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热剂

清热剂

清热剂
清热剂

您的位置>首页>清热剂

… 学习时数8学时

… 学习目的①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②掌握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

白头翁汤、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

③熟悉竹叶石膏汤、凉膈散、苇茎汤、玉女煎、六一散;

④了解左金丸、桂苓甘露饮、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 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

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 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 适应范围里热证

… 分类(1)清气分热--热在气分证

(2)清营凉血--邪热传营,热入血分诸证

(3)清热解毒--温疫、温毒,或疮疡疔毒

(4)清脏腑热--脏腑火热证

(5)清热祛暑--暑热病

(6)清虚热--虚热证

… 注意事项(1)辨清“热证”的性质,是实热还是虚热;邪热所在的部位,是在脏还

是在腑;热证的病变阶段,是在气分还是在营血,根据以上情况准

确运用本类方剂。

(2)辨明“热证”的真假,勿为假象迷惑。

(3)寒凉之品易伤脾胃阳气,故应用本章方剂,应注意保护脾胃功能。

(4)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

采取凉药热服的方法。

(5)屡用清热泻火而热不退者,乃因“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之缘

故,宜用

滋阴壮水的方法,待阴复其热自退。

一、清气分热:本类方以石膏、知母、竹叶、栀子、黄芩、黄连等药为主,适用于热在气分,具有壮热,烦渴,多汗,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或病后余热未清,心烦懊侬等症。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白虎汤清热生津阳明(气分)热盛四大症竹叶石膏汤清热兼益气养阴,降逆和胃热病后期,气阴皆伤,余热未尽

二、清营凉血:本类方以犀角、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等药为主,适用于热入营分,神昏谵语,入夜尤甚,口渴或不甚渴,舌绛少苔,脉虚而数。或热入血分,症见舌质深绛,脉数,烦扰不寐,或迫血妄行而为吐血、衄血、便血、溺血,或热盛发斑等症。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清营汤清营透热,养阴活血,透热转气邪初传营证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

三、清热解毒:本类方以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为主,适用于温疫、温毒、火热毒盛而致烦躁,狂乱,或头面肿,或口糜咽痛,或疮疡痈肿,红肿热痛,舌红脉数等症。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黄连解毒汤苦寒泻火解毒三焦火毒热盛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热盛,热聚胸膈所致诸症普济消毒饮疏风散邪,清热解毒风热疫毒发于头面之大头瘟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佐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阳证疮痈肿毒初起

四、清脏腑热:本类方剂的药物应用,常根据热邪所在部位的不同,按照药物的归经而用药,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而产生的火热证。其临床表现,根据热邪偏于何脏何腑而有所不同。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经与小肠有热之症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肝胆实火,下焦湿热证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的呕吐泻白散泻肺清热,止咳平喘肺有伏热的咳喘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上攻的牙痛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头痛,牙痛芍药汤清热解毒,调气和血湿热痢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

五、清暑热:本类方以石膏、滑石、西瓜翠衣、鲜荷叶、扁豆花等药为主,适用于暑热病,症见身热烦渴,汗出体倦,脉虚等。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轻证桂苓甘露饮祛暑清热,化气利湿暑湿重证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证

六、清虚热:本类方以知母、青菁、鳖甲、生地黄等药为主,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热留阴分,出现暮热早凉、舌红少苔,或肝肾亏损,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的虚热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青蒿鳖甲汤养阴与透热并重热病伤阴,邪伏阴分清骨散清虚热为主,兼以滋阴透热虚劳骨蒸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盗汗

一.填空题

1. 清营凉血方剂,具有__________作用。其代表方清营汤系根据叶天士

“____________________”治则指导下选药配伍成方。

2. 左金丸由__________组成,两药用量比例是__________。

3. 芍药汤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组方特点。

4. 清瘟败毒饮合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而成,但以__________大清阳明经热为主。

5. 白虎汤所治的四大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竹叶石膏汤是由白虎汤去__________加人参、麦冬、竹叶组成。

7. 犀角地黄汤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 黄连解毒汤主治____________________;凉膈散主治____________________证。

9. 凉膈散中体现“火郁发之”治法的药物是__________;

“以泻代清”的药物是__________。

10.仙方活命饮与普济消毒饮都有清热解毒作用,但普济消毒饮主治__________;

仙方活命饮主治____________________。

11.心经有热宜用__________;肝经有热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12.龙胆泻肝汤主治__________证或__________证。

13.泻白散主治肺热喘咳,证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脯尤甚,舌______脉______。

14.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其特点是:面颊__________;牙齿喜__________。

15.玉女煎主治__________之牙痛;清胃散主治__________牙痛。

16.芍药汤中调气的药物是__________;和血的药物是__________;

