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论文4000字

心理学论文4000字

心理学论文4000字
心理学论文4000字

心理学论文4000字

《浅析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向》

关键词:教师职业压力;现状;未来趋向

教师职业是一种压力颇重的职业,中国教师普遍承受着较重的职业压力。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具有两重性:适度的压力能引起积极的反应,但过度的职业压力则会产生种种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

一、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压力源、压力与健康、压力的应对与缓解策略等方面。多数研究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其中引入了许多中介变量,如人格特征、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度、自尊等,还有的考虑到了年龄、性别、教龄和环境等因素。

1.关于压力源的研究

2.关于职业压力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但也有研究证明二者并不相关。塞勒和皮尔逊(1985)使用自编问卷对大学教师进行的调查中,探讨了职业压力源、人格特征、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还检验了这些变量对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作压力源和倦怠问卷中的“身体衰竭”量表分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接近0,也就是说工作压力和教师的身体健康之间没有关系。吉里亚科、萨克里夫(1979)以“作为一名教师你感受到了多大的压力”为题测量了教师压力与其他相关变量的关系,发现在压力与由于健康原因造成的缺勤次数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尽管多数研究支持教师压力是导致教师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但仍有一些研究结果没有支持以上看法。显

然,教师压力与其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受着其他因素的制约,教师的个体特征、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都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关于教师压力与健康的关系问题仍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压力的应对与缓解策略的研究

谈到压力的应对,事实上是涉及对一些调节变量的研究,只有了解了有哪些调节变量后,才能谈到据此如何缓解压力。我国学者徐富明研究了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呈显著相关,即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职业压力更可能采取较为积极和理智的应对策略,教师的效能感低,则可能在应对职业压力时采取被动的方式。因此,他的结论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有效应对自身所面临的诸多职业压力。研究还发现,农村教师较城市教师更多采取偏重于行动的主动应对方式(如计划解决策略等),而城市教师则更多地采取偏重于认知的自控应对方式,这与国外Jex等的研究相一致。在徐富明与朱丛书的研究中还探讨了教师的自尊与控制点、倦怠与职业压力的关系,结论是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而自尊与职业倦怠呈显著的负相关,职业倦怠与控制点呈正相关(即越外控,倦怠感越严重)。在申继亮的研究中发现,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与教师的人格特征有关。人格各维度对不同应对策略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如,被动型应对与人格五因素中的情绪性有显著正相关,与宜人性有显著负相关;主动型应对与人格五因素中外向性有显著正相关;自控型应对与人格五因素中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有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负相关。同时发现,人格五因素中情绪性对被动型应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宜人性对被动型具有负性预测作用,外向性、谨慎性和宜人性对自控型应对具正向预测作用。在申艳娥的研究中还探讨了压力的性质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正负性压力的应对方式趋于一致,但只有一定的跨情境性,多采用适应性应对方式,但对负性应对则方式多样,且更多采用精神寄托、行为解脱等非适应性应对方式。国内外还有研究表明,配偶的支持、校长的支持等对缓解压力也有帮助。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要缓解压力,可以从调节变量入手展开研究。如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培养教师的

自尊心、提供环境的人力的支持、培养教师良好的人格特征、引导

教师对挫折进行良好的归因、教给教师一些心理的防御策略等等。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在理论方面进行探讨的还不是很多

有的研究只是单纯地去验证某个理论,有的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而忽视了对理论的探讨,有的对理论根本没有探讨甚至是在错误

的理论指导下展开研究,有的只是重视了理论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

外一方面,从而导致舍本逐末,等等。

2.研究设计较为单一

过多地依赖横断设计是教师压力研究设计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尽管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根据统计仍有90%的实

验研究是横断研究。由于横断研究在建立因果关系、排除其他变量

的介入、明确因果关系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不

能对研究数据进行恰当的分析,就难以验证研究者的预定假设。

3.研究的方法和所采用的工具不够完善

已有的研究多数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一些研究者采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教师压力问卷。另一些压力研究则采用自编的教师压力

