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D

(2)①要知晓文化家底;②要挖掘文化遗产;③要深入研究文化。

(3)①重要文化遗产;②民间文化遗产;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D“分总结构”错误,是总分结构。

(2)第一段“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提出问题,接下来分别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把握介绍的内容,第二段“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第四段“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第五段“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

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三方面来解答。

(3)仔细阅读这几个段,所举三个例子是有大小之分的,第一个“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角度来写的,第二个“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从民间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第三个“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从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要知晓文化家底;②要挖掘文化遗产;③要深入研究文化。

⑶①重要文化遗产;②民间文化遗产;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点评】⑴标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对选项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标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考生要熟读文章,确定段落,抓关键句子,进行概括。

⑶标题考查段落的层次理解。考生要熟读段落,理解内容,理清思路。找准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范思翔

①高手在民间”的“炫技”拍摄,到跳、唱、抖不能停的“鬼畜”剪辑,以“快手”“抖

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迅速征服了大量9500后。最新数据显示,“快手“拥有近7亿累计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抖音”正向此靠近。

②当深度用户捧着手机“刷一天根本停不下来”“坐地铁看,走路也看”时,他们是在迷恋什么?

③“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某短视频APP如是宣称。只是放眼望去,那些十来秒的短视烦中,真正的普通生活、优质记录倒在少数,多半还是自虐式吃异物、无意义搞笑以及刷底线猎奇。如果说此前网络上为人诟病的“三俗”内容还是打打擦边球、尚显“含蓄”的话,那么这些短视频无疑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感官剌激。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一种趋势:載体从文亨、图片到视频,浏饩时间从以分计到以秒算,提供的信息日渐低俗,用户的时间被越切越碎,品位似乎也一降再降。互联网大潮起起落落,低俗短视频的风潮终会过去。只是,若按这趋势发晨,下一次的流行物是否会更让人大跌眼镜?

④潮流代代不同、年年变化,不变的是年轻人始终能够敏感地追上潮流、乐在其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正处于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却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若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部分年轻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

⑤“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当下,价值多元、选择爆棚,如果每次都随流行而去,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很可能就失去了自我。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本应“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望。生命的这一阶段,正是学本领、长才干、拓视野的黄金年龄,正是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关键时期。青年人的生活,除了眼前

的搞怪视频、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科学、文化、艺术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与其在屏幕后“坐井观天”、被流行文化消费,倒不如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⑥有媒体研究者曾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热爱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人生的主题能否深化。警惕“娱乐至死”、拒绝浮躁,静下来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无论是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曲好歌,恐怕都比十来秒的视觉冲击有意义得多。(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7日)(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的意思。

【答案】(1)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2)①通过举“快手”“抖音”的例子引出话题:流行文化。②作为论据证明了文章的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③写出了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流行短视频的现象。④以社会真实现象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首先提出人每次都追随流行,就会失去自我的观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青年人除了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最后再次强调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4)“热爱的东西是指当前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短视频的低级趣味。“毁掉”是指不加选择地终日沉溺于即时快感中,就会导致“娱乐至死”。作者借这句话倡导年轻人要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进一步论证“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这个观点。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的提取。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常见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中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纸巾的语言进行概括,这篇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了中心论点。即:青年人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⑵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理解。议论文开头列举现象,讲故事,作用是多重的,答题模式常是列举了.....事例,引出论点;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开头列举的事例都是人人们熟悉的,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逐项事例本身也是事实论据。据此作答。如:①通过举“快手”“抖音”的例子引出话题:流行文化。②作为论据证明了文章的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③写出了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流行短视频的现象。④以社会真实现象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⑶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整体阅读文段,读懂文段的内容,用“首先....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第⑤段首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最后再次强调论点,这样语段的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⑷不管他考查读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本句是一个道理论据,也就是运用了引证法。注意理解“热爱的东西”指的是我们对网络流行风潮不加选择的终日追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会让我们空虚迷茫;“毁掉”是指不加选择地终日沉溺于即时快感中,就会

导致“娱乐至死”。结合全句来看,作者借这句话倡导年轻人要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进一步论证“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这个观点。

故答案为:⑴青年人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⑵①通过举“快手”“抖音”的例子引出话题:流行文化。②作为论据证明了文章的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③写出了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流行短视频的现象。④以社会真实现象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首先提出人每次都追随流行,就会失去自我的观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青年人除了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最后再次强调论点: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