体现“通因通用”治法的药物是__________;具有反佐作用的药物是__________。

17.青蒿鳖甲汤证的特点是__________,舌红苔少,脉细数。

18.青蒿鳖甲汤中具有“先入后出”之妙的药物是__________。

二.判断改错题

1. 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证见壮热面赤,烦渴欲饮,汗出恶热,脉洪大而虚。

2. 清营汤的药物组成是水牛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皮、黄芩、银花、连翘。

3. 黄连解毒汤由黄芪、黄连、黄柏、栀子组成。

4. 普济消毒饮中使用升麻、柴胡的意义是:升阳举陷。

5. 青蒿鳖甲汤是标本兼顾,以治阴虚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证的方剂。

6. 凉膈散用治中上二焦邪郁生热之证,其用硝、黄,即所谓“以泻代清”之意。

7. 泻白散的药物组成是:地骨皮、桑叶、梗米、甘草。

8. 清胃散是由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麻黄组成。

9. 玉女煎的功效是:清胃热,滋胃阴。

10.芍药汤中具有反佐意义的药物是当归。

11.清暑益气汤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身热汗出,体倦少气,脉洪数者。

12.青蒿鳖甲汤是由青蒿、鳖甲、生地、栀子、丹参组成。

三.问答题

1. 龙胆泻肝汤中配伍生地、当归的意义是什么?

2. 泻白散与麻杏石甘汤均可治肺热喘咳证,应如何区别使用?

3. 玉女煎与清胃散有何异同点?

4. 何谓“透热转气”?清营汤是如何体现这一治法的?

5. 普济消毒饮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6. 为什么龙胆泻肝汤既可用治肝胆实火上炎之证,又可用治肝经湿热下注之证?

试结合方义分析之。

7. 左金丸清肝火为何不用龙胆草而选用黄连?方中配伍吴茱萸的意义何在?

8. 泻白散主治何证?其清肺热为何不用黄芩、石膏之类,而选用了桑白皮、地骨皮等

药?

练习答案

填空题参考答案

1. 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人营犹可透热转气

2. 黄连,吴茱萸6:1

3. 气血并治寒热共投通调中兼清化

4. 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白虎汤

5.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6. 知母

7.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8. 三焦火毒证上中二焦火热

9. 薄荷大黄、朴硝

10.大头瘟阳性疮疡肿毒初起

11.导赤散龙胆泻肝汤

12.肝胆实火上炎肝胆湿热下注

13.舌红细数

14.发热冷痛

15.胃热阴虚胃火

16.木香、槟榔当归、白芍大黄、槟榔肉桂

17.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18.青蒿鳖甲

改错题参考答案:

1. ×脉洪大而虚→脉洪大有力

2. ×丹皮、黄芩→丹参、黄连

3. ×黄芪→黄芩

4. ×升阳举陷→疏散风热,引药上达

5. 对

6. 对

7. ×桑叶→桑白皮

8. ×麻黄→升麻

9. ×滋胃阴→滋肾阴

10.×当归→肉桂

11.×脉洪数→脉虚数

12.×栀子、丹参→知母、丹皮

问答题参考答案:

1.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上扰及湿热下注证。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本易起伤阴血,所选药物又

多苦燥、渗利伤阴之昌,故配伍当归、生地以滋阴养血,以达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2. 泻白散治肺热日久,热在阴分之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初起,热在气分之肺热喘咳。

3. 相同点:均有清胃热治牙痛等作用。不同点:玉女煎清胃滋阴,主治胃热阴虚之证,以滋养少阴、

清降阳明、壮水制火为法;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有积热,热邪上攻之牙痛。

4. 根据“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原则,热虽入营,仍可采用轻宣透散之品以透热于外,故配伍银花、

连翘,既可清热解毒,又可透热转气。所谓透热转气,就是使营分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热人营分,热灼营

阴,法当清营解毒,兼养营阴,以防邪热进一步内传而耗血动血。然邪入营分,尤其是邪热初人营分,终非

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内陷之邪仍有几分外透之机。此时,在清营解毒之基础上配合"透热转气",使入营之

邪热透出气分而解。这样清内彻外,内外分消,则营分之热毒得以完全清解。

5. 普济消毒饮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其组方配伍有以下两大特点:①一清一散。方中取黄芩、

黄连、板兰根、玄参、马勃清热解毒,取薄荷、连翘、僵蚕、牛蒡子轻清宣泄,疏散头面风热。即"治上焦

如羽,非轻不举"之意。两者相配,一清一散,内清外疏。②一升一降。方中黄芩、黄连、元参泄热降火;

