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

“对方法论的兴趣是靠近真理的热情表现”。

——刘再复

【序言】

一、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方法论的兴趣是靠近真理的热情表现”。

1、日常生活中对方法的运用

以问题提出:衣做衣服和洗衣服各有方法洗衣用洗涤物先浸泡一会儿

食做饭煳了插葱煮粥防扑放油烹饪的各种方法

住平房冬天防冷窗外钉塑料薄膜支起来多隔温层

行交通工具决定去目的地的方法

生出生(顺产与剖腹)生存(靠能力与靠溜须)

老靠子女敬老院独立

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花钱多未必好病)

死赴死的方法不同如艺术家的卧轨、投湖、枪杀(西方)

2、工作、学习中方法的重要

手工与工业方法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从教室搬走大石头)

学习方法对成才的重要性:学外语(以前硬背单词)

看人看事做文章(从大到小、联系比较、全方位)

3、传统上方法论教育的缺乏

传统四书五经的死记硬背、今天外语学习现代工业个性淡

根源在中国传统模糊思维方法属于理知至今文论不清晰

二、文学批评方法概说

1、文学批评方法的产生

评判之心人皆有之(源于先验:大小、多少观念 1+1=2等)

生活中的购物是典型的评判(如买衣服)

评判文学先后顺序:文学——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前生后

如:先秦诗——孔子删诗成《诗经》——汉代的诗经批评(含方法)

政治学的批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道德的批评“先王以是(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歌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的批评“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文学批评中西方很早就有,上述孔子对诗经还有“思无邪”、《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批评,西方几乎同时代柏拉图对绝大部分诗歌艺术的否定(影子的影子、培养人的感伤哀怜癖),都根源于政治(王道政治、城邦统治忠诚勇敢节制智慧道德要求)哲学(中庸、理念)观念。

文学批评方法是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产生于文学批评的历史中,不只有个人观点,还要有共同标准,如在道德上,要有利人类的进展。当然共同的帮助常常是个人先提出的。如:

2、文学批评方法的性质

文学批评方法隶属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文学批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各个角度对文学现象的内容批评和美学批评方法。逐一解释: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读者及与社会、文学语言、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内容批评(情感、社会、历史、道德、文化……)美学批评(内容上美学理想、美学观念、美学追求、美学趣味儿,形式上美的各种艺术因素语言、结构、各种手法……)可以理解为:文学批评内容是批评理论、角度即批评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个角度确立一种方法。

3、文学批评方法的种类(中西)

中国:推源溯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意象批评、诗格论、选本法、摘句法、论诗诗、诗话、评点。逐一解释

西方:社会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英美新批评、存在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

评、后殖民主义批评。较切近的

4、文学批评方法的作用

作用与学科地位相关

学问:哲学(美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新兴学科

文艺学(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艺不等于文艺学(前者是重要意识形态、后者是社会科学)

作用:文学批评作用是在文学欣赏基础上判断文学现象、指出作品优劣、确

定作家贡献、引导读者欣赏、发现文学规律……

文学批评作用:大而言之变换文学批评视角、提高文学批评水平、

指导文学批评实践

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有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的过程特点(政治倾向、意识形态倾向,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法国五月风暴导师)

小而言之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方法以前缺乏必谈运用方法

解决问题必有一定角度

学位论文主要是理性思维活动理应重视方法研究一种文学现象,不能用许多方法,应选择相应的方法,恰当的方法事半功倍。

批评方法应用:文学批评方法在历史语境中的共时存在与剥离历史语境存在

学习方法要结合历史语境方法的操作(论文应用)可离之

三、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含方法)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危机与两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危机中产阶级一夜破产但1900年的元旦欧洲人还是沉浸在享受工业成果的喜悦中

20世纪充满裂变两次世界大战(残忍、可怕一次:1914——1918国33卷入战争15亿人死伤几千万二次:国家60多卷入战争17亿占世界总人口80% 死亡5000万其中中国死亡2100万大规模现代化地杀人科学潜力与政治罪恶非理性)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高涨(残忍、可怕)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焦虑、不安、无聊、冷漠、忧郁、荒谬、虚无、绝望、死亡等意识进一步加深,在19世纪末哲学背景下,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传统价值观(理念、知识理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活者有什么意义?怜悯、正义有什么作用?怀疑、质疑、揭露、否定现实。

二战后这种思想情绪更强烈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缥缈的远方”。

人们在生活中不再崇尚理性,而是依附权力(生活中有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西方的哲学、文学背景】

(是整个西方20文学基础):

哲学上:

叔本华(德国1788—1860):“盲目意志(上大学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冲动、是万恶之母、痛苦之根人生的两极:痛苦+厌倦)”、“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充满悲剧”(悲剧——活着没意思、悲剧意识——没意思也要活)得到共鸣

悲剧理论:写普通人先争夺酿悲剧后放弃生存一致不想生

对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影响大。

尼采(德国1844—1900):第一口号:“上帝死了”、“权利意志”、“超人哲学”(生存竞争是规律、弱肉强食是法则)“重估一切价值”获得认同一战

现代派文学上(很重要、稍多介绍、可比较研究):

艺术理论:艺术是作家权利意志的表现,主张艺术家应充分表现自我。因为反理性、创作凭直觉,与日神、酒神分不开,日神主梦,酒神如醉,前者超现实、后者反理性。认为艺术即“梦”与“醉”的世界(李白),应表现心灵直觉,与此观点同者:柏格森(法国 1859—1941)直觉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绵延而无规律的生命冲动过程”。

与此相似观点弗洛依德(奥地利1856—1939)著作此时开始流行心理分析(内容……后讲)艺术理论:艺术活动是白日梦,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相似,创作是内心冲突的自我表现。

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影响大。

西方现代派文学史:

先驱人物有:美国爱伦·坡,代表作《乌鸦》,以乌鸦不详之物的反复哀鸣表现最大限

度的悲观绝望。

法国波特莱尔《恶之花》

俄国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西方现代派文学总体特征:

1、主观性艺术不再是反映、模仿,而是表现

2、扭曲性性格扭曲:卡夫卡《变形记》

环境扭曲:美国奥尼尔《椅子》人在屋子里无容身之处

3、颓废性消极、虚无,有称颓废文学。总则:世界荒谬、人性丑恶、前途未卜。萨特《恶心》写知识分子在公园、酒店、街道、咖啡馆闲逛,与历史学家、女人等各色人等接触时融不进外部世界,外界变化且冥顽(不理解且固执),丑陋且令人生厌,于是我产生荒谬感、苦恼感、多余感——“恶心”感。

总之,西方现代派文学是——“恶之花”(病态土地上的病态花朵)

如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

【从现代到后现代(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20世纪】

根据资源来源、技术条件、生产方式、整体设计,工业社会分为:

前工业化时期(自然资源获取生产资料、精耕细作集约劳动、人与自然矛盾亚非一些国家)

