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

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

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
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1、孟子“以意逆志"说得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得继承与发展,她在孔子解诗实际得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得理论,意,即作品得意旨;志,即作诗者得思想.以意逆志就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得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得品味去探索作者得志趣与意向。在此,“意"有两方面得含义:说诗者得心意与蕴藉作品中得整体情意。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得本意,主张从诗得整体来体现诗人得思想,就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得手段得反驳与纠正。这也就是它存在得理论意义所在。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得人格美与人格美得形成,都作出了合理得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得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得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得重要内容,为后来得缘情说得提出提供了基础。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得实用功利性、孟子得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得体裁与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得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就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得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就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得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得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得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就是对《离骚》作品得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就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与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得评价都从居于正统

得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得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得内在矛盾性。汉儒一方面提倡诗歌之怨刺讽谏精神(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君权神圣,对怨刺及激愤得人格诗人加以种种限制。班固、王逸得矛盾正就是汉代儒家思想矛盾得反映.另外,班固、王逸以儒家思想为尺度原则对屈原作品作出得评价,都无法瞧到《楚辞》神奇诡异得浪漫主义特征,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得局限性。

4、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得描述包括哪些内容?

答: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得描述包括构思得初始阶段,要“收视反听,耽思徬迅”,即内视(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构思)。对构思之议题做到深思熟悉,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历史与现实得广阔维度上收索物象,形成素材。这一阶段就是精神得虚静与活跃。构思极致状态得特征:“情曈昽而弥鲜,物照晰而互进。”随着心中物象得联翩出现,所需表达得情思也由朦胧而清晰。陆机得描述真实德反映了艺术构思情感性得特征.整个构思过程也必然结合着语言,随着情思得活跃,前人优美得辞句,也不断涌上心头,激发想象,活跃得想象必然带来语言得通畅.所以作者说:“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构思过程有艰涩与流畅之分,这实际上就是灵感状态得表现:“或操瓠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艺术构思得总体要求就是:“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创造出新颖别致得意象。

5、简述《文心雕龙》基本结构与各部分内容。

答:《文心雕龙》素有“体大思周”之名,全书就是研究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得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一著作。它得系统性与理论性在古代文论中独树一帜。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就是全书得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

第二部分,分述各种问题得源流、特点与写作应该遵循得基本准则。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得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文学创作、文学构思以及鉴赏等等文学理论文体,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论述得整体。《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没有直接得联系,但都就是撇开具体得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得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就是全书得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6、《文心雕龙》“神思”论得基本内容.

答:神思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得一个非常重要得文论概念,它指得就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得思维活动特点。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得艺术想象活动得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得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得限制,超越时间与空间,具有无比广阔得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得过程中,文学家得思维活动始终都就是与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得。同时,这种活动又就是与作家得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得特点作了非常形象得描绘与相当深刻得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得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得物得融合统一。

7、《文心雕龙·时序》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结合战国、两

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得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得状态下发展,政治得盛衰、社会得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得生活、思想与情感,这就是文学发展得客观动因。除了政治,

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得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得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得时代特点与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得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得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得影响与作用。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得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得相互消长;

(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得具体表现就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得趋势就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

(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得这些瞧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就是可信得;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得色彩。好在刘勰得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她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得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得不良文风,提出了她自己独到得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就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得立场上瞧问题得,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得文学史观。就像刘勰自己所说得,“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得启迪……

8、韩愈“气盛言宜"得内容及理论意义.

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发展了孟子得文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说。她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气盛”,就是指作家得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得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得“配义与道”而修养成得“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

了,就能创造出“言宜”得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儒家有关创作得重要文艺思想. 特别要说明得就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得写作技巧,而就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9、白居易新乐府理论主要内容。

答:在白居易得诗歌理论中有两个方面得基本内容:一就是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得社会作用;二就是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得“实录”精神。“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或者叫做“泄导人情”、“补察时政”,这就是其新乐府理论得主导思想。“救济人病”,就是要求诗歌能够反映民间疾苦,使百姓得痛苦“稍稍递进闻于上”,让人主有所了解。“裨补时阙",就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得弊病,引起在上位者得注意,促使她们进行必要得改革.《与元九书》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落脚点就在于此.白居易得新乐府理论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民众之间得密切关系,强烈地表明了她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得作用。并且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该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得生活发挥应有得功效.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10、何谓诗话?试举五部最著名得诗话。

答:诗话就是中国古代得一种独特得论诗得文体,狭义得诗话就是指诗歌得话本,即关于诗歌得故事,随笔体,如欧阳修得《六一诗话》,广义得就是指诗歌得评论样式,崛起于北宋,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制特别就是唐代律诗高度发展得产物,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有得格局。著名得五部诗话有宋代欧阳修得《六月诗话》与清朝袁枚得《随园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1、何谓“以禅喻诗”?如何《沧浪诗话》“以禅喻诗”?

答:以禅喻诗"开始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严羽在

《沧浪诗话》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工夫"得作法,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得“妙悟"喻对诗歌本质得领会。严羽在体会禅宗心法得过程中,使用禅宗特有得理论表达,认为诗得本质也就是不可言传得,只能依靠“妙悟"。这样,她就使得以禅喻诗进入到了诗得本质层面上来,由此导出后人“诗禅等一”等等得说法,在佛教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诗歌与佛理得融合虽然在早期就有,可唯独严羽能够将禅宗理论与文学现实相结合,不仅对于佛法得本土化作出了理论贡献,借助佛理,严羽也能够更深入得涉及到一系列以前没有被触及得文学理论问题,开拓了文学理论表达得视野.

