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从“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来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通过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写,由小见大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我们在欣赏一幅幅几句审美价值的市民图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刻关切。

【关键词】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

老舍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四世同堂》写于1944——1948年间,是老舍著名作品之一。《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组成,写的是人民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全书描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其中重要的也有三四十个。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以冠家为辅,钱家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他们之中一类属小康之家,一类是最低的个体劳动者。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

在这芸芸众生中,“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三大形象系列最为突出,但又由于各种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使他们走了不同道路。

一、老派市民形象

祁老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了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他们只求安分守己的辛勤操劳,保住自己的衣食家业。面对敌人的暴行,他们虽然感到了冤屈和耻辱,却敢怒而不敢言。祁老太爷的最大愿望是过80大寿,维持四世同堂的局面。“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

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 ;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当祈老太爷发现了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逼到“想作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钱默吟,是一个旧式知识分子,老舍对他的塑造经过了一个从名士风范到狭义风骨的侧重点转移过程。战前,他是一个沉浸于诗书、佳酿、花草之中的老夫子,“好像一本古书似的…宽大、雅静、尊严”。侵略者毁坏了他的家庭,毁坏了他宁静的生活方式,儿子的壮烈牺牲与自己的被捕使他成了另外一个人,他身上爆发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与操守,他勇敢地跨入了反抗者的行列。这反映了老舍创作思想的重要发展,老舍在小说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应该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力量”,“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

旧派市民形象,是那些尚保存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守旧的“老中国的儿女们”。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们也是老派的市民代表。

二、新派市民形象

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得不如旧派丰满,但也有许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分为三类。

(一)“过度人”形象

祁瑞宣,祁瑞宣接受过现代教育,具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因此在民族敌人侵入家门、家乡沦陷的严峻关头,他却陷入了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矛盾。虽然他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从这个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在他的身上寄托着老舍是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的一个独创。

(二)人物是“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

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有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

祁瑞丰,他原本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耻小人,北平沦陷后,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一个连敌人看都不看的小帮凶。冠晓荷、大赤包、胖菊子,他们只想在国难中找到自身的立足点,苟且偷生,变卖气节,丧失人格。冠晓荷不断期盼改朝换代,巴结权贵,甚至用女儿作为筹码,却只落得被日军活埋的下场。大赤包则是大发国难财,建立妓女所,最后也只能惨死狱中。胖菊子与汉奸交往,沦为下等娼妓。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丧失了人格。老舍在对他们无情的嘲讽中昭示着世人,这些假洋鬼子就是我们改革的最危险的敌人。

(三)较早觉醒的新型青年

祁瑞全,是热血青年,在瑞宣的支持下,他较早地觉醒,较早地走上反抗的道路,参加了抗日。后应革命需要回到了北平,他发现昔日的情人已成为了特务,她毅然认同杀了她。这是,他又因革命结识了高弟,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在祁瑞全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热情和理想,这新生的一代是四世同堂的祁氏家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三、底层市民形象

底层市民,在国泰民安的年代他们饱尝艰辛,在国破家亡的年头,他们比往日更痛苦、屈辱,饱尝着亡国的苦味,所以他们也是觉醒、反抗最彻底的。在这些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身上,既有自尊自重、诚实仗义的美德,又有忍辱偷生、敷衍苟且等等的陋习,作者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表现,同时也透视出蕴藏在他们心中的复仇的怒火。老舍在对其的描写中蕴含着对他们的鞭挞和期待。

人力拉车夫小崔,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民族危亡关头,决不与汉奸同流合污,敢于痛斥日本人走狗奴才但最终遇害。北平城外的常二爷,为人忠厚老实,待人诚恳善良,但面对日本侵略军的侮辱,毅然为了国家民族的面子而死。剃头匠孙七爱憎分明,誓死不挂白旗,被日军活埋,人不失自身气节。相声演员方六,被抓入狱,放出后仍敢于讽刺日本侵略者。这些底层小市民在国泰民安时,只会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国家大事对他们而言太遥远了,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表现出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地位,作品中浓郁、具体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使老舍的作品更深入人心并走向世界。老舍在塑造众多市民形象的时候通常是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生的一切,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自私,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和淳朴。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

