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4)

四、课程内容 (4)

(一)必修课程 (4)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

(二)选修Ⅰ课程 (8)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

(三)选修Ⅱ课程 (14)

现实生活应用 (14)

职业规划前瞻 (16)

学业发展基础 (19)

五、学业质量标准 (22)

(一)学业质量水平 (22)

(二)说明 (25)

六、实施建议 (2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

Ⅰ. 教学建议..................................................................................................................

Ⅱ. 评价建议 (27)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Ⅰ. 学业水平测试..........................................................................................................

Ⅱ. 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2. 强化以评价为导向的课程管理.............................................................................

3. 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

4. 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

5. 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

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二)基本理念

1. 学科素养为核心

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生物学素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条件和基础。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基本任务。

2. 课程内容少而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学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高中课程内容既要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科技的进步,又要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生物学知识,“少而精”就成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追求。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内容都聚焦在几个重要概念上,容量精简,重点突出,为教学中实现“精”的要求提供了保障。“精”的内涵丰富。首先,“精”是指课程的选材原则,删除细枝末节的内容,凸显重要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是本课程实现“精”的方式,这也是国际上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次,“精”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和期待,精练的课程内容保证了教学过程中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精”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定位,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应该能够对重要的生物学概念有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而不是仅仅对知识的记忆和背诵。

3. 教学过程重实践

本课程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在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要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就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重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既要让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又要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涉及动脑的环节;通过探究类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要适当地将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实践活动,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整合到实践活动中,以适应在教学中对超越学科本身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要在教学中将生物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等内容适度结合,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进而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4. 学业评价促发展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者要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研读学业质量标准,把握本课程的宏观教育目标,明确评价的教学和育人价值,实现从内容本位、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学生发展本位为目标的评价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要处理好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好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从中得到启示,使评价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后天习得的终身受益成果,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其内涵和表现如下。

1. 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

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认识到生物学在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树立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合作精神,善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时,能主动宣传生物学知识,愿意承担抵制毒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的社会责任,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生物必修与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生物学课程开设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生物学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共同基础;选修Ⅰ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学习的课程;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

2. 旨在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在本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抓手。基于学生在“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应有的表现,选取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设计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及学业要求。据此,构建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两个必修模块和《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选修Ⅰ模块,以便全面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3. 基于科学教育成果和生物学教改经验,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

以国内外科学教育的众多研究成果和我国十余年来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为依据,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例如,根据生物学的大概念来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选取更加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在必修课程的安排和选修Ⅰ课程的设计上,保持了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的衔接,使得教师可以在实施新的教学任务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2003 年颁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果,持续和顺畅地推进教学改革。

4. 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

在课程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多元发展需求,设计出必修、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必修课程选择的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是后续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Ⅰ课程所选的内容是学生未来职业与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拓展生物学科技视野,提高实践和探究能力。选修Ⅱ课程包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拓展课程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要,以期为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二)结构

图1 展示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高中生物学课程分为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选修Ⅰ部分有《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选修Ⅱ部分涉及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及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多个拓展及校本课程模块。

图1 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图

(三)学分与选课

本课程的必修学分为4 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2 学分,每个学分需18 学时。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共72 学时,每周2~4 学时,建议从高一年级开设。

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修得更多的学分。每个选修Ⅰ模块为2 学分,每个选修Ⅱ模块为1~2学分。学生在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可以直接学习选修Ⅰ或选修Ⅱ课程,也可以不再选择本学科课程。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可以同时开设供学生选择,对于选修Ⅱ课程中“学业发展基础”类模块,教师可以提出选课的顺序或条件。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修课程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课程的基础。

必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中生,选择了最基本的生物学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内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

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内容标准】

概念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1 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1.1.1 说出细胞主要由C、H、O、N、P、S等元素构成,其中以碳原子为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1.1.2 指出水大约占细胞重量的2/3,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赋予了细胞许多特性,在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

1.1.3 举例说出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虽少,但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1.4 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1.5 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1.1.6 阐明蛋白质通常由20种氨基酸分子组成,其功能取决于由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三维结构,细胞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完成

1.1.7 概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贮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1.2 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1.2.1 概述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2.2 阐明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担负着物质运输、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

