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资料汇编之一

学习资料汇编之一

学习资料汇编之一

正确认识当代青年思想观念的新特点新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房宁

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前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随着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扩大与加深,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青年思想观念的新特点新变化,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国家民族意识变化的基本历程

(一)八十年代:青年思想意识在反思中演进

改革开放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之交。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起的特殊时代与社会背景下,当时青年一代的社会意识总体上是建立在对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的认知,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道路以及现实选择的反思的基础之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迅速展开,重大的社会变革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转折。过去被推倒了,未来无人知晓,迷惘成为那一时期青年人思想的主调。对外开放展现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富裕景象令人目眩,进而触发了普遍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在激发青年一代强国期盼的同时,也诱发了民族自卑感的上升。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高考”恢复,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表现“文革”中人们坎坷命运的“伤痕文学”,流露出青年人对国家刚刚过去的历史的困惑与失望。当年《中国青年》上刊登的“潘晓”来信,在青年中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对正统人生观的怀疑、对传统集体主义观念的挑战和对个人价值的高扬,得到了相当多的青年人的应和与认同。进入80年代,西方哲学、政治、社会思潮被越来越多地介绍到中国,在青年人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尼采、萨特、弗洛伊德是80年代中国知识青年的宠儿,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青年的热门话题。即使是在当时被看作相当积极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实际上也有着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

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褪去了“舍弃小我为大我”的无条件的、单向而单纯的理想主义色彩。从积极的方面看,迷惘、怀疑和反思为青年一代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注入了独立思考的成分,而消极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迷惘、怀疑导致的抱怨、责难情绪为80年代中后期民族虚无主义的泛起进行了心理准备。

80年代的后期,走在民族思维前端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内省式”的关照与思考,继续沿着“自省—自卑—自责”的逻辑线索演进。1988年春节前后由上海《世界经济导报》发起的关于“球籍”问题的讨论和这年夏天轰动一时的电视政论片《河殇》的热播,正式将80年代反思意识带入意识形态领域,发展为对社会制度选择、社会发展方向、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建构。“球籍”讨论事实上成为了一次对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现实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思想动员,当时的高校里政治化气氛日见浓厚。而《河殇》在中央电视台的反复播出,更使生发于大学校园和知识界的政治思潮具有了一种官方背景而进一步被推向高潮。“自省—自卑—自责”的逻辑到这时已发展为一种对于中国传统与现存秩序的颠覆性的语境,并进一步构成了一种临摹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追求,而这一切又为随之而来的政治冲突准备下了思想舆论氛围。

80年代“反思”的过度推演,给了那一代青年一个强烈的思想文化暗示和引导,这就是:自我扬弃,临摹西方。应当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80年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意识中的主流观念。有学者曾经也将其称为:“8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共识”。

(二)九十年代以来:爱国主义在青年思想中升华

在浮躁喧嚣的政治气氛中,“八九风波”骤然而至又匆匆而去。1989年的那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打乱了中国的政治节奏。无论今天的以及今后的人们站在各自怎样的立场上,根据各自的感受来认识十多年前的那场政治风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深深地为那场政治风波所震撼。政治变局可以改变权力关系,而权力的变更未必能改变人的思想意识。但是,如果政治变动能够真正震撼了人心,引发了人们内心

的思考,这种变动就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八九风波”就属于这样深刻的政治变故。在政治风波嘎然而止之后,80年代以来的中国的思想潮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90年代伊始,一篇来自海外,署名闻迪的长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对80年代政治精英们的思想倾向提出了全面质疑。几乎与此同时,一位国内的年轻学者何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全面批判80年代的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闻迪与何新,一外一内,揭开了对80年代思潮再反思的帷幕,并在90年代里逐步发展成了中国青年一代政治意识中一种重要的新倾向。与80年代的知识精英政治意识中“自省”与“接近权力”的特点相比,90年代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全球视野”和“诉诸社会”。

90年代,国家、民族意识中出现的新因素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思潮,其核心内容是,批判和抵制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与此相呼应的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这一思潮,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全球化进程中加以观察,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整体性角度来认识中国,思考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其基本观点是要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自觉抵制西方经济、政治、文化霸权,在与西方的交流与竞争中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实现本民族的发展。

“八九风波”后,中国的大门并没有关闭,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但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之前世界已走进了中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中,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压力,中国的国家安全成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前景唤起了越来越多青年自觉、强烈的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民族归属情感和民族主义信念。

