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汕头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汕头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汕头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汕头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汕头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01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02 纳米结构与纳米复合材料03 振动、冲击、噪声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 --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容的深广度、教学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法 (二)课程容与要求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式的力、应力、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1、课程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 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 优质专业.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第0章 1.力学:研究物体宏观机械运动的学科。机械运动:运动效应,变形效应。 2.工程力学任务:A.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B.研究构件的失效或破坏规律。C.分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规律D.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3.失效: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丧失正常功能的现象称为失效。三种失效模式:强度失效、刚度失效、稳定性失效。 第1章 1.静力学: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及其平衡的一般规律。 2.力系: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组力。 分类:共线力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任意力系。 等效力系: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系作用效果相同,则互为等效力系。 3.投影:在直角坐标系中:投影的绝对值 = 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与坐标轴一致时投影 为正;反之,为负。 4.分力的方位角:力与x 轴所夹的锐角α: 方向:由 Fx 、Fy 符号定。 5.刚体: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刚体是理想化模型,实际不存在) 6.力矩:度量力使物体在平面内绕一点转动的效果。 方向: 力使物体绕矩心作逆时针转动时,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等于0的两种情况: (1) 力等于零。(2) 力作用线过矩心。 力沿作用线移动时,力矩不会发生改变。力可以对任意点取矩。 7.力偶: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例:不能单手握方向盘,不能单手攻丝) 特点: 1.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力偶只能有力偶来平衡。 2.力偶中两个力在任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恒为零。 3.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即:力偶对物体转动效应与矩心无关。 三要素:大小,转向,作用面。 力偶的等效: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两力偶彼此等效。 推论1:力偶可以在作用面内任意转动和移动,而不影响它对刚体的作用。(只能在作用面内而不能脱离。) 推论2: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 和力偶臂的大小,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 8.静力学四大公理 A.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矢量合成法则):适用范围:物体。 B.二力平衡公理:适用范围:刚体 (对刚体充分必要,对变形体不充分。) 注:二力构件受力方向:沿两受力点连线。 C.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范围:刚体 D.作用和反作用公理:适用范围:物体 特点: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不能相互平衡。(即:作用力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 ()O M F Fd =±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专业层次: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计划学时: 单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七年六月 工程力学 一、基本情况 8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 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8

工程力学复习汇总重点教材

工程力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物体的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地面__________或作________运动的状态。 2.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_____。该力系中各力构成的力多边形____。 3.一物块重600N,放在不光滑的平面上,摩擦系数f=0.3, 在左侧有一推力150N,物块有向右滑动的趋势。 F max=__________,所以此物块处于静止状态,而其 F=__________。 4.刚体在作平动过程中,其上各点的__________相同,每一 瞬时,各点具有__________的速度和加速度。 5.AB杆质量为m,长为L,曲柄O1A、O2B质量不计,且 O1A=O2B=R,O1O2=L,当φ=60°时,O1A杆绕O1轴转 动,角速度ω为常量,则该瞬时AB杆应加的惯性力大 小为_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 。 6.使材料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应力称为极限应力。工程上一 般把__________作为塑性材料的极限应力;对于脆性材 料,则把________作为极限应力。 7.__________面称为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称为______________。 8.当圆环匀速转动时,环内的动应力只与材料的密度ρ和_____________有关,而与 __________无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8分) 1.某简支梁AB受载荷如图所示,现分别用R A、R B表示支座A、B处的约束反力,则它们的 关系为( )。 A.R AR B C.R A=R B D.无法比较 2.材料不同的两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面上,已知物块A重0.5kN,物块B重0.2kN,物块 A、B间的摩擦系数f1=0.25,物块B与地面间的摩擦系数f2=0.2,拉动B物块所需要的最 小力为( )。 A.0.14kN B.0.265kN C.0.213kN D.0.237kN 3.在无阻共振曲线中,当激振力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幅B趋近于( )。 A.零 B.静变形 C.无穷大 D.一个定值 4.虎克定律应用的条件是( )。 A.只适用于塑性材料 B.只适用于轴向拉伸 C.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 D.应力不超过屈服极限 5.梁的截面为T字型,Z轴通过横截面的形心,弯矩图如图所示,则有( )。 A.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位于同一截面C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方法上都应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接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刻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熟练掌握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定理和公式。能将实际物体简化成准确的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解决相关力学问题; 2、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刚体、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3、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 4、通过应力状态分析建立强度理论体系。 5、步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相关力学实验。掌握基本实验的操作及测试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第一篇静力学静力学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矩,力偶与力偶系的简化,力的平移,力系的简化;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特殊力系的平衡,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的平衡,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考虑摩擦时的平衡。第二篇材料力学材料力学主要内容有: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应力状态分析与四种强度理论。 课程要求: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四个概念、六个公理及推论、一个定理。能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刚体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变形方式的内力、应力、内力图;学会四种载荷作用方式下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理解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三)课程实施和项目设计 1、课程实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模具专业及学生特点,对少 学时《工程力学》的教学采用讲授、练习、自学、集中答疑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力学概念、原理和定理时,应从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实际力学问题出发,通过理想的抽象分析的实验观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结构.构件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的平衡规律与承载能力,分析.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为力学专业课程和继续深造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静力学公理; 2.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 3.掌握轴向拉压杆和直粱内力计算方法及内力图规律 4.熟悉轴向拉压及直粱弯曲在工程中的应用 5.熟悉提高拉压杆稳定的措施 能力目标 1.能画出单个物体、简单物体系统的受力图,并利用平衡方程求解约束力; 2.能运用平衡方程进行单个构节的受力分析及平衡问题的计算; 3.能对简单结构或构节进行承载能力的计算 4.能计算轴向拉压杆及梁的强度 5.能运用基本的力学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 情感目标: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 三.参考学时 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 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7。

