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果总结报告

成果总结报告

成果总结报告

一、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疆,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安定团结始终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国家领土完整。病有所医是新疆稳定的重要因素。62年前,距离北京4490公里的新疆和田孩子要想去北京学医,坐车至少需要20天。1956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国家“一五”规划的156个援建项目之一--新疆医学院在乌鲁木齐建成。首届233名临床医学本科生入学。自此,新疆本地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高等医学教育,新疆医学院担负起了培养新疆本土医学人才的重任。

新疆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传统医学。如哈萨克族学生古力巴哈提·夏米尔从小看家人用自制马油膏配合正骨,维吾尔族学生哈米达·阿不都拉看家人用埋沙和外敷维药治好了白癜风。1996年,当他们怀揣着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的梦想进入新疆医学院学习后发现,原来接触到的传统医学知识要与现代医学教育相融合才能解决健康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新疆地域性特高发疾病谱发生着变迁,完全照搬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如何让现代医学教育在新疆落地生根,把医学生培养成既能掌握现代医学又熟知传统医学的合格医生,以满足各族人民的健康需要,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1998年,原新疆医学院与新疆中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相继开办了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等专业。项目负责人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立足于新疆特高发疾病现状,借助学校现代医学和以中医学为主的祖国传统医学(包括维吾尔医、哈萨克医等)并存优势,依托“临床医学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构建”等省部级教改项目,经过近18年的反复探索实践,构建了以现代医学为主干,中医学为主的祖国传统医学(包括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民族医

学)作补充的课程体系;完成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初识、碰撞、融合的“三阶段”教学设计,拓展了新疆及周边地区特高发疾病诊治教学内容;创建了“下基层,多平台,贯终身”的特色医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回答了“如何将医学生培养成既能掌握现代医学,又继承传统医学的医学人才”重大问题。

迄今为止,新疆医科大学培养出8万余名医学生。新疆医疗机构中90%的医疗工作者是新疆医科大学自主培养的医学生,他们扎根基层、兼通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和稳定新疆与振兴新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适应于新疆乃至西部地区医疗的现实需要,还满足了与新疆有着相似人文地理的周边国家患者的需求,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的战略医疗和外交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项目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成果主要内容

1.构建了“二融合-三阶段-四途径-五统一”的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使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更好地融合发展,满足新疆特高发疾病诊疗的现实需要。

新疆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积累了一些特色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一些学生在入校前,就对传统医学知识有了浅显了解,他们渴望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服务。因而现代医学教育只有在新疆落地,才能培养出合格医学人才。项目组因此构建了“二融合-三阶段-四途径-五统一”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1)“二融合”课程体系:以现代医学为核心,增设中医学(包括维吾尔医、哈萨克医)特色课程,增加新疆特高发疾病诊治特色内容,使现代医学、中医学为主的祖国传统医学(包括维吾尔医、哈萨克医)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课程重构。

(2)“三阶段”课程实施:初识阶段即入学1年级普及传统医学知识,增设新疆三史、特高发疾病等课程;碰撞阶段即2-4年级,3年的学习内容中增加哈医骨伤疗法、白癜风维医疗法等,增设哈萨克医骨伤学、包虫病学等课程;融合阶段即5年级,1年中将现代与传统医学知识熟练运用于临床实践并在今后延伸教育中强化

(3)“四途径”潜心育人:课程建设—进行课程优化,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群中分别增设中华文化概论、“氟砷中毒”、“包虫病治疗新策略”等;基地建设—基于已有实习基地,拓展58个乡镇名医工作站为实训点,借助网络平台等拓展视野、提升能力;队伍建设--开展师资规范培养,遴选青年专家、骨干教师建设“168”工程,贯彻名医名师带教制、民汉教师交叉制等;严格管理—建立质量监控及反馈体系,实现教学全程、分层、动态监控,持续各族医学人才质量跟踪调研。

(4)“五统一”特色培养过程:以特色课程(中医西北燥证、哈医骨伤疗法……)、特色内容(包虫病、新疆特高发心血管疾病……)、特色实践(基层心血管病工作站、包虫病工作站……)、特色管理(民汉合班、民汉合宿……)为抓手,推进统一培养目标、统一课程要求、统一过程实施、统一考核标准、统一规范管理的“五统一”,构建了“带着祖国传统医学(含维吾尔医、哈萨克医)常识→学习融合传统医学知识课程→掌握理论和特色实践经验→回基层服务”的特色体系,培养掌握满足新疆人民实际健康需求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2.创建了以现代医学为主干,中医学(包括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等民族医学)交叉融合为核心,贯穿基础、专业、实践教育的三层次融合课程群为平台的特色课程体系,强化知识的融合转化与综合运用。

新疆独特区域与特高发疾病谱,产生了特殊的医疗需求,完全照搬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不完善;现代医学的教学内容对新疆特高发疾病的诊疗也存在缺陷,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新疆地方病及特高发疾病的诊疗需求。项目组在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教授的带领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改革课程体系。

(1)在1年级课程中增加新疆三史、新疆高发病疾病谱内容;

(2)在2-4年级,逐步将哈医骨伤疗法、中医西北燥证和

适宜技术、维医治疗白癜风等新疆特高发疾病及诊疗手段等融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设了哈萨克医骨伤学、包虫病学等课程;

(3)将“氟砷中毒”、“包虫病治疗新策略”等专著用于课堂教学;

(4)将两色金鸡菊、石榴皮提取物等新疆特色药物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用于开放性实验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3.依托学校附属医院和在基层建立的名医工作站、国际远程医疗等平台,创建了“下基层,多平台,贯终身”的特色医学生实践模式,实现“健康乡村”目标。

