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汛期重点疾病防控与消毒技术方法

汛期重点疾病防控与消毒技术方法

汛期重点疾病防控与消毒技术方法
汛期重点疾病防控与消毒技术方法

汛期重点疾病防控

●皮肤病:洪涝灾害中,由于人们与江水、河水、田水、沟水接触频繁,或久浸水中,皮肤破损、抗病能力差等情况时,各种致病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尾蚴以及毒虫等),或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会侵害皮肤,进入人体。这不仅会引起内在疾病,而且会发生许多皮肤病,如脓疱病、湿疹、接触性皮炎、稻田皮炎、尾蚴皮炎、浸泡糜烂性皮炎等。预防方法: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参与抗洪或外出时穿防水长筒靴。

●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病从口入。因水中含有从粪便中来的伤寒、痢疾、肝炎等病菌、病毒,同时蚊、蝇也会乱飞乱窜污染食物,所以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预防方法: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和不吃凉拌食品;注意被水淹过的物品清洗消毒;严防粪便污染水源;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苍蝇。

●钩端螺旋体病:主是要传染源是鼠类和猪,人与被污染的水接触以及进食被鼠尿、猪粪污染的食物而感染。预防方法:预防钩体病的关键是灭鼠,管理好牲畜,防止牲畜尿液污染水源。防涝,避免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的河沟或池塘中涉水或洗澡。

●流行性出血热:本病大多发生于湖沼、河湾、沼泽和易受淹涝的半垦区。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因此,与鼠类频繁接触者感染机会较多。预防方法:灭鼠、防鼠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真菌感染:真菌,又称为霉菌。洪汛期气候潮湿、闷热,病菌乘机大量孳生繁殖。它可寄生在土壤或粪便中,通过破损皮肤或口腔进入人体,造成感染。特别是过度劳累、营养不足、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人很容易出现各种霉菌感染表现。预防方法与皮肤病相同。

●“红眼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如果接触了这种病人用

过的东西,如洗脸盆、毛巾、书籍、玩具、报纸、钱币等或在脏水中游泳后,往往在12~24小时内发病。预防方法与肠道传染病相同。

食物中毒:预防方法: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不要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碗筷要先清洁消毒后使用。

洪灾过后的几种常见皮肤病防治

洪涝过后可造成多种疾病的暴发流行,常见的有胃肠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其中皮肤疾病约占各种疾病的一半

以上。

手、足浸渍: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农民工和长

时间在水中作业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足指、趾间。尽

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外出时

穿防水长筒靴是较好的预防方法。治疗:保持局部干燥,可用扑

粉(一般市售痱子粉均可)洗净凉干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

用3%的硼酸粉湿敷,待干燥后外用激素或抗生素软膏涂擦即可。

湿疹: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因为双腿长期泡在温湿污浊的水

中,同时双下肢皮肤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可在皮肤上

出现红斑、丘疹,可有渗出,严重的可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甚至

肿胀。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瘙痒和渗出,长期达不到治疗的或处

理不当的患者则可出现继发性化脓感染,一旦感染则处理比较棘

手。预防可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劳作后可用1%的盐水浸泡双

小腿约半小时,然后再用清洁水洗净凉干。湿疹一般采用局部外

用3%硼酸粉或0.1%的利凡若尔粉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激素

类软膏外搽。皮损较多,症状重者可口服扑而敏等抗阻胺药物,对伴感染的湿疹则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积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防外伤,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夏季皮炎:在灾区中较常见,因此时多为夏季,长时间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加上洗浴条件差,容易发病。在身体暴露部位可产生红斑,脱屑,有的可表现为红色的细小丘疹,严重的可有皮损部位疼痛,烧灼感,患者可瘙痒明显,甚至在病变部位出现水疱和大疱等。户外作业时穿戴好防护衣帽可避免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应避免高温及户外作业,可于发病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扑粉可明显减轻不适感。

毛囊炎:因为灾区卫生条件差,气候潮湿,人们又长时间抗灾,挥汗如雨,加上没有清洁用水洗浴,因此也是毛囊炎容易发生的时候。对较少的毛囊炎,除注意个人卫生,外用抗生素软膏。对多发性毛囊炎可同时口服抗生素。

阴囊皮炎:是发生于阴囊及邻近部位的皮肤红斑、渗出性皮肤病,长期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抢险队员中是较常见的,俗称烂裆。是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穿着长衣裤,阴部长时间不透气造成的。减少水下作业时间,实行换班制,适时更换内衣裤,使阴部保持清洁干燥是预防该病的最好办法。一旦发生该病,尽量避免水下作业,外用扑粉或复方康纳乐霜每日2-3次很快就可好转。

