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采茶戏的起源和影响

采茶戏的起源和影响

采茶戏的起源和影响
采茶戏的起源和影响

采茶戏的起源和影响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

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影响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

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

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本文来自该娅网摘)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协议,它允许计算机相互交流,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最初的NCP 协议下的ARPANET上连接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 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但在NCP 协议下,目的地之外的网络和计算机却不分配地址,从而限制了未来增长的机会。但无论如何,ARPANET成为了第一个简单的纯文字系统的Internet。可以说,最早促使互联网最初起源的推动力是冷战时期的军备角力思维。 2、TCP/IP协议的产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

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及种类

一、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1、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①神农尝百草至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 ②我国的地区有树龄超过2000年的野生大树: ③茶叶是从唐朝起自我国向朝鲜、日本、荷兰、葡萄牙、英国、俄国、美国等传播: ④茶称谓起源于中国。 2、茶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发现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①神农时期:大约5000年前,茶生叶被用来煮着喝,作药用; ②春秋时期至西汉初:大约2000年前,茶叶作为食用; ③汉朝:1500年以前,茶叶已成为宫廷饮料;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④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饮茶已十分普及,兴起茶道; ⑤宋代:1000年以前,讲究水质、斗茶活动,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已达登峰造极; ⑥明代:据今600多年,朱元璋下诏“摆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撒茶开始流行;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⑦清代:300年以前,茶馆开始盛行,中国茶开始大量出口,独布世界茶市,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⑧清末至建国前,由于清政府腐败和战乱,茶道走向衰弱: ⑨改革开放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开始复兴。 二、茶区的分布 1、世界茶区分布 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分布在世界五,其中亚洲的面积最大,并以中国为最。 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以生产红茶为主,出口占据欧洲市场的主要部分;日本主要生产蒸青绿茶,有小部分乌龙茶;中国的茶叶种类最齐全,有六大茶类。 2、中国茶区分布 四大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物种起源》一部汇聚了达尔文一生的心血完成的史诗般的巨著,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用进化的观点阐述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极其精辟地论述世间万物为顺应历史变迁,繁衍生息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理所当然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是《物种起源》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达尔文要阐明的理论核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一经典的观点解释了世间万物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和推翻了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的“神造论”。达尔文用它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历史演变,地理变迁,形态分宜,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使这一理论永驻人们心中。而他,也因此成为了进化论的奠基人,在生物认识这一板块留下了永恒的光辉!而这,也不枉他用尽了毕生心血,环游世界各地所历尽的万苦千辛。我想伟人之所以伟大大抵都是如此的吧。 达尔文回顾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1881年,他告诉人们,自己遵循这样一条治学原则:“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而我不能反对每一问题成立一种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考虑到当时宗教的社会习惯势力和神学的影响,考虑到研究进化论这一问题

本身的难度,我们可以体会“保持思想自由”对达尔文是特别有意义的。“保持思想自由”在达尔文身上具体表现为富有怀疑精神和不自满、不保守。无须说,他的进化论是对当时宗教神学观的叛逆,是大胆怀疑的产物。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似乎不像赖尔所说的那样。”他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火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珊瑚虫长年累月筑成的。 后来,他自己成了权威,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起来,而是仍然富有怀疑和进取心。有一次,他读着刚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书,作者引用比利时一位学者发表在权威杂志《比利时皇家学会会报》上的一段实验资料:用近亲的兔子交配许多代,丝毫没有发生有害的后果。人们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习惯于不去怀疑。但达尔文认为,这一实验报告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写信给那家杂志,提出自己的见解,询问实验是否真实。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复,那个实验报告是伪造的。达尔文从来不以伟人自居,他知道虚怀若谷对科

茶叶的起源和传说

茶叶的起源和传说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经过历代长期的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传播世界,造福人类。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贯穿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展进展中。 远古到南北朝时期 相传由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即有“茶”的记载。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追述中可知,我国商末周初之时,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尔雅》在“释木”部中记载,“槚,苦荼”。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反映我国西汉时期古巴蜀地区居家已有烹茶、饮茶的情节。东汉华佗在《食论》中指出,“苦荼久食,益意思”,即饮茶有益智的功效。东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则把饮茶视为清廉节俭的象征。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便利南茶北运和文化交流。社会出现将