问卷,这种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不明确,因此所得结论的可靠性

令人怀疑。目前多数研究普遍采用自我报告法研究教师压力和健康

问题,因为在压力定义中,将个体的认知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

变量,因此要了解个体对压力的主观体验,就必须采用自我报告法。但是自我报告法存在着诸如回顾性偏差等缺陷,肯定会导致教师压

力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高相关。所以当自我报告方法与信度、效

度很低的测量工具结合使用时,其结果就更不可信了。

三、对于未来研究趋向的思考

1.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

目前有关教师压力研究的最显著的缺点就是在理论、概念上还不成熟,还不能充分利用一般职业压力领域中的理论研究成果,所以

今后的研究应该向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作根本性转变。

2.采用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以往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多数采用横断设计,而横断设计难以建立压力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等,

这些局限性会降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在研究中最好将横断

设计和纵向设计相结合,虽然纵向设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仍会出现

问题,但它仍能比横断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当然,纵向研究也会存在问题,例如追踪时间过长,又会有许多其

他因素介入,因此设计要做得更精巧,以得到更精确的研究结果。

3.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解决问卷法和自我报告法局限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即除了对压力进行主观评估以外,还可以用其他客观指标

进行评估。比如可以通过教师的配偶、同事、学生及其领导的评价

了解教师出现的与压力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将生理测量引入教师压力

研究中,使用生化指标来更为科学地揭示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当然,多渠道了解教师的情况需要研究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在实施

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4.采用先进的统计技术

由于先进的统计技术(如结构方程、多重线性模型等)可以用恰当的方法来尽可能地控制误差变异,因此,研究中应采用先进的统计

技术,以便更为准确地解释压力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荣.教师职业压力与健康状况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4).

[2]DickR.wagnerU.Stressandstraininteaching:Astrructequat ionapproach.The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psychology,2001,71( 2):243.

[3]梁芹生.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归因及心理调控策略[J].教育评论,2004(3).

[4]何晓威.浅议当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适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5(1,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

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

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

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

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

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

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

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

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

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

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

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

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

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

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

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

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

要的实施过程中。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

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

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

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

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

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

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

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

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

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

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

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

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

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

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

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

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

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

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

(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

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

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

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

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有权.对心理学中自我问题的探讨[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44.

[3]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试谈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在心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还

是以后就业的过程中,创新能力都是考查一个学生或者是职员的关键指标。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就意味着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在心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来促成这种教育方式的成熟。

1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只有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够自发的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和提高。众所周知,无论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学生主动探索要比灌输式的被动接受效果显著,所以,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不断重复强调才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发现创新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自发的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目的的进行提高,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使得整个教学活动顺利的完成,教师在心理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认识,必须深刻的知道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正确的教学观不仅表现出教师对于自身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也能够进一步的反映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作用,所以说正确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非常的重要,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只有教师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谈及到学生的正确的学习观念,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当然,正确的教学观念也不一成不变的,还需要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支持。更新教学观念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对待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要勇于学习和尝试,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确保自己的教学思维能够紧跟教育的发展。

3创造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产生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尤其是

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大学的学习阶段,除了对专业知识的

进一步学习,还应该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所以在大学期间学生的

各方面能力都应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4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5结束语

在心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每一个学生都会逐渐的走出校园生活,步入社会的大家庭中,所以

为了让学生在社会中生活的更加顺利,必须尽可能的提前对学生的

各方面能力进行有目的的提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多的自信,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普通心理学论文

期末论文成绩: 题目:谈谈学习《普通心理学》后的收获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授课教师:张秀春 院系:应用英语学院 学号:140440526 姓名:艾桐

谈谈学习《普通心理学》后的收获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有许多的研究领域,包括了许多分支。心理学从各各分支中研究,总结出人心理的最一般的规律。从儿童到成人,从成人到老年人,不同阶段的人拥有着不同的心理状况。本学期饱含着对心理学的热情,我选修了《普通心理学》。在未学习时,我以为学会了心理学,就可以给人催眠,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控制人,熟知人的心里所想,像国际大片一样。但亲身学习本课程后,我发现原来心理学有很多方面,也很广,想要做到我想象的那样场面还需要很长时间去研究与学习。在开学第一课时,我了解到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即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人有喜怒哀乐,这便是人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是人的欲望,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来满足。能力是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或者任务。同时在课上我也了解到了心理学的发展。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其后,费希纳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完成。1879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论文doc