脓疱疮:灾区儿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灾害时卫生条件较差,缺乏清洁洗浴用水,儿童又未注意个人卫生等引起的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在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一个小水疱,很快疱内的液体变得浑浊,疱也变得松软,因重力的作用,呈瓶

水样挂在皮肤上,能看见明显的液平面。因此诊断很容易,预防主要是注意卫生。

虫咬皮炎:夏季是蚊虫繁衍的季节,洪水泛滥更促进了蚊虫的滋生。洪涝灾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达不到保证,如睡觉时容易受到蚊虫的叮咬等。在儿童中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的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患儿主诉皮损较痒,往往在皮肤上可见到抓痕。使用蚊帐,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外用防护剂等是预防该病较好的办法。对于虫咬皮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其它止痒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

皮肤癣病:洪涝灾害时,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温暖潮湿,因而是各种癣病的好发季节。如手足癣在灾区是非常常见的皮肤病之一,还有体癣和股癣等,此时都易发。如不及时治疗还可伴发细菌感染和其他皮肤病等。预防同上,治疗一般采用复方苯甲酸酊外涂或抗真菌外用药膏或药粉等,都能收到良效。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癣应同时使用含抗菌素的癣药膏,应避免细菌感染。

洪灾之后如何保护饮用水源

一、尽可能减少污染源

(1)将卫生防护带内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到安全地带

(2)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粪缸、牲畜圈,清除垃圾堆。

(3)打捞垃圾、动物尸体及水面的漂浮物。

(4)增设厕所、固定垃圾堆放点,专人管理、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水源。

二、重点保护已有的集中式供水水源

(1)防止洪水淹没深井水,保护地下水源。

(2)保护自来水厂构筑物。

(3)抢修净水设备和管道,清洗消毒受淹的饮水蓄水池和水箱。

(4)根据水质变化,调整净水剂和消毒剂的投加量,保证自来水水质。

洪灾之后如何做好饮用水的消毒工作

对集中式供水,严格按水厂标准消毒。分散式饮水,如对水井、山溪水等混浊水须先用明矾按2两(100毫克)加入2斤水的比例作用10分钟澄清后,然后消毒处理。

常用消毒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方法:每担水(约100市斤)加漂白粉0.50克作用30分钟。

第二种方法:每担水(约100市斤)加漂漂白粉精0.15克作用30分钟。

第三种方法:每担水(约100市斤)加优氯净0.20克作用30分钟。

第四种方法:每担水(约100市斤)加氨胺T 0.50克作用30分钟。

灾期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原则

一、厕所的卫生管理

灾害时要搭建临时厕所,临时厕所一定要做到: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远离水源至少30米以上。

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塑料缸、桶、陶瓷缸来代替粪池;在无条件的情况下,可挖坑,坑的周围或底部可用塑料膜衬里或水泥和砖砌成。

厕坑应做到不渗不漏,粪坑满时应及时清除。厕墙、厕顶可用草席、塑料膜、编织袋布或其它材料围档。上堤的禽畜也应建临时栏饲养,栏里的禽畜粪便可随时用土垫圈,粪便做到及时清理,减少蚊蝇孳生。

二、垃圾粪便的卫生处理

洪灾期间的垃圾、人畜粪便、淤泥和其它废弃物都要及时清理。

对垃圾粪便应进行卫生处理,洪灾期间最好采用高温肥法。堆肥场应选择远离水源,地势较高、水冲不到的地方。通常是将清除的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进行堆积,堆好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孳生。堆好的肥堆,通过发酵,堆内温度可达到50~60°。维持5~7天以上。并能达到无害化的卫生要求。

洪灾期间常见环境卫生应急措施

1、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的临时厕所,要求做到不能排入水体。对厕所和粪便,应包段、包户有专人负责管理。

2、尽量利用现有储粪设施来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3、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地稍高地点,可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粪池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

4、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有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宣传品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到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

5 、船上的居民粪便,应使用容器收集后送上岸集中处理,禁止倒入水中,以防止传染病传播。

6、集中治疗的传染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作特殊消毒处理。散居病人的粪便应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漂白粉: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

生石灰: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

7、不要乱倒垃圾和脏物。临时灾民居住点的垃圾应设在运出方便、利于管理的地方。垃圾应及时收集、清运。有条件时,可采用泥封堆肥法处理或用兼膜覆盖。

8、对传染性的垃圾、用黑色塑料袋收集,进行焚烧或消毒处理。

杀灭蚊蝇好防病

要及时杀灭蚊、蝇,预防由蚊、蝇传播的传染病。

1、外环境灭蚊蝇:

(1)用80%敌敌畏稀释2倍,超低容量喷雾,有效剂量20-50毫克/平方米。

(2)用5%氯氰菊酯稀释10倍,超低容量喷雾,有效剂量0.5-1毫克/平方米。

2、内环境灭蚊蝇:

(1)80%敌敌畏,10倍稀释,超低容量喷雾,0.05-0.1克/平方米。

(2)5%高效氯氰菊酯加0.5%胺菊酯混合后稀释10倍,超低容量喷雾,0.05-0.1克/平方米。

(3)3%氯菊酯加0.5%胺菊酯混合后,用超低容量喷雾,0.05-0.1克/平方米。

洪涝期间灭鼠防病要点

洪涝期间和临时聚居的属于特殊环境,对各种灭鼠方法的选择顺序,和平时有所不同。

1.多用器械灭鼠。除防鼠措施外,多用捕鼠工具,如鼠笼鼠夹等;但不能使用电子猫,更不能自拉电网捕鼠。此时鼠洞短浅,取水方便,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

2.慎用毒饵,确保人畜安全。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用磷化锌(0.3%-0.5%)、敌鼠钠盐灭鼠。毒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

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毒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与死鼠同样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

灾后消毒措施与方法

一、消毒方法

*1000mg/L“84液”配臵方法:84液原液(有效氯5%左右)即1瓶500mL的84液加入25L水(50斤)即可;

* 1000mg/L漂白粉的配臵方法:漂白粉(有效氯25%左右)即1L水(2斤)中加入4克漂白粉搅拌均匀即可。

二、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的消毒处理对象,合理选用消毒方法;

2、建议首选含氯消毒剂,也可以选择其他符合国家标准或规范的消毒剂,消毒方法应严格按说明书执行;

3、实施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4、含氯消毒剂要现用现配;

5、严格掌握消毒时间,消毒后及时用清水冲洗。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由于近几年有急骤回升的势头。笔者叙述布病现阶段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展,以期对防控有所帮助。 关键词:布病;诊断;防控 布鲁氏菌病(Bucellosis)由布鲁氏菌(Bucella,俗称布氏菌)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牛、猪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患羊对人威胁最大。据中国CDC报告,2005-2008年全国布病新发病人分别为18416、19013、21901、30002例,人布病感染严重,形势严峻[1]。国际上将该病列为B 类生物恐怖战剂和农业生物恐怖战剂。中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布病主要在畜间传播,也可以传染人。 1.病原学 1.1布鲁氏菌的发现史 1860年,英国医生马斯登(Marston)首次提出“热病”的报告,起名为“地中海热”。1887年Bruce又在马耳他岛的病人脾脏分离出此菌,证明患本病的小羊是本菌宿主,主要传染绵羊,山羊;人称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我国称羊种布鲁氏菌。此后不久,1897年Bang分离出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主要传染牛。1914年Jraum分离到猪种布鲁氏菌(B.suis),主要传染猪。1953年Buddle分离出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1956年Stoenner分离出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1966年Carmichael发现犬种布鲁氏菌(B.canis)。1994年Foster发现不同于上述6个种的布鲁氏菌称为海洋哺乳动物种布氏菌(B.maris)。最近又鉴定到3个新种型,田鼠型(B.microti),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 [3]。2008年和2009年先后又报道了一类新的布氏菌种B.inopinata sp.nov.这个种目前发现两株感染人(典型菌株BO1和不典型株Brucella-like strain BO2)[4-5],但关于这个种地位还未得到布氏菌分类小组委员会的承认。 1.2布氏菌的特征 根据《伯吉氏系统细菌手册》,布氏菌属于古生菌域,变形杆菌门,根瘤菌目,布氏菌科,布氏菌属。布氏菌属于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不运动,但是除了趋化系统外他们却带有所有的与鞭毛合成相关的基因[6]。大小在0.3~1.5微米,宽0.5~0.7微米。本菌姬姆萨染色呈紫色。2.布病新流行趋势 布病分布广泛,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布病疫情。我国畜间布病地区分布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即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阳性率高,华东、中原地区阳性率次之,南方省份阳性率较低。据任洪林等统计,中国在1952-1981年,动物布病阳性率检出率高达41.27%;1982-1990年检出率为0.55%;1991-1998年检出率为0.06%~0.9%;2001-2004年,每年有24-28个省份报告检出阳性牲畜,平均血检阳性率为0.4%[7]。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病疫点1178个,报告发病7123头[8]。羊和奶牛为主要传染源。由于牛羊饲养量增加,导致发病风险加大。犬数量激增,而且布病疫苗免疫率低(农村犬尤为突出),成为导致传播的危险因素。 2006年全国人间布病报告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1963年的最多发病数12097例),截至2007年9月低全国报告18116例,较2006年同期上升了2.68%[7]。据中国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统计,全国人间布病2008-2009年报告发病数、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部分地区呈现流行之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预警的组织、指标和管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幼儿园、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执行。2下列文件的规范性引用对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学校系统传染病症状监测,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收集、判断学校传染病信息,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3.3对学校校长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班级。3.3专(兼)职人员,经培训合格,能对每班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和报告。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T 772-2020,4。组织管理体系4。1学校和校长成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责任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疫情报告人和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报告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应当按照国标28932的规定,班上传染病症状监测员应当是班主任或者班主任。报告员对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应每学期对班内传染病症状监测员进行培训和考核。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防控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消毒设备和物品、个

