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戏曲赏析考题

戏曲赏析考题

戏曲赏析考题
戏曲赏析考题

一.原始戏剧

1.中国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从萌芽、孕育、突变到成熟、乃至鼎盛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轨迹。

从形态上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原始戏剧、初级戏剧和戏曲。这三种戏剧形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虽然具有历史的阶梯性和承递性,即先后承接的源流关系,但三者的表演仍遗存至今。

戏剧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物以及自身行为的行动性或象征性模仿,即戏剧起源于拟态和象征性表演。

原始宗教的产生,导致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一系列的信仰和祭祀行为。

伴随这些行为的出现的,是对神明的歌颂、对神的事迹的礼赞和模拟。

这一阶段的原始戏剧,混杂在祈神和娱神的宗教仪式中,呈现出宗教仪式依附物的面貌。

包括有体现自然神崇拜的拟神表演和体现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拟兽表演。

2.拟兽表演:

《尚书》说:“帝曰:夔,命汝典乐……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对舜时部落进行拟兽图腾表演的记载。

拟兽表演在周代主要表现在驱傩活动中。傩产生于原始人类驱除灾疫之灵的心理要求,由原始氏族部落战争的现实映像所启发而形成的以神驱鬼或以恶逐恶的观念,是原始人类萌发赶鬼或驱傩意识的基础。

我们在周代驱傩仪式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其具象的扮饰表演: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吏而时傩,以索室殴疫。”

古代驱傩,又有十二神兽,其装扮者也戴兽头面具。从先秦到汉唐,傩祭发展为傩舞,由人戴木制或布制面具演出。到了宋代,十二神兽衍变成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土地、灶神等人物。

头部扮为熊形的方相氏,挥舞兵器,搜索室屋,不断地做出驱赶殴打的模拟动作,用以象征对于魑魅魍魉各类鬼怪的镇辟和驱逐。

这种表演有着固定的装扮形象、一定的程式化拟态动作,以及与人们的想象结合的戏剧情境和最终结局,具备了初步的戏剧框架,较之舜时体现图腾观念的纯粹拟兽装扮表演,更加接近戏剧形态。

原始拟兽表演发展到傩祭仪式,可以说最初级的原始戏剧已经产生,它成为后来巫觋拟神(人)扮饰和再后来优人表演的先声,为之提供了发展基础。

3.拟神表演:随着原始图腾观念的退化和人为神明意识的抬头,原始拟兽表演逐渐发展为鬼神祭祀人神交接活动中的拟神扮饰。主要体现在雩祭和蜡祭。

雩祭是一种祈雨的仪式,由女巫担任主角。

周朝曾设司巫官职,由其掌管全国性的雩祭,所谓“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女巫在祭祀活动中一般要有扮神的拟态表演,因此雩祭中应该具有原始戏剧的表演成分。 蜡祭为年终举行的报答对人类有功神明的祭祀。蜡祭为炎帝神农氏首创,因此被视为祭祀中的主神,实际上是一个首先在黄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蜡祭里的第二位神明后稷则是周人的始祖。

巫师们装扮成各类神明的形貌(共八位),同时做出对这些神明神态动作的模拟,再以神明

的口吻说话。

含有象征和拟态表演成分的仪式还体现为另一种形式,就是庙堂祭祀乐舞——部族里祭祖拜社、歌颂先人开辟之功的史诗型歌舞。如《大夏》、《大濩》、《大武》。

这种表现重大历史功绩并作为神圣祭社仪式演出的庙堂乐舞,不可能含有具体的叙事成分,但其中的象征和拟态表演却是不可缺少的。

4.“巫”的释义:巫是在长期的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过程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专职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行使沟通天人际遇的职责,具备代天神示喻的功能。

甲骨文中的“巫”字,其上面一横为天,下面一横为地,加上左右两个竖道又表示自然环宇,意为巫是沟通天地环宇的人。

巫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要进行迎神、降神、祈神和娱神的仪式表演,这些表演具有拟态性和歌舞性。

5.巫师的身份——双重代言者

巫师是祭祀仪式中的精神领袖,担负着降服神鬼的重要职责。巫师会使人神相通,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代言者。

首先,在祭祀中他要把人间的愿望,把人们对于丰收的期盼,对生命的祝愿,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传达给意念的对方,在这个过程中他要歌唱、要舞蹈、要说要吟诵。

其次,当巫师表达完这一切以后,又要把接收到的来自于神灵的信息用同样的方式传递给下民。

此时,巫覡实际上充当了代言体的角色。巫为戏曲孕育了最早的演员雏形。

二.初级戏剧

背景:与希腊和印度不同,中国未能从祭祀仪式直接转换出成熟的戏剧样式,二者之间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渡初级戏剧阶段,中华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这种特殊历程。秦汉六朝百戏,则是初级戏剧雏形的显现。

6.优戏:当原始氏族公社为奴隶制取代以后,社会为满足奴隶主娱乐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歌舞奴隶与优戏奴隶的专门职业分工,这就是女乐与优人的出现。

女乐系由女巫歌舞演化而来,周朝女巫在长期的舞觋求雨等祭祀过程中发展了舞蹈艺术和技能,转为女乐所继承,用于人世的宴乐表演。

优人则由供人调笑戏弄的身体发育不足者——侏儒转变而来。女乐与优人结合为一类表演型人物,称作“倡优”,从事百戏演出,其中逐渐产生出了初级的戏剧形态。关于“倡优”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夏。优戏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得十分兴盛,充斥了各诸侯国的宫廷。(1)、优孟衣冠:“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身穿叔孙敖的衣冠,装扮成他的模样,言语行动都以对他的模仿为准,因而使得人们分辨不清究竟是否孙叔敖复生,显示了很高的模仿和表演才能。不过,这次表演仅仅是对于某个人物日常生活动作的模拟,可以归为原型模仿,但还缺乏戏剧情境与一定的情节设置,因而并不具备较完整的戏剧性。