注;1.表中未标注(*)的内容是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2.表中标注(*)的内容和选学模块为较高要求及适应不同专业、地域、学校差异的选修内容。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1.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建议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生活及工程实例进行观察和思考,是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训练的实践活动,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学应贴近工程实际,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评价方法 1.考核与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建受力问题的能力,并关注良好的职业到底以及安全、环保、合作、创新等职业意识养成等。 2.考核与评价的主题应多元化,坚持教师评建与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描述相结合。 3.可采用笔试、答辩、口试、实践性总结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条件 1.开展本课教学需要在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中进行,让学生在中学,学中学。 2.专业教师要求为双师型,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 (四)教材编写 1.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并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在教学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施工类和非施工类等专业的不同侧重,编写想赢的多学时教材和少学时教材,便于灵活使用。 3.教材呈现形式上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名词术语、文字、符号、数字、公式、计算单位等运用要准确、规范、统一,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电子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条件。

工程力学公式总结

刚体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静力学公理: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二力平衡条件3加减平衡力系原理(1)力的可传性原理(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约束:柔索约束;光滑面约束;光滑圆柱(圆柱、固定铰链、向心轴承、辊轴支座);链杆约束(二力杆)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力系的合力等于零。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几何条件: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它表明了合力与分力在同一坐标轴投影时投影量之间的关系。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条件:∑F ix =0;∑F iy =0。2个独立平衡方程 第三章 力矩 平面力偶系 力矩M 0(F)=±Fh(逆时针为正) 合力矩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平面上任一点力矩,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对与同一点力矩的代数和。 Mo(F )=Mo(F1)+Mo(F 2)+...+Mo(F n)=∑Mo(F ) 力偶;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 力偶矩M =±Fd(逆时针为正) 力偶的性质:性质1 力偶既无合力,也不能和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用力偶来平衡。性质2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恒为常数,且等于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性质3 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转移,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性质4 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可以同时改变力偶中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长短, 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是合力偶矩等于零。 第四章 平面任意力系 力的平移定理:将力从物体上的一个作用点,移动到另外一点上,额外加上一个力偶矩,其大小等于这个力乘以2点距离,方向为移动后的力与移动前力的反向力形成的力偶的反方向 平面力向力系一点简化可得到一个作用在简化中心的主矢量和一个作用于原平面内的主矩,主矢量等于原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而主矩等于原力系中各力对点之矩的代数和。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条件:∑F ix =0;∑F iy =0,∑M 0(Fi)=0。3个独立方程 平面平行力系平衡条件:∑F iy =0,∑M 0(Fi)=02个独立方程 摩擦,阻止两物体接触表面发生切向相互滑动或滚动的现象。