普通心理学学习心得论文 篇一:普通心理学心得 普通心理学心得 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和学习心理学。坦率的说,虽然在平时,接触过心理学的丁点知识,但是对于系统心理学的了解很少,而且片面的认为心理学对于自己没有太大的意义,虽然它是一热门的学科,也很少花时间去看这方面的书,即便是某些时候自己心理可能存在问题,也不相信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能解决问题。可是通过心理学的学习,特别是聆听老师系统的讲课,不仅感到耳目一新,而且确实颇有收获。我庆幸自己当初选修了这门课程,它对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以及对我们的行为道德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心理学上面的”三我“,即自我,本我,超我,老师通过公交车上只剩一个座位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三个概念。自我的人看到这一个座位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坐,即使后来上来老弱病残他也不会让座这就是自我的人;本我的人虽然也会去做这个座位但当看到有老弱病残的人上来的时候他会主动的让座,这行自我的人;超我的人虽然看到这个空座位但是他不会去做仍然站着这是超我的人。学习心理学之后,我逐步了解了

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让我认识到我是一个有点自我的人,因此我学会了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有一点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我会因为同学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甚至会厌烦电话中父亲的谆谆告诫,母亲喋喋不休的关切话语。总是觉得受委屈的老是自己却很少有从别人立场考虑问题。学过心理学之后,我觉得以前的自己真的很幼稚,很不懂事。现在,我开始学着多多关注他人,多为别人着想。也尝试着多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而我也逐渐发觉,自己与同学亲人相处的 更融洽,周围的环境也更和谐了!心理学,使我变得成熟很多。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让我更好的认识了我自己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了。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学过心理学之后,我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并且,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使大学生拥有善于独立思考,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普通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学后感 在得知大一新生可以选修选修课的时候,我就很兴奋,因为看到了一个很想选修的一门课——普通心理学。当提到心理学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奇,神秘,拥有可以看穿内心的神秘力量……这估计得得益于现在的影视和文学做作品的夸张和渲染。当选修了普通心理学之后,翻开课本,才发现,真正的心理学与电影中的那种,用一个摇晃的老怀表就能把人催眠了的“心理学”有这天壤之别。心理学不仅需要学习心理,还要与人体生理学的只是相结合。虽然与所想象中的有些出入,但是我告诉自己依然要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面对这门学问。当我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滞后,我开始对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一些原本无法解答的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心理学,是一个拥有庞大而详细分类的学科。普通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以前错误的以为普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概括,实则相反,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心理学分为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前者包括的分支有实验心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八个分支;而应用心理学则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八个分支。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心理现象,它都涉及,这让我对这个从十九世纪初叶才被定义,后来逐渐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的年轻的学科感到一丝敬畏之情。 抱着认真的态度,加上一些尊敬之情,我在心理学课学到了第一个心理学内容——“本我、自我、超我”。以前对这三个次回只停留在词汇的表象层面,并未深度考虑其中内在联系与意义。现在,我可以准确说去三者的准确定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了。 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 本我就像一个儿童,无拘无束,天真快乐,成人世界里的条条框框对他没有束缚力,只要他快乐,一切都得围着他公转;而自我则是一个稳重的成年人,在欲望与理性之间徘徊,寻求那最契合的均衡点;而超我则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是个尊重规矩,严守原则的“老顽固”。三个不同的“我”,有倾向自然的、有倾向文明的,有理性的、有感性的,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自己。 三个“我”让我认识了佛洛依德,同时佛洛依德又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概念——无意识——这也成为我第一个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学概念。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 我的姐姐的一个习惯——不喜欢豆芽,甚至是厌恶。她告诉我说,她不喜欢豆芽,不是挑食的那种不喜欢吃,而是看到豆芽就想吐的一种感觉,看到豆芽就浑身不自在。当我问及原因的时候,她说她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在上心理学课的时候,老师介绍到了无意识的概念,我当即就拿出手机给我姐姐发来一条信息,告诉她我找到了她不喜欢豆芽的原因了。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普通心理学实验报告 ——动作稳定性实验 班级:10人力(1) 姓名:蔡金 学号:2010950072

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学习手动作稳定性的目的是除了学习其本身,还要学会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中被试从九洞仪直径大的洞向直径小的洞移动点击,只要在每洞中没碰到边缘则算通过,每个洞有三次机会,当出现连续碰边三次时,则被认为失败。手动作稳定性存在个体差异,并受个体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手动作稳定性情绪指标 1 引言动作稳定性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震颤。当一个人尽量控制自己的身体、手臂和手指等保持不动时,往往仍有明显的不由自主的细微颤动,身体某部位的这种颤动范围可作为控制运动能力的指标。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反之,控制运动的能力越强。而当一个人出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这种身体的不自主颤动会比心平气和时明显,所以这种颤动范围又可作为情绪强度的指标。本实验所用的九洞动作稳定器就是一种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来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前人在有关的研究中已发现: (1)手臂动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6-8岁最明显; (2)右手的运动稳定性超过左手,6-12岁比15、16岁明显,

