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产业集群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

浙江产业集群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

浙江产业集群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统计信息网


浙江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实践中,浙江这种集聚的产业组织及其空间形态呈现出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它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成资本积累、并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全面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准确认识浙江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于推进浙江产业集群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浙江产业集聚的基本状况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本文把产业集群、产业群和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作为基本相同的概念)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它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据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的袜业群等等。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经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和创新基地。



在本文,将从行业的角度,以行业区位集聚的状况来分析浙江的产业集聚状况。



(一)产业集聚测度的方法



由于产业集群往往具有跨(行政)区域和跨行业的双重特点,这使产业集群的经济统计工作难度加大,也因此难以判断它在何种空间尺度上具有经济价值。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从行业和区位的角度研究浙江产业集聚状况在宏观上的积极意义。



产业集聚测度理论性强,技术难度大。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专家测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基尼系数法来研究浙江产业集聚的现状与发展。



洛伦茨(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造了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Keebleetc.(1986)将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测量行业在地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克鲁格曼(Kru

gman)(1991年)计算了美国3位数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Amiti(1997)计算了EU十国的3位数水平的27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及五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以检验EU国家在1968-1990年期间的工业是否更为集中了。南京大学教授梁琦(2003)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工业的区域集聚程度。



行业区位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统计含义是:洛伦茨曲线下凹的程度越小,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说明行业的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反之,洛伦茨曲线下凹的程度越大,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行业的空间分布比较集中,或者说,行业的地方化程度较高。



基尼系数是一个从宏观上反映每个行业在区域范围内分布集中还是分散的很好的度量指标,我们可以根据其计算结果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浙江产业布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产业集聚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从宏观角度把握浙江制造业的区位分布状况的较少。也有人从宏观角度考察浙江制造业的集中状况,但那是从行业垄断角度考察的,其“集中度指标”与区位基尼系数反映的集中度完全是两个概念。



(二)浙江工业的区位集聚状况



以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测算指标,1998-200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的区位(92个县(市、区))基尼系数分别为0.549、0.554、0.548、0.552、0.538和0.544。从浙江工业区位基尼系数及其变动状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浙江工业的区位集聚程度较高。基尼系数衡量分布均衡程度的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近6年,浙江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虽有变动,但均在0.5以上。总体上看,浙江工业的空间集中度较高,区位分布差距悬殊。



——浙江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浙江工业区位基尼系数虽有起伏,但呈下降态势,工业区位基尼系数从1999年的0.554,2001年0.552降低到2003年的0.544。介于基尼系数反映分布差异程度的精确性和灵敏性,区位基尼的降低,表明浙江在实施“八八战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行业看,除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其它制造业以外,其它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均高于全部工业,这说明浙江工业行业的空间集中度高于整个工业,几乎所有的行业均处于比全部工业更高的集聚状态。1998-2003年,浙江29个制造业大类行业基尼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681、0.694、0.692、0.695、0.702和0.702,呈逐步抬高的态势。全部工业区位基尼系数的逐步下降

和工业行业区位基尼系数的整体提高,表明浙江工业、工业行业的区域结构不断优化。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是浙南工业经济总量较小的地区的重点行业,全省范围内区域分布比较均衡,基尼系数较低,与现状比较吻合。



(三)制造业行业的区位集聚状况



由于浙江绝大多数行业都处于高度集聚状态,对于所有县(市、区)的区位基尼系数的分辨程度不高,为此,本文计算了各制造业大类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前30个县(市、区)的区位基尼系数(见表1),并以此作为衡量行业集聚程度的依据。因为烟草加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分别只涉及6个和26个区域,其基尼系数不具有比较意义,不纳入本文分析范围。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浙江制造业大类行业中,基尼系数最大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基尼系数均在0.7以上。事实上,这三个行业也是产品销售收入居前三位的县(市、区)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最高的行业,前三个县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分别达到63.3%、62.4%和65.6%(见表2)。



2、浙江制造业大类行业中,基尼系数最小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基尼系数只有0.303,说明该行业在产品销售收入居前的30个区域中分布比较均衡。分布比较分散的行业还有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居前三位的县(市、区)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在25%以下。