⑷“热爱的东西是指当前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短视频的低级趣味。“毁掉”是指不加选择地终日沉溺于即时快感中,就会导致“娱乐至死”。作者借这句话倡导年轻人要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进一步论证“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与尊严”这个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也就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中心论点需要纸巾概括时一定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不是简明判断的完整语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回答。考生要童平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答题要点: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具体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位置和内容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注意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思路,注意答题模式的运用。

⑷本题考查读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速度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语句中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要结合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周国平

①藏书多当然不等于博学。如果拥有书籍,不必读它们,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识,那该多么省力。我要立即补充一句:那该多么没意思。可见阅读本身是莫大的快乐,如果取消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思考、质疑、感悟等等,质言之,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积极参与,那客观呈现的知识对于你就无甚价值。

②有句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行路,是行走在人类精神的世界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旅行者,阅读是我在勘测人类精神世界的地图。

③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当然也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④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

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⑤“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⑥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但是,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我相信,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⑦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⑧阅读还可以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⑨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选自《齐鲁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有梦之人和无梦之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要“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的观点。

B.第⑥段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说读书没必要死记学过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汲取书籍中的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C.本文先由读书的乐趣和意义说起,引出阅读的两种收获,进而引出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的不同作用,强调了在书籍中获得精神营养的重要性。

D.读“有用的书”,不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也不能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

(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

A.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B.宋濂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借书又有时间限制,于是他勤于抄写,即使手指冻僵也不曾懈怠。

C.庄子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D.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所以说读“无用的书”可以启迪智慧。

(3)有些家长自己不喜欢看书,也不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认为孩子阅读与课内无关的书籍对升学没有帮助,不值得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B

(3)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及筛选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即可。此文中作者认为:①“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② 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③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读”有用的书“,还是”无用的书“,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书籍的价值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它们同样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改变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使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D项错误,故选D。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A项符合。B项的论据是围绕”勤奋读书“的论点展开的,与该选文的中心论点”阅读的作用“不相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论据。C项符合。D项符合。故选B。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此题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即可。依据关键句“读‘无用的书’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阅读可以助人教子育人”回答即可。示例:① 读书能改变命运,读“有用的书”,可以让孩子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但读“无用的书”却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② 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让孩子的内心充实宁静。③ 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所以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读书,自己也要有阅读的习惯。

故答案为:⑴ D

⑵ B

⑶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

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论据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思考重点段落的内容,再分析论据内容与论点(段落内容)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功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即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与最高的“道”相符,而这种“道”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吗?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名匠和作品。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雕细琢,在很小的桃核上雕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景观,而且形神毕肖,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 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

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速成”的看法。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养成一颗“匠心”。

【答案】(1)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②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高凤林和顾秋亮的具体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3)①重规律,敬畏创造,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②有耐不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③必戒速成心,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整合的能力。考生熟读文章,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到答题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课提取第2段“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稍加整理就是答案。

⑵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 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论证语段的首句提出的观点,即“ 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在达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找到答案信息,如可分析第2段“ 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第3段“ 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第4段“ 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第5段“ 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②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高凤林和顾秋亮的具体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⑶①重规律,敬畏创造,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②有耐不住寂寞,坐

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③必戒速成心,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确定答题区域,抓习惯的信息,进行提取并整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结合论证方法的特点进行判断,注意答题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抓中心句,进行归纳概括。

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 月 21 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2)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材料:

5 月 14 日,航船空客 A319 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 250 米的直面风、零下 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答案】(1)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

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2)举例论证,举了科研人员、基层干部、医生和老师(恪尽职守)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这一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为了国家和人民壮烈牺牲的人是英雄;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人也是英雄。刘传见机长沉着应对飞机在飞行途中出现的故障,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是英雄的行为表现。所以我认为,为国家、社会、人民默默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解析】【分析】(1)第①段是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以及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第②段是国家方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2)第④段画线句子列举了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医生、教师等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属于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答题模板为“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的事例,证明了……的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而第④段所要论证的观点是“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套入模板,即可得出答案。

(3)示例:英雄,不一定是光芒万丈,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人;也不一定是所向披靡,成就丰功伟绩的人。生活中处处有英雄,我们每一个人皆可成为英雄,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做出贡献,就可成为我们自己的“英雄”。

