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省综合基础知识知识点

浙江省综合基础知识知识点

浙江省综合基础知识知识点
浙江省综合基础知识知识点

第一部分政治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问题。

2、哲学即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的理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

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①、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4、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的都是唯物主义哲学;凡是

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认为精神是世界本源的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5、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基本形式:①、客观唯心主义(宗教神学、黑格尔—“绝对观念”)

②、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心外无物、唯我论)。

6、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世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的基本问题归根到底,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一、物质与意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列宁提出)物质的唯一

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恩格斯把物质运动区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4、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为是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5、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6、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7、在人类的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性的劳动。

8、意识的本质——意识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9、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表现子一下四个方面: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

选择性的创造性活动。②、意识能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最重要的)。④、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能够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

和行动提供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影响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的,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素的质和量,二是结构的合理

与否,三十环境的好坏。

3、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

4、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事物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形式,否定

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7、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

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9、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10、量变与质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

11、辩证的否定,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12、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13、总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自身出发,到否定自身,再否定这一否定回到自身

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4、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吸引的

趋势。相对的

16、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体现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

趋势。绝对的

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

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矛盾的普遍性:①、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

自终存在着矛盾。

2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2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比个性更深刻,

个性比共性更丰富。个性一定包含了共性,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3、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知道实践的全过程。

4、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深入到事物

的内部,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6、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

认识。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无需上升为理性认识。

7、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分别犯了类似于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8、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

9、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承不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真理与唯心主义真理的根

本分歧。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承认了绝对真理。

1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公说

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2、真理和谬误,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是相互对立的;而且相互依赖,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换。

1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四、历史唯物论

1、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结构。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

4、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

5、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

6、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7、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看某个社会集团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否能够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8、阶级不是永杰存在的,而只是一种历史现象。

9、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10、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

11、国家的队内职能包括:①、政治职能。②经济职能。③社会管理职能。

12、国家对外职能包括: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13、对外是对内的继续和外延,对内是对外的基础和后盾。

14、社会心理具体表现为情感、意愿、风尚、习惯等。(感性认识)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理性认识)

15、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不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语言学、逻辑学。

16、社会形态是经济机车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7、经济基础又叫社会经济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政治形态,思想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18、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

20、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2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它们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

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与此相反地历史观就是唯心史观。

22、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天命观和宿命论;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则把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思想动机、个人意志当做决定社会存在发展的力量。

2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和发展规律。

2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25、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方面中,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6、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的过程中。

27、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看做社会历史的主体,把社会历史看作人的自觉活动过程。

28、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社会属性)

29、人的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即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满足,主要指社会对个人的待遇。

30、人的价值的完美,应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31、社会实践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

32、群众观点:①、坚持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货币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

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5、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①、生产中的价值规律——调节其资源的配置;②、交换中的价值规律——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流通中的价值规律——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7、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8、货币的剩余价值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9、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中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就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

11、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12、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它的本质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体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14、用无偿占有的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来扩大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的权利,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15、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数量的对比,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它的公式是C:V

16、资本的周转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周转速度,因为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关系着剩余价值的多少。

17、固定资本:机器、厂房、设备、工具;流动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18、利润平均化的过程,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

19、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20、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

2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22、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块理论基石。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名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在土地革命战争前夕,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系统的回答了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了中国要以农村为中心,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3、《反对本本主义》鲜明表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已略具雏形。

4、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事实就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毛泽东在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2、新民主主义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3、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战争与战略问题》中,科学的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形成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4、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提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民主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1、资本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2、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①、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②、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③、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坚强领导。

4、中国共产党同各明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坚持民族平的,实现民族团结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四、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

五、党的领导和党的监视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毛泽东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阐明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

3、党的七大标志着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基本成功。

4、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第三章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3、对正反两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4、我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5、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2、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3、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4、十四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5、十五大正式确立为党的知道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之间的矛盾。

3、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海军扩大会议把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概括为党的思想路线。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邓小平把解放思想鲜明的

提出突出的位置。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

过程。

4、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5、1992年邓小平又在南方谈话把生产力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经历上百年。

第四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是中国的二次革命。

5、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

6、对外开放式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五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产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基本实现

现代化

2、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

3、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正式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

的方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标志一国两制的思想正

式形成。

5、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同美国学者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

提法。

6、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7、我过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独立自主是外交政策的核心和

根本原则。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

9、国家利益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

10、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11、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们主张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

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第四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形成过程

一、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要和平稳定,不要

战争动乱,要繁荣进步,不要贫穷落后,是各个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2、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和促进共同发展。

3、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议》

5、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

议》。

6、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8、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要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是

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

民,这是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10、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的基本前提。

11、坚持党的先进性是共产党永葆生机和增强活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巩

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依据和基础。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2、是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标志。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3、十四大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6、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7、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

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是人们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3、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重要途径。

4、我国的统一战线: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

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第五章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

3、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6、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要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使得人民的实惠。

7、新型的工业化路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8、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11、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12、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1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1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15、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法理学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力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

为的社会规范。

2、法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权利和义务是法的主要内容。

3、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以及内容

4、主体:法律上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等。

5、衡量人的行为能力的标准:年龄和精神健康状况,①完全行为能力,②限制行为能力,

③无行为能力。

6、法律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知识产权)、人身利益(人格利益,身份利益)。

7、法律效力是指法的约束力,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判决书、裁定书、

调解书、逮捕证)

1、使用特定人、特定事、特定时间和特定地域的特别法优于一般人、事、时间及全国性的范围的一般法、

2、新法优于旧法

3、我国法律效力排列: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4、我国采用结合主义的效力范围。

5、对人的效力范围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中国公民、组织的效力,②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

6、外国人在中国领域之外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处于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依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除外。

7、全国性的法律的空间效力范围。即国家主权及主权所及的范围,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领域外的本国交通工具。

8、法的生效时间: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②由该法本身规定生效时间,③由专门决定规定某法的生效时间,④规定法律公布后满足一定条件时生效。法律终止效力的

时间,有明示废止和模式废止。

9、法的溯及力是指新颁布的法律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能否适用,如果适用,即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即没有溯及力。各国一般通行法不溯既往。

10、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不适用于颁布以前的行为,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认为是罪轻的,应适用新法。

11、法律责任,是指引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应相关主体承担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12、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以及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13、责任主体。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