“荼”字减去一笔,俗写成“茶”,自此便成为专用的茶字。 唐代开元年间,北方佛教禅宗兴起,坐禅祛睡,倡导饮茶,饮茶之风由南方向北方发展。上元至大历年间,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分述茶的起源、采制、烹饮、茶具和茶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叶专家微信公众平台“有聊茶馆”,陪你聊茶,聊养生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华茶文化的艺术珍品。茶叶专家微信公众平台“有聊茶馆”,陪你聊茶,聊养生 明朝时期 明代朱元璋体恤民艰,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从此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Agency)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最初,网络开通时只有四个站点:斯坦福研究所(SRI)、Santa Barbara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SB)、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和犹他大学。ARPANET不仅能提供各站点的可靠连接,而且在部分物理部件受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在网络的操作中可以不费力地增删节点。与当时已经投入使用的许多通讯网络相比,这些网络中的许多运行不稳定,并且只能在相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才能可靠地工作,ARPANET则可以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间互相通讯。 ARPANET的两大贡献:第一、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第二、产生了今天的Internet,即产生了Internet最基本的通讯基础---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 1985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的时候,他们想用现成的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NSF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NSFNET。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在九十年代以前,Internet是由美国政府资助,主要供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但近年来该网络商业用户数量日益增加,并逐渐从研究教育网络向商业网络过渡。Internet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优势是能够实现一对多人的信息传递。(2)与专家和科研人员的网上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布告板提出问题听取专家学者和用户各方面的建议。(3)了解商业机会和发展趋势:更多的公司通过Internet收集、调研和销售与商贸活动有关的信息。(4)远距离数据检索:查询各种商业性和专业数据库。(5)文件传输(FTP):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配合与联络:如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将设计方案直接传输给生产厂家。(6)检索免费软件:目前在Internet的公共软件里,有许多免费软件,很多公司利用这些软件来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7)研究和出版:出版商利用FTP进行文稿的传递,编辑和发行,以减少出版和时间和费用。 近几年,Internet规模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连接的网络7万多个,主机达500万台,终端用户近1亿,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Internet在中国起步较晚。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通过国际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信息检索,开始初步接触Internet。1990年,中科院高能所、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石家庄54所等单位先后通过X.25网接入到欧洲一些国家,实现了中国用户与Internet之间的电子邮件通讯。1993年,中科院高能所实现了与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的国际数据专用信道的互连。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互联网+由来

“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马”(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 两年来,马化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2013年底的腾讯WE大会上,马化腾再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关系的看法。他视“互联网+”为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之一,“互联网+”式创新正在涌现。 “‘+’是什么?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马化腾在2013年腾讯WE大会上称,“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已经不敢轻视互联网这个话题了。”他认为,互联网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就像带来第二次工业的电力一样,与各行各业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提升关系。 其实过去已经有很多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成熟案例,比如互联网+通信就是即时通信,互联网+零售就是电子商务。传统行业一开始对于结合互联网感到不适应,害怕收入根基被动摇,但事实上互联网帮助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后,带来的新收入会远远大于过去的收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互联网可以“+”哪些行业? 目前在民生、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领域,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民生领域,截至2014年底,各级政府已经在微信上开通了近2万个公众账号面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移动电子政务是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例如,武汉交警通过微信服务号可在60秒内完成罚款收取,此项功能全年可为武汉驾驶员窗口缴罚节省时间达140万小时,节约警力300人。 同时,广州、深圳和佛山率先成为微信“智慧城市”,很快武汉和上海也要加入。比如,已经有91万广州市民通过微信上的“城市服务”入口获得医疗、交管、交通、公安户政、出入境、缴费、教育、公积金等17项民生服务。医疗挂号、违章缴费、招考查询、社保缴费,甚至报税都可以在微信上直接完成,诸如户口办理等基础服务也无需多次往返公安办事窗口,手机上就可以一次性完结。 在教育领域,目前腾讯已与超过5000家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腾讯课堂,面向中小学、大学、职业教育、IT培训等多层次人群开放课程,每周上课人数超过7万人,课程总数达3万多门。在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使得“口袋里的医院”正在成为现实。目前全国已有近100家医院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超过1200家医院支持微信挂号,服务累计超过300万患者,为患者节省超过600万小时,大大提升了就医效率,节约了公共资源。 例如,把广州60家医院装进微信的“广州健康通”公众号2014年11月正式启用。这使得市民不仅可以了解广州市各大医院预约挂号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微信预约挂号,实现“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预约挂号服务,这也解决了看病“三长一短”(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结算排队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问题。 在交通领域,滴滴打车等移动互联网运用的出现,正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马化腾3月4日晚与媒体交流时特别提到,互联网交通,现在还没有到大家达到共识的阶段,比如说出租车行业是不是要改革,但从很多角度看,(移动互联网)增加了车辆的利用率,这对提高效率、减少排放都有帮助。 “虽然是好事情,但是政策法规怎么定是非常难的。不过大家的方向往好的方面努力,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应该这些问题都会慢慢得到好的解决。”马化腾称。 在金融领域,李克强总理今年1月初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敲下电脑回车键,卡车司机徐军就拿到了3.5万元贷款。这是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开业的互联网民营银行完成的第一笔放贷业务。该银行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更无需财产担保,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 马化腾在此次两会的建议提出:“融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使小微企业难以从传统银行得到