1.2.3 阐明遗传信息主要贮存在细胞核中

1.2.4 举例说明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1.3 各种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但在形态与功能上有所差异

1.3.1 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1.3.2 描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概念2 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2.1 物质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1.1 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1.2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2.1.3 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2.2 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

2.2.1 说明绝大多数酶是一类能催化生化反应的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pH和温度等)的影响

2.2.2 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2.2.3 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可利用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分子中

2.2.4 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

2.3 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

2.3.1 描述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2.3.2 说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发生特异性的分化,形成了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体

2.3.3 描述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衰老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教学提示】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1 的理解,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4)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可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2 的理解,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3)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4)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6)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7)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8)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模块 2 遗传与进化

本模块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

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标准】

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3.1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3.1.1 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基因决定的

3.1.2 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长链,一般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1.3 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3.1.4 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的性状主要是由蛋白质决定的

3.1.5 举例说明某些基因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3.2 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3.2.1 阐明减数分裂产生只含有一半遗传信息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3.2.2 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3.2.3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3.2.4 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3.3 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3.3.1 概述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序列的改变

3.3.2 阐明基因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

3.3.3 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

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3.3.4 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从而使子代出现变异

3.3.5 举例说明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都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3.3.6 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概念4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4.1 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样,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4.1.1 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4.1.2 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 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4.2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2.1 举例说明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将赋予某些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

存和繁殖优势

4.2.2 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

4.2.3 说明自然选择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4.2.4 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4.2.5 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物种形成

4.3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

4.3.1 阐明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4.3.2 举例说明人类生存和发展受益于生物多样性

【教学提示】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3 的理解,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运用模型或视频观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搜集DNA 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3)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4)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5)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6)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并探讨其监测和预防;(7)搜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上述概念4 的理解,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2)用数学方法讨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二)选修Ⅰ课程

模块 1 稳态与调节

本模块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植物的激素调节等内容。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体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生命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高等多细胞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认识个体生命系统的稳态。

【内容标准】

概念1 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1.1 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1.1 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1.1.2 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1.1.3 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1.2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2.1 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2.2 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

稳态的基础

1.3 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1.3.1 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3.2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1.3.3 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1.3.4 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1.3.5 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1.3.6 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1.4 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多种类型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实现机体稳态

1.4.1 说出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多种腺体,它们分泌的各类激素参与代谢的调节

1.4.2 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1.4.3 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1.4.4 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5 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

1.5.1 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1.5.2 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1.5.3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1.5.4 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1.6 植物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物激素的调节

1.6.1 概述科学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并揭示了它在调节植物生长时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1.6.2 举例说明几种主要植物激素的作用,这些激素可通过协同、拮抗等方式共同实现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6.3 举例说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1.6.4 概述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光、重力和温度等

【教学提示】

本模块的主题是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修课程概念1 的理解,可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观看血液分层实验的视频,讨论血细胞与血浆的关系;(2)用概念图教学法揭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3)比较清水、缓冲液、体液对pH 变化的调节作用;(4)以内环境的某种成分为例,讨论各系统是如何协同维持其相对稳定的;(5)观看反射过程的动画,分析反射弧的组成;(6)通过资料分析神经系统受损对人体运动等行为的影响,探讨神经调节的结构

基础;(7)以某种激素的发现史为例,讨论研究激素生理功能的方法;(8)结合日常生活,讨论生活用品或食品中含有过量激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9)讨论滥用兴奋剂的危害;(10)结合个人免疫接种的经历,探讨免疫制剂的作用;(11)讨论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并探讨干细胞移植的价值;(12)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3)探究乙烯利对水果的催熟作用;(14)查找植物激素在生产中应用的相关资料。

【学业要求】

本模块包括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群落也处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形成稳态。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奠定基础。

【内容标准】

概念2 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1 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2.1.1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1.2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1.3 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2.1.4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1.5 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1.6 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2.2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2.1 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2.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2.2.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并呈现出能量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规律

2.2.4 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规划和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资源的途径

2.2.5 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2.2.6 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2.2.7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2.8 分析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决定其营养结构

2.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2.3.1 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2.3.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

2.3.3 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2.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1 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4.2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2.4.3 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态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2.4.4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2.4.5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提示】