14、过错。这是违法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过失和故意。

15、违法行为。这里的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上的义务的行为,包括违反法定义务,违反约定义务以及滥用权力和权利的行为。

16、损害事实。即受到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财产、精神以及社会关系、秩序方面的损害和侵害。

17、法律责任的分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18、民事责任可以是由民事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和不当得利等民法上的原因引起,也可以由刑事侵权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所致。

19、确认违约责任,追究危险责任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

20、法律免责:①,时效免责,超过一定期限不再承担责任;②责任主体免责,在特殊情况

下会发生转移,如继承遗产后应该负责偿还债务;③不起诉和协议免责

21、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制裁、补救和强制

22、制裁:①民事制裁,如支付违约金,②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③刑事制裁,包括自有刑、生命刑、资格刑和财产刑。

23、补救:民事补救、行政补救、司法补救。

24、强制:直接强制和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包括人身强制和财产强制,间接强制主要有代执行和执行罚。

25、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客体的同一性、实现的依存性、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转化性。

第二节我国法律体系及法律运行

一、我国法律体系

1、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法律部门,进而将这些不同法律部门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当代的中国的法律体系: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

3、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中国内地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主体,以香港、澳门地区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为从属的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4、宪法法律部门:宪法典、立法法、人大与政府组织法、选举法、反分裂国家法

5、行政法法律部门: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监督法和行政强制法,还包括治安、财税、农林、环保、教育、卫生、军事等众多部门行政法。

6、民商法法律部门:婚姻、继承、物权、债权

7、经济法律部门: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8、社会法法律部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保障法、老年人保障法等。

9、诉讼法法律部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

二、我国法律运行

1、一元、两级、错层次为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2、我国立法按一下程序进行:法律案的提出、审议、表决、公布。

3、司法权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专门享有。

4、法律解释有三个特点:①、对象是法律法规②、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③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5、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是在于克服法律的局限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6、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二章宪法

第一节宪法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1、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利之间的基本关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2、特征:①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②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③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修改宪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提出,立法机关的2/3以上多数通过。

4、宪法的本质是一国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5、人权保障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新中国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

(1)、1988年七届一次主要修改内容:增加关于私营经济合法地位的规定;①、修改关于土地问题的条款,②、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1993年八届一次主要修改内容:①、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知道地位;

②、确认共产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③、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④、将国营经济、国营企业改为国有经济、国有企业;⑤、确认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法律地位;⑥、县级人大任职由3年改为5年。

(3)、1999年九届二次:①、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②、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③、规定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④、规定个体经济、私人企业等非公有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正部分,⑤、将反革命活动该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4)2004年十届二次:①、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将政治文明写入宪法,确认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②、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③、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征收、征用补偿制度。④、将严戒改为进入紧急状态,增加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规定,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⑤、规定我国国歌,赋予国歌宪法地位。

第二节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制度

1、国家性质通称国体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

民的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6、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单一体制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8、这一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

族的共同繁荣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9、我国对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县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

10、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点:民主性、自治性、基层性。

11、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属于指导关系。

12、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区: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监督权、社会

经济文化权利、特定主体的保护。

2、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自由是核心。本质是人民参政、议政

3、人身自由:①、自由不受侵犯,非经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决定,公安机关执行,不得

逮捕。②、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③、住宅不受侵犯。

④、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公安机关和检查机关依照法律的除外)。

4、监督权: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失职行为,

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侵权的行为,有依照法律取得赔偿的权利。

5、财产权是人的基本权利。

6、特定主体的保护: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华侨的权利。

7、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

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③、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④、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⑤、依法纳税。

第四节我国的国家机构

1、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批

机关、国家检查机关。

2、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法治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

精简和效率原则、责任制原则。

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上,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

性、积极性的原则。

5、国家权力机关实行集体负责制,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实行个人负责制。在国家机关工作

上,实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制度。

6、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7、全国人民代表每届任期5年。

8、全国人大的职权:①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②制定和修改法律;③最高国

家机关的任免权;④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⑤、最高监督权。

9、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每2个月开一次。

10、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①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②国家立法权;

③重要事项决定权④人事任免权⑤监督权。

11、国家主席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2届

12、国家主席的职权:提名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授

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代表国家,进行国家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13、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权力执行机关。

14、国务院的机构设置包括各部、各委员会、办公机关、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

15、1954年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统帅全国武装力量。

16、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17、人民法院分为:最高级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

18、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

19、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权力机关负责。

20、人民审判原则和制度:①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

队和个人的干涉;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③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④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⑤、各民族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21、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22、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23、在检察中遵循的原则同人民法院。

第三章行政法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是指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一个

仅次于宪法的独立法律部门。

2、行政主体是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以及

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

3、行政人:依法代表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个人

4、行政人实施行政行为必须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

5、行政人实施行政行为引起的后果由所属行政主体承担。

6、行政相对人:处于被管理地位上的组织和个人。

7、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

第二节行政行为

1、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①从主体上看,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主体通过行政人作出的。②

从性质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而不是一种私人行为。③从方式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单向行为,而不是一种双向行为。④从效果上看,行政行为是一种能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

2、行政行为分类: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和依声请行政行为;羁

束行政行为和自由量裁行政行为。

3、抽象行政行为是只行政主体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一般表现为制定各种行

政规则的行为,如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是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

4、抽象行政行为必然是一种要式的行政行为,必须是书面形式。书面形式主要为行政法规、

行政规章、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5、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事件或特定人所作的特定处理。如对一公民作出一个

处罚决定。

6、具体行政行为特点:它只对特定对象有效,不具普遍拘束力;②它只对业已发生的事

件有拘束力,对尔后发生的同类事件没有效力。

7、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命令、行政征收和征用、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

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

8、依职权行政行为是只行政主体依据自己的职权,不需经过相对人的意见表示如申请、声

明、要求等,便可作出并发生效力的行为。例如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法规。

9、依声请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有在相对人声明或申请的条件下方能作出的行为。例如

行政复议、申请专利、申请注册商标。

10、羁束行政行为是指在法律对行为使用条件有明确而详细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严

格依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为。如公安局发放居民身份证的行为。

11、法律没有作出详细规定的,行政出体作出行政行为时有一定自由裁量余地。如行政

主体在法定的罚款幅度之内决定具体的罚款数额。

12、两者的区别:羁束行政行为之发生违法与否的问题,不发生适当与否的问题,而自

由裁量行为一般只发生是否合理问题,不发生是否合法的问题。

二、行政立法

1、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和规章的活动属于行政立法。

2、行政法规的制定权专属于国务院。

3、行政规章的制定:①国务院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与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