升麻、柴胡升阳散火,疏散风热,即取"火郁发之"之意。如此一升一降,芩、连得升、柴之引,直达病所,

以清头面热毒;升、柴得芩、连之苦降又不致于升发太过。此外,本方于清散之中配以理气疏通之陈皮,使

气机疏畅则有助于消散肿毒。总之,本方清中有散,降中有升,理气疏通,相反相成,使疫毒清解,风热疏

散,肿毒得消,诸症自除。

6. 因本方多以苦寒之品组成。根据中药苦能降能燥,寒可清热的特点,故本方既有清泄实热之功,又

有清利湿热之用。特别是方中选用大苦大寒,善人肝胆二经的龙胆草为君,所以可用治上述两证。本方用龙

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

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本易耗伤阴血,加

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人肝胆而设,甘

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故肝胆实火上炎、肝经

湿热下注等证自愈。

7. 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之证,不用龙胆草而取黄连,理由有二:其→,黄连善清心火,,而心为肝之

子,以黄连泻心火正合"实则泻其子"之义;其二,黄连也善清胃火,胃火降则其气自平,故对肝火犯胃之呕

吐吞酸尤为适宜。龙胆草大苦大寒,易伤胃而引起呕吐,故对本证不适宜。方中配伍吴茱萸是因为肝经郁热,

必致肝气不舒,若再纯用苦寒降泄,则更有碍于肝之疏泄条达,致火邪郁结难除。故于大剂寒凉清热之中佐

以辛热疏利之吴茱萸,非但不会助热,反可调畅肝气,疏肝解郁,郁开则火自降。此外,吴茱萸"下气最速",

能协助黄连和胃降逆止呕。这样,黄连与吴茱萸相配,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

证自愈。

8. 泻白散有清肺泻热,止咳平喘之功,主治肺热咳喘,症见咳嗽,甚或喘急,皮肤蒸热,日晡尤甚,

舌红苔黄,脉细数等。此方乃钱乙为小儿肺有伏火,"气急喘嗽"证而设。小儿脏气清灵,为稚阴稚阳之体,

其病易寒易热,易实易虚,而肺尤为娇脏,故不宜用大苦大寒之芩、膏之类,以免伤阳败中,而生他变;况

且本证既见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脉细数等肺热盛而阴渐伤之证,故也不宜更用苦寒伤津之品。方中桑白皮

甘寒性降,能清透肺之郁热,降气平喘。故为君药,地骨皮能直人阴分而泻肺中伏火,退虚热,取为臣药。

更有粳米、炙甘草益胃和中,培土生金。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标本兼顾。

第四章 清热剂 习题

第四章清热剂习题 一、填空题 1.清热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2.清热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类。 3.________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治________的代表方 4.竹叶石膏汤是白虎汤去________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 5.清营凉血方证中由于入营邪热由气分传来,故应采用________之法。 6.犀角地黄汤由水牛角、生地黄、________、________组成。 7.犀角地黄汤组方中以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________之虑,凉血止血又无________之弊。 8.清热解毒剂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等证。 9.普济消毒饮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0.普济消毒饮中有“火郁发之”之义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 11.仙方活命饮中的________被前人称之谓“疮疡圣药”。 12.导赤散主治________证 13.龙胆泻肝汤主治________、________证 14.左金丸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5.苇茎汤是治疗________的常用方剂。 16.泻白散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17.清胃散的功用是________,主治________。 18.玉女煎的辨证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葛根芩连汤的功用是________,主治________。 20.芍药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__。 21.青蒿鳖甲汤主________治。 22.后世以________五字概括导赤散主治证病机较为贴切。 23.龙胆泻肝汤中甘草为佐使,一可________,二可________。 24.仙方活命饮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________,已成者即________。” 二、选择题(一)A1型题 1.以“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为特点的方剂是() A.八正散 B.小蓟饮子 C.龙胆泻肝汤 D.导赤散 E.五苓散 2.患者咳嗽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当首选() A.麻杏甘石汤 B.泻白散 C.清气化频丸 D.定喘汤 E,三拗汤 3.清胃散中升麻与下列何药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 A.生地 B.丹皮 C.黄连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清热剂(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清热剂 1、三焦火毒证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凉膈散 D.白虎汤 E.导赤散 2、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凉膈散 D.白虎汤 E.导赤散 3、被誉为”外科之首方”的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泻白散 D.白虎汤 E.凉膈散

4、主治大头瘟的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泻白散 D.白虎汤 E.凉膈散 5、赤多白少之热毒痢疾者,治宜选用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痛泻要方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四神丸 6、赤白相兼之湿热痢疾者,治宜选用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痛泻要方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四神丸

7、治疗肺痈的方剂是 A.苇茎汤 B.泻白散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大黄牡丹汤 8、治疗肠痈的方剂是 A.苇茎汤 B.泻白散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大黄牡丹汤 9、泻白散的主治病证是 A.心经火热 B.肝胆实火 C.肝火犯胃 D.肺热喘咳 E.胃热阴虚 10、导赤散的主治病证是