工业化时期(大量开发能源、集约化程度高、人与改造过自然矛盾欧洲主要国家处于这一完成期)

后工业化时期(也称知识经济时代—克林顿开发信息资源、开发加工智能、人与人的竞争矛盾美国)

中心不再是欧洲 H·S·休斯《欧洲现代史》:“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欧洲人正在达到新的平衡、树立新的自尊心。他们当年称霸世界的雄心已成过去,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事务上,这不但得到过去崇高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今天的需要和支持。欧洲人今天正扮演另一个较为谦逊的角色,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作为急起直追的他们以其他人类有经验的带路人作为应有的榜样。”

因为欧洲不再是中心,话语权力分散,知识爆炸,所以20世纪文学批评流派众多、批判意识强烈。

分看整个工业化时期:现代时期哲学、文论较多体现科学精神,如分析哲学、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后现代时期哲学、文学较多体现思虑、反思、反抗、颠覆、批评意识,如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四、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含方法)的主要趋势

20世纪虽两次战争,但创造出的生产力是前19个世纪的总和。科学文化突飞猛进,知识翻新日甚一日,但问题多、中心移,所以又是批判的世纪、方法论的世纪。文学批评主要趋势是:

(一)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根本特点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如:存在主义。属于这一派的文学批评来源有象征主义(瓦莱里强调心灵活动、庞德意象应表达诗人感情和理性的“复合”),

直觉主义的柏格森“艺术即直觉”。

属于此派文学批评如精神分析用无意识或潜意识独特地解释文学现象,存在主义的一切从人出发,接受美学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理解中的作用……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把人类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科学性。

如英美新批评一反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传统,把研究重点剥离传统,集中研究作品本身的语言、语义、形式等“内部研究”上。结构主义剥离作家,研究文本本身的“构造”和“关系”,以揭示文本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意义和结构。

两主潮是大体上的,有的文学批评流派很难归属于其中之一。

(二)两次转移:作家研究—1—作品文本—2—读者和接受

作家研究:19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真实)、浪漫主义(作家才能)、实证主义(作家传记、生平)。

作品文本: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形式),英美新批评(“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作品与将作家、读者完全割裂),结构主义(文本是文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读者和接受:,俄国米·巴赫金《生活话语和艺术话语》:是语言不是字典中的作家、读者、被议论者作用的产物。英加登、萨特都强调读者的再创造。

(三)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人本主义文学批评(前述内容已包括),古希腊开始理性,19世纪上述哲学。

语言论转向:源于17世纪对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和反思。批判、检讨传统理性,唯理论代表法国笛卡尔追问“我们知道的究竟是什么?”培根“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0世纪初罗素《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大多是语义问题。”加之所绪尔语言学影响,哲学出现语言论转向,文学研究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语义学批评也趋向语言论转向上。(首先大概了解待后详细解释)

五、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含方法)的特点

1、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

各领风骚三五年(在于各种方法既是真理的因子、又有自己的不足)

2、从语言的角度阐释文学

20世纪英美分析哲学的特征: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语言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19世纪以来认识论转向:

理念——我能认识什么——我认识的是什么——我怎样能认识

20世纪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语言意义在游戏中确定)

语言——游戏——现出意义——公共规则——否认个人体验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主张从文学作品内部的语言、结构、功能研究文学。新批评的“细读法”细致地对语义进行分析。解构主义批评把语言看成能量场,语言可自由游戏,文本人言言殊、永无定论。

3、注重批评的理论化

不以情感、审美为基础,思辨上、以理论范畴剖析文学作品。学科之间嫁接。

4、从知识话语——意识形态文本

5、文学批评的全球意识

19世纪欧洲主流 20世纪各国流转、并生,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双向影响

六、文学批评的主体条件

1、良好的艺术素质

有益领会:

文学批评文章不同其他社会科学文章,是欣赏基础上的批评

文学(类比)作品语言的间接性,需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

感受形象——想象力体味情感——设身处地综合二者——得出想法

宋江爬出水“星月一片灿烂”(普通读者一眼代过,不作细想)

王实甫《西厢记·借厢》:张生初见崔莺莺,为会之去普救寺借厢房,可一出场便

唱:“不做周方,埋怨煞你个法聪和尚,你则借我半间客舍僧房”,

金圣叹评道:“只此起头一笔二句十三字,便将张生一夜无眠,尽根极底、生描活

现”

以诗作画:“深山藏古寺”画多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画少了

会欣赏、才真会创作

能融进、能跳出的演员功夫(杭州某女读红楼梦)

有益做文:

僵硬的、死板的思维、语言不会写就美文,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

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德国批评家弗·施莱格尔:“对艺术的一项判断如果本身不

是一件艺术品……那那么它在艺术王国就无公民权。”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二》序言中评沉钟社小说《浅草》:是“挖掘自己的

魂灵”,“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尽管他们或“饰以诗情”、或“托词小草”,“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小曲”,但是“听者却有的睡眠,有的枯死,有的流散,眼前只剩下一片茫茫白地,于是也只好在风尘项洞中,悲哀孤寂地放下了他们的箜篌。”

2、严谨的求知态度

首先要细读作品、细心体会不能从论文到论文如此则无根基无收获

其次注重写作中的事实感不能随意跑马、不加斟酌古今皆有此风如:元稹《杜工部墓志铭》特别称赞其排律(能露才扬人),金代元好问批之,说“少陵自有连城碧”,元稹不分玉和石。

写作中的事实感(维母萨特、比尔兹利《意图谬见》):

内证:最重要,指语言、句法及其来源的文献;

外证:写作动机、当时方式;

中间证据:性格、与朋友等人半公开的交往信件。

高点的批评肩负责任,而一般的文学消费者“是把文学作品仅仅作为通向自己幻想的跳板或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波兰现象学批评家罗曼·英加登《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8页)

3、高尚的情感理智

平常生活中平常人(所遇、所听、所思、所识)常常不知所宗——一切批评、看一切问题的总原则是:是否有利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研究生所站的意识层次已经较高是幸福人生和科学艺术家的真谛高尚的理(真理、至理)……高尚的情(万物同情、艺术钟情)。情理相融,是大手笔的必要条件。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批评(后者否定前者情况下),在大家不理解托的时候,车说托才华有两个特色:

一是心理分析(心理的形式、转换、规律并冠之以“心灵的辩证法”,二是“他以自己罕有的清新气息赋予他的作品十分特殊的美质,这源于他道德感情的纯洁性”可以解释为否认他是因托的单纯)托后来巅峰的成就不离此二特色,车也建立了他文学史上的功勋。

如此才能理解艺术、理解高层次的精神思想、把握、驾驭研究对象(知识水平还在其次)【落到实处】

第一章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最古老、最常用的一种批评方法(孔子、柏拉图),

因为任何时代都有社会问题,都背负着历史问题(当今中国、西方国家)。

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学的产生是非功利目的的,但其影响、效果有功利目的(影响人心、参与意识形态)。除“兴”、“怨”等审美因素还有“群”、“观”(观风观志、考见得失)等社会功能。考察文学不能不看其社会历史功能,这促使社会历史批评及其方法的形成。

