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古代语言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姓名:廖丽葵

学号:2007014143025

班级:07中师1班

提交时间:2010-5-10

论文成绩:

教师评语: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

摘要:根据命题“汉字问什么要改革”,本文从进化论角度进行了阐释。具体从对汉字改革历史的回顾,得出改革为“优胜劣汰”之果,是人类自觉作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从汉字改革的效果,也可以知道历史几次汉字改革对社会基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强调汉字改革的方向,不应走“汉字拉丁化”的路子,而应该根据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我们汉民族的发展需要去选择改革方向。

关键词:汉字改革;优胜劣汰;选择;拉丁化;发展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这个命题,我认为本身就包含着肯定汉字改革的意思,那么我们要解决的就应该是“汉字为什么非得改革不可?改革是如何促进汉字发展的?”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我觉得,用进化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是最恰当不过了。达尔文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论是文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承的理由,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需要它。而最切合人们需要的那一方,就能获得生存的权利。汉字改革之所以势在必行,正是因为,改革符合人们对汉字使用的需求,符合人们生活实用的要求。

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汉字改革历史。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历经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现在的简化汉字,共8次字体变化。其中,能称为改革的,有大篆、小篆、隶书和简化汉字,楷书、行书、草书则只是由隶书派生出来的几种书体,称不上改革。而全国性的改革,则是小篆、隶书和简化汉字三种。他们的趋势都是简化,而意图不同。小篆是由大篆等文简化而来,为秦国一统之用,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是单纯为书写方便之用,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的系统的简化,简化的主要是笔画形态,而非字形本身。真正对汉字进行了翻天覆地大改革的,是现代的简化汉字,即简体字,它的诞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汉字本身的需要,繁体字字体实在是太多,连文人本身都不耐烦书写,连蒋介石时候的教育部长都说:“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应该作些简化。”二是,为了配合政治改革,需要壮大民众力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才,所以要扫盲。而繁体字,不适宜半路出家的人学习使用。这些人,不是学堂里的乖乖生,他们在苦学繁体字不得其效的时候,多半会依照自己的意愿和方便,进行略写、简写,使汉字简化。改革扫盲活动大势所趋。笼统地说,汉字改革,都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得心应手地使用汉字,是为了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汉字统一和简化的效果,也是有史可鉴的。汉字统一,使多民族的中国能够始终保持统一局面,不闹分家;能够使不同方言的人,用汉字即可交流,畅通无碍。而新时期的汉字简化,则使得更多本来没有机会识字念书的人(如农民、工人)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汉字,为学习科学知识做好铺垫,提高了民族素质。

纵观汉字改革的历史,几经曲折,至今仍方兴未艾。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汉字使用情况基本稳定的今天,有没有必要对汉字进行进一步的改革?面对西方拉丁文字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汉字改革又该何去何从?

从各方面考虑,本人比较认同江泽民书记的意见:他在1992年12月就语言文字工作曾提出了这样三点意见:“一、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二、海峡两岸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三、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汉字不能拉丁化。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如今国民的文化普及程度已经相当的高,即使不能全部会写,起码基本能认,再加上现今基础教育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实行了九年义务,孩子们不认字或者说没有条件认字的情况几乎是可以避免了。简体字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我认为现在基本可以说,我国已经没有认字层面的扫盲需要了。而简体字既为大多数国民所接受使用,也没有别的需求要满足,汉字大可以维持现状,保持使用。当然,在余力之外,随着人们的知识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对汉字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时,适当恢复一些当初简化得不是很好的字,如备受非议的“爱”字,也是可以的,但是这要顺其自然,看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而定,不能强求。

第二,作为表意文字,作为方块字,汉字具有无法忽视也不能磨灭的优势。这个,已经有许多学者运用各种方法,从各个角度去论证过了。大体有几点:首先,跟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具有超时空的优势,能够跨时代、跨方言区域交流无碍,从长远目光来看,是非常适合于现代人们所认同的“未来大同世界”“地球村”的实际应用的,因此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跟拉丁文字相比,方块字更便于阅读和记忆,更为科学合理,这是由它的二维排列构成有关。有人举例,

①●●●●●●●●●●●●●●●●

●●●●

●●●●

●●●●

●●●●

同样的数目,以第二种排列更为直观明了,简单好认。同样是牛,拉丁文字有许多不同的词汇来表示,如:

牛ox

公牛bull

母牛cow

小牛calf

牛奶milk

拉丁文字表示各种牛时,字母的选择、排列都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几乎是独立的个体,记忆时需分别记忆,这样会增加大脑负担,不利于阅读写作活动;而方块字,因为可以随意组合,所以即使不认识这些词,也可以单从“牛”字,便将这些名词归为一类,非常便于记忆。

