测定与出血倾向和手术出血问题并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1实验原理:凝固法 2 2.1 2.2 3.8 3 1小时, 4 5 6. 6.1 未开封 6.2 ,室温保 存 7. 仪器设备: 7.1 仪器名称: 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 7.2 仪器厂家:日本Sysmex公司 7.3 仪器型号:Sysmex CA-1500 7.4 仪器技术参数: 7.4.1 速度:最快检测速度180测试/小时,组合检测约140测试/小时 7.4.2 试剂位:36个,具冷藏功能。 7.4.3 样本位:50个,可自动连续添加。

7.5 仪器校准程序: 7.5.1 校准频率:当方法改变,试剂厂家或试剂型号改变,仪器维修影响测定结果等情况时,必须进 行校准。 7.5.2 校准操作:设置标准曲线分析(由仪器提供商指定工程师执行) 8. 操作步骤: 8.1 检查前准备: 8.1.1 清空废液瓶,清空反应杯抛弃槽。 8.1.2 添加足够反应杯(不能超出警告线)。 8.1.3 8.2 ”, 8.3 PT、 ,选完8.4 8.5 按 ,→测 继续输 入其他架样本工作清单,按继续确认测试任务,添加样本架继续测试,→测定完成,测定项目背景变为“●”,打印机打印出测定结果,所有测定清单完成,系统恢复“Ready” 状态。 8.6 每日维护:完成每日的测定后,关机前维护。 8.6.1 冲冼针Rinse Probe 8.6.2 清空废液瓶,和已使用过的反应杯。 8.6.3 将试剂架连用试剂放入冰箱。 8.7关机:先关主机,再关打印机。

9.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 9.1 仪器测定PT的线性范围在5-600秒,测定完成后仪器显示PT秒数、PT活动度、INR值等参数。 若不能对参数进行正确计算,将出现下列信息: ﹡﹡﹡.﹡出现错误,不能得到分析数据 ˉˉˉ.ˉ不能计算参数 +++.+数值超出线性范围. 9.2 仪器设定PT参考范围在10-14秒,如果得不到一个正常数值,在数据的左侧将出现下列标记: ﹡出现错误信息 10. 为失 11 11.1 11.2 PT 11.3PT、11.4 12 12.1抗凝剂:草酸盐、EDTA、肝素不适用于PT检查 12.2标本采集处理不当,如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造 成结果变异。 12.3纤溶药物的影响,如双香豆素、链激酶、尿酶等。 12.4超剂量使用肝素使凝固时间延长。 12.5FDP增加使凝固时间延长。 12.6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天门冬酰胺酶、钠络酮等影响测试结果。 13. 操作注意事项:干粉试剂及质控血浆溶解

出血时间测定和意义

出血时间测定方法和意义 卫生部于2000年11月24日颁发了卫医发[2000]412号文件,文件规定“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出血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为了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检验项目,在此对如何使用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 一、BT测定的原理 用出血时间测定器在前臂皮肤上造成一个“标准”创口,记录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此过程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粘附、激活、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反应,当血管和(或)血小板功能有异常时,出血时间可出现变化。 二、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BT检测时需要哪些器具? 为了保证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测定过程的安全性、无菌性和方便性,推荐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模板式出血时间测定器,具体使用方法依照测定器生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 BT测定所需的器具包括: ·出血时间测定器 ·秒表 ·血压计 ·消毒滤纸 ·酒精拭子 ·蝶形胶布、纱布和长胶布 ·剃刀(必要时在前臂试验部位剃去皮肤表面的体毛) 三、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BT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1.操作人员首先要确认试验对象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是否低于本实验室的参考范 围(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测得的BT与Plt测定结果呈负相关,当Plt≤100×109/L 时,BT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缺乏足够的试验依据。) 2.试验前向试验对象告知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伤口留下疤痕、瘢痕形成的可能性以及感染的危险性等。 3.将试验对象的手臂掌心向上置于固定的台面上(台面高度最好接近心脏水平),以肘窝皮肤皱褶下方2-3cm,前臂外侧1/3处作为试验部位,试验部位要求无体毛(必要时剃去)、疤痕、纹身、擦伤、浅表血管、皮肤感染及胎记等。 4.在手臂上段套上血压计袖带 5.用酒精拭子清洁试验部位,然后使皮肤自然凉干至少30秒。 6.在使用测定器前,给血压计袖带打气,使压力达40mmHg并维护30-60秒,在测定过程中要确保压力稳定在40mmHg,避免使用漏气的血压计(否则无法维持恒定的压力)。 7.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时操作人员要戴手套。 8.将出血时间测定器放在前臂选定的位置上,使之贴于皮肤表面,但要保证测定器对前臂的压力尽量小。按测定器说明书的操作方法,作一垂直或平行于肘窝皮肤皱褶的切口。成人的切口长5mm,深1mm。 9.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10.每隔30秒用滤纸吸去从切口流出的血滴,注意应避免触及切口,也不能挤压,如果出血量较多,可增加用滤纸吸去血滴的频率,直至出血停止。记录在皮肤上作切口直至出血停止的时间即出血时间。 11.测得试验结果后去掉血压计的袖带,若切口附近需要进行清洁时,勿用酒精触及切口,否则易引起再次出血及加重瘢痕形成。 12.用蝶形胶布使切口的边缘合拢,但勿使胶布贴在切口上,再用纱布和长胶布对伤口进行包扎以防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2149例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测定。结果在2149例标本中有273例有误差,误差率12.7%。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253例,占92.7%;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1例,占4.02%;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占2.93%;混有肝素者1例,占0.33%。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凝血四项;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凝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除了靠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外,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凝血四项是判断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术前筛查凝血系统病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Rod-gers等研究认为,Duke法测定出血时间不能作为凝血功能的预测指标[1]。2000年卫生部明令停止使用术前的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测,用凝血四项取代,使临床标本量激增。丛玉隆等认为:血液离体即开始变化,随存放方式和时间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2]。本文分析了非疾病因素异常结果和标本、收集及放置时间的关系,探讨造成凝血四项误差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所有标本均来自于本院住院患者,由护士采集送到本科。收集我院2009年至2010年2149例标本住院患者静脉血。收集不合格标本273例(非病理因素引起结果异常者),其中血量比例不当者253例,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1例,混有肝素者1例,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重新抽血复查。 1.2 仪器SYSMEX 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3 试剂SYSMEX原装试剂 1.4 比色杯原厂比色杯。 1.5 试管杨州市华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2 ml血凝管带盖。 1.6 方法检测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对第一次检测结果异常者,而临床上没有相关病史或明显出血征象者,由同一检验人员重复检查三次,三次结果均无明显差异者要求临床重新采血复查。此法排除仪器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偶然误差。 2 结果 2.1 送检标本误差 2149例患者有273例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其中253例采血量不符合比例:采血量不足者214例、血量多者39例;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者11例;混有肝素者1例;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 2.2 送检标本有问题与重新送检的标本测定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