(2)、宴乐百戏:汉代优戏表演最初名为角抵戏,后来又称为百戏。百戏是伴随着秦汉崭新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兴表演艺术,它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部分。

百戏不是一种成形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

耍游戏、歌舞装扮诸种表演于一炉的大杂烩,一种“俳优歌舞杂奏”。

它的余澜直接波及了六朝文化,而它对于中国后世表演艺术各个分支的影响则意义更为深远。散乐百戏演出,场面阔大,声势宏伟,奇幻变化,惊俗骇观,带有热烈的情绪氛围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力量。因而一旦出现,即为统治者所倾心沉湎。最初的演出记载为秦时,秦二世胡亥在甘泉宫,始作角抵俳优之戏。其后历秦火之乱,至汉武帝时再次崛起,声威大振。

汉代宴乐百戏中间,最具戏剧性的表演部分为角抵戏。

(3).角抵戏:最初由格斗竞技发展而来,由于它具有矛盾对立的演出结构,适宜于戏剧冲突的体现和展开,因而其表演实质逐渐转移到戏剧体裁上来,发展为具备一定情节结构和表演内容的小戏,成为这一个时期中初级戏剧的主要代表。

角抵戏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武备训练,到了秦时,由于烽烟止息,就被纳入优俳表演之中,成为一个和平娱乐生活中的表演项目,而得到正式命名。

代表剧目《东海黄公》: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东海黄公》是一个古代方士以术厌兽遭致失败的故事,被陕西民间敷衍成小戏,又被汉朝宫廷吸收进来。

《东海黄公》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从黄公能念咒制服老虎起始,以黄公年老酗酒法术失灵而为虎所杀结束,有两个演员按照预定的情节发展进行表演,其中如果有对话一定是代言体。

它的演出已经满足了戏剧最基本的要求:情节、演员、观众,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它的形式已经不再为仪式所局限,演出动机纯粹为了观众的审美娱乐,情节具备了一定的矛盾冲突,具有对立的双方,发展脉络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性,这些都表明,汉代优戏已经开始从百戏杂耍表演里超越出来,呈现出新鲜的风貌。

(4).各时代的“百戏”:汉代以后,魏晋六朝一直到隋,历代朝廷都增加百戏表演的项目,使之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戏”。但其内容却日益增添了杂技色彩,从文献里也鲜有戏剧表演的记载,大致可推知此时的统治者更为重视百戏杂呈的宏大场面,以求声色壮观的心理满足,而戏剧渐渐地湮没其中。

魏晋六朝,战乱频仍,人生如露,及时行乐的风气与对容止情态的刻意追求,使男子注重仪容风貌的修饰,女性化的气质和装束极盛一时。

在隋代,“百戏”是帝王用于向外族朝贡者炫耀国力,显示君威的大型娱乐活动。优戏演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至唐代,中原文化达到了历史最鼎盛时期,表演艺术亦相应出现蓬勃的生机。

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戏剧样式有:弄参军、钵头、踏摇娘。

①弄参军:“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

大会,使俳优著介幘,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曰:‘馆陶令’斗数

单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

此戏起源于东晋,初为周延本人被列入优人丛中,充作被羞辱的对象,他还不是角色,后来由优人代替周延演出,真正的参军戏才出现。此后逐渐形成一种格式,即其中一个扮演官员而被戏弄的对象就叫“参军”,而那执行对他戏弄职务的演员叫“苍鹘”。

据说,正是由于周延原来的官衔是参军,于是以后担任被戏弄的角色才被称为“参军”,而优戏也就获得了“参军戏”之名称。

②钵头:《钵头》是从龟兹传来的歌舞戏。《通典》卷一四六说:“《钵头》出西域。胡

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

③踏摇娘:弄参军、钵头等都偏重于歌舞形态,虽然有个性化的扮饰和一定的叙事因

素,但在表演中并不占主要地位,真正接近戏剧的剧目还是《踏摇娘》。

《教坊记》记叙《踏摇娘》歌舞的源起和表演形式十分详细,转录在这里:“《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归殴其妻。妻衔怨,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踏摇娘》表现一个醉鬼殴打妻子的故事,边歌边舞,《教坊记》说它的歌舞类似于当时民间的“踏谣”形式,所以名之为“踏谣娘”。但是其它史籍里多作“踏摇娘”,并有不同的解释,如《旧唐书音乐志》说:“……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这里把《踏摇娘》的得名归之于妻子状摹悲戚情态的摇动身形表演,。

《踏摇娘》被唐代宫廷吸收后,成为其主要歌舞剧目之一。

故事而常常切取片段;用成熟戏曲的标准来衡量,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刚刚开始,但它却为中华戏曲的正式形成铺垫了决定性的一步。

三.宋杂剧

6.宋杂剧概念:宋、辽、金时期,杂剧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总称各种表演伎艺,跟汉代所称“百戏”大致相同;二是狭义的,特称百戏中的一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剧目,就宋代“杂剧”一词最纯粹的意义而言,当指唐五代参军戏之嫡派,是参军戏在两宋时期的变异。

发展:在两宋之际,杂剧与南曲相结合,形成南曲戏文;在金元之际,杂剧与北曲相结合,形成北曲杂剧。北曲杂剧与南曲戏文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形态。

7.北宋时杂剧的表演体制一般分为三部分:

(一)艳段,即正式表演前的歌舞滑稽小段,演“寻常熟事”;

(二)正杂剧,即具有情节性的故事表演;

(三)杂扮,扮演杂技或其它技艺,也时有滑稽小戏,“以资笑端”,因其散漫无序,所以称为散段。其中正杂剧是戏曲的主要样式,艳段和散段的内容大抵与正杂剧无关,但却也可单独称为杂剧。