诸如此类,不一一例举。

总而言之,汉字,方块字,表意文字,没有需要自卑的理由。

第三,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我们的大作家余光中在他的名作《听听那冷雨》中,也曾经这样深情地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从中我们可以感性地认识到,汉字对于我们汉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具有的那种凝聚民族情感的独特力量。我们对方块字的感情和依赖,不是一两句“难写难认”就能抹杀的。有人以快些学会拉丁文能使后代更快地接受科学知识为由,认为非得汉字拉丁化了,我们的科学才能上去,这种观点,无疑是鼠目寸光,不可取的。虽然,最近几百年的科技是西方国家领先,当今科学技术的基础语言也是英语,但是谁能断定,几百年后,仍然是这样的情境呢?谁又能保证,随着各国科研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永远以是英语文字为中心呢?一切,皆有可能。蝌蚪文虽然因为其使用国的一时强大而风靡当代,然而,永远也不能取代汉字的独特存在。所以,我们虽然不能骄傲自满,不能固步自封,但也绝对不能因为这么荒谬的莫须有的理由而放弃自己本身。

据此三点,我认为目前西文入侵造成的汉语使用困境并不构成汉字本身改革的理由。现在汉语面临的问题是,规范使用,不被西化。虽然现代许多社会精英都是被逼着学习过外语的人,而且在各国开放交流的氛围中,也逐渐地习惯英文缩写字的使用,但是这毕竟是在较狭窄的层面上的。因为,没学过外语的老一辈,和未必还会被强制学习外语的新一辈,还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在接受过外语教育的中青一辈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如地使用这些缩略词。在缩略词的泛滥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表音文字的局限性已经表露无疑,不同专业的词汇不同,缩略词的样子却如此类似难以辨认。经济行业的人,不一定能看懂体育缩略词;体育专业的人,不一定能看懂医学缩略词;医学专业的人,不一定能看懂物理科学缩略词,诸如此类。如果,对缩略词不加以规范,听之任之的话,汉语本身的规范和美感被破坏不说,但是对新词的记忆,就让人够呛了。相信,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必将会朝着从简的模式改造合适的文字,然而,绝对不会是这种增加阅读负担的词汇、语言。

汉字改革是无可厚非的,汉字会改革,汉字也许还会进一步改革。也许会从实用角度继续简化,也许会从审美角度恢复繁体字或者适当变形,难以预言。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改革必定是根据大部分人们实际应用需要,而不是根据那一位专家或者那一些特定人群的需要,就能实行的;更不能因为某位名人说过要改革所以便改革这样莫须有的理由而实行。因为,汉字是人民的,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因此,那些以民族狭隘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个人功利主义等为思想基础而叫嚣的所谓汉字改革方式,都是行不通的。我相信,汉字因为它本身的优势,加上汉民族独特的创造能力,必能更加长久地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世界语言大战中占有一席生存之地。

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 由汉字繁难而引发的汉字改革问题,自五四运动前就是一些学者文人广为讨论的话题,到五四运动时达到了高峰,此后一直常论不衰。汉字究竟难不难学,难不难认,难不难记,这个问题恐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问题。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作为成年人,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我们应该对于汉字的日常使用不会有困难,因此也就很少去想这个问题。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于现代汉字发展的历程当中。 一、汉字发展的现状 最近读到王开扬先生的著作《汉字现代化研究》,此书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书中用了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来论证汉字的繁难、不合时宜,以及拼音文字的简便、发展前途。书中有这样几句话:“在实行拼音文字的国家,儿童只要掌握了字母和拼写规则,就能自动进入阅读和写作。这个过程是很短的,少则一个月以内,最多是一年半到两年,这由他们的表音文字和口语的密合程度来决定。”①初读至此,觉得不可思议,简直天方夜谭(也许是拿自己学汉字的心理来做比较吧)。就是学习拼音文字,比如英语,它的26个英文字母倒是好学,但要达到能够拼写和阅读的程度,恐怕也不会这么容易吧。本人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惭愧之至,英语水平还是不怎么样。因为规则是有,但不合规则的东西也有很多,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死记硬背。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非母语的问题,因为拼音文字和口语的结合比较紧密,我们不会说,当然学起来就困难重重了。 接着又看到一个材料:“语文现代化前辈学者刘泽先生说:‘儿童获得文字的充分读写能力,据说,德国大约要一年半,英美大约要两年,而使用汉字的国家,例如中国和日本,大概要多好几年。’”②不知道这个“据说”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要真是可靠的说法,那么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要可怜得多了。真是”难了不会,会了不难”。现在想想,我们小时侯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驾驭汉字了,可能对当初初学时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写的艰难和辛苦已经淡漠了,当看到孩子们依然重蹈覆辙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现在看来,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确实有其不易学的一面。中国的孩子们在学前所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是由家长口头传授的,而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孩子们,从书本上自己直接获得知识的年龄,明显要早于中国儿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差距。 那么怎样解决儿童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之间的矛盾呢?王开扬先生在书中认为用汉语拼音文字,就能解决这一矛盾,这也是一部分语言工作者和语言学家所提倡的。而且,通过局部性的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为什么仍然使用汉字而没有用汉语拼音文字呢?因为汉语拼音文字从宏观原理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它得以推行的条件还不成熟。首先,汉语拼音是记音文字,它要求各地区的语音的一致性,而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有七大方言区,更有许许多多的次方言区,有的方言区之间甚至根本无法用方言沟通,虽然我们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而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