属机构;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③较大的市人民政府。

4、凡是法律和行政法规还没有规定的实体权利和义务,行政规章不得超前制定。

三、行政许可

1、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事先性、赋权性和解禁性、依申请性、法定性。

2、行政许可的分类:①普通许可(功能是防止危险、保障安全;没有数量控制)

②特许(主要适用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功能是分配稀缺资源有数量控制)

③认可(功能是提高从业水平或者是某种技能、信誉,没有数量限制)

④核准(防止危险、保障安全,没有数量控制)

⑤登记(确立申请人的市场主体资格,没有数量控制)

3、行政许可的立法原则:合法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赖

保护原则;监督原则。

四、行政处罚

1、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而尚未构成犯罪额行政相对人所给予的行政制裁。

2、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3、行政处罚的设定使行政处罚从无到有,行政规定使行政处罚更加详细。

4、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4、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行政拘留)以外的行政处罚

5、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6、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①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②法律、法规所授权的组织;

③行政机关所委托的组织。

7、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8、行政处罚适用原则:①行政处罚与责令纠正并行原则②一事不再罚款原则;③行政

处罚折抵刑罚原则;④行政处罚追诉限时原则。

9、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必须遵循三项原则:①查明事实原则;②保障告知

权原则③保障申辩权原则

10、行政处罚程序: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11、简易程序:对于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后果轻微的,当场给予处罚的程序。

12、一般程序适用三类案件:①处罚较重的案件。即对个人处以警告和50元以上的处

罚,以及对组织处以警告和1000元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②情节复杂的案件。即需要经过调查才能搞清的处罚案件。③当事人对于执法人员给予当场处罚的实事认定有分歧而无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

13、对于行政处罚较重的行政处罚案件,即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

额罚款等行政处罚,经当事人申请,应当举行听证。

14、行政处罚执行的三项原则:当事人自觉履行原则;复议和诉讼不停止原则;决定罚

款和收缴罚款相分离原则。

五、行政强制

1、行政强制是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合称。

2、行政强制措施是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的财务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3、行政强制的种类:①限制公民人身自由;②查封场所、设施或财物;③扣押财物;

④冻结存款、汇款。

4、行政强制执行:直接强制执行和间接强制执行。

5、直接强制执行:行政机关自身强制执行、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6、间接强制执行主要指执行罚。

7、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①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②划拨存款、汇款;③拍卖或者依

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④排除妨碍、恢复原状;⑤代履行。

六、行政裁决

1、行政裁决的法律特征:①性质上的具体性和行政性,行政裁决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②身份上的中立性,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③对象上的民事性,是对民事纠纷进行裁决。

④范围上的法律授权性。

第三节行政复议

一行政复议概述

1、行政复议系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并纠正原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复议以具体行政行为为主要审查对象。

3、行政复议基本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公开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

4、有下列情形之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三)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八)认为符合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

(九)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者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5、不属于行政复议:以不服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述;二是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

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像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行政复议机关是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复议权的,并对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

7、行政复议的管辖:①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②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③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④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复议;⑤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8、①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人民政府申请复议。②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③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申请复议。④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名义作出的行政行为,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⑤、对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之前做的行政行为,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

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有上述情形的,可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复议。

一行政复议的申请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该在60日内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

2、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①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的;②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的;③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④法律规定停止的。

3、行政复议的决定:(1)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法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2)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在一定期限内履行;(3)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的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①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②适用依据依据错误的;③违反法定程序的;④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⑤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4)被申请人不按照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被视为该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行为。

4、行政复议责令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能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5、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6、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的,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节行政诉讼

一、行政诉讼概述

1、行政诉讼特点;①行政诉讼以行政争议为诉讼客体;②行政诉讼以具体行政行为为诉讼对象;③行政诉讼以司法机关为主持人和裁判组织。④行政诉讼是由行政相对人主动提出的,以行政主体为被告,而不能反过来。

2、行政诉讼独有的原则:①复议当事人选择原则;②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③诉讼不停止原则;④不适用解释原则;⑤司法变更限制原则;⑥被告举证责任原则。

3、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①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③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④行政机关的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⑤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⑥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冲裁行为;⑦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政行为;⑧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充分处理行为;⑨行政相对人权利不产生世纪影响的行为。

4、行政诉讼的管辖: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

5、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诉讼的,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的,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政府管辖。

6、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案件:①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②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③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最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案件。

7、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法院提起诉讼时,由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

民法院。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管辖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8、行政诉讼的被盖:①在直接诉讼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为被告②经复议的行政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决定的,原行政机关为被告,该变原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为被告。③对共同行政行为不服的,作出共同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④在法律、法规授权关系中,被授权的组织为被告;⑤在行政委托关系中,委托组织为被告。⑤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9、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只适用于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行为。

第四章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第一节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1、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3、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5、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

6、我国刑法在溯及力上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7、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做出生效判决,即使现在刑法认为不构成犯罪的,也维持原判。这

主要是为了维护法院生效判决的稳定性。

第二节犯罪

1、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②犯

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③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法惩罚性。

2、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3、犯罪客体: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4、一般客体即我国刑法保护的整个社会关系。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依据。直接客体是只某一种犯罪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5、在犯罪的客体中,按照直接客体的个数,可以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简单客体是指

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同时侵犯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如抢劫罪既侵犯了公私财产权,又侵犯了人身权。

6、犯罪的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其中犯罪行为

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7、危害行为的含义:①危害行为是表现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行为。②危害行为是只危害社

会的行为。

8、不属于犯罪行为:①人在睡梦中的侵害行为②精神错乱的侵害行为③身体受到他

人强制情况下的行为④人在突发疾病的情况下的行为。

9、危害行为必须是一种行动,而不是单纯是思想,其次,是指具有相当严重程度的危害行

为,而不是指一般程度的危害行为。

10、危害行为可以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积极的,如抢劫罪、诈骗罪。

不作为是应该做而未去做的如遗弃罪。

11、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三个阶段:①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不满14周岁的。②相对负

刑事责任的: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杀人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品罪。③完全负刑事责任:已满16

周岁。

12、14-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

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13、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但是清醒的情况下,应当负

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4、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5、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

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16、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

