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部分)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部分)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部分)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部分)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话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问。

3、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和表现状态。

4、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5、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6、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成为教育的工具功能。

7、教育目的:即为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8、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9、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10、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12、教师的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业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4、课程: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15、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16、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客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17、核心课程:即指所有学生都要学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

18、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9、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20、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

1、教育功能类型的划分:1、从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

4、教育形态划分:从目前教育学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的自身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1、综合教育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三要素的认识?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

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者:(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2)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3)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内在态度与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2)、教育具有非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3)、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4)、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6)、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3、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提出培养现代人即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并将它付诸实施;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广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5)、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6)、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8)、教育不断变革;9)、教育理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10)、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明显;11)、教育的终身化。

4、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5、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2)、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关键作用;3)、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6、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8、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

1)《学会生存》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例如,对学生的体罚,变相体罚及人格侮辱等。2)现有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强调标准

化,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创新精神。3)现有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要求学生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9、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五育不可分割,又不能互相代替;在教育中要把五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

10、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2)、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3)、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4)、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5)、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1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有哪些?社会现实及其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13、教育制度的特征。1)客观性、2、规范性、3、历史性4、强制性

14、现代学制有哪些类型?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我国分支型学制

15、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参照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现行学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趋势:①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②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②切实普及义务教育;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6、联系当地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问题: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生流失率较高;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等等。对策:继续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采取必要措施遏止学生流失;等等

17、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与期望、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18、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19、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运用角色理论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

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榜样6)、学生的朋友(分析行为略)

20、教师职业形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教师的到的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3)、教师的人格形象

21、结合教育实际说明如何结合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施以教育?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2)、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3)、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要求教育要适时和掌握关键期; 4)、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5)、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有整体性。

22、影响师生关系构建的因素有哪些?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因素: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2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4、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25、主要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隐形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2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瓶和理念品味。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六、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27、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①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②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③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④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⑤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⑥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8、教学设计的特征和依据。

特征:1)、指导性2)综合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依据:1)现代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教学的实际需要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5)、教师教学经验。

29、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

学结果的指标。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30、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

31、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第二,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第五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要求。

32、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①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②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③确定教学目标分类④列出综合性目标⑤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教育的对象: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的创立于16世纪—18世纪。 简述教育学创立的体系?(标志): ①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 ③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④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4.教育学的发展:形成多种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 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 ④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 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⑥批判教育学:鲍尔斯 5.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谈谈你对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P25-27) 答: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在于: 1、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能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能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能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能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学校教育是有那些基本要素构成的? 答:(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学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及教育的对象;教育影响,及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方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教育被划分为几个阶段,及其特征+ 答:1)原始教育: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饥饿极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2)古代教育A奴隶社会教育:古代学校出现,教育阶级性出现,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离B封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是军事教育;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P62-65) 答:现代教育的特征如下: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维果茨基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华师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教育:有意识地以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校体育以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文字的产生几个因素作为它生产的基础。 4.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希腊 5.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教育学之父" 6.“教育上的哥白尼”18世纪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教育是使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7.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教学形式明了、联想、传统、方法。学生其勒尔和赖因将其分为: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总结、应用。 8.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9.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教育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 10.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11.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誉为希腊的“启蒙者” 12.教育学产生:生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最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语言的形成(必要) 13.学校教育的出现时间和标志性事件:A.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B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C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4:.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学 15.康德:格尼斯堡授课,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16.洛克:“白板说”,教育万能论 第二章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矛盾性:社会发展方向规定人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他们之间总存在一定矛盾。一致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2.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在宏观方面的理解 答:人、社会和教育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A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B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41 C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人的发展的受动性和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b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5.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A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1记住并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 (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提升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专业)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会区分教育与主要类似概念(无论怎么深入都不过分)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非常多样(父母、朋友、记者、教师等),具有教育性目的,具有相关知识,是一种规定。 学习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是对主体性的关注,未成熟性和可塑性是学习者的基本属性,学习者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学习困难和自我控制水平。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功效,既包括功效的内容,也包括了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功效实现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出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专门化和系统化程度和水平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代表作:《实验教育学纲要》(梅伊曼)和《实验教育学》(拉伊) 基本主张: 第一,反对思辩教育学; 第二,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第三,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形成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结果用于实践); 第四,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第一,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和中国的石中英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测验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测验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作者:————————————————————————————————日期:

201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62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本复习全析是分为七册,组织仙林南师大与高分研究生共同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是参加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在初试复习的全程必备专业课资料。 该书通过总结南师大教育学专业课的总体考试概况、最新题型特点、指定教材特点与大纲解读等,旨在帮助考生通过汇总分析近年南师大该专业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考试命题规律与难易程度、考试内容及分布,宏微观综合把握考试发展及趋势。 同时,本书系统总结梳理了《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外国教育史(张斌贤)》、《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现代教育学基础(冯建军)》六本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并对各章节的课后习题进行解答且配备相关的名校真题,再对南师大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进行透彻的解析,使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适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领导与管理、德育学】 金陵女子学院:【女性教育学】

适用科目: 620教育学基础综合 内容详情 一、考试解读: part 1 学院专业考试概况 ①学院专业分析:含学院基本概况、考研专业课科目:620教育学基础综合的考试情况; ②科目对应专业历年录取统计表:含南师大相关专业的历年录取人数与分数线情况; ③历年考研真题特点:含南师大考研专业课620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各部分的命题规律及出题风格。 part 2 历年题型分析及对应解题技巧 根据南师大教育学各专业考试科目的考试题型(选择题、辨析题、简单题、论述题、材料题等),分析对应各类型题目的具体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针对性,提升答题效率,充分把握关键得分点。 part 3 2018真题分析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一.填空题 (每空 分 共 分) . 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德国的 梅伊曼 拉伊 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作用。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 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 中实现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 二.(判断 只写出对或者错 不必说明理由每题 。 分 共 分)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 传递和转换 消解过程来研究。(× )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 规模 。(√ )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 )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 )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 三.简答(共 分) 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分)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 )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 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经典。 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3.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 ①柏拉图:古希腊人。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③杜威:美国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 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教育目的 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则; 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类型 ①从内容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求的人的活动。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师生互动与交往的特殊教育活动。(最早出现于:《礼记. 学记》)(P226)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P30)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的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P36)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P80)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即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总的规定,是国家 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P91)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 各类教育机构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P124) ●现代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施教系统的总体结构,它规定着各个施教机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学习 年限,规定着各个施教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P130)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P130)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的使命。(P158) ●课程:广义的课程就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国家要求、学校安排和教育者指导下使学习者身心得到发展的 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了学校设置的所有学科内容及学科时间、进程的安排,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学科以外的学科活动。狭义的课程,即学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学科的进程安排。(P193)●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 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科学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P199)●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它是从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中心设 计的课程。(P200) ●显性课程: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以直接方式呈现的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P201)●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教学计划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 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与结果,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P201) ●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根据课程计划地安排,要求全体学习者或某一学科专业学习者必须学 习的课程。(P203) ●选修课程:是一种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根据课程计划的安排,要求学习者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 (P203) ●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形影思想品德的教 育活动; ●智育:即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以及良好的非智 力因素的教育活动。 ●美育:又称审美,它是教育者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受教者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 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确立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 ●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 要求。(P231)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个教学主题,形成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 程序。 ●教学组织: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育学的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的总 称。(P235)

教育学期末考试

教育学考试复习1-14章 绪论 1.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等教育思想 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产婆术”,也是启发式教学。 3.“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之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智体三育. 5.《学记》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6.夸美纽斯于1632年完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开始(初步独立)。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7.卢梭的《爱弥尔》,倡导自由自然的教育。 8.赫尔巴特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完全独立。 9.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几个著名论断。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五步教学法”10.洛克提出了白板论,主张绅士教育.斯宾塞提倡实科教育.布鲁纳主张结构课 程,重视早期教育和提倡发现教学. 11.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学者成为三大教育名著。 第一章教育概述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1.教育活动与生产和生活高度一体化,水平低。 2.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落后。 3.教育无阶级性。 4.与宗教紧密联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与现代生产具有高度相关性。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脱离走向融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与普及性。 4.教育走向终身化和全民化。 5.可持续发展。 6.变革性与未来性。 三、教育具有商品性吗?具有。 四、学校教育产生于什么时期?奴隶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