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价值

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价值

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价值
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价值

论美育和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价值

杨继勇

内容提熏:人类文明的事例佐证着审美与创新两种思维的相关机制,两者都凭形式把握世界。审美对形式进行的感觉、模拟、前瞻和超越,为创新悬置了前导性目标。美的形式所具莉的秩序与结构既是与理瞧的穗通之处,也是感悸命题、发现锲意、酝熬额事耨懿避翟。审美泼透瓷本源憋规劐、感爆整雾整侮霆景而指向人类生存的总目的,并昭驻着审美思维的潜在价德,据此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理科与文科之间的鸿沟须弥平,传统的教育观、认识论需凝更新。

关键词:美育形式壹觉寝撼镂裁

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8)01---0009---06

作者简介:杨继勇(1968一)粥,山东大学荧学中心博士生(山东济南250100)。

审美教育和创新思维两项,表面看二者关系不大,但都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精神动力之源和文化现象的标志。本文重在联系科技和教育两领域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论述在美育(审美)与刽薪两交叉医臻的思维关联帮机制。

一、本命题的针对性和命题依据

有些教育观很久以来将教育化简为一种职能,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抽象而又浪漫,于是以偏概全的辩学主义等仍在制约着教育等的文化心理,且在诸多领域为实践造成困境。如突凄强调编码知识易对公众的文化心理造成思维定势,受学科细化的影响面临复杂问题耐先是将其分割成可处理的片段然后再综合,这易丧失深入观察系统的有机性、把握整体复杂性的可能,甚至诱使我们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并将事物从瑰象中分离出来。基础教育功能被限定为传授科学文化并以之排斥人文文化,使身心易沉于理性、科技、劳作与消费的旋涡;因为落后更迫切地需求科技,于是科技的规范、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标准要求着无个性的类型化;新技术、薪设备和闲暇成了美育的条件,徨技术造禳酶同对也导致了生态、生存困境,严密鹃专监将入限于箕体现实视域,丰富的人性及创新思维被湮灭着。且技术统治的强制性、反个性也易使科技美被忽视,这在循环中构成了理性、简单、强暴、单向度与感性、丰富、自由、综合问的冲突。如将繁荣仅限制在现实性范畴之上、大脑“两半球”理论继续支配基础教育,那么教育教学仍将绶良予智育型、功利纯,忽视思维和文明的残缺需拯救,再以智力、技术去应对技术的负面性,可能是九龙治水,智育至上的负面影响还在于非左鼹右缺乏综合,转谣强调右脑机能开发训练、熏视美育和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概念,总是从概念开始的,如动态事物的分鳃与综合;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细胞是表象,形象思维的方式、结果都离不开表象的誊觉活动。逻辑思维的概念还是形象思维的表象,都统摄于大脑感知的理实世界的整体圈景。还有,素质在本质上不是生理的薅是社会的,是社会文化的内在品质化、文仡心瑗化。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受教育者以科学方式对世界进行一般的普遍化把握以形成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以审美方式对意象或意境的潜因素进行一种形式普遍

。9。

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i期

化熬剖造性把握④。因此以全恧发疑、引发创意为旨魈,据最薪臆科学研究成果重薪探讨、把撼确认美育和创新思维的内在关联,革新课程论、教育观、方法论,意义都至关重大。

从科技发展史中寻找本命题的依据。毕达哥拉斯曾认为宇宙是一个体现数学、音乐共同规律的藉游整赛,后来开普勒根据数学霸酱乐的帮港规律终予寻求到裰应行星滤运动规律;达芬奇爨究人体科学体现于绘画艺术美;美学家康德最早提出星云假说;李政道曾举例证明“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象一枚硬舔的两面。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②可觅无论是文暖变、还是当下与未来的科技翎新,无数的事例佐诞着审美对剖薪思维、对科学家都发生着神圣而实在的启示:即两者相关的交叉区域显然有着深刻的思维关联和机制。

