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季氏将伐颛臾详解

季氏将伐颛臾详解

季氏将伐颛臾详解
季氏将伐颛臾详解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体,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是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ou )邑人。(知道就行了)下面的话

要记住: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这篇文章属于议论文里面的驳论文,议论文无非是

立论文和驳论文,这篇属于驳论文,我们课本议论文里属于驳论的文章就两篇,除这一篇还有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要表现的内容是,宣扬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这篇文章表达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是一篇纪言的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谈话。第一段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理由;第二段话主要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正面阐发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这一篇文章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驳论。

全文三段话,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三段谈话。下面看第一段。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一段是报告事实,孔子的两个学生向孔子报告季氏将要攻打颛臾这件事情,报告事实完了以后,孔子先谴责冉有失职,然后再谴责季氏的错误决策。这就是在用论据来驳斥对方。对方的论点又是什么呢,对方的论点就是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发表孔子的两个见解,谴责他的两个学生,他的失职。孔子是如何谴责的呢。<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这就是一个呼告的语气。求就是叫他学生的名字“冉求”,“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是你们的过错吗?我难道不应该责备这是你们的过错吗?为了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有所理解,我们来插叙一下当时的国家布局大概情况。

当时的天子是周天子,现在讲的是当中的一个鲁国,鲁国的诸侯,鲁国有三家士大夫,其中季孙氏的权最大,季孙氏在鲁国境内有一块儿封地,这一个封地叫费,靠着费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国家叫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附属于鲁国,也就是国中之国。季孙氏有野心,他想把攻打兼并颛臾,这样就把颛臾和费这个地方连接起来了。连接起来地方就大了,地方大了产的粮食就多,人民就多。之后就能和鲁国的国君正面对抗,进而夺权。

现在季孙氏要想攻打颛臾先得衡量一下社会舆论如何,是赞同还是反对。于是季孙氏有两个家臣,一个家臣叫冉有,一个叫季路,这两个人是季孙氏的家臣,家臣就是管家,好像和珅是清朝皇帝的管家一样。于是季孙氏就派冉有,季路向孔子有意识透露他要攻打颛臾这个事,实际上就是在征求孔子的意见,是一个民意调查,看看社会支不支持他。因为当时社会地位很高。这篇文章说明孔子的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冉有、季路的报告显然不符合孔子的政治主张,因而孔子一听就恼火了,就谴责冉有失职。如何谴责的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其中这里面的“见”字,是召见,谒见的意思。于是报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个“事”是指的战事、战争,是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就是用论据对季氏将伐颛臾的论点进行一个驳斥,首先用的是历史材料,先谴责冉有、季路的失职,<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岂不,恐怕的意思,“过”解释为责任,作动词,后面那个“与”字是个语气词,他说这岂不是首先要责备你们吗?

上面是首先谴责冉有的失职。然后谴责季氏的错误决策,从三个方面,三个论据里面第一个论据是属于历史材料,<昔者先王>,第二第三属于事实材料,这三个都是孔子反驳季氏将伐颛臾使用的材料论据。分细一点,有历史的材料,现实的材料。这和现在我们好多议论文都是相同的,如《谏逐客书》

,祖先是历

史,珠宝宫殿等是现实的材料。第一个驳斥对方,<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昔者”从前,“先王”指现在的鲁哀公的父亲,已经死去的那个国君,称为“先王”,“以为东蒙主”后面省掉了一个“之”字,即“以之作为东蒙主”,什么叫东蒙主呢,即现在这国君的父亲在生前曾经任命这个颛臾小国家的国君作为祭祀东蒙山的主祭官。东蒙山在当时的鲁国的曲阜以东,孔子就诞生在曲阜。鲁哀公的父亲生前就任命颛臾的小国家的国君,代表国家祭天地,祭鬼神。他是一个主祭官。因而我们说他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即先王把他作为东蒙主,就如现在江泽民退下来之前曾经决定的事情要是现在推翻也是不好说的事情。所以他特殊的地位不应当攻打它。明确的表明了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战争。然后又说<且在邦域之中矣>,第二个颛臾又是国中之国,他的势力又小,对你鲁国构不成威胁,因而不必攻打它。第三<是社稷之臣>,“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用社稷二字来代替国家,所以第三个国家驳斥的理由,颛臾是鲁国的一个附属的小国,是鲁国的臣,既然是臣属国,那么你就要以君臣之礼来对待,因而不能够攻打,攻打他就违反“礼”!