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属于故意犯罪。

17、犯罪的故意有两种:一是直接故意;二是间接故意。

18、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引起这样的结果,并且是希望发生的;而

间接故意是可能发生社会危害的,行为人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

19、犯罪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

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以致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属于过失犯罪。

20、犯罪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21、疏忽大意:①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记过;②行为人因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有责任预见;二是有可能预见。

22、过于自信的过失:①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②行为

人轻信能够避免。

23、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伤害,但是不是出去故意或者过失,

而是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三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2.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①共同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是一致的、统一的;②必须有共同的

犯罪行为;③必须是两个以上具备犯罪主体条件的人;③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以下几种不属于共同犯罪的:①两人虽然共同犯罪,但是主观上没有联系的;②两个

人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③一方是故意的,另一方不是故意的帮助他人犯罪的;④窝藏、包庇犯罪分子没有通谋的;⑤超出共同犯罪之外的犯罪。

4.共同犯罪的种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5.主犯是领导组织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是次要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胁从犯是

被胁迫犯罪的;教唆犯在客观上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也就是要有引起他人实行犯罪过意的行为;在主观上必须是故意教唆他人。

6.对于从犯和胁从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

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8.下列不能进行防卫:①依法执行公务或执行合法命令的行为②公民的依法扭送行为

③正当防卫④紧急避险。

9.紧急避险应具备的条件:①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②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危险的

威胁才能紧急避险(l来自自然界的破坏,如山洪、洪水等;动物的袭击,如恶狗咬人;

犯罪分子的侵害,如躲避罪犯的侵害而损害他人住宅。)③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五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

1.犯罪的停止形态包括两类:一类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的既遂;另一类是犯罪的未

完成形态,具体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这三种形态。

2.犯罪预备:①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制造工具、寻求犯罪工具、追踪

守候被害人)②行为人尚未着手实施犯罪的行为。③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人在着手实施犯罪的行为以前停止下来。

3.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的。

4.犯罪中止:自动放弃或者是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必须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发

生。

第三节刑罚

1、刑罚的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

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2、管制:3个月以上2年以下。

3、拘役: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4、有期徒刑: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5、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

人也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6、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一下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7、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①独立使用的,1年以上5年以下;②主刑是拘役、有期徒刑

的,1年以上5年以下;③死刑、无期徒刑,剥夺终身;④死刑缓期改为有期徒刑的3年以上10年以下。

8、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5年以内再犯应

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9、特别累犯: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

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任何时候再犯其中任一类罪的犯罪分子。

10、自动投案是要求犯罪分子本人向公安机关等自动投案。委托他人投案或者以信、电

投案的,也应视为自动投案。但是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11、主犯应当供述所知道的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12、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①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

在服刑的罪犯;②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

13、对于累犯以及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防火等被判处10年10以上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第四节与公务员有关的几种常见的犯罪

1、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

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①侵吞是将自己主管、经营、直接入手的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如将自己合法管理的公共财物隐匿不交,应支付而不支付,应入账而不入账,从而占为己有。②窃取是采用秘密方法将自己合法管理的公共财物窃为己有。③骗取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非法占有财物,如谎报出差费或者多报出差费。

2、国家公务人员在国内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的,应当交公而不交公的,也应以贪

污罪论处。

3、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

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

的行为。

4、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5、行贿罪:指为牟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6、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额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

大,而本人又不能说明来源是合法的行为。

7、四分国有资产罪: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8、私分罚没财物罪: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9、滥用职权罪:指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的行为。

10、玩忽职守罪: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

失的行为。(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

第五节刑事诉讼法

1、立案管辖:①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侦查);②人民检察院(关于国家机关犯罪的)

③人民法院(自述案件即告诉才处理案件,如侮辱、诽谤案;虐待案;侵占案)

2、审判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案件(危害国家安全罪;可能判处无期徒刑、

死刑的普通案件;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全省性的重大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3、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4、证据: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5、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6、逮捕的条件:①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

刑罚;③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办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害性,而要逮捕的。

7、逮捕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有公安机关执行。

8、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案情复杂的,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延长1

个月。

9、不起诉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法定不起诉。②酌定不起诉。③证据不足不起诉。

10、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情节显著轻微的、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11、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

开审理。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2、提出上诉和抗诉的主体。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表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

法院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13、提出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10日,不服裁定的上诉

和抗诉的期限为5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算起。

14、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

第五章民商法和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民法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财产关系是民法调整对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3、人身关系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40分) 1.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要坚持的用人标准是( ) A.党管干部 B.任人唯贤 C.德才兼备 D.任人唯亲 2.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含相同哲理的成语是( )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3.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内涵在于( ) A.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求 C.为人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D.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5,( )是机关工作的纽带,是机关接受与传递信息的通道。 A.公文 B.公文处理 C.公文拟办 D.公文承办 6.维护文件的高度严密性是指( ) A.公文的保密性 B.公文语言结构的严密 C.公文行文文字的严密 D.施行办法的严密 7.每一颗通信卫星可俯视地球( )的面积。 A.1/2 B.1/3 C.1/4 D.1/5 8.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的主要原因( ) A.受到地震的影响 B.常年遭受飓风吹袭的结果 C.塔底地层下陷的缘故 D.钟塔的木料砖石年久破损失修 9.职业素质的核心是( ) A.思想政治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 C.专业技能素质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卷)及答案

《综合基础知识》 一、是非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对下列命题作出判断,你认为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涂B;全部涂“A”或“B”,均记为0分。) 1、“居安思危”反映了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2、在几个社会经济制度中都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3、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社会变革的最终原因只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寻找。() 4、改革和发展都必须依靠稳定,所以,中国的最大政治就是稳定。() 5、法律体系包括一个国家历史的和现行的法律规范,包括已经生效的和已经失效的以及将来制定的法律。() 6、现代民主社会中,从总体上说,任何法律主体都是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统一体。() 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8、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内部人事管理行为不能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 9、行政处罚都要经过听证程序。) 10、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挂职锻炼和轮岗四种方式。() 11、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转型期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 12、经济学上,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13、其他因素不变,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将导致该商品价格上升,交易数量减少。() 14、作为市场经济的对立物,计划经济的原则设想几乎与市场经济同时产生。() 15、人们都把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作为一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应该建立“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用强制行政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从而实现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 17、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业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18、领导者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统一,是领导者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 19、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的单一方面的行为过程。()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21、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X) 2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 23、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从一般意义上说,资源即是环境,环境也是资源。() 24、“在施工中,供电、供水、商业、交通民警等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使这项工程进行得又快又好。”这句话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25、决议主要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26、收文办理的第四阶段是处置办毕公文,包括:清退、销毁、暂存、组织传阅和催办等。() 27、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28、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9、今年以来,欧盟和美国相继对我国部分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这是明显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做法。() 30、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均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