A.心经火热 B.肝胆实火 C.肝火犯胃 D.肺热喘咳 E.胃热阴虚 11、青蒿鳖甲汤证的发热特征是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2、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3、方药配伍体现”辛开苦降”法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14、方药配伍体现”苦寒直折”法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15、普济消毒饮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A.银花连翘竹叶 B.薄荷玄参丹皮 C.蝉蜕柴胡桔梗 D.僵蚕陈皮桔梗 E.升麻马勃青黛 16、含有生地、知母的方剂是 A.生脉散 B.玉女煎

清热剂共分哪几类

清热剂 简答题 1.清热剂共分哪几类?请各举一方。 2.简述白虎汤的四大典型症状。 3.白虎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竹叶石膏汤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5.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的意义是什么? 6.为什么“舌白滑者”不可用清营汤? 7.犀角地黄汤中为什么要用丹皮?用之是否会加重出血之证? 8,黄连解毒汤中所用的三黄是什么药?主治何证? 9.黄连解毒汤与大承气汤均可治身热谵语者,应如何区别使用? 10.凉膈散中为何配伍大黄、朴硝? 11.普济消毒饮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12.清瘟败毒饮由哪几方相合加减而成? 13.导赤散中配伍木通的意义是什么? 14.龙胆泻肝汤中配伍生地、当归的意义是什么? 15.龙胆泻肝汤中配伍柴胡的意义是什么? 16.左金丸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17.泻白散中配伍粳米与炙甘草的意义是什么? 18.清胃散中,黄连与升麻配伍的作用是什么? 19,玉女煎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20.芍药汤中为何配伍肉桂? 21.芍药汤中为何配伍大黄?体现了什么治疗法则? 22.白头翁汤中配伍秦皮的意义是什么? 23.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两药相配的意义是什么? 24.清骨散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 25.当归六黄汤中的“六黄”是指什么药? 论述题 1.白虎汤为什么要重用石膏为君? 2.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有何区别? 3.比较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两方之异同。 4.黄连解毒汤的组成、功用及主治各是什么?试分析其方义。 5.分析凉膈散的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6.何谓大头瘟?试述普济消毒饮中黄芩、黄连配伍升麻、柴胡的意义。 7.试分析导赤散的组方意义。 8.为什么龙胆泻肝汤既可用治肝胆实火上炎之证,又可用治肝经湿热下注之证?试结合方义分析之。 9.泻白散清肺热为何不用黄芩、石膏之类,而选用了桑白皮、地骨皮等药? 10.清胃散与玉女煎均可用于牙痛牙衄,如何区别使用? 11.为什么说“行血调气”是治病之基本大法?治疗湿热痢仅强调此法是否全面?

中医清热

中医清热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四种;别附;清虚热、清脏腑热法。 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对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慎用。 竹叶石膏汤 【组成】 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

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正文】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解: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

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2.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3.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4.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第四章 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立法依据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治热以寒”; 《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而立法。 本类方剂的治疗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分类: 里热证 1、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剂:白虎汤 2、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4、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5、祛暑清热:具有清解暑热的作用,代表方剂:清暑益气汤 6、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 注意事项 1、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3、甘寒清热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药多性燥,

易耗伤阴液,宜配养阴药同用。 4、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宜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 伤脾胃之弊。 5、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6、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反佐法)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 组成:石膏碎一斤50克、知母18克、甘草二两6克、粳米9克 用法: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病因病机:本方证为伤寒邪传阳明经,由寒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所致。 方解: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君 知母(苦寒而质润):清热滋阴——臣 粳米:益胃和中——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病因病机:伤寒-化热-阳明经温邪-气分 运用:1、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 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高热 里热证≠里实热证 炎症 里热证的成因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局部之热 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里热陷心包 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Ⅰ类《伤寒论》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

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 寒清热 质重降火 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 糯米:兼收涩之功 黑米: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保护胃气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气阴两伤 白虎加桂枝汤:热痹 白虎加苍术汤:湿热痹 竹叶石膏汤Ⅰ类《伤寒论》 证治分析: 气分余热

第四章 清 热 剂

湖南医药学院方剂学教案编号:006

第四章清热剂 一、含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及《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等论述,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 里热证的成因不外内生与外感两端,外感六淫,皆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胜,亦可化火;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故凡属上述种种原因所引起的里热证,无论是属虚属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皆是其适应范围。 三、分类 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因此本章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五类。 四、组方大法 清热剂虽系以清热药为主,但由于里热证的病位及性质各有不同,治疗之法有严格的针对性,清热药又各具不同功效,因而,组织本类方剂必须随证而异,大抵是热在气分,以清热泻火药为主;热在营血分,以清热凉血为主;气血两燔,则清气与凉血并用;热盛成毒,以清热解毒为主;热盛脏腑,则针对热邪所在的脏腑选择相应药物;属虚热者,又当以清虚热药为主。此外,由于里热盛可耗气伤阴,可形成“郁火”,可合并湿邪、或引动肝风,故必要时尚应佐以滋阴、益气、熄风,或化湿利湿,或发散郁火之品,照顾兼证。 五、使用注意 应用清热剂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二是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若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三是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四是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