对美国的态度是衡量当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的一块试金石。1995年5月至8月,《中国青年报》等单位进行的新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引起广泛影响的针对中国青少年进行的政治观、国际观进行的调查《中国青年看世界》,第一次十分清楚地通过对西方、对美国的看法,把中国普通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反映、透露了出来。这次调查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青少年一代表现出了明显的反美爱国情绪。调查显示,87.1%的青年人认为美国是对中国“最不友好的国家”,同时超过5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最反感的国家

是美国,美国高居青年最反感国家的榜首。这样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令人吃惊的,它与人们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政治观念的印象大相径庭。《中国青年报》上的这次调查甚至也引起了中美官方的注意。这次调查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觉察到,中国政治风向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透过青年人国际观的变化,人们可以看到,90年代的青年已经改变了80年代的否定性倾向,而大致转向了对中国现状的肯定态度,对国家和社会出现了较高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风俗和中华民族的特性、历史也持有基本的肯定态度。一句话,中国青年心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出现了复苏。

初始于90年代的国家民族意识的复苏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甚至一直延续到所谓“80后”、“90后”一代。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以及最近的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年一代都表现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团结、奉献的精神。应当说,爱国主义、国家认同是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社会意识的主流。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和新左派思潮对青年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青年国家民族意识变迁的成因分析

国家民族意识,具体讲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观念等,是在与其他民族交往、比较和区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殊性和特殊利益而产生的,它既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我意识,又是对他民族以及相关民族之间关系的认识。中国青年国家民族意识演变的背景,是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中华民族现实的生存状况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共同决定的。具体说来,当代中国青年国家民族意识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转向及发展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崛起。80年代,对外开放将与外部隔绝的中国带到世界面前,似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解了,敌对状态结束了。然而,中国自近代以来在世界上的地位并没有随着开放而根本改观。中国通过艰苦努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的逐步富裕,但中国的生存、发展时刻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强大优势的压力和威胁。90年代以来,中国与外部、中

国与西方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以中美关系来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之间结束了战略合作关系,逐渐转变为战略竞争关系。对于中国内部而言,这个看似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变化,实际上意味着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议题发生了重大改变。时代主题是影响社会思潮起伏变化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特别是在与西方的竞争与冲突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正是今日中国社会之主题,未来数十年这一问题一直存在并将越发突出。正是这一社会议题的重大变化,唤起了新的国家民族意识。应当说,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民族复兴的心理冲动是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国家民族意识复苏和高涨的重要动因。

最近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在相关的国内民众和国际舆论的反应中,我们可以具体、生动、鲜活地感受到中国的强势崛起给中国自身以及外界的冲击。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潮流动向的最基本的背景,这是时代精神的来源。

2.社会认知变化带来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时,中国社会陷入了外来的文化震撼。毋庸讳言,那时中国人对外认知是具有很大盲目性和不准确的。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外部认识和自卑心理。随着中国不断地开放,随着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了解的加深,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深刻转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几起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社会事件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给了包括青年一代在内的中国人民以深刻教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情绪和思想意识。这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苏联、东欧社会巨变,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新世纪之初的拉美经济社会危机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应当说,这些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推进了9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国家民族意识的新认知,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若干变化及其成因

青年的价值观总是与社会潮流相吻合的。西方曾把60、70年代出生的青年称作“X”代,在老一代人眼里,这一代追求享受、崇尚物质、迷失价值;西方又把80年代以后出

生的人称作“Y”代(雅皮士);今天,西方“N”代(网络时代)又诞生了。我国青年的价值观自然也会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青年的成才观、职业观、消费观等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一)青年成才观的变化

70年代末,随着高考制度恢复,中国大地掀起一股读书求知热,随之而来的又是一股“文凭热”。在当时,“工读矛盾”常令企事业单位领导头疼,既要支持青年读书,又不能影响正常生产、工作。80年代末,商品经济大潮兴起,社会上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出现了大学生厌学、弃学、退学的现象。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86级硕士生中,经考核只有2—3名不适合继续学习将被筛选掉,但却有近30人以各种理由要求被筛选掉。他们宁肯放弃3年攻读获得硕士学位的机会,只要一张2年制研究生班毕业证书,降格出校门。

进入90年代以后,“经商热”逐步冷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青年中的学习风气出现好转,广大青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多定位于上名牌大学,高考参考人数逐年增多,考研人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近年基本达到了顶峰。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青年成才观演变的线索清晰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导向对青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青年“高考热”透视出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凭热”,反映了当时特定环境下人们,尤其是青年急于成才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青年中“增强实力、求得发展”,谋求长远发展的成才意识越来越强。

