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RFH620_630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RFH620_630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RFH620_630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RFH620_630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031130217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射频的话,一般是微波,1-100GHz,适用于短距离识别通信。 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 一定义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某些标签在识别时从识别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电池;也有标签本身拥有电源,并可以主动发出无线电波(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内都可以识别。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内,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内。 许多行业都运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附着在一辆正在生产中的汽车,厂方便可以追踪此车在生产线上的进度。仓库可以追踪药品的所在。射频标签也可以附于牲畜与宠物上,方便对牲畜与宠物的积极识别(积极识别意思是防止数只牲畜使用同一个身份)。射频识别的身份识别卡可以使员工得以进入锁住的建筑部分,汽车上的射频应答器也可以用来征收收费路段与停车场的费用。 某些射频标签附在衣物、个人财物上,甚至于植入人体之内。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读取个人信息,这项技术也会有侵犯个人隐私忧患。 二概念 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结构 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或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例如在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每一块发动机托盘上,都安装有无线射频识别数据码块,而在每一个生产工位上都安装有无线射频处理器和数据传输天线。当发动机缸体在上线工位上线时,上线系统会根据生产计如发动机的型号,序列号,缸体二维条形码等。当操作者确认后,控制系统会将这些数据信息通过RFID系统存入托盘上的数据码块中。而当本发动机运行到某个工位时,本工位的RFID系统首先读取托盘数据码块中的发动机信息,确认发动机的当前状态,从而决定本工位对发动机的操作。当发动机在本工位操作完成后,RFID系统还需要将本工位的相关操作信息存入托盘的数据码块,以便为后续工位及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必须的信息支持。 Q-DAS系统Q-DAS是一套质量数据统计方面的专业软件,其功能集中体现在对产品及生产过程相关质量信息进行记录,可视化,监控,分析和描

述。其产品具有易用,灵活,分析能力强大等特点,被欧美很多汽车制造业广泛采用,在中国,XX通用,XX大众,一汽大众等整车厂家以及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厂家已引进了Q-DAS的概念和技术。 动力总成装配线在很多情况也被要求使用Q-DAS系统来进行产品生产质量的管理和统计分析。装配线的控制系统作为底层设备的主控制器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和Q-DAS系统的接口主要为:拧紧枪的拧紧数据,泄漏测试数据,扭矩测试工位测量数据,凸轮轴孔测量数据等。这些数据都要求传送到Q-DAS系统进行存储,统计和分析。大多情况下动力总成装配线采用数据集中采集的方式,在每个工位不配备独立的电脑,全线只配置了一台电脑来采集数据。为了达到Q-DAS系统的要求,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首先必须有一台Q-DAS服务器,服务器上安装有必须的Q-DAS软件及其组件。其次要求需要接入Q-DAS 系统的设备如拧紧枪,泄漏测试等支持Q-DAS功能。最后需要搭建Q-DAS的以太网络,以满足数据传送的需要。 数据采集和生产监控系统 与动力总成装配系统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是一套较为独立的信息