静摩擦力,若两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而又相对静止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只具有相对滑动趋势,而又未发生相对滑动,则它们接触面之间出现的阻碍发生相对滑动的力,谓之“静摩擦力”。动摩擦力,两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重心是在重力场中,物体处于任何方位时所有各组成质点的重力的合力都通过的那一点。 第五章 空间力系 P53 空间力系平衡条件:6个方程。空间平行力系:3个方程 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主要因素:构件尺寸外形和表面质量。 质点的运动:点的速度dt ds v = ,加速度:切向加速度dt dv a = τ,速度大小变化;法向加速度ρ 2 v a n = , 速度方向变化,加速度2 2n a a a +=τ 刚体的基本运动角速度dt d ?ω= ,角加速度dt d ωα= ,角速度n πω2=(n 是转速,r/s) 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ωR v =,加速度2ωατR a R a n ==, 质心运动定理:e F ma ∑= 转动定理z z M J ∑=α,转动惯量:圆环2mR J z =;圆盘2/2 mR J z =: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计算原理的科学。本课程既具有基础性,即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分析计算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即它为协调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工程力学》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二、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静定结构受力分析能力和内力图的绘制能力;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能力;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专业能力 ①绘图与书写能力; ②把物体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 ③静定结构受力分析(外力与内力)能力; ④力系平衡条件的运用能力; ⑤工程构件(梁、柱)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 ⑥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 ⑦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2. 方法能力 ①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③独立制定计划并完成任务,并对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的能力; ④融会贯通应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⑤归纳、推理与小结能力。 3.社会能力 ①人际交往能力; ②具有在复杂环境中做事、与人竞争协作的能力; ③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④工程意识、质量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习情境设计 1. 设计思路 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非常密切。传统力学内容经典,体系严密,但对于不擅长逻辑思维的高职学生,要让其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最有应用价值的过程性力学知识,课程团队在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主要思路是:突出主线,精选内容。遵循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刚体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及应用、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力和运动分析为主线精选、组织与序化学习内容。抓住共性,触类旁通(启发思维)。研究静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都是平衡方程;研究变形固体的基本方法都是依据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建立应力计算公式与强度条件,解决“三类工程”工程控制设计的所有破坏判据都是作用力

工程力学重点知识总结

工程力学 第一章 在该刚体内前后任意移动, 而不改 变它对该刚体的作用。 I 白比味 在空间的位移不受任何限 H 曰*的制的物体称为自由体。 2. 非自由体:位移受到限制的物体称为非自由体。 3?约束 由周围物体所构成的、限制非自由体位移的釦生 、、亠" 注意: 物体向约束所限制的方向有运动趋势时,就会有约束力? 另外,有约束,不一定有约束力 4:讨论约束主要是分析,有哪些约束力?约束力的方向是?最终要确定约 束力的大小和方向。 5:柔性约束,约束力的数目为 1方向离开约束物体。光滑接触面约束,约 束数目1。 注意:□接触面为两个面时,约束力为分布的同向平行力系, 可用其合理表示。②若一物体以尖点与另一个物体接触,可将尖点是为小圆 弧。再者,一般考虑物体的自重,忽略杆的自重,除非题目要求考虑。 光滑圆柱铰链约束:01固定铰支座(直杆是被约束物体),约束力数目为2; 推论 (力在刚体上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的力, 其作用点可以沿作用线 或对非自曲体的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