20101126 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基础知识 主讲人:杨春明 第一节互联网发展史 一.Internet 的起源和发展 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ARPAnet称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 ◆它是Internet 的主干网,它为Internet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Internet 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 的商业化。 1983年ARPAnet 分裂称为两部分: ARPAnet和存军事用的MILNET. 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NSFnet 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 而称为了Internet 的主干网。 NSF 指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它建立的网站NSFnet。 NSFnet对Internet 的最大的贡献是使Internet 全向社会开放。 二.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1.关于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 我国已建成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 ChinaPAC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 2.关于中国Internet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试验阶段(1986~1993) 第二个阶段起步阶段(1994~1996) 第三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97~至今)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化工程进入互联网,实和Internet的TCP/IP 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有互联网的国家。 3 Internet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Internet的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三个阶段。 ●Internet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 施。 ●信息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 标志之一。 Internet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水学入门讲义

风水学入门讲义(1) 2009-03-17 19:12:54来自: 圆圆的圆(去云游吧~) 编者按:人类一直在追求和平的环境和健康的体魄,然而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事,却往往联系得如此紧密,大大超出了人类现有的认识水平。对于许多民族和国家的人来说,不会认为自身的健康和自己的住宅以及过世家人陵墓的方位、地势等问题有太大的关系。但在中国,这个问题已经历了数千年的验证。也许用全息论的观点,可以做出一点勉强的解释。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内容繁多,其中包含的“风水学”更显得博大精深,为中国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发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像一颗灿烂的明珠,永放光芒。自古以来,人们用风水知识进行趋吉避凶、解除病苦和贫困,乞求子孙的繁荣、福禄的旺盛、仕途的顺昌、爵位的升迁等方面,均依赖选择、改变风水来实现。因此,古人总结为:风水之道“夺神功,改天命。”风水知识浩如烟海,笔者只能以所学之微不足道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风水学的基本含义 二、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三、浅谈风水知识的基本内容 (一)形势 (二)理气 四、罗盘的发明和应用 五、风水对人体生命的影响 六、学习风水的现实意义 一、风水学的基本含义风水这一名字起始于中国晋朝托名为郭璞(公元276——324年)所著的《葬书》。