8.角色行当:行当制是中国戏曲独特艺术精神的特征之一,其奠基则起自宋杂剧。前代优戏表演不分行当,仅有一些优人以表演某类戏著名,如李仙鹤善于表演参军戏之类。

唐代参军戏里虽然也出现了参军、苍鹘的准角色,但并不出现在所有优戏里。它们所装扮的人物类型仅限于一定的范围以内。

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角色,其中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有时还增添一个装孤。

“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①末泥:末泥是杂剧里的领导者,所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末泥的具体职司是“主张”。

“主张”的涵义有主持、指挥之意,也就是说,末泥负责安排、调度整个的演出。

②引戏:引戏的职司是“分付”,分付在宋元市语里有交付、委托、发落的意思,例如苏

轼《洞仙歌》词曰:“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引戏,又称作“引”,其名称与唐宋乐舞中的“引舞”有关。“引舞”是舞蹈演出的率领者和指挥者,引戏在宋金杂剧演出中作用与之相类。即在演出时指挥其他艺人上下场,解说人物动作,介绍剧情。

③副净:副净和副末,是前期宋金杂剧中最重要的角色,它们由唐参军戏的“参军”、“苍

鶻”演化而来。副净在表演中的特长是“发乔”,亦即装呆卖傻,是一个滑稽角色。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副净为“献笑供谄者”,说他是供人逗笑的角色。

副净的装扮表演有如下特征:

(1)用墨、粉涂抹颜面。《太和正音谱》所谓“傅粉墨者谓之靓”(即副净)。

(2)常常将拇、食二指放入口中打唿哨。

(3)做“趋跄”动作。原作疾行解。宋元市语里引申作奔走奉承、谄媚发嗲的意思。(4)做“嘴脸”。指挤眉弄眼、呲牙咧嘴的面部表情动作。

④副末:副末与副净一样是一个滑稽角色,职掌在杂剧表演中“打诨”。其打诨的方式,

一是常常于副净装疯卖傻的时候在一旁用语言来对之进行调侃;一是在段精心构设的表演之后,运用聪俊、幽默、机敏伶俐的语言来点题收场,引人发笑。

副末在打诨时,常有副净与之配合,副末往往于语言点题的同时,用杖、棒等砌末击打副净,以增加喜剧效果,一般来说,宋、金杂剧雕刻里,凡持有杖、棒等砌末的,都是副末角。⑤装孤:“装孤”就是扮演官员的人。《太和正音谱》说:“孤,当场装官者。”装孤的形象

很好辨认,宋金杂剧文物雕刻里凡是扮官的就是装孤。

9.音乐伴奏:据王国维考证,在280 本杂剧段数中,用大曲者103 本,用法曲者4 本,用诸宫调者2 本,用普通词调者35 本,此外尚有不著其名而实用曲调者,总计150 多种,超过全数之半,这都属于歌舞戏。

调的若干短套联成全篇。

和歌》,沈约《宋书·乐志》里于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下已经列出大曲十六种,为《东门行》、《步出夏门行》之类。

唐代是大曲发展的极盛时期,雅乐、清乐、燕乐中都用之,其中很多来源于西域乐舞。宋代的大曲多数由唐代承袭而来,教坊所奏大曲凡十八调四十大曲。大曲的音乐结构十分庞大,由数十段乐曲组成,每段又有若干“叠”,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乐曲,其中有着丰富的旋律变化。

?大曲、法曲、诸宫调所用曲子较多,体制较为复杂,便于叙事,将叙事体转换为代言

体,就可以演故事,成为戏曲了。即使仅用普通词调或曲调,虽然只有一曲,但也可以循环使用,构成较长的篇幅,以咏唱一个故事,如宋代乐曲中的所谓“传踏”(也称“缠达”)。因此也可以用于搬演故事。

?剧本的出现使戏曲从此脱离临场的即兴式表演而走上文学化的道路,它改变了以前优

戏创作的程序通常是在一个大概的思路指导下的临场发挥,而必须遵循一定之规,按照剧本所规定的情境进入角色,唱词、说白都会有具体的要求,虽然即兴发挥的机会仍然很多,但是不可能由着演员的性子任意驰骋了。既然有了剧本,就需要事先排练,这对于杂剧演技的提高也有推动。

四.元杂剧

10.金、元北曲杂剧:金、元北曲杂剧是在13 世纪初叶,即蒙古灭金(1234 年)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由于北曲杂剧是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因此也简称“北剧”,同以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的南戏相对称;而北剧作品,则通称为“杂剧”。

元杂剧在体制上受诸宫调的影响极为明显,诸宫调继承变文以及相关文学曲唱结合、专以一人念唱的特点,是由一人弹唱到底的,这一点在元杂剧里就表现为以正末或正旦独唱到底,并且元杂剧曲词始终由一人独唱,绝无二人对唱之破例,也是源自诸宫调;诸宫调之讲唱者或女人或男人,可能是形成元杂剧或旦本(以正旦为主角,独唱到底)或末本(以正末为主角,独唱到底),即使旦末并重也无二者并唱之特例的重要原因。

在歌曲方面,元杂剧也深受诸宫调影响,元杂剧的套数的组成法即出于诸宫调,诸宫调在运用几个不同宫调的套数,来讲唱一个故事,是其创新所在,在大曲或唱赚里,所用曲调只限于一个宫调,不能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宫调的曲子来连续演唱,而诸宫调却可连结不同宫调的套数来叙唱。元杂剧搬用此形式,在四折中用四个不同的宫调套数,而对于长篇巨制,如《西厢记》,则所用宫调可能在八个乃至数十个。