关于汉字改革的综述

关于汉字改革的综述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这种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汉字,与表音体系的文字相比,其优越性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叶斯伯森所说:“原来认为汉字是原始语言,落后语言,儿童语言。现在才知道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汉语仅用400个音节作为基础,加以四声,最多不过1600个左右。居然以这样少的单音节,颠来倒去,反复使用,就能毫无瑕疵的把意义表达得一清二楚。这是英语望尘莫及而又望洋兴叹的。”但是我们知道汉语一直能经久不衰,它也一直在进步的。从它产生的那刻起,就一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和文化得发展,有两项具体内容:一是字形的简化与规范,二是拼音化。汉字的形体从初期的甲骨文到小篆,以匀称圆转的线条文字统一了字形,隶书又使汉字笔势和结构得到改变,草书的笔画又打破了隶书和真书的笔势和结构,简化字又总结了真书的简体和异体汉字,使笔画和字数得到了精简。 汉字简化运动都在积极推进。李斯用小篆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和规范,固定各种偏旁符合和形体,确定每种偏旁在字体中位置,每字的形旁固定,彼此不能代用,统一书写笔画。唐代《字样学》对六朝以来的文字混乱现象进行整理,使楷书流传至今。宋元以来简体字在民间大量流传,但统治者视其为“俗体”而不承认,直到清末才把简体字作为简体字来使用。 早期汉字简化的原则主要有五个方面:1,变图形字成为符号,如“车”;2,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3,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复杂偏旁;4,截取原字部分代替本字;5,用笔画简单的字形更换复杂字形。 汉字的改革争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祖先的文字继承下去,另一种就是改革文字。关于文字改革,提倡者卢赣章在1892年说过:“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之下之至难者。” 上个世纪,不断有汉字改革者提出方案,尝试用各种方法改革文字。其中,一种是全盘西化,废掉汉字,代之以拼音字母。代表是王照等人议定的“注音字母”。钱玄同,赵元任等人制定的“国语罗马字”。还有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制定的“拉丁化新文字”。另一种就是尝试着对繁难的汉字进行简化,采取削减笔画等方法对汉字进行改革,然后再变为拼音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6年拟定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正式推出。其长远目的是为文字改为拼音文字作准备,同时更多的人是在探索文字改革问题。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对待文字改革的态度几乎成了个人政治上是否进步的衡量标准了。因此,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文字的局部改革先简省汉字笔画,最后才过渡。 到八十年代末,人们开始客观的看待文字改革,重新审视汉字的价值。国家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文字的改革意见也不再是“走拼音化方向”了。引用黄伯荣的话说“汉字的前途如何,能不能实现拼音化,什么时候实现,怎样实现,那是奖来的事情,不属于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这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汉字不会变革成拼音文字。 汉字不能走拼音字母化的道路,改革应只限于内部的整理,简化,因为汉字字数庞大,笔画繁杂,有的字体不太统一。多年来,我国的语言学家多次对汉字进行了有效的整理和简化。1964年,国家公布了《简化字总表》,1955年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88年国家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子表》,明确规定了每个字的字形标准。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7体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 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 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唐) 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 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 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

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 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 的古汉字资料。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这些甲骨根基 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 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 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钻凿 "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 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在已 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 4000 摆布 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甲骨文献的内 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 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 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 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缝。这类裂缝叫做 " 兆" 。 文里占卜的 "卜" 字,就像 模样。处置占卜的人就按 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 甲骨 兆的 照卜 咎。 时的 此

论汉字改革成拼音文字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论汉字改革成拼音文字的必要性和 不可能性。 必要性:汉字不能标记汉语的语音,因而汉字形体复杂,笔画繁多,产生不少字形体相似,不易区别的汉字。加之汉字数量繁多,汉字的难读、难写、难记、难认是造成我国至今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盲和半文盲的一个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在推广普通话,但是直到今天还有近半数的人不会讲普通话。由于汉字没有明确的读音标示,造成我国语音‘南腔北调’‘语不同音’,也是普通话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如今计算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已经普及到各个角落乃至家庭。计算机的核心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都是英语,所以说英语国家的人,可以在计算机上自如的读写信息,对话以及编写各种程序进行计算、设计和各种控制。对我国而言,一方面,汉字信息处理必须通过编码,这繁杂的程序以至影响我国长期以来计算机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五笔输入法难记难学,许多人选择拼音输入法,然而拼音输入法最大的缺点在于选字,这严重影响了打字的速度和效率,这又体现了汉字在应用上的缺陷。因为社会不断发展,新生的词层出不穷,汉字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必然要求汉字需做出调整和改革。