项目组将临床实践基地由原来的单一三甲医院扩大到县、乡镇、村(社区)医院和基层工作站,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和责任。学生毕业回到基层工作后,仍能持续通过基层名医名师工作站、远程医学教育平台等多平台得到延伸教育和终身帮助。马依彤、温浩教授等名医名师在南北疆建立的新疆特高发心血管疾病和包虫病等基层工作站,既是医疗服务平台,也是实践教育平台,都可持续指导医学生临床实践,并贯穿终身,形成了特有的实践模式,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医疗服务水平。

三、成果的创新点

1.教育理念创新

现代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融合,使现代医学在新疆落地生根。成果结合新疆地域特征和疾病谱特点,以现代医学为核心,吸纳祖国传统医学(包括维吾尔医、哈萨克医)精华,并将其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不但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过程,而且通过搭建三甲医院、远程医疗就诊平台以及名医名师工作站落户乡、镇,为毕业生医疗实践能力提高提供延伸服务等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医学生培养理念。

以此理念为指导,为新疆培养了大批融合现代医学技能与传统医学知识为一体的合格医师,在新疆及周边国家特高发疾病防诊治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也为边疆地区及周边国家医学生教育和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项目负责人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教授结合自治区“访惠聚”工作要求,提出以名医工作室为龙头的基层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平台的“健康扎瓦”模式,为国家“健康乡村”建设做出贡献,真正实现了现代医学教育在新疆的落地生根。

2.培养模式创新

针对广袤新疆独特的疾病谱,成果创新性地构建了以现代

与传统医学融合为特征的“二融合-三阶段-四途径-五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疆培养了大批融合现代医学技能与传统医学(包括维吾尔医、哈萨克医学等)知识为一体的合格医师。

从“三级甲等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再到基层名医工作站、国际远程医疗,实现实践教学平台无缝对接。模式延伸了实践基地范围,拓展了服务视野,为基层打造了一支百姓信得过的医疗队伍。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医学生价值的最大认可度,在为基层服务的同时,为新疆“健康乡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果通过把医疗服务拓展到周边国家民众,实现了诊治和预防新疆及周边地区特高发疾病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普及,也为边疆地区和周边国家医学生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项目实施成效和推广

1.新模式培养出的优秀医学生,点燃了天山南北患者的希望。

项目培养出的医学生,已遍布天山南北,成为“上的来、学的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医学人才,他

们深入到基层县乡,为老百姓提供心血管、宫颈癌、包虫病等特高发疾病的预防治疗,极大降低了就医成本。很多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成为骨干力量,在医疗服务实践中实现着人生价值。如:扎瓦镇医院院长图迪买买提,一毕业就在当地心血管名医工作室工作,现已是墨玉县心血管领域青年专家;巴州人民医院的阿依都·热依木,一直在温浩教授的包虫病工作站工作,已评为全国卫计系统先进个人。广大毕业生在基层诊治患者数百万例,为新疆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成为了稳疆兴疆的中坚力量。

2.新模式主导下的“健康乡村”建设,实现百姓受益、学生成长的双赢

我校医学生延伸培养教育平台和特高发疾病名医工作站普遍建立在基层乡镇,医学生开展的各项工作,大大提高了新疆广大农牧区特高发疾病的诊治水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综合防控得到加强,大力推进了新疆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各个乡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不出疆”。其中哈萨克族食管癌患病率由0.68‰下降到0.32‰。维吾尔族宫颈癌患病率从5.27‰下降到3.24‰,包虫病患病率明显下降。

今年“两会”,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教授提交了《新疆医科大学“推广健康扎瓦模式,助力农牧区脱贫”》的议案,得到

了《光明日报》等媒体的争相报道。

项目组在和田扎瓦镇建立了心血管病名医基层工作站,当地医学生在马依彤教授指导下开展实践锻炼,有力提升了乡镇诊疗水平,医疗扶贫成效显著,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健康扎瓦”模式。成果得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院士的高度评价。

3.立足本地的特色教学模式为边疆地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模板。

将祖国传统医学(含维吾尔医、哈萨克医)优秀诊疗方法融入现代医学教育,探索了网络时代边疆地区医学生培养的新模式,为不发达地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模板。成果依托“临床医学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构建”等教改课题,在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深化教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3项,推动了新疆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4.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教育发展,拓展医疗服务范畴

立足本地的特色培养模式吸引了周边具有相同地域特征和疾病谱的国家学生来我校学习,在读留学生有550余名,推动了医学国际教育发展。

基于新疆高发疾病诊治水平提升,利用跨境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通过线上输出医疗服务和技术,我国医疗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校附属医院的诊疗水平吸引了大量邻国外籍患者前来就医。其中包括哈萨克斯坦卫生部部长奥萨尼阔夫。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曾指定邀请我校附院医生去伊斯兰堡为其治疗骨关节病,各附属医院的国际医疗案例每年以10%的幅度递增。

“丝绸之路经济带”阿富汗复杂先心病患儿救助活动也得到阿富汗卫生部长赞誉。项目组还促进设立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心血管项目新疆办公室,搭建中哈胸痛中心平台。诸多成绩得到了杨胜利、张伯礼院士等医学专家的高度赞誉。

以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为宗旨的项目实施中,新疆医科大学已经走出8万余名学生,如今他们遍布天山南北城乡牧区,为各族群众普及医学科学常识,开展巡回医疗和医学知识讲座,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医疗诊治水平。他们心系各族群众,爱洒天山南北,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党和国家的关怀之情带到哪里!他们巡回到哪里,就把健康和幸福播撒到哪里!

综上所述,本成果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新疆地区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和广阔的辐射前景。长期坚持推广,不仅能为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借鉴,也为周边国家的医学生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