?当然源自变文的诸宫调等对于元杂剧的影响是整体的,如果没有变文一派的影响,没有

诸宫调的过渡,便不会出现元杂剧这种特殊的文体,钟嗣成的《录鬼簿》在董解元名下注云“以其创始,故列诸首云”,认为董解元是北曲杂剧的创始者,正是鉴于他在诸宫调方面的突出成就。

戏,而形成自己稳定的体制特征:

1)其结构通例是一本四折一楔子

①杂剧体制源于宋金杂剧院本:“元杂剧以一剧四折为通例,此盖沿袭宋金杂剧院本由艳

段、正杂剧(两段)、杂扮四段而成之旧例。但宋金之剧,各段演出各别之事,至元杂剧,则四折演一贯之题目。”(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

“必须结合戏曲音乐来看。北曲杂剧在形成的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套曲体制。一套曲子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音乐单元,又有一定长度以适应一段戏剧情节的展开。这一特殊的戏曲音乐体制,制约了剧本的创作,决定了一本戏联合四大套也就是用四折戏去表现的特殊体制使其既适应剧情起、承、转、合的发展过程,又使各阶段剧情在演出中富有音乐唱腔上的变化(一般四折戏用四种宫调的套曲,极少重复)”

②元杂剧音乐结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大套的音乐体制,四大套即四个宫调里的曲牌联套,其体例可以看作是四个独立套数的组合,或者诸宫调的截片。诸宫调的随意调遣诸多宫调以组织长篇音乐结构的经验,无疑对北曲杂剧四个宫调套曲的有机组合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北曲杂剧对于诸宫调的超越在于其串组于套数里的曲牌数量的极大扩展。如果根据《元刊杂剧三十种》一共一百二十个套曲所收曲牌统计,可以知道,每套曲里用十二个曲牌的最多,通常则都在九曲到十六曲之间,八曲以下和十七曲以上的则比较少见。而金代诸宫调里,八支以上曲牌组成的套数,《西厢记》只有两套,《刘知远》根本没有。

2)重曲唱而轻说白

王世贞曾对南、北曲的音乐风格进行比较:

“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

北曲是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文化的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形成的。宋代开始,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音乐相继进入中原地区,与中原的民间谣曲和唐宋燕乐融合,至元初,形成一种新兴俗乐,即杂剧剧曲。

元杂剧所用北曲具有旋律高亢,节奏明快,风格豪迈,气势充沛,充溢着质朴、健劲、明朗、活泼阳刚的特点,这种音乐风格显然与从容缓雅的传统雅乐不同,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

元杂剧的曲词,语多本色,是剧作者将诗词、经史等熔铸锤炼的结果,其用语既质朴浅显,几近当时口语;又形象具体,富有个性。既可用于抒情,又兼叙述、对话、交待说明、提示等功用。对于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杂剧曲词更重要的是继承中国正统文学诗歌本位的抒情传统,唱词以抒情为主要任务,在杂剧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其核心部分。“白”由于在作品中地位次要,而被称为“宾白”。以上种种言论显示:《元刻本》仅载曲词、缺少宾白,其实是当时脚本的本来面目。即元人创作杂剧只是创作曲词和少量主要宾白,其它则是演员凭借艺术功底临场自由发挥。3)一人主唱与“杂”的演出特征

一人主唱是北杂剧的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旦主唱的称“旦本”,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末主唱的称“末本”,由正末一人独唱到底。一人主唱可以是一个人物从头唱到尾,也可以“改扮”,即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其他脚色不唱,只用宾白。《单刀会》正末在第一折扮乔国老,第二折扮司马徽,第三、四折扮关羽。《赵氏孤儿》正末在第一折扮韩厥,第二、三折扮公孙杵臼,第四折扮孤儿。

其实,一人主唱形式的形成,更多是不得已的选择。元代以家庭戏班演出为主,其规模小,演员有限,能唱的演员更有限。一般能有一个主唱的演员,就可以支撑起一个戏班,这对于其以商业经济为目的的演出活动来说,是最经济的组合。

也正是受一人主唱形式的制约,元杂剧的演出也不得不采用“杂”的形式。元杂剧虽然在剧情与结构上远比宋金杂剧更为紧凑统一,但仍然保留着“杂”的特点。

12. 元杂剧结构体例形成的原因

1)首先,它必须适应演员或戏班的演出。

元代杂剧的演出班子,多是以乐户之间的亲属关系组成的家庭戏班,或者以一个家庭成员的老少男女为中心。杂剧《蓝采和》第一折中,蓝采和自报家门说:

“小人姓许名坚,乐名蓝采和,浑家是喜千金。所生一子是小采和。媳儿蓝山景。姑舅兄弟是王把色,两姨兄弟是李薄头。在这梁园棚勾栏里作场。”

显然,这个小戏班就是由夫妻、子媳、表兄弟组成的。这样的戏班一般四、五人左右,多也在十二人以内。他们适宜演出人物少、情节简单的剧目,不适合大型演出。何况元杂剧一人主唱,演出受到演员声带承受的限制,不可以过长。再加之说白等其他演出内容,四折戏演出所需时间约在三、四小时左右,所以,一本四折当是较适中的形式。

2)其次,必须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口味。

元杂剧的演出在瓦舍勾栏做商业性演出,主要观众是市民、商人和军士,他们社会地位不高,还要为生机奔波,只能以有限的时间去放松一下,他们看戏的动机是娱乐和获取人生经验,为照顾这些顾客,杂剧的演出,一般也要控制在三、四小时之内。

3)再次,四折是故事内部结构和音乐结构的选择。

一般说事物的发展过程为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即前人所谓之启、承、转、合,正好能够完整地展现矛盾发展过程。而对于一人主唱的北曲杂剧而言,四折四大套,既能展现演员演唱的变化技能,又能完成整个演出。