3、27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中,基尼系数在0.7以上、0.6-0.7之间、0.5-0.6之间、0.4-0.5之间和0.4以下分别有3个、3个、12个、1个和8个行业。按照基尼系数的衡量标准,66.7%的行业处于高度集聚状态,3.7%的行业集聚程度较高,29.6%的行业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4、从浙江产品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的11个主要行业看,处于高度集聚状态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处于较高集聚程度的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空间分布比较均衡的有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



(四)制造业行业区位集聚程度变动状况



近年来,浙江制造业行业的区位集聚程度有所变动。从1998年到2003年基尼系数变动幅度和变动百分比看:基尼系数提高20%以上、提高10-20%、提高5-10%、保持在-5-5%之间和降低5%及以上分别有3个、4个、6个、8个和6个行业,分别占

行业总数的11.1%、14.8%、22.2%、29.6%和22.2%。总体上看,多数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



从区位基尼系数变动状况还可以得知,1998年区位集聚程度已经较高(基尼系数大于0.5),到2003年空间集中度又有较大程度提高的有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集中度有较大程度降低的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998年区位集聚程度较低(基尼系数小于0.5),到2003年空间聚集程度有较大程度提高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散的有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表1 1998-2003年制造业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



年 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变动

食品加工业
0.390
0.445
0.482
0.441
0.469
0.508
30.3

食品制造业
0.515
0.527
0.544
0.543
0.536
0.558
8.4

饮料制造业
0.582
0.629
0.656
0.669
0.699
0.706
21.2

纺织业
0.549
0.547
0.547
0.573
0.597
0.587
6.9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0.430
0.429
0.419
0.371
0.321
0.342
-20.5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0.501
0.528
0.550
0.554
0.564
0.575
14.7

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品业
0.581
0.590
0.588
0.556
0.541
0.596
2.5

家具制造业
0.562
0.605
0.652
0.649
0.595
0.567
0.8

造纸及纸制品业
0.505
0.527
0.500
0.530
0.494
0.507
0.3

印刷业
0.530
0.531
0.525
0.561
0.559
0.525
-0.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594
0.578
0.605
0.584
0.572
0.535
-9.9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284
0.307
0.352
0.374
0.382
0.381
34.0

医药制造业
0.498
0.488
0.495
0.503
0.501
0.538
8.0

化学纤维制造业
0.726
0.693
0.682
0.696
0.736
0.724
-0.3

橡胶制品业
0.646
0.663
0.639
0.588
0.598
0.618
-4.3

塑料制品业
0.338
0.338
0.343
0.367
0.393
0.398
17.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394
0.399
0.394
0.366
0.369
0.341
-13.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26
0.647
0.658
0.641
0.632
0.619
-1.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556
0.555
0.512
0.515
0.489
0.501
-9.8

金属制品业
0.301
0.307
0.294
0.326
0.341
0.339
12.4

普通机械制造业
0.357
0.355
0.317
0.327
0.305
0.303
-

15.0

专用设备制造业
0.340
0.356
0.352
0.361
0.382
0.346
1.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478
0.548
0.564
0.541
0.522
0.515
7.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431
0.435
0.467
0.440
0.429
0.455
5.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650
0.630
0.622
0.641
0.669
0.702
8.0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535
0.562
0.613
0.587
0.574
0.619
15.7

其他制造业
0.439
0.482
0.469
0.442
0.372
0.386
-12.0




表2 1998、2003年制造业行业产品销售收入



前三个地区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单位:%)




1998
2003
变动
地 区

食品加工业
28.9
37.2
8.2
普陀区、北仑区、定海区

食品制造业
42.3
42.4
0.1
江干区、上城区、余杭区

饮料制造业
46.3
62.4
16.1
江干区、越城区、绍兴县

纺织业
43.0
50.5
7.4
绍兴县、萧山区、越城区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29.5
25.0
-4.5
平湖市、鄞州区、诸暨市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31.8
39.2
7.4
海宁市、萧山区、鹿城区

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品业
43.0
46.9
3.9
嘉善县、德清县、临海市

家具制造业
40.6
41.1
0.5
萧山区、南浔区、安吉县

造纸及纸制品业
36.1
40.9
4.9
萧山区、富阳市、海曙区

印刷业
37.9
36.6
-1.4
苍南县、江干区、海宁市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42.3
36.9
-5.4
鄞州区、宁海县、北仑区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0.8
25.8
4.9
萧山区、上虞市、莲都区

