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教材)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课时分层检测

(新教材)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课时分层检测

(新教材)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课时分层检测
(新教材)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课时分层检测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解析:选D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选D项。

2.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A.集权专制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D.礼仪德治

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以看出埃及的法老实行的是集权专制,故A项正确。

3.史诗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解析:选C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

4.“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该史料涉及相关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的原始史料,故B项正确。

5.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中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据此可见,婆罗门宣称种姓是() A.佛祖安排B.国王指令

C.神灵旨意D.人民意愿

解析:选C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前三个种姓生自原人之口、臂、腿,比较高贵;最后一种姓出自原人之双足,所以比较低贱,而原人是由神的生主发展而来的,说明婆罗门宣称种姓是神灵旨意,故C项正确。

6.下面是古代雅典居民政治身份结构图,下列选项中与雅典这种居民结构直接相关的是()

A.良港众多有利于外邦人发展海外贸易

B.奴隶众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C.自由民从事工商业造成小国寡民状态

D.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选D据结构图显示,雅典自由民的人数不到总居民人数的一半,这意味着雅典享有民主权利者占少数,因此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7.伯利克里统治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阿拉克萨哥拉斯、雕刻家菲迪亚斯和“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等,都来自外邦。据此可知,此时的雅典()

A.人文思想广为流传

B.公民与非公民区别消失

C.社会氛围较为宽松

D.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伯利克里统治时期,外邦人愿意并且可以到雅典从事创作,这表明当时雅典拥有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创作环境),故C项正确。

8.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西方文明产生较早,东方文明出现较晚

B.西方文明依托于海洋,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C.西方人传统保守,东方人冒险进取

D.西方文明以农耕为主,东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解析:选B不同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文明,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以工商业为主,属于海洋文明,形成了西方人冒险进取的精神;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主,属于农业文明,形成了东方人的保守传统的特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代埃及(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古代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古代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代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材料二现代学者关于“四大文明古国说”的认识

目录1

目录2

第一编农业文明时代

第一章古代西亚文明

第二章古代埃及文明

第三章古代印度文明

第四章古代中华文明

第五章古代希腊文明

第六章古代罗马文明

……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目录,20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7分)

(2)对比材料二两篇目录,比较它们对古代文明的叙述的异同。(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两种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信息,对“目录1”和“目录2”信息进行细致比较,从地域范围、区域文明名称两个方面比较异同。

答案:(1)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

(2)相同:涉及的地域范围相同。

不同:目录1主要以“河流”来命名,目录2主要以国家或地区名称来命名。

B级——选考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原始社会时期,氏族贵族、首领接受氏族成员的献纳或利用特权霸占(耕地、产品、战利品等);有的氏族成员贫困破产后,便向氏族里富有者以土地和人身为担保进行抵押借贷,负债到期如果还不起,便成为债主的债务奴隶;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日益增多,战俘奴隶大量增加。这些现象表明()

A.奴隶地位极其低下B.阶级剥削日益严重

C.阶级分化日益加剧D.贫富分化愈加明显

解析:选C据材料氏族成员和战俘等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分化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A项仅为材料信息的表象,排除;B项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理解,具有片面性,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前提下阶级分化的表现,D项错误。

2.古埃及王国时期,太阳神“拉”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拉”之子,是“拉”的直系后裔。国王的名字后面都要缀上“拉”的名字。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开始确立B.宣扬君主至上权威

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D.王权进一步被神化

解析:选D据材料“太阳神‘拉’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拉’之子”等信息可以看出,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极力宣扬君权神授学说,王权被进一步神化,故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君主专制开始确立,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君主王权的神化,无法看出君主至上权威,B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官僚机构的信息,C项错误。

3.“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和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

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故D项正确,B、C 两项错误;种姓制度存在严格的等级观念,A项不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排除。

4.史载,希腊城邦中的土地一般归公民所有;公民们平时务农、经商、做工和从事政治活动,战时应征从军,甚至作战所需马匹、甲胄到盾等武器及给养、随从奴隶等,都需自己准备;而装备一个骑兵或重装步兵的费用相当高昂。材料表明,古希腊公民() A.权利和义务相互统一

B.公民身份是一种特权存在

C.参政受到财产的限制

D.民主权力服从于城邦防务

解析:选A由材料中“希腊城邦中的土地一般归公民所有”和“都需自己准备”等信息表明,在古代希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公民身份特权的信息,排除B项;C、D两项表述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莱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试分析形成这种共同认知的原因所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主要观点。(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得出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据材料一“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得出三者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再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大洲相对

隔绝,各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第二小问,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莱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所涉及的地区文明典型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