故答案为:⑴ 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⑵举例论证,举了科研人员、基层干部、医生和老师(恪尽职守)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这一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⑶为了国家和人民壮烈牺牲的人是英雄;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人也是英雄。刘传见机长沉着应对飞机在飞行途中出现的故障,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是英雄的行为表现。所以我认为,为国家、社会、人民默默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崇尚英雄”。同时,从文章第①②两段所论述的三个主体——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全国中小学、国家的做法入手,梳理概括他们各自的行为。

⑵本题考查引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种。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可以得出只要“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找出这一点,然后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论述的通顺有条理即可。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______.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7日第4 版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从反面举例论证观点,请紧扣本段分论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

【答案】(1)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引用名言,并举开会发言的例子,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示例: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解析】【分析】(1)本文的题目“语言的力量”是这篇议论文的论题,文章第①段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说话方式引出论题,进而提出本文的论点: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本段内容分析,这一段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然后引用名言“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进行证明,接着开会发言为例进行证明。因此这段话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⑶本题要求举出反面事例,注意所举事例要证明本文的论点,所举事例要典型,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故答案为:⑴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引用名言,并举开会发言的例子,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⑶示例: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开始消极对待生活。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只能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

②喜欢从消极层面思考的人,很容易引起恶性循环,因为常常沮丧会让别人远离并且讨厌你,做事情就会开始变得不顺,而事情变得不顺以后,运气就会变差,运气变差以后又会继续觉得生活太不顺,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永远无法脱离。

③如果我们的思想消极,那结果一定也是他的不好的方面去发展。《吸引力法则》里面说:“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那些常常悲观看问题,觉得自己运气太差的人,一定会吸引来更糟糕的事情。他们不懂得从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只好把不满推给生活。就像有些人跳舞跳得不好,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穿着太硬。

④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下雨一样,有人很讨厌,有些人却很喜欢。在电影《贝拉的奇幻花园》里,在花园收拾的贝拉,突然间遭受到了一场大雨,她开始变得很沮丧。邻居看出她非常讨厌下雨,于是告诉她:“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而有人却觉得雨水美到窒

息,就像从巨大熔炉落下的火花,甚至有国家会因为开始下雨而办舞会呢!”贝拉刚刚才觉得讨厌的事情,瞬间变成美妙的一切。雨后初晴,她在邻居种满了异域风情花卉的花园里,看到了一道七色彩虹。

⑤原来,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⑥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⑦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⑧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9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一个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另一个说:“真好,还有半瓶水。”后来,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

(4)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比别人幸福?

【答案】(1)B

(2)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

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①②③阐释出的是要积极对待生活,认真对待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够让生活充满无穷的趣味。④⑤⑥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不同的内容。

⑧⑨则是具体总结。故本文的段落结构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故选A。(2)“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是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据此分析即可。

(3)“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在文本中能够具体承接,应该放置在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据此分析即可。

(4)结合“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故答案为:(1)B;

(2)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逐段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论证了什么观点,放在哪里合适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8.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

①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797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最美职工”名单正式出

炉。一份份奖励,彰显着劳动的无上荣光,折射出时代的价值追求。他们当中有农民工,有技术员,有工会干部,有新型劳动者,在他们身后,是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亿万劳动者。

②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浸透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勤奋,创造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得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

③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工厂车间里毫米、微米级的精细打磨,基层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实验室里更高更快更精的刻苦攻坚,无不是劳模精神的现实写照。石油精神、红旗渠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动者为中国人点亮了灵魂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下,从城乡面貌,到衣食住行,知识与创新将成为“臂非加长而见者远”“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的重要力量。精神为劳动注入灵魂,知识为劳动提高品质,劳动者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脚步将愈发从容坚定。

④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而脱离了劳动的人,只会失去活力,失去与社会的联系。有人说,幸福不是唾手可及,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劳动的汗水,是浇灌出幸福硕果的必要前提。

⑤《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1)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

以“金融扶贫”帮助老区百姓致富的李二国,深耕计量检定领域30多年、专利超百项的黄金娟,与挤揉刮甩的抹灰工艺较劲、技冠全国的许纪平,他们之所以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材料举出了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第④段论证的观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两者相吻合。

(3)首先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然后具体从“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解析】【分析】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是社会热点,是大众关注的热点新闻,因此这样开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再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分析,这篇