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形成

中、西萌芽早有孔子的“观”、“群”、“思无邪”柏拉图的文艺政策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意大利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作为一种方法的自觉提出和应用是法国斯达尔夫人。(背景:法国大革命失败,知识分子在现实中逃避现实,在艺术中参与现实)她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1800)从宗教观念、民族风尚、时代特征论文学。

前者也是社会观念,后二者是社会环境。18世纪前没有此种批评。

19世纪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粘着)的产物”(文学产生三要素)【逐一解释】

法国批评家界定了此批评方法、俄国批评家确立了此批评方法。

别林斯基:《论俄国的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

诗歌再现生活的方式有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孟采尔:歌德的批评家》:“艺术既然表现着社会的自觉,通过对善

和真的崇高印象和高贵看法,表达着构成社会的个人精神,那么,也

可以说它是为社会服务的。”(艺术自在)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观——美是生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

文论观有三:1、艺术与生活相联(否则无生命力、枯萎)

2、文学应服务于现实生活(艺术享乐自私、冷漠)

诗歌是生活、行动、斗争、热情。

3、文学是某种思想倾向的体现(人道思想、现实要求)

20世纪匈牙利卢卡奇:信奉黑格尔“绝对理念”

“艺术是总体生活的体现”

(人日常生活获得片面虚假概念影子艺术再度体验)

从以往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中延伸到意识形态批判上

20世纪法国戈德曼:“有意义的结构”即在文本、创作主体、作为集团利益或文化

的超个人主体间存在同构关系,从而导致意义发生(不同于自

然科学)。

社会衰变—人在其中—人求价值—以衰变小说而不再以诗显

现(以适应衰变社会)—价值进入有意义结构

“知者唯知者知之”

诗经——纯朴人(社会)小说——现代人(社会)

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文学观念

同于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念,如: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单位的行动的模仿”(社会生活中的行动)

西塞罗:“喜剧是对人生的模仿,是生活的镜子”

歌德:“我所有的诗都来自现实生活”

巴尔扎克:“从来的小说家都是历史同时代人的秘书”

别林斯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

东汉何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曹丕:“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总如上观念——

文学离不开历史,文学本质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上述一例证也已说明)。

也不忽略艺术美:别林斯基“每一部艺术作品一定要在对时代、对历史的现实性关系中,在艺术家对社会的关系中得到考察……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忽略掉艺术的美学需要本身”,“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了”。

三、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基本应用

1、阐释作品社会历史内容

唐代孟启《本事诗》:“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风雅颂”

杜波罗留波夫对冈察罗夫《奥勃罗莫夫》中主人公的惰性分析

2、联系内容说明作品形式

脱离内容就不是此批评方法了

别林斯基对普希金《欧也盖尼·奥涅金》结构中爱情故事没达到热恋的辩护——符

合俄罗斯特定阶段事实真实

荒诞内容下的荒诞形式(《恶之花》、现代派戏剧)

3、考察作家与作品的关系(知人论世)

屈原对《离骚》、杜诗红学

4、考察作品的真实性

时代背景环境(自然、社会)

※“语境”(环境与作家体验结合而成的创作心思)

批评就是考察此语境对文本的作用难

5、考察作品思想倾向性(道德内容)、社会效果

层次不同的作家代表的社会与精神层面不同

弗洛依德压抑——转向——创作——文化

私人化写作的作品、与社会互相作用

文学为建立人精神家园(特别是情感的)

是否关注人生境遇、是否有利提升人类精神

四、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案例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二章新马克思主义批评

前言:马克思主义对无产者的作用(翻身)及世界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的诸评论:无产者、资产者、美国人……

为什么含意识形态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

1、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劳动(生产)创造了美——手指、音乐耳朵、形式美眼睛

本质力量——思想、意志、情感、认识等精神——自由自觉活动(马

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文学批评标准: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深刻的思想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莎士比亚

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相统一”(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3、现实主义原则:真实再现典型环境(能促使人物行动)中的典型人物(感性与共性的统

一)(恩格斯《致敏·考斯基》、《致·哈格耐斯》)

4、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伟大胜利”(恩格斯《致·哈格耐斯》)P53。

二、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

新马克思主义之“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20世纪欧洲、美国及整个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共有27个国家200多位人物(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戈尔曼《“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

狭义:指能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文论家,与别林斯基等人比新。

卢卡奇:1885—1971,匈牙利著名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自幼聪颖过人,20岁时以两卷本《现代戏剧发展史》获奖。1908年开始研究黑格尔、马克思、德国哲学,1918年入共产党。是十分活跃的革命活动家和文艺理论家,人称“北欧斗士”,曾一度流亡维也纳、柏林、莫斯科,坎坷中一直保持对人(身边的)、人类、人性、人道的热情和关怀,1945年回国。曾当选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美学教授,文化部长。主要美学、文学著作有:《小说理论》(1915)、《历史小说》(1936)、《欧洲现实主义研究》(1946)、《审美特性》(1963)、《当代现实主义的意义》。其人其著不断引起争论。

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曾研读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赞同辩证观点,说自己的戏剧是“辩证戏剧”,在与卢卡奇的论战中,写了很多批评文章,表现了他对现实主义问题的独到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马克思主义作家。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境,先移居丹麦,后转至美国,1948年回国,任剧院院长。既信奉现实主义,又倾向表现主义,剧本代表作有《三分钱歌剧》(1928)、《四川好人》(1938)、《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文论代表作《论戏剧》,理论观点的独创之处是“陌生化”或“间离化”。

其他新马克思主义批评代表后面顺便提及。

三、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内容

(一)总体性原则

理论根源:辩证法——普遍联系——总体中的存在(相似系统性)

存在是总体—包括物化自身总体+精神自身总体

单个的存在物也都是一个总体(内容+形式及其各自)广泛包容性

比如商品:不能孤立看,不能只从经济学角度看,应放在资本主义结构系

统中看文学在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大总体中

总体性就是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的经典理论

总体辩证法是卢卡奇的经典理论

艺术观点:将文学放在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大总体中研究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不管是研究一个时代或一个专门的课题,有关历史过程的统一的观点是不可避免的。辩证整体观的重要性正是在这

里表现出来的。因为一个人完全有可能描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概貌,而

却无法抓住该事件的真正本质,以及它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

不懂得这个历史事件是统一历史过程的一部分。”

卢卡奇从总体辩证法出发,反对四种文学研究现象:

1、机械研究方法——孤立地不从联系、过程上研究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庸俗社会学方法——“见物不见人”,简单地把人与人的问题仅仅看成是物与物的问题(而