出人性善恶的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并用心去感受的,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流露着自己的悲与喜,给人以思想上极大震撼,感受其艺术带给我们的魅力。

老舍所创造的市民形象,都是沿着个人命运——社会命运——民族命运这一脉络向前发展的,他试图通过个人的遭遇透渗出整个社会、民族的命运,因而他的作品富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悲剧色彩。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老舍既批判了带有强烈封建意识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风俗,又揭露了新旧交替包含着崇洋媚外的悲剧因素;既表达了市民对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的批判态度,也反映出这种态度的积极性与落后性的混杂于交织。

从老舍所塑造的市民形象中,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老舍的反帝爱国的这一题旨。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那些在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膝,为虎作伥的洋奴和汉奸。

【参考文献】

[1]老舍,四世同堂[M].作家出版社,2011.

[2]丁帆朱晓进,中国现当代文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樊峻,认识老舍[J].文学评论,1996

老舍笔下的小动物群文阅读

四年级上期四单元,是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其中选择了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猫》和《母鸡》。《猫》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表达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为略读课文,主要描写了老舍对母鸡由讨厌到喜欢,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为拓展学生阅读量,初步感受作家笔下的各种动物,我选择了老舍另两篇写动物的文章:《小麻雀》和《鸽》的节选。《小麻雀》主要记叙了老舍看到一只小麻雀和一只小猫的搏斗过程,趁机救下小麻雀并为之养伤的事,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之心。课外阅读选文《鸽》(节选):介绍了老舍在日常生活中养鸽子的一些琐事,表达了作者对鸽子的喜爱之情。 设计这一组群文阅读的目的,我想让学生更深刻感受老舍笔下小动物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及其丰富的思想情感,提高观察和爱护小动物的兴趣,。在语言品读、比较四篇文章异同的阅读策略中,体会老舍文章表达的特点,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还通过默读、浏览、略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提高阅读能力。 我的群文阅读教学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精讲《猫》一文后,然后教学《母鸡》,并和《猫》对照,填写阅读表(如下),初步感受老舍文章的结构特点和思想情感。 通过阅读表比较:《母鸡》和《猫》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写的,都是写小动物的。讨论:两篇课文在文章结构和情感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都是从两方面来写的;都运用了过渡句和总分段式;都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母鸡》写出了作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加深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猫》全篇都在写对猫的喜爱之情,用三对矛盾的表现来写猫“实在有些古怪”的性格特点,明贬实褒,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步:拓展阅读《小麻雀》和《鸽》 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小麻雀》《鸽》(节选)两篇文章,讨论:这两篇文章中哪一篇文章和课文《母鸡》在行文结构上是相似的?在文中画出过渡句和总起句。另一篇文章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浏览后很快发现,《鸽》(节选)和课文《母鸡》在结构上相似:每个自然段有总结句、中间有过渡句。《小麻雀》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接着,我让学生再次默读《小麻雀》《鸽》(节选),讨论:这两篇文章和课文《母鸡》相比,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能比较容易体会到《小麻雀》《鸽》都表达了老舍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但是《小麻雀》更表达了老舍对弱者的同情之心…… 由于才接触群文阅读,我只能简单的模仿“从一篇课文的单篇阅读到一组文章的主题阅读”这一模式,选取了精读课文《猫》作为复习内容,在略读课文《母鸡》教学中,把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小麻雀》《小动物们(鸽)续》两篇文章作为拓展内容,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联系起来,建构《老舍笔下的小动物》的阅读主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先呈现《母鸡》《猫》一组文章,再呈现《母鸡》《小麻雀》《小动物们(鸽)续》一组文章,让学生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分组阅读中,充分感受老舍在描写小动物作品中所表达的思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2]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都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像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所区别。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2005年3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M ar .2005第23卷第2期 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V o l .23N o .2[收稿日期] 2004-12-16 [作者简介] 潘应(1978-),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中文系 教师。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潘 应 (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摘 要]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历史剧变时代的中国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承袭与变化。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世界;文化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5)02-0068-0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之所以能够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成为“人民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营造了一个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他不像“五四”时期那些以启蒙者自居的作家那样以远观和教训的姿态反映社会生活,而是以普通市民身份,观察社会,感受市民的心理,理解并同情他们的遭遇,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实描写,表现出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真实、全面、细致的市民社会生活图景。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言“他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生活的一切方面, 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1] 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丰富多彩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江湖医生、商人、车夫、司机、打鼓的、说相声的、剃头的、看坟的、妓女、流氓、巡警、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擅长文化心理批判的老舍选定了自己独特的反映视角——从文化心理入手去体察与表现市民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革新。老舍曾说:“借故事说文化,则文化在人间, 随时流露;直言,文化,必无此自然与活泼。”[2] 因此, 他选择了作家特有的方式——借故事讲述来传达他所处时代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嬗变信息以及他对文化传续的严肃思考。在他的小说中,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一、旧派市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指那些保留着东方古国传统美德的温和、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 守旧的“老中国儿女”。这是老舍作品中市民形象塑 造得最成功最有艺术魅力的人物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儿女,骨子里是农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传统思想包袱。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守旧、闭塞,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老舍生动地描写出他们浑浑噩噩的生活,表现出他们的愚昧荒唐。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他们的心态妥协、软弱、庸俗、苟且,从古老文化积淀中滋生出的保守、懦弱、因循守旧的处世哲学显出了他们必然被历史淘汰的命运。但同时作者对其也有同情的一面,写出了他们的正派善良、诚笃忠厚、热情仗义。 早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主人公马则仁的形象是衰朽的民族性格的一个代表,他因循守旧,事事恪守祖宗成法,妄自尊大,讲面子而不务实际,与此同时又处处对洋人陪小心,在民族歧视面前无动于衷。透过这个人物,揭示了我们民族的病态的精神弱点,老舍由此指出了国民性的愚弱懒惰是中国半生不死的一个原因,确实是挖到了民族性的一大劣根。这样的一个角度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 ,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环境中刻画,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比下这种“国民性”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 2、新派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 ——《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 (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 3、底层市民形象 典型代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刘崇《安徽文学月刊》,?2008(2):19-19) 材料三:

《离婚》是老舍小说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张大哥的形象,活画出一种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的类型。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小说一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他是财税局的一名职员,除了心安理得地混着几乎“没公事可办”的平庸日子,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便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对张大哥来说,“离婚”意味着对既成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正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以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小说辛 他觉得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都快当亡国奴了,他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忘不了北平人的繁缛礼节!虽然自己不过是平民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向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地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这位老友。老

论文:浅析老舍语言特色1

浅析老舍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一同商榷。 关键词 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便成了人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老舍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不赶尽杀绝。他说:

描写景物写作指导课教学设计完整版

描写景物写作指导课教 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描写景物写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很多像我们这种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学校来说,初一学生要完成这样的写作任务,是一个很难完成甚至不能完成的任务。而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没有做到大纲要求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生动"的要求,为凑够字数只能频繁使用"有一次,还有一次......"之类的字眼,一次作文要凑好几件事。而要做到内容具体、生动,首先要强调描写。 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而"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可忽视的。缺乏描写的记叙文,总是凑不够数的、枯燥乏味的;能有意识运用描写的学生,则可能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 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有创意的表达事物的特征,首推描写。因此我选择了景物描写的方法指导的写作指导课。 二、学情分析 因为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对学生描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描写的表达方式,是一节起始课,因而,不能追求面广量大,否则会导致浮泛而不扎实,如蜻蜓点水,如浮光掠影,无所收效。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只选择了景物描写这一小部分,力求开口小而挖掘深,为以后更重要的人物描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作文凑字数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对此颇为头疼,因此本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理念 1.讲练结合这是一节作文课,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写"应当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但是,鉴于描写离不开观察,这节作文课又不同于其他作文课,对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应当是贯穿全课的一条线索。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这节课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讨论的时间占整个课时的一半以上。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12级倪石凤 12520305162 内容提要:老舍先生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在他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老舍小说人物作以系统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人民艺术家创造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个性 一、引言 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老舍的生平和历程 老舍先生在现当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老舍先生在线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却有着不寻常的背景。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早年这一段穷旗人生活给他的一生打下了许多特殊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的一生都为文坛的工作而奉献。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三、老舍小说平民取向生成的原因 (—)独特的成长环境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对于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这一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对于他们的愿望,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生活“心态,他可谓体会得最为深切,最为熟悉,最为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并且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描写老舍的高中作文