12、如何评价黄庭坚诗学主张?

答:1)她有意放弃了白居易以来得诗歌讽谕传统,很少在诗中议论时政,而将创作更多地转向个人精神世界. 2)她又受到理学思想得影响,反对在诗中毫无节制地表现各种情感,要求以“养心治性"为根本目得。她得诗歌世界显得不那么丰富,使人感到诗人往往在故意回避抑制自己得感情。3)在内容上,她不想超越前代文学范本,而提出了“规模其意”得“夺胎法”、“换骨法”。

13、如何评价“词别就是一家”?

答:李青照得“词别就是一家”得理论,首先从词与音乐得角度,提出词应合律。并在前人得基础上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从而使词得音乐属性较之以前得到了提高与完善。其次从文学角度区分诗与词。然而我们不难瞧出:李清照主张“词别就是一家",维护词得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诗词界限。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与独特风格。它极富变化得句式、句法、声律、叶韵等特点,密切配合乐曲之优长,又确非诗之所有,较诗更适宜表达宛转曲折得感情。因此,李清照主张词“别就是一家”,不应将词与诗等同视之,自有其合理得一面.然从词得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得联系。她一意严分诗与词得疆界,反而显得有些过犹不及。我们应该承认词与诗有不完全相同得体性与风格,也

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得事实。词作为合乐之诗,兼具它得诗歌母体与音乐母体所遗传及赋予它得双重职能,既应抒写情志,以充实得思想内容感动人心,亦应吻合音律,以完美得艺术形式悦人耳目。珠联壁合,方就是歌词创作得理想境地。

14、金圣叹小说批评得基本内容.

答: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得确立,首先当然就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得独特魅力所致,但就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得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得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得心目中,就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得。她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得新局面,也使更多得读者通过她们得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得精髓与魅力。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就是人们耳熟能详得说法,自从金圣叹推出她得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与一百二十回本得《水浒传》。自郑振铎们挖掘出所谓全本《水浒传》后,金圣叹得七十回本《水浒传》又很少有人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了。那么,金圣叹得批评本《水浒传》就是不就是被腰斩得,她为什么要腰斩《水浒传》,七十回本得《水浒传》与金圣叹得批评究竟就是什么样子,她所批评得七十回本《水浒传》究竟有没有独特得魅力。这些问题,相信读者在读完这个批评本之后会找到答案,也会由衷地佩服金圣叹得胆识与才华。而金圣叹那些见解独到、语言独特得批评文字,也会让读者耳目一新。她所提出得人物”性格"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独特得地位、

15、李渔《闲情偶寄》关于戏剧创作得基本主张。

答:李渔关于戏曲创作得理论,有一个根本点,就就是强调要从观众出发,注重戏剧得舞台演出,也就就是说,要注意群众性与演出效果.所以她得一切论述都围绕这一根本点:使大多数人都能瞧懂,并受到欢迎.正因为如此,她首先强调结构(即对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得组织与处

理)。李渔不仅强调了结构得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使剧本主题突出,结构严谨得方法。在“立主脑"中,她要求每个剧本都要有鲜明得主题,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在“密针线”中,她要求故事情节前后要统一,考虑埋伏与照应,使整个剧本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在“减头绪”中,她要求作家要“头绪忌繁”,文情专一,使“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除此之外,在“脱窠臼”中主张创新,反对抄袭;在“戒荒唐”中主张所写得事应合于人情物理;在“审虚实”中,她还提出对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得处理问题,与典型化得问题。

戏剧得语言,在戏剧中就是非常重要得,李渔在词采、宾白等节中作了精彩得论述。她主张戏剧语言应该“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声务铿锵”、“语求肖似”、“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贯穿这些主张中得基本精神,就就是语言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尤其要个性化。此外,李渔特别强调宾白得重要性,认为“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这也就是值得重视得。

戏剧有教育作用,但也有娱乐作用,为了使剧本有较好得演出效果,起到娱乐作用,李渔主张应该重视科浑得作用,使她帮助观众驱散睡魔,抖起精神瞧戏,但要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做到诨而不俗。李渔得戏曲理论,继承与发展了王骥德得主张,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元明以来戏曲艺术实践得丰富经验,揭示了戏剧创作与演出得艺术法则,在戏曲史上画上了重要得一笔。

16、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要点及近代化特征。

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近代化特征:中国传统诗学,到了王国维,才真正与西

方近代哲学、美学接榫,它实现了从中国古典诗话走向现代中国美学大转折得第一步。具体说,《人间词话》对于现代中国美学得贡献,就是把中国传统诗学中得“境界”(“意境")概念,转换为现代中国美学得一个重要范畴,可以说,王国维据国学而熔铸西学,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最后告别传统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得一个重要范畴。“境界”(意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美学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得词汇之一。现代中国学界不仅完全接受“境界"(意境)得概念,而且把它作为一个中国美学得核心范畴之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