本模块中所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修课程概念2 的理解,可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2)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4)探究或观察记录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6)调查或探讨一个校园、公园、农田、森林、湿地或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7)设计保持和提高某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8)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9)搜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例,讨论当代生态系统是否已经出现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学业要求】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本模块是偏重实践类的课程,其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是指广义的生物技术,而不限于现代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等。生物学知识是生物工程的设计基础,而生物工程则应在法律和伦理的约束下,以人类需求为目标进行产品的开发,进而推动生物学的不断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本模块包括4 个较为具体的概念,这些概念既是对必修内容的扩展和应用,又是对生物工程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实践的环节是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这些实验有的使学生了解基本原理或获得基本知识,有的偏重于实际应用。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内容标准】

概念3 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3.1 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发酵工程的基础

3.1.1 阐明在发酵工程中灭菌是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前提

3.1.2 阐明无菌技术是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与无菌区域不被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3.1.3 举例说明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配方可有目的地培养某种微生物

3.1.4 概述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常用方法

3.1.5 概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计数法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3.2 发酵工程为人类提供多样的生物产品

3.2.1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食品是运用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

3.2.2 阐明发酵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及微生物的特定功能,工业化生产人类所需产品

3.2.3 举例说明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及其他工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概念4 细胞工程通过细胞水平上的操作,获得有用的生物体或其产品

4.1 植物细胞工程包括组织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等技术

4.1.1 阐明植物组织培养是在一定条件下,将离体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并重新分化,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4.1.2 概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合细胞,继而培育成新植物体的技术

4.1.3 举例说明植物细胞工程利用快速繁殖、脱毒、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育种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4.2 动物细胞工程包括细胞培养、核移植、细胞融合和干细胞的应用等技术

4.2.1 阐明动物细胞培养是从动物体获得相关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过程。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4.2.2 阐明动物细胞核移植一般是将体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并使重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过程

4.2.3 阐明动物细胞融合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4.2.4 概述细胞融合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重要技术

4.2.5 简述干细胞在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4.3 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进行显微操作和处理以获得目标个体

4.3.1 简述胚胎形成经过了受精及早期发育等过程

4.3.2 简述胚胎工程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技术

概念5 基因工程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

5.1 基因工程是一种重组DNA 技术

5.1.1 概述基因工程是在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5.1.2 阐明DNA 重组技术的实现需要利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 连接酶和载体三种基本工具

5.1.3 阐明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鉴定等步骤

5.1.4 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在农牧、食品及医药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品质5.2 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延伸

5.2.1 概述人们根据基因工程原理,进行蛋白质设计和改造,可以获得性状和功能更符合人类需求的蛋白质

5.2.2 举例说明依据人类需要对原有蛋白质结构进行基因改造,生产目标蛋白的过程

概念6 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话题

6.1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6.1.1 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转基因产品

6.1.2 探讨转基因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带来的影响

6.2 中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

6.2.1 举例说出生殖性克隆人面临的伦理问题

6.2.2 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6.3 世界范围内应全面禁止生物武器

6.3.1 举例说明历史上生物武器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伤害

6.3.2 认同我国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教学提示】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使用讲授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更要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及必要的参考资料,指导其设计和进行实验。根据本模块的特点,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主动的学习活动。例如,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践方案并进行实验,也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相互讨论。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尽可能减少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修课程概念3 的理解,可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通过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和培养等实验操作获得纯化的酵母菌落;(2)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并进行计数;(3)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或泡菜;(4)利用酵母菌、醋酸菌分别制作果酒和果醋。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修课程概念4 的理解,可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菊花或其他植物幼苗,并进行栽培;(2)收集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实际应用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分享。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修课程概念5 的理解,可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DNA的提取和鉴定;(2)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NA 片段并完成电泳鉴定,或运用软件进行虚拟PCR 实验;(3)利用网络基因数据库(如GenBank)和序列比对(如BLAST)等获得基因、蛋白质结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修课程概念6 的理解,可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搜集文献资料,就“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展开辩论;(2)搜集关于设计试管婴儿的资料,并在小组内讨论“是否支持设计试管婴儿”;(3)搜集历史上使用生物武器的资料,并分析其严重危害。