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

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 发布: 2009-6-05 17:55 | 作者: shangguanheye | 查看: 98次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本介绍: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RFID系统至少包含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 tag)、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 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射频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部分依靠电池工作。 电子标签依据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电子标签、高频电子标签、超高频电子标签和微波电子标签。依据封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信用卡标签、线形标签、纸状标签、玻璃管标签、圆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 RFID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RFID发展历程 RFID技术实现的基础是利用电磁能量实现AIDC,电磁能量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 (1)人们对电磁能的认识 追溯历史,公元前中国先民即发现并开始利用天然磁石,并用磁石制成指南车。到了近世,越来越多的人对电、磁、光进行深入的观察及数学基础研究,其中的佼佼者是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1846年英国科学家米歇尔.法拉弟发现了光波与电波均属于电磁能量。1864年苏格兰科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尔发表了他的电磁场理论。1887年,德国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条形码的比较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条形码的比较 为什么射频技术比条形码具有优越性? 射频技术不一定比条形码“好”,他们是两种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时会有重叠。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条形码是“可视技术”,扫描仪在人的指导下工作,只能接收它视野范围内的条形码。相比之下,射频识别不要求看见目标。射频标签只要在接受器的作用范围内就可以被读取。条形码本身还具有其他缺点,如果标签被划破,污染或是脱落,扫描仪就无法辨认目标。条形码只能识别生产者和产品,并不能辨认具体的商品,贴在所有同一种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都一样,无法辨认哪些产品先过期。 射频技术和条形码有什么区别? 从概念上来说,两者很相似,目的都是快速准确地确认追踪目标物体。主要的区别如下:有无写入信息或更新内存的能力。条形码的内存不能更改。射频标签不像条形码,它特有的辨识器不能被复制。标签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视野之内,因为信息是由无线电波传输,而条形码必须在视野之内。由于条形码成本较低,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已在全球散播,所以已经被普遍接受,从总体来看,射频技术只被局限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之内。目前,多种条形码控制模版已经在使用之中,在获取信息渠道方面,射频也有不同的标准。 目前,在成本方面,只能标签和条形码有什么差别? 由於组成部分不同,智能标签要比条形码贵得多,条形码的成本就是条形码纸张和油墨成本,而有内存芯片的主动射频标签价格在2美元以上,被动射频标签的成本也在1美元以上。但是没有内置芯片的标签价格只有几美分,它可以用于对数据信息要求不那么高的情况,同时又具有条形码不具备的防伪功能。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与传统条形码依靠光电效应不同的是,RFID标签无须人工操作,在阅读器的感应下可以自动向阅读器发送商品信息,从而实现商品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RFID虽然是较早的技术,但是在近几年才显出大规模发展的态势。2003年4月底,全球第三大超市巨头麦德龙(Metro)在德国的莱因博格,推出了全球第一家RFID技术概念店——“未来商店”;随后,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要求其最大的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元旦之前必须在所有的货箱和托盘上安装RFID标签;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在2004年初也加入了RFID的阵营,并宣称今后所有进口药品都必须加贴电子标签,以保证对药品的监督与管理。种种迹象表明,RFID正在加快商业化进程,成为零售、物流业炙手可热的主流技术趋势,而市场咨询公司Forres ter更是将RFID列为2004年IT业的四大发展趋势之一。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Inductive Coupling)或者电磁传播(Propagation Coupling)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将无线射频识别标签(Tags)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识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Readers)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阅读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讯,标签向阅读器发送自身信息如ID号等,阅读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处理计算机,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本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应用技术。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变换与编码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 一、基本概念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图1所示为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 图1 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 电磁感应,即所谓的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