(二)青年职业观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与变化。总的趋势是“自主择业”意识增强,在职业能力上追求“一专多能”。80年代初,90%以上的青年追求“铁饭碗”,愿意到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90年代以后,“自主择业”成为青年进入职业社会的主要途径。青年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化程度,

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希望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此外,还出现了从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声望向实际利益的转变,择业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有关调查显示,青年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实现个人价值、权力和社会地位、工作舒适。

(三)青年消费观的演变

80年代中期以后,青年人追求时髦,穿名牌服装,各种洋货倍受青睐,“名牌崇拜”盛行一时。进入90年代以后,青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说70年代末青年追求生活时尚处于竞相仿效、你追我赶的模仿期,80年代处于花钱买俗气的时髦流行期,那么90年代以来青年的消费行为开始转向凸显自我消费个性化的过渡时期。

(四)青年价值观变化原因的分析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青年思想观念的种种变化,不仅与当时社会变化和国家政策有关,同时与他们成长的生活环境亦有密切联系。存在决定意识,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们区别于过去几代人而表现出“新”的特质。深入分析、认识社会环境与青年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青年一代的思想脉络至为重要。

从思想根源上看,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思想上约束少,造成了他们独立性强,生活态度洒脱的个性。

从社会条件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使大量市场经济规则,如自立、竞争、追求效益渗透到了青年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从家庭环境来看,对于独生子女一代,传统家庭内部养成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不复存在,使“80后”、“90后”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受代际传递和影响较小。

三、当代青年个性特征的新特点

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青年的心理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对正确认识青年,认识青年的行为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代青年个性特征中的积极因素

1.青年一代的独立性、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培养的青年人,自律性强、服从意识强而独立性不够、自主意识不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中西文化猛烈碰撞、相互激荡,开阔了青年一代的视野,提高了青年人的认识辨析能力,进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2.形成了个性化、进取性的道德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中国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面貌在这30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其中包括了一场伦理变革。在青年一代身上这场伦理变革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这一代青年抛弃了他们父辈保守的道德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张扬个性的、进取性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竞争”、“务实”、“个人权利”,是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心目中的价值准绳。这种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来看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3.权利意识普遍增强。权利意识增强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的观念带来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权利意识的普遍增强,而青年一代的权利意识的增强又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增加,使人们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利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我国政治制度、体制、机制的特点,来自人民的权利意识的增长会被大量导向政治的、社会的参与行为。因此,权利意识又会自然地转化为民主意识以及相关的其他政治意识、社会意识,如追求个人自由、社会平等公正等等。在权利、权益领域中青年并非强势群体,这也从反面促进了青年群体权利意识的高涨。

(二)当代青年个性特征中的消极因素

1.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在个体本位基调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显著下降,无论是在私德方面,如个人品行以及包括孝道在内的家庭伦理,还是公德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都比以往后退了。这个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伦理学界有所争议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成为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公认。个人主义倾向带

来了当代青年,特别是“80后”、“90后”青少年在社会意识方面的缺陷。这一代青少年与前辈相比社会责任感明显不足,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角度也往往是从个体角度或所谓“人性”、“人道主义”角度出发,视角偏低、境界不高。

2.在进取性道德意识上升的情况下,出现了功利主义膨胀的现象。这也是青年一代在个体道德方面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的理想主义精神下降,特别是本应作为社会的理想主义精神的主要承载者的青年人群体在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方面,缺乏理想主义。青年群体过分务实、过分短视、过分追求功利,而缺乏冒险精神、尚武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这也表明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出现了失衡。

3.依赖心理、享乐倾向比较严重。由于社会逐渐富裕,加上家庭环境改变及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看,这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后”、“90后”青少年的社会化程度与前辈的相同年龄段相比明显偏低。从外在表现看,“80后”、“90后”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活动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即与台湾流传的“草莓一族”的说法类似。这与他们较为突出自我的个性形成尴尬的反差。

(三)全面正确地认识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

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是客观存在,是社会与时代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应当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代人的个性特征,理解他们,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帮助他们弥补不足。同时,正确认识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以及成因也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基础。

1.要理解当代青年。当代青少年在总体上个体本位倾向突出,责任感,尤其是社会责任感不足。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责任更多地在社会、在教育。缺乏责任感,主要是给予他们的责任太少,无论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上,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当代青少年担负的责任都太少。期望高,投入多,压力大,就是独立面对问题的机会少,责任少,相应地锻炼机会就少。

2.要从成长环境出发正确认识当代青年。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复杂,好坏参半、喜忧互见。这一方面有利于青少年增长见识,提高分辨能力,但同时也增加了青少年健