提出本命题的脑科学依据。产生上述这类癌示的精李孛基础秘生理机制是怎样的?1976年美国生理学家M?s?加查恧加发现: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禚~起的,脑功能模块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组装,整体接受外界刺激,不存在只有一个脑区自身在活动翡壤况,这已被大燕的科研事实所涯襞,并取代了R?轿缀里的大胺功麓左右“两半球”高度专门化的理论③。可见,认知中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都是日常思维在漫长的文明中分化出的,这三者有机组合、上升并不断反馈但非截然相分,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概念还是表象都涉及蔫现实世界的整体图祭、统摄予活生生的大脑;所以,戳病搦分折为依据的“两半珐”专门亿的理论及“左脑优势”说至今沿用,导致了把人脑分成左右来开发的遗憾,以及片谳性的失误。

二、美育和剖新两种思维的内在关联

1.美育和创薪的思维共有的巾会是形式,都是凭感性酶构成能力麓动地、形式化她把握世界整体的、有机统一的秩序

命题中的两项所共有的前提都涉及存在,存在不仅意味着有和无、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且内涵秩序,终极指悫“道”,由勰读秩序可窥及存在,秩序使逻辑方式酶把攘存在有了可能。秩序的显现方式不仅体现为认识之真,存在的丰富性也赋予秩序在审美的视野与维度上显现的可能;即审美之维也可显现审美视域中的秩序,审美的秩序亦即以审美方式所把握的存在秩序。黑格尔“美就燕理念的感性显瑗”是说美是本体的、接象的和普遍酶,两又通过整体性、统一性显瑾蠹“美的”具体的事物。由审美直接参悟本体、理念等的普遍性而体悟美的形而上存在这是缺乏实在性丽易蹈空的,两审美理想总是与具体多样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这网时也要求主体以具体现实感性去感幡在具体层瑟中美的显现,即美本身并非仅现身为抽象的概念、美无法与感性的存在相分,这即是美与感性存在的统一关系。所以,审美存在亦即具体的存在,审美之维即通过对现实的艺术、自然等实在豹观照藤感悟存在躬普遍性中的统一秩序的彝度,抽象的、普遍的统一秩序并菲仅以逻辑形式存在,也是可通过审美方式把握的存在秩序④。存在秩序在具体层面中的显现成为可能,那么显现在科技等社会领域中也有可能;既是理念的又是感性显现的,审美所感悟的就是在将具体性、生动性纳入剜整俸性、统一性中的凌在秩穿。因此,主薅悟到了存在的裁定与秩序基#是形式、审美主体感悟到的存在的规定与秩序,即具体主观地昭示着创新的形式,通过审美之维的折射可窥望存

①马龙港:《当代文艺学——美学观念弓l论》,济南:溺系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5~307页。

②李政道:《艺术和科学》,《新华文摘》1998年第7期。

⑧朱发良:《对全蕊野发人脑的思考》,《教垮研究》2001年第7期。

@杨荣黧:《存在酶审美之缳》,成孛荚壤著:《本俸每诠释:孛程毙较》,上海:上海辩学院出叛享圭,2003年,第82页。

?10?

论美育和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价值

在图景即对存在的感悟,所以美既涉及对象的规定也昭示着人与对象的关系。科技即追求普遍性规律,美育之审美通过具体而体悟着普遍性规律,总之其共有的机制是秩序、形式。这即命题中两项融通的前提与可能的潜在依据。

毕达哥拉斯学派根据自然美提出了“数理形式”,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式”,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将美规定为形式,“形式”形成了西方美学不同流派的源头。接受美学认为审美对象具有一种召唤审美者的机制“召唤结构”;格式塔美学认为对形式的审美感受是视觉积极参与了组合的过程;解释学认为审美体验是主体参予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内形式深隐于一切学科之后,内形式又是潜在而先行的,人总凭着内形式的外化推进人化自然的进程,即是它对纯粹空间的精神性的否定而产生意向性,并以潜在的精神力量规范着意识形式,所以又可确认形式即人精神的外化①,据此应到图像、语言、线条等显性的背后去寻找形式的心理动因、历史深度和时代意义等,所以形式观(形式从显到隐而嬗变)关涉着哲学等众多科学的变革。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发明的本质,所以创新精神即科学技术精神,审美的形式即人类精神运动轨迹的呈示,即科学思维根本上可表示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表象形式在转换中萌发着新形式,形式嬗变引发着思维革命并闪现着艺术的寓言式异质同构,人无法摆脱物及其所附着的表象形式的影子,但可通过对有限的审美而领略无限的未出场的存在,凭深层意蕴而生发内形式,所以可确认对形式的审美与创新具有神圣启示。