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早、下午(晚)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等,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出现症状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因发热过多、发热减少而引起的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下体温≥37.3℃来判断;—咳嗽: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上耳廓、枕线上部疼痛;—咽喉痛:咽部引起疾病,也可由咽喉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为刺痛、隐痛、灼痛、隐痛、扩张痛、跳跃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的;—腮腺肿大: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张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痛:剑突与耻骨之间的疼痛联合。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隐痛等。-腹泻:每天排便次数≥3次,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血便、化脓性血便。呕吐:胃的内容物通过反射从口腔排出,常伴有恶心。-皮疹:皮肤颜色异常变化,表面肿胀或起水疱,可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最新版本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 消毒的目的的意义 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其目的:(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3)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疫感染。 仅靠消毒措施还不足以达到以上目的。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无菌操作,才能达到控制传染之效。 不同的传播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肠胃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消毒的种类 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种。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

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知识

布鲁氏杆菌的防控知识 一、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染: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娩出物等。如羊羔接产人员,饲养、放牧及贩运牲畜人员、兽医、皮毛加工、挤奶、屠宰及从事布病工作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体内,比如生拌或未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比如皮毛加工、打扫畜圈卫生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 2、出汗:在晚上较多,出现盗汗,汗比较粘稠。 3、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也只有

大关节。 4、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乏力、皮疹、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得了布病怎么办? 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所以,为防止布病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抗菌为主,联合、规范、全程用药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勤洗手,不吃生拌或未煮熟的牛、羊肉,吃涮火锅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2、在畜牧的接产、饲养、剪毛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3、定期对屠宰及圈养场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宰杀处理后的污水、污染物集中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同时皮毛消毒、奶制品消毒及流产物消毒处理等。 4、检疫淘汰病畜、隔离病畜、培养健康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 5、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关节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布病主要侵害机体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家畜患病后可以发生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为特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关节变形等,病程较长并易复发,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我省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区之一,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共2144例,主要传染源是羊只。目前我省采取监测、检疫、免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河南省属于布病感染的一类地区,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除种畜和奶畜外,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做到应免尽免。《河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也规定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对其它牛羊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 由于布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发具有良好安全性和保护性的疫苗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由于布鲁氏

菌为胞内寄生菌,不会被吞噬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消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保护布鲁氏菌免受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所以细胞免疫在清除体内布鲁氏菌时发挥重要的作用。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便于储存运输等优点,但是无法提供持久的保护力。目前国内针对牛羊免疫使用的活疫苗,主要有A19和S2。A19疫苗具有免疫力持久,免疫效果好,OIE认可的布病参考疫苗。我国实际使用的A19株疫苗应该是1956年前被国外广泛使用的S19株,该疫苗可以引起1%~2.5%的怀孕的母牛流产,而且能够通过接触疫苗传染人;尽管S19疫苗的毒力通过传代弱化,但其仍然有一定的毒力,因此S19疫苗不能在人身上使用,近年来也有不少疫苗生产或者疫苗接种过程中造成人员感染的报道。S2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和优越的安全性,S2比S19疫苗的毒力弱,它不仅能对猪、牛和羊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并且口服免疫也不会引起怀孕母畜流产,但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曾有甘肃省天祝县防疫员免疫接种后造成感染的报道。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不规范会造成免疫失败,甚至人员感染。布病免疫有效的疫苗为弱毒活疫苗,具有致病性,相关从业者具有很高感染风险。从业者接种布病疫苗时引起的布鲁氏菌病疫情报告时有发生。在疫苗接种的过程中,一些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员及机构对布病防治知识的缺乏和对规范防护的不重视,从而造成人员感染。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为保障布鲁氏菌病有效防控,从业者安全防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有必要制定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在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从业者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或缺乏有效的规范指导,疫苗免疫接种造成人员感染或不知如何开展免疫,造成疫苗免疫推进缓慢,不能有效防控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Word版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的定义与术语、法律依据、工作要求、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 本规程指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日常卫生监督。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指引。 2.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是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2医疗卫生机构 是指医疗保健、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3病原微生物实验单位 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实验活动的单位。 2.4内循环型压力蒸汽灭菌器 是指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蒸汽内循环功能,灭菌过程中无蒸汽释放到室内环境,避免排气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环境,适用于实验室污染物的消毒灭菌。2.5个人防护用品 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包括手套、防护服、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装备等。 2.6菌(毒)种 是指可培养的,人间传染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保藏机构鉴定、分类并给予固定编号的微生物。 2.7病原微生物样本 是指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人和动物体液、组织、排泄物等物质,以及食物和环境样本等。 2.8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2.9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10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2.11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传染病疫情消毒办法