13.楔子:本指楔入木器缝隙处、用于弥缝填裂,使其更加严密坚固的小木片。

楔子在元杂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楔子有的在戏的开头,有的在戏的中间,是整个戏的有机组成部分。戏剧开头的楔子,起着序幕的作用,往往用于交代往事,埋伏线索;戏剧中间的楔子,起着过场的作用,在折与折之间,有时戏剧情节的发展贯串不够紧密,影响到戏剧冲突的推进,必须加进一段戏才能使戏剧冲突迅速推向高潮。《元曲选》一百种剧本中有六十九种有楔子,其中四十九种的楔子安排在开头。

如《窦娥冤》开场楔子交待窦娥三岁死了母亲,跟随父亲流落在楚州,七岁作为借债的抵押,被父亲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通过这个楔子,既交代了往事与起因,又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线,人们不禁会对窦娥产生同情,同时对窦娥的今后的命运更加关注,戏剧的种种悬念也随之展开。

元杂剧结构,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有的突破一本范例,为多本剧,如《西厢记》五本;有的一本但并非四折,如《赵氏孤儿》便是五折。

论述题: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民歌戏曲鉴赏---评剧

浅谈评剧 这学期的公选课——民歌戏曲鉴赏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戏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评剧。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平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等,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评剧的艺术特点来看,她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除了上面所说的小白玉霜和新风霞的作品外,还有《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再从评剧的行当来看,她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的评剧逐渐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从评剧的唱腔来看,有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时期,

中国戏曲介绍与欣赏礼仪

一、中国戏曲介绍: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戏曲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戏曲欣赏》资料

《戏曲欣赏》学习资料 一、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 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三、戏曲音乐 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 (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二)剧种与声腔: 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 (一)昆曲艺术 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

2020最新版张先戏剧鉴赏考试题目及答案完整版 满分

. 2020最新版张先戏剧鉴赏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俄狄浦斯王》这一伟大作品的悲剧意义在于()。(1.0分)1.0 分 A、人类不能战胜命运 B、人类对命运抗争的努力都成了徒劳 C、人类不与命运抗争 D、人类战胜了命运 我的答案:B 2农耕文明出现的标志是()。(1.0分)1.0 分 A、工具的使用 B、火的使用 C、开始种植食物 D、开始采集食物 我的答案:C 3仪式在原始社会中是一种()活动。(1.0分)1.0 分 A、娱乐 B、宗教 C、生产 D、政治 我的答案:C 4最早期的化妆指的是?(1.0分)1.0 分

. A、涂鸦 B、面具 C、服装 D、灯光 我的答案:B 5根据“巫师”的()原则可以引申出通过模仿能够实现任何想做的事情。(1.0分) 1.0 分 A、接触律 B、触染律 C、相似律 D、模仿律 我的答案:C 6《宋元戏曲考》是哪一位所著?(1.0分)1.0 分 A、王国维 B、季羡林 C、罗振玉 D、陈寅恪 我的答案:A 7由于()使不同民族的戏剧起源和发展脉络大体一致。 A、戏剧的规划 B、戏剧的本能 C、历史的进程

D、文化的共通 答案:B 8在最早的仪式中,牵扯到的是什么样的交流?(1.0分)1.0 分 A、人与人 B、人与土地 C、人与神 D、人与农作物 我的答案:C 9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抽象的概念的古希腊剧作家是()。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俄狄浦斯 D、欧里庇得斯 答案:B 10原始人相信有灵魂的存在,其中“灵”代表()。 A、已逝去的事物 B、方生和永生的事物 C、现实的事物 D、不存在的事物 答案:A 11《野蛮人的戏剧》这本书认为戏剧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需要经历了()个阶段(1.0分)1.0 分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章节答案

不想用劵的,联系我。3¥ 绪论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绪论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1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1 1 【判断题】(100分) 戏曲界通常称,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 A. 对 B. 错 正确A 第一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第一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5 1 【单选题】(20分) 昆曲发源地是哪里? A. 北京 B. 昆山 C. 昆明 正确B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明末沈宠绥所作的戏曲声乐著作其书名是什么? A. 《度曲须知》 B. 《度曲刍言》 C. 《习曲要解》 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3 【单选题】(20分)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什么为主?

A. 琵琶 B. 唢呐 C. 笛 正确C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4 【单选题】(20分) 曾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这一出是什么戏? A. 《牡丹亭》 B. 《十五贯》 C. 《浣纱记》 正确B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5 【单选题】(20分) 中国昆曲被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在哪一年? A. 2001年 B. 2000年 C. 2002年 正确A 第二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对应章节第二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11-3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5 1 【单选题】(20分) 秦腔的发源地是哪里? A. 山西 B. 甘肃 C. 陕西 D. 河南 正确C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清乾隆中叶严长明所著戏曲研究论著其书名叫什么? A. 《秦云撷英小谱》

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一:戏剧鉴赏的心得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戏曲鉴赏作业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 分) 1剧诗作家要做到能将思维与什么统一起来? A、表达 B、诗句 C、词语 D、剧本 我的答案:D 2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这是指哪种方针?() A、“三并举”方针 B、“四并举”方针 C、“五并举”方针 D、“六并举”方针 我的答案:A 3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戏曲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A、有效改良 B、全面改革 C、继承传统 D、推陈出新 我的答案:D 4 参军戏改称为什么?() A、歌戏 B、唐戏 C、军戏 D、杂剧 我的答案:D 5这才是酒入愁肠人已醉,平白诓架为何情!啊,为何情!是《百花亭》中谁的唱词? A、唐明皇 B、高力士 C、杨贵妃 D、建文帝 我的答案:C 6明清传奇一般为多少出? A、十几出 B、几十出 C、上百出 D、几百出 我的答案:C 7欧洲的戏剧更强调突出什么内容? A、诗歌 B、感性 C、理性 D、感情