成人 则有时相反; (3)大多数男孩的两手运动稳定性都超过女孩; (4)运动的方向对稳定性有影响。 本次实验目的是学习测定手动作的稳定性,检验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检测情绪对手动作的稳定性的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安徽财经大学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5名学生,各项生 指标正常。 2.2 器材 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704动作稳定仪 2.3 实验方法: 1 将主机与附机EPT704动作稳定仪连接好,按(运行/待机)键; 2 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九洞型→学号→姓名→允许碰壁次数(3),按(确定)键,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实验; 3 被试看见绿色指示灯亮后,手握试笔,肘部悬空。尽量与桌面保持垂直,将笔头在最大洞旁的金属区域点一下,仪器开始计时,被试将笔插入洞中,碰到底后再拿出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做,整

心理学课程的小论文

生活中的心理学 今年我上大1了,我报了《心理学与生活》的选修课,一开始我真的就感觉心理学没什么可学的,可是上了课后才知道,原来在心理学方面我是那么的欠缺知识,如今这门课程就结课了,我对这门课也有很多的感想。 首先,我最应该做的是感谢我的老师,因为是她深入而又通俗易懂的课给了我学习这门课的机会,也是老师让我在学习了之后是我的心理更加健康,也让我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 在上完这门课后,我才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生活中有很多都在影响这我们的心理变化,几乎各个方面,比如,我们可能由于学习上的困难而整天忧心忡忡,可能由于生活中的小事而耿耿于怀,可能由于感情上的挫折而一蹶不振,可能由于对未来的恐惧而整天不能释怀,等等吧!总之,在这方面的很多东西还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作为一个学习《心理学与生活》的学生,在学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我也有了很多的认识。 首先,在情绪控制方面,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控制好自己情绪的重要性,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同时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比如,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可能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那么美好,在我们情绪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些相对来说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大脑比较兴奋,比较有动力,也有精力去做一些平时不想做的事。但是如果情绪不好,总是郁郁寡欢的,那么我们就可能连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来都是那么的不顺手,就会感觉一切都在和自己的心作对,以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我们可能会因为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而使得我们的行为冲动,轻者可能只是自己闷着自己,重者则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情绪暴躁,不易安静,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可能会导致犯罪或者抑郁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每天早起给自己一个淡淡的微笑,让自己在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始,同时在遇到困难时不慌张不莽撞,小心谨慎并坦然面对,用心去解决事情,接受改变不了的事实,这样我们才能以最好的心态对待生活,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幸福。 其次,在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也感到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通俗的讲,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现在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人脉”,人脉的好坏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好坏几乎可以评价一个人的人格的高与低,而科学的“人际关系”的定义则更深刻,它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除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搞好人际关系很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搞好呢?这个也要求我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对人要平等,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要有一颗平淡的心,对待不同类型的人要有不通的方法,要学会摸索他的内心世界,在交往的开始就要了解他的优点,给对方一个较好的印象,也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值得交往。这样才能显现出你的素质,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人脉。 另外,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压力”了,而且现在的我们正是面对的压力最多

普通心理学论文:如何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品质!!!3000 5000字【最新精选】

普通心理学论文:如何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品质!!!3000 5000字【最新精选】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姓名:伟大的贡献者 学号:2012********51 评分: 2013年6月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品质 摘要: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当代社会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今高质量人才的最重要内涵。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期望~渴望飞翔~却又在现实面前屡糟惨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自身发展压力加大~心理素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品质迫在眉睫。而通过高校对大学生的培育和大学生自身的感悟~则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问题从而深入探究进行彻底的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途径 一项以全国13.2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里障碍,。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0%,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通过上述数据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现状令人担忧! 21世纪的大学生面临的是多元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家庭结构的日渐不稳固……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较高期望值,自我定位高,成长欲望强,但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稳定。社会、家庭、学习和就业问题,自身发展压力普遍加大,自身心理素质面临严峻挑战。他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心理疾病像一个申通广大的的恶魔,无情地、疯狂地在全世界高校的每一个角落吞噬者千千万万大学生的健康。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适应发展的社会环境,已成为社会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上述这些数字是令人震惊的,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但这就是无情的现实。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压力,社会迫切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品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所谓的心理品质,是在教育与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变现在各项活动之中的比较稳定的性格、意志、情感、能力等。官群、孟万金等国内研究团根据中外大量实证实验,积极心理健康品质包括6大维度,并在以中国中小学生为被试 者的本土化研究中聚合为6大维度15因素:知识和智慧维度(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情感维度(真诚、执着)、人际维度(爱、友善)、公民素质维度(领导力、合作力)、节制维度(宽容、谦虚、持重)、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与希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知识与智慧是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维度,也是最基本的积极心理品质特征。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应该促进大学生养成积极认知方式,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体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乐