【学业要求】

(三)选修Ⅱ课程

选修Ⅱ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就业,以及满足一部分学生选择从事科学研究的需求。为便于各地区和学校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课程的选题及设计实施建议如下。

现实生活应用

1. “健康生活”模块开设建议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健康生活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究个人、环境和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本课程应选取公民健康生活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涵盖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生活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传染病的预防、预防伤害与自救互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学校卫生、口腔卫生、健康生活方式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组织和开展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段组织好相关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将学习健康卫生知识同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有关的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培养社会责任感。

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健康生活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认识和行为习惯,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改善公民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2. “急救措施”模块开设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急救知识的普及,可以使公众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积极有效地开展现场自救互救,从而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课程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如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120”紧急呼叫、人工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游泳意外的自救、动物咬伤后的处理、煤气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等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应明确普及急救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尽可能选择具有地方特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使他们容易将所学的知识与发生的突发事件联系起来,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印象。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急救基础知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

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应对常见的突发伤害事件的急救处理方法。

3. “传染病与防控”模块开设建议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

病。传染病的流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方面,传染病的大流行曾造成人类大规模的死亡,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另一方面,与传染病的斗争促进了人类防疫事业的发展。

本模块包括传染源与感染、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防控三个部分。课程内容应以学习传染病的核心概念以及传染的机理为基础,进而学习传染病防控的知识,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及其传播流行的途径,全球以及我国防疫体系的组成,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个人日常防护,以及传染病预防措施与检测、相关病原体的消毒灭菌工作等的流程和基本技术,形成“防控并重”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病原体”“感染”“传染源”“传染”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区别,重点介绍对人类影响巨大的传染病案例,如鼠疫、天花、艾滋病和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等的流行及防控;应充分利用传染病案例,组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开展模拟传染病防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地球村”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要通过参观当地疾控单位,介绍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流行病防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防疫体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传染病及其防控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预防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传染病防控的基本方法。

4. “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问题”模块开设建议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生物学科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取得无数新成果,其中有些成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人类社会还面临一些传染病的严峻考验。

本课程选取转基因植物、试管婴儿、克隆哺乳动物、艾滋病、禽流感、SARS以及埃博拉疫情等主题加以论述,旨在向广大学生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理性、客观地面对相关的社会议题,为今后继续深造和走上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从主流媒体获取正确的资料和信息,了解相关的原理和主要技术路线,结合已有知识和我国的国情,以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分别从各专题的学科进展及争议焦点和有待改进之处展开讨论或辩论,藉以丰富相关学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生物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实现健康生活的目的。

5. “动物福利”模块开设建议

浩瀚宇宙之中,动物和人类共同分享着一个地球,文明、人道地对待动物本质上也与人类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动物福利指动物处于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痛苦被降至最低的状态。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实施了旨在保护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而我国动物福利的教育才刚刚起步。随着社会上一些虐待和残害动物的事件被陆续曝光,动物福利也成为一个备受公众关注的话题。在生物学课程体系中进行动物福利教育,对于普及动物福利理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动物福利课程在我国的少数学校已经有过尝试性的授课,也编写了教材。试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广泛接受和好评。动物福利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适宜的选题。

动物福利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形成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向学生传递与动物福利相关的基本知识与观点,并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议题讨论和实践的能力。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福利的概念和认识、动物福利的评估、动物福利立法、动物福利与伦理道德,以及伴侣动物、野生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室动物和动物园动物的福利等。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课程资源设计和开展学习活动,如野生动物救助站、流浪动物救助中心、家禽养殖场等;也可以从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深入主题,如实验动物福利标准问题,饲养、运输和疾病处理过程中动物福利的问题,滥食、虐食动物的现象,残害动物的暴力行为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福利的内容,体会动物福利立法的必要性。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福利的立法要与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相适应。动物福利过高,会给生产者或动物的主人带来过重的负担,造成浪费,因此,讨论动物福利需要兼顾动物利益和人的利益的平衡。