“艺术给予我们以实在的、更丰富、更生动的、五彩缤纷的形象,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洞见了实在的形式。”②这就是说美育、创新的思维方式都以形式化的秩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社会和自我,即人不是在与物理世界而是在与形式化的文化世界交往,美好事物具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律、秩序,是激发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创造灵感的最早、最好的导师,如“象形”自古就使汉字产生不朽魅力,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曾受到苹果落地的神圣启示,作品描写再细腻也总比所描述的好像简化得多,绘画的写意、抽象将主观表达的淋漓尽致……这都表明审美对象在虚实之间有非常深刻的连贯性、统一性,昭示着审美者新意识的诞生,表明美育、创新都在形式和谐、对称、简洁上追求统一,都是以形式化重组、再现而建构事物理想状态为特征,而对世界进行一种能动的、形式普遍化的把握,在感性形式上将杂、多统一为有联系意义的整体,是以发散思维求新、求异、求综合地解读事物,使心灵的潜在密码得以昭显,是在以“直观自身”的过程还原对自然和人生所同构的世界的完整理解,是以创新意识突破陈规追寻其存在的合理或缺陷,是以智慧火花的闪现洞见未知盲区的奥秘、激发好奇和创意、突破规则引发创造性冲动的体现,是避开以偏概全等误区而发生革命性转换,进而揭示新原理的进程。

2.美育和创新都赖于直觉,这是两种思维方式上的可通之处

强化逻辑思维的“智育至上”必忽视认知中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若视后者为次要的、边缘的、衍生的、非本质的,那就仅推崇理性了。直觉是美育中的基本心理方式,凭直觉可突破逻辑推论所限,其触角可以延伸到实证之外的、科学实证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范畴,所发现的意蕴具有无边缘、超逻辑、超理性的特性,其内涵复杂、难以推论,但能捕捉到,呈现着深刻、细腻的主观经验中情感化、意念化的信息体系的本质和结构。应该认可:直觉的与推理的都是人类所必须的,具有同等价值,科技创新的思维特性也不例外。美育使学生于具体、有限、平庸、贫瘠中求异、求综合、揭示神奇,主要是培养非逻辑思维方式而非眼下就出确切结果为目的;那么美育中的审美是排斥的理性吗?美感是个人直觉性和社会功利性的矛盾统一,人们在形式美的象征意义上喜爱蝴蝶却仍知道它是害虫转化来的,即证明着美育中逻辑思维或明或暗地起着指引、规范作用,证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484—485页。

②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216页。

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明羞美感与直觉中潜伏着时代、社会秘文化教养等刽约的功翻、理智的逻辑基础,且作为一种因素、成分融化在具体形象和情感态度中,即证明着理性、概念都可转化为感性形象体系的组成部分,直觉的、形象的思维中有着客观规律的逻辑,否则便不是真正的美育。美育之审美主要是对形象体系酶直觉,鄯康德强调的“那静不凭僚概念丽普遍使人愉捩酶”影象化体系,翔艺术鉴赏,表现真实的是优秀艺术,表现虚伪的是差的艺术,表现失败的是拙劣艺术。脑功能模块说启示我们,直觉是一种高级心理现象关系到比理性更深邃的领域,它帮助人认识到意念、情感和情绪等主观现实,避免失去有总体意义的世界图象。基础教育要避免潜在价值的失辫,那么单纯理性分析的权威就值得怀疑,不可片面倚重和限于理性召唤结构,缺乏美育和直觉可能永远无缘解读宇宙表面秩序的后面那些伟大丽永恒的谜;因此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应在相互批判中包容丽发展自己,人文精神重价值、自然科学重事实的二分的偏狭观须打破、价值鸿沟须填平,在其交叉区域有着最引人瞩目的值得创新的课题;审美即无目的的有目的,据此美育不能被限制为课程灌输,美育中的直觉蜀承担重推理的方式赝无力完成的使命,键成着想象力、创造力,美育应是渗透在基础教育金过程之中。