描写老舍的高中作文 描写老舍的高中作文1 汪家明看起来就像一位老师,他长着一双不大也不小,但炯炯有神的眼睛,好像世间的一切都能被他看穿;一张看似平常,但却能说会道的嘴巴;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这些好像跟老舍差个十万八千里,但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汪家明的写作风格跟老舍可非常相似呢! 首先,汪家明在文学气质方面跟老舍非常相似。老舍的作文最具特色的点就是简练了。而汪家明在写作时就用这一点,曾经“一战成名”。那次作文题目是《我记忆中的家乡》,我们写的一般都是家乡里的果园、风景名胜……而汪家明写的却是一棵树,虽然是一棵不足为奇的树,但汪家明却写出了老舍的风格,那篇*字数不多,段落分得很多,但每一段都很简练、不啰嗦,让人看后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中遨游。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篇作文是写得最好的。 汪家明不仅文化气息跟老舍很相似,他的人缘也是非常好的。每次下课,你一定会看到很多同学都围着他谈笑风生,听着他讲述各国历史、看着他总结学习方法,我们都乐在其中。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是“汪家明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他常常能把身边同

学都逗笑,开心总是洋溢在他的脸上”“汪家明的学识非常渊博,不只知道中国的历史,还知道外国的历史。对不同的历史人物做出不一样的评价”等等。 这就是汪家明——我们班级里的老舍,那个*简练、博学广闻、风趣幽默的老舍。 描写老舍的高中作文2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象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 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苏瑾睿 引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人物画廊中,有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这就是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和老舍笔下的祁瑞宣。这两个同出于大家笔下的人物,虽都是四世同堂的长孙,其性格特征也有某些相似,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不同时代,因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必然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在他们身上,虽然共同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但也从他们的身上揭示出鲜明的不同时代特征。 一、《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的性格特征 (一)《家》中高觉新的性格特征 巴金在他的《家》里塑造了一个核心人物—高觉新。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分裂的人物,一个有着进步思想却行为陈腐的人物,一个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 觉新生活的高家,是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它的封建纲常礼教秩序十分森严。作为这个大家庭的长房长孙,觉新的立身行事、言谈举止,都是在严格固定的行为准则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个人的愿望、意志在这套礼教纲常面前显得那么柔弱。他的全部心思,必须忠实地用于继承封建家庭事业,履行自己对祖辈和后代的义务。在这种家庭关系、礼治秩序约束中成长起来的高觉新,屈从、顺应、软弱、依附就必然是他的主要人格特点。 作品中的高觉新目睹了民国的成立、军阀混战的乱世局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年代里出现了“五四”运动。在这个时代里既有许多像高家还维系着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大家庭存在,也出现了无产阶级、新势力相对峙。高觉新就在这新旧制度、新旧思想更替的时代徘徊犹豫不前,既向往着新思想,又摆脱不了封建传

