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黑龙江98复赛)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A 控制适当温度

B 控制充分的水分

C 控制较弱的光照

D 提供肥沃的土壤

2.(广西9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

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 水分

B 阳光

C 温度

D 能量

E 土壤pH值

3.(河南97预赛)花芽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 低温和光周期

B 中温和光周期

C 温度和光周期

D 肥效和光周期

4.(河南97预赛)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温度

B 高度、纬度

C 阳光、纬度

D 阳光、地形

5.(河南97预赛)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

A 秋天落叶

B 幼苗生长

C 花芽形成

D 花粉的萌发

6.(黑龙江99复赛)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同样树的叶子

A 先黄

B 稍晚变黄

C 同时变黄

D 不变黄

7.(黑龙江99复赛)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

扁平,并使其躯体与太阳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

A 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B 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C 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D 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8.(上海99;黑龙江99复赛)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节开花,处理的措

施是

A 增加光照时间

B 降低光照强度

C 增加光照强度

D 增加黑暗时间

9.(陕西98)一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

A 深绿色的大叶,叶两面有大量气孔

B 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一面有孔

C 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

D 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

10.(陕西98)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 充分利用光能

B 少阳光照射

C 适应低温

D 适应潮湿的环境

11.(山东98决赛)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A 风力和雨量

B 风力和热量

C 热量和雨量

D 光照和热量

12.(广东99初赛)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

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

是自然分布在的植物。

中学综合学科网第 1 页共16 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6919037.html,

A 低纬度地区

B 低海拔地区

C 低降水量地区

D 高纬度地区

13.(广西99)肺鱼的夏眠是对什么的适应

A 缺水

B 高温

C 缺食物

D 阳光

14.(黑龙江99复赛)右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

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一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一

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一种的分布最广泛

A 1,2,3

B 5,3,4

C 3,4,2

D 2,

1,5

15.(浙江97)决定水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主要环境

因素是

A 温度

B 湿度

C 空气

D 光照

16.(新疆9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度的生态效应

A 非洲大耳狐耳廓比北极狐大

B 冬眠的蛇互相缠绕在一起

C 石莼分布在近海水的表层

D 厄尔尼诺现象使某地松鼠冬季发情

17.(广东99初赛)一种捕食小虫的动物,白天一般不活动,傍晚出来觅食,其体

色黑暗,白天很可能是在的地方休息。

A 干燥的地方

B 潮湿的地方

C 黑暗的地方

D 明亮的地方

18.(陕西99;江苏98;安徽99)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其生长期变化和引种要求

A 生长期缩短,引用早熟种

B 生长期缩短,引用迟熟种

C 生长期延长,引用早熟种

D 生长期延长,引用迟熟种

19.(山东99决赛)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吞食到细胞质内以后,能避免被

消化,并进而生活在草履虫的大核内。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

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这种

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 种内互助

B 种间互助

C 寄生

D 共生

20.(湖北99)下列对保护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色是所有生物适应生存所具备的体色

B 只有被捕食者才具有保护色

C 只有捕食者才具有保护色

D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可能有保护色

21.(广西97)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

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A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 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 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 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22.(上海99)下面对于种间相互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种间生态范围重叠越大,竞争越激烈

B 激烈的种内竞争引起食性分化

中学综合学科网第 2 页共16 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6919037.html,

C 为保护雷鸟群增加数量,应尽量捕杀雷鸟的天敌

D 受保护的没有动物牧食的草场,生物生产力大于有动物牧食的草场

23.(广西99)生活在纬度越低气候越炎热的企鹅,个体越小,越有利于身体散热。

这一事实可作什么具体实例

①适应性②应激性③遗传性和变异性④竞争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4.(湖南97复赛)豆蟹生活在牡蛎的外套腔内,这种现象属于