不是复杂的社会、心灵问题)。卢卡奇:“物为人服务”。

3、简单心理分析法——不把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分析文学

恩格斯:“人比鹰的眼睛(感性)能觉察更多”,是因为思维(理性)。

4、剥离形式的研究——只研究作品内容(反映、体现、揭露……),不研究作品形式。这不

是“文学”研究。文学内容+形式=总体

(二)现实主义观点

1、文学从主客观的辩证关系上表现现实。

卢卡奇文学观:文学既表现客观必然性,又有作家审美创造性。

A.要反映现实过程艺术才能独立,才能产生“审美假象”(欣赏时把艺术当成真的)。

B.作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写对现实的感受、认识,也能让读者如此。主观创造是否表现了客观的必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主客观能统一是因为作家用理想方式表现现实。

2、文艺大众化

布莱希特文学观:1、用群众易懂的方式写作。

2、采取群众立场写作。

3、塑造最进步的群众。

4、继承、发扬传统上有益于大众化的创作方法。

5、将国家领导层的所作所为告诉群众,鼓励为争夺领导权而斗争。

(三)“新”典型理论

《卢卡奇文学论文集》:“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典型不是古典悲剧中卢卡奇式的文学和文艺理论炮制出来的‘平均数’。可以这样来说明典型的性质:一切真正的文学用来反映生活的那运动着的统一体,它的一切突出的特征都在典型中凝聚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些矛盾——一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的、道德的、以及灵魂的矛盾,在典型里交织成一个活生生的统一体。”

这种新典型理论与以往不同,其特点是:揭示了典型的运动性、发展性、矛盾性、统一性。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典型,不是某个阶级片面观点或主观愿望的体现,而是事件本身在运动、发展、矛盾中的统一。

政治家、思想家的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作者巴尔扎克矛盾——构成生活中的巴尔扎克的伟大历史性,因为他的作品突破了他意识形态某种狭隘。

典型不能建立在局部集团的狭隘意识上,而应建立在人类发展的整体意识形态上。

(四)陌生化效果

1、“陌生化”的涵义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创造的戏剧创作理论,也叫“间离化”,从内容上看是理论,从功能上看是效果,所以又称作“间离化理论”、“陌生化理论”、“间离化效果”、“陌生化效果”。“间离化”德文第一个字母是V,西方学者又称它为“V——效果”。“间离”是指观众和戏剧间保持距离,“陌生”是让观众对戏剧有陌生感(不熟悉剧中叙述的人事)。

2、理论基础:黑格尔的“正反和”理论与马克思的辩证法观点

黑格尔:正题——肯定反题——否定合题——更高一级的肯定

马克思:人类历史(肯定:原始共产——否定:私有制——肯定:共产)

例:老僧参禅(山水——非山水——山水)

3、理论内容:正题:先表现人们熟悉的可以理解的事物(展现)

反题:再表现不平常的、难以理解的事物——“陌生化”(旁观)

合题: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以审视的理性认识作品深意(参禅)传统戏剧强调观众与剧情的沟通、观众对剧情的沉浸,而陌生化效果与此相反,强调观众与剧情的“间离”。从作者角度看,剧作家在戏剧中加入那些具有新奇感的事件,引起观众的惊愕、产生新奇感,从而使观众对戏剧陌生化,以便从理智的角度审视剧作,以达到观

众从意识深层上对戏剧意蕴的理解、认识。

4、戏剧比较布莱希特《论戏剧》将传统(亚里士多德)戏剧形式与叙述(陌生化)

戏剧形式进行比较,更清楚间离化或陌生化:

【传统戏剧】【叙述戏剧】

剧中场面体现剧情本身————————剧中场面只是叙述剧情

吸引观众进入剧情—————————让观众处于旁观地位

把观众带入另一境地—————————使观众看到另一环境

让观众处于剧情中心————————让观众与剧情对立起来

消解观众主体精神——————————促动观众主体精神

唤起观众情感————————————唤起观众理智

引起各种对结局的兴趣————————引起观众对过程的兴趣

要求观众产生共鸣——————————要求观众研究剧情

(全可作论文写作角度)

传统戏剧的观众说:“是的,我以前也有这种感觉——我就是这样——这完全是很自然的——永远就是这个样子——这个人物的困难使我深受感动——因为他没有出路了——这是伟大的艺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我随着人物的哭而哭,随着人物的笑而笑”

叙述戏剧的观众说:“要是我,怎么也不会这样想——不应该这样做——这可太惊人了,几乎难以置信——这种事应该永远根除——这个人物的困难使我深受感动——因为他可能有出路——这是伟大的艺术:剧中没一点儿是自然而然的——我对剧中落泪的人物感到好笑,我为剧中嘻笑的人物而落泪”。

5、间离技巧即在剧情和观众之间设置“距离”

布莱希特:“观众很难像投河那样一头扎进剧情难以自拔……戏剧必须使观众吃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对熟悉的事物进行间离的技巧。”“要使一个人把他的母亲视为一个男人的妻子,就需要一种陌生化效果,比方说,如果他有一个继父,就会产生这种效果。如果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教师被警察追逐,陌生化效果就会产生,他会因为这个形象高大的教师变得渺小而感到震惊。”(《尝试》第十一卷103页)

间离化与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有直接关系。1935年,布莱希特与梅兰芳会晤是促使布莱希特创造间离化戏剧的直接契机,他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中说:“中国演员在戏剧表演时流露出别人在观看他的样子……另一方面,演员力求引起观众的新奇感、甚至震惊,演员通过使用奇异的眼神来观察自己和自己的表演,方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样一

来,他所表演的事物获得了某些令人惊愕的因素。”

世界丰富多样——思维丰富多彩——艺术丰富多彩——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传统与叙述(陌生)都是好的艺术形式。布莱希特与传统相反。

第三章意识形态批评

上述内容已经包括意识形态批评。按马克思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依此研究文学容易导致机械唯物论的研究方法。

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认为:经济基础不直接决定意识形态,要研究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并依此研究文学。

二十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家受鲁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的影响认为:历史一般都是历史制度史,只有把社会与历史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都置入总体辩证法中,才能更好地展开意识形态批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发生型代表人戈尔德曼认为:任何文学写作都不是个人创作,是社会集团或阶级意识形态在作家头脑里综合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是作家所属的那个社会集团“超个人精神结构”的创造,是那个集团或阶级共有的观念、价值和舆论导向、理想结构的体现。他在《隐藏的上帝》中说:“凡是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世界观的表现,世界观是集体意识现象,而集体意识在思想家或诗人的意识中达到概念或感觉的最清晰高度。”

例如:小说结构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变化有精神上的一致性。戈尔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中的观点是:

自由竞争和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小说突出主体、张扬个性,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作用(笛福作品)——资本主义垄断和政权巩固阶段,个人地位下降,出现了乔依斯那样的作品——在国家干预的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现实挤压个人精神,个人受到异化,出现了“没有主体的小说”,(卡夫卡作品)。

戈尔德曼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在文本结构中探索意义结构,在意义结构中开掘当时时代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在总体性中深刻地显示出文本的超个人意识结构。