文章是一篇议论文,论题是话题是劳动,中心论点是: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因此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同时这92个集体和695名个人是因为劳动而获得这么高的荣誉的,因此劳动者获得奖励这种现象也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⑵论据的作用是为了证明论点的,论点要能统帅论据,结合材料内容及各段论述的内容分析,材料写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受表彰的原因是: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而文章第④段论证的论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这个材料能非常有力地证明第④段的论点,而第②段和第③段论证的观点分别是: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而这个材料不能证明这两个观点。故应放在第④段。⑶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开头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第②③④段提出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分论点,从三个方面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并发出号召。

故答案为:⑴文章以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奖励开篇,引出议论的话题;起到了事实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事例放在第④段合适。材料举出了李二国、黄金娟、许纪平的例子,论证了他们受到表彰,就是因为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劳动定义人生的坐标。第④段论证的观点是“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两者相吻合。

⑶首先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劳动者获得无上荣光引出论题;然后具体从“中国奇迹,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希望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是: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⑤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⑥引出下文论述。答题时要在理解议论文内容和论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道理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几个分论点,然后再根据分论点及材料内容分析其其能证明那个分论点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整体感知文章。第二步,划分文章为几个部分。第三步,将各部分作大概的概述,完成答案。

9.议论性文体阅读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

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何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答案】(1)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A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寻找论点的一般方法,看题目、看开头句、看第一段的末尾句、看文章各个段落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等。其次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论点。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很明确地提出了“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然后看③~⑥段,作者从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等方面,具体论述“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最后在第⑦段中,做了“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的总结。综合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用标题来概括,当然也可以以“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的肯定句式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解答时分三步:第一步,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是论述“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的;第二步,细读第①段,叙述中秋国庆假期家长强迫孩子送去补课的事件,进而引出第②段的最后一句“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第三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联系论题“家庭教育”,明确这一段起了引出论题的作用;联系中心论点,明确起了论据的作用,从反面论证论点。综上,分条目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议论方法及其作用。题干中“哪些论证方法”表明此段应运用了不止一种的论证方法。解答类题目,要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要明确论证方法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具体答题要先从论点的角度总结论证内容,再说明论证了什么论点。第④段先是举例子,直接引用了一位家长有关教育焦虑的心声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然后把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因攀比而产生的教育焦虑的危害。

⑷本题考查文意判断。A.文中“这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这里去掉“或许”就与文意及现实情况不相符了。

故答案为:⑴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⑵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⑶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⑷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

⑶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作答。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三名男子而言,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知识往往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选择,智慧让自己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也让自己有能力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开创出一片丰富的天地。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④一生饱览群书的曾国藩,文章笔力雄厚。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以自己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为耻。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同时外化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游刃有余。因此,曾国藩作为人臣,他能在朝中纵横捭阖,让世人敬仰。作为同僚、上司,他圆融谦逊,深受爱戴;作为人父,他教子有方,其所留家训影响一辈辈后人。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他在阅读中所汲取的营养。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他就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他超多的诗词记忆量,也不全是他以低微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这样丰沛的内在,必然使他在生活中比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感悟,人生会增加更多意趣。

⑥远离阅读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就好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即使再豪华,也会因缺少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变得阴沉憋闷。但也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一个人和

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多彩,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在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在观察。这样的阅读,既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能创造丰富的生活。所以说,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选文有改动)(1)请选择填入选文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2)简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议论文所举事例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请概括说明第④、⑤段的两个事例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4)选文第⑥段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关于“如何阅读”你有怎样的观点?请写出三条。

【答案】(1)B

(2)首先用一个设问句(或疑问句)引起人们对阅读伟力来源的注意和思考;接着分析阅读对于人的意义(或作用);最后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两个事例在时间上,有古有今;在人物身份上,有名人也有普通百姓;在内容上,分别从读书能“导向外在的成功”和能“指向内在的丰沛”两个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4)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证“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的中心论点。

(5)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时应精读细思;读书要联系实际(或学以致用)。【解析】【分析】(1)文章第②段主要论证“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A.句主要表现善读之可以医愚,不符合;B.句主要表述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符合;C.句主要表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D.句,从六个方面证明读书的作用。故选:B。

(2)文章③段,首先用一个设问句“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引起人们对阅读伟力来源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运用道理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据此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选择论据的能力。细读第④、⑤段,第④段举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证明了读书能“导向外在的成功”第⑤段举外卖小哥雷海为有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正好证明了读书能“指向内在的丰沛”。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细读第⑥段可知,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作者把“远离阅读的人生”比作“没有窗户的房间”,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这种论证方法通俗易懂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议,合理即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