磁感应定律,如图2所示。电磁感应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图2 电感耦合 电磁传播或者电磁反向散射(Back Scatter)耦合,即所谓的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如图3所示。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 图3 电磁耦合 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阅读器。在RFID的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者内部),当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品通过阅读器的可识读区域时,阅读器自动以无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中的约定识别信息取出,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或自动收集物品标识信息的功能。阅读器系统又包括阅读器和天线,有的阅读器是将天线和阅读器模块集成在一个设备单元中的,成为集成式阅读器(Integrated Reader)。 由上可见,为了完成RFID系统的主要功能,RFID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的构成部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或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例如在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每一块发动机托盘上,都安装有无线射频识别数据码块,而在每一个生产工位上都安装有无线射频处理器和数据传输天线。当发动机缸体在上线工位上线时,上线系统会根据生产计如发动机的型号,序列号,缸体二维条形码等。当操作者确认后,控制系统会将这些数据信息通过RFID系统存入托盘上的数据码块中。而当本发动机运行到某个工位时,本工位的RFID系统首先读取托盘数据码块中的发动机信息,确认发动机的当前状态,从而决定本工位对发动机的操作。当发动机在本工位操作完成后,RFID系统还需要将本工位的相关操作信息存入托盘的数据码块,以便为后续工位及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必须的信息支持。 Q-DAS系统 Q-DAS是一套质量数据统计方面的专业软件,其功能集中体现在对产品及生产过程相关质量信息进行记录,可视化,监控,分析和描述。其产品具有易用,灵活,分析能力强大等特点,被欧美很多汽车制造业广泛采用,在中国,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整车厂家以及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厂家已引进了 Q-DAS的概念和技术。 动力总成装配线在很多情况也被要求使用Q-DAS系统来进行产品生产质量的管理和统计分析。装配线的控制系统作为底层设备的主控制器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和Q-DAS系统的接口主要为:拧紧枪的拧紧数据,泄漏测试数据,扭矩测试工位测量数据,凸轮轴孔测量数据等。这些数据都要求传送到Q-DAS 系统进行存储,统计和分析。大多情况下动力总成装配线采用数据集中采集的方式,在每个工位不配备独立的电脑,全线只配置了一台电脑来采集数据。为了达到Q-DAS系统的要求,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首先必须有一台Q-DAS服务器,服务器上安装有必须的Q-DAS软件及其组件。其次要求需要接入Q-DAS系统的设备如拧紧枪,泄漏测试等支持Q-DAS功能。最后需要搭建Q-DAS的以太网络,以满足数据传送的需要。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 [日期:2005-8-24]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作者:蒋皓石张成林嘉宇[字体:大中小] 摘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简述了目前RFID技术的优势和发展状部况,详细介绍了RFI D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RFID技术的分类,相关技术标准,并且列出了四种典型产品,最后讨论了RFID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RFID 电子标签阅读器典型产品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或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 目前常用的自动识别技术中,条码和磁卡的成本较低,但是都容易磨损,且数据量很小;接触式IC卡的价格稍高些,数据存储量较大,安全性好,但是也容易磨损,寿命短;而射频卡实现了免接触操作,应用便利,无机械磨损,寿命长,无需可见光源,穿透性好,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强,而且,可以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对环境要求低,读取距离远,无需与目标接触就可以得到数据,支持写入数据,无需重新制作新的标签,可重复使用,并且使用了防冲撞技术,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射频卡。 近年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很快,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TI、Motorol a、Philips、Microchip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并且各有特点,自成系列。RFI D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例如汽车或火车等的交通监控系统、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物品管理、流水线生产自动化、门禁系统、金融交易、仓储管理、畜牧管理、车辆防盗等。随着成本的下降和标准化的实话,RFID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遍应用将是不可逆转的趁势。 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1.1 RFID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RFID系统因应用不同其组成会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由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 ader)和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Processor)三大部分组成。电子标签(或称射频卡、应答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简介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简介 本文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发展史,给出了RFID自动识别术语解释以及RFID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所对应的频段及产品特点。 一、概述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据业内人士预测,RFID技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在新的产品与服务上带来30至100亿美金的商机,随之而来的还有服务器、资料储存系统、资料库程序、商业管理软件、顾问服务,以及其他电脑基础建设的庞大需求。或许这些预测过于乐观,但RFID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巨大市场是毫无疑问的。许多高科技公司正在加紧开发RFID专用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公司包括英特尔、微软、甲骨文、SAP和SUN,而最近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一项"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2006年1月前在单件商品中使用这项技术"的决议,把RFID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因此可以说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正在成为全球热门新科技。 二、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详解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详解 本文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发展史,给出了RFID自动识别术语解释以及RFID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所对应的频段及产品特点。 一、概述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据业内人士预测,RFID技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在新的产品与服务上带来30至100亿美金的商机,随之而来的还有服务器、资料储存系统、资料库程序、商业管理软件、顾问服务,以及其他电脑基础建设的庞大需求。或许这些预测过于乐观,但RFID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巨大市场是毫无疑问的。许多高科技公司正在加紧开发RFID专用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公司包括英特尔、微软、甲骨文、SAP和SUN,而最近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一项"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2006年1月前在单件商品中使用这项技术"的决议,把RFID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因此可以说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正在成为全球热门新科技。 二、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射频识别技术RFID