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1. 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主体。a. 一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 2. 不论行为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他们在本国领域内和本国领域上,本国法律一律对他们予以适用的称为()。 a. 属人主义 b. 属地主义 c. 保护主义 d. 折衷主义 3. 我国适用法律规范最基本的原则是()a. 民主集中制原则b. 民族平等原则c.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d. 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4. “公民”这一概念是()。a. 政治概念b. 经济概念c. 法律概念d. 文书术语 5. 受行政处分的是()。a. 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b. 作为行政相对方的法人c.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d.行政系统的国家机关 6. 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的主要监督方式是()。a. 提起诉讼b. 抗诉c. 参与诉讼d. 上诉 7. 在我国,提出复议申请的法定期限一般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日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a. 10 b. 15 c. 5 d. 3 8. ()不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移。a. 行政征收b. 行政征用c. 行政没收d. 行政征购 9.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内作出第一审判决。a. 15日b. 一个月c. 二个月d. 三个月 10.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是()。a. 1年 b. 2年c. 3年d. 5年 11. 公文的装订是在()。a. 左侧b. 右侧c. 正上方d. 左上方 12. 国家教委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之间属于()。a. 平行关系b. 不相隶属关系c. 业务指导关系d. 隶属关系 13. 地方性行政法规,应由()制发。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国家主席d.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 14. 当问题重大,确急需直接上级和更高层次的上级机关同时了解公文内容时,可采用()的方式。a. 越级行文b. 直接行文c. 多级行文d. 同时行文 15. 办公室更改电话号码,可用()公布周知。a. 通知b. 通告c. 启示d. 布告 16. 规范性公文标题的时间是()。a. 公文发布的时间b. 公文撰写的时间c. 公文打印的时间d. 公文讨论的时间 17. 在命令这类公文结构中,没有或极少用到的是()。a. 发布机关b. 主送单位c. 发布日期d. 领导人签署 18. 可以用“命令”、“令”、“通令”这三种名称颁发的是()。a. 发布令b. 行政令c. 嘉奖令d. 惩戒令 19. ()是指对收文如何办理提出建议性处理意见。a. 拟办b. 承办c. 拟稿d. 注办 20. 以下注意事项为批办工作中特别强调要求做到的是:()。a. 认真研读公文,弄清对方意图、问题的性质与实际状况b. 不得越权批办公文c. 批办公文的方式有多种,如电话沟通、现场办公、面谈等d. 要求加强协商,努力协调各方关系 21. 公文的形成与发挥作用须依赖于()。a. 公文处理b. 收文处理c. 发文处理d. 办毕公文处理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在于()。 a. 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 b. 它们回答的问题不同 c. 它们研究的范畴不同 d. 它们所回答问题的结论不同 23. 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 语言b. 劳动c. 人脑d. 思维 24.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观出来b. 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 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 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2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 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c. 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d.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6.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 剩余价值论b. 阶级斗争理论c.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 科学的实践观 27. 经验论是()。a. 唯心主义的b. 唯物主义的c. 既可是唯心主义的,也可是唯物主义的d. 二元论的 28. 认识辩证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 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和由本质到现象的飞跃b.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c.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d. 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的能动地反作用集中表现为()。a.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c. 当上层建筑为束缚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d. 上层建筑总是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 30.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a. 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 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综合基础知识题库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测试题 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市公安局与××工商局联合行文禁止非法传销活动,应使用公告。x 2. 在我国,各级机关组织对重大事项都可以发布命令。 x 3. 试行本也是公文的正本。 4. 在特殊情况下,下级机关可以越级请示。 5. 公文印制单位在校对过程中,如果发现文稿有错漏或疑问之处应及时加以改正。 6. 公文写作是撰写人代机关立言,是体现机关领导意图的写作活动。因此,公文写作不是创造性劳动。 7. 《××企业是怎样改革经营运行机制》是一篇调查报告,其标题是公文式。x 8. 海报讲求形式美和装饰美。 9. 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10.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诸大中心问题之一() 11. 风能也是新能源的一种。() x 12. 材料是一切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13. 生态平衡是一种绝对平衡。() x 14. 在热力学中,绝对零度可以达到。() x 15. 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把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16. 市场机制通过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完全垄断 17. 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功能和作用上二者是不一致的。() x 18.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行政处罚的程序一般采取简易程序。() x 19. 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 20. 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d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浙江省综合基础知识真题

浙江省综合基础知识真题 1.本卷为全客观题,总分为 100分,考试时间为 12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试 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都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相 应字母涂黑。每小题 1分,共 40分) 1.19 世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 或异化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物主义 D.客观唯物主义 2.下列选项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是: A.哲学 B.宗教 C.语言学 D.艺术 3. 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A.精神 B.联系 C.物质 D.矛盾 4.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规律 C.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 5.1930 年5 月,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鲜明表达了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毛泽东 思想活的灵魂已略具雏形。 A.统一战线 B.武装夺取政权 C.群众路线 D.农村包围城市 6.党的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7.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共产党终紧跟时代的基本前提。 A.执政为民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实事求是 8.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其核心在于: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9.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中国公民、组织在中国境内一律适用于中国法律。外国人在中国领域之外对中国国家或公民 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应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依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由此可以 判断,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范围属于: A.属人主义 B.属地主义 C.保护主义 D.结合主义 10.《宪法》第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些规定共同表明了我国的: A.国体 B.政体 C.议事原则 D.国家结构形式 11.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哪种情况形可以提出行政复议? A.对抽象行政行为有异议的 B.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的