8清代戏剧中需要什么场子来配合高潮? A、中场子 B、热场子 C、冷场子 D、大场子 我的答案:C 9 《清风亭》的主题与什么有关?() A、亲情 B、友情 C、爱情 D、爱国之情 我的答案:A 10《琵琶戏》属于哪种戏剧类型? A、昆剧 B、杂戏 C、南戏 D、北戏 我的答案:C 11京剧以及昆曲演员对程式化的掌握一般需要几年以上? A、两年 B、三年 C、五年 D、六年 我的答案:D 12好的剧诗应该能把剧中人物的什么表露的充分恰当? A、样貌 B、感情 C、个性 D、特征 我的答案:B 13 中国戏曲的“五法”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 A、手 B、唱 C、眼 D、步 我的答案:B 14我国戏曲的服装基本上是以哪个朝代的服装为基础的? A、明代 B、元代 C、宋代 D、唐代

戏剧艺术欣赏

第九章 戏剧艺术欣赏 在中国,"戏剧"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专指源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之后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二是包括戏曲、歌剧、哑剧、话剧等多种舞台演出形式的总称。 这一部分则以话剧为例,谈谈戏剧艺术的欣赏。 戏剧艺术的欣赏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多种媒介的综合中居于本体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以及多种主观表现手段。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情境,戏剧作品的基本单元是场面。对伊尔形象的赏析。 简括地说,在戏剧这一综合体中,居于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这是戏剧艺术的本体因素。一出戏的演出,大都有剧本作为基础。剧本,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但它却是为了演出,应该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提供基础。剧本可以供人阅读,因而应该具有可读性;但是,可演性却是一个好剧本的必要条件。由于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本体因素,在综合整体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要把握戏剧艺术的基本特性,一个重要问题是演员塑舞台形象的表现手段。 所谓戏剧艺术的语言,主要也是指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在戏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它的表现手段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简括地说,戏剧艺术的手段( 即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是以再现性的语言为基础,逐步探索、拓展了多种主观表现性的语言。 作为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动作的内涵不仅限于形体动作,还应包括言语动作、静止动作等等。在戏剧艺术中,由这些成分构成的"动作"具有双重的本性;首先它们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人的行动藉助动作直观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就像在观众面前正在进行着的。这种现在时态的直观,恰恰是戏剧优于小说之处。同时,作为戏剧表现手段的动作的各种成分,还应该揭示行动主体的心理活动内容。一般地说,人的心理活动是非直观的,在戏剧艺术中,这些非直观的心理内容也正是通过

戏剧鉴赏答案

《戏剧鉴赏》考查试题 1.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答: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试分析“繁漪”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答:繁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繁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剧中繁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虽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3.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哈姆雷特”这一任务形象来诠释人文主义形象的? 答: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

戏曲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

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戏曲校本课程教本 (欣赏篇) 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教材编写组 二0一八年四月

主编:吕水庚 副主编:张俊陈东栋王芳王伟王锡才钱海凤杨金芳 编委:赵园园徐娟汤亚娟 美编:张勇 责编:韩咏忠王锡才周丽俊

序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锡剧之乡的金坛区,有爱看戏的老百姓,更有爱唱戏的业余演出队,但是相对来说这些戏迷票友都是中老年人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在我们的青少年中培养,让锡剧之乡后继有人。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文化承载物的教育,无论从自身的发展还是客观要求方面考量,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都是责无旁贷。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丰富艺术艺术教育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极为重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不可重复的时期,让他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可以使他们积累文化底蕴、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获取幸福资本。因此编写一本以弘扬民族文化未基础目的,又能曾强青少年生存、发展和幸福能力的读物十分必要。因此我们编写了《唱响梨园》戏曲读本,收集了几个剧种的一些唱腔,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队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明段等一一娓娓道来,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 2018年4月

编写说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戏曲特色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我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组,组织骨干教师,挖掘常州地方特色资源,结合本校实际,编写了这本校本教材,意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戏曲之乡后继有人。 本教材的编写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周边地区的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名段等一一叙说,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在介绍每个戏种的同时配以丰富的各种戏种剧照和经典唱段等,使全书顿显鲜活、形象生动,让人可以清晰的联想到学生们禁不住模唱、张口欲唱的情景。同时,把课堂渗透、活动培养、环境育人等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校本教育体系,彰显我校校本教育的特色。 本教材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学生阅读,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吴音汉曲江淮调》一书,收录了无锡、昆山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唱段:昆曲、京剧、锡剧、沪剧、苏剧等。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戏曲赏析及感受