医药制造业
28.7
33.7
5.0
椒江区、拱墅区、新昌县

化学纤维制造业
62.4
63.3
0.9
绍兴县、桐乡市、萧山区

橡胶制品业
57.8
51.2
-6.6
上城区、秀洲区、江干区

塑料制品业
19.7
25.0
5.3
龙湾区、诸暨市、温岭市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4.1
19.2
-4.9
桐乡市、长兴县、余杭区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3.8
51.6
-2.2
拱墅区、北仑区、龙湾区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1.0
33.3
-7.7
诸暨市、永康市、江北区

金属制品业
18.7
23.3
4.6
萧山区、永康市、余姚市

普通机械制造业
23.4
17.3
-6.1
下城区、鄞州区、上虞市

专用设备制造业
20.2
22.4
2.2
绍兴县、北仑区、椒江区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6.6
41.3
4.7
萧山区、温岭市、北仑区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7.5
31.0
3.5
乐清市、慈溪市、余姚市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57.4
65.6
8.2
西湖区、奉化市、江干区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38.4
52.5
14.1
西湖区、绍兴县、鄞州区

其他制造业
29.8
21.

4
-8.4
路桥区、临海市、义乌市




二、影响浙江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析



浙江产业集聚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经过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现阶段,浙江产业集群具有数量众多,以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以“专业市场+工厂”为主要经营模式,以特色工业园区为新的地理组织形式等特点。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浙江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也有所变动。本文认为,影响产业集聚及其集聚程度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空间布局受要素禀赋的影响。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某一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该地区适合于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尤其是那些生产条件受自然资源约束的行业。浙江虽然没有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要素禀赋,但也有部分行业的集聚受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农副产品为依托的食品加工业的进一步集聚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该行业是制造业行业中空间集聚度提高较快的行业。事实上,这正是沿海有关地区凭借海洋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的结果。2003年,普陀区、定海区和北仑区食品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为37.2%,比199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在各行业中居第3位。



2、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具有技术复杂、生命周期短、附加值高,研究开发费用大等特点,所以,高技术产业的区位一般趋向聚集于具有基础设施完善、智力资源密集、信息灵通、生活环境良好、交通通讯便利、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良好的环境可以吸引高级人才,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形成风险投资。科学基地效应促使高技术企业聚集在大学或科研基地附近,以便于获得知识资源,包括高技术成果,技术的咨询和指导等等。以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集聚区域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及其集聚程度变动状况也体现了上述特征。



3、出口状况变动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制造业的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新的技术、新的组织管理和新的贸易规则加速了这一进程。浙江纺织、服装、皮革和日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领域中,具有成本优势,很多企业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进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出现了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群。也正因为如此,国际市场竞争力就成为相关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

影响指标。



从集聚程度看,制造业行业出口的空间集中度远远高于制造业行业本身。1998-2003年,27个制造业行业出口销售基尼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604、0.601、0.600、0.587、0.570和0.558,分别高于制造业的0.494、0.507、0.513、0.509、0.505和0.511水平。2003年,出口销售基尼系数高于全部产品销售基尼系数的有21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77.8%。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近年来,制造业行业出口销售基尼系数的平均值呈稳步下降的态势,出口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均匀化。出口的空间集中度更高,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而出口逐步被分割,也必然对产业集聚程度产生影响。



综合分析出口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1998-2003年出口销售基尼系数与全部产品销售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出口销售基尼系数与全部产品销售基尼系数的差距三个指标,本文把1998-2003年出口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见表3):



——推动集聚型。包括出口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大,出口销售基尼系数与全部产品销售基尼系数呈显著相关关系以及区位集聚程度明显提高的行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影响集聚型。包括出口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大,出口销售基尼系数与全部产品销售基尼系数呈显著相关关系以及区位集聚程度明显降低的行业。这种类型的代表性行业有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中间型。指介于推动集聚型和影响集聚型之间的类型,包括出口销售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或出口销售基尼系数与全部产品销售基尼系数相关关系不明显以及影响区位集聚程度变动的因素不明的行业。



表3 出口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情况(单位:%)




出口销售基尼系数
相关

系数
出口

比重
出口对产业集聚

程度的影响

食品加工业
0.670
0.878
30.1
+ + +

食品制造业
0.488
-0.069
24.9
-

饮料制造业
0.599
0.162
9.5
0

纺织业
0.506
0.900
33.72
+ + +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0.413
0.906
64.1
- - -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0.619
0.965
61.6
+ + +