康成长的风险。在政治思想、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条件下,许多消极、错误、甚至是反动的东西同时影响着他们,常常使他们美丑不辨、香臭不分,一些人的脑子成了“大杂烩”。因此,对于当代青年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服务、引导。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四、对于青年工作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也必然使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一代要接受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洗礼。当今世界三大文明激烈竞争,相互激荡、相互交流。我们不应畏惧外来文明的冲击。青年是文明的传承者,文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一场争夺青年,争夺继承人的斗争,这场竞争的胜利者将赢得未来。因此,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和道德意识的成长,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引导。

(一)正确认识青年思想状况是有效开展青年工作的前提

如何从总体上正确评估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是正确、有效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从总体上看,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倾向是好的,是健康积极的。爱国、肯定国家发展的方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青年的主流。近年来,无论从社会现象,如在重大社会事件中青年群体的表现,还是一系列国内外进行的调查,都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主流是爱国、团结和积极的。他们对国家发展方向,对改革开放的路线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拥护和认同的。

当代青年的这样的思想状况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以及青年成长的整体环境有关。当今青年,特别是“80后”以来的青少年是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和社会面貌的改观,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直接造成了他们相对肯定性的政治立场和比较乐观的人生态度。

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是青年一代最为突出的思想特征,也是我们青年工作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我认为,对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

义为基础和主调。

在西方某些舆论的影响下,学术界对于爱国主义总有一些冷言冷语。如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割裂、对立起来,讲爱国主义是好的,民族主义是坏的;讲什么“狭隘的爱国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些说法在学术上、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政治上是别有用心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总体上讲都属于一种国家民族意识。任何一种国家民族意识都包括对本国本民族的认同,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对他国和民族的排斥性。客观上并不存在所谓“好”与“坏”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意识都具有两重性。全面、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注意要将思想意识与一些具体行为加以区分,有些过激行为并不是思想意识能够负责的,关键是要引导和保护好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感情。

(二)有关当前青年思想和共青团工作的几个理论性问题

正确评估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涉及到几个理论性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应当有个正确的认识。

1.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性问题

爱国主义是我们凝聚青年的重要思想武器,但共青团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广大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把广大青年团结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来。因此,需要搞清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应当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样说的主要根据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其经济本质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即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资本的国际大循环塑造了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新结构——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一方,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二元结构。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在全球化条件下,西方资本集团及跨国公司凭借着其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从世界性生产与交换活动中,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换及剩余价值转移,获取巨额利润。在资本国际

循环中,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形成了资本积累与被积累关系,处于资本国际循环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对处于外围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剥削与资本积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给全世界带来普遍的繁荣和共同发展,而是日益在广阔的范围内积累着贫穷和灾难。经济全球化塑造了新的世界性矛盾与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结构,即以发达国家为一方和以不发达国家为另一方的“中心—外围”结构,全球化导致了全球分裂化。当代世界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浪潮的再兴起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结果。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在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要打破发达国家制造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靠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这是被事实反复证明的真理。因此,在当代中国,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然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践行者。

我们要大力发掘爱国主义的思想资源,用爱国主义团结、凝聚和引导青年。这是当代青年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2.正确看待和引导青年群体的权利意识普遍增长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青年在内的社会成员的权利意识普遍增长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关键是要正确地看待和引导青年的权利意识,这也是能否把青年一代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引导青年一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因素。

权利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应当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权利观。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从根本上讲,个人权利不是国家赋予的,也不是从法律规定中得来的,而是建立在社会的物质基础之上,产生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之中。权利意味着选择的自由。然而,人们的自由选择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们相应地处于狭小的社会生活空间中,进行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大,选择性不多。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与权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许多在法律上已经赋予了人民的个人权利与自由,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并没有完全落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究其客观原因,归根结底是实现权利的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权利的实现要与历史条件的发展相协调,权利意识也要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在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充足的条件下,过多的个人权利诉求只会徒然增加社会的矛盾。只有当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物质文化基础,人民的个人权利与自由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落实。人的自由与权利的空间,说到底是要由经济文化发展来扩展的。

我们要教育青年,让青年懂得,权利的实现与发展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青年一代最大的权利、最大的利益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建功立业,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3.共青团组织的“官僚化”问题