4清热剂歌诀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新加白虎汤《通俗伤寒论》 新加白虎石膏多,荷叶知桑芦薄荷。灯竹益元陈仓米,清兼宣达起沉疴。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寒热耗伤气津用。 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栀子厚朴汤《伤寒论》栀子厚朴枳实参斛六叶汤(彭述宪) 参斛六叶自拟方,佩竹银荷功劳桑。二芽甘芦频煎服,清补胃脾不过凉。 清营血热 清营汤《温病条辨》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宫汤《温病条辨》 清宫犀角莲心煎,玄麦连翘竹叶宣。温病邪陷心包证,清心滋肾命得全。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班。 犀地清络饮《通俗伤寒论》 犀地清络饮丹桃,茅芍灯心与连翘。竹沥姜蒲三汁引,清营涤痰逐瘀超。 化斑汤《温病条辨》 化斑汤用膏玄参,粳米甘犀知母存。或入银丹大青地,温邪斑毒治神昏。 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栀连犀,知母玄参生地齐。石膏柴胡人参草,便实参去大黄跻。 姜枣煎加一匙醋,阳邪里实此方稽。 ①跻:跻ji˙音基,原作登字讲,此处作加字讲。②稽:稽jiˇ,音几,作凭据讲。 透斑解毒汤《通俗伤寒论》 透斑解毒汤葱豉,蝉薄蒡翘桑叶事。大青柽柳野菰根,火郁葛根银宣透。 ①柽:呈cheng即三河柳。②菰:姑gu东野菰的根,清热解毒,通淋消肿此处用60克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清瘟败毒饮栀丹,翘桔芩连芍地攒。犀角玄知膏竹草,邪燔气血得平安。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温病条辨》 加减玉女条辨中,膏知地麦玄参从。渴烦身热舌绛色,气血双清立建功。 竹叶玉女煎《温病条辨》 温病初起经适行,痉因邪陷渴烦成。膏知生地麦牛膝,竹叶玉女始得名。 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 凉营清气地犀玄,翘薄栀丹草斛连。金汁芦茅膏竹芍,两清气血自然安。 先期汤《证治准绳》 证治准绳先期汤,药用胶艾四物方。知母香附芩柏连,凉血调经炙草襄。 地榆散 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

主治医师 (中医外科学)-清热剂(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外科学)-清热剂 1、玉女煎的功用是 A.清胃热,滋肾阴 B.泻脾胃伏火 C.清胃凉血 D.清胃解毒 E.清胃养血 2、清胃散的功用是 A.清胃热,滋肾阴 B.泻脾胃伏火 C.清胃凉血 D.清胃解毒 E.清胃养血 3、三焦火毒证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凉膈散 D.白虎汤 E.导赤散

4、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凉膈散 D.白虎汤 E.导赤散 5、被誉为”外科之首方”的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泻白散 D.白虎汤 E.凉膈散 6、主治大头瘟的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泻白散 D.白虎汤 E.凉膈散

7、赤多白少之热毒痢疾者,治宜选用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痛泻要方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四神丸 8、赤白相兼之湿热痢疾者,治宜选用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痛泻要方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四神丸 9、治疗肺痈的方剂是 A.苇茎汤 B.泻白散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大黄牡丹汤 10、治疗肠痈的方剂是

A.苇茎汤 B.泻白散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大黄牡丹汤 11、泻白散的主治病证是 A.心经火热 B.肝胆实火 C.肝火犯胃 D.肺热喘咳 E.胃热阴虚 12、导赤散的主治病证是 A.心经火热 B.肝胆实火 C.肝火犯胃 D.肺热喘咳 E.胃热阴虚 13、青蒿鳖甲汤证的发热特征是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4、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5、方药配伍体现”辛开苦降”法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16、方药配伍体现”苦寒直折”法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犀角地黄汤

方剂-5清热剂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方剂学——第五单元清热剂 一、概述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清热剂适用于里热证,凡温热疫毒邪气入气分、营血、脏腑或五志过极,脏腑阳气偏胜,生热化火而致里热证,均为清热剂的适应范围。 清热剂须在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里热尚未结实的情况下应用。热邪伤阴者忌用苦寒药。假热而真寒之象,不可误用寒凉。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采用反佐法。 二、清气分热 白虎汤 【组成药物】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配伍特点有二: 一为石膏、知母相须配合,知母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二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升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暑热病、温病余热未消,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鉴别】 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均治气分热证。然白虎汤所治为正盛邪实之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有力为主要表现,为清泻之方。竹叶石膏汤证则为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为清补之方。 三、清营凉血 清营汤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三钱、生地黄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而立方。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咸寒药与苦甘药相配,使营分热毒外透。 二是清营解毒为主,配伍养阴生津药。 三是方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犀角地黄汤 【组成药物】犀角(水牛角代)一两、生地黄半斤、芍药三分、牡丹皮一两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1.热入血分证。2.热伤血络证。 【配伍意义】方用犀角(水牛角代)为君药,生地为臣药,白芍与丹皮共为佐药。 【鉴别】 第1页