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品业
0.639
0.302
16.8
+

家具制造业
0.685
0.420
52.7
+ +

造纸及纸制品业
0.648
0.656
6.0
0

印刷业
0.682
-0.256
9.3
0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502
0.844
62.7
- -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455
0.544
18.3
+ +

医药制造业
0.619
0.669
30.0
+ + +

化学纤维制造业
0.756
-0.758
2.0
0

橡胶制品


0.672
0.595
26.8
-

塑料制品业
0.510
-0.934
23.9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516
-0.373
4.8
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716
0.638
5.3
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07
0.853
5.4
0

金属制品业
0.351
-0.802
35.6
-

普通机械制造业
0.388
-0.298
31.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0.522
0.559
20.0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527
-0.165
18.9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517
-0.333
25.5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470
-0.251
23.4
-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567
-0.645
34.6
- -

其他制造业
0.411
0.965
-
- -




注:“+”表示出口推动集聚的程度;“0”表示出口对集聚影响较少;“-”表示出口影响集聚的程度。



4、国内市场竞争力的消长是引起产业集聚程度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一般比较注重出口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但由于出口所占份额仍然较小(浙江为25%左右),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国内市场竞争力的消长可能是影响产业集聚的更重要的原因。浙江有些行业出口所占的比重较低,但集聚程度较高或快速提高,如:饮料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有些行业出口状况变动对集聚产生负面影响,但集聚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如:食品制造业,塑料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有些行业出口状况变动有利于形成集聚,但集聚程度仍然有明显的降低,如普通机械制造业,这些都说明了产业空间集聚与国内市场竞争力的高度关联性。



5、龙头制造商是推动产业集聚的积极力量。产业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因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之所以认作为“产业群”,是因为它有特定的产业内涵;之所以认作为“企业集群”,是因为它有企业集群的特征。从企业规模结构看,产业群更偏重于中小企业为主的集群。孤立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其能依附于大企业,为之配套。因此,龙头制造商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就成为产业形成集聚,并进一步提高集聚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一些大的龙头制造商本身就是一个集群。在浙江,通过龙头制造商的推动形成产业集群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上虞市从事灯管、灯具生产的企业已达3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就有6家,但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由该市的龙头企业—浙江阳光集团工作过的员工创办。



6、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制造业空间集中度较低。对于一些常用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用品,技术含量较低,厂商就会根据市场需求而定位,

市场也容易被分割,生产的空间集聚就比较困难,集聚程度就不会太高,而且容易进一步降低。浙江普通机械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地方化程度较低,并呈逐渐下降趋势,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7、产业空间集聚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空间集中度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影响。除要素禀赋以外,产业集聚受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外部性、地方需求、产品差别程度、市场关联和交易成本等7个因素影响。在这7个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要素禀赋优势的地区,也可能适合于某些产业,并形成集聚;即使初始禀赋条件相类似的地区,经济活动的分布也不均衡。北京大学朱华晟博士通过对浙江产业群的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的研究后认为,影响浙江产业群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即社会网络、地方企业家和地方政府。这三个要素具有内存在的联系,它们不仅都以地方社会文化结构为背景,更重要的是,三者通过不同的组合影响着产业群网络结构和发展路径。



三、浙江产业集聚的绩效评价



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产业集群在轻纺、电器、小五金、日用小商品等诸多行业都取得了竞争优势,浙江的很多产品已经在全国甚至世界上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但从浙江产业的区域分布状况来看,产业集聚有没有带来“效益集聚”呢?为了测度“效益集聚”程度,本文以利税总额作为衡量指标,计算了制造业行业区位效益基尼系数。并通过利税基尼系数与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的比较,来评价产业集聚的绩效。



(一)浙江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已经有所显现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以中小企业结网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与大企业鼎足并立,是因为产业集群具有“溢出效应”。产业集群并非简单的企业堆扎,而是由价值链上相关企业组织而成的有序系统。由于企业之间建立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交易)关系,它们通过共享专用信息,在技术、市场营销、培训和设计等项目上进行合作,获得了外部经济,因而具有较强的“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相关指标分析表明,浙江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了这一特征。



