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一)填空题

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

[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

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

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的

处理是体内酸碱平衡的关键。( )

7. 由强酸以及强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叫作缓冲体系。( )

8. 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而挥发性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等缓冲体系缓冲。( )

9. 通常情况下,323CO H NaHCO 的比值保持在120,血浆pH 值就可维持在7.4不变。( )

10. 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不是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H 2CO 3发挥较小的缓冲作用。( )

11. 肺排泄CO 2的作用受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又与血液的

P CO2、[H +]或pH 值和P O2变化有关。( )

12. 据研究估计,机体通过肺排泄CO 2对酸碱平衡的作用约为全身化学缓冲作用的4倍。( )

13. 因H 2CO 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

14.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比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压高,这是因为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对血流的阻力较小,而出球小动脉细而长,对血流阻力较大。( )

15. 肾血浆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有效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从而使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 )

16. 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的固定酸比碱多,故尿液的pH 值一般为6.0左右。( )

17. ADH 是下丘脑某些神经元合成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尿浓缩,尿量减少,即发生抗利尿作用。( )

18. 磷酸肌酸分解伴有对H +的摄取,而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成不伴有有对H +的摄

取。( )

19. 通常情况下,骨骼肌细胞内的pH 值高于血液。( )

20. 缓冲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细胞内和血液缓冲体系,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

(三) 单选题

1. 机体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 2,然后呼出体外,故称碳酸为

A 固定酸

B 挥发性酸

C 强酸

D 弱酸

2. 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其中血浆缓冲体系中最重要的缓冲碱是 A 3

23CO H NaHCO B Pr Pr H Na C 323CO H KHCO D 22HHbO KHbO 3. 以下不属于排泄的生理学过程是

A 排汗

B 排尿

C 呼出二氧化碳

D 排出大便

4.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 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

B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

C 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

D 每分钟两侧肾脏的血浆流量

5. 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 葡萄糖

B 蛋白质

C 钾离子

D 钠离子

6.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 入球小动脉血压

B 出球小动脉血压

C 肾动脉血压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7.引起ADH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A 循环血量减少

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 以上都不

8.运动时,肌肉内pH值总是比血液低,其原因是

A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

B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低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高于血液

C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等于血液

D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等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

9.由于乳酸的pKa<4,故在体条件下可解离成H+和乳酸根负离子的乳酸数量为

A 1%

B 99%

C 40%

D 50%

10.骨骼肌的化学缓冲作用主要是由以下哪种物质实现的

A 磷酸盐化合物

B 重碳酸盐

C 蛋白质和氨基酸

D 以上都不是

(四)名词解释每题2-4分,共20-40分

1.酸碱平衡

2.酸、碱和pH值

3.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4.碱贮备

5.排泄

6.肾小球滤过作用

7.肾小球有效虑过压

8.运动后蛋白尿

9.酸碱平衡紊乱

10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五)简述题每题4-6分,共20-40分

1.简述安静条件下和运动时机体酸性物质的来源。

2.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硷调节作用的原理。

3.简述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硷平衡中的作用。

4.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六)论述题每题8-10分,共16-40分

1.试论述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2.论述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以及骨骼肌细胞内的酸硷缓冲作用。

3.试论述肾脏肾脏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方式。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含量比例

2.酸碱

3.小于大于

4.成酸食物成碱食物

5.弱酸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

6.碱储备碱储

7.排泄器官

8.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9.上皮细胞

10.ADH

11.高于酸硷缓冲能力

12.乳酸

13.细胞内血液缓冲体系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对 5.对 6.对 7.错 8.对 9.对 10.错 11.对 12.错 13.对 14.对

15.对 16.对 17.对 18.错 19.错 20.对

(三)单选题

1.B;

2.A ;

3.D ;

4.B ;

5.B;

6.D ;

7.B;

8.A ;

9.B; 10.C。

(四)名词解释

1.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酸、碱和pH值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而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

3.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缓冲作用。

4.碱贮备 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贮备,简称碱储。

5.排泄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6.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这

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

7.肾小球有效虑过压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8.运动后蛋白尿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