与此相比较,一般传记批评只描绘作者个人的思想渊源、社会背景,不能成为意识形态批评。

2、生活型代表人列非伏尔。认为: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是人类劳动的特殊形式和产物,上层建筑永远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因而文学无可逃避地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和自己的特殊性。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既受意识形态规范,又将意识形态现实化和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意识形态,文学创作表现了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不承认艺术的社会政治实践效用,会使艺术内容贫乏。同时文学具有超越性,它有时超越于一定时代和集团的意识形态,充分显示人的自由和未来精神。

因此,要考察作品与生活及政治的关系。

3、过程型代表人考德威尔。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过程,处于其中的文学发展也是一个过程,空间上二者未必重合,时间上却是一致的。“在一切时代里,人们对于什么是热的和什么是冷的都有一致的见解一样,艺术家采用以社会方式认识到的、情感联想依附在上面的现实片断,来创造出一种仿真世界,因此真与美都是劳动过程中的产品,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例如:英国文学里,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个人主义得到充分显示,个人精神向外扩张,单靠一个人创造世界万物,这正是资产阶级的梦想。如作品中的浮士德、哈姆雷特、鲁滨逊、撒旦。

与历史过程结合来批评作品。

4、超验型代表人布洛赫。他对卢卡奇现实主义的狂热表示不以为然,《希望的原则》认为文学既是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具有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超验性和指向未来的理想性,这种超验性和理想性一样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在不如意的现实中确立人的典范性,构建未被扭曲的非物化状态,勾画美好的人生图景和无阶级状态的蓝图是文学的使命。他认为表现主义乃至现代主义都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腐朽的时代,而且生活在一个辩证的过渡时代,一个孕育着未来社会的时代,所以应该立足现代,面对过去和未来讨论文学。

看作品是否具有未来指向。

5、生产型代表人马歇雷认为文学不是作家的独创,作家创作之前生活、思想、意义、神话、象征、意识形态等“原材料”、或“半成品”乃至零部件早已准备好了,作家是工程师或工人,负责生产和制作,把它们加工成文学作品,作者不是创造者,他受意识形态制约并为一定意识形态系统工作。

如何加工作品:文学的结构和形式或加工器具有一个个“魔方”,他们改变并重塑了原材料。意识形态在官方机器里像钢锭在钢厂里——在作品中体现得少——作品消解了、挖空了整体(官方意识形态)——作品成为“变形了”的意识形态——挑战正统意识形态。

作家是旅行者,不是公务员,他四处飘游探险、收集材料,用独立性、不听话、间离等

手段加工零散材料把原有意识形态弄得面目全非,并从中诞生出许多新质,巴尔扎克、果戈里、托尔斯泰都如此。

马歇雷反对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解释,提倡发现和创造,说解释是装饰,是把作品推向社会的广告,文学批评应当把作品当成材料进行挖空和分离,使之变成可以感知的科学认识。

6、政治分析型代表人伊格尔顿认为:

政治指把我们社会生活组织起来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包含的权力关系。

现代代批评是在反对专制政权的斗争中产生的,否则它可能毫无前途。

文学批评应该在政治上展现才华,任何一种关于人类意义、价值、语言、情感和经验的理论都要论及更深刻的权力、信念和性的问题。

文论史中真正引起争议的是政治性质的问题,二十世纪文论在政治与性方面的文章占主导方面。文论家对人类的现实困境、命运和前途都置若罔闻,就只能走语言学或修辞学之类的道路,就会丧失社会价值。

文学批评具有管理控制乃至解放“语言”、“文学”的权力,语言学、语文学、修辞学、叙述学属管理性批评(也包括政治性),政治批评才是一种控制和解放式的批评。

7、政治无意识型

代表人杰姆逊。认为:人们日常生活在政治权利、政治思想、社会制度、文化设施等语境之中,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体现为政治性的存在,上述意识形态构成了对人们深层无意识的压抑。这种现象即“政治无意识”。

文本是作为社会政治无意识的象征结构而存在着(文本中人物的压抑)。

文学应该研究文本的意识与政治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就要从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研究文学作品。

四、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运用

总体上看,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太宽泛,应体针具体作品运用。

1、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只研究某一方面、围绕意识)。

2、把文学作品放在历史过程中研究(考察作品中意识形态等各方面与当时及前后相关

问题的关系)。

3、考察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是否是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是否具有运动性、发展性、矛盾

性、统一性(各是怎样的)

4、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群众立场(群众的代言人)、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观念(群众推

翻、改变上层建筑,符合历史规律)。

5、分析作品采取了哪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中的创作方法(如是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形式,现实主义方法,典型化……)

6、考察作品政治批判色彩的浓淡(政治分析、政治无意识)。

五、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案例

P82—84 普列汉诺夫在《谈谈工人运动心理》一文中评价高尔基的《仇敌》。对革命者列夫欣的意识、上等阶级列夫·托尔斯泰的“以暴力抗恶”的意识展开了无情的的批判。第三章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是西方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几个概念的区别

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后者是前者分支)

精神分析批评:现代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霍兰德、拉康等)运用于文艺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

弗洛伊德主义:属于精神分析学范围,是以其本人的思想学说为中心、及其弟子对他的理论所作的阐释的综合。

(精神分析学在整个20世纪对心理学的影响远没有对文学的影响大)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

1、弗洛伊德的生平、著作

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犹太人,父亲是羊毛商。自幼天资过人,酷爱阅读文学作品和史书,中学时曾连续7年全班第一。1873年入维也纳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2年与鲁耶尔一起开始从事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分析,1902年成立“心理研究小组”,后改名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1911年与他的学生荣格创建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后因见解不同而分道扬镳。主要著作:《释梦》(1900)、《日常生活的生理病理学》(1904)、《关于性欲理论的三篇论文》(1905)、《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精神分析引论》(1920)、《自我与伊德》(1923)、《文明及其不满》(1929)。

弗洛伊德治病时发现,运用传统的催眠术效果并不明显,而让病人在清醒状态下回忆、寻找导致病症的经历并说出原因效果好,于是让病人精神放松地躺在沙发上:问问题——病人回答——回忆童年经历——说梦——自由联想等,帮找“隐匿在病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情节、”帮助寻找病因、恢复受到损害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称:“自由联想”+“释梦”=“心

理分析法”,并使理论逐步系统化(也吸收了他人成果)。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以“梦”、“释梦”、“欲望”、“幻想”、“无意识”等人类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超越了心理学,成为理解人的行动、人格及精神活动的科学,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历史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教育学等西方各个人文学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主要观点与文艺的关系

【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意识:处于表层,是人能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约束。

前意识:处于中层,不在意识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无干扰的状态下回忆起来的经验。是无意识的警察。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是所有的冲动——主要是性本能,无理性,庞大而复杂,并影响人的行为(日常生活中的黄色笑话等是性压抑的表现)。