统文化。因此也就造就了一个“看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的矛盾个体。 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他有过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此却变成了一个“不大用思想,也不敢用思想的人”。他知道夺去他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夺去他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也奋斗过、抗争过,但屡屡碰壁、屡屡受挫。他终于变成了“暮气十足的少爷”。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1]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择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行为的理论根据。 他自小深受封建思想的教育熏陶,成人之后又身为长房长孙主理家政,在家里“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2]这样特殊的处境,造成了他内心与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他从自身的痛苦遭遇中支持兄弟的叛逆行为,但从维护封建家族秩序和他在家中特殊地位的角度出发,他又得屈服于封建势力,并且还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封建秩序的角色。在这种两难境地中,一个20刚刚出头的青年就决定永远埋葬自己的理想,做出一辈子的牺牲,他明知自己“一切都完了”,也不敢说,也不愿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他其后的生活就是靠陪伴着上辈人打牌、闲聊、主持红白喜事熬过的。觉新也有过抗争和反叛,主要表现为忍让、屈从,“不抵抗”和“作揖”。虽然他也常常自责和忏悔,但在忏悔的同时,又以和侍女姊妹们的打闹嬉戏来自我麻醉,求得一时的“解脱”。他极尽周旋和敷衍之能事,在屈辱中苟活。他被长辈们逼得毫无主见,主体意识近乎泯灭。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优秀的年轻人的个性被毁灭的悲剧,批判了觉新的“作揖哲学”、“无抵抗主义”以及妥协、懦弱的性格特征。牺牲精神是这种性格赖以支撑的基础,或者说是寄希望于未来。觉新深深感到:“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作一个牺牲者,…”。[2]他认为:“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品的资格。”他愿意牺牲自己,以为这是对自己处境与地位最好的诠释,但内心仍不免矛盾和痛苦。他自己做了牺牲品,却把希望寄托于兄弟和儿子。他想:“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逆,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 [2]他差不多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甚至对儿子寄予厚望:“我所想做而不能做到的,应当由他来替我完成。”然而,他想做什么呢?这只是渺茫的希望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 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1、老派市民形象 2、新派市民形象 3、底层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 1、老派市民形象 对比论证: (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 ——《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 举例论证: (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 ——《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 2、新派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 ——《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 (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 ——《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 3、底层市民形象 举例论证: (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一: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罗小娥《北方文学:下》,2012(11):50-50) 材料二: 首先看《二马》中的老马,他是老舍将“老中国的儿女”拉出过境进行考察的典型代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古都北京里走出来得规矩人,在伦敦街上走,他极讲究中国的礼节,见人就低头哈腰,甚至一群英国小孩跟在他后面辱骂他“老黄脸”、“挨打的货”,他也无动于衷,毫无羞辱感,在喜剧的揶揄中,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顽固。这是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在西方环境里的表现,显得如此荒唐可笑。(刘崇《安徽文学月刊》,?2008(2):19-19)材料三:

论老舍笔下三类市民的悲剧意识

目录

绪论 在校三年期间,无论是专业课、选修课还是专业方向课,我们已完成多门课程的考试或考查,尤其是三年专业课的学习,我们深入的学习了中外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已经阅读了诸多的中外名著。无论是从作品的可读性和深刻性方面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年论文是我们检验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契机。这可以非常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且重新审视自己这三年来的学业水平。老舍先生是我国现当代的文学大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都先后被搬上了荧幕或者舞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反响。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不仅更好的让我们了解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更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本篇学年论文主要是在阅读了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月牙儿》《二马》《离婚》以及搜集了很多杂志及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写成的。主要研究的是老舍笔下的城市阶层的生活状态及其性格的剖析,最后落脚到了人物的悲剧意识及其成因上。做为老舍笔下的人物,这些阶层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总是显得悲凉。这些人物悲剧社会性的强化,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么强烈的反抗意识,她们并没有与社会各种的丑恶市里作有力的攻击,她们好像压在磐石之下的可怜动物,只剩下悲哀的叹气,无声的流泪。老舍小说的悲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既有受古希腊悲剧影响而又不同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悲剧,又有类似莎士比亚笔下的因性格缺陷而导致的性格悲剧,更有大量的关于人性的思考,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