学校传染病疫情消毒办法 消毒办法主要包含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三大种,对于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消毒主要采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常用于手消毒,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 2.热力消毒:学校可采用火烧、煮沸等。 (1)火烧用于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主要用于金属器械,简便经济、效果稳定。(2)煮沸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例如碗筷、毛巾、拖把均可在沸水中进行消毒。 3.辐射消毒: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 (二)化学消毒法 学校最常用也最方便使用的为氧化蛋白类消毒剂,主要包括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其中漂白粉(泡腾片)应用最广。常见漂白粉及泡腾片使用方法: 1、粪、痰、脓液等污染物,直接干粉喷洒,每升加干粉200克,搅拌均匀,放置1~2小时即可。

2、常见污染物消毒办法:主要采用2000mg/L含氯溶液喷洒或擦拭物体表面。5%漂白粉配置方法为:以1:20的比例,将漂白粉入水中,搅拌均匀后静置15-30min,去上清液即可用于消毒,泡腾片可参照其说明书,1L水加2片泡腾片或者4片漂精片,碾碎后搅拌均匀即可用于消毒。 (三)消毒过程 1、对油漆光滑的墙面,应以冲洗、擦试为宜。对较粗糙墙面,可用喷洒消毒。 2、学校对班级进行消毒时应先关闭门窗,然后喷洒或擦拭后,继续关闭门窗至少30min以上,然后打开门窗。 3、重点消毒环节:教室桌面、椅子扶手、门把手、公共厕所、走廊阳台栏杆以及楼梯扶手。 (四)注意事项 高浓度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在配置、喷洒或者擦拭时,工作人员要做穿隔离服、长筒手套及口罩,做好自身的手防护和呼吸道防护工作。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问答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问答 1.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叫马耳他热、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牛、羊、猪中常发,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 2. 布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吗? 答:它不是新发传染病,早在1861年就有该病描述,1887年英国的军医Bruce首次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除少数国家和地区消除布病外,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该病。 3. 布病的传播因子是什么? 答:布病的传染源是患病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其在流产和分娩时,布鲁氏菌随病畜流产的胎儿、胎水和胎衣大量排出;病畜阴道分泌物,排泄物和皮毛及布鲁氏菌污染的水、土壤也是传播布病的媒介物。 4. 家畜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答:家畜感染布病后,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雌性动物发生流产、空怀、胎衣不下,特别是第一胎易流产,1-2次后可以正常生产;雄性动物一般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临床还偶见关节炎。 5. 布病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给人? 答:布病有多种传播给人的途径,通过皮肤、粘膜,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都可以进入人体。如当感染的怀孕母畜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经常用手帮助其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病菌即可经擦伤的皮肤进入体,使人感染;食用感染的生奶或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也会感染。 6.人感染布病后有什么症状? 答:人感染布病后没有明显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在急性期,表现为波浪热、驰张热,多汗、乏力、盗汗、肌肉疼痛、游走性关节疼痛、全身不适。在慢性期表现多样,长期低热、乏力、关节疼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有的也会表现生殖系统炎症。