答案:(1)共同之处: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形成原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各大文明区域范围有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大文明相对孤立、分散。

(2)地中海文明: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或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南亚文明: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东亚文明: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练习(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练习(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 2 . (加试题)下图是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这幅漫画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 B.国际联盟的成立加剧了地区冲突 C.国际联盟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D.国际联盟面临解散的危机 (★) 3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4 . 在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与列强据理力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不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日本要求占领德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 B.苏俄代表强烈抗议协约国对它的武装干涉 C.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会上斗争激烈 D.法国力图削弱甚至肢解德国 (★★) 5 . 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集团利益 (★) 6 . 《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A.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B.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C.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否认了中国是一战战胜国的地位 (★★) 7 .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的真实意图是 A.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利用中国牵制日本,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 (一)从体例来说 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部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两个学习要点: 1)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问题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两个学习要点: 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个学习要点: 认识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6.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1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 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14.第一次世 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单选题 1.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2.下图为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这幅漫画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 B.国际联盟的成立加剧了地区冲突 C.国际联盟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D.国际联盟面临解散的危机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4.在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与列强据理力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不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 A.日本要求占领德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 B.苏俄代表强烈抗议协约国对它的武装干涉 C.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会上斗争激烈 D.法国力图削弱甚至肢解德国 5.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对立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 6.《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 A.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B.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C.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否认了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地位 7.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的真实意图是( ) A.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利用中国牵制日本,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8.“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9.《凡尔赛条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主要是指( ) A.美国利益未得到满足,反对该条约 B.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滋长 C.该条约损害中国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D.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削弱 二、材料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联盟之宗旨为: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学会客观地评价新 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 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 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中外历史纲要下 期中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 2020年4月2日 一、单项选择题(共36小题,每题2分,共计72分) 1、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 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 B. 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 C. 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 D. 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 2、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曾出现在尼罗河流 域的古老文字是 A. B. C. D. 3、用以下关键词概括古代两河流域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恰当的是 A. 大河、农业、金字塔、文学 B. 大河、农业、法典、史诗 C. 王国、农业、金字塔、法典 D. 王国、文字、史诗、法典 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 特点是 A. 内容全面 B. 思想落后 C. 传播广泛 D. 影响深远 5、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伊斯兰教 B. 它的经典是《圣经》 C. 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6、下图所示的古代社会关系应出现在

A.古代两河B.古代埃及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 7、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 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带有群体共同意识的神话(包括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是人类文 明的起源。古代东方具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和文献有 ①《吉尔伽美什》②《汉莫拉比法典》③《古兰经》④《摩柯婆罗多》 A. 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古代雅典人……有着和现代人非常不同的关于“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观念。……一旦个人自由与 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与民主政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自由和权利与现代人完全不同 B. 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C. 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D. 公民平等参与城邦集体事务 10、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这主要是由于 A. 雅典在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 B. 雅典拥有较强大的海军 C. 雅典公民视城邦为自己的生命 D. 海洋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11、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12、“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由此说明 A.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13、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美国100位历史名人榜(19):Thomas Paine