(冰山理论中的三种意识中间的前意识随海浪的起落而现隐、转换)

与文艺的关系:文艺是无意识的意识化表现,是艺术家被压抑的本能的升华,人类文

明的发展,总是在压抑、对抗、释放、重组、升华中不断变化的,文

学批评就是要深入到作家无意识的深层,揭示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性

压抑和压抑性,探索心灵深层的奥秘。

【三重人格和力比多】

三重人格:本我(伊德)+自我+超我对应心理的三个层次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按“快乐原则”活动,像暴躁的孩子

自我:代表理性,受外界影响,满足本我要求,但按“现实原则”活动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压抑本我,按“至善原则”活动(受父母师长影响,惩罚屈服本我的自我——内疚控制、调节个人亦即整个社会)

(本我、超我矛盾常常不可调和,抢钱包,像自然界要平衡,弗洛伊德认为拥有健康人格者凤毛麟角)

力比多:本我(伊德)的主要内容——性本能力比多发展四阶段:

口腔期(性本能与口腔刺激密切相关)

肛门期(通过排泄获得性快感)

生殖器期(性快感转移到生殖器官上恋母情节)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观念与方法——塞尔登《文学批 评理论》的意义 字体:[大中小]2006-10-10文章来源:文章作者:赖大仁 摘要:塞尔登按文学批评理论的主题或论题来做西方文论选编,不仅打破了历来的编选惯例,而且显示了某些新的研究观念与方法。一方面他在相同论题中将古今文论同时并置,试图揭示其历史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他提出“隐含的理论”,致力于说明不同文论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与逻辑关联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倡“比较的”、“历史的”、“对话的”研究方法。在相对主义和解构主义观念颇为流行的今天,塞尔登所倡导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是值得重视和颇有启示意义的。 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历史连续性;逻辑关联性;“隐含的理论”;相对主义 英国文论家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是一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西方文论选编,它打破了历来文论选编按时代和作者来编选的惯例,改为按文学批评理论的主题或论题来编选。在同一个主题或论题下,不同时代文论家的相关论述共时态并置;而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主题或论题,则又形成彼此的参照。我以为,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编选体例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观念的改变。这从编者那篇不长的序言中可以看出来,其中所阐述的某些理论观点,的确可以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 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实际上是处于历时态与共时态纵横相交的时空坐标之中。任何知识谱系中的认识与创造活动,都可能一方面割断不了历史的关联性与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不了多元并存中的选择与对话。其中可能会有太多的误区、盲区,有太多被遮蔽的可能性,因此也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困惑。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也同样如此。看来塞尔登是把这个问题给挑破了。 首先,从纵向关系而言,当我们看待一种知识谱系的发展历程时,最便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也许是历史进化论的观念;然而当我们坚信今必胜昔,新事物必将胜过并取代旧事物的时候,却往往容易使我们忽视和历史传统之间的关联性与连续性,从而遮蔽应有的历史视野。 比如五四“文学革命”的著名口号之一便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一以“取代性”为内核的进化论的文学观,无疑为当时反传统和实现文学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从而也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格局与走向。然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一理论观念既与文学

文学批评学01资料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 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 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 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 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 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更加关注文学的“缘情”、“绮靡”特点的品评、分析。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这“气”指天赋的气质、个性。 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滋味”的评诗标准,这“滋味”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同时他还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提出了“六观”的文学批评方法。《知音》篇是专门研究文学批评的篇章。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 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认为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组成的。发达的西方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占领大众的“常识”领域,也才能够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家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假定: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方法: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法则。 问题重心: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 模仿说:文艺是对某种外在东西的模仿。 表现论:主张文学来自作家的主观情感,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含混”: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悖论”: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能指:当一个词被说出来时接受者所听到的声音图像或文字标识,它是符号的视—听方面。 所指:单词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唤起的意义、声音图像所指示的东西是符号概念方面。 延异:语言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意义必将向外“扩散”,意义最终又是不能获得的即所谓意义的无穷“延宕”。 播散:意义的延异的而非是,播散总是不断地、必然地瓦解着文本,显示文本的凌乱、松散、重复。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 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学礼可以立身;人性的完善依靠音乐的熏陶 2思无邪指诗经的内容具有雅正的特点。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3兴观群怨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 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4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关于意的理解两种,一是作品之意,一是读者之意。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诗的状况来看,应是后者。 5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为了做到以意逆志,就必须要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6 心斋坐忘:“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的《人间世》,即废止人地感觉、知觉器官的作用,使自己无知无欲,绝思绝虑,进入空明静寂的心理状态。坐忘在《大宗师》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7“得意忘言”《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与多丰富复杂的思维和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线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面,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8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例举历史上八位遭受迫害的伟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此皆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所谓的“发愤著书”在作者看来是为了达意通道。应从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作者崇高的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思来者,述往事“来寄托二是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理论,写‘成一家之言’的作品。 9 《毛诗大序》的内容 主张:①“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文艺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起“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不能超越礼义大防,在批判社会现实时,应委婉地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作客接受的批评。 ②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谏上”百姓通过文艺对统治者进行批评,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③六艺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指诗经分类,赋比兴表现方法的分类 ④情致统一说发展了荀子《乐论》《礼记?乐记》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 10陆机《文赋》的艺术构思说 1、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观念与方法——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观念与方法——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摘要:塞尔登按文学批评理论的主题或论题来做西方文论选编,不仅打破了历来的编选惯例,而且显示了某些新的研究观念与方法。一方面他在相同论题中将古今文论同时并置,试图揭示其历史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他提出“隐含的理论”,致力于说明不同文论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与逻辑关联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倡“比较的”、“历史的”、“对话的”研究方法。在相对主义和解构主义观念颇为流行的今天,塞尔登所倡导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是值得重视和颇有启示意义的。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历史连续性;逻辑关联性;“隐含的理论”;相对主义英国文论家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是一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西方文论选编,它打破了历来文论选编按时代和作者来编选的惯例,改为按文学批评理论的主题或论题来编选。

在同一个主题或论题下,不同时代文论家的相关论述共时态并置;而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主题或论题,则又形成彼此的参照。我以为,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编选体例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观念的改变。这从编者那篇不长的序言中可以看出来,其中所阐述的某些理论观点,的确可以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实际上是处于历时态与共时态纵横相交的时空坐标之中。任何知识谱系中的认识与创造活动,都可能一方面割断不了历史的关联性与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不了多元并存中的选择与对话。其中可能会有太多的误区、盲区,有太多被遮蔽的可能性,因此也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困惑。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也同样如此。看来塞尔登是把这个问题给挑破了。首先,从纵向关系而言,当我们看待一种知识谱系的发展历程时,最便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也许是历史进化论的观念;然而当我们坚信今必胜昔,新事物必将胜过并取代旧事物的时候,却往往容易使我们忽视和历史传统之间的关联性与连续性,从而