3.美育之审美的想象中超越性的审美形式引发着思维视角的转换,启示着创新

想象与在瑰实范匿肉彼此事物阕进行懿联想不同,想象中直觉力窥灵感自由弓|导愚维从眼篱事物出发螺旋式上升,任何创造及结果都不能仅是现实形式间的转换,都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超越部分即人类本质力量的显化。人类也许永远也找不到能专门诞生形式的东西,所能发现的只能是形式与物的混合。但是,妻嚣美育巾嚣对建筑、雕整等不是获质料中两是从其形式结构中获取价值、风格,再如从越完美的舞蹈中所见的实物越少、感受到的应为虚的实体与主观事实,是舞蹈活跃起来后从八方向中心积聚、向周边辐射两又肉上超越的力所显示的符号形式,是主客观的节奏、起伏、冲突和解决,其中量示的美的要素显然超越了现实中原有的形式。最载着内容的载体、质料各有差别,但不决定特质、魅力,美育中接受者心灵的责任在于从平庸的载体之中引发出有生命力、动态、神奇的形式,这秭不断生发薅呈现出肉更高层级不断跃秀着的薪形式,称作审美形式。“审美形式给那些习以为常的内容和经验以一种舜在的力量,由此导致新的意识和新的知觉的诞生。”①其跃升的方向为创新增添、创设了~个前导性纬度动态的新的精神体系,这显然是培养创新意识、组合新事物的构成麓力的过程,是发现薪命题、薪范畴的过程,鞠想象鏖示着学生设想迸未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凭精神扩展突破了概念、逻辑、推理等以消解思维的狭隘、打破现实的有限性束缚、以把握尚不在场的可能性、无限性的过程②。

审美想象瓣结果在藏澄、规模、形态、功能、特点上笼现实的事耪更耪异,是鳞贾个性斡显纯和不可重复的创意所凝结的形式昭示。审美形式是多层的、跃升的,有机的统一集结于美的核心,如同彩虹而成为全部形式的亮点。如神话中闪烁的永恒魅力昭示人类驱除那未知、失落等迷茫,昭示着愚维的三种成分有概组合、上升的态势爵使思维实现革命饿转换,这为理性的延倬特舅ll楚科技创新提供了可能的精神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的审美形式经科研论证和具体实施变为明天的现实,鄙为后天的局限,每当人类有所感悟之后又加速了薪形式的呈现。人像无法摆脱自身的影子一样离不开现实,但审美形式如每天的新太阳都始终关照着深层世界的表达,美育嚼示着群体在关注现实的进程中实现超越。因为人类从站起来准备直立行走的那刻起,思维品质上就应该生长着超越特性,若始终服从予理性的疆唉结掏那纹能予理实辩空中;{#绷。

①赫伯特?骂尔痒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耀范大举基籁桂,2001年,繁185茭。

②张世荧:《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6—139页。

?12?