1、大多数行业的效益集中度高于生产集中度。2003年,浙江27个制造业行业中,利税基尼系数高于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有21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77.8%。其中,利税基尼系数比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高20%以上、高10-20%、高5-10%、高0-5%分别有5个、4个、5个、7个行业,分别占行业总数的18.5%、14.8%、18.5%和25.9%(见表

4)。总体上看,多数行业的空间集聚具有一定的“集体效率”。此外,家具制造业的利税基尼系数与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相同。



2、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生产集中度较高,“溢出程度”也较高的现象。虽然目前还没有产业集聚程度与“溢出程度”的“合理”的定量关系,但一般认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其“集体效率”也应该越明显。浙江行业集聚程度较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的利税基尼系数比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分别高23.0%、12.5%和9.8%,就体现了高集聚产生高“溢出”的特征。



3、部分行业的效益集中度随着生产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通过对利税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得知,1998-2003年,区位基尼系数提高幅度较大(10%以上)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7个行业中,除塑料制品业以外,其它6个行业的利税基尼系数随着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的提高而提高(相关系数在0.5以上)。不管这些行业目前集聚的“溢出程度”如何,它们的“集体效率”与空间集中度一起水涨船高,说明它们集聚的发展态势良好。



(二)浙江产业集聚的“溢出”存在逆向分布现象



尽管浙江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有所显现,但是,也不能否认,也有部分产业集聚的经济价值并不明显。甚至在整体上,浙江产业集聚的溢出效益也没有理由过分乐观。



1、部分行业,特别是部分主要行业的效益集中度低于生产集中度。2003年,浙江制造业行业中,利税基尼系数低于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的有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5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18.5%。如果以这个指标简单判断,这些行业的集聚未能形成“集体效率”,或者说,其“集体效率”较低。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纺织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浙江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代表性行业,其集聚程度较高,但利税基尼系数比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低3.5%和4.9%。



2、产业集聚“溢出”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剪刀差。虽然浙江产业集聚存在生产集中度较高,“溢出程度”也较高的现象,但整体上看,产业集聚程度越高,“溢出效应”越低,而产业集聚程度越低,其“溢出程度”越高。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在0.7以上、0.6-0.7之间、0.5-0.6之间、0.4-0.5之间和0.4以下的行业,利税基尼系数平均值比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平均值分别高-1.0%、9.7%、3.4%、7.0%和13.0%。除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在0.6-0.7之间的3个行业

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影响下,利税基尼系数平均值与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平均值之比出现波动以外,总体上集聚溢出随着集聚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3、部分行业的效益集中度随着生产集中度的提高而降低。一般而言,空间集中度提高,但利税基尼系数与产品销售收入基尼系数的相关关系呈负相关关系的行业,其效益集中度就呈下降态势。目前,属于这种类型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和塑料制品业。这3个行业的地方化程度呈升高态势,但利税基尼系数分别从1998年的0.713、0.639和0.408下降到2003年的0.587、0.566和0.386,分别降低了17.7%、11.4%和5.4%。



表4 产业集聚的绩效情况(单位:%)




利税基尼

系数
利税基尼系数—销售基尼系数
利税基尼系数比销售基尼系数高%
利税、销售基尼系数的相关系数

食品加工业
0.484
-0.024
-4.8
0.720

食品制造业
0.587
0.029
5.1
-0.943

饮料制造业
0.710
0.005
0.7
0.755

纺织业
0.566
-0.021
-3.5
-0.028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0.420
0.078
22.7
0.989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0.647
0.072
12.5
0.885

木材加工竹、藤、棕、草制品业
0.553
-0.043
-7.2
0.696

家具制造业
0.567
0.000
0.0
0.584

造纸及纸制品业
0.532
0.026
5.0
0.493

印刷业
0.597
0.073
13.8
0.84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564
0.028
5.3
0.80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419
0.038
10.0
0.684

医药制造业
0.590
0.053
9.8
0.681

化学纤维制造业
0.732
0.008
1.1
0.356

橡胶制品业
0.638
0.020
3.2
0.338

塑料制品业
0.372
-0.026
-6.5
-0.34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421
0.080
23.5
-0.70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761
0.142
23.0
0.70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504
0.003
0.5
0.729

金属制品业
0.382
0.043
12.6
0.940

普通机械制造业
0.365
0.062
20.4
0.855

专用设备制造业
0.422
0.076
22.1
0.48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540
0.025
4.9
0.25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487
0.032
7.0
0.52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668
-0.034
-4.9
0.452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637
0.018
2.9
0.581