A 偏利共生

B 互利共生

C 抗生

D 原始合作

25.(河南98决赛)下列生命现象中,区域的界限对哪一项特别重要

A 寻找配偶

B 遗传的适应

C 种内斗争

D 成功的生存斗争

26.(广西98)眼镜蛇颈部膨大的白色眼镜状斑纹色彩鲜明,这属于

A 拟态

B 保护色

C 警戒色

D 以上都不是

27.(黑龙江98复赛)指出下列5种现象分别属于①保护色②警戒色③拟态的依次

顺序是

a.西藏野牛外表形态及体色与岩石相似;b.稻田里绿色昆虫;

c.金环蛇具有黑黄相间条纹;d.赤链蛇(无毒)有鲜艳的体色;

e.某些蝇类翅形和腹部斑纹似有刺胡蜂

A ①①②③②

B ①①②②②

C ③①②②②

D ③①②③③

28.(广西99)黄毛夜蛾静止时体色与背景相同。受袭时展翅而飞,翅色较鲜艳。

快停飞时,突然跌落在地掩起鲜艳的翅膀,移动一段距离而停止不动,体色又与背景相同,可逃避敌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

A 保护色

B 警戒色

C 变态

D 适应性

29.(山东98决赛)非洲有一种花鸟,展翅时像花瓣,头部似花蕊,这样既能躲避

敌害,又可轻取飞来的昆虫,这种现象属于

A 保护色

B 拟态

C 变态

D 警戒色

30.(广东98)当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群占有同一生境时,最有可能发

A 竞争

B 突变

C 地理隔离

D 共生

31.(湖南99初赛)在某些水体中,如果除了鲈鱼以外没有其他鱼类,那么鲈鱼的

成鱼就会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购以能从肠道中排出有毒物质,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

该物质多了就会使本种的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上述两种现象分别属于

A 捕食、种内斗争

B 捕食、竞争

C 种内斗争、竞争

D 种内斗争、种内斗争

32.(湖南97初赛)绿草履虫在见光处培养呈绿色,其原因是

A 其细胞质内有叶绿素

B 其细胞质内有叶绿体

C 其细胞质有绿藻共生

D A和B

33.(广西98)在林区放赤眼蜂,结果松毛虫被消灭了,原因是赤眼蜂的卵产在松

毛虫的卵里,使松毛虫卵的空壳率达97%以上,赤眼蜂的生活方式及两者的关系实质是

A 捕食和种间互助

B 共栖和种间互助

中学综合学科网第 3 页共16 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6919037.html,

C 共生和种间互助

D 寄生和种间斗争

34.(湖南98初赛)噬菌体与受其侵染的细菌之间的关系可称为

A 共生

B 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35.(广西99)下列关于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对它的生活环境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B 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结合的现象

D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36.(浙江99)蛾类结蚕有利于保护自身,然而金小蜂借助于茧顺利地把卵产到棉

红铃虫体内,使之死亡,真是“作茧自缚”。上面事实不能揭示下列哪种生物学现象

A 适应

B 寄生

C 共栖

D 适应的相对性

37.(广东99初赛)不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使该种大量繁殖,导致严重危害,

例如某些害虫。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和外来物种的大量繁殖无关

A 缺乏天敌

B 食物丰富

C 气候适宜

D 对本地物种没有影响

38.(广东99初赛)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 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 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得多

C 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 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39.(河南98决赛)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 较低

B 较高

C 动态平衡

D 变化较大

40.(福建97初赛)下列4种鸟,哪种将获得更大的进化优势

鸟种卵数雏鸟数繁殖后代数

A 9 8 2

B 2 2 2

C 9 9 3

D 7 5 4

41.(广西99)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鼠类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 种群

B 群落

C 生境

D 生态系统

42.(陕西97)有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的季节性迁移行为,他的研究

对象是一个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种群

D 个体

43.(福建99初赛)调节总生物量增减的主要因子是

A 水

B 温度

C O2和CO2

D 太阳能

44.(广西99)生物适应并改变环境,减少温度、光、水分及其它理化因子限制作用,这种补偿作用要存在于哪个生态层次

A 个体

B 种群

C 生物群落

D 生态位

45.(河南98决赛)荒漠和草原中的啮齿类毛色较浅,而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栖