论美育和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价值

4.命题中的又一内在关联,是前瞻到的形式虚拟比现实的囊更富有创新思维嬲示

形象的壶觉性与理智性相统一,是美育中美感的特点之一,回顾我们每天所做的多是在理性前提下借助予审美心理机制设想遴来成为瑗实的可1l毫性、并处于缎设的霹煞性追求之中,来消解思维的狭隘性、打破现实对主体精神的束缚,承认现实中尚未在场或不可能在场事物的合理与意义;创造新事物首先是个性化的形式创造,在美育中想象的形式层级证明,现实不等于人的理想,人时刻思考着怎样避免虫子式的生存焉麓象蝴蝶一样美好地生活。在实践中映臻理想本质,惟有凭饿表示“对象世界”层级的多熏形式才洞见自己的理想所在,使深层世界的心灵密码外显为创新目标。美并不仅呈现为晟在的形式,就其与存在的关系而言,美的更实质的意义在于对存在的完美性无限关联瓣表征;阿多诺认为:“艺术不会停滞在无黍l害关系之中,丽是在继续发展。这样艺术便以不同的形式再生出内在于无利害关系中的利害关系。”①审美形式如同彩虹而成为全部形式的亮点,重构了一个动态的新的精神体系,这即是发现隐含的形式、组合额事物、培养创新意识的能力的过程,其中的惑象雇示着学生设想尚未成为现实的可熊性,如只有先在形式中假想原子、中子、基因的存在,才熊设法把握到它,证券、传真、互联网、电视等证明着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入形式虚拟化时代②,并用逻辑、j#逻辑的方式传递。照然,忽视美育的教育观,易导致学生的认知中多种思维组合的失谔;值得反恩的是在与高远理想的巨大矛盾中构建机械化、理性化世界决非入类本真意识的自然流露而是为生存等现实服务的。专业细化造成狭窄的领域对相关思想横向借鉴不足,领域阉就如条条隧道藤距离辉煌如同隔着霉障。审美活动燕在感性与理性、瑰突黧它在、有限与无限之间不懈地架设桥梁而体现能动性的过程;在康拟理想实体意义上,想象的形式比理性和现实的真有更嵩的优势,通过美育创造它的过程即是消解惰性、超越局限的思维实践;即是在有限与无限、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中对凝蕴含着的遗来被感知的可熊性进行把握的过程,是将过去、现在、未来的视野体验相融而成一个新世界的过程,是使经验的形而下的和超验的形莉上的蕴含相统一的共同演化出超越的、前瞻的、虚拟的、形式的过程,是在不断消解惰性面像追逐地平线一样使外褫域不断地转为随掇竣丽不会凝为终极一样的过程。

三、美育和创新问的关联统一归结到人的整体素质之中丽指向未来与发展

基础教育的每个阶段不应仅魁一种目的,应是为了终身受盘而创造的基础。美育和创新之间的内在深刻联系都统一归结到人的整体素质核心中,美育可从底蕴上优化个体与民族的愚维、生套方式,对入的精神建构和社会进步都极重要,因此应从人全面发展的需求这个根本上来定位其理念、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学说涉及领域和方法论众多,但纵深层次上都归结为如何才能实现人的自Ell和全露发展,掇诧确立以个体熬创薪精享孛浚撰魂社会进步的麓念十分必要,须麸超越现实的高度来重新定位美育的理念。德育和美育都难以量化,实施中易被概念化、简单化,但以德育包容美育的方式显然忽视了美育的内容是德育所涵盖不了的,实质上仅是把美育当手段,突出了社会整体目的而忽视了个性爨由发展的需求,毽为人麓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闻不应是包含关系、主次关系露瘟是相互独立、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即发展观的确立不应把人的发展完全置于社会发展之下;所以必须使美育走出现实视域所限、适应全球化进程,以促进人的全露发展炎旨归,在课程和校网文化等的互动过程中实施美育,以养成鉴赏力、感受力、创造力来更新思维方式,促使入文与科学联姻,衔接现实与另一视域的鸿沟,探讨已在场的和不在场事物的关系,用来指导和衡量人类的行为。即使将本

①(德]阿多诺:《美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②张世英:《哲学导论》,第136—139页。

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命题鲶视点回归到市场经济利益的视域上来,价值需求也正由实用价值、交换侩值向着文曩二侩德翘审美价值转移,商品、环境、生活设施等的美化设计也可提高格调和竞争力,以超前意识通过羡育提高未来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人员的美学修养,可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薪璞长点①。遴过促成薪的感性,必造就超越王韭文化、工具理性、交换价值束缚的、精神上获褥解放的全新主体。审美不服务于具体的功利却最终指向人类生存总目的。通过美育能拓展思维的空间,优化学生的智慧结构、提升民族文化心理水准、促进思维革命,为制度、体制、科技的创新开痞精季孛之源;美育还使翎薪者在科学情怀的驱动下,专注于课题的神奇魅力,视野上不为具体暂时的功利所动,不为狭隘墩俗的见解、目的所限,思想上消除打破僵局、行动上避免偏执,忘我地融入到创新思维的薪空闽、感悟世界的整体图景,在终极意向上寄托主观情感,提高人生价值,从本源上关注人类的命运,透视人类文明中最本源的规刘。命题中的几项内在逻辑关系证明:“圜于精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②,转换美育理念可拥有“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枧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环节中”③,若忽视其中一环,那么现代素质教育将是不完整的。