文学批评学

文学批评学 1、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A.雅各布森 B.什克洛夫斯基 C.艾亨保姆 D.韦勒克……答案:B 2、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 A.期待视野 B.意图谬误 C.历史距离 D.历史文本……答案:B 3、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理论形态主要是 A.论著 B.评点 C.涵永 D.象喻……答案:B 4、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 A.孔子评《韶》 B.季札评周乐 C.孟子评乐 D.荀子论乐……答案:B 1.文学批评家的想象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的(D) A.欣赏力 B.理解力 C.领悟力 D.推想力 2.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C) A.审美性 B.实证性 C.思辨性 D.形象性 3.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C) A.音乐派别 B.雕刻派别 C.绘画派别 D.文学派别 4.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严谨的体式是(A) A.论著体 B.随笔体 C.对话体 D.序跋体 5.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B A.文学批评内部的相互运动 B.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 C.文学内部的相互运动 D.文学理论内部的相互运动 6.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A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B.严羽的《沧浪诗话》 C.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D.叶梦得的《石林诗话》 7.叔本华主张审美直觉,他强调B A.绵延 B.世界是我的表象 C.借拉辛来谈论我自己 D.瞬间感觉 8.文学批评的论证所依赖的思维形式主要是B A.描述和论证 B.分析与综合 C.论述与抒情 D.归纳与演绎 9.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是B A.提供建设性理论成果 B.阐释作家作品 C.充当舆论工具 D.评论社会生活 10.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B A.孔子评《韶》 B.季札评周乐 C.孟子评乐 D.荀子论乐 11.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B A.生理性别 B.社会性别 C.女性形象 D.女性文学 12.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A A.《毛诗》 B.《诗谱序》 C.《论衡》 D.《楚辞》 13.德国艺术批评讨论诗画关系最著名的著作是D A.黑格尔《美学》 B.康德《判断力批判》 C.席勒《美育书简》 D.莱辛《拉奥孔》 14.将哲学上“本体”一词用于文学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的是B A.瑞恰兹 B.兰色姆 C.卫姆萨特 D.比尔兹利 15.第一次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研究文学的是A A.维柯 B.斯达尔夫人 C.丹纳 D.赫尔德 16.别林斯基的《1841年的俄国文学》属于C A.论著体评论 B.随笔体评论 C.对话体评论 D.序跋体评论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要求:本章为本章为教材的导论部分。主要讲述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和实践。掌握批评理论的概念及其成因、批评理论的当代特征、文学批评主体及价值,对文学批评有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文学批评主体及价值。 教学难点:文学批评向批评理论的转向。 教学主要内容 一、文学批评向批评理论的转向 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传统的生成过程)20世纪60年代前 文学阅读概念: 文学批评概念: 狭义的文学批评是指对具体作品的批评,广义的文学批评就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合称。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它主要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评论为对象。 文学理论:以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但它既不像文学史那样去叙述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文学的发展过程,也不像文学批评那样去具体地分析、评价一个个作家、一部部作品 它通过高度的理论概括,着重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就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相关的科学方法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学科。 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文学理论是对整个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原则与方法的科学;而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艺思潮为指导,对一定性质的文艺实践起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的文学研究. 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批评理论(转向)20世纪60年代 转向原因:文学理论的批评化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化 二、文学批评方法 概念:所谓文学批评方法,是指从文学的特性出发来研究文学现象,揭示其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及其本质规律所运用的手段、途径和方式的总和。 文学批评所遵循的最基本方法: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美学观点”即分析作品时的艺术尺度,“历史观点”即历史主义的文艺研究方法,把作家作品放进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和评价。) 古今中外代表性的批评方法: 古代感兴批评:(孔子)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抒发情志。观:观察(社会与自然)。群:结交朋友。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产生的心与物相互感

文学批评复习正

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是B.阐释作家作品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B.分寸感 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 要使文学批评不丧失其本质属性.文学批评家必须把他的对象当作C审美的对象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C.判断 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C.思辨性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理论形态主要是B.评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被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的世纪是指C.20世纪 提出“原始意象”概念的是D.荣 在新批评中,把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称为A.含混 德国著名文学批评专著《汉堡剧评》的作者是D.莱辛 按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划分,文本批评的切入角度是D.文学与文本 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著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B.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B.得意忘言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B.气质 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D.文学性 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B.别林斯基 南北朝时期,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的是A.钟嵘《诗品》 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D.章法 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A.科学研究活动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D.艺术思维成分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批评家大多遵从B.古典原则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C.绘画派别 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B.意图谬误 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是A.莫奈 西方文体学起源于古代的B.修辞研究 对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B.现代语言学 成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批评领军人物的是B.李健吾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孟子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出版而成为文化批评关注焦点之一的问题是B.大众传媒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C.批判与否定 莱辛的批评具有较强的哲学意识,其《拉奥孔》中讨论了D.诗与画的关系 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他对B.“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 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原始欲望升华”的是C.弗洛伊德 别林斯基的《1841年的俄国文学》属于C.对话体评论 心理批评的形态主要有E.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批评家正面提出和展开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通常有两条途径是A.描述和论证 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 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著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 在现代文体学中,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叫做B.变异 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B.形象思维的产品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基本题型】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辨析题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 【试题分制】 百分制 【考试时间】 110分钟 【题库】 一、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集体无意识 原型 文学性 陌生化 意图谬见 感受缪见

复义 张力 悖论 反讽 隐喻 延异 播撒 踪迹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隐含读者 二、填空题 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著名的“三要素”说。 精神分析学派将心理结构分为和两大部分。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格系统分为、、 三个部分。 弗雷泽在《金枝》中将“交感巫术”分为和两种基本形式。 荣格将原型分为两类:和。

弗莱把神话归纳为种叙事形式。 瑞恰兹认为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语言是“感情性的”。 认为“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 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 “耶鲁四人帮”指的是、、和 。 巴尔特在分析《萨拉金》时设定的五种代码分别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形态指的是和 。 三、辨析题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 索绪尔的“组合”和“聚合”

索绪尔的“历时”和“共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天使”与“妖妇” 四、简答题 戈德曼的“有意义的结构” 马歇雷的“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 原型批评的主要理论特征 新批评的“细读法”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的死亡” 西苏的“身体写作” 五、论述题 论述社会学批评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论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学批评特色 论述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形式观 论述英美新批评倡导的文学“内部研究” 论述女性主义的“双声话语” 论述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追源溯流”法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知人论世”法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意象批评”法 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 1、试运用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解读《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唐风》)

文学批评教程 王一川 知识点整理

*注明页码处为需要展开的知识点 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 概念: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关键词:莫斯科语言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布拉格语言小组,技巧,情节,故事,文学性,陌生化,隐喻,转喻,韵律,意义 代表主张: *文学研究不应该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问它现在是什么,它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所以,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高度重视。*(P48)对于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形式的密切关注,自然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青睐。 *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和艾亨鲍姆都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学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文学性”的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正是它的陌生化原则。 *在文学研究活动中,俄国形式主义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把全部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即诗和散文。……诗歌研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得以立足的根基,诗歌的艺术技巧是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 *(P42)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独立的世界;(P44)什克洛夫斯基区分