以上三条就是孔子驳斥季氏将伐颛臾的三个论据。这三个论据第一种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第二种以现在的事实,如现在的颛臾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臣属国。因而是在摆事实。

下面看第二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第二段是冉有报告事实以后,他的老师孔子首先批评他,这是你们的失职,然后指出季氏攻打颛臾这个决策是错误的。然后冉有、季路赶紧推卸责任,说:攻打颛臾这个事和我两个人没有关系,这个都是“夫子”即季孙氏,一意孤行,他要攻打,和我们两个没有关系。那孔子又是用什么方法驳斥这个论点呢?引用名人名言,前面摆事实后面讲道理。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把冉有、季路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即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这么做,是我们家那个季孙氏他想干这个事。于是孔子马上就引用周代著名的一个史官叫周任的话来驳斥冉有、季路推卸责任。<孔子曰:“求!>孔子用了个呼告这个语气。<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周任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陈力就列”,“陈”就是施展,“力”就是才能,“就”就是接受,“列”就是职位。刚才说到,冉有是季孙氏的管家,或者说是他的参谋长,孔子就引用周代的史官说的话,“你要是能够施展你的才能你就接受季孙氏家臣这职位,如果你没有办法施展你的才能你就应该辞职”,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说攻打颛臾是季孙氏想这么干,那么孔子就问:“你是干啥的,你是干啥吃的嘛,你是他的家臣嘛,你就应该劝住他,有能力你就应该劝住他,没有能力,你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下来吧。”孔子对他的学生毫不留情面。接下来又用比喻作为论据,这里还是用理论论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是在作比喻,即,把季孙氏比成一个盲人,冉有、季路是他的家臣,那么也就是他的扶相,什么扶相呢,就是冉有、季路作为季孙氏的左边右边扶着季氏走路,现在这个瞎子走路走得不稳,走歪了,你就要把他扶正;摔倒了,你就要把他扶起来。下面就是这样比喻的,<危而不持>走错了路你不把他扶到正路上来,<颠而不扶>他摔倒了你不把他搀扶起来,用来比喻他发动这个战争走错了路摔倒了,你作为家臣没有尽到责任,既然这样,他说<则将焉用彼相矣>,孔子说,季孙氏就好像盲人站立不稳你两个不去扶持他,季孙氏摔倒了,你又不去来搀扶他,那么还用你这个搀扶的人干啥呢?所以第二个比喻也很生动也很形象比喻了冉有、季路推卸责任是不对的。第三个,仍然用比喻作为论据,在这里讲道理,孔子说,<且尔言过矣>,况且你的话也是错误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是谁的过错呢?在这里,孔子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季孙氏比作凶猛的犀牛、老虎,把颛臾比作宝玉、龟甲,这些都是名贵的珠宝,又把冉有、季路比作老虎犀牛的看管人,也是龟玉的看管人,这一句话有两重意思,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那么季氏攻伐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被毁灭好比龟甲、玉石被毁。第二层意思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者,虎兕出笼伤了人,龟玉被毁坏,这是看管者的责任,同样季氏攻伐颛臾,颛臾被毁灭,也是家臣冉有、季路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这两层意思。简单来说第一层意思是用虎兕比作季氏,以龟玉比颛臾,讽刺季氏伐颛臾的残暴行为。第二层意思是把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管人,这是批判他们的失职。

以上是第二部分推卸责任,孔子的驳斥是很有力的,第一个用名人名言,你是季氏的家臣,你有能力你就接受,没有能力你就辞职,你不要占在那个位子上。然后又用季孙氏是盲目人,冉有、季路是搀扶盲