FPC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FPC综合基础知识考试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柔性线路板”的英文简写是( C )。 A .FFC B .PCB C. FPC 2.生产作业FPC时,全工序都必须配带(D)才能拿板。 A.工帽 B.厂牌 C.口罩 D.手套或指套 3.1mil=(B ) D. 4.1 OZ =(A ) 5.ED代表什么( A ) A.电解铜 B.压延铜 C.纯铜箔 D.单面铜箔 广泛在我们生活中存在,以下( B)目前暂时没有用到FPC。 A.手机 B.笔记本眼镜 D.智能手表 7.从生产制作工艺上区分铜箔,价格有优势的是(A)。 A.电解铜 B.压延铜 C.纯铜箔 D.镀锡 8.双面板比单面板在生产工序上多了(C)。 A.钻孔 B.丝印 C.沉镀铜 D.沉镍金 9.现目前我们厂内生产FPC最大不良是(D)。 A.开路 B. 短路 C. 氧化 D.压折伤 10.下列(D)物料不需要经过压合高温高压就可以与FPC结合。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计划会上,计划部为曝光组安排了两款曝光生产任务,及生产S001A0产品1000PNL和生产L038A5 产品300PNL,结果曝光组在晚上下班交报表时S001A0曝光实际完成900PNL,L038A5曝光实完成400PNL,那曝光组今天的实际款数任务计划达成率是 50%。 2.每款FPC产品都会存在的不良的项目是压折伤、开路和短路。 3.基材铜箔按结构可分为单面铜箔、双面铜箔、纯铜箔,从生产工艺上可分为压延铜箔和电解铜箔。 4.常见的FPC补强材料类型有PI、PET、FR4、不锈钢片、铝片等。 5.环氧胶系覆盖膜在60%的湿度,温度5℃的环境条件下,保存有效时间为 6个月;在相同湿度条件

重庆市教师招聘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重庆市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重庆市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 重庆市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 《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二者一起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 马克思主义有阶级性,因而没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4. 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 ) 5.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6.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8.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9.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和罢工的自由。(?) 10.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最基本的一项政治权利。(?) 11.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行政处罚的程序一般采取简易程序。(?) 12. 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 13. 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14. 民族乡、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撤消民族乡、乡、镇人民政府的不合理规定(?) 15. 社会优抚是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 16. 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的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17. 充分就业是社会公平稳定的标志(?) 18.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充当维护经济秩序的“守夜人”。(?) 19. 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把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20. 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功能和作用上二者是不一致的。(?) 2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 22. 激光是一种自然光。(?) 23. 蛋白质和水是构成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性质。(?) 24. 机关应用文比其它应用文行文格式更加灵活自由。(?) 25. 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是作用相当的两种公文。(?) 26. 定稿是经过审核、签发或会议正式通过的最后完成稿,是制作公文正本的标准依据,已具备正式公文的法定效力。(?) 27. 机关应用文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处理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一定惯用体式的文书。(?) 28.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所作的“决议”不是法定公文,只能视为一种事务文书。(?) 29. 函有时可以用来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㈠《综合基础知识》 1、政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2、法律 (1)法理学 法治理论;法的基本理论;我国当代法的体系;法的运行;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2)宪法学 宪法的基本理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结构形式;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赔偿制度。 (3)主要实体法 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 (4)主要程序法 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3、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概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2)中国国情与重庆市情 中国的国情国力;重庆市情。 (3)主要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货币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国际经济组织。 (4)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秩序变化。 4、科学技术 (1)科学前沿问题 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和认知科学。 (2)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纳米研究;其他关键科学技术发展动态。 5、公文写作 (1)公文知识与公文规范 公文基础知识;公文规范。 (2)常用公文写作 决定;意见;通知;通报;通告;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3)事务文书写作 会议记录;简报;计划;总结;述职报告;调查报告;规章制度;贺词;感谢信;慰问信。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年教育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D)。 A.阶段性 B.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B)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教育系统的三要素不包括(B)。 A.教育者 B.教育内容 C.学习者 D.教育影响 5.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6.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A)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遗传素质 B.教师水平 C.父母培养 D.后天学习 8.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C)。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9.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的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0.主张教学的主导任务在于传授有用知识,至于学生的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教学理论是(D)。 A.传统教育理论 B.现代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11.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D)。 A.孟子 B.荀子 C.曾子 D.朱熹 1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D)。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着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3.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主要是从(A)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 A.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B.晓庄师范学校 C.农民运动讲习所 D.育才学校 15.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B)。

综合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综合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A、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B、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有利于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答案】ABD。解析:“公开”制度就是政务公开制度,这增加 了行政活动的透明度,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人民群众 的监督权得以充分行使,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总体来说,“公开”制 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C项明显错误,管理国家的权 力不是由群众行使。本题选ABD。 A、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走一条速度快、效益好、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B、切实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口的增长 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 D、把发展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 相结合 【答案】CD。解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 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2)经 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综合即为C、D选项。

3、孔子云:“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 在很多为了一己私利践踏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因此,提倡“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说明_____。 A、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B、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引导社会良性运行 C、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答案】BD。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 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社会存 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也要发生变化,因此重提“厚德”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 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 展起阻碍作用。“厚德”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有助于社会良性 运行。故本题选BD。 4、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是符合气候客观规律的。下列 选项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是_____。 A、秋季,北方冷空气常常南下进入长江下游地区,与南方暖湿 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雨 B、一次次冷空气的入侵,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使气温一次次 的降低 C、在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时,地面吸收的热量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不断南下 D、秋季气候改变明显,天高云淡,风吹来觉得凉爽,不像夏天 那样炎热 【答案】ABC。解析:D项是秋天气候的特点,没有解释到为什 么一场秋雨后会一场寒,排除。A、B、C三项综合解释了这一现象。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1.在党政企事业单位中属于下级向上级报送的公文种类是:( C ) A.报告、通告 B.通报、请示 C.请示、报告 D.通知、报告 2. 白炽灯用久了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D) A.燃烧 B.汽化 C.蒸发 D.升华 3.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战国时期,被称为战国七雄的七个国家分别是:(A) A.齐、楚、燕、韩、赵、魏、秦 B.楚、燕、韩、鲁、赵、齐、秦 C.燕、越、赵、魏、秦、齐、鲁 D.齐、秦、韩、楚、鲁、魏、燕 1. 以下关于主送机关正确的说法是:(C) A.主送机关是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同类型机关统称,位置在标题下右侧顶格 B.上行文的主送机关一般是1个,请示、批复、函的主送机关只能是1个 C.普发性的下行公文,主送机关较多,但是不能使用泛称 D.公告、通告以及部分事项性通知必须写主送机关 2. 食品生产中质量等级最高的是:(A) A.有机食品 B.绿色食品 C.无公害食品 D.天然食品