中学综合学科网第 4 页共16 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6919037.html,

居者毛色较深,这种现象可由哪项来解释

A 霍普金斯定律(Hopkins’ Law)

B 葛洛格规律(Gloger’s Rule)

C 谢尔福德定律(Shelford’s Law)

D 利比希定律(Liebig’s L aw)

46.(湖南99初赛)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 能量与营养级

B 能量与个体大小

C 能量与个体数量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47.(广东98初赛)把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用图解表示时,往往得到一个复杂

的网状结构,这是因为

A 许多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B 生产者个体数目总是要超过消费者个体数目

C 在所有食物链上都有进行化学合成的个体

D 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48.(广东98初赛)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水平),指出以下4个选项

中错误的一个

A 生态系统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物种多样性

D 生态效率多样性

49.(广东98初赛)一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量的大小及相互关系,通常用一

个金字塔的形式来表示,这是因为

A 草食动物的生物量要比肉食动物的生物量少

B 分解者不断使能量再循环到环境中

C 生产者的生物量要小于消费者的生物量

D 一种被捕(采)食的生物的生物量要超过它的捕(采)食者

50.(湖南97)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A 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 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C 分解者,腐生生物

D 生产者,异养生物

51.(湖南98初赛)在青草→蚱蜢→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上,猫头鹰群体

有机物每增加1kg,理论上至少需青草

A 625 kg

B 20 kg

C 10 000 kg

D 40 kg

52.(浙江97)在一个养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

们消遣。下列方法中,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的是

A 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 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类

C 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D 大量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类

53.(浙江97)随降水量的变化,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也常常随之发生剧烈变化的

生态系统是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54.(陕西97)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

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种群较为稳定

中学综合学科网第 5 页共16 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6919037.html,

A a→b→c

B

C D

55.(浙江98)右下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a、b、

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合

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③狼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56.(广西98)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

木因不如云杉耐荫,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

A 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 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 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

D 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

57.(湖北99)下面4小金字塔哪一数量金字塔与“小麦—一粘虫——病毒”这一

食物链有关

A B C D

58.(河南98决赛)下列哪项并非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A 空间

B 遗传

C 数量

D 繁殖

59.(江西99初赛)甲地与乙地面积相等。甲地有100种昆虫,乙地只有5种昆虫。

二者相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 甲地大于乙地

B 乙地大于甲地

C 两地相同

60.(广东98初赛)在某一生态系统内,蛇和猫头鹰捕食鼹鼠和田鼠,如果鹰在这

一生态系统内出现,就要成为另一种捕食动物。这在短期内可能导致

A 猫头鹰群体的增大

B 猫头鹰的灭绝

C 蛇群体的增大

D 鼠群体的减少

61.(广西99)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

存活,必须提供

A 太阳能

B 足够的有机物

C 氧气

D 水分

62.(陕西97)一种蝇的幼虫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皮肉为食,可致牛死,牛死

后尸体为细菌所分解,在生态学上,下面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牛为生产者

B 细菌为消费者C.蝇的幼虫为次级消费者

D 牛和蝇幼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63.(福建99初赛)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

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4项中正确的是

A N1·M1>N2·M2

B N1·M1=N2·M2

C N1·M1<N2·M2

D N1·M1≥N2·M2

64.(湖南99复赛)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A 个体

B 成对(♂♀)

C 种群

D 群落

E 属或科

65.(广东99初赛)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中的DDT含量为0.003ppb,种A

体内的DDT浓度为水中浓度的0.7万倍,种B体内的DDT浓度为水中浓度的1.3万倍,

中学综合学科网第 6 页共16 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6919037.html,

种C体内的DDT浓度为水中DDT的浓度的17万倍,种D体内的DDT为水中浓度的100万倍。这4个种的食物链关系可能是

A A→B→C→D

B AB→C→D

C D→C→B→A

D D→C→BA

66.(陕西98)没有开花植物的生态系统是

A 沙漠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67.(山东99决赛)假定在一个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