或暂时性的蛋白尿为运动后蛋白尿。

9.酸碱平衡紊乱人体因某些疾病的影响,可使机体物质代谢和水、电解质平衡甚至缓冲体系以及肺、肾功能受到影响,这些均可引起体内酸性、碱性物质过多或不足,从而产生酸中毒或碱中毒,这一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或简称酸碱失衡。

10.代偿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因NaHCO3原发性增多或减少引起的酸碱失衡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

(五)、简述题

1.简述安静条件下和运动时机体酸性物质的来源。

除食物、饮料和药物中的酸性物质外,安静条件下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主要有三类,即(1)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后生成的CO2和H2O进一步结合形成的碳酸;(2)含硫氨基酸氧化所生成的硫酸,含磷的核酸、蛋白质、磷脂分解所产生的磷酸,糖代谢中产生的乳酸和丙酮酸,脂肪酸氧化所产生的酮体等。由于这些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体外,故称固定酸;(3)人体也可从外界获得一些酸性物质,如调味用的醋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但这些外源酸性物质数量很少,不是体内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运动时体内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即(1)ATP水解;(2)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

(3)乳酸的生成,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4)不完全和完全氧化。

2. 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碱调节作用的原理。

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血浆缓冲体系包括:3

23CO H NaHCO 、 4242PO NaH HPO Na 、Pr

Pr H Na (Pr 代表蛋白质)。其中,323CO H NaHCO 体系中的NaHCO 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碱,它与H 2CO 3保持一定比值,维持血液pH 值恒定。红细胞缓冲体系包括:3

23CO H KHCO 、 4242PO KH HPO K 、 HHb KHb 、 2

2HHbO KHbO (Hb 代表血红蛋白),其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缓冲物质,它对H 2CO 3发挥巨大缓冲作用。

当固定酸进入血液时,可产生以下反应:

HA+NaHCO 3 H 2CO 3 +NaA

2+H 2O

HA 代表固定酸,如乳酸、β–羟丁酸等。此时,酸性较强的固定酸转变为酸性较弱的碳酸,因而起到缓冲作用,而碳酸可分解为CO 2,从肺排出体外。

当碱性物质如Na 2CO 3进入血液时,可产生以下反应,使其碱性减弱。

Na 2CO 3+H 2CO 3 2NaHCO 3

生成的过多碳酸氢钠可由肾脏排出体外。

3. 简述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对机体水平衡的调节能力非常强。在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加,可达1500~2000ml ?d -1

,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相反,在机体缺水时,尿量减少,仅有350~

400ml ?d -1。通过肾脏对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无论饮水过多或过少,体内水分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仍可维持或接近正常。

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保持血浆中的NaHCO 3含量,保持血液pH 值的恒定。当血浆NaHCO 3浓度降低时,肾脏便加强酸性物质的排出和NaHCO 3的重吸收,以恢复血浆NaHCO 3的含量。相反,血浆NaHCO 3过高,则增加对这些碱性物质的排出量,使血浆NaHCO 3回降到正常含量。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的固定酸比碱多,故尿液的pH 值一般为6.0左右。

4. 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为运动后蛋白尿。

尿蛋白阳性率及尿蛋白量与运动强度、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在运动生理学界常采用这一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监控。①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大时,运动员易出现运动性蛋白尿,而且尿蛋白量随之增加。②观察运动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机体适应能力差,则尿蛋白阳性率增高,而且尿蛋白量也增加。③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同一个体在完成相近运动量时,尿蛋白量相对稳定。当训练水平提高时,尿蛋白量减少。运动后尿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不宜在不同人之间用尿蛋白指标来比较其负荷量、训练水平和机能状况;而对同一个体来说,尿蛋白却是一个很灵敏的指标。

(六)、论述题

1. 试论述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肾脏尿生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