Headoffice管理总部 Thomas Paine (February 9, 1737 [O.S. January 29, 1736] –June 8, 1809) was an author, pamphleteer, radical, inventor, intellectual, revolutionary, and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Born in Thetford, Norfolk, Paine emigrated to the British American colonies in 1774 in ti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is principal contributions were the powerful, widely-read pamphlet Common Sense (1776), advocating colonial America's independence from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American Crisis (1776–1783), a pro-revolutionary pamphlet series. The historian Saul K. Padover in the biography Jefferson: A Great American's Life and Ideas, refers to Paine as "a corsetmaker by trade, a journalist by profession, and a propagandist by inclination." Paine w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e wrote the Rights of Man (1791), in part a defenc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gainst its critics, in particular the British statesman Edmund Burke. Despite not speaking French, he was elected to the French National Convention in 1792. The Girondists regarded him as an ally, so, the Montagnards, especially Robespierre, regarded him as an enemy. In December of 1793, he was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in Paris, then released in 1794. He became notorious because of The Age of Reason (1793–94), his book advocating deism, promoting reason and freethinking, and arguing against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 and Christian doctrines. He also wrote the pamphlet Agrarian Justice (1795), discussing the origins of property, and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 guaranteed minimum income. Paine remained in France during the early Napoleonic era, but condemned Napoleon's dictatorship, calling him "the completest charlatan that ever existed". In 1802, at President Jefferson's invitation, he returned to America where he died on June 8, 1809. Only six people attended his funeral as he had been ostracized for his criticisms and ridicule of Christianity. American Revolution Thomas Paine has a claim to the title The Fathe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ecause of Common Sense, the pro-independence monograph pamphlet he anonymously published on January 10, 1776; signed "Written by an Englishman", the pamphlet became an immediate success., it quickly spread among the literate, and, in three months, 100,000 copies sold throughout the American British colonies (with only two million free inhabitants), making it a best-selling work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 Paine's original title for the pamphlet was Plain Truth; Paine's friend, pro-independence advocate Benjamin Rush, suggested Common Sense instead. The pamphlet appeared in January 1776, after the Revolution had started. It was passed around, and often read aloud in taverns,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spreading the idea of republicanism, bolstering enthusiasm for separation from Britain, and encouraging recruitment for the Continental Army. Paine provided a new and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independence by advocating a complete break with history. Common Sense is oriented to the future in a way that compels the reader to make an immediate choice. It offers a solution for Americans disgusted and alarmed at the threat of tyranny. Paine was not expressing original ideas in Common Sense, but rather employing rhetoric as a means to arouse resentment of the Crown. To achieve these ends, he pioneered a style of political writing suited to the democratic society he envisioned, with Common Sense serving as a primary example. Part of Paine's work was to render complex ideas intelligible to average readers of the day, with clear, concise writing unlike the formal, learned style favored by many of Paine's contemporaries. Common Sense was immensely popular, but how many people were converted to the cause of independence by the pamphlet is unknown. Paine's arguments were rarely cited in public calls for independence, which suggests that Common Sense may have had a more limited impact on the public's thinking about independence than is sometimes believed. The pamphlet probably had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 彭宇文吴林海 2013-01-29 15:07:59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武汉)2007年8期作者简介:彭宇文(1977-),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江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经济师; 吴林海(1962-),男,汉族,江苏江阴人,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双博士后,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新世纪333科学技术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研发投资。 内容提要: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技术的进步有赖于研发资金的投入,作为研发投入强度不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还是很有限的。因此,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研发经费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研发经费的合理配置,首先是要在三大研发主体和三大研发活动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提高研发经费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资源配置 1 研究综述 技术进步是内生于经济增长体系本身的,技术创新和发明的投入及其变化内在地决定于经济体系本身(马凌,2005)[1]。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研发资金投入总量增长的根本因素,也是导致我国研发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所在。根据IMD(1997)关于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所提出的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科技研发资金配置状况(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是

其中最重要的测度指标之一[2]。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效率要求,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对经济资源的最大可能满足程度的利用,Farrell(1957)年将效率分成技术效率(TE)和资源配置效率(AE),并认为总效率是技术效率和资源效率的乘积[3]。Stigritz等也强调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并认为资源配置是与技术变革同等重要的提高生产率的因素[4]。Prahalad等认为,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是形成优势战略的关键[5]。贾康认为,目前我国科技资源投入明显不合理,并认为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科技研发资源配置中的一个突出矛盾[6]。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科技研发资金资源,使研发资金的配置、组合、运用尽可能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缘,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科技研发体系的主体构成及活动类别构成,笔者认为,科技研发财力资源的配置最基本的问题是经费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在不同研发活动中以及不同主体在各自不同研发活动中的配置问题。通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研发资源配置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科技研发资源在配置领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即:研发经费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在不同研发活动中、各研发主体在各自不同研发活动中的经费资源配置不合理。 2 国内外各主体研发经费配置比较分析 2. 1国内外各主体研发经费配置现状比较 科技研发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由于其它研发主体所占比重不高,在此不予分析),我国和美国的研发经费资源在三大主体间的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 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 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 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 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知识点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诠释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 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 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 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 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次失败。中国人民逐渐清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学情分析: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核心素养: 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四人的图片。 设问:结合图片思考,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目的达到了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魏源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康有为和孙中山 导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方的民主共和制,但均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这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寻找真理,它们开始从文化心理面,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民族反思的浪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提问:为什么要发起新文化运动? 生小组交流,回答。 师:总结,引导学生从政治角度看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潭,以陈独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 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下图所示) 分述如下: 1事迹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线索提要: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线索提要: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线索提要: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虽然学生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的教学巧妙运用民意调查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知识丰富、内容多彩;为了有利于教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小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因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材料和图片时,并没有对其做深层次地介绍和解读。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拖堂。 在评课的过程中,专家同行也对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如在课本内容的调整上可以在大胆些,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等等,是我感触颇深。 我更加明白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此次备课中,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只是一味地讲究形式上的多样,而丢了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研读大纲,课程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地感触,到底什么是新课改,仅仅是形式上的吗?仅仅是小组合作,仅仅是探究讨论吗?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大量的材料视频等等,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我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