综上,“理性向来就存在,只不过它不是永远以理性形式出现而已”④,所以更新脑科学方法论、把握美育对偻薪的意义,扬奏科技剖新中的唯经验论、逻辑论穰反映论,弥平理科与文科、理性与感性、科技与人文间的鸿沟,倡导直觉、虚拟和游戏等的思维方式而大胆假设、猜想,冲破传统理念的禁锢,才可能从具体求诞通向本体诠释、于平易中发现真理。通过本命题亦可深人理解马克憨“一切生产力郎物质生产力纛糖耩}生产力”的规定⑤。蕊以,研究美育促遂剑薪思维的发生槐制和价值,意义巨大而深远。

责任编辑:董兆武

④时朗:《应把审美教誊歪式列入我髫的教窝方铮》,《孛小学管理》1999年第6期。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jE索:人民臻敝社,1975年,第79燹。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人民日报》1999年6月17日第1版。

④马克思:《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7茨。

⑤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港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3页。

?14?

论美育和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践价值

作者:杨继勇, Yang Jiyong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美学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年,卷(期):2008,""(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5条)

1.马龙潜当代文艺学--美学观念引论 2000

2.李政道艺术和科学 1998(07)

3.朱发良对全面开发人脑的思考[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1(07)

4.杨荣国存在的审美之维 2003

5.海德格尔.陈嘉映存在与时间 1987

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1985

7.赫伯特·马尔库塞.李小兵审美之维 2001

8.张世英哲学导论 2002

9.阿多诺美学理论 1998

10.张世英哲学导论

11.叶朗应把审美教育正式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 1999(06)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975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14.马克思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 1972

15.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197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廷扬.LI Ting-yang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上)--评"美育形式"说-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3(4)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2.期刊论文邱强.胡吉省.QIU Qiang.HU Ji-sheng形式美育在文学教学中的尝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5(1)

审美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美育即审美教育,形式美是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形式美育是通过对形式美的感受以及形式美特征和规律的理性把握,培养美的感受和创造能力.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进行形式美育的最佳示范.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从形式入手,能够更为方便地把握作品,得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学位论文赵奎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2010

新时期以来的美育理论多是以美育的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建构起来的,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对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的考察,过于强调审美的超越性,从而与现实产生了隔膜。由于这些理论缺乏现实针对性,所以,美育对于现实的改造就显得无力。针对这种理论偏向,有必要重新考察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席勒针对近代文明造成的人性的分裂,首次提出了美育理论。在西方某些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工业社会的今天,席勒面对的问题进一步发展为了现实的全面异化。从劳动异化到消费异化,从政治异化到文化异化,异化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发达工业社会,人的劳动仍然没有摆脱作为谋生手段的命运,且生产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使人在机器面前显得更加无力。生产率的提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疯狂地消费,满足着自己的虚假需要。生产和消费让人感觉疲惫,大众文化的泛滥为人们放松神经提供了廉价的快餐。在对这种不需要耗费思考力的快餐文化的消费中,人们获得了一种消极的幸福感。既得利益者就是通过技术理性的统治,通过对需要的控制和专政,通过文化的俗化,使人们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和批判力,变成了只对现实说“是”的单向度的人。

艺术就是要拯救被异化的现实吞没的人们,艺术凭借其审美的超越性疏离于现实,对现实采取一种反思和批判的态度。艺术通过形式化了的内容来体现艺术的超越性、批判性和否定性,是审美形式使艺术作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对抗着现实的异化。艺术的使命是要塑造一种新的意识,包括新的感性和理性。这种新的意识有助于人们看清现实的异化本质,激发人们批判现实、改造社会的冲动。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异化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这种考察对于纠正美育理论的偏向也是有帮助的。