其他制造业
0.402
0.017
4.3
0.943




(三)影响浙江产业集聚绩效的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研究表明,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不仅加剧了地方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也就是说,区域产业空间集聚具有竞争优势。浙江相关产业

集聚的“溢出效应”正是这种优势的体现。



首先,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可以产生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马歇尔(Marshall)把这种“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这种“外部经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可以获得中间产品,三是可以获得技术和信息。正如克鲁格曼等人认为,地方化的规模收益递增与空间距离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是对等级式产业空间发展的最好的解释。



其次,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安排,从而减少机会主义、非对称信息,有利于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便于控制产品质量、获得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同时,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的声誉,吸引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第三,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按照属性,知识可以分为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编码化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速度加快,可获得性提高。然而,隐含经验类知识传递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兰沃尔(Lundvall)和白瑞斯(Barras)看来,大多数具有经济用途的知识都具有隐性的特征,然而这类知识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才能获得。这无疑加强了空间接近性重要意义。杰夫(Jaffe)以足够的证据表明,知识溢出最可能在地理上相互靠近的区域内发生,而不是跨越区域自由流动。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和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使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浙江产业集群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一般市场进入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不高,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知识竞争能力较弱,这些,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群的经济绩效。如,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浙江出口企业的效益下滑,呈现出口比重越高效益水平越低的态势。2004年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出口比重在50%以下、50%-80%、80%以上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分别为5.8%、5.3%、4.0%。同时,部分行业出口效益已明显低于内销。这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集群绩效的影响十分明显,浙江纺织业集聚效应的不断

降低,就是其中的典型。



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过渡竞争,也是影响产业集群绩效的重要原因。浙江产业集聚“溢出”存在的剪刀差现象,可能就是过渡竞争的后果。所谓过渡竞争,是指在垄断程度低的产业中,生产企业过多,许多企业的利润率很低或陷于亏损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却不能顺利地从该产业退出,使低的或负的利润率长期持续。这在企业集群的发展中十分容易出现,因为在企业集群中并联的元件众多并在某一空间区域高度集中,而且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处于高度专业化分工状态,其固定资产专用程度较高,一旦出现全行业衰退或企业亏损,经营者也很难使设备转用或转卖,所以企业主只能将经营艰难地维持下去,或偷工减料极力降低成本,使市场上产品质量不断退化。从我国台湾、意大利等地工业组织发展历史上看,这种情况在企业集群密集的地区屡见不鲜。在浙江当前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市场尚待健全,破产和兼并的法律和市场机制都不完善,企业退出具有很大的障碍,过渡竞争就更容易出现。



四、推动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也是20多年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大多只有10—30年的时间,正处于成长期。正如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Porter)认为,一个成功的产业簇群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优势,大多数成功的簇群至少会繁荣几十年,甚至连续几个世纪保持生机勃勃的竞争地位,然而,它们也会由于某些外界或内部力量而丧失竞争优势。因此,要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针对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推动浙江产业集群健康、稳定发展。



1、浙江产业集群需要特别重视培育和创造生产要素。根据波特的研究,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是指:现代化通讯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如工程师)以及大学和研究所等,它是相对于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等初级生产要素而言的。波特认为:“当一个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时,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一旦新的国家踏上发展相同的阶梯,也就是该国竞争优势结束之时。”所以,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提升浙江产业群的竞争力,头等重要的大事应该是在各个专业产业区根据职业的特点举办培训和教育,此外还要着力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联系。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

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产业集群有两种差异明显的发展道路,即“高架道路(highroad)”(创新型集群)和“下层道路(lowroad)”(低成本型集群)。“高架道路”是指欧洲成功产业群的发展道路,即产业群具有创新、高质量、功能柔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为特征。“下层道路”则以低价格、廉价材料、大量劳动力柔性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为基础。浙江产业群大多数只是具有低价格优势,产品质量较低,无法进入高价值市场,也即具有明显的“下层道路”或“高架道路”与“下层道路”混合型的特征。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更低工资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世界市场朝着更较高质量、较快反映、较少批量的方向发展,对于浙江产业群的企业来说,也就是要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此外,由于贸易自由化,我们将不得不放弃刺激产品出口的政策。以上因素都会导致浙江集群企业的价格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因此,各级政府要通过对技术教育的支持、研究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资助龙头制造商的创新活动来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攀升。