Q中间铰约束按合力讨论,有一个约束力,方向未知:安分力讨论,有 两个约束力,方向可以假设(正交) 注意:销钉和杆直接接触传递力,杆 和杆之间不直接传递力。O3可动铰支座仅限制物体在垂直与接触面方向的移动。约束力数目为1 向心推力轴承,约束力数目为2;止推轴承有三个约束力 强调:无约束的方向一定没有约束力! 平面约束: (1)柔性约束:有一个约束力,离开物体; (2)光滑接触面(线、点)约束: 有一个约束力,指向物体; (3)光滑BI柱较链约束 扎固定餃支座约束:有两个正交约束力, 方向可以假设; B.中间较约束:有两个正交约束力,方向可以假设; G可动较支座或辗轴约束: 有一个约束力,方向可以假设; 空间约束: (1)空间球较约束:有三个正交约束力, 方向可以假设; (2)向心轴承约束:有两个正交约束力, 方向可以假设; (3)向心推力轴承约束:有三个正交约束力, 方向可以假设; 第二章 矢量表达式:R = F i+F2+F. + F4= ^Y i i-↑结论: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力的模乘以力与该轴正向间夹角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计划学时:72 单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七年六月 工程力学 (一)课程性质地位 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 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3、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课时共72学时,4.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6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教学安排在第3学期。 4、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要确保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成。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积极的思维。学生学习工程力学,应在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程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所学的定理和公式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演算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实物、模型等教具和挂图、教学录像片,并组织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同时应重视材料力学实验课这一教学环节的开设。 5、课程评价 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课终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注重最终的考核成绩,还关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专家督导、同行评价和学生反馈等方法对教的过程和学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获得汽车主要总成和机构功用、结构特点、连接关系及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能完成汽车主要总成和机构的拆装,经历“汽车构造”课程的学习过程,熟悉结构原理,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处理岗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品质,具备与相应的专业素养。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 ①掌握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②掌握一般构件的受力分析,受力图的绘制方法; ③熟练掌握平面力系的平衡原理、平衡方程和计算方法; ④掌握拉压、剪切、和弯曲等基本变形的概念和内力计算; ⑤熟练掌握在不同变形情况下,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与计算; ⑥熟练掌握材料应力分析方法及材料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2)能力 ①能利用静力平衡方程计算工程结构的支座反力和内力; ②能根据内力计算方法判断工程结构的危险截面; ③能对工程结构进行承载力的分析和计算; ④能根据结构特点合理布置荷载; ⑤能对工程结构进行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的设计; ⑥能对工程结构的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校核. (3)素质 ①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②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代码:0610201 课程类别:B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授课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学分:4 学时:72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工程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不仅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工程构件的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对结构的受力情况、稳定情况;对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 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的学习基础。同时,本课程也是本专业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总体设计思路是构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的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类比式、归纳式、互动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选取相关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并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基于工作过程得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来源于工程一线的实际

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课程目标 对常见工程约束能进行简化、受力分析和画示力图。熟练掌握力的投影、对点的矩和对轴的矩的计算。对工程中的各种力系(汇交力系、力偶系、任意力系和分布力系)能进行简化。熟练掌握各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对工程静定结构能进行平衡分析。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有明确的认识,并具有将一般工程杆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初步能力。能计算杆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内力,并做出内力图。能分析计算基本变形杆件的应力和变形。能进行基本变形杆件的强度、刚度计算。对应力状态有初步的认识,并能进行简单组合变形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能分析计算简单压杆的临界荷载和临界应力,并能进行稳定性计算。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初步学会利用工程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学习项 目学习任务能力要求知识要点参考学 时 1 1. 绪论 1.1 工程力学 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掌握工程力学的研究对 象、基本任务与研究方法; 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形 式; 能辨别刚体和变形体, 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能理解对构件进行强 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和校核的必要性; 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 形式 1 2 2.静力学 的基本知 识2.1基本概念 基本公理 力矩 掌握力、荷载和力系的概 念; 熟练掌握力学基本公理的 内容和涵义; 熟练掌握力矩的的概念和 求法; 能够识别结构所受的 荷载和力系; 能够对作用在工程结 构上的荷载进行平衡 分析;学会判断构件的 运动和它所受的力或 力矩的关系; 2 8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必修课 计划学时: 72 单位: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二○一七年六月