不可能性:汉字改革有其必要性,然而也有其不可能性。第一,文字必须适用语言的结构特点。汉语是单音节语,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没有形态变化,因而和方块汉字十分吻合。第二,从文字本身的状态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其长短。汉字记录语言的语素,词,而不记录音素、音节,故有贯通古今,超越方言的特点,具有稳固性。拼音文字记录语言的历史原则和现状原则各有缺陷。第三,汉字和汉语形音分离,故形体可不随语音变化而变化,汉字如变成表音文字,会演变成书面语的分裂,会使各方言分化成不用的语言。汉语方言复杂,彼此不能通话。如果改成表音文字,各个方言就会演变成口语、书面语形式都不同的语言,不利于民族团结。第四,汉语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数量则很多,故语言中同音语素特别多。一旦实行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会无法从数面上区别同音词。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第四,有些无形可象的字用假借,故把文字作为一个语音符号来运用,具有了表音文字的发展趋势。但形声字的大量出现,是汉字的创造十分便利,从而遏制了汉字的表音倾向。第五,表音文字不利于继承文化遗产。第六,表音文字不利于继承书法艺术。总之,汉语的实际状态还难以实行拼音化。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汉字改革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汉字改革 ——论秦始皇“书同文字” 高更生 我国古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革命措施,破旧立新,大胆改革。其中“书同文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书同文字”,也叫“同书文字”、“书同文”或“同文书”,意思是要用同一样的文字来书写。任何文字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有的变化是自发的,有的变化是自觉的。只有自觉的变化才能称为文字改革。秦始皇的“书同文字”,制订了全国统用的小篆,并大力提倡隶书,废除了当时流行于各地的杂乱纷纭的异体,对汉字进行了必要的简化,是自觉地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的,因此,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汉字改革运动。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认真地领导进行汉字改革的第一个人,在汉字改革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一、秦始皇改革汉字,是为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字是属于文化的范畴的。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交际的辅助工具。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观点来看,“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文字作为书写的符号,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克服语言本身的限制,达到交际的目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和“分土封侯”制,因而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需要总结、交流经验,订立文书契约,广泛进行书面交际,这就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文字。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需要向全国发布命令,统一政策,建立制度,宣传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也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文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石”是120斤。秦始皇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一天要亲自看120斤重写在竹木简上的文字。如果文字不统一,阅读文书就有一定的困难,势必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治。 那么,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文字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战国时期,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新造字、简化字、异体字逐渐多起来。加以长时期的分裂,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自成体系;各国之间的文字差异,就更为突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就说,当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我们从出土的战国钟鼎、陶器、兵器、货币、竹简、印玺上可以看出,当时文字的分歧的确很严重。人们根据文字的风格结构,习惯上把战国文字分为秦、三晋(韩赵魏)、齐、楚、燕五个类型。现在以“阳”字为例,看当时书写的混乱情况。

改革汉字的标准条件

记录华语的字母标准 中国人自古就有创新精神,对人类有过较大的贡献。在自然科学方面;张衡发明了测天象的“浑天仪”和测地震、方向的“候风地动仪”早于西欧一千七百年。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家老子、军事家孙子、政治教育家孔子们也都超前地对世界文化发展有着光辉的业绩。 更为突出的是“仓颉造字”他用大量繁琐表义字形,浓塑出了能用单音节词,表达丰富感情、简短精炼同音多义的“华语”,为人类语言之最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 文字的社会属性 汉字是世界上应用人口最多、时间最长的文字,不但具有记载历史与文献资料的属性,同时在人们思想感情上也存在保守的世袭观念。 因此,在习惯势力影响下,全世界各国的人们对文字的研究,和研究其它科学相比,投入比较少。人们自古就未曾从观念上对文字进行过根本性的改革。 如:表义汉字,其数量高达九万多。拉丁、西里尔音素文字因为符号少,记录语言时反而应用笔划多。由于字多、笔划多给学、用上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影响着人类群体智力的开发、阻碍了社会人才的迅速成长。 2 文字可以改革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假定符号,它的假定性就意味着,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须要而随时进行改革。有史以来人们在对万物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改革的过程。 当前世界各国因为拼写“词汇结构”的字形冗长,而创造了各种速记术。又何况仍然在应用表义汉字的中国呢! 历史成功的经验证明,表义字向拼音方向改革不但可行,而且所须时间相对比较也是短暂的。如:借源于汉字的国家日本、朝鲜、越南改用拼音,以及土尔其废除阿拉伯文字,改用拉丁字所用的时间,都没有超过六十年。 蒙古于一九三○年废除蒙文改用拉丁字后,又于一九四○年应用了西里尔文字,仅在十年当中改过两次。可见,对文字的改革“困难在于觉悟,而不难于行动”。 3 汉字的改革