第四章 清热剂习题

第四章清热剂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方剂是() A 竹叶石膏汤 B 白虎汤 C 清营汤 D 黄连解毒汤 E 导赤散 2.患者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治宜( ) A.黄连解毒汤 B.白虎汤 C.龙胆泻肝汤 D.凉膈散 E.犀角地黄汤 3.白虎汤的主治证候不包括( ) A.烦渴引饮 B.肌热面赤 C.汗出恶热 D.脉洪大有力 E.壮热面赤 4.白虎汤组成不含有( ) A.石膏 B. 知母 C.黄柏 D.炙甘草 E.粳米 5.白虎汤中的君药( ) A.煅石膏 B.生石膏 C.知 母 D.生石膏和知母 E.煅石膏和知母 6.被称为“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的方剂是() A 竹叶石膏汤 B清营汤 C白虎汤 D 龙胆泻肝汤 E 白头翁汤 7.清营汤的功效是() A 清热生津 B 清热解毒,凉血 散瘀 C 清热解毒,透热养阴 D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E 清热解 毒,活血止痛 8.清营汤中体现“透热转气”的药物是 () A金银花连翘竹叶 B丹参黄连 C生地竹叶 D 银花麦冬 E 芦根生地 9.清营汤治证的表现无( ) A.舌绛而干 B.身热夜甚 C.神烦少寐 D.时有谵语 E.斑疹紫黑 10.患者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口渴,舌绛而干,脉细数。 治宜( )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 消毒饮 C.清营汤 11.清营汤主治证中身热的特点是 A.夜热早凉 B.身热夜甚 C. 午后身热 D.入暮发热 E. 谵语身热 12.组成中含有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 是() A.玉女煎 B.清营 汤 C. 犀角地黄汤 D.竹叶石膏汤 E.败毒 散 13.清营汤中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治则的一组药物是( ) A.丹参、玄参 B.水牛角、 生地黄 C.丹皮、黄连 D.银花、连翘、竹叶 E.丹参、 麦冬 14.体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散血”治则的方剂是( ) A.清营汤 B.化斑汤 C.清宫汤 D.神犀丹 E.犀角地黄汤 15.功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方剂为 () A清营汤 B神犀丹 C白虎汤 D 犀 角地黄汤 E 黄连解毒汤 16.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是() A 黄连、黄芩、黄柏、秦皮 B黄 连、黄芩、黄柏、白头翁 C 黄连、秦皮、黄柏、白头翁 D黄 连、黄芩、黄柏、栀子 E 黄连、秦皮、黄柏、栀子 17.热毒壅盛三焦,充斥表里上下,宜选 用() A龙胆泻肝汤 B泻心汤 C白虎汤 D 犀角地黄汤 E 黄连解毒汤 18.凉膈散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B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C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D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E 黄清热解

4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凉膈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与配伍特点。 3.熟悉竹叶石膏汤、导赤散、左金丸、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当归六黄汤、秦艽鳖甲散的组成、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4.了解黄连解毒汤、清骨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的一般内容。 【概述】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 4.1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四大”)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君) 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臣) 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君) 人参——益气;(臣) 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佐) 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 [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4.2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生地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

主治医师 (中医骨伤科学)-清热剂(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骨伤科学)-清热剂 1、三焦火毒证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凉膈散 D.白虎汤 E.导赤散 2、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凉膈散 D.白虎汤 E.导赤散 3、被誉为”外科之首方”的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泻白散 D.白虎汤 E.凉膈散

4、主治大头瘟的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泻白散 D.白虎汤 E.凉膈散 5、赤多白少之热毒痢疾者,治宜选用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痛泻要方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四神丸 6、赤白相兼之湿热痢疾者,治宜选用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痛泻要方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四神丸

7、治疗肺痈的方剂是 A.苇茎汤 B.泻白散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大黄牡丹汤 8、治疗肠痈的方剂是 A.苇茎汤 B.泻白散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大黄牡丹汤 9、泻白散的主治病证是 A.心经火热 B.肝胆实火 C.肝火犯胃 D.肺热喘咳 E.胃热阴虚 10、导赤散的主治病证是

A.心经火热 B.肝胆实火 C.肝火犯胃 D.肺热喘咳 E.胃热阴虚 11、青蒿鳖甲汤证的发热特征是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2、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3、方药配伍体现”辛开苦降”法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14、方药配伍体现”苦寒直折”法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15、方药配伍体现”以泻代清”特点的方剂是 A.调胃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大承气汤 D.凉膈散 E.导赤散 16、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是 A.5:1 B.4:1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备考试题及答案:清热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备考试题及答案:清热剂 一、A1 1、芍药汤的功用是 A、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D、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E、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2、由元参、麦冬、犀角、银花、黄连、生地、连翘、竹叶心、丹参组成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凉膈散 C、仙方活命饮 D、犀角地黄汤 E、普济消毒饮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仙方活命饮组成药物的是 A、连翘、荆芥、木香 B、贝母、乳香、没药 C、防风、甘草、皂角刺 D、当归、防风、天花粉 E、甘草、白芷、穿山甲