人走路的,季氏要攻打颛臾,这是错误的,就好像他走歪了路,摔倒了,冉有、季路不扶不搀,没有尽到责任,这是用的比喻。第三还是用比喻,来驳斥他们推卸责任,不管怎么样,颛臾被毁灭了,这个龟玉被毁于椟中,你冉有、季路都逃脱不了责任,因为你是老虎、犀牛的看管人,这个老虎跑出来伤了人不是你的责任吗?你是这个龟玉的看管人,龟玉被毁了难道你能逃脱责任?这些驳斥都是很有力的。

第三,冉有、季路于是又替季氏辩护,<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其中这个“固”字一定要解释为他的城墙坚固。今天颛臾的城墙又高又厚而且近于费,离季孙氏的私人的领地很近,现在如果不攻打他,兼并他,夺取他,那么一定会养虎成患,一定会给季孙氏的子孙后代带来忧患带来灾难,这显然是个借口。然后孔子又驳斥他,又用呼告<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说冉求,君子疾,这个“疾”字解释为痛恨;在《马伶传》里的“抗坠疾徐”这个疾解释为快,高低快慢的意思;还有一个疾,在《石崇与王恺争豪》里“又以为疾己之宝”,此句里的疾通“妒”;其它还有可能解释为疾病。他说的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来讲,最痛恨那种,“舍曰”,就是嘴巴上不说我想得到他,然而千方百计为得到他寻找借口。前面我们说了,季孙氏攻打颛臾的目的是扩张他的领土,增强他的力量,以便和鲁哀公相对抗,进而夺取政权。现在他不这样说,冉有、季路给他找了个借口,说:因为颛臾离费很近,而且他的城墙又坚固,又厚,如果现在不攻打他,将来会给季孙氏的子孙带来灾难,因而孔子说了这句话。孔子的这个驳斥也是一针见血的。

下面孔子就正面宣扬他的政治主张,说治国要用礼,为政要用德,治理这个国家要使这个国家做到和平安定,财物的分配要平均。治国要不强权不要暴政。因为颛臾是他的臣属国,与邻国相处要用礼仁道,不要动不动就用武力来对待(颛臾)。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最后那几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说:我听说有国有家,“有国”就是诸侯,“有家”就是指士大夫。我孔子也曾经听说,不管是诸侯还是大夫,也就是说统治者和那些当官的,他们治理国家的时候,他们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担心财富少(贫),就担心财富不均,不平均。不担心人口少,即不患寡,就担心境内不安定。又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他说如果财富分配平均了,就无所谓贫穷,如果境内团结和睦安定,那么就不会觉得人口少,他说这样国家安定了,就不会被颠覆。下面又说<夫如是>要是这样做了,<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说,如果季孙氏这样做了,远方的人(颛臾)还不来归顺,你季孙氏就应该加强文德教化,来使他们归附,而不是用武力来攻打他。他们如果已经来了,<即来这,则安之>就应该使他们安居下来,如今你们两个辅佐季康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就是颛臾不服不来归顺,但是你们呢,却不能够使他们来归顺,<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够保全,<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你们却在邦内发动战争,<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这句话是针对<今颛臾不取必为后世子孙忧>而说的,他说我恐怕季孙氏之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之内呀,<萧墙之内>,也就是季孙氏的真正忧患不是来自颛臾,而是来自他和鲁哀公之间,狗咬狗的,来自内部的忧患。统治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才是季孙氏的真正的忧患。前面讲了,治国要用礼仁道,远人不服,你应该加强你的文德教化的修养,使远方的人来归顺,远方的人归顺了以后就应该使他们安居乐业下来,而不应该动不动就用武力,最后落到实用,“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就说了,攻打颛臾这是季孙氏政治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字词+译文)