戏曲赏析及感受 戏曲发生发展的历程,十分曲折,我们已无法详尽地去描述它如今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戏曲,是中国瑰宝,曾经处处留有痕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成了一种传统,积淀在人的心底。我们只有努力的去宣传它,让更多的下一代欣赏它,却不知道怎样能让它融入现在的社会观念中。 戏曲的发展,一样需要人才,经济等的支持所谓出人才,又是多种多样的人才。不仅要有精通业务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也要有精通行情、通晓变化的各级决策人物。包括剧团团长、文化局长、以及更上一级的领导等,均应视为人才的范围。然而,有了人才还不行,还要人尽其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许是现在戏曲人才的稀少,所以我们才有太多的人没有办法发现戏曲的魅力。 戏曲舞美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艺术功能。实现这种艺术功能,主要由戏曲舞美中的三个要素——服装、道具、化妆来完成,这三个要素共同为塑造人物外部形象服务。戏剧舞美能够营造典型环境,为演员的表演搭建有效的平台,渲染舞台气氛。 民间文化也对戏曲有很重要的影响。以诗、乐、舞为主体的中国戏曲,始终承继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态。它从一开始,就发生在民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地域曲种之间,经常发生对峙、争胜、撞击和融汇,但每次动荡的结果,总是使戏曲进人新的阶段。它历经升降沉浮的变迁,最终仍以上述基本形态延续,形成中国独特的戏曲文化。 正是戏曲极强的地域性艺术特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够让中国戏曲能够生生不息,有强烈的延续能力。来自民族、民间的乐、舞、故事,在撞击融汇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戏曲体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戏曲起自巫觋”。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歌来自民间的谣曲俗调……,舞来自百戏杂陈的广场……,故事起于众人口语的流传……”。歌舞故事显然是经过民间的反复实践与筛选,最后才触汇在一起,形成“戏”的雏形。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风俗民情的不同。又形成多样的创作风格。虽然今日区域地理学只承认地理因素是造成区域文化、艺术传统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不认定是决定因素,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们的戏曲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精华与糟粕。它的受众面最广,影响也最大。许多社会低层的民众,就是通过看戏,懂得了事理,学会了做人。戏曲反映爱情婚姻等题材,不胜枚举。可以说“十部传奇九相思”。相当多的剧目体现了丰富的人民性,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愿望、追求、抗争和理想。但也有不少剧目含有封建思想的毒素。 传统神鬼戏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表现神鬼的,二是神(鬼)人各一半的,三是以人为主,插些神啊鬼的做调料的。优美的神话与健康的鬼戏是主流、是精华,是人民的想象、借喻和寄托。但戏曲剧目中,神话与迷信是交织在一起的,而迷信则是蒙蔽、愚弄人民的糟粕。有人问:封建道德的忠、孝、节、义,能不能继承?郭汉城说:“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地主阶级有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古代人民也有人民自己的道德标准。”戏曲中写劳动人民的重头戏不多,但涉及劳动人民的戏却很多,是歌颂、是贬抑,须要分辨和认识。正面的容易认识,带有阶级偏见的也容易识别,但糟践、嘲弄劳动人民的某些缺点,或侮辱、丑化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而且多用调侃、戏耍的态度,不真不假的语调,不痛不痒的手段,这就让人难以识别了。 传统戏曲中清官戏很多,如平冤狱、反对权贵的贪、暴,也涉及到棘手的案件等问题。清官戏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而且源远流长,象包拯、海瑞、况钟,人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是戏曲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元杂剧《窦娥冤》、明清传奇《珍珠记》等。这些戏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元代残酷的种族统治,明代宦官、奸臣当道,清代变明代包公戏的为民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选择了《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这门课程。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两周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再后来就到了小学历史课本的只言片句,接着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窦娥冤》的文言文,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优孟衣冠”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到课程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展示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的戏曲特征,再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戏曲行当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西厢记》、《白蛇传》、《野猪林》、《惠州女人》、《女驸马》、《贵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杰作——《西厢记》,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

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戏曲欣赏资料

戏曲欣赏资料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戏曲欣赏》学习资料一、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 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三、戏曲音乐 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 (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二)剧种与声腔: 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戏曲艺术要走进现代生活

戏曲艺术要走进现代生活 戏曲本来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形式。由于大众对传统戏曲生存的关注,引发了探求传统戏曲现代化生存的热潮。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公众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心理反应,就是一种鸡肋心理,就像一个非专业人士收藏了一件有价值的古董,既珍爱它,不忍心毁弃,又渐渐地疏远了它。他知道它是有价值的,但是又不知道该怎样让人们充满热情地去关注它、爱护它。他不知道,是给这遥远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董抹上新漆,涂上鲜艳的花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还是用一个新的盒子,装上这个本来模样的古董给人们观看。在这种惶惑中、不安中,这样的社会心理就像一个沉默的螺旋,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尝试。这些尝试反映了社会心理过程,可是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沉默的螺旋否定了这些尝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沉默的螺旋把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尝试推向潮头,但是它又把它们从潮头拉了下来。当人们用好奇的眼光审视这些尝试的时候,最终公众还是无法真正接受,不能认可这些尝试,这种沉默的否定,让这些尝试昙花一现。 一、传统戏剧衰落的原因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戏曲演出的衰落,其趋势不可避免。 (一)是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带来了多种文化形式能够代替京剧。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欣赏京剧是逢年过节或平常时日常有的休闲娱乐活动。而现在电影院成了人们休闲的去处,电影、电视剧、话剧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都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京剧。大批观众倾情于电视文化,已首不复东,而且戏曲在挣扎中的复兴幻想也要依赖电视传媒去实现。 (二)是戏曲赖以存在的观众愈益寥落。据报道:广州城里铁杆的粤剧迷仅有2000人,与戏曲‘活化石’昆剧在上海的固定观众数不相上下。 (三)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的文艺研究过多依赖西方文艺思想,京剧艺术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现代戏曲的创作也面临各种瓶颈。 二、戏曲的创作者表演者的主导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戏曲艺术仍然要走进现代生活,要将其妙趣横生的艺术观赏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将其表演艺术发扬光大就是尤为重要。戏曲的创作者表演者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文本的创作上,要演好一台戏,不光是要好演员好乐师,戏曲的创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戏曲文化繁盛的汤显祖王实甫那个时代,戏曲美,美在戏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经典的戏词一直在街头巷陌传唱至今。 其次,戏曲的内容也切合当时社会实际,说得出人们的心声。在现代戏曲的创作中,选择题材则要注意在反应现实的同时还能够焕发活力。戏曲适合于表现比较清晰的人物关系与情节结构,擅长以小见大来反映与折射时代和历史。戏曲表现当代生活的手段,仍需恪守京剧艺术的美学原则,兼收并蓄,扬己长,避己短。 再次,在表演上,要传承、坚持戏曲的内核,要着力发挥独特的表现方式,凸显风格。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这些老的东西要继承,在舞台上可以更加发挥,加强现代感。戏曲在融入现代生活这方面可以说是做了很多功夫的,如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就在现代的背景下演绎了一出古典的情怀。老戏要多演、精演,新戏要少走弯路。进入新世纪的戏曲要巩固自己的文化地位,必须依靠精湛的老戏;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地位,必须依靠成功的新戏。要让戏曲古典加现代,用两个翅膀飞向未来。对于戏曲,文化心态要平和、健全,欣赏趣味既要执著又要拓宽,要支持戏曲内部艺术取向的和而不同,和则发展,同则衰落,要创造一种氛围:消解对峙,强化融通,各美其美,多样共荣。将戏曲演得不僵不死不遮不掩才是成功的现代艺术。 三、传统戏曲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因素不可忽视