4、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 A、清热生津 B、清热燥湿 C、清上泄下 D、泻火解毒 E、泻火通便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普济消毒饮组成药物的是 A、黄芩、黄连、连翘 B、防风、赤芍、当归 C、甘草、桔梗、马勃 D、升麻、陈皮、板蓝根 E、玄参、柴胡、牛蒡子 6、由生甘草梢、木通、生地黄、竹叶组成的方剂是 A、玉女煎 B、凉膈散 C、导赤散 D、清胃散 E、犀角地黄汤 7、苇茎汤的功用是 A、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B、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C、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D、辛凉宣肺,清肺平喘 E、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8、下列不属于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的是 A、黄芩 B、黄连 C、栀子 D、当归 E、生地 9、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的配伍意义是 A、除烦坚阴,润燥降火 B、养血育阴,益气固表 C、滋阴退热,泻火除烦 D、益气养血,育阴清热 E、滋阴清热,内清外透 10、青蒿鳖甲汤的功用是 A、凉血止痢 B、滋阴泻火 C、滋阴养血 D、养阴透热 E、泄热除烦 11、清热剂应用时需注意 A、热邪在气可先治血

方剂各论之清热剂

方剂各论之清热剂 一、概念: 组成:清热药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 治证:里热证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热在气分证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清热泄火解毒 —火热毒盛 —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 4、气血两清—清气凉血,泄火解毒 —气血两燔 —清温败毒饮 5、清脏腑热—清解脏腑经络邪热 —脏腑火热证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泻白散、玉女煎、白头翁汤 6、清虚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证 阴虚火扰之盗汗证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主治】气分热盛或阳明经热盛证。 壮热,心烦 充斥内外 烦渴引饮 灼伤阴津 气分热盛 大汗 迫津外泄 脉洪有力 热盛于经 【病机】温病热邪内传气分,气分热盛,阴津损伤 【治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方解】君:石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臣:知母—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佐、使: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生津止渴;调和药物。

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益胃护津的粳米和甘草,防寒凉伤胃,祛邪不伤正。 【运用】辨证要点: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衍化方 本方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 本方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汤 功效: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风热湿痹 本方加苍术=白虎加苍术汤 功效: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 第二节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三钱)、生地黄(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银花(三钱)、黄连(一钱五)、连翘(二钱,连心用) 【主治】热入营分证。 【病机】热邪内传营分,营阴损伤。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 臣: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以犀角(水牛角)为君,配生地、玄参清营解毒,三药相须为用,清营力优,体现了“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配伍方法。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佐: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引药入心 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一方面清心解毒以除烦,另一方面透邪外出,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透热转气)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降而干,脉数。 名词解释: 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有清气透热,导 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

主治医师 (中医全科学)-清热剂(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全科学)-清热剂 1、玉女煎的功用是 A.清胃热,滋肾阴 B.泻脾胃伏火 C.清胃凉血 D.清胃解毒 E.清胃养血 2、清胃散的功用是 A.清胃热,滋肾阴 B.泻脾胃伏火 C.清胃凉血 D.清胃解毒 E.清胃养血 3、三焦火毒证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凉膈散 D.白虎汤 E.导赤散

4、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凉膈散 D.白虎汤 E.导赤散 5、被誉为”外科之首方”的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泻白散 D.白虎汤 E.凉膈散 6、主治大头瘟的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泻白散 D.白虎汤 E.凉膈散

7、赤多白少之热毒痢疾者,治宜选用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痛泻要方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四神丸 8、赤白相兼之湿热痢疾者,治宜选用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痛泻要方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四神丸 9、治疗肺痈的方剂是 A.苇茎汤 B.泻白散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大黄牡丹汤 10、治疗肠痈的方剂是

A.苇茎汤 B.泻白散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大黄牡丹汤 11、泻白散的主治病证是 A.心经火热 B.肝胆实火 C.肝火犯胃 D.肺热喘咳 E.胃热阴虚 12、导赤散的主治病证是 A.心经火热 B.肝胆实火 C.肝火犯胃 D.肺热喘咳 E.胃热阴虚 13、青蒿鳖甲汤证的发热特征是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4、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5、方药配伍体现”辛开苦降”法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16、方药配伍体现”苦寒直折”法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犀角地黄汤