3. 钓鱼岛自古就是________的固有领土。(B) A.日本 B.中国 C.韩国 D.菲律宾 1. 在下列几类公文中,一般不带“附件”的是:(C) A.印发类公文 B.转发类公文 C.普发类公文 D.呈报类公文 2. 光电子材料一般是复杂的________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和设备来制造。(C) A.无机纳米材料 B.电子材料 C.微结构材料 D.能源材料 3. 巴巴罗萨作战是二战时德国侵略________的代号。(D)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苏联 1. 综合办公部门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对需要办理的公文提出建议性处理意见的参谋性活动,称为公文的:(A) A.拟办 B.承办 C.批办 D.催办 2. 以下关于转基因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转基因产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产品及其加工品 B.供食用的转基因产品及其加工品称“转基因食品”,亦称“遗传制造食品” C.因为转基因产品是新生物技术的产物,所以转基因产品的安全

2015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和答案

2015事业单位招聘综合基础知识测试题 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市公安局与××工商局联合行文禁止非法传销活动,应使用公告。x 2. 在我国,各级机关组织对重大事项都可以发布命令。 x 3. 试行本也是公文的正本。 4. 在特殊情况下,下级机关可以越级请示。 5. 公文印制单位在校对过程中,如果发现文稿有错漏或疑问之处应及时加以改正。 6. 公文写作是撰写人代机关立言,是体现机关领导意图的写作活动。因此,公文写作不是创造性劳动。 7. 《××企业是怎样改革经营运行机制》是一篇调查报告,其标题是公文式。x 8. 海报讲求形式美和装饰美。 9. 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10.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诸大中心问题之一() 11. 风能也是新能源的一种。() x 12. 材料是一切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13. 生态平衡是一种绝对平衡。() x 14. 在热力学中,绝对零度可以达到。() x 15. 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把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16. 市场机制通过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完全垄断 17. 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功能和作用上二者是不一致的。() x 18.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行政处罚的程序一般采取简易程序。() x 19. 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 20. 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d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b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6.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c ) A.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20世纪前中期中国政局的变动 7.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d )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题库汇总

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题库汇总【2014版】 一,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 1,哲学是在原始社会产生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又要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的规律。 3,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4,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5,离开物质思考运动是唯心主义。6,邓小平理论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批判与发展的关系。 7,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党的十二大。 8,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9,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城市,难点是农村。 1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意实现基本公共政策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越地区合理流动。 12,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 13,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的第一次分配活动。 14,法律调整人的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民主监督。 16,精神病人的第一顺序监护人是其父母。 17,紧急避险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8,国家赔偿的义务主体是国家。19,行政复议具有一定的司法性质。 20,一切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都属于公务员。21,对公务员的考核,重点在于德和能。 22,公务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时必须具有的权力,不得放弃。23,非领导职务的设置职数,上级机关应多于下级机关,综合部门应对于专业部门。 24,行政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属于我国公务员范畴。 25,我国公务员制度不奉行“政治中立”原则,但以后应当朝着该方向发展,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26,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27,公文的稿本是指公文的文稿,文本。 28,公告,通告等公布性公文,不写主送机关。 29,特殊情况下,公文可越级行文,但必须抄送给所有越过的机关。 30,经转性通知的文尾是放在被转文件之后。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40分 3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32,“激辩论”的观点是() 辩证法的观点B,坚持量变,质变统一的观点 C,否认质变的观点D,割裂量变和质变联系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综合基础知识要点整理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要掌握: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2、物质和实践; 3、世界的发展规律;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5、人类社会; 6、社会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总结 A 、是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 B 、是马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C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E 、是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实现了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科学性 ; 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剥削;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揭示内在矛盾,两者都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 所以说,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性 (二物质和实践 物质: 1客观实在性 2、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3运动 4、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判断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一方面处于绝对运动 ,另一方面相对静止

1、实践具有物质、客观、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2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客观实在性体现的是人所特有,不是其它生物,是一种能动,是改造物质世界对象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所以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对象性的活动 3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变革 意识: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证明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原理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三世界的发展规律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偶然性, 也有必然性 (偶然指可能出现, 也可能不出现; 必然是不可避免,肯定要出现 4、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5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 (所以就好理解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是客观的,