读周有光著《汉字改革概论》

读周有光著《汉字改革概论》 —谈历史上的汉字注音方式对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启示 刘丽琨(09汉语言文字学,学号0898397) 摘要:在《汉语拼音方案》确立之前,我国的汉字改革运动经历了切音字、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形式。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汉字注音方式利弊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期望对《汉语拼音方案》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切音字注音字母国罗北拉汉语拼音方案 一 周有光先生的《汉字改革概论》于1961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根据他1958年秋到1959年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汉字改革问题”这门课程的讲稿修订而成的。全书分为六章,较为系统的论述了汉字改革问题。他首先论述了文字的发展规律和汉字改革运动的历史发展;接着论述了汉语拼音方案、正字法以及汉字简化问题;最后论述了新阶段汉语拼音教育的新发展。本文重点谈谈从汉字注音方式的历史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确立和发展中获得的启示。 二 (一)西洋人的罗马字拼音 书中(第二章)作者首先对历史上的汉字改革运动做了分期。关于历史分期方法,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将早期西洋人的教会罗马字看作其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周有光先生认为西洋教会罗马字是汉字改革发展的一个历史前奏。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西洋人的罗马字拼音是外国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把它们作为便于传教的一种工具。因此,他们没能注意到汉语自身的特点。而后来其他的注音方式都是由中国人根据本国文字或其他字母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缩短本国人民的汉语学习时间,提高效率。因此,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后面的汉语拼音运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即:汉语是可以用拼音文字的方式来认识的。我国原来没有拼音文字,给汉字注音时用的是直音或反切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认识大量基础汉字的基础上的,同时受生僻字的影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有了字母,就可以使识字能力较弱的人也能在短期内就学会汉字。这种革新是史无前例的,它为我国后来汉语走向拼音化道路有深远的影响。 (二)切音字方案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当时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提倡教育救国,认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广泛普及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切音字方案主要有三种类型,其运动的主流是声韵双拼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而语音则从侧重方言过渡到侧重官话。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十分重视汉语自身的特点。例如:汉语是有声调的;塞音和塞擦音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等。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是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其中的原因为带给了我们诸多思考: 1、切音字运动的产生与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的。切音字大概产生于清朝末年,这时国运衰微、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因此,切音字运动是跟一些知识分子提出的教育救国的主张以及改革政治、民族自救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不是单纯的一场语文改

汉字改革拼音化

汉字改革拼音化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汉字改革的第一个方面——拼音化;汉字改革的 另一个方面——汉字简化对汉字改革拼音化实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改革派、美化汉字派、科学评价派、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一直到草书、行书等字形的演变,其中出于结构 的整齐和表意的需要,汉字的字形出现过繁化现象,但是其发展的大 趋势是从繁到简、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像上文汉字改革派或者 汉字美化派那样只看到汉字的缺点或者优点,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 既要看到汉字的优点也不能忽视其缺点,等。具体材料详见: 论文关键词:汉字改革拼音化汉字简化文字发展规律 论文摘要:本文拟就近百年来的汉字规范工作实行讨论,在对拼音化 及简化汉字的观点实行了讨论,并得出作为交际工具的文字,只要便 于学习和使用、能很好地实现记录语言、实行书面交际的目的,不管 它是什么形式的符号都是可取的。 汉字从产生之日起,就在持续地成长发展,对于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工 作就未间断过。本文主要探讨近百年来的汉字改革问题。所谓的“汉 字改革”,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文字制度的改变, 即指拼音化;另一方面指文字内部的整理和简化。面对同样的方块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评价和改革主张。 一、汉字改革的第一个方面——拼音化 对于汉字的拼音化改革,国内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派别。 (一)改革派 我们把极力支持汉字改革的一些人称作改革派。从清朝末年到改革开 放前,绝绝大多数学者都属于该派,至今也还有部分人属于该派。因 为主张的不同该派又能够分为两派,即并列派和废弃派。

并列派主张设计拼音文字,但是并不主张废弃汉字,他们主张汉字和 拼音文字并行。这个派别主要为切音字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人物主要 有卢赣章、沈学、朱文熊、王照等人。他们改革的原因是,认为国家 的强弱与汉字的难易水准相关,汉字的繁难防碍了教育的普及,从而 也防碍了中国的富强。他们把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归结为汉字的繁难,认为汉字防碍中国发展与进步的罪魁祸首。 废弃派设计或主张设计拼音方案,并主张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淘汰 汉字是当时专家学者几乎一致的呼声。这个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钱玄同、鲁迅、吴玉章、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废除汉字的主 将之一瞿秋白认为:“说到具体的中国文字,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比 较落后的文字,比较落后的语言。”所以,他主张“中国的文字革命 必须彻底地废除汉字”,“拼音制度的新中国文字理应完全脱离汉字 的束缚,用罗马字母拼音”。瞿秋白对汉字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这 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另 一员主将钱玄同说:“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们都知道的……文字改革,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毛泽东也多次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 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些观点和言论,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而在当时则几乎是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其声势有如暴风骤雨,席卷 神州大地,势不可挡。 (二)美化汉字派 美化汉字派与前面的汉字改革派有着相对立的观点,他们认为汉字不 但很容易学,而且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它适合了汉语的特点;它以形 表意,阅读速度快;它是一种平面字,储存的信息多,给人的视觉刺 激优于线形字;它简洁明确,有超时间和超地域的功能等。例如华中 师范大学的曾性初认为:“汉字不是‘难学、难认、难记、难写、难用……而是比其他几种拼音文字易学、易懂、易记、易写、经济实用’。”他们认为汉字的魅力,恰恰在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 一个繁难的文字里,甚至一个笔画里,都显示出其固有的字理,充满