7. 人感染布病后是否能治疗? 答:在早期、急性期用药可以彻底治愈。治疗应以抗菌治疗为主,一般多采用抗菌素联合治疗,多疗程治疗,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疗效。抗菌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等。 8. 什么人容易得布病? 答:主要是职业人群,如兽医、屠宰人员、养殖人员、皮毛加工人员,频繁接触牲畜的人更易感染,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该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9. 如何诊断人是否得了布病? 答:主要是通过接触史调查、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接触史主要调查什么职业、与牲畜和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习惯等。职业人群可以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 10. 该如何预防布病呢? 答:预防布病主要是做好动物布病的防控。饲养的家畜应按国家规定进行一年两次检疫,发现阳性动物按规定进行处置;养殖户发现畜群出现大量流产现象,应及时上报兽医部门,对畜群进行检测;在地方性流行的地区也可通过对家畜进行免疫接种的方式控制该病。 对人布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对职业人群的自我防护教育。在饲养、屠宰和检疫等过程接触家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穿防护服、戴手套、口罩等(必要时带护目镜);接触动物后及时洗手消毒;不食用生奶、生肉,注意卫生习惯。 供稿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2020年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2020年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题3分,计30分) 1、布鲁氏菌病是由()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一种()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 2、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指()。 3、目前布氏杆菌分为六个生物种:包括()、()、()、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菌。这几种菌属致病力最强的是(),()次之,其它种属少见。 二、判断对错(每题3分,计30分) 1、布病急性期是指在发病3个月内的患者。() 2、疑似病人分离到布氏菌或有一项血清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3、羊奶或牛奶煮沸2分钟以上食用可有效预防布病。() 4、吃未熟透的牛羊肉串也能感染布病。() 5、布病是《动物防疫法》规定管理的二类动物疫病。() 6、牛羊猪三型布氏菌,以牛型对人的致病力最强。() 7、布氏杆菌不能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机体。() 8、开展布病筛查,血清初筛实验多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9、区疾控中心负责确诊布病的流调。() 10、布病健康教育一类人群也叫布病高危人群。() 三、简答题(每题10分,计40分) 1、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2、布氏菌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一、填空:1布鲁氏菌属、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乙类 2患布病的家畜及野生动物 3牛种、羊种、猪种、羊种菌、牛种 二、判断对错(每题3分,计3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三、简答 1、(1)经皮肤粘膜感染(2)经消化道感染(3)经呼吸道感染 2、(1)发热(2)多汗(3)乏力(4)关节和肌肉疼痛

应急传染病消毒知识竞赛笔试题(附答案)

道里区传染病及突发事件防控处置能力技能竞赛 (笔试部分) 单位: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 单选答题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判断答题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A、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手足口病 B、治疗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 C、以支持疗法为主 D、主要是抗菌治疗 2、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A、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B、普通病例、重症病例 C、疑似病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 D、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3、下列哪个不是手足口病的住院指征:() A、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B、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C、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D、手、足、口出现皮疹 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蛋白中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是() A.膜蛋白 B.核衣壳蛋白 C 多聚酶 D.转录酶 E.内切酶 5、流感的临床表现,不符合的是() A、全身症状重 B、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 D、肺外并发症多见 6、猩红热病主要涉及的脏腑是( ) A 脾胃 B 脾肾 C 心肺 D 肺胃 7、关于消毒的定义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B.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C.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D.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E.是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清除或抑制无生命有机物内的微生物,防止其腐败的处理。 8、有效氯是()。 A.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B.是指含氯消毒剂所含氯量。 C.是指消毒剂所含氯量。 D.代表含氯消毒剂的氯含量。 E.代表高效消毒剂。 9、疫源地终末消毒是指()。 A.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除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B.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C.对可能受到病源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D.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E.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 10、对下列哪种传染病不需开展终末消毒()。 A.霍乱、副霍乱 B.细菌性痢疾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甲型肝炎 E.伤寒、副伤寒 11、出现霍乱病人后,终末消毒时的消毒范围是()。 A.病人住过的房间和工作场所 B.病人所在的街道或自然村 C.病人住过或工作过的建筑物或院落 D.病人所用的水井及可能污染的场所 E.以上全是 12、消毒剂指用于()。 A.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B.清除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C.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D.抑制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E.杀灭或清除或抑制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14、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 不是其中之一() A.一般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E、特别重大 1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病例定义应包括哪些因素、以下最全面的是() A、临床表现 B、即患者的时间、地点、人间分布特征以及临床表现/或实验室信息 C、三间分布特征 D、时间、地点、实验室诊断 16、工作人员有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损害时应停止护理()等患者 A.鼠疫狂犬病 B.霍乱白喉 C.伤寒痢疾 D.麻疹乙脑 17、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采集疑似病倒、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时,工作人员应采用() 级防护。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18、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征临床表现() A.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发热 B. 头昏、恶心、呕吐及全身抽搐 C. 恶心、呕吐、腹痛、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 D. 口唇、皮肤黏膜青紫、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管理办法试题(137题)