医学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库

医学基础知识试题 单选题 1.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 A.心 B.肝 C.肺 D.脾 2.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A.进行气体交换 B.进行水液代谢 C.呼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 D.进行血液循环 3.气管在4、5胸椎处分成 () A.上下主支气管 B.左右主支气管 C.前后主支气管 D.大小主支气管 4.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 () A.消化器官 B.循环通道 C.发音器官 D.分泌器官 5.鼻腔附近含有空气的骨腔叫做 () A.鼻道 B.鼻旁窦 C.鼻甲 D.鼻前庭 6.两侧声带之间的裂隙称为 () A.咽腔 B.腭腔 C.前庭裂 D.声门 7.气管软骨,具有弹性,使管腔保持开放,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呼吸作用 B.弹性作用 C.支架作用 D.固定作用 8.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于肺的地方称为 () A.纵隔 B.肺门 C.肺尖 D.肺底 9.在组织学上,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端的大量肺泡又称为 () A.肺间质 B.肺实质 C.两者都对 D.两者都不对 10.肺表面具有活性物质,可以保持肺泡表面张 力,保证肺泡结构稳定性,主要由 () A.肺间质细胞分泌 B.巨噬细胞分泌 C.Ⅰ型肺泡细胞分泌 D.Ⅱ型肺泡细胞分泌 11.肺叶由于叶间裂的存在而被分割,一般是:() A.左二右三 B.左三右二 C.左三右三 D.左二右二 12.肺的功能血管是 () A.肺动脉和肺静脉 B.支气管动脉和静脉 C.冠状动脉 D.腹主动脉 13.肺动脉发出的部位是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4.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叫 () A.呼吸 B.吐纳 C.换气 D.新陈代谢 15.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吐纳 C.肺通气 D.新陈代谢 16.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肺换气 C.肺通气 D.新陈代谢 17.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新陈代谢 18.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 A.间脑 B.中脑 C.小脑 D.延髓 19.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是 () A.CO2. B.CO C.NO2. D.NO 20.当CO2浓度轻度升高时,可以导致 ()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 2. D.以上均不对 21.轻度低氧可以导致 ()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 2. D.以上均不对 22.心脏在人体位于 () A.前纵隔 B.中纵隔 C.后纵隔 D.上纵隔 23.心脏一共有多少个腔? () A.1 B.2 C.3 D.4 24.左房室瓣膜又叫 () A.一尖瓣 B.二尖瓣 C.三尖瓣 D.四尖瓣 25.右房室瓣膜又叫 () A.一尖瓣 B.二尖瓣 C.三尖瓣 D.四尖瓣 26.心脏瓣膜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血液循环 B.防止血液流过 C.防止血液倒流 D.防止血流过快 27.心脏本身的营养血管是 () A.微血管 B.冠状血管 C.肺动脉 D.主动 脉 28.心传导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主要 () A.收缩心肌 B.舒张心肌 C.产生新心肌细胞 D. 产生和传导冲动 29.血液循环主要由哪两部分构成? () A.心脏和淋巴管 B.血管和淋巴管 C.心脏和 血管 D.动脉和静脉 30.体循环起始于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 心室 31.肺循环起于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 心室 32.冠脉循环的特点是 () A.血压低、流速慢、血流量大小、摄氧率高 B.血压高、流速快、血流量大、摄氧率高 C.血压高、流速快、血流量大、摄氧率低 D.血压低、流速慢、血流量小、摄氧率低 33.当冠状动脉突然阻塞时,不易很快建立侧支循 环,常可导致 () A.心跳骤停 B.心律失常 C.心肌梗塞 D. 心跳减慢 34.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中 () A.小动脉与小静脉部分 B.动静短路部分 C.微动脉与微静脉部分 D.微动脉与小动脉部 分 35.微循环的作用是 () A.实现血液的物质运输 B.实现血液和组 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C.实现血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 D.实现淋 巴和组织之间的物质运输 36.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叫 () A.血阻 B.血压 C.血流变 D.血常规 37.测血压前前须休息片刻,坐位或卧位,伸直肘 部,手掌向上,应使 () A.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面 B.肱动脉与 主动脉在同一水平面 C.挠动脉心脏在同一水平面 D.肱静脉与心 脏在同一水平面 38.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各器官组织的代谢 水平不同,因而 () A.对组织液的需求量不同 B.对血液的需 求量不同 C.对淋巴液的需求量不同 D.对津液的需 求量不同 39.对冠脉血流量影响很大的因素是 () A.血管因素 B.动脉血压 C.心肌节律性舒缩 活动 D.血细胞 40.体循环起始于左心室,终于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 室 41.循环系统包括 () A.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B.心脏和血管 C.血管和淋巴管 D.心脏和淋巴管 42.从动脉到静脉,血压逐渐 () A.升高 B.波动增加 C.降低 D.以上均 不对 43.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是指 () A.动脉收缩压 B.动脉舒张压 C.血液停止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D.以上 均不对 44.测血压时,放开血压计气门,当听诊器里搏动 声突然变低或消失时,所指刻度是 () A.收缩压 B.舒张压 C.平均动脉压 D.以 上均不对 45.正常人的心律是由何发起并控制的? () A.窦房结 B.房室结 C.浦肯野纤维 D.以 上均不对 46.一般来说,起到弹性贮器作用的是 () A.大静脉 B.大动脉 C.毛细血管 D.小 动脉 47.肺静脉里的血液属于 () A.静脉血 B.动脉血 C.两者都对 D.两 者都不对 48.经过体循环之后,最后流入右心房的血液属于 () A.静脉血 B.动脉血 C.两者都对 D.两 者都不对 49.测血压时,袖带太紧可导致测得的血压 () A.偏高 B.偏低 C.血压波动 D.以上均 不对 50.机体调节心血管的活动,主要通过何种机制? () A.神经调节 B.免疫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内分泌 51.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以及何种器官构成? () A.消化道 B.消化液 C.消化腺 D.消化 酶 52.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叫 () A.分解 B.消化 C.排遗 D.吸收 53.食物消化后,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 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叫 () A.分解 B.消化 C.排遗 D.吸收 54.按解剖位置,咽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以及() A.舌咽部 B.喉咽部 C.腭咽部 D.以上 均不对 55.食道位于喉咙与胸腔的后面,是连结咽喉到何 种器官的肌肉管道? () A.胃 B.十二指肠 C.大肠 D.肛门 56.食管下段括约肌的英文简写名称是 () A.ELS B.SLE C.LES D.SEL 57.食管下段括约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加快食物推送 B.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 管 C.减慢食物推送 D.防止胆汁返流 58.上下消化道分解的标志是 () A.十二指肠 B.幽门窦 C.胰管开口 D.Treitz韧带 59.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 () A.胃排空 B.消化 C.吸收 D.排遗 60.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叫做胃 的 () A.反射性舒张 B.容受性舒张 C.紧张性收缩 D. 蠕动 61.胃壁组织由外而内可分为四层,则外面第二层 应为 () A.肌层 B.粘膜下层 C.浆膜层 D.粘膜层 62.胃可分为五个区域,以下哪个区域离十二指肠 最近? () A.贲门 B.胃底 C.幽门 D.胃体 63.幽门括约肌和幽门瓣具有的作用是 () A.加强胃的蠕动及容受性舒张 B.保证胃的紧张性性收缩 C.控制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以及防止肠内容 物逆流回胃 D.控制十二指肠液的分泌速率 64.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 A.紧张性收缩 B.分节运动 C.蠕动 D.袋 状运动 65.阑尾是附着于何种器官之上的? () A.空肠 B.回肠 C.盲肠 D.十二指肠 66.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器官是 () A.胃 B.十二指肠 C.肝 D.脾 67.以下哪项不是肝脏的生理功能? () A.代谢的枢纽 B.解毒 C.分泌胆汁 D.产生 抗体 68.左右肝管合并后称为 () A.胆总管 B.肝总管 C.胆囊管 D.主胰管 69.胆汁由何种细胞分泌? () A.胆细胞 B.肝细胞 C.上皮细胞 D.间质 细胞 70.下列哪项不是胆汁的生理功能? () A.乳化脂肪 B.中和胃酸 C.刺激肠蠕动 D. 调节情绪 71.胆囊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 A.产生胆汁 B.贮存胆汁 C.浓缩胆汁 D. 输送胆汁 72.正常胆汁的分泌、排放特点是 () A.间歇分泌、持续排放 B.持续分泌、间歇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