戏剧鉴赏课后习题答案

1 下列()不属于戏剧活动。
? ?
C、海豚表演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戏剧活动与人类的()紧密相关。
?
D、内心活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下列()是拉美掀起的戏剧运动,组织劳动者表演。
?
A、被压迫者的运动”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一切具有仪式性的人类活动都可以看成是戏剧活动。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面具”最大的特点是凝聚一种表情。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广义的戏剧学是在()18 世纪形成的。
?
C 欧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最早的仪式是人与()进行交流的行为。
?
C、非自然因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马丁· 艾思林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
? ?
C、英国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 科学理性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可以替代巫术思维及宗教。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冶铜技术的出现在下列()时期。
?
D、新石器时代晚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是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
?
A 乩童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巫术思维”时期是人类处于()时期。
?
D、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转变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千里走单骑”是()里的故事。
?
B、三国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 原始人进行扮演活动是为了娱乐,而不是进行生产活动。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宗教供奉中,拜佛像就等同于拜佛祖,这一行为包含了巫术原则中的接触律思想。
正确答案:√
3“同样的结果一定是由同样的原因造成的”是出自巫术原则中“接触律”的思想。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弗雷泽是()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史学家。
? ? ? ?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在《原始思维》里,()写到:“……但他们从来不改进这些物品”
?
C、列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 世界上有许多无名无字的纪念碑,不是为了祭奠某个人,二是为了彰显历史。

花为媒戏曲鉴赏

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艺术性是古代劳动人民幸福的寄托,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体现。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唱念做打是戏曲表现的途径,表达方式各种剧中却是各有春秋。评剧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戏曲剧种,仅仅位于京剧之下,是我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 关键字:《花为媒》,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评剧艺术特点 评剧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这也就引出了评剧的特点,书面语讲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其实评剧的显著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乡土味浓,剧目以反映社会生活题材为主,唱腔上也是在唐山名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所以评剧发展过程中吸纳的成分以及评剧的特色,决定了评剧的流传广度以及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 也是看到了评剧的特点,老师充分利用了评剧唱词通俗易懂的特点,第一堂课上就播放了评剧的经典曲目《花为媒》,剧名的意识就是以花为媒,《花为媒》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于1919年前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根据《聊斋志异》中“寄生”改编的一部喜剧作品,为成为成兆才的代表作,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代表作,也是评剧的代表作之一。剧中不仅张无可的表演惊艳全场,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活泼伶俐可爱,其中“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等著名唱段也是家喻户晓,红极一时。赵丽蓉老师的精彩表演滑稽幽默更是增加了这部戏的喜感,接地气,以致于后来走上春节晚会的舞台,也能让人想起曾经的报花名。 另外更要详细一说的就是剧本的变化。原剧中王俊卿既爱表姐李月娥,又到花园偷偷相看张五可,最后以一夫二妻大团圆结束。陈怀平、吕子英重新整理《花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332三娘教子.docx

【戏曲欣赏】京剧经典:332《三娘教子》 雨中笠翁欢迎您!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 大项800 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 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 哲学、职场创业、饮食文化、体育武术、医疗救护、养生保 健。百科常识、悬疑揭密、政治军事历史、奇闻异事、空间 美化、朗诵经典、音乐音画、戏剧舞蹈、曲艺小品、美图雷 照、怀旧、文化、读书、博览、影视、等内容谢谢光临雨中 笠翁欢迎光临 京剧经典: 332《三娘教子》

【剧情】 剧本 --三娘教子(根据马连良、张君秋演出录音整理) 剧情简介 薛衍妻张氏,妾刘氏及王春娥,刘氏生子名倚哥。薛赴开封,托友带银两归家,友吞没其金,伪称薛死于外,命老仆薛保 运回灵柩安葬。张氏、刘氏先后再嫁,王春娥织布,与薛保 含辛茹苦,抚养倚哥。倚哥在学中被讥为无母之儿,负气归 家,不听王春娥教训。薛保再三劝解,母子和好如初。 [ 王春娥上。 王春娥(念“引子” )守冰霜,贞节为本;

效孟母,教子成名。 (念“诗”)云雾不知天早晚, 雪深哪晓路高低。 织绢抚孤全孝义, 愿儿金榜把名题。 奴家,王春娥。配夫薛衍。往开封贸易。不幸身丧他 乡。多亏薛保, 搬尸回还。可恨张、刘二贱人,见夫已死,另行改嫁。是我立志守节, 抚养前房继子,要助他成名。每日织纺度日。今早倚 哥往南学攻书去 了,我不免往机房织绢便了。 (唱“二黄慢板” ) 王春娥下机房自思自叹, 想起了奴的夫好不惨然。 春娥女好一比夫群孤雁, 老薛保好一似浪里舟船。 薛倚儿他好比无弓之箭, 每日里在书房苦读圣贤。 将身儿来至在机房织绢, 等候了我的儿转回家园。 薛倚(内)走哇!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短、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下面是我对评剧的一些认识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新凤霞评剧演员新凤霞,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市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 《刘巧儿》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 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评剧的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