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保持相对稳定

D 上升后又下降

68.(山东97决赛)将密封鱼缸小生态系中的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A 水中氧的浓度增加

B 水的酸性增加

C 光合作用速率加快

D 植物死亡

69.(河南97决赛)高山松林与玉米田相比

A 较为稳定,不需要附加能量即可存活

B 较为稳定,但需要较多附加能量的投入

C 较不稳定,但自身调节能力较强,不需附加能量

D 较不稳定,需要附加能量才能存活

70.(陕西99)某生态系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

增多的因子是

A 蛇多、鹿多、草少

B 鹿少、蛇多、鼠少

C 兔少、草少、鼠少

D 蛇少、草多、鹿少

71.(河南97决赛)将叶片捣碎成叶汁,加入一些池塘中的泥,放置于黑暗中,在

10日内,每天取样检查微生物的数量变地情况,结果如右图,下述哪项结论不成立

A 生物①可能是生产者

B 生物②可能以生物①为食

C 生物②替换生物①

D 生物④可能是捕食者

72.(山东99决赛)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占

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消费者依次是

A 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 青草和猫头鹰

C 食草昆虫和青草

D 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73.(江西99初赛)一个山丘上的一片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是一个

A 空间概念

B 功能实体

C 形态现象

74.(黑龙江99复赛)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

A 分解者大量减少

B 生产者大量减少

C 动物大量减少

D 食物网简化

75.(浙江97)右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

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什么

A 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 是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中学综合学科网第7 页共16 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6919037.html,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 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 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 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一、选择题 60975.60975.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是因为: A 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 B 高温使核酸变性。 C 高温破坏细胞膜的透性。 D A - C。 答:( ) 60976.60976.光波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是: A 0.06-13.6nm。 B 250-280nm。 C 300-400nm。 答:( ) 60977.60977.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 A 50%。 B 70%。 C 90%。 答:( ) 60978.60978.巴氏灭菌的工艺条件是: A 62-63℃30min。 B 71-72℃30min。 C 60-70℃30min。 答:( ) 60979.60979.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 消毒。 B 灭菌。 C 防腐。 答:( ) 60980.60980.测微生物活菌数通常采用: A 稀释平板法。 B 滤膜培养法。 C 稀释培养法。 答:( ) 60981.60981.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通常采用: A 稀释平板法。 B 滤膜培养法。 C 稀释培养法。 答:( ) 60982.60982.测土壤微生物的总数常采用: A. 血球板计数法。 B. 涂片计数法。 C. 比浊计数法。 答:( ) 60983.60983.各种中温型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A 20-40℃。 B 25-37℃。 C 35-40℃。 答:( ) 60984.60984.好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为: A 0.3-0.4V。 B +0.1V 以上。 C -0.1V 以上。 答:( )