了“故事”和“情节”;(P48)陌生化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 *(P44)雅各布逊强调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强调陌生化,但两者是一回事;*(P45)雅各布逊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P46)隐喻和转喻;在雅各布逊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P49)“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过程中带入组合过程” *(P41)坦尼亚诺夫一方面立志确立文学作品的自立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相信这种自足性、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P48)俄国形式主义后期,坦尼亚诺夫提出了“突出”的概念;(P50)韵律和意义; *(P41)艾亨鲍姆在研究文学的题材、风格、韵文、结构、散文技巧时,总是采取描述性的态度;此外,他还热衷于采用语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布里克十分重视语法和语义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案分析:艾亨鲍姆《论悲剧和悲剧式的》 *(P52)悲剧的目的不是让人产生畏惧,而是让人从同情中得到愉悦。 *(P53)独特程序;“艺术就是隐藏艺术” *(P54)艾亨鲍姆关心的不是悲剧的情感、内容等,而是作品中能够唤起悲剧感的一整套独特程序。作品中能够唤起悲剧感的程序无疑正体现了形式主义的特殊兴奋点之所在。 弊端:(P42)首先,它有着强烈的“泛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形式在文艺作品中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之所在。其次,它的“泛语言学主义”倾向也相当明显…… 范文:陌生之美——《<野草>题辞》的形式主义分析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 第四节新批评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新批评的先驱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1888-1965)这位20世纪颇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被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早期的一些批评著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的非个性论可以说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针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艾略特明确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但有自己一代的背景,而且处于自荷马以来欧洲整个文化的关系之中,诗人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他还进一步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诗人在创作中仅仅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而诗歌创作出来后,并不包含诗人心灵的成分。尽管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是表现情感的,但“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控制欧洲文坛一个多世纪的浪漫主义表现论的反拨,也是与克罗齐的表现论、柏格森的直觉论针锋相对的。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1893-1980 ),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瑞恰兹认为,语言有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就科学语言而论,指称方面的一个差异本身就是失误,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就情感语言而论,只要在进一步的效果即态度和情感方面符合要求,指称方面的差异再大也无关紧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不过,诗里词语的“伪陈述”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完全失去“真实性”,而是指不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瑞恰兹举例说:“《鲁滨逊漂流记》的‘真’在于小说向我们讲述的事物可以接受,其可接受性在于有利于叙述效果,而不是其符合亚历山大·塞尔扣克或另一个人的真情实况。依此类推,《李尔王》或《堂吉诃德》倘若有了圆满的结局,那么结局的虚假性就在于那些己对作品的其余部分作出充分反应的读者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正是从这层意义来说,‘真’等同于‘内在的必然性’或者正确性。”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读者所认可的接受效果,二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的必然性。在后来的《修辞的哲学》中,瑞恰兹更是集中于作品的语义分析。他迷恋语言的复杂性,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质复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效果。他说:“……旧的修辞学认为含混是语言里的一种错误,希望限制它,消除它;新的修辞学认为它是语言力量的必然后果,是我们大多数重要话语的必不可少的方

文学批评 在线练习6

文学批评在线练习6 1.第1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标准答案:C 2.第4题 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所以文学批评具有 A.审美性 B.思辨性 C.实证性 D.历史性标准答案:C 3.第5题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普遍强调 A.模仿自然的法则 B.古典原则 C.革新原则 D.唯美主义原则标准答案:A 4.第6题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 A.情感逻辑规范 B.生活逻辑规范 C.辩证逻辑规范 D.道德规范标准答案:C 5.第7题 在新批评中,把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称为 A.含混 B.隐喻 C.悖论 D.反讽标准答案:A 6.第8题 女权主义批评在方法论方面的特点是 A.单一性 B.科学性 C.多元化 D.复杂性标准答案:C 7.第9题 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 A.结构分析 B.语义分析 C.填补空白 D.联系现实标准答案:B 8.第10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的是 A.道德批评 B.心理批评 C.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 D.浪漫主义批评标准答案:C 9.第11题 第一次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研究文学的是 A.维柯 B.斯达尔夫人 C.丹纳 D.赫尔德标准答案:A 10.第28题 别林斯基的批评文章《智慧的痛苦》属于 A.论著体评论 B.随笔体评论 C.对话体评论 D.序跋体评论标准答案:A 11.第29题 主张潜意识在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的是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标准答案:C 12.第30题 文学批评的论证所依赖的思维形式主要是 A.描述和论证 B.分析与综合 C.论述与抒情 D.归纳与演绎标准答案:B 13.第31题 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是 A.莫奈 B.雷阿诺 C.柏格森 D.叔本华标准答案:A 14.第33题 文学批评具有实证性,所以它要求文学批评的事实应该是 A.符合逻辑的想象 B.确凿无误的存在 C.科学的推断 D.合乎情理的推想标准答案:B 15.第34题

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特定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等文学现象作具体的分析、阐释和评价,包括对与这些文学现象相关的其他现象作具体分析和评价。 关于文学批评,韦勒克在其各类著作中一以贯之的做法是将它同文学理论、文学史作为文艺学的三个并列且密切联系的分支来分析的。在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他认为“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而应当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①看成“文学批评”或者“文学史”。可贵的是,韦勒克在此分析基础上又以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眼光指出了这几个学科的“互相包容”性: 文学理论如果不植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研究就不可能进行,文学的准则、范畴和技巧也不能凭空产生。反过来看,“没有一套问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 ②显然,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可见,韦勒克一方面指出了文艺学三个分支学科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它们彼此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文学批评又有什么功能呢?个人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声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②同上,第33页.

第一,文学批评具有阐释功能。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的理解和说明,是一种人类通过文本达到理解、进行对话的行为。而诠释,则是关于阐释行为的理论和学说,探究为何、如何阐释。阐释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文学批评具有中介作用,对作家的作用和对读者的作用。文学批评的介入不仅促使作品的传播和深化,而且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在历代人们的关注中得以延伸。文学批评不仅可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作品,还可以是批评家与读者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开放性的平等对话的关系。其次,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通过文本的释义实现。文本释义是指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品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文本释义一方面表现在对文本内容的阐释,一方面表现在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第二,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主要是指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提高读者理解现实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对社会产生影响。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和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政治倾向上,通过明显的伦理取向或价值立场,给人以警示和启迪,从而显示出强烈的意识形态批评倾向。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一般是通过文学文本分析这一策略实现的,文学批评要从作品中读出政治、权力等意识形态因素。而这种批判意识和反思性又与对现实的关爱连在一起,它表现出批评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是指批评主体对文学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性质、高低、大小、真伪等所作的鉴别和评说。这种审美价值判断的尺度是审美主体根据文化传统、意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