传染病防治试题(137题) 一、单项选择(35题) 二、多项选择(25题) 三、填空题 (40题) 四、判断题(30题) 五、简答题(7题) 一、单项选择(30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的(B)传染病 A 甲类 B 乙类 C 丙类 D 未分类 2、消毒体温表需要%过氧乙酸溶液2000ml,需要浓度为18%过氧乙酸原液多少毫升,加水多 少毫升(A) A 22ml,1978ml B 12ml,1988ml C 4ml,1996ml D 10ml,1990ml 3、《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为(C) A 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 B 艾滋病、梅毒 C 鼠疫、霍乱 D 手足口病 4、在我国最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B) A 性传播 B 静脉吸毒 C 输血 D 母婴传播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什么时间起施行( A ) A 2004年12月1日 B 2004年8月28日 C 1989年09月1日 D 1989年2月21日 6、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是( D )。

A 预防为主 B 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C 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D 以上三项 7、霍乱、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血吸虫病分别属于哪一类传染病(D) A 甲,乙,丙,丙 B 甲,甲,乙,乙 C 甲,甲,乙,丙 D 甲,乙,乙,乙 8、《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有多少种(C) A 35 B 28 C 38 D 40 9、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 疗单位采取( D )。 A 处罚措施 B 强制措施 C 行政拘留 D 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10、流动人员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传染病报告、处 理由( C )负责。 A 出发地 B 目的地 C 诊治地 D 户口所在地 1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当予以隔离治疗。拒绝隔离治 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 A )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A 公安机关 B 卫生行政部门 C 卫生监督机构 D 卫生防疫机构 12、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的单位和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 应当由( A )批准。 A 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C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D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13、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 A )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 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A 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 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公文]《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WS/T 772-2020。 1个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制度、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指标和处置。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幼机构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可参照实施。 2份规范性参考文件。 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 对于所有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适用于本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单)。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学生症状信息,从而开展相应的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对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汇总判断,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以便及早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 3.3级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 学校专职(兼职)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负责各班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 3.4早、中(夜)检。 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都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寄宿生和参加晚自习的学生晚自习前疾病的调查、记录和上报。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工作。 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各类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规范信息上报流程。 4.3学校应指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和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按GB 28932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由班主任或班主任出具。 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每学期对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承担相关工作。 4.4学校落实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卢旺银 2013年12月4日 定义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细小的短杆菌或球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染色呈紫色,需氧菌,对营养要求高,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其培养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 致病性 ?布鲁氏菌属中各生物型不同,毒力亦有差异。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对人、畜基本上无致病作用。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只对绵、山羊有一定致病力。犬种布鲁氏菌虽然对犬有较强的侵袭力,但对人、畜的侵袭力很低。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病对人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尤以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流行病学传染源 ?人类布鲁氏菌病传染源除家畜牛、羊、猪外,尚有骆驼、马、狗、鹿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主要有: ?1.绵、山羊: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最危险的传染源。由于羊对布鲁氏菌比较敏感,感染后可从多种途径排菌,如流产物、乳汁、尿和粪便等。人们接触病羊或食用其乳、肉等,可发生感染。 ?2.牛:牛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排菌途径与羊相似。因牛种布鲁氏菌对人的侵袭力低于羊种布鲁氏菌,故易造成人群散发性流行。 ?3.猪:猪也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体内。接触感染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感染布病者占80~90%。 2.消化道感染:随着污染布鲁氏菌病的食物通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由于布鲁氏菌对酸度较为敏感,在一般情况下少量细菌可被胃酸杀死,故从胃肠道感染者较少。但也有资料报道,由于食用污染布鲁氏菌的奶制品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夏季发病,常与制备和食用奶制品经口感染有关;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疫区,也经常出现因饮奶而发病。 3.呼吸道感染:空气中含有布鲁氏菌病的尘埃飞沫随呼吸进入鼻内、鼻咽部、气管和肺泡中,形成局部病灶,或进一步入血液造成泛化性感染。此外加工皮毛等有关职业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在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感染的布鲁氏菌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尤其是在菌株冻干的过程中,大量布鲁氏菌病飞散在空气可造成感染的危险。此外被布鲁氏菌病污染的干粪尘土的飞扬导致感染发病者也屡见不鲜。 在自然状态下,常见多种途径混合感染,故在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常难肯定确切的传播途径。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目录 编审人员 (1) 前言 (2) 编制依据 (2) 第一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4) 1.1组织机构职责 (4) 1.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4) 1.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 1.1.3医疗机构 (7) 1.1.4卫生监督机构 (8) 1.1.5采供血机构 (8) 1.2传染病信息报告 (8) 1.2.1报告病种 (9) 1.2.2诊断与分类 (10) 1.2.3 登记与报告 (10) 1.2.4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4) 1.2.5报告程序与方式 (22) 1.2.6报告时限 (23) 1.3报告数据管理 (24) 1.3.1审核 (24) 1.3.2订正 (26) 1.3.3查重 (26)