60985.60985.黑曲霉在pH2-3 的环境下发酵蔗糖: A 主要积累草酸。 B 主要积累柠檬酸。 C 主要积累乙酸。 答:( ) 60986.60986.升汞用于实验室非金属器皿表面消毒的浓度通常为: A 0.001%。 B 0.1%。 C 1%。 答:( ) 60987.60987.防腐的盐浓度通常为: A 5-10%。 B 10-15%。 C 15-20%。 答:( ) 60988.60988.链霉素抑菌机制是: A 破坏膜的结构。 B 阻碍细胞壁的合成。 C 阻碍70S 核糖体对蛋白质的合成。 答:( ) 60989.60989.丝裂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A 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B 阻碍核酸解链。 C 切断DNA 链。 答:( ) 二、判断题 60990.60990.在10 分钟内杀死某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称为该微生物的致死温度。 答:( ) 60991.60991.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成温度比菌丝生长温度要高,故冬天栽培食用菌要用薄膜复盖。 答:( ) 60992.60992.连续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始终保持在最高稳定生长阶段。 答:( ) 60993.60993.酒精的浓度越高,杀菌能力越强。 答:( ) 60994.60994.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 与合成某种代谢产物的pH 是一致的。 答:( ) 60995.60995.0.1% 升汞可用于各种金属器皿的消毒。 答:( ) 60996.60996.黑曲霉菌丝生长温度比产酶温度要高。 答:( ) 60997.60997.丙酸、盐酸都可用作防腐剂。 答:( ) 60998.60998.由于分子量越大的物质产生的渗透压越高,所以罐藏食品通常用50-70% 的糖溶液。 答:( ) 60999.60999.青霉素因为能阻止G+细菌肽聚糖的形成,所以也能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 答:( ) 61000.61000.同种微生物菌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与积累代谢产物的最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理论复习: 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 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 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微生物都易于繁殖与传播,其中 空气湿度在45%--55% 病菌死亡较快,是人类适宜的空气湿度 测空气湿度会用到干湿表和计时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观察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这与它们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A.水B.空气C.温度D.气候 2.把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合作B.捕食C.竞争D.寄生 3.在大自然中,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 4.某同学做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下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最可能是草地一天湿度变化曲线图的是() 5. 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说明()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 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5.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8.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光 B. 植物 C. 蛇 D. 昆虫 9.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B、饲养动物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 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和环境 壹、单项选择题 1.(黑龙江98复赛)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A控制适当温度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D提供肥沃的土壤 2.(广西9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能量E土壤pH值 3.(河南97预赛)花芽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低温和光周期B中温和光周期 C温度和光周期D肥效和光周期 4.(河南97预赛)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温度B高度、纬度C阳光、纬度D阳光、地形 5.(河南97预赛)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 A秋天落叶B幼苗生长C花芽形成D花粉的萌发 6.(黑龙江99复赛)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同样树的叶子 A先黄B稍晚变黄C同时变黄D不变黄 7.(黑龙江99复赛)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且使其躯体和太阳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 A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C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8.(上海99;黑龙江99复赛)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壹”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 9.(陕西98)壹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 A深绿色的大叶,叶俩面有大量气孔 B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壹面有孔 C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 D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 10.(陕西98)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壹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光能B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11.(山东98决赛)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俩个主要因素是 A风力和雨量B风力和热量C热量和雨量D光照和热量 12.(广东99初赛)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壹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是自然分布在的植物。 A低纬度地区B低海拔地区C低降水量地区D高纬度地区 13.(广西99)肺鱼的夏眠是对什么的适应 A缺水B高温C缺食物D阳光 14.(黑龙江99复赛)右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壹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壹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壹种的分布最广泛 A1,2,3B5,3,4C3,4,2D2,1,5 15.(浙江97)决定水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温度B湿度C空气D光照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等。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看课本P4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装置中包含和两种实验环境,变量为。 ⑵黄粉虫幼虫选择什么样的个体?选择一条行吗?为什么?将幼虫放入实验装置中放入什么位置? ⑶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延伸探究】制定探究方案——水分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例子 ?水: ?温度: ?光照:

二、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是指。 同种生物之间: 不同种生物之间: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相互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 、,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课堂检测 1、对蛇、蜥蜴的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2、热带雨林中植物繁多,而沙漠中植物却十分稀少,造成这种特点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4、在同一块菜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光 5、影响一只蜜蜂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其它蜜蜂 6、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7、一块田地,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田间杂草 D、水分 8、柑橘在北方生长不好,影响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9、同种生物之间( )。 A、有互助、有斗争 B、无互助、无斗争 C、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 10、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多种

2020年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参照模板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授人:于景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D:应用)。 (2)碳循环的过程(D: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D: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习惯。 (3)积累生态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三、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与启发、提问相结合。 五、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定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3.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 4.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指的是什么? 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展示主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述新课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生阅读:P 91第二、第三自然段。 学生讨论: 1.什么叫“物质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师生归纳: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 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二)碳循环 学生阅读:P 92第一自然段。 教师演示:出示“光合作用”投影片,并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有机物无机物光合作用 )O CH ()(CO 22?? ?→? 教师演示:出示“呼吸作用”投影片。并请大家说出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 )(CO )(O H C 26126无机物有机物呼吸作用 ???→? 教师设疑:请大家分析教材P 92碳循环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2.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