[消费心理学探究论文] 消费心理学论文3000字

[消费心理学探究论文] 消费心理学论文3000字 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能正确引导个人消费,减少因消费决策失误而后悔,避免因追求时髦而失控,克制因收入增加而挥霍无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消费心理学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消费心理学探究论文篇一 《浅析消费心理学情景模式教学的构建》 摘要:《消费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十分有必要构建情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从增加情景实训课时比例、推行案例情景教学、创设角色情景三个方面入手,在课程考核时注重对情景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而提高体验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情景教学;模式;构建 《消费心理学》将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按照学校的实用技能型高职高专办学定位, 以及消费心理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承担的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整个理论体系有完整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在现代营销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①但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1、消费心理学教学情景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教学情景模式是一种参与体验式教学。参与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包括亲历性、个体性、缄默性和愉悦性。现代学习观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合现代教学论和学习观的要求。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②因此,通过设计教学情景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或某个角色,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一方面,教师把专业知识融入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消费心理学教学情景模式的构建 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增加情景实训课时比例 课程教材应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编写,从学科体系中选取重要的基础知识,结合市场营销实战素材,并配以理论相对简化、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在配套课件的建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觉直观化特点,用实物、图片、图表、视频等方式展现,强调其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图示化,力求案例新颖、重点突出、理论易于理解,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识记。 在课时安排上,应该加入并提高实训课时比例。可以简化心理学导论等较深奥的理论,增加目前我国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以及各阶层的消费特点等实用性强的理论。实训课时搭配理论课时,用工作情景实训活动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通过工作情景实训,让学生切身体验,并在实训中模拟、感受营销工作,积累相关经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营销工作作好准备。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推行案例情景教学 在编排教学内容时,要精心设计理论教学体系,以案例引出理论,在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用理论分析案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生活经历进行分组讨论案例。分组讨论可以以课堂答辩的形式,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并思考如何将知识原理运用到案例中,组与组之间进行互辩,让学生在答辩深刻记忆知识理论。同时,这也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评。 案例的选择要精心,理论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内容的比例要适当,要让学生有充分时间

普通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 【关键词】 癔症梦想象创造性思维 第一部分 在课上老师讲的很多,虽然有些是有点理论性,听起来有点难懂,但也记住了不少。下面就选几点来简单陈述: 1、在老师上的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什么事心理学,还有当时的几个问题 回答的相当巧妙,比如回答了:“是,又不全是。”“能,又不全能。”这个精辟的回答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疑问:难道心理学是研究怎样去说话,怎样去勾心斗角的吗?后来发现远远不是那么回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握人的心理运动规律。学好心理学的话,对现实生活还是很有用的。 2、在癔症讲解的时候,感到有点可拍。在以前小时候,我就经常去怀疑 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当我身体不舒服时,就去查找相关书籍看看我得了啥病。又一次头痛了,查到了关于脑瘤的知识,就一直想是不是脑瘤了,越想越可怕,连续几天心情都不好。等几天后忘了这事的时候,头也就不疼了。我就纳闷我那是是怎么了,现在知道了,这应该就是癔症的一种。当老师说集体产生癔症时,相当的可怕,他们一个感染一个,好像都从心理上产生了不治之症。这样下去的后果是很不可思议的,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死亡。那癔症的根源又来自哪里呢?应该是思维的扭曲和对结果的恐惧造成的,不禁我就想到了富士康的那些员工了,他们的连续跳楼事件又是不是癔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 3、梦,很奇妙的东西。在老师讲解梦的时候,感觉我被骗了似的。我以 前经常做梦,其中最多的就是去找厕所或者是梦到了考试。找厕所应该是生理需要时产生的,而考试就应当是日有所思产生的。也曾梦到好多次从高处落下,还有许许多多关于鬼神的梦。对于梦的颜色,这个我到现在还是不清楚。让我感觉的话还应该是黑白的,因为以前做梦时没去关注这个颜色问题,学过这课后,还是没做出有关颜色的梦。这个问题等以后确定做出了有颜色的梦时再考虑了。在老师讲梦的作用时,感觉不是那么回事,理解起来就有点勉强。怎么会有利于大脑的恢复功能呢?大脑的功能只要锻炼和足够的休息就应该可以了,难道做梦就可以恢复大脑的功能了?这也太勉为其难了。尽管我在笔记后面还记着几种波,还有关于眼的跳动与转动,还有些“剥夺梦境、紧张、忧虑、易激动、幻觉”等词语,现在都有点看不出头绪了。梦的第二个作用是调节心理平衡,让人有满足感,梦中还可以宣泄情绪。这还是理解起来有点麻烦,满足感应该是靠现实生活努力获取的,你做个梦是可以满足,但醒来后剩下的就会有更多的不满足。如果老是想用做梦来满足的话,那现实中的你就应该很颓废了。对于宣泄,也应该完全没必要用做梦这种方式,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宣泄的方式,如果你的宣泄只能用做梦来完成