6. “外来生物入侵与防控”模块开设建议

一种生物如果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由其原产地迁移到异地,并经自然选择后逐渐繁衍开来,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生态恶果,即形成生物入侵。伴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加剧,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入侵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对各国的经济、社会、民生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本课程内容应包括世界及我国主要的生物入侵种类、入侵途径、生物入侵对生物圈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以及应对生物入侵可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引用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入侵的概念。建议调查外来生物入侵本地的基本情况,对其危害程度作出初步评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生物入侵危害性的认识,并提出一些阻止外来生物进一步危害本地生态系统的措施和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其途径和危害性,树立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意识,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7. “地方特色动植物研究”模块开设建议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可知,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动植物资源。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动植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科学、生态、文化及美学等方面的价值,也大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因此,开展对地方特色动植物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合理配置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意义。

由于不同地域所具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都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应注意收集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内容,以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当地动植物的分类、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宗旨,除了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动植物学科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当地动植物资源研究的方法和利用价值。教学形式应多样。例如,通过参观调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动植物资源与环境变迁,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了解动植物资源开发的相关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家乡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选择具体的内容时,侧重于选择学生常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内容,以便于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地方动植物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关心家乡建设、服务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职业规划前瞻

1. “生物制药与药物学”模块开设建议

药物学是指研究药物的来源、炮制、性状和作用,分析、鉴定、调配、生产和研发新药

等的学科。生物制药则是药物学的一部分,是指运用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化学等技术,通过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学科。

生物制药与药物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本课程的内容侧重于常见药物制备、药物分析和生物制药三个部分。

本课程应首先介绍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和药物制备的技术,然后再介绍各类药物及其临床应用。在生物制药部分,应着重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讲解制药的基本技术外,还要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体会本模块的目的是生产更有效、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药物;应教会学生使用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使学生认识到药品标准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形成按药品标准制药的观念;应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药厂、医院和药物研发单位,了解我国药物研发和使用的现状,创造条件开展药物研发和制备实习,使学生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努力的信念;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新药研发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药物制备和应用的各个环节和基本技术,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对医药产业的重要性。

2. “海洋生物学”模块开设建议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8%,其中生活着丰富的生物类群,绝大部分海洋生物我们尚不了解。海洋生物学是我们了解海洋生物、保护和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学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海洋生物认识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

本模块包括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命特征、海洋生态、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四个部分。课程内容应以学习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特点为基础,重点讲述海洋中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以及海洋生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与陆地相比较的方式,突出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比如高盐、深海高压和黑暗等特点,以及与此环境相适应的海洋生物的习性;应充分利用水族馆、博物馆和水产品市场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通过介绍我国领海及大陆架环境及其生物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观念和海洋国土意识,增强环保理念和爱国信念;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海洋生物学知识,并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及我国海洋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海洋生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形成海洋生态平衡观以及地球生态系统整体观。

3. “食品安全与检疫”模块开设建议

食品安全指食品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及其后代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范围包括在食品加工、存储和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和民族的永续发展。

本模块包括食品生产安全、食品经营安全和食品安全检疫三个部分。课程内容应围绕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介绍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进而介绍食品安全检疫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围绕食品安全的含义和“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三个层次,介绍食品安全标准及相关检疫技术;应通过典型的食品安全案例,组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开展食品安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防控并重”的观念;要通过介绍食品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参观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食品安全及其检疫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食品生产的途径,食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全球以及我国食品检疫体系的组成,掌握食品安全预防措施、食品检疫工作等的流程和基本技术。

4. “职业疾病与防控”模块开设建议

职业病是指企事业等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出现的疾病。最主要的职业病有尘肺、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等。职业病不仅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家庭幸福。我国对职业病的防控非常重视。

本模块包括职业疾病的形成和防控两个部分。课程内容应以学习职业疾病形成的病因为基础,进而学习职业病防控的知识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案例的讲解,重点介绍职业病的特点、预防对策和控制措施;应充分利用当地常见职业病案例,通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组织学生探究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防控并重”的观念;要通过介绍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病防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参观当地职业病防治单位等,使学生了解当地和我国职业病及其防控的现状,认识到职业病防控不仅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职业病及其防控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职业病的构成要件、主要特点、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等,掌握职业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