工程力学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该课程是四年制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通过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对处于静定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静力分析和对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这门课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工程力学》课程在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指导思想 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生成才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工程力学知识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2、基本原则 以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获得机械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力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以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按照专业基础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以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为基础,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通过实验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分三大模块: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模块分两大任务: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系。第二模块设一大任务,两条线索,一是载荷作用方式,二是外力-内力-内力图-应力-强度条件及应用。本模块设有3个实验,安排六个课时,通过实验引出相关内容。第三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 3、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课时共72学时,4.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6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教学安排在第3学期。 4、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要确保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完成。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积极的思维。学生学习工程力学,应在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程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所学的定理和公式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演算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实物、模型等教具和挂图、教学录像片,并组织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同时应重视材料力学实验课这一教学环节的开设。 1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标准化课程建设 一、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工程力学 (二)建议课时 72 ,学分 4 (三)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中的角色)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煤矿开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处理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为适应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机电一体化建设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建设,本课程针对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岗位,以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机电行业的发展和操作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采用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宗旨,以实践为导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进一步突出了知识

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以满足培养机电行业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课程内容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案例教学) 通过实践项目和任务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能将力学分析方法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今后在生产第一线运用力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工程结构为载体重构了学习内容,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职业岗位任务,设计了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和机构。课程内容的两个模块为:①静力学模块;②材料力学模块。共有11个学习单元和53个学习任务 基于实践导向的原则,设计了7个实践教学模块:①力学实验;②现场考察见习;③学习小组活动(综合性大作业);④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⑤课外解题训练;⑥力学应用能力竞赛(绘制内力图,知识抢答,模型制作)。 3.内容编排、体系(结构) 工程力学分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以静力学为主,包括静力学基础、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杆的强度和压杆稳定。

建环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一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1合理选择截面形状,尽量增大W z值 ①梁的合理截面②根据材料特性选择截面③采用变截面梁 2合理布置梁的形式和荷载,以降低最大弯矩值 ①合理布置梁的支座②适当增加梁的支座 ③改善荷载的布置情况 二提高刚度途径 减小梁的弹性位移。对于梁,其长度对弹性位移影响较大,采用合理截面形状增加惯性矩外,减小梁长度,无法减小时,增加中间支座。 三提高压杆承载能力措施 ①减小压杆杆长②增强支承刚性③合理选择截面形状 ④合理选用材料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优点:材料利用合理;可模性好;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且通过合适的配筋,可获得较好的延性,防振性和防辐射性能较好;刚

度大、阻尼大,有利于结构的变形控制;易于就地取材。 2 缺点:自重大;抗裂性差;承载力有限;施工复杂,工序多(支模、绑钢筋、浇筑、养护等),工期长,施工受 季节、天气的影响较大;混凝土结构一旦破坏,其修复、加固、补强比较困难。 五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工作原因 ⑴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粘结力,在荷载作用下,可以保证两种材料协调变形,共同受力;⑵钢筋与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基本相同,因此当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不会产生过大的变形差而导致两者间的粘结力破坏。 六受弯构件受弯破坏受力过程 1 弹性受力阶段:混凝土开裂前的未裂阶段。 2 带缝裂工作阶段:混凝土开裂后至刚斤屈服前的裂缝段。 3 屈服阶段:钢筋开始屈服至截面破坏破坏阶段。 七受弯构件由于配筋率不同的三种破坏形态 1 延性破坏 2 受拉脆性破坏 3 受压脆性破坏 八什么是粘结力影响粘结力的因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测量技术》 后续课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见机构、常见机械传动、通用零部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简单机械的设计能力及使用维护能力,为今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奠定了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对培养模具专业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及设计相关理论和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技能和机械使用维护技能。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涉及大量的机械原理分析、运动分析、力学分析等,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设计理论和计算公式抽象繁杂,教者难教,学者难学。同时,该课程又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本课程教学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本着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将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工程实例和设计实训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本着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以

项目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四、课程设计 本课程依据我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并力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本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将本课程内容归纳为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个大模块,分别为18学时和36学时。两个大模块又根据专业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一共为14个教学单元。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机械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如通用零部件、常见机构的选用、设计及维护。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力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大量删减那些抽象难懂又不实用的东西,并尽量简化公式推导,甚至可以省略公式推导,重点放在对常见机械结构的认识及应用相关设计理论和公式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教学实施方面,本课程本着“以学生为本,精讲多练,培养能力”的原则,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4—5个与牛头刨床相关的教学项目的实施,完成机械原理模块教学内容的讲授;通过开展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项目,完成机械零件模块教学内容的讲授。 五、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种通用零部件、常见机构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选用、设计方法和使用、维护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机械运动分析能力、简单机械设计能力和一定的机械使用维护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 (1)熟悉常见机构的基本类型、结构组成、传动特性,掌握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