普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意识感觉记忆 国贸6班 2009220281 许忠美 现如今大学生对事物的初级意识,感觉,以及对事物的最终的记忆,都非常的重要,就比如首先给你一个问题,那么你的第一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你是从一方面去分析这一问题的,再然后你对这一问题的感觉是怎样的,是一个难得题目,还是比较容易的,最终就要说到我们应如何去记忆这一题目。那么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谈一下意识,感觉,以及记忆之间的一些微妙关系。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关于意识的定义和概念,一定要将其与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区分清楚。 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行为学家认为,意识只是条件的反应。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意识,代表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立性。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意识,代表了我们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可以对立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意识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认识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那个。意识本来就是精神同一种用法。理性从意识而来,真理是观念等同,跟心理无关。心理学家假设每一种感觉通道都有一种感觉记忆,每一种感觉记忆都能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钟或更短的时间。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一、如何面对挫折,怎么样接受挫折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缺少甚至没有应激和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专家认为: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而是奶垤能磨,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 在人的一生中,必定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失败;在人的一生中,必定要品尝酸、甜、苦、辣……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疼苦,而是能非常快从疼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即他们受挫的恢复能力极强。从出这种学习简单的说是指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快乐,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不甘人后,永不言败,自找快乐的本能。这样在任何困难禾垤折面前才能心态平和,处之泰然,克服困难,永远乐观。挫折未必总是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学生来说,一样的挫折可以不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不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奋发向上。 大学生主要可以不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外向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向上,同时也易骄傲自满,内向型的学生,则少言寡语,不善言表;抑郁型的学生心理表现一般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总之抑郁是以压抑占主导的情绪状态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深浅、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大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非常大的差别,那么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怎么样不同的区面对呢?遇到挫折不要怕,学习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疼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了解到人的一生之所以如此的丰富多彩,是因为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不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 温馨

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种系列中,

心理学论文3000字

心理学论文3000字 载入中... 1/4页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

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2/4 页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

普通心理学论文梦

心理现象之梦 梦是睡眠中最生动有趣又有些不可思议的环节。最幸福的、最美好的、最可怕的场景都会在梦中栩栩如生的在我们脑中上演。人们一直想要探究出如何解释梦的出现及其功能。梦,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个充满诱惑的谜。在远古时代,人们往往把梦看成是神的旨意或鬼怪作祟。在古代欧洲和中东,梦常常被认为是未来的征兆或是行动的导向。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关梦的故事更是不一而足,诸如,庄周梦蝶、黄粱美梦、梦笔生花、南柯一梦等,都是历来为人们滓滓乐道的梦的故事。梦以它独特的魅力受到古往今来宗教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普遍关注。但是该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呢。心理学之父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弗洛尹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梦是人愿望的满足。心理学大词典中关于梦的含义是:“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总之,梦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是人在睡眠时由于脑机能部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而产生的。人在清醒时通过感官获取了客观环境中的大量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成为表象和经验。在睡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出来就成了梦。 对于梦的本质各学派观点不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的本质是人的潜意识存在;生理心理学认为,梦的本质就是大脑皮层兴奋不平衡这一生理机制的作用。梦的产生是外在环境因素、生理病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等的整合作用的结果。精神分析学家费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中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生理学代表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精神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梦是生活的彩排,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自我调整和激励,以及对未来目标的设定。阿德勒认为梦与清醒生活并不对立,做梦者与清醒时的人人格是一致的。人们做梦的目的是获得对未来的指引及解决同题的方法,并引起一种