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 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 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 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 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 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 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 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生物必修三单元测试题《稳态与环境》第五、第六章

模块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第六章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 2.下列属于分解者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B.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C.属于自养型的微生物 D.属于异养型的全部微生物 3.一种传染病的流行使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野兔全部死亡。在一条有野兔参加组成的食物链 中,首先受其害的是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 4.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一项是 A.草→田鼠→兔→鹿 B.蝗虫→麻雀→ 鹰→狼 C.虾→鱼→海豹→北极熊 D.绿藻→虾→鱼→鳖 5.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处的消费者级别及营养级分别是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6.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 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7.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耗量最 少,人们应采取下列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8.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与营养级 B.能量与个体大小 C.能量与个体数量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 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4项中正确的是 A.N1·M1>N2·M2 B.N1·M1=N2·M2 C.N1·M1<N2·M2 D.N1·M1≥N2·M2 10.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其主要原因是 A.环境资源有限 B.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 C.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散失 D.A+B+C 11.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_生物论文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标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以及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重点、难点分析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生态学工作者为了研究方便,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一定的空间范围,研究某时期种群的状况,因此,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就无从谈起。学习种群概念时,必须强调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这是学习群落、生态系统的基础。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群落构成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说它是难点,就难在学生不善于将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物种保护,农、林、牧、渔,人口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理解该理论在实践上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似乎空洞的理论用丰富材料充实起来,使之活化,才能化难为易。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只有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万万不可以空谈群落的概念。群落与种群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也必须阐明。可以说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二、教学思路:本课题内容的教学严防空洞无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使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讨论素材,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1.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2.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能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l)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

春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测试题浙教版

第 2 章 生物与环境 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 100 分,时间: 60 分钟 一、选 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 ( 2013·黑龙江大庆) “人间 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你认为影响山上桃花迟开 的因素是什么?( ) A. 光 B. 温度 C. 水分 D. 土壤 2. ( 2013·黑龙江大庆)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类生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B. 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C. 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氧和水等物质的循环发挥重要作用 D.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氧循环,通过呼吸作用参与水循环 C.湖中的鲤鱼、鲫鱼 D. 照射到湖中的阳光 4. ( 2014·广东)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联系 B .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 C .各类生态系 统共用阳光、空气等 D .各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5. 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 ,属于生 态系统的是( ) A. 微山湖中的水 B. 微山湖中的荷花 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 D. 微山湖 6. ( 2013·湖北黄石)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 .草→兔→狐 B .泥→小虾→小鱼→大鱼 C .蝉→螳螂→黄雀 D .田鼠→猫头鹰 7. (2014·湖南益阳) 下列有关生物圈、 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物圈包括全部的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B. 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范围,生态系统可能被破坏 C.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D.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3.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城的清风湖经过综合治 理, 开放。下列属于清风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的是( A. 湖中的细菌、真菌 B. 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已正式向市民 8. 右图中的动物③与动物②之间的关系是( ) A. 捕食 B. 竞争 C.合作 D. 互不影响 9. 人类作为生物 圈中的重要一员, 其 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 越大。那么,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 消费者 C.分解者 D. 生产者和消费者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及答案-修正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 (2)/ (3)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 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 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