1.4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27) 1.5资料保存 (30) 1.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31) 1.7考核与评估 (33) 1.8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33) 1.8.1评价指标及规则 (33) 1.8.2评价方式和频次 (36) 1.9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调查和评估 (36) 1.9.1目的 (36) 1.9.2 评估方法和内容 (36) 1.9.3 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38) 第二章传染病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40) 2.1用户管理 (40) 2.1.1用户类型 (40) 2.1.2用户职责 (41) 2.2管理程序 (42) 2.2.1管理员创建 (42) 2.2.2本级与直报用户申请 (43) 2.2.3本级与直报用户创建与系统分配 (43) 2.2.4本级与直报用户授权 (43) 2.2.5用户有效期与延期管理 (44) 2.2.6变更管理 (44) 2.2.7用户停用 (45) 2.2.8用户启用 (45)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隰县位于临汾市盆地西北边缘,山区地带,东邻汾西,西靠永和,南接蒲县,北连交口。全县总面积1415.3K㎡,有8个乡镇,下辖97个行政村,包括384个自然村,人口10.29万,其中城镇2.4万,农区人口7.6万。我县农区占18%,牧区占5%,山区占41%,属于农区县。 一、内容与方法 1、常规监测 <1>人间疫情发现和报告 <2>暴发疫情监测 2、重点人群监测 <1>一般情况调查:人口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居民生活条件卫生习惯,职业人群个人防护情况,畜牧业概况。 <2>本底调查:病史追溯,畜间布病防制情况,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人和家畜布病防治情况,职业人群对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3>畜间疫情收集:主动与畜牧部门取得联系,掌握畜间布病疫情动态和防治情况,如流入牲畜检疫和免疫情况等。 二、监测结果:

(一)1.地区分布:今年我县新发病人26例,发病率2.6/万,病例分布在7个乡镇19个行政村,具体分布参照下表: 隰县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2、时间分布: 在1-9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6、7、8、9月份,8月份占首位,具体见下表:

注:8月份我县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发病人数6例。 3、人群分布:今年共报告新发病例26例,年龄集中在30-50岁段,男女比例为21:5(详见下表),主要以养殖业为主。 隰县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二)重点人群监测: 1、一般情况调查: 1)人口资料(据2000年人口统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构成见下表: 总劳动力:61244人 2)自然地理,气象资料及监测点性质 我县年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10.1℃,最低气温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的指标和处置。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各级学校。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 2引用标准 以下文件是应用本文件所必需的。对于有日期的引用,只有有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此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监测学校传染病症状 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在校学生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症状信息,开展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为及时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对学校传染病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判断,达到规定的指标后及时进行处理。 3.3类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 受过培训并负责监测和报告各班传染病症状的全职(兼职)工作人员。 3.4早、午(晚)检

每天第一节课前和下午,我们都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疾病筛查,并在第一节课前和晚上寄宿和参加学生自习前进行记录和报告。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领导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工作。 4.2按照GB 28932规定,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规范信息报告流程。 4.3学校应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及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按GB 28932规定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由班主任或班主任担任。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每学期培训和考核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从事相关工作。 4.4学校实施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置临时观察场所、提供消毒设备及物品、个人防护装备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 监测学校传染病的症状 5.1内容 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病案缺勤登记和跟踪、全天健康观察。 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喉咙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疲劳、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传染病疫情情况,可增加或调整症状监测类型。其中包括: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

常见传染病的消毒方法消毒的目的的意义 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其目的:(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3)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疫感染。 仅靠消毒措施还不足以达到以上目的。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无菌操作,才能达到控制传染之效。 不同的传播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肠胃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消毒的种类 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种。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 为使消毒工作顺利进行,取得较好效果,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方法。一般应考虑以上几个问题。 (一)病原体的种类不同传染病病原体各有特点,对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如细菌芽胞对各种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强,必须用杀菌力强的灭菌剂、热力或辐射处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故一般将其作为最难消毒的代表。其他如结核杆菌对热力消毒敏感,而对一般消毒剂的耐受力却比其他细菌为强。真菌孢子对紫外线抗抗力很强,但较易被电离辐射所杀灭。肠道病毒对过氧乙酸的耐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近,但季胺盐类对之无效。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