就青年工作或者说就青年工作的主体——共青团自身建设而言,组织与行为的“官僚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当然,这里的所谓“官僚化”是在政治科学的中性意义上使用的。它指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组织因自身组织庞大,工作程序繁复,外部关系复杂而带来的内耗、低效率和倦怠等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我们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这是需要我们深刻体会的。一个社会组织随着内部结构复杂化和管理半径增加,必然带来内部“交易成本”上升和所谓“官僚化”问题。尤其是一个掌握一定权力的执政党,社会的统治集团、管理精英群体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中还包括谋取特殊利益等腐败问题。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助手也必然出现连带性问题。对待“官僚化”现象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客观理性地加以认识,既不能文过饰非,也不要夸大其辞、无限上纲。稳定的社会管理组织、团体必然存在“官僚化”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限制这一趋势的有效办法,而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意识形态批评的水平上,试图通过政治思想工作解决问题,那样做是不行的。在我看来,限制“官僚化”趋势的关键是把握好资源配置,把人力、财力推向、引向一线工作和基层,资源分配、利益分配的重心下去了,上层就“轻型化”了,程序自然减少、内部交

易成本下降,“官僚化”程度也就减轻了。当然,这方面要想出许多具体的办法和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落实。

(三)关于加强青年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新时期,作为执政党的助手,作为一个在当代中国具有最广泛影响的群众性社会组织,共青团应当着眼精英,重心下移。即把工作的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中的积极分子,抓住骨干;同时,应把包括人力、财力和精力在内的主要资源投向基层工作。

1.重心向下,从基层抓起

长期执政的积淀使我们的党和政府体积庞大,程序繁杂。官僚主义是任何一个稳定政治实体的痼疾。共青团也不可避免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而共青团毕竟是群众性的组织,群众性是她的本性。离开群众性,共青团就不成其为共青团。由于组织肌体的庞大,以及其他种种因素,共青团大量的资源没有放到基层和直接工作上,应当努力改变这种局面,改善共青团的工作特征。

我认为,团的工作的成效应主要表现在基层工作上,是不是在基层有影响,是不是与基层新涌现出来的精英骨干交上了朋友,是不是对他们有影响力,这应当成为衡量各级团组织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希望团组织能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工作下移。

对于青年知识分子这个骨干群体,更要格外关注。团组织应积极引导青年知识分子接触社会、接触实践,促使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了解国情、了解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增强青年知识分子的主人翁责任感,变他们当中许多旁观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建设者。

在思想文化及宣传教育方面,各级团组织要注重思想理论建设和研究掌握传播、教育的规律,用正确的理论武装青年,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年。要增强争取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文化“领导权”的意识。要认识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话语权并非天然掌握在党团组织手里,要以理服人,善于利用、引导语境,善于议题设置,善于掌握骨干队伍,同时要尽可能控制媒体、影响传播,以“量”保“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为青年一代所接受,为党

和国家掌握青年,掌握未来。

2.着眼精英,抓住骨干

社会结构在变,青年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活动方式都在变。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环境中,共青团掌握的资源和工作能力,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大变化。在这种新情况下,我认为,团的工作要注意广泛性和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一味强调广泛性,一是难于在团的工作的根本目的上有所作为;二是容易流于形式,走所谓“娱乐化”的路子。当然,我并不反对团的工作采取娱乐手段,相反应当加强包括娱乐在内的多种工作手段的创新。

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动向是一些原来不在我们视野内或原来比较生疏的领域中,涌现出了大批的新社会精英和骨干。共青团要注意这批人,在现存体制的视角里,他们是比较“边缘化”的,但实际上,在实际社会影响上他们并非边缘的一群。进一步讲,将来对我们党的事业和社会产生影响最不确定的也是这个群体。因此,要特别注意他们,把他们作为工作重点。

总体上看,现在青年群体很大,成分复杂,情况各异。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加强对青年中的精英群体、骨干的联系和培养,紧紧地团结他们,引导他们,利用他们的影响和榜样作用辐射广大青年群体,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北京奥运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体育健儿,他们为国争光,是时代的英雄,青年的楷模。这些优秀的体育健儿,特别是奥运冠军们,身上凝结了许多宝贵的品质,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既不怕艰苦、肯于牺牲奉献,又有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特别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应当让他们成为所有有志青年的楷模。应该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奥运冠军和优秀运动员,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努力学习体育健儿的闪光品质,像奥运冠军那样努力拼搏、那样学习工作,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材。

3.解放思想,创新方法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共青团的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办法,也要有新的人才,新的能力。现在不少基层单位团的工作是小圈子,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影响

不大不广,缺乏真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种局面不改变,团的工作难于有真正的突破。我认为,团的工作一定要突破既有模式,向社会生活渗透,不止是自设议题,自办活动,而是要更多地观察社会,寻找热点,把握机会,利用社会形势、社会议题、社会活动开展工作、渗透意图。总之,要因势利导,利用社会大舞台,创造共青团新的辉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