必修四古文部分 季氏将伐颛臾(字词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对···用兵)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这)颛臾,昔者先王以为(把他当作)东蒙主(祭祀的人),且在邦域之中矣,是(他)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却)不持,颠(跌倒)而不扶,则将焉(哪里)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错)矣,虎兕(sì)出于(从)柙(xiá),龟玉毁于(被毁坏)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成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诸侯国的封地)有家(士大夫的封地)者,不患(担忧)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少),安无倾。夫如是(依照这个道理),故远人不服(归服),则修文德以来(使···归服)之。既来(使···来)之,则安(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以上备注:1.红字+加粗+下划线为原文重点字 2.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字解释 3.天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翻译句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曾把他当作主管蒙山祭祀的人(或:任命他做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想。”孔子“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如果不行,就不要去(当那个官)。’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还哪里用得着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氏的封地很近,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回避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如果)上下和睦,就不会人口少;(如果)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国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之一 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全书共20篇,492章。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在春秋时期,社会已开始大动乱,周朝王室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诸侯兼并,出现大国争覇的局面;而在诸侯国内,宗室的统治力量正在衰弱,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季氏将伐颛臾 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于】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介词引出对象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在 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5、固而近于费介词,引出对象 6、而谋动于干戈邦内介词,在 【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助词,不译 是社稷之臣助词,的 夫子欲之代词,这样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不译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代词,这样;2)代词,他们。则修文德以来之之:代词,他们 既来之,则安之使之来,使之安。代词,他们 吾恐季孙之忧助词,的 而在萧墙之内助词,的 【者】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助词,不译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助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助词的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助词,的人 【而】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 2、固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连词,表修饰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连词,表并列 二、文言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结构后置句 无乃而是过与宾语前置句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句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词结构后置句 三、经典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过去的周先王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这样却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人口少怕不安定,不怕贫困怕分配不均匀。 3、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像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使他们来。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四、实词(略,见创新设计,自行整理到积累本。) 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一词多译 4、古今异义 (用心,我们才能优秀!)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电子版本

《季氏将伐颛臾》全 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编辑本段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编辑本段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学案(一)答案 曾学过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字音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fú w?i wai 二、 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代词,这 过①责备,动词②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省略句④判断句⑤宾 语前置句 三、 (一)、①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 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 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 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

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 ①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 ②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一是列名言。孔子先 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 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 一味苟同。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学案(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四、归纳总结: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è)(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 冉有曰:“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一说为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6.B (过:责备)(3分) 17.B (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 1. 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思想: (1)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关事件和思想: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 2. 难字难句讲解 (1)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要攻打颛臾。“伐”,讨伐,攻打。“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2) 无乃尔是过与? 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无乃……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无,不。乃,是。是,这,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 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何……为?”是疑问句式。 (5) 夫子欲之 季氏要这样做。 “夫子”在这里是指季氏,“之”,代词,指代“伐颛臾”这件事。 (6)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如果)能够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官职。 陈,陈设,摆出来。力,才能。就,动词,靠近,接近,这里有担任,充任的意思。止,停止,这里是不要做官的意思。 (7)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的 1.读读背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课文。 2.根据人物的的语言揣摩人物三次对话的情态,了解师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探究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 教学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教学设想: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这篇课文,现在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论语》这本书是谁写的? 《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论:lún,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说说自己熟悉的孔子学生)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 在勇武方面出众的有:季路(子路)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曾参、公冶长 当代,不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成立了孔子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那我们在《〈论语〉十则》一课里,找到了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哪些智慧呢?能不能用几个成语来概括一下?(“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看能找到孔子的哪些智慧。! 二、为了促进对本文的理解,我们先学习“读读背背”。 (一)自读全文:你们现在自由朗读全文,遇到不能理解它的意思的字词,用笔把它圈出来。(自由朗读,并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二)正音: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难读的字,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 夫颛臾(fúzhuānyú) 相夫子(xiàngfū)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焉 固而近于费(bì) (考试报 36期)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答案)上课讲义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 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 一、注音 颛臾 ..()冉.有()虎兕.()社稷.()近于费.()出于柙.()则将焉用彼相.()矣 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谁之过与 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④亦去之。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五、一词多义(实词) 1.是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曹刿请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风吹草低见牛羊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②过犹不及