RFID射频识别技术 题目:RFID射频识别技术 姓名:马崟 班级:2013级自动化4班 学号:2013550413 提交日期:2015年11月7日

摘要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读写数据,借以识别物品的技术,它是无线通讯技术与半导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非接触式自动目标识别技术之一。识别系统由阅读器和电子标签组成,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RFID技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抗干扰能力强,可全天候使用,几乎不受污染与潮湿的影响,同时还避免了机械磨损。RFID标签数据存储容量大、信息处理速度快、存储信息可以自由更改,存储数据可以加密,标签无直接对最终用户开放的物理接口,能更好地保证机具的安全性。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加密算法实现信息的安全管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也可相互认证,实现安全通信和存储。RFID 技术涉及信息、制造、材料等诸多高技术领域,涵盖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随着芯片技术、天线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系统的体积、功耗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功能日趋灵活,操作快捷方便,加上其擅长多目标识别、运动目标识别,方便物品跟踪和管理的突出特点,在各种生产生活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物流系统、零售行业、身份识别、交通管理农牧行业和医药行业等许多领域,RFID识别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关键词:RFID 板级标签FPGA 状态机ISO18000—6C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 篇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Inductive Coupling)或者电磁传播(Propagation Coupling)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将无线射频识别标签(Tags)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识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Readers)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阅读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讯,标签向阅读器发送自身信息如ID号等,阅读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处理计算机,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本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应用技术。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变换与编码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一、基本概念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图1所示为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图1 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电磁感应,即所谓的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如图2所示。电磁感应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图2 电感耦合电磁传播或者电磁反向散射(Back Scatter)耦合,即所谓的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如图3所示。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 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图3 电磁耦合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阅读器。在RFID的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者内部),当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品通过阅读器的可识读区域时,阅读器自动以无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中的约定识别信息取出,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或自动收集物品标识信息的功能。阅读器系统又包括阅读器和天线,有的阅读器是将天线和阅读器模块集成在一个设备单元中的,成为集成式阅读器(Integrated Reader)。由上可见,为了完成RFID系统的主要功能,RFID

射频识别技术

一、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二、技术介绍 2.1含义 RFID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2.2技术简介 最初在技术领域,应答器是指能够传输信息回复信息的电子模块,近些年,由于射频技术发展迅猛,应答器有了新的说法和含义,又被叫做智能标签或标签。RFID电子电梯合格证的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

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2.3基本组成部分 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2.4工作原理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感应耦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耦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一般低频的RFID大都采用第一种式,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即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 RFID是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和中枢技术之一。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现阶段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作为物联网的核心基础之一,RFID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物联网建设的成败。一个典型的RFID系统一般由RFID标签、读写器以及计算机系统等部分组成。 根据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能量感应方式,RFID有两种耦合类型 电感耦合(感应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为电磁感应定律。 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

电感耦合与反向散射耦合的差别 在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中,阅读器的天线将读写射频能量以电磁波的方式发送到空间范围内,建立有效阅读区域,位于该区域中的标签从阅读器天线发出的电磁场中提取工作能量,并将标签内存的数据信息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信号解码后送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反向散射耦合将射频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出去。 在电感耦合方式中,阅读器将射频能量束缚在阅读器电感线圈周围,通过交变闭合的线圈磁场,沟通阅读器线圈与射频标签之间的射频通道,没有向空间辐射电磁能量。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浅谈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

浅谈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 一、简介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识别技术。与RFID技术的前身条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其成本高,RFID技术至今未能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RFID技术因其无需视线扫描而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它能够降低劳动力水平,提高知名度并改善库存管理。 RFID技术的普及提供了一项人或物体定位及追踪的解决方案。RFID定位与跟踪系统根据独特的识别标签、阅读器与物体标签间射频通信的信号强度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主要适用于室内,而GPS系统是不适合应用于室内的。 RFID技术是一项基于无线电频率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静态或动态的人和对象。RFID标签是一个特殊的微芯片,植入商品中,可以跟踪和管理物理对象,是物流管理信息化和跟踪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RFID的系统组成部分包括: (1)标签(应答器):对象植入待确定。 (2)阅读器:可以读或读/写,按结构和技术。正如图1,RFID的工作原理 二、目前RFID技术的研究重点由于RFID技术日趋成熟且RFID标签价格下降,RFID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在物品上贴射频标签,我们就可以跟踪和管理这些对象。这项技术会逐渐取代目前的广泛采用的条码系统。 (一)RFID标签与条码 条码技术广泛采用于商品和对象的识别。我们能够在超市的任何包装产品上找到条码。Zebra公司是领先的条码供应商之一,它为全世界超过一百个国家提供专业数码印刷及自动识别解决方案。二十年前,该公司主要生产标准标签。如今,Zebra开展RFID业务。从应用角度来看,尤其是在零售业方面,条码和RFID有着相似的市场应用点。RFID技术会取代条码吗? 从概念的角度来看,RFID标签和条码标签也有相似之处。通过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取货