普通心理学期末论文

期末论文 成绩:阐述遗忘的理论和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授课教师:张秀春 院系:应用英语学院 年级:2012级 班级:2班 姓名:

阐述遗忘的理论和规律及克服遗忘的方法“人与政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记忆和遗忘永远是相互依存的。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尤为重要,它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前提。形象的说,记忆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没有记忆我们便无从获得知识,提高自己。 而遗忘则是与记忆相对应的另一面,它是对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印象的遗失。通常我们认为,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就是遗忘。遗忘常常会使我们失去许多有用的技能和有价值的知识。所以如何有效地克服遗忘对我们学习生活的意义与记忆同等重要。为了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地克服遗忘,而要想有效克服遗忘就必须了解遗忘。 一、遗忘的理论和规律 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也称为舌尖效应。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成为了发现遗忘规律的第一人。他所发现的规律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学习后及时复习一次,一天后回忆率为98%,一周后回忆率为88%;如果不复习,一天后回忆率为76%,一周后回忆率为33%。由此可见,遗忘是有规律的,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

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一定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随着对遗忘的深入研究,心理学家提出了种种遗忘理论,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有着它的正确性和局限性。所以,对遗忘现象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而在现有的遗忘理论中,消退理论、干扰理论、动机遗忘理论和线索依存遗忘理论是最著名的理论,对于它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遗忘。下面,我们就先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理论的主要观点。首先是消退理论。根据消退理论的解释,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即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失去。然而只把时间的推移或不定期使用信息作为遗忘的真正原因显然是不充分的。所以心理学家们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即许多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由于消退,或者说是学习和回忆之间是因为受到其它材料的干扰而导致了遗忘。这里所指的干扰主要有两类:前摄干扰与后摄干扰,也称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前后学习的内容越相似,干扰的程度就越大。接下来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动机遗忘理论,主要是根据他对精神病人的观察结果得出的,也称之为压抑理论。与前两种遗忘理论相比,动机遗忘论认为,有些信息可能对我们自己很重要,所以被

普通心理学 结课论文

记忆中心理学的应用 指导老师:焦健亭 记忆是生活中必然发生的心理现象,正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更是充分运用记忆这一方法的主力军,在我自己看来已不算短暂的学生时代也对记忆以及提高记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程结束时也终于知道了这么多的方法其实不少是也是心理学的小应用,在此就简单的谈一谈心理学知识在记忆中的应用。 其实在我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而英语学习的基础或许就要归结于语法和单词,而在英语这种号称逻辑性比较强的语言中表现出来的语法就是变化不太多,比较简单明了无非就是三个时态两个语态再加上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比如祈使句,倒装句,强调句等。而且在大量应用文中比如新闻稿件,日常书信中所熟悉掌握的更是仅仅几种,对于语法的记忆在中学英语老师的论述看来就是——语法句型化,句型经典化。其意思就是通过对一些语法现象明显的名句的掌握从而到达对枯燥语法的明确识记。我认为这是一种具体化的记忆方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选择其中易于记忆的部分进行理解记忆从而达到对深刻理论的理解。语法固然重要,但由于其简单性和有限性所以掌握并不困难,但是英语词汇就好比汇成波涛大海的水滴数不胜数,而且只有认识了单词才有可能读懂听懂英语。此时词汇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而且词汇的缺失是没有什么捷径或是什么替代方法的,而我认为心理学对提高记忆效率的集大成之作正是在于此。下面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一看市面上的记忆法几乎所有我都有所尝试但是好坏却千差万别。 首先是最为玄幻的联想记忆法,其演化派生出诸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等等,是一些很能骗人的方法,其定义为联想记忆法,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的方法。当初期接触时我们往往会看到或是被看到一些特别明显易于记忆的单词,比如pest 害虫(谐音记忆为:拍死它),还有chill 凄凉(被解释为独自一人在小山hill上只有一弯孤月c所以意为凄凉)还有不少这样单词可以被列举出来,貌似英语单词可以用我们的中文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全部解释但结果却令人失望能如此合理被解释的单词不超过80个,在自己进行单词学习和记忆之后就会发现这根本就没有推广价值,对我们学习并没什么裨益只能当做学习的调剂。 第二适合联想记忆差不多的一类叫做讲故事记单词法,将一系列单词融入一个故事中进行记忆,可以进行行近词的区分记忆,但是问题也是局限性太强没有了老师的指导自己根本不会想到那些牵强附会的故事,更加悲剧的后果是仅仅记住了小故事却忘记了其中所要记忆的单词,竟成了舍本逐末的例子,但是适当运用一些经典的故事进行单词记忆还是有所帮助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还是不要企图走这样的捷径了。 第三就是比较传统的音节记忆法,利用英语单词本身的特性进行记忆,虽然看似最为枯燥但却是修行英语内功的不二法门。但是音节记忆也不单单是死记硬背,19世纪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对此做出过重大贡献,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