(完整版)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滤过分数 3、肾糖阈 4、球管平衡 5、渗透性利尿 6、水利尿 7、血浆清除率 二、填空题 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为,由和两部分组成。 2、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由、和组成。 3、肾血流量主要靠,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和。 4、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的结果。 5、肾小球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 6、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而滤过的动力为。 7、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内压)。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生成原尿,及,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 11、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其部位发生在。 12、在肾小管液中的HCO3-是以的形式被重吸收的。 13、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氨基酸的重吸收需要伴随的重吸收才能进行。 14、NH3的分泌不仅促进的分泌,而且增进的重吸收。 15、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H+增多,H+-Na+交换,K+-Na+交换,因而血钾升高。 16、肾髓质组织间液中主要的渗透物质是和。 17、肾小管中滤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这种定比重吸收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 18、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和的调节。 19、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的升高和________减少。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其分泌受和的调节。 三、选择题 1、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D ) A、肠道 B、泪腺 C、肺 D、肾 E、皮肤 2、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 D ) A、排出代谢终产物 B、排出多余或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 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3、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E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肾小管 D、集合管 E、肾单位 4、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D A、致密斑 B、系膜细胞 C、间质细胞 D、颗粒细胞 E、感受器细胞 5、肾脏致密斑的分泌是直接感受 D A、肾血管血压变化 B、肾血流NaCl 含量变化 C、肾小管内压变化 D、肾小管液NaCl 含量变化 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6、有关肾素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它是由近端小管细胞分泌的 B、肾素分泌可导致血钠和水丢失 C、肾素分泌是由平均肾动脉压升高引起的 D、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 E、它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 7、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D A、血流量小 B、血流分布均匀 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E、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8、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 A、自身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前馈调节 9、当动脉血压( A ),肾血流量可保持不变。 A、80~180mmHg B、60~180mmHg C、80~120mmHg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3.肾糖阈 @ 4.渗透性利尿 5.球-管平衡 二、填空题 1.肾单位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3.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脉注射甘露醇后尿量将_______,这种利尿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 5.促进ADH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6.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_______________的重吸收和对_______________的分泌。 三、选择题 1.完成尿生成的结构是() A.肾单位 B.肾小体和肾小管 C.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D.肾单位、集合管和输尿管 E.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2.关于致密斑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近球小管起始部 B.是钠离子含量的感受器 C.可释放肾素 D.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E.是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3.肾不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现象发生在下列哪种情况时()A.囊内压升高 |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压降至90毫米汞柱 D.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E.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4.下述哪种情况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A.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 E.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一)填空题 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 [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 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 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的

生理学06肾脏的排泄功能

肾脏的排泄功能 考纲要求 1.肾脏泌尿在机体排泄功能中的重要性,同排泄功能相关的肾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及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重吸收的方式,几种物质重吸收的过程和特点。H+,NH3,K+及其它物质的分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机能的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机制: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及其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系。 5.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的作用。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意义。 7.排尿反射。 考纲精要 一、肾脏的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内环境稳定而言,每天排尿量不应小于500ml,否则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体内积聚,因此,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称为少尿,而少于100ml称为无尿。 2.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对水的调节依赖于抗利尿激素,而调节血Na+,血K+的水平则受醛固酮的影响。 3.内分泌功能:肾脏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的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激肽、血管舒张素等,而抗利尿激素不在肾脏产生。 记忆方法: ①肾素即肾脏的激素,必然在肾脏产生; ②由于肾脏是调节体液平衡最重要的器官,因此,血液容量主要由肾脏调控,那么,占血液近一半容积的红细胞数量也应由肾脏控制,所以调节红细胞数量最重要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也该在肾脏内产生; ③前列腺素、激肽等为局部体液因子,全身大多数组织都必然合成供“自身”利用,因此,肾脏内也需要产生这类局部活性物质; ④肾脏的作用是形成尿液即“利尿”作用,因此,对抗“利尿”的抗利尿激素绝不可能在肾脏产生,只能在脑内产生,因为只有脑具有“抗利尿”的思维。 二、肾脏血液循环特征 1.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 (1)两侧肾血流量十分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90%以上分布在皮质,5%~6%分布在外髓,不足1%分布在内髓,这与肾小球(主要分布在皮质)滤过血液的机能相适应。(2)肾脏血液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后才汇合成静脉,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是滤过血液的重要结构,而球后毛细血管内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肾脏血流的调节 (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脏血流量维持不变。 (2)神经和体液调节:当全身机能状况发生变化时,肾脏血流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分配的需要相适应。 总之,在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在紧急状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通过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分配到脑、心脏等重要器官。 三、近球小体 由入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间质细胞、远曲小管(或髓袢升支粗段)的致密斑组成,近球细