作文景物

一丘一壑也风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一)导入 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你也许曾无数次为之驻足留连,却遗憾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它们尽情抒写。学生做写景文,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 那么,就随老师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写作指要 1特征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区别的地方。景物的物种,地域、时令特征,三者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的特征。 a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 b北京的春天古清生 北京的春天,是极不易把握的。三月时分,树的枝头上有了绿意,进了四月,迎春及桃花就开了,这景况大约也跟南国的城市相去不远,所不同的是,北京的春天却还脱不尽冬衣。北京的春天,无雨,而是大风卷起的漫天黄沙。黄沙弥漫时,只感到昏天暗地,人行走在街道上,满面蒙尘。这境况,怎么会有人去吟咏“清明时节雨纷纷”呢?在这样的日子走出去,人只是感觉好没面子,头发灰黄,颜面粗糙,表情因黄沙迷眼的缘故而变得古怪。 c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方纪《三峡之秋》) 另外,景物还具有感情特征。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人眼里,心情不同,反映也截然不同。 2如何抓住景物的上述特征呢?两重境界。 A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解说: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客观景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就自然显现。 (1)怎样做才能达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呢?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 峻青《海滨仲夏夜》 这些景物能否真实反映“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为什么? 明确: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 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当日本人打到北京时,在他看来只消准备一些粮食和咸菜,堵上自己院门就可以万事大吉了。都快当亡国奴了,却还想着自己的生日。虽然只是个普通老百姓,可心里总忘不了把人严格的分为尊卑贵贱,忠实而真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逆来顺受的地步。不过,当祁老人发现了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扞卫尊严,民族尊严。祁老太爷的形象不由的让人想起巴金笔下的高老太爷,与祁老太爷有着同样的思想。 (二)新市民形象 这一类人多少接受过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收到了外来“洋风”的鼓动,希望过着洋人式的西式生活,整天无所事事,无聊到去做汉奸,甘心做亡国奴。他们只是对外来资本的盲目运用和追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用短小的视野处理,想着眼前的利益,放弃长远的利益。未来他们那无聊的生活,尊严都可以出卖。 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现过那种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而表失看人格的堕落人物,其中既有蓝小山、丁约翰之类的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弟等一类浮夸子弟。《离婚》里的张

老舍的论文

浅析老舍“市民”创作历程与“市民”形象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一、老舍“市民”人生与创作历程 老舍,满族人,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但他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 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

写景状物素材积累

中考作文素材准备(一):写景状物作文 一、学会“分解”——写出层次 1.从部位角度看,可分为花、叶、干、枝等; 2.从距离角度看,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等; 3.从方位角度看,可分为仰视、俯视、环视等; 4.从动静角度看,可分为动景与静景; 5.从虚实角度看,可分为实写与虚写(借助联想,虚写,丰富景物的内容); 6.从时间角度看,可分为早晨、白天、黄昏、夜晚或春、夏、秋、冬等; 7.从生长角度看,可分为发芽、开花、结果等; 8.从光线角度看,可分为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等; 二、开放五官——写出画面 我们还需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描写景物。也就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观察通道,人们观察与感受外物或景物的感觉器官,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我们观察写景如能开放五官,充分地欣赏、品味与把玩景物,进行一定的语言加工,就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创造出真切感人的图画来。 三、运用修辞(叠词、拟声词、数量词)——写出文采 例如:朱自清写荷叶,把它变成舞女的裙来写,写月光,把它变作流水来写。古人也是这样,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喜欢就花写花,喜欢把花变作人来写,如“落花犹似坠楼人”。这样一写,文章就有画面感了。 四、融入情感——写出情味 抓住景物的特征描绘,借景物绘画面,融入情感,写出文章诗情画意之美。例如,朱志清的《春》 五、运用象征——写出理趣味。 由景物的“自然属性”联想到景物的“社会属性”,挖掘出景物的内在意蕴,写出理趣。例如《行道树》。 总之,尽可能的不要为写景而写景。 附带:写景素材积累: 朱自清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冰心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谈生命》 老舍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_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编码 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题目: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准考证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0一0 年四月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作者: 【内容提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老舍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老舍先生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在他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本文从这三大方面对老舍小说人物作以系统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 老舍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城市贫民 一引言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

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但他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 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