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论文 摘要: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但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性格是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人的行为方式是与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紧密相连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大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性格的特质 心理学,曾经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说熟悉,是因为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我总会不时地遇到这样或那样和心理学相关的一些事情。比如,今天某某报纸报道一名歹徒当街行凶而路人个个袖手旁观,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是“责任扩散”效应在作怪;高中期间,面对成绩有长短腿,整体成绩和名次总上不去的同学,老师会用“木桶理论”来解释;过马路集体闯红灯,说是由人们从众心理引起的……似乎心理学这个门学科无孔不入,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说陌生,是因为面对社会和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现象,自己虽有些许体会,但又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学期学习了王老师的《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我对这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虽说学的不是很精通,但自我感觉还是受益匪浅。现在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成功心理学的一些体会与感受吧。 半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印象深刻。通过第一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是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的任务。概括的说,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是帮助人获得成功。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指导实践应用。未学习之前,我曾片面的认为,心理学仅仅是一门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人或事,揭示一些社会现象和规律的学科。现在我明白了,心理学不仅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能够指导我们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实践应用,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更具竞争力,更易获得成功。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十六章的《性格》一课,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

普通心理学实践报告

自我性格特点和能力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自我性格、能力 二、研究法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父母为主的家庭成员进行访谈,了解我的成长过程、家庭成员对我的评价等。 2、心理测验法:运用测量量表,对自我进行性格、能力测验,根据测量结果,总结自我性格、能力。 3、内省法:通过自我成长史的回顾、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分析自我性格、能力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三、理论基础: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相关理论 四、自我性格分析 (一)现实态度特征: 1、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能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礼貌待人,富有同情心,正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愿意帮助别人。爱祖国,爱集体,认为社会是美好的。 2、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偏向于勤劳,但有时也十分懒惰,有责任心但是还是有点粗心大意,马虎,节约。 3、对自己的态度:谦虚、严于律己、有点自卑,对未来的生活有信心,有理想。 (二)意志特征: 1、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对自己要做的事能清楚认识,但是

不够坚持,没有十足的耐性,能把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投入,能冷静分析问题,但是遇到挫折也会气馁。有时过于独断,武断,考虑不够周全。 2、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有坚定性、毅力不够顽强,但精力比较充沛,能总结经验,不为不符合实际的愿望所驱动。但是离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境界还相差甚远,当然也不是一遇困难就垂头丧气。 3、果断性:能迅速作出决定,当机立断,积极采取行动,但有时考虑不够周到,勇气可嘉,但有时会武断。 4、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比较难控制自己的言行,比如上网,情绪等。但也不会为所欲为,任意妄为。 5、勇敢:坚信自己的正确性,勇于承担责任,愿作出牺牲,但不勇武。 (三)情绪特征: 1、情绪强度: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也不太容易手舞足蹈,欣喜若狂。 2、情绪稳定性:比较稳定,不会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3、情绪持久性:情绪持续时间正常,不会过长或者稍现即逝。 4、主导心境:基本上是处于精神饱满,欢乐愉快之中。不会一直抑郁低沉。 五、自我能力分析 1、一般能力:我很细心,能觉察到事物的微小变化,记忆力比较好,注意力在安静的环境下很集中,遇到复杂的环境则很容易受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