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春季学期
道路勘测试题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分数
一.名词解释(本大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动力因数D: 海平面高程,满载情况下,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2、爬坡能力: 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等速行驶时克服了其他行驶阻力后所能爬上的纵坡度。
3、视距:车辆行驶中防止交通事故发生及时采取措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
4、地面线: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绘制的一条不规则折线。
5、平均纵坡:一定长度路段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H与总坡长L之比。
6、经济运距:调运填方的最大距离。
7、视距三角形:相交道路由停车视距构成的三角形。
8、横净距:在曲线路段内侧车道上的驾驶员,为取得前方视距而应保证获得的横向净空范围。
9、断背曲线:两较小半径的同向平曲线间插入一段长度小于6v的直线或大半径平曲线的组合形式。
10、土石方调配:在路基设计和施工中经济合理地调运挖方作为填方的工作。
二、填空(总分20’,每空1’)
1、平面线型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2、最小坡长,任何路段不小于9—15 S 行程。
3、路幅的组成,对高速、一级必须设有行车道、中间带、路肩。
4、路拱的形成有抛物线型、圆顶直线型、折线型。
5、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
6、道路平面交叉的交错点分为: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其中可通过实行交通管制、渠化交通、立体交叉减少和消灭冲突点。
7、道路立体交叉按交通功能可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
8、路肩分为硬路肩和土路肩。
草纸
(草纸内不得答题)
试题:
三 . 简答题(本大题分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平面线形要素有哪几种组合类型?
答:①、基本型;②、S型;③、卵型;④、凸型;⑤、复合型;⑥、C型;⑦、回头曲线。
2、路线设计标高是如何确定的?
答:㈠、新建公路:高速、一级为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前该处的边缘标高;㈡、改建公路,可按新建公路处理,也可采用路中心线处标高。
3、平曲线路面为什么要设加宽?
答:①、车辆曲线行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②、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横向摆动。
4、什么是坡长限制?
答:有两种情况:最大坡长限制、最小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限制:表示满载汽车在某一制定上坡道上行驶时不致发生不合理减速的坡道最大长度;
最小坡长限制:相邻两变坡点之间的最小长度。
5、各级公路对视距有何要求?
答:高速、一级路应满足停车超车视距,二、三、四级路应满足会车视距,困难地段应满足停车视距。 四.分析(本大题20分,每题5分)
1、怎样做好平、纵线形组合?
答: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㈡、合成坡度的控制应与线形
组合设计相结合;㈢、平、纵曲线的变曲点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从视觉、排水和行驶力学上都能获
得满意的效应;㈣、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2、为什么在平坡和下坡的长直线(或大半径曲线)路段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曲线?
答:在长直线段、或在大半径曲线段上,往往容易使驾驶员高速行驶,如在长直线段、大半径曲
线段尽头出现小半径平曲线,则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来不及而造成事故。这种路段还会使驾驶员行
车单调乏味、分散注意力、增加疲劳感,降低反应能力,影响行车安全。
3、什么是缓和曲线?为什么要设缓和曲线?
答: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
曲线。
作用: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乘客感觉舒适;
③、超高横坡及加宽逐线变化,行车更加平稳;④、与圆曲线配合,使线形更美观。
草纸
(草纸内不得答题)
试题
4、平曲线为什么要设超高?
答: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它可以使运行车辆形成
的向心力,有助于车辆转弯,从而增加安全性,提高行车的舒适度。另外,横向力u=v 2
127R -i h ,为 了减小u ,则必须增大R ,或者减小V , 而在R 受限V 一定的情况下,则只能通过设置i h
来减小u 。 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计算(6+6+8=20)
1、假定某弯道的最大横向力系数为0.1,则:
(1)、当R=500m ,i h = 5%时,允许最大车速为多少?
(2)、当 V=80 km/h ,i h = -2%(反超高)时,平曲线半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 (1)、由u =V 2127R -i h 得,0.1=V 2
127*500
- 5%
则 V =97.6 km/h
(2)、由u =V 2127R -i h 得:0.1=80
2
127*R
-(-2%)
得:R=629.92 m
2.某山岭区二级公路,边坡点桩号为K5+030.00,高程为427.68m ,i 1= +5%,i 2= -4%,竖曲线半径
R=2000m 。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的设计高程。
解:①、计算竖曲线要素:
ω= i 2 - i 1 =-0.04-0.05= -0.09,为凸形
曲线长L=R ω=2000*0.09=180 m 切线长 T=L/2=90m
外距E=T 2
/(2R )=902
2*2000
=2.03 m
②、计算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 =(K5+030.00)-90=K4+940.00
竖曲线起点高程 = 427.68-90*0.05=423.18 桩号K5+000.00处:
横距x 1=(K5+000.00) – (K4+940.00)=60m
草 纸
(草纸内不得答题)
试
试题
题
竖距 h1 =x12/(2R)=602/2/2000=0.90m
切线高程=423.18+60*0.05=426.18 m
设计高程=426.18-0.90=425.28m
桩号K5+100.00处:
横距x2=(K5+100.00)-(K4+940.00)=160m
竖距h2=x22/(2R)=1602/2/2000=6.40m
切线高程=423.18+160*0.05=431.18m
设计高程=431.18-6.40=424.78m
3、什么是最小平曲线半径?通过车辆转弯时的受力分析,推导最小平曲线半径的计算式。
解:最小平曲线半径是以汽车在曲线部分能安全而又顺适的行驶条件而确定的。其实质是汽车
行驶在公路曲线部分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等横向力不超过轮胎与路面的摩阻力多允许的界限,并
使乘车人感觉良好的曲线半径值。
推导如下:
(1)、法向反力计算式:
F z=Gcosα+ Fsinα
“+”---“+”表示路面横坡向圆心倾斜,“-”表
示路面横坡向圆外倾斜;
(2)、横向力计算:
F y= Fcosα+Gsinα,通常α很小,则:
cosα≈1,sinα=tanα≈i g,则:
F y =F+G*i g ---------①
离心力F=(GV2)/(gR)=(Gu2)/(127R) -------②
②代入①得:
横向力F y=G[u2/(127R) + i g]
横向力系数μ=F y / F z = F y/(Gcosα+F sinα),由于α很小,一般取F z=G,
μ= F y/G=u2/(127R)+i g
移项得:R≧u2/[127(μ+ i g)]
根据μ与i g的不同可取得平曲线半径的三种类型:一般值,极限值,不设超高值.
草纸
(草纸内不得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