新规范汉字改革和汉字笔顺

新规范汉字改革和汉字笔顺 1. “忄”先写点和点,最后写竖。 2. “匕”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3. “万”先写横,再写横折钩,后写撇。 4. “母”字的最后三笔是点、横、点。 5. “及”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后写捺。 6. “乃”先写横折折撇,再写撇。这个字和“及”字形相近, 但笔顺完全不同。 7.“火”先写上面两笔,即点和撇,再写人字。 8.“登”的右上角先写两撇,再写捺。 9.“减”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右边的“咸”字。 10.“爽”先写横,再从左到右写四个“×”,最后写“人”。 11.“讯”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横斜钩(不是横折弯钩)、横、竖(不是撇)。 12.“凸”第一笔先写左边的竖,接着写短横和竖,然后写横折折折,.最后写下边的长横。 13.“凹”第一笔先写左边的竖,接着写横竖折折,然后写竖和横折,最后写下边的长横。 14.“出”先写竖折,然后写短竖,再写中间从上到下的长竖,最后是竖折和短竖。 15.“贯”上边是先写竖折,再写横折,第三笔写里面的竖,最后写长横。 16.“重”上面的撇和横写后,紧接着写日,再写竖,最后写下面两横(上短下长)。

17.“脊”字上边的笔顺是先写左边的点和提,再写右边的撇 和点,最后写中间的人。 18.“义”先写点,再写撇和捺。点在上边或左上边的要先写, 如“门、斗”等;点在右边或字里面的要后写,如“玉、瓦”。 19.“匚”形字,先写“匚”上面的横,然后写“匚”里面的 部分,最后才写“匚”最后的折,例如“匹、区、臣、匠、匣、匿”。 20.“敝”的左边先写上部的点、撇,接着写左下角的竖、横 折钩,然后写中间的长竖,最后写里面的撇、点。这些字还有“弊、蹩、憋、鳖”等。 21.“噩”字的横、竖写后,接着写上边的左右两个“口”,再 写中间的横和横下的两个“口”,最后写一长横。这样写符合 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与“王”字的笔顺不同。 22.里(理、童):先写甲,后写二。 23.车:车做独体字时笔顺为横、竖折、横、竖,即最后两笔 要先写横后写竖;而车做左偏旁时(轻、较、转)最后两笔要先写竖后写变了形的横(提)。 24.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笔、第四笔不触及到 左、右两边,有时可写成秃宝盖下加二。 25.鬯(chàng)中间的那个“小花”如何写?撇、斜点、〔上〕点、 〔左〕点、〔右〕点、〔下〕点。

汉字变革里程碑

第三章汉字变革里程碑 (赛伯时空旅游)叶平、罗治馨著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但是郭沫若先生更进一步指 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

秦朝的小篆是一种端庄精巧的字体,它必须用笔精心地描绘,写一页文章就像是画了一幅秀美的工笔画,但它用于日常公务写作毕竟不太方便。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有几个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汉字书写形式——隶书。

这种新体为什么叫“隶书”呢?一种说法是:有位叫程邈的人,曾经担任秦朝的“狱吏”,即管监牢的小官。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云阳的监狱里整整十年。

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用小篆写公文虽然比以前方便,但它不便于速写,难以适应繁忙的公务。于是他试着变化小篆字形字体的写法,把笔画多的字减少,把笔画转折的园角变方,最后定型为一种新的字体,并写成文章请人呈交秦始皇。

秦始皇看了程邈创造的新体字,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大加赞赏,认为简单实用。程邈因此获释出狱,就任御史官职,专门研究这种新的汉字体的写法。因为程邈发明这种字体时身陷囹圄,而囚徒可称为“隶人”,所以这一字体被命名为“隶书”。

另一种传说是一个叫王次仲的奇人,少年时就胸怀济世大志。他隐居于庸山,不求仕途,但致力于创新改革文字。王次仲把仓颉的古书加以变革,发明了隶书字体。秦始皇听说非常高兴,三次下诏请他进宫,但王次仲拒不出山。秦始皇于是发怒了,派人将他抓起来,用囚车运往京城。囚车刚刚开动,王次仲突然变成了一只大鸟,从车中冲天而去,落下了两根羽毛,这羽毛落地的山峦现在仍然有“大翮”、“小翮”的美名,以纪念王次仲发明隶书之功绩。秦始皇召见王次仲的想法只好作罢,但是他下令根据王的隶书进行整理,使秦朝有了一种新的汉字书写方法,用来“辅佐”篆

汉字改革的历史及措施

汉字改革的历史及措施 一、汉字改革的历史过程 1、向字形简化的改进过程 汉字字形的改革从未间断。它是从甲骨文、园孤形的篆书开始,到直 笔方形的隶、楷书法为止,可算是第一次简化开端。有的人为了减少笔划在 原有字体上,用笼统划形法,创造了大小草甚至狂草。从表面上看,不能不 认为这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绘画愿望的表现。其它简化方法有: ①形声字:也就是左文说:用字的左侧表义,右侧表音。早期左侧表义也不是统一的。如:甲骨文中的“牝”、“牡”二字的字旁就不完全是从牛的,有的从羊、犬、马等。但是,到小篆和隶、楷统一从牛了。其它偏旁已被淘汰。 ②近音代替:“犠”为牺、“警”为惊、“廳”为厅。 ③同音代替:“閗”为斗、“橘”为桔等。 ④草化字:如:“専”为专、“傳”为传、“書”为书,以及草书等。 ⑤轮廓字:在原有形体特征下,加以简化。如:“糞”为粪、“醫”为医、“餐”为歺等。 ⑥符号化:用简易的符号代替繁琐部分。如:“隊”为队、“漢”为汉、“幣”为币等。“ㄡ”符利用率较高。如:难、艰、叹、欢、对、轰、权、劝、凤、邓、权、圣、双等。 ⑦用两个以上相连:“塵”为尘、“眾”为众等。 ⑧连写字:“砼”为混凝土等。 ⑨压缩数量:把同音字合并,根据汉语一千三百多个单音节词,选其中的一个作通用字,依靠语法结构作意的区别。 ⑩减去左文说:“包袱”为包伏、“告诫”为告戒、“谴责”为遣责等。 ⑾假借字规范化:是把一切事物特定为若干表义左字旁;用统一的拼音符号作右字旁,来组成方块式的拼音字。 ⑿名称简化:把“蓟、蠡、蔚”县名改为季、里、玉县。崆峒山:把山字旁去掉为空同山。沅河把水旁去掉为元河。 从历史上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这仅是“量”变,始终没能摆脱