工程力学知识点总结

2. 工程力学任务:A.分析结构的受力状态。 B.研究构件的失效或破坏规律。 动的几何规律D.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失效: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丧失正常功能的现象称为失效。三种失效模式: 强度失效、刚度 失效、稳定性失效。 1.静力学: 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及其平衡的一般规律。 2.力系: 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组力。 分类: 共线力系,汇交力系,平行力系,任意力系。 等效力系: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系作用效果相同,则互为等效力系。 3. 投影:在直角坐标系中:投影的绝对值 =分力的大小;分力的方向与坐标轴一致时投影 为正;反之,为负。 4. 分力的方位角:力与x 轴所夹的锐角a: t 跡圧二瓦 方向:由Fx 、Fy 符号定。 5. 刚体: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是理想化模 型,实际不存在) 6?力矩:度量力使物体在平面内绕一点 转动的效果。 占 八、、 1?力学:研究物体宏观机械运动的学科。机械运动: 运动效应,变形效应。 C.分研究物体运

方向:力使物体绕矩心作逆时针转动时,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等于0的两种情况:(1)力等于零。(2)力作用线过矩心。 力沿作用线移动时,力矩不会发生改变。力可以对任意点取矩。 7?力偶: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例:不能单手握方向盘,不能单手攻丝) 特点:1.力偶不能合成为一个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力偶只能有力偶来平衡。 2.力偶中两个力在任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恒为零。 3.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即:力偶对物体转动效应与矩心 无关。 三要素:大小,转向,作用面。 力偶的等效: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两力偶彼此等效。 推论1 :力偶可以在作用面内任意转动和移动,而不影响它对刚体的作用。(只能在作用面内而不能脱离。) M O( F )Fd 推论2 :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改变 力偶中力和力偶臂的大小,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 8.静力学四大公理 A.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矢量合成法则):适用范围:物体。

工程力学知识点(英文)

"Engineering Mechanics B" I. Statics part 1, three engineering mechanics used in analysis: 1) Mechanical Analysis: Solid in the external force, either in whole or in which any part of the body as well as a unit, must meet the dynamic equations (Newton's second law). When an object is in constant motion or stationary, it must satisfy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2) Geometric Analysis: To displacement and deformation (strain) is a solid force. There should be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Adjacent solid objects (including bearings, etc.) in contact, on the boundary will be bound by certain geometric or kinematic properties.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properties: physical sexual relations: relations deformation and external forces, usually expressed as a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Such relationships associated with the material itself is sometimes called constitutive relations materials. Generalized Hooke's law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linear elastic, consider these three aspects can constitute three equations, namely mechanical equations, geometric equations, physical equations, and the necessary boundary conditions. 2, plane force system simplification: principal vector. Main clause :( algebra and) 3, co-moment theorem: Force equal to that of each component of the moment of moments to change the point of algebra and. 4, three of the Concurrent: the role of the three forces on the same object if the balance, the three forces (or Fangxiang Yan long) post and point. Objects stress analysi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force (uniform and non-uniform) Linear distribution q, surface distribution of p, body distribution 5, two force components: Only two forces (trusses are two force members), and other large, reverse, acting on the two connections. Couple: Fd (couple only force even balance). 6, plane forces in equilibrium conditions: And A moment formula:; two moments formula: X axis and A, B torque balance Three moments of the formula: The A, B, C :( three moments moments from three points wherein A, B, C three o'clock not collinear) Second, the material mechanics section (On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forces and bending differential between;; distributed load q Two shear Q, bending moment M relationship between figure and force: a) within a period of no beam load, shear Pictured a horizontal line, a moment Pictured oblique line. b)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load beam uniformity role in an oblique shear Pictured straight Pictured moment a parabola. c) a cross section of the beam. , Zero shear, moment there is a maximum or minimum. d) on the left and right, shear force Q by centralized there is a sudden change in cross-section, th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