5. “园艺与景观生态学”模块开设建议

园艺学是研究园艺作物的种质资源、生长发育规律、繁殖、栽培、育种、贮藏、加工、病虫以及造园等的科学。造园学又叫园林规划设计学,是研究园林绿地的设计、规划、施工和养护管理的科学。园艺作物一般指以较小规模集约栽培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主要分为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三大类。现代园艺已成综合应用各种科学技术成果以促进生产的重要领域,对丰富人类营养和美化、改造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重点在于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师在教学中,在讲解清楚园艺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重点介绍当地的园艺作物的代表种类、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然后应用相关理论与技术,与学生一起设计具体的“园林景观”,如校园景观。在实践活动中强化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园艺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园艺植物(如当地代表种类)的基本栽培管理技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感受到美化环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6. “环境友好与经济作物”模块开设建议

经济作物是指与人类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料作物、果蔬、茶叶等。人类为了获取高额经济回报往往肆意革除原有植被,大规模集中种植某种(些)作物,而且在耕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

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中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在2006 年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环境友好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人类

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本课程内容应包括环境友好的实质和内涵,明确环境保护和经济作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课程要明确阐明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演变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的必然结果。强调种植经济作物应该努力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力求在生产过程中将对环境的干扰和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列举人类发展史上发生的企业排污或生产事故等“重经济,轻环保”的案例,告诫学生生产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先污染,后治理”是文明社会不能容忍的危害人类健康和发展、祸害子孙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探讨高效栽培经济作物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各种可能措施。

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和环保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有把发展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或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人类社会才可能持续不断发展。7.“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块开设建议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物圈中一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是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本课程可包括野生生物资源、农作物资源(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等)、畜牧水产资源(如畜类、禽类、水产品等)、微生物资源(如食用菌、酵母菌等)。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生物资源特点,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聚焦于“地方特色生物资源”;在学生了解生物资源(代表物种)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介绍对生物资源(代表物种)的合理开发利用,如对相关生物资源深加工的原理方法、生产工艺流程及研究动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清楚认识到,我国虽然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生物资源承载力与人们需求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存环境压力巨大。因此,合理保护并科学利用生物资源,涵养生态系统并使其结构与功能得到恢复,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 “本地受胁物种保护”模块开设建议

“受胁物种”,是指受到人类活动或受自然剧变(如灾害)影响,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灭绝概率很高的物种。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世界受胁物种红皮书》将“受胁物种”分为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四个等级,它们均属于优先关注和保护对象。其中,“濒危物种”是公众视野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一般是指数量稀少,分布区很狭窄,在居民区附近难以见到的物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阐明,中国虽然是世界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按人均资源情况,中国是资源贫乏国家。我国生物物种数量正在以每天一个受胁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全球持续变暖会导致部分动植物物种因种种不适应而发生种群数量减少、迁移、生态退化,一些受胁物种难逃灭绝厄运,可能使地球上多达1/6 的物种消失。同时,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受胁物种拯救繁育工作,已建立700 多个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动物驯养繁殖中心,400 多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另外,教师应该结合当地受胁生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分析这些物种对地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理解,保护受胁生物(特别是当地的)资源对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资源特别是受胁生物资源,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对当地受胁生物资源的保护行动中去。

学业发展基础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 A A.4学分 B.6学分 C.10学分 D.12学分 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 A.分子与细胞 B.稳态与调节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 D A.稳态与调节 B.生物与环境 C.生物技术与工程 D.遗传与进化 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 必修课程共有3个模块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 C.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 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 5. 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 D A. 模块1:分子与细胞 B. 模块2:遗传与进化 C. 模块3:生物与环境 D. 系列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6. 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C A. 必修课程共4学分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 C. 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学时可获得1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D. 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14学分 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 B A.高中毕业不高考:0~4学分 B.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分(必修) C.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10分(必修+选修) D.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6分(选修性必修+选修) 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 A 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B.说出细胞由C、H、O、N、P、S等元素组成 C.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D.概述核算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于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9.在新课标《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同一层级的是 C A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B.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C.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D.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0.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生物学科在流程上提出以下申请,不合理的是 A A. 高中毕业不高考:只选修生物校本课程 B. 高中毕业不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修 C.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 D.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 念 ..................................................................... .. (1) (一)课程性 质 ..................................................................... .. (1) (二)基本理 念 .....................................................................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 标 ..................................................................... . (2) (一)学科核心素 养 ..................................................................... . (2) (二)课程目 标 ..................................................................... (3)