③故尝与过宋将军④是谁之过与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且尔言过矣 六、重点虚词 1.于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而谋动干伐于.邦内。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以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何以.伐为? 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七、句式积累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何以伐为?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八、翻译句子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答案: 一、使动;“来”,使……来;“安”,使……安。 二、①是古义:此;今义:与否反义。②家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③陈力古义:施展;今义:陈列。④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⑤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三、1.是①正确②此③表判断 2.疾①疾病②痛恨③快④痛苦⑤加强⑥嫉妒 3.止①停止,指辞职②制止、阻止③只 4.见①见到②接见③参见④被⑤通“现”⑥见识 5.过①经过②超过③拜访④错⑤责备⑥错 六、1、于①对②在③从 2、以①把②凭③表目的的连词 七、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③介词结构后置④介词结构后置⑤宾语前置⑥省略句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翻 译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孙氏准备对 “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事于颛臾。” 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有事:古:用兵;今:泛指有事情。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以为:古: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认为。 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 伐为?”

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 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

《论语》 《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孔子的言谈行事的一部书,但它以记言为主。虽然这部书也记载了孔子的某些活动,但他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所以它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名丘,宇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她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生活在所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的末期,曾经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挽救所谓天下的危亡。 孔子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同时也讲?礼?。他对?仁?字曾经作过许多解释,但是?仁?的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在《论语》的《颜渊》这一篇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他还说过:?仁者,人也。?这句话不见子《论语》里面,而是在《礼记〃中庸》篇。就是说,?仁?,也就是人的意思,人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不愿别人怎样来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来对待别人。他还要统治者能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他主张让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要爱惜财力,而且同时也要爱人、爱护劳动力’、爱护人力。?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役使人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时候。古代是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

役使老百姓,实际意思就是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生产,让他们衣与食有所保证。同时,他还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就是沉重的剥削、残酷的政令害人比猛兽老虎还要厉害,这是谴责暴政。他还反对奴奴隶殉葬的制度。他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也不见于《论语》,是《孟子》的《梁惠王上》弓I的。?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仲尼就是孔子。?始作俑者?,第一个作俑的人。俑,是用木头或者用陶、用石头做的假人,做的偶像。孔子说用这个东西来殉葬的人,?其无后乎?,是没有后代的,实际上是说断子绝孙的。他是很恨这种人的。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用奴隶殉葬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后来,,这种殉葬制度渐 渐少一些了,就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埋在地下,象征殉葬。但是孔子也是不赞成的,所以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由此可知,他所主张的?仁?的思想,是包含着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因为奴隶社会是把奴隶看作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是可以任意出卖甚至任意杀害的,是不把人当作人看待的。从孔子的一些话来看,他是要求把人当作人。由此出发,孔子就要求对当时的奴隶制度政治作某些改良。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在当时说来,还是有开明的一面,具有进步性的。但是,孔子除了主张?仁?的思想以外,他也提倡?礼?。?礼?的基本作用就是要维护1日有的等级制度。他不想彻底破坏旧有的奴隶制度,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孔子既讲?仁?,但是同时又讲?礼?。在≤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句话是很有名的,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已?,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意思。?复礼?,是说把不合于礼制的言行纳入礼的觌范。因此,他讲?仁?、?仁者爱人?,但他也并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既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解析:选B。A.过:责备。.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之,则安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6.B (过:责备)(3分) 17.B (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 ..东蒙主以为 ..: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 4.不患贫而患不安 .. 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 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 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 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 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 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 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 疾: 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 四、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

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五、特殊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 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 六、固定句式: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 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 七、重点词语: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 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 八、重点翻译: 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 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晏子治东阿 一、通假字 并曾赋敛曾——增再拜便辟辟——避 仓库少内内——纳属托不行属——嘱 二、词类活用: 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

季氏将伐颛臾 《论(lún)语》 (1)季氏①将伐颛(zhuān)臾(yú)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⑥(shè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4)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须知注释: ①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②颛臾,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④先王:指周之先王。 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⑥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三、背景知识: 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冉有、季路在孔子门弟子中是以“政事”著名的,他俩都在季孙手下做事。季孙想扩大地盘,借口消灭一些附庸,先想攻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问的辩论展开了。且看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辞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 四、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