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进行分泌,同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重吸收入血。在远曲小管和集合存在Na+-H+和Na+-K+交换的竞争,因此,机体酸中毒时会引起血K+升高,同样,高血钾可以引起血浆酸度升高。 3.NH3的分泌:肾脏分泌的氨主要是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泌NH3有利于H+分泌,同时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 从上可以看出,Na+重吸收可促进多种物质的重吸收或排泄,例如K+的排泄、H+的分泌、水的重吸收、Cl-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等,机制如下: (1)Na+主动重吸收,形成管内为负,管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促进阴离子(例如Cl-)向管外转移(重吸收),促进阳离子(例如K+)向管内分泌; (2)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方式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必须与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而这种转运依赖Na+主动转运形成的细胞内低Na+。 (3)Na+重吸收促进水的重吸收是由于渗透压变化所致。 而NH3的分泌,HCO3-的重吸收则不依赖Na+重吸收,因为NH3为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扩散的方向决定于细胞两侧的pH值(向pH低侧扩散);HCO3-能与小管液内的H+结合然后分解成H2O、CO2,CO2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再生成HCO3-后转运入血,因此,不是Na+重吸收,而是分泌H+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 九、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 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下丘脑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障碍时,出现尿崩症。 3.醛固酮也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 (1)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分泌。 (2)分泌的调节: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循环血量减少分别通过兴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交感神经,使近球细胞肾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增加含量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发挥保钠排钾的作用。 ②血K+浓度升高(主要刺激因素)或血Na+浓度降低,均可刺激醛固酮分泌。 4.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也能影响物质的重吸收。 5.球—管平衡: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十、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在是尿浓缩的动力,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浓缩的条件。 1.外髓渗透压梯度主要是由于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形成,在此通过Na+—K+—2Cl-转运系统发挥作用。 2.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重吸收有关。 3.直小血管有保持髓质高渗梯度稳定的作用,因为组织液进入血管升支的水量超过降支丧失的水量,所以水可随血流返回体循环。 十一、排尿反射 肾脏生成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排尿则是间断进行。当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才会超过10cmH2O。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骨髓,传入、传出神经都为盆神经,排尿反射是一正反馈过程。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一节肾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点 肾脏功能: (一)泌尿: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 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①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 ②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③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器官排泄物 ─────────────────────── 肾脏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脏 CO 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化道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液腺重金属、狂犬病毒等肾脏的结构特点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是肾脏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 能。肾脏不能再生新的肾单位,随着肾衰、疾病或老化, 肾单位的数目越来越少。40岁后,功能肾单位的数目通常 每10年减少10%,这样到了80岁,与40岁时相比,肾 单位的数目减少40%,但并不是对生命构成威胁。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比较两类肾单位的不同点 比较项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肾单位数量多(约占85%~90%)少(约占10%~15%)肾小球分布皮质外 1/3~2/3 皮质内1/3

肾小球体积小大 血管口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 脉 出球小动脉为一支,分布于近段和远段 肾小管周围分两支,一支分布于近段和远段肾小管周围,另一支是U形直小血管 髓襻长度短(到或不到外髓)长(达内髓) 近球小体有无 含肾素颗粒多几乎不含 交感神经支 配 主要分布于入球小动脉主要分布于出球小动脉血流量多(>90%)少(<10%) 功能特点主要与尿生成和肾素分泌有 关主要与尿的浓缩、稀释有关 (三)球旁器 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间质细胞和致密斑三种特殊细胞群组成。 球旁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素分泌;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流量及其中氯化钠含量的变化。 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 (一) 血液供应的特点 血液供应的特点与尿生成的关系 肾血流非常丰富是尿生成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