三、课程结 构 ..................................................................... (3) (一)设计依 据 ..................................................................... (3) (二)结 构 ..................................................................... . (4) (三)学分与选 课 ..................................................................... .. (4) 四、课程内 容 ..................................................................... (4) (一)必修课 程 ..................................................................... . (4) 模块 1 分子与细 胞 ..................................................................... .. (4)

2017年高中生物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6年7月20日版 (修订稿)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4) 四、课程内容 (4) (一)必修课程 (4)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 (二)选修Ⅰ课程 (8)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 (三)选修Ⅱ课程 (14) 现实生活应用 (14) 职业规划前瞻 (16) 学业发展基础 (19) 五、学业质量标准 (22) (一)学业质量水平 (22) (二)说明 (25) 六、实施建议 (2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 Ⅰ. 教学建议.................................................................................................................. Ⅱ. 评价建议 (27)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Ⅰ. 学业水平测试.......................................................................................................... Ⅱ. 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解读:解读03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物理小金刚系列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 一、学科核心素养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考虑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以及考试评价中。 2017年版 生命观念 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 结构与功能观 ● 进化与适应观 ● 稳态与平衡观 ● 物质与能量观等 ● 多样性 ● 统一性 自然观 世界观 ● 独特性 ● 复杂性 科学思维 01 02

●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 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 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科学探究 ●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 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 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费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社会责任 ●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 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 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中。 二、课程目标 2003年实验稿 ●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 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 界观和价值观; ●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04 03

新生物课程标准2017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4) 四、课程内容 (4) (一)必修课程 (4)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 (二)选修Ⅰ课程 (8)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 (三)选修Ⅱ课程 (14) 现实生活应用 (14) 职业规划前瞻 (16) 学业发展基础 (19) 五、学业质量标准 (22) (一)学业质量水平 (22) (二)说明 (25) 六、实施建议 (2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 Ⅰ. 教学建议 (25) Ⅱ. 评价建议 (27)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27) Ⅰ. 学业水平测试 (28) Ⅱ. 高考命题建议 (29) (三)教材编写建议 (35)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35)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35)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36)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37)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37 2. 强化以评价为导向的课程管理 (37) 3. 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 (37) 4. 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 (37)

5. 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 (38) 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40) 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 (42)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二)基本理念 1. 学科素养为核心 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生物学素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条件和基础。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基本任务。 2. 课程内容少而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学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高中课程内容既要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科技的进步,又要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生物学知识,“少而精”就成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追求。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内容都聚焦在几个重要概念上,容量精简,重点突出,为教学中实现“精”的要求提供了保障。“精”的内涵丰富。首先,“精”是指课程的选材原则,删除细枝末节的内容,凸显重要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是本课程实现“精”的方式,这也是国际上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次,“精”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和期待,精练的课程内容保证了教学过程中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精”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定位,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应该能够对重要的生物学概念有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而不是仅仅对知识的记忆和背诵。 3. 教学过程重实践 本课程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在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要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就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历。“重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既要让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又要让学生积极地融入涉及动脑的环节;通过探究类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word文档)-物理圣殿之子系列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1.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费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中。

最新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8年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 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课程性质 (1) 基本理念 (2)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 (1)学科核心素养 (4) (1)课程目标 (5) 三、课程结构 (6) (1)设计依据 (6) (2)结构 (7) (3)学分与选课 (8) 四、课程内容 (9) (1)必修课程 (9) 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9) 模块 2 遗传与进化 (14) (2)选修Ⅰ课程 (18) 模块 1 稳态与调节 (18) 模块 2 生物与环境 (22) 模块 3 生物技术与工程 (26) (3)选修Ⅱ课程 (32) 五、学业质量标准 (54) (1)学业质量水平 (54) (2)说明 (59) 六、实施建议 (60) (1)教学与评价建议 (60) Ⅰ. 教学建议 (60) Ⅱ. 评价建议 (66) (1)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67) (2)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69) Ⅰ. 学业水平测试 (69) Ⅱ. 高考命题建议 (70)

附录 A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94) 附录 B :教学与评价案例 (98)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