近百年来汉字之改革

HUNAN UNIVERSITY 《漢字與文化》課程論文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2010年12月日

近百年来汉字之改革 摘要:汉字,世界上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其发展历程中历经磨难,伴随着中华名族的兴衰起伏跌宕,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与西方,受尽屈辱,仁人志士们思考: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什么?有人将矛头指向了汉字,汉字拉丁化运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起的。同时,没有拉丁化那么激进,有人主张简化汉字。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政府主导汉字拉丁化,但最终只公布了简化字。进入21世纪,汉字繁简之争再起,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汉字改革拉丁化简化繁体简体 文字是辅助语言交际的工具,一种文字,如果它不能很好地完成记录语言的任务,不便于应用,那就得加以改进或改革,在世界文字史上,对某种文字进行改革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土耳其文原先用阿拉伯字母,不适合土耳其语的语音结构,在本世纪20年代改用拉丁字母。朝鲜和越南原先用汉字,现在都用拼音文字。日本原先以汉字为主体,搭着用些假名,现在以假名为主体,搭着用些汉字。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一部分人提出是汉字惹的祸,于是要对汉字进行改革,先后提出了很多方案,国语罗马字运动,汉字拉丁化运动,简化汉字等等。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汉字进行了一些改革,从而影响我们今天汉字的格局。 一、汉字拉丁化运动及其影响 中西方的交流很早就有了,而不同的文化交流需要语言的沟通,汉字拉丁化可以实现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近代科学大量引入中国,汉字在这些概念面前变得不够使用,又加上新文化革命风潮,汉字改革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想。其中刘半农、鲁迅等提倡尤甚。(一)、汉字拉丁化的起源 早在明朝时,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就已经开始系统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867年,在英国使馆任中文秘书的威妥玛(Thomas F. Wade)创立了一个拉丁化的威妥玛拼音,使用时间很长,对汉字的拉丁化起了重要作用,以后的方案都有参考。

整理中国汉字大全_有趣的中国汉字

文件编号________ 中 国 汉 字 大 全 20 年月日

有趣的中国汉字 刚学中文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中文没有字母呢?”汉字是世界上独特的表意文字,它有形有声,变化多样,更有深刻含义,很有趣。下面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第一,独体字:如“人”字是一撇一捺两笔画,表示人两腿分开,相互支撑才能站定。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依靠,社会才能和谐前进。“大”和“天”两个字,人为“大”,世界上万事万物“人”第一,但是人再大,也大不过天,所以“大”字上加一个横就是“天”。 第二,合体字:如“哭、笑、拿”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哭”字表示两只眼睛流下泪水,很伤心。“笑”字是写眉毛展开,仰天大笑,开心的样子。“拿”字是指手合在一起拿东西更有力。而左中右的“掰”字是指用两手把东西分开。全包围结构的“困”,表示树木在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中生长很困难。所以人们常说“困难,困难,困在家中就难;出路,出路,出去才有路”。再如上中下结构的“茶”字,它的组成是草字头、人和木,表示茶是生长在土里的植物,人人都爱喝它。而茶的笔画是二十加八十八,为一百零八岁,所以它是长寿字,因此我们常祝福人“茶”寿。 夏宇轩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优美的汉字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香港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外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字才是我们的根。 ----------余光中 第一课时(预学案) 汉字基本常识 一、我们平常看书、读报、习作、交流都离不开汉字。大家对汉字了解多少呢?请说说你对汉字的了解。 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现在,国外学习汉字、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是艺术中的珍品。 二、汉字起源有两种说法,是哪两种?你较赞成哪一种? (1)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淮南子·本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2)劳动创造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哪几种?请各举例说明。 1象形 摩其状,象其形,可谓象形。亦有表实物相关的概念。人山 2、指事字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末上 3、会意字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或会意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苗囚 4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材管 5、假借法

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

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 一 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