4.期刊论文于文杰现代形式与儒学精神--在比较中寻求中国美育现代性的发展与重建-江海学刊2001,""(5)

中国美育现代性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发性的矛盾运动之中,在西学东渐与中西融合中形成了知识学形态,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学术、文化、教育机制中得以全面拓展.但是,民族语境的差异、现代启蒙的曲折,导致现代人知性意识的残缺乃至德性精神的失落.因此,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变革儒学并张扬其知性精神,重塑现代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发展与重建中国美育现代性的必由之路.

5.期刊论文吴章进用美的形式把课堂教学包装起来——论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文教资料2007,""(33)

美育是理想教育的最好形式,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知富有美感的形象,让学生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达到一种对事物本质的理性的认识,教师须对美育的内涵和其特点有所认识,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6.学位论文赵顺华论康德形式美学对美育的启示意义2008

康德美学的核心范畴——“形式"在美学史上是个内涵极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大相迥异的含义,而康德提出并精心阐发的“先验形式”则是对形式美学的重要贡献,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康德对形式的独特见解决定了他在美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重新认识康德形式美学的价值对于当下我们的美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审美化倾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活中的浅表装饰,而是渗透到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中了,美和审美泛化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由此而来的是,人们过分关注感官刺激,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塑造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的感性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仅仅停留于感性的刺激而未能有感性的升华,而教育体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粗暴和简单的,一方面是纯粹的道德灌输,另一方面是一味地“禁欲",断然排斥人们合理的感性欲求,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合理贯彻实施美育策略才是最积极有效的呢?这正是本文的指向所在。

康德的形式美学无疑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思想,阐释其形式美学思想、探索其美学思想对我们当下审美教育的启示意义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阐明形式概念在西方美学中的多重意义和在中国美学中较为稳定的意义,界定康德形式美学,指康德以形式为核心的迥异于前人的独特美学思想。

二、通过对<判断力批判》相关章节及康德其他著作的解读,指出康德美学思想中形式的独特意义:在康德美学中,形式是人之形成人性、人格的关键因素,正是他独特的形式观给我们的美育带来了莫大的启示。

三、人在图像时代越发依赖图像去接受和理解世界,在审美活动中亦如此,而美育所做的似乎也正是引导人如此。康德形式观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形式对于人的类特性来说无比重要;注重形式并非倡导感官刺激;美育的旨归是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7.期刊论文邢云走出美育课程狭隘化的误区-当代教育论坛2005,""(8)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鉴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目前的美育教育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具体表现在美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实施形式、评价以及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使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尽快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顺利接轨,美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8.学位论文钱望园朱光潜论语文之美2003

朱光潜先生以为,美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是形象呈现于直觉时所感受到的"恰好"的特质.习俗的观点以为,在言语作品中,言语内容是在先在内的,而言语形式则是在后在外的.朱光潜先生则不这样看.他认为,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是同时成就的,不存在谁先谁后的关系.一种言语内容只能由一种言语形式表达,更动了言语形式,也就相应地改动了言语内容.因此,语文的美就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恰好"融合,而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这种"恰好"的特质在文学的言语中得到了最好最高的体现.在言语作品中,我们唯一可依凭的只有言语形式.要体会语文的美,我们必须抓住言语形式这一关键.该文深刻认识朱光潜先生关于语文之美的论述的基础上,指出语文美育必须抓住言语形式,注重感悟;文学又是语文美育的最佳凭借

9.期刊论文龚妮丽音乐美育与素质教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音乐教青、音乐美育和素质教育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的音乐教育应强调它的美育内涵,避免单面教育和重艺轻美。音乐美育必须以陶冶性情、开启智慧、完善人格为目标,设定它的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

10.期刊论文程宏骏语文美育的策略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本文首先反思传统语文教学中美育存在的几个主要同题:实用主叉与语文审美规律的背离;审美主体差异与美育目标或行之间的矛盾;教师素养与美育育人功能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笔者主张构建淡化实用主义、变化艺术的呈现方式、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等寻策略,实现语文美育的雅俗共赏.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7538478.html,/Periodical_xjshkx200801002.aspx