书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又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夫土者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在这以前人们把风水文化称为堪舆学。《玄灵修真辞典》中说:“堪舆,属传统文化方术之一,堪舆风水之术,在我国民间流传较广,①天地的代称,《淮南子》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②即风水,指住宅基地或坟地形势,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还可理解为:堪者仰观天象,舆者俯察地气。《辞源》说:“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辞海》说:“风水。也叫堪舆。……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风水理论的核心是人,它追求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天、地、人三者之间,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不偏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注重天时、地理、人和之间的协和自然美。故有人又称风水学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的学问”,也有人称它为“美学”,还有人称它为“环境学”、“元素学”、“软科学”等等。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人居住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二是对居住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选择,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即理气),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摘《风水探源序》)。风水学有时还叫地理风水或简称地理学,很早以前还有称其为青乌、青乌术的等等。 二、谈风水学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人对地理风水的意识产生很早,“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那种危机四伏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先以树木为巢舍,后来在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首先对居住环境进行了改造。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半坡村遗址,“选址多位于发育较好的马兰阶地上,特别是河流交汇处……离河较远的,则多在泉近旁。”西安半坡遗址就座落于渭河的支流浐河阶地上方,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适宜生活和开垦。由此可知,那时的部落对居住环境已有所选择,并且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对地理环境和风水知识有所认识的基础之上,懂得居住方位与日照和风寒的关系。如半坡中间的房子朝东,围绕大房子氏族成员的房子多朝南,即表现出“喜东南,厌西北”的特点,遗址四周有防御性豪沟;沟北、南有公共墓地,居住与墓地分开(《风水探源》)。 到了殷周时期,已有卜宅之文。如周朝公刘率众由邰迁豳,他亲自勘察宅茔,“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

4G网络起源及发展历程

至古到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流。从古代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书、快马驿站,到现代的书信电报、电话网络。通信的方式、速度、强度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更高更快更强同时成为了通信的标准。现在的3G,即将来临的4G,就是指第三代无线通信,第四代无线通信,为了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通信目的,技术更新更快。 1G网络,就是第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它采用了频率调制,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如NMT 和AMP S等。 NMT于1981年投入运营。移动电话(NMT)是符合第一代通信技术的标准的一种技术,它主要应用于国家、东欧以及俄罗斯。美国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 PS),AM PS在无线传输中采用了频率调制,还在美国建立了公共交换电话网,给人们使用。其它还包括英国的总访问通信系统(T ACS)以及日本的JT AGS,西德的C-Net z,法国的Ra di oc om 2000和意大利的RTMI 等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2.4kbit/s。由于1G无线系统在设计上只能传输语音流量,并受到网络容量的限制,它不能够满足向人们普及的需要,因此现在已经被淘汰,不再使用了。 随着1G的淘汰,2G网络,即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移动通信网从80年代到90年代,短短的二十年时间,迅速地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向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很快以数字语音传输技术为核心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代替了1G。代表为GSM,即Gl 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 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 GSM是世界上主要的蜂窝系统之一,是2G的主流技术,数据速率为9.6kb/s。GSM80年代兴起于欧洲,1991年投入使用。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到了2001年,在全世界的162个国家已经建设了400个GSM通信网络。G SM不仅提供标准化的列表和信令系统,还开放了一些比较智能的业务如国际漫游等。GS M手机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用的手机,它提供了一个智能卡,我们称之为SIM卡,并且机卡可以分离,这样我们在使用时,在更换手机并且定制个人信息这方面都十分便利了。但GSM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在网络用户过载时,就不得不构建更多的网络设施。 为了解决2G网络的问题,无线通信技术在发展中出现了过渡的 2.5G技术。2.5G是基于2G与3G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一种基于G 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代表为GP RS (General Packet Ra di oServic e) ,即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2.5G的主流技术。理论最高数据速率为171.2kb/s,比2G在速度、带宽上有所提高,可使现有GSM网络轻易地实现与高速数据分组的简便接入。 随着技术的进步,3G网络在人们的期待中逐渐来临。3G表示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即面向高速、宽带数据传输,是泛称能够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可能的增值服务将包括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电话会议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服务。最高可提供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主流技术为CDM A技术。 3G网络和现在网络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可以提供基于高速分组数据的丰富的多媒体业务。至于普通通话,和现在的网络是基本相同的。3G有三大制式,G SM升级后的WCDMA,CDMA 升级后的CDM A2000,以及我国自主开发的TD-S CDMA。 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其号段为157。标志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T D的商业化应用正式起航。而后,中国联通、电信也发布了不同的3G品牌。 到现在,3G已经大量的投入了使用。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将更加广泛的适应广大人群的使用,在人群之中普及。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给人们带来不少享受。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 4G 开始兴起。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 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在业务上、功能上、频带上都与第三代系统不同,会在不同的固定和无线平台及跨越不同频带的网络运行中提供无线服务,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更接近于个人通信。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把上网速度提高到超过第三代移动技术50倍,可实现三维图像高质量传输。4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要比3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高一个等级,对无线频率的使用效率比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统都高得多,且抗信号衰落性能更好。 4G还包括高速移动无线信息存取系统、移动平台技术、安全密码技术以及终端间通信技术等,具有极高的安全性,4G终端还可用作诸如定位、告警等。4G较3G有了很大的发展,能更好的适应个人应用,和快节奏的生活,且功能更加强大,应用更加广泛,更安全。 4G网络是第四代通信技术,他结合了3G的优点,拥有更快的速度,更齐全的功能,是将来人们理想的科技用品,现在已经有部分投入实验和应用,相信我们不久的将来将会使用上4G 手机,4G网络,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阐述互联网的诞生、普及和未来发展趋势