04清热剂

04清热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为清热剂1。属“清”法。 二、分类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六大类。 三、应用原则 1、一般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3、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热必难平。 四、使用注意 1、要辨别热证所在的部位; 2、辨别热证的真假,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 3、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不退者,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4、清热剂在遣放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此反佐之法,意在消除寒热格拒之象; 5、要注意寒凉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使祛病而不伤阳碍胃。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2 组成:石膏50g3知母418g 甘草6g 粳米59g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6。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故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脏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伤津化燥,愈伤其阴。当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君药石膏甘寒,能清热以治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知母为臣,为苦而性寒质润,寒助石 治疗阳明经热证的药物。佐以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亦可用治无名高热。 附方: 1、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10g。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汗吐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白虎汤正见有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6g,桂枝5~9g。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入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苍术9g。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以及风湿热痹,症见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6g石膏50g7半夏89g 麦冬20g 人参6g甘草6g粳米10g 方歌:竹叶石膏清余热,半人麦米和甘草。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热性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本方所治病证为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方中以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竹叶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生津共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第二节清营凉血 清营汤 组成:水牛角30g9生地15g 玄参9g竹叶心3g 麦冬9g丹参6g 银花9g 连翘6g 1表热与里热的区别:关键在于看是否恶寒。“有以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白虎汤:青龙-东方木神;白虎-西方金神;赤(朱)雀-南方火神;真(玄)武-北方水神。 3此处石膏用量宜大,60g亦可。 4知母:知母质润,虽苦不燥,且有滋阴之效,故实火、虚火皆可用之。黄柏亦可通治实虚二火,但其性 苦燥而不宜用于此。 5粳米:糯米或是南方的大米,其含油脂较少。 6阳明气分热盛证:伤寒论中称之为阳明经证;温病中称之为气分证。同指一物耳。 7此处因为壮热以去,余热未清,不宜过用寒凉之品,故石膏可以酌情减量。 8半夏:性温,但此处有石膏大寒之性,故可用半夏以降逆止呕。半夏降逆止呕之力强于竹茹(甘寒)。 9此处水牛角可以用大量,可以用50g,锉粉,用汤送服。

清热药

1概述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此类药物寒凉泻热、苦寒清解、作用偏里,能使深入气血、内蕴脏腑的实火热毒以及湿热之邪得以清解消散,有泻火、凉血、解毒、燥湿及退虚热等功效,以治疗里热证为目的。部分清热药还兼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化痰散结、利胆退黄、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杀虫止痒、利水通淋、祛暑截疟等作用。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四种。 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对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慎用。 2分类与功能 根据药性及适应证的不同,一般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5类。 1、清热泻火药。以清泻气分实热及肺、胃、肝经实火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的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喘咳、胃火牙痛、肝火目赤等证。常用药有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竹叶、寒水石、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熊胆、千里光、炉甘石等。 2、清热燥湿药。寒能清热,苦以燥湿,故有清热燥湿及泻火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泻痢、带下、淋痛、热痹,以及实火热毒引起的

目赤、咽肿、疮痈、疔毒等证。常用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秦皮等。 3、清热凉血药。多为咸寒之品,咸以入血、寒能清热,故有清解血分热毒的作用。主要用于热入心包、内陷营血的血分实热证。见高热不退、斑疹吐衄、神昏谵语、舌绛而干。常用药有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4、清热解毒药。多为苦寒清解之品,于清热泻火之中兼有解毒散结的作用。主要用于实火热毒所致的痈肿疔毒、喉痹痄腮、目赤咽痛、斑疹丹毒、热毒血痢、肺痈肠痈,以及蛇虫咬伤、癌肿等证。常用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鱼腥草、红藤、败酱草、马齿苋、鸦胆子、白头翁、四季青、射干、马勃、山豆根、土茯苓、白蔹、漏芦、垂盆草、穿心莲、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姑、金荞麦、拳参、绿豆、熊胆等。 5、清虚热药。多为甘寒之品,主入肝肾二经,故有清退虚热的作用。主要用治肝肾阴亏、虚热内扰所致的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遗精盗汗、舌红少苔,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证。常用药有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此外,某些清热药还用治风热感冒、目赤翳障、肺热咳嗽、瘰疬痰核、湿热黄疸、血瘀经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风疹湿疹、疥癣麻风、血热妄行、暑热烦渴、疟疾寒热、热淋血淋、水肿胀满等证。 3药用配伍 使用清热药时,对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后清里,或表里双解,以防表邪内陷;阴虚发热者,当配养阴药,以标本兼顾;气血并热者,又宜气血两清。用治热淋水肿、湿热黄疸、肺热咳喘、瘰疬疮毒等证,还应分别配伍利水通淋、利胆退黄、化痰止咳、软坚散结药,以协同药力,提高疗效。 4使用及注意事项 此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当慎用。热证易伤阴液,某些苦寒药物又易伤阴化燥,故阴虚津伤者慎用,或配养阴药同用,祛邪而不忘扶正。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要中病即止,以防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