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意: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此时这样的生态因素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生态幅即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 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讨论题 2.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哪些辩证关系? 生物受环境影响其分布区域和形态特征,同时还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着其周围的小气候和微环境。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部时,被称为限制因子。与此同时,生物为适应环境,还会从进化、生理、感觉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使其对环境的耐受范围发生改变,以生活在更多的复杂环境中。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即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二者相互对应,有暗含某种哲学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全面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众所周知,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把生态系统看作矛盾的统一体,生物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 3.试探讨说明生物的分部和数量与物理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耐受性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质量或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每种生物对于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有个最低点(耐受下限)和最高点(耐受上限),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成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耐受范围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有最佳的生理或繁殖状态。当物理环境哥哥因子在最适区附近时,则此地该种生物分布较为广泛,且数量较多;若物理环境因子偏离最适区向低或者向高发展,则此地该种生物分布会相应有所局限,且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4.何谓光周期现象,说明以光为指导因子的生态类型?试述光生态因子在引种驯化上的生态学意义。 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一)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光周期的不同,可以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要求日照时间需要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例如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等 短日照植物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玉米等 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黑暗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等 (二)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的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来决定的。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长而开始生殖的,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雪兔换白毛也是对秋季日照长度逐渐变短的一种生理反应。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 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从遗传的角度,所谓引种是指一个过程或方法。将一种动物引种指向新的地区等引进而前五物种。驯化是引种的一个后续过程,是引种在新的栖息环境中的巩固过程,是一系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

期末复习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 (1)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 (3)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4)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第一次摆脱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 局限: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 (1)对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5)生物界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生态系统 四 生态平衡_生物论文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2.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引导并训练学生在课后对周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状写调查报告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四)学科方法训练点训练学生形成宏观和整体的思维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2.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原理3.疑点:什么是植被、酸雨?4.解决方法:通过实例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由教师展示有关植被、酸雨的图像,并作相应的解释。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五、教具准备1.准备以下内容的录像带或VCD软盘(1)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的特大洪灾。(2)河北省北部地区由于大肆捕捉青蛙,造成小麦减产。(3)敦煌莫高窟上部被黄沙覆盖,洞窟已被流沙包围。(4)昔日的罗布泊是水青草秀的一片湖泊,今日的罗布泊黄沙浩荡,日月无光。(5)西南地区遭受酸雨的危害。(6)西南地区植被概况。(7)新疆、内蒙古地区的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优良牧草大幅度减少。六、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观看以上内容的录像或VCD软盘,由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该录像或VCD 内容反映什么问题?(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3)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由学生代表回答,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银幕展示前述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的。(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先让学生观看以下内容的录相带或VCD软盘(1)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的特大洪灾;(2)河北省北部地区由于大肆捕捉青蛙,造成小麦减产;(3)敦煌莫高窟上部被黄沙覆盖,洞窟已被流沙包围;(4)昔日的罗布泊是水青草秀的一片湖泊,今日的罗布泊黄沙浩荡,日月无光;(5)西南地区遭受酸雨的危害;(6)西南地区植被概况;(7)新疆、内蒙古地区的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优良牧草大幅度减少。)然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问题。(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什么是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了这三方面的平衡,就处于生态平衡之中。应该怎样认识生态平衡?首先要理解平衡两字的含义,我们所说的平衡是指相对平衡,形成平衡的各种成分都保持一定限度的动态。自然界在长期进化中所形成的动态平衡,是建立在各种成分的特定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的。人类参与并适应了这一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它的弹性或可塑性。就是说,生态系统内的某一个环节,在允许限度内变化时,整个系统可以进行适当调节,并保持原有的相对稳定状态,不致遭破坏,或遭到轻度破坏后,可再度自行修复。我们知道,自然界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就生物集团而言,不仅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它们之间在数量上,甚至在种类上发生改变。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种群内部亦竞争、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断发生,因而不可能存在绝对平衡。(在阐述生态平衡的概念时,应使学生明确:①生态平衡是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而稳定的阶段的状态;②平衡是指系统内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几乎相等;③稳定状态是指系统内各生物功能类群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这三大功能类群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并且有典型的食物链关系。稳态是平衡的具体表现;④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进化过程中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又是生态系统向着较大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发展的基础。)(二)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系统为什么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呢?主要是由于: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不同部分的调节所抵消。例如:草地鼠对草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在牧草生长不良的季节,某些鼠类可能处于休眠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