阐述互联网的诞生、普及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与很多人的想象相反,Internet并非某一完美计划的结果,Internet的创始人也绝不会想到它能发展成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没有人能想到它会进入千家万户,也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商业用途。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 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Internet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 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当前的时代是信息科技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超乎人们的想象。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谈到互联网的普及,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致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 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 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 发展。 茶道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茶联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艺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 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 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 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 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看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还看了: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起初知道达尔文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当时只认为他是一个和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科学家,直到高中从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逐渐对达尔文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现在当我认真拜读过《物种起源》之后,真正感觉到一位博物学家的伟大研究和他带给人类世界的巨大改变。 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机制,自然选择学说则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亦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等一同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书中通过向我们例举很多动物的实例,向我们证实:现在生存着的所有生物,无论多么迥然不同,都有个共同祖先,物种绝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进化,有的灭绝了,有的分化出新种,有的似乎停滞,成了所谓活化石。甚至生命本身都可能是由一泓热水中的无机分子形成的,此过程即是与生物进化相对应的化学进化。这中间起着关键作用的,是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生物的变异是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方向的,但环境(选择压力)决定了哪一种变异更有利于自我保存。?通过这种机制,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产生了。而生物无论怎样多样或者美妙,都不必要乞灵于造物主的美妙设计。 在我看来之所以达尔文地位特别,是因为他既不是单纯的博物学家,也不是单纯的哲学家。他在完成四年的旅行之后又用了二十年时间思考和撰写《物种起源》,为的是将一个抽象的理论建立在稳固的事实基础之上,这一点要比理论本身的更能让人们接受。 “达尔文革命”是一场科学革命,也是一场哲学和观念的伟大转变。如同哥白尼一样,达尔文使混沌的世界变得清晰,为了大胆的证实自己的理论,不得不与各种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发生冲突。例如在基督教中,圣经上白纸黑字写着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宇宙和人类,世间万物分别出自他手,并且此后未曾改变。如果把这看成是描述性的真理,那么进化论自然就是异端。进化论的早创时代充满了与圣经直解论者的冲突,自然毫不足怪。 我认为所有的科学研究,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是应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换句话说,当你着手进行一项研究的时候,需要回顾一下以往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是让自己清楚,以往的研究已经进展到了什么地步,另一方面也是让读者清楚,自己的研究和以往的研究相比,创新的地方是什么。 如果没有读过《物种起源》,而仅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一直以为,在达尔文之前,没有人认为物种是进化的,也没有人提出过自然选择,更没有人提出过环境的变化与物种进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达尔文之前,有许多人都提出过上面这些问题,只是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对这一问题有所认识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布丰、拉马克等。 说到达尔文不得不说的人便是拉马克。在着名的长颈鹿例子中,拉马克认为长颈鹿是因为用进废退的原因脖子不断变长并遗传给下一代,而达尔文认为长颈鹿本身就有脖子长短之分,只是后来因为生存斗争淘汰了脖子较短的长颈鹿,符合适者生存的理论。可见,达尔文是在已有的进化论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并且提出新的观点,而不是凭空捏造。 达尔文在“绪论”中写道:“博物学者们接连不断地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诸于外界条件,如气候、食物等。从某一狭义来说,正如后面即将讨论到的,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譬如说,要把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喙,如此令人赞叹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