3、要把浙江产业集群整合到全球商品链之中。格列夫(Gereffi)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型产业群如果不整合到全球客户驱动的商品链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出口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劳动密集性产业的空间转移,增加了生产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促进了国外客商与本地生产者的技术联系,有利于推动集群创新。全球商品链对于理解和预测浙江产业群的发展可能十分有用。在技术变化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情况下,浙江省中小企业能够参与生产者主导或订户主导的跨国生产和流通网络是基于“中小企业与大公司联系,构筑起能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目前,浙江产业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优势及其与海外广泛的联系。浙江产业群的海外联系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富矿”,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要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浙江产业群与海外的联系。



4、推进柔性生产,抑制过渡竞争。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浙江的情况也是如此。这种差异并不表现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或高技术产业与低技术产业之间,而是表现在整个集群能否经受经济波动的考验,能否不断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并在相关产业中引领世界潮流。浙江产业集群存在过渡竞争现

象,就是对市场变动的承受能力不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不强的表现。在增强生产的灵活性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意大利产业区的经验值得借鉴。意大利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通常称为“第三意大利”)大量的中小企业以“柔性专业化”生产增强产业竞争优势,许多传统产业表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并且在增加地区人口就业机会以及促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皮埃尔(Piore)和赛博(Sabel)认为,西方新产业区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自60年代开始由“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时代进入“柔性专业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时代的产物。柔性专业化是持续创新的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前提条件是运用柔性设备(即多功能设备)、吸收熟练工人,并通过政策创建产业共同体,以及在这个共同体中推动各种有利于创新的竞争。



5、推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制度建设。地方制度是指各种关系不同的组织形式。它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既可以包括一些正式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社会文化制度(如习惯和风俗)。尤其后者因为具有不易模仿性以及历史继承性而成为区域竞争的根本性优势。斯各特(Scott)认为,现代产业系统中的竞争不可能都是纯粹市场化的,而是还要受制度框架的影响。这些制度框架把买卖双方企业按照他们熟悉的和互惠的惯例联系起来,这反过来又促进多种合作形式,因此加强了特定产业区的比较经济优势。他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最具发展动力的产业群通常需要以现有的社会文化准则为基础的集体制度安排,以此来克服市场失效。



对当前浙江产业集群而言,加强以下几项制度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推进企业建立起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建设。信任是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的捷径机制,也是减少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虽然受市场利益的驱动,但它们认定一些文化、价值和目标上的一致性。信任虽然可以由长期的重复交易逐渐建立起来,但如果地方主体具有共同的和重要价值的准则,建立信任的成本就会很低。在浙江的部分产业群中,社会信任水平不高对分工协作的深化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开始着手进行企业资信认证评估工作,帮助企业建立一个信用历史的查询和公证体系,以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今后,要逐步培育独立的具有公信力的专业中介机构从事这项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同时,各级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巩固和提高区域文化、价值和目标

一致性。



——建立促进集群内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的创新机制。目前,企业对产业网络和人脉(社会)网络共同发展,经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阻碍或限制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流动,或者不愿意增加职业培训的投入。这实质上严重制约了集群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在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载体,知识型人员在地域内自由流动能否获得地方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支持成为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有关部门和相关组织要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建立起既有利于企业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又有利于技术人员流动的良性互动机制。



——加强产业集群新的竞争平台—行业组织的建设。浙江产业集群起步于家庭工场,企业数量较多,产品具有同质性;产品质量不高,价格较低,在集群内部很容易出现随意降价,假冒伪劣等无序竞争,在国际贸易中,又容易遭受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的限制和引发知识产权纠纷。因此,需要通过整合和提升,形成集群新的竞争平台。在这方面,意大利产业区通过建立行业性组织,规范同业竞争,维护全行业的整体利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省温州部分行业也相继建立了行业组织,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们要借鉴这些经验,通过引导、培育,逐步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政策研究、信息传递、技术交流、专业培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的作用。



课题组组长:梁普明



课题组成员:陈红 朗初华 林云 袁一 何滔



执笔:林云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华晟:《浙江产业群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王缉慈:《关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经济地理》,2004-7。



5、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2。



6、王传英:《意大利产业区发展经验与启示》,《世界经济》,2003-7。



(浙江统计信息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