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干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二 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首先去摇撼传统的汉字观念的,是清代末年极少数懂得西方拼音文字又关注教育普及的知识分子。他们发动了切音字运动,尖锐地指出,一旦向民众去普及教育,汉字的繁难便成为最大的障碍。尝试过科举又专攻过英语的卢戆章(1854—1928),在1892年,写成了第一个中国人创造的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一目了然初阶》。在这一方案的原序中,他发出了“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下之字之至难者”的感慨〔3〕。在卢戆章之后的王照(1859—1938),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避难两年,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启发,1900年秘密回国后,用笔名发表了双拼制假名式拼音方案《官话合声字母》。 从两位切音字运动代表人物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普及教育、振兴国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 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汉字简化问题,到80年代,由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汉字使用问题上,发生了观点分歧。很多人对汉字简化产生了怀疑,认为这项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及文化的权宜之计”,甚至有人认为简化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最近,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坚持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的问题再次提出,已经是一个不可不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普及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学术问题。它不仅涉及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而且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要了解汉字问题各种争论的实质,必须回顾历史。 中国古代崇尚汉字的两重性 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礼、乐、射、御、书、数”中,识字(书)和数算(数)就是当时小学教育的基础科目。汉代的文字学称作“小学”,已经有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内容。汉代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表意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出发,来解释词语的意义,文字学因此成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崇高的地位。对汉字的崇尚,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统治地位的文化观念,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就是这种上层文化观念的集中反映。这种上层文化的观念,对底层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对汉字的崇敬,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含有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继承的理念,但另一方面,由于汉字被少数人占有,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 汉字改革经历的三个30年 中国的现代新文化建设,从1919年算起,刚好经历了三个30年:这三个30年,汉字问题都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第一个30年,l919—1949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这一时期,汉字面临着命运的抉择。有关汉字的三次大辩论,矛盾的尖锐性逐步升级。但是,当时的汉字改革还只是一种理想。为了教育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振兴,许多提倡新文化激进的知识分子,为汉字走出复古和垄断的歧途而呼吁,而奋斗;但是,他们尚处在摸索一种汉字改革的可行性,行动还带有一定的盲目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古代语言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姓名:廖丽葵 学号:2007014143025 班级:07中师1班 提交时间:2010-5-10 论文成绩: 教师评语: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 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 摘要:根据命题“汉字问什么要改革”,本文从进化论角度进行了阐释。具体从对汉字改革历史的回顾,得出改革为“优胜劣汰”之果,是人类自觉作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从汉字改革的效果,也可以知道历史几次汉字改革对社会基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强调汉字改革的方向,不应走“汉字拉丁化”的路子,而应该根据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我们汉民族的发展需要去选择改革方向。 关键词:汉字改革;优胜劣汰;选择;拉丁化;发展 “汉字为什么要改革”这个命题,我认为本身就包含着肯定汉字改革的意思,那么我们要解决的就应该是“汉字为什么非得改革不可?改革是如何促进汉字发展的?”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我觉得,用进化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是最恰当不过了。达尔文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论是文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承的理由,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需要它。而最切合人们需要的那一方,就能获得生存的权利。汉字改革之所以势在必行,正是因为,改革符合人们对汉字使用的需求,符合人们生活实用的要求。 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汉字改革历史。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历经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现在的简化汉字,共8次字体变化。其中,能称为改革的,有大篆、小篆、隶书和简化汉字,楷书、行书、草书则只是由隶书派生出来的几种书体,称不上改革。而全国性的改革,则是小篆、隶书和简化汉字三种。他们的趋势都是简化,而意图不同。小篆是由大篆等文简化而来,为秦国一统之用,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是单纯为书写方便之用,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的系统的简化,简化的主要是笔画形态,而非字形本身。真正对汉字进行了翻天覆地大改革的,是现代的简化汉字,即简体字,它的诞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汉字本身的需要,繁体字字体实在是太多,连文人本身都不耐烦书写,连蒋介石时候的教育部长都说:“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应该作些简化。”二是,为了配合政治改革,需要壮大民众力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才,所以要扫盲。而繁体字,不适宜半路出家的人学习使用。这些人,不是学堂里的乖乖生,他们在苦学繁体字不得其效的时候,多半会依照自己的意愿和方便,进行略写、简写,使汉字简化。改革扫盲活动大势所趋。笼统地说,汉字改革,都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得心应手地使用汉字,是为了实现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汉字统一和简化的效果,也是有史可鉴的。汉字统一,使多民族的中国能够始终保持统一局面,不闹分家;能够使不同方言的人,用汉字即可交流,畅通无碍。而新时期的汉字简化,则使得更多本来没有机会识字念书的人(如农民、工人)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汉字,为学习科学知识做好铺垫,提高了民族素质。 纵观汉字改革的历史,几经曲折,至今仍方兴未艾。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汉字使用情况基本稳定的今天,有没有必要对汉字进行进一步的改革?面对西方拉丁文字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汉字改革又该何去何从? 从各方面考虑,本人比较认同江泽民书记的意见:他在1992年12月就语言文字工作曾提出了这样三点意见:“一、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二、海峡两岸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三、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汉字不能拉丁化。具体原因如下: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大全

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1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2图画文字、象形文 ?3甲骨文 ?4钟鼎文 ?5石鼓文 ?6古文 ?7秦篆 ?8大篆 ?9小篆 ?10隶书 ?11魏碑 ?12楷书 ?13草书 ?14行书 ?15宋体 ?16仿宋体 ?17黑体 ?18圆黑体 ?19现代美术字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较强的规律性。它的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体…… 图画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陶器上所刻象形符号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

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钟鼎文 钟鼎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