射频识别技术原理分析

射频识别技术原理分析 射频识别(RFID)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磁卡及IC卡技术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等特点,在最近几年里得到快速发展。为加强中国工程师对该技术的理解,本文详细介绍了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分类、标准以及相关应用。 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与传统的条型码、磁卡及IC卡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的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张卡片。在国外,射频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 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 2. 阅读器: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 3. 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有些系统还通过阅读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在耦合方式(电感-电磁)、通信流程(FDX、HDX、SEQ)、从射频卡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法(负载调制、反向散射、高次谐波)以及频率范围等方面,不同的非接触传输方法有根本的区别,但所有的阅读器在功能原理上,以及由此决定的设计构造上都很相似,所有阅读器均可简化为高频接口和控制单元两个基本模块。高频接口包含发送器和接收器,其功能包括:产生高频发射功率以启动射频卡并提供能量;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用于将数据传送给射频卡;接收并解调来自射频卡的高频信号。不同射频识别系统的高频接口设计具有一些差异,电感耦合系统的高频接口原理图如图1所示。 阅读器的控制单元的功能包括:与应用系统软件进行通信,并执行应用系统软件发来的命令;控制与射频卡的通信过程(主-从原则);信号的编解码。对一些特殊的系统还有执行反碰撞算法,对射频卡与阅读器间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及进行射频卡和阅读器间的身份验证等附加功能。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031130217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射频的话,一般是微波,1-100GHz,适用于短距离识别通信。 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 一定义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某些标签在识别时从识别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电池;也有标签本身拥有电源,并可以主动发出无线电波(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内都可以识别。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内,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内。 许多行业都运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附着在一辆正在生产中的汽车,厂方便可以追踪此车在生产线上的进度。仓库可以追踪药品的所在。射频标签也可以附于牲畜与宠物上,方便对牲畜与宠物的积极识别(积极识别意思是防止数只牲畜使用同一个身份)。射频识别的身份

识别卡可以使员工得以进入锁住的建筑部分,汽车上的射频应答器也可以用来征收收费路段与停车场的费用。 某些射频标签附在衣物、个人财物上,甚至于植入人体之内。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读取个人信息,这项技术也会有侵犯个人隐私忧患。 二概念 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 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结构 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和很多应答器组成。 近况 最初在技术领域,应答器是指能够传输信息回复信息的电子模块,近些年,由于射频技术发展迅猛,应答器有了新的说法和含义,又被叫做智能标签或标签。RFID电子标签的阅读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在未来,RFID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物联网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和意义

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和意义 课题名称RFID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姓名青伟 学号22 班级2012级5 专业通信工程(3G) 完成日期2016年5月15号

目录 一、绪论 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二、射频识别系统 2.1 RFID系统的构成 2.2 RFID的技术特点 2.3 RFID技术发展现状 2.4 RFID标签的制作

三、RFID技术的应用 四、RFID技术应用的发展和市场应用趋势 4.1RFID系统标签的发展趋势 4.2 RFID系统低频化逐步向高频化发展 4.3 提高RFID系统的大数据处理能力 4.4 RFID技术的市场应用趋势 五、对RFID技术的展望和总结 一、绪论 1.关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简介 射频识别技术,英文全称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是RFID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RFID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自动对目标物体加以识别然后获取相关信息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RFID技术开始慢慢起步,它将射频识别技术、

微电子及IC卡技术相互结合,利用无线射频的方式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然后完成数据交换。 RFID技术可以完成对运动中的物体的快速识别和多个物体识别,识别的距离从几十厘米到几十米;因为RFID技术独特的读写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自定义信息到电子标签,间接管理产品上附带的电子标签所包含的信息。RFID技术不需要接触,识别工作不需要人工的参与,因此保密程度非常高。RFID电子标签和人们一般生活中的使用的卡(例如普通磁卡或IC卡)不同,很容易隐藏,不容易被损坏,因此使用寿命极长,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并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正因为上述的诸多特点,RFID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商品防伪领域、交通运输行业、工业、人脸及指纹识别、管理行业(如小区安全管理、后勤仓库管理、图书管理、医疗卫生管理等)、国防和军事等诸多方面。它涉及到电子通信技术、材料科学、微波技术、计算机软件、印刷技术、芯片制造等许多领域,综合性强,可广泛应用,与我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射频识别系统 2.1 RFID系统的构成 射频识别系统一般都是由读写器、电子标签、天线和主机四部分组成。 (1)读写器:

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医药物流系统的运用(doc 10页)

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医药物流系统的运用(doc 10页)

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医药物流系统应用 随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出现,现有商品条形码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零售业供应链管理面临新的革命。根据科尔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的计算,从数据上衡量,零售商采用RFID 后的利益来源于三个方面:降低库存水平约5%;每年减少店内和仓库人工成本约7.5%;提高周转,减少缺货,在每年每1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增加周转额70万美元。 一、目前医药行业物流所存在的问题 医药行业是高科技行业,药品制造企业要完全按照国家的GMP

标准进行生产,而药品流通企业则要按照国家的GSP进行存储和配送。在整个系统中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这些问题阐述如下: 1、在生产过程中,原辅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效率; 2、因人工操作,在整个存储和配送过程中的差错率达到3%以上,不但增加了物流成本,还影响了企业的信誉,给客户的销售造成许多困难; 3、有一些不法厂商,利用各种机会制造假药,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却没有手段对其进行及时查处,使得假药泛滥,严重影响人民的身心健康; 4、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各销售组织及其人员进行异地串货,获得大额的销售佣金,极大地损害了其它人员的利益,并且打击了后者的工作积极性,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转,加速企业的衰亡速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药品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都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射频识别技术对药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差错率几乎为零,有效控

射频识别技术手册(第2版) 外文翻译

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翻译 本翻译源自于:RFID Handbook (Second Edition) 毕业设计名称:电力系统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外文翻译名称:射频识别技术手册(第二版) 学生姓名:翁学娇 院(系):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0803 指导教师:唐桃波 辅导教师:唐桃波 时间: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

射频识别技术手册:基于非接触式智能卡和识别的原理和应用 第二版 Klaus Finkenzeller 版权 2003 John Wiley& Sons 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图书编号:0-470-84402-7 5.频率范围和无线电许可条例 5.1 频率范围 因为射频识别系统产生和辐射电磁波,他们已被列为合法的无线电系统。其他功能的无线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受到射频识别操作系统的干扰和损害。尤其重要的是要确保RFID 系统不会干扰附近的广播和电视,移动无线电服务(警察、保安服务、工业),航海和航空无线电服务和移动电话。 对射频识别系统来讲,运动保健方面需要的其他无线电服务明显制约了适宜范围内的可操作频(图 5.1).出于这个原因,它通常是唯一可以使用的频率范围,已经有人预定了专供工业,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这些世界范围内的频率划分成国际频率范围(工业-科学-医学),它们也可以用于射频识别应用。 实际可用的射频频率 f :图5.1 用于射频识别系统范围内的频率范围为135千赫一下的超长范围通过短波以及超短波到微波范围,包括最高频率24千兆赫。在上述的135千赫的范围内,可用的ISM 频段是全球首选。 :

图5.2 百万应答机单元中的不同频率范围的转发器的全球市场估计分布 除了ISM 频率,整个频率范围内低于135千赫(在北美、南美和日本:低于400千赫)也是可用的,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它是可能与高磁场的优势联合工作的,特别是操作时电感耦合的射频识别系统。 对射频识别系统来说最重要的频率范围是0-135千赫,ISM 的是6.78左右(在德国不适用),13.56兆赫,27.125兆赫,40.68兆赫,433.92兆赫,869.0兆赫,915.0兆赫(不是在欧洲),2.45兆赫,5.8兆赫和24.125兆赫。 各种不同射频转发器频率的概述估计分布如图5.2所示。 5.1.1 频率范围9-135千赫 低于135千赫范围的频率被其他无线服务大量使用,因为它没有被保留为ISM 频率范围。在长波频率范围内的传播允许无线服务系统不断地以较低的技术成本占据这个半径为1000千米以上的区域。在这个范围内的典型的无线电服务是航空和航海无线电导航服务(LORAN C,OMEGA,DECCA ),时间信号服务,标准频率服务再加上军用无线电服务。因此,在欧洲中部时间信号发射机DFC 的77 Mainflingen 可以在频率 77.5 千赫左右被发现。因此在这个频率的射频识别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