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标试题与答案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物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 A.4学分 B.6学分 C.10学分 D.12学分 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分子与细胞B.稳态与调节 C.生物科学与社会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 A.稳态与调节 B.生物与环境 C.生物技术与工程 D.遗传与进化 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必修课程共有3个模块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 C.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 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 5. 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 A. 模块1:分子与细胞 B. 模块2:遗传与进化 C. 模块3:生物与环境 D. 系列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6. 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A. 必修课程共4学分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 C. 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学时可获得1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D. 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14学分 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 A.高中毕业不高考:0~4学分 B.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分(必修) C.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10分(必修+选修) D.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6分(选修性必修+选修) 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 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B.说出细胞由C、H、O、N、P、S等元素组成 C.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2017版高中生物课标试题及答案

-- 2017 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物试卷 10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本试卷满分 2 分,共20 分)单项选择题(每题一、 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 A.4 学分 B.6 学分 C.10 学分 D.12 学分 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B .分子与细胞.稳态与调节A D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C.生物科学与社会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 A. 稳态与调节B.生物与环境C.生物技术与工程D. 遗传与进化 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必修课程共有 3 个模块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 个模块

C. 选修课程有3 个系列 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 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5. A.模块1: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模块2B. 3:生物与环境C.模块 系列D.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6.学分必修课程共 4 A. 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共B. 6 4 学分学分,最高可获得1 学时可获得C. 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 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学分D. 14 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高中毕业不高考:A. 学分4 0~ B. 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 分(必修) 10 分(必修+选修)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C. 6 分(选修性必修+选修)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D. 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 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B.说出细胞由C、H、O、N 、P、S 等元素组成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电子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电子版)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课程的延续和拓展,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二)基本理念 1. 核心素养为宗旨 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是本课程的设计宗旨和实施中的基本要求。 2. 内容聚焦大概念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模块内容聚焦大概念,精简容量、突出重点、切合年龄特点、明确学习要求,确保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3. 教学过程重实践 本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4. 学业评价促发展 本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提倡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法,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1. 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最新版

高中生物新课标完整版(2017年最新修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 .. (2) (一)课程性质............................................................................ ................................................... ....... ....... (二)基本理念........................................................................ ....................................................... ....... .......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 ....... .. (5) (一)学科核心素养............................................................... ........................................................... ....... ....... (二)课程目标..................................................................... ............................................................ ....... ....... 三、课程结构........................................................................ ........................................................... ....... .. (7) (一)设计依据.... ................................................................ ............................................................ ....... ....... (二)结构............................................................................. ........................................................... ....... ....... (三)学分与选课................................................................. ........................................................... ....... ....... 四、课程内容...................................................................... ............................................................ ....... .. (10) (一)必修课程.... .... ...................................................................... ................................................ ....... .. (10)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 ....... .......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 ....... ....... (二)选修Ⅰ课程........................................................................................ ................................... ....... (17)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 ...... ....... .......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 .... ....... .......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 ....... .. ....... ....... (三)选修Ⅱ课程..................................................... ....................................................................... ....... ....... 现实生活应用......................................................................... .................................................... ...... ....... (29) 职业规划前瞻..................................................................................... ........................................ ...... ....... ....... 学业发展基础................................................................................................. ............................. ..... ....... ....... 五、学业质量标准.................................................................................................... .................... ....... (49) (一)学业质量水平.......................... ............................................................................................. ....... ....... (二)说明...................................................... .................................................................................... ....... ...... 六、实施建议................................................................................................................................... ....... (54)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 ....... ... ... Ⅰ. 教学建议........................................................ ....................................................................... ....... ... ....... . Ⅱ. 评价建议.................................................................... ............................................................ ....... ....... ....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 ....... (62) Ⅰ. 学业水平测试.................................................................................... ........... ................................... ....... Ⅱ. 高考命题建议......................................................................... ........... ............................................. ....... .. (三)教材编写建议............................................................................................ ............................ ....... . (75)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 ....... ....... .......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 ....... ....... ....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 ....... ....... .....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 ....... . (77)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 ....... ....... ....... ...... 2. 强化以评价为导向的课程管理............................................................................... ........... ....... ....... ....... 3. 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 ........... ....... ....... ..... 4. 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 ........... ....... ....... ....... 5. 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 ........... ....... ....... ....... .. .. 附录A: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 ....... .83 附录B:教学与评价案例......................................................................................................... ........... ...... ..8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