授权使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dglgxycszy),授权号:3560d1a9-3b43-4e11-8616-9e53011fbbc3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1日

技术创新管理论文

技术创新管理课程论文题目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学生姓名吴文军 学号 20081307027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O一一年一月五日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吴文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44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预示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创新活动中的R&D(研究和开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量度指标GDP增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根据江苏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二者的关系。 关键字:创新 R&D GDP 1、绪论 研究与试验发展(R&D) : 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 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提高R&D经费的投入规模和强度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证实。美国政府近年来也指出: 研发投资来测定美国经济增长的方法能更好地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40%的经济和生产力成长, 但这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近年来,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的投入对科技、经济的贡献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例将达到2%, 同时也指出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 “十一五”期间, 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省,尤其要在R&D经费上加大投资。本文基于索洛模型提出用于测度研发(R&D)投入对GDP贡献的定量分析模型,基于江苏省的数据,对R&D经费投入对GDP 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和建议。 2、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熊彼特( JosephA. Schumpeter) 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之后, 又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将这一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 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并在方法上强调发展观点和内在因素并重, 坚持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 强调并采用历史、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打破经济静止均衡状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它包括五个方面: 生产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 获得一种新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不是一种例行工作, 而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的开拓以及对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实行了创新的企业在成本、质量、效率的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获得额外利润, 其他企业纷纷效仿, 一个领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

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 2.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3.分析说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能力目标 (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搜集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及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天堂与地狱》 有人向上帝请教有关天堂与地狱的事情。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看到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都瘦骨嶙峋,一脸饿相。原来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要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自己嘴里。于是,有肉汤也喝不到肚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入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前一个房间没有什么不同,同样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个个心宽体胖,正在快乐歌唱着幸福。这个人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能喝道肉汤呢?”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每个人都会喂别人。”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什么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故事中的地狱中的人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结果有汤也喝不到。而天堂中的人们正确处理里贡献欲索取的关系,所以一个个油光满面。所以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既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二)进行新课 12.3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板书)-----------即是如何创造和实现的问题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的 ◇课堂探究: (1)这段话.为什么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的人生看作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2)为什么有些人虽然有优裕的物质生活,还是觉得不开心、不幸福,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探究提示: (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个人在劳动中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2)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有些人虽然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但如果不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不能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不想奉献他人和社会,水

技术创新比管理创新重要一辩立论

技术创新比管理创新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200多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都离不开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革新的成长史。 今天我们探讨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先来看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是如何解释两者的,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从创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管理创新是对现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进而发挥组织的最大功能。 我方今天立论标准是,技术创新较管理创新更符合时代与企业的特性,更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依据有三。 第一,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都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提升。正如特高压技术开启了超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新篇章,为人类使用清洁能源掀开新的一页。特斯拉的双电机全轮驱动技术使百公里加速仅为2.9秒,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奠定基础。反观管理创新,它仅仅是生产关系中的一部分,他的作用是健全、完善已有的管理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的价值创造。假象苹果公司拥有的不是一项项技术成果,而是一套套管理创新理念,恐怕iphone、ibook、ipad等永远都是个梦了。

第二,从我们的企业发展上讲,国网公司高速发展特高压电网,对内,实现了大范围清洁能源供电,对外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创造。特高压之所有达到国际领先,正是由于我们的多项技术攻关都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在特高压00项技术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仅河北境内建设的0000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后,将会00000。请问对方辩友,这是哪一项管理创新可以为公司发展所能带来的呢? 第三,从价值层面讲,首先,管理创新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比较模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技术创新确实实实在在的能够看到的新成、新产品、新工艺比比皆是。其次,管理创新更加容易被复制与借鉴,例如,国际很多知名公司的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在任何一家网站很容易查到,但是您是否能查到可口可乐的配方、iphone屏幕制作流程,能够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正是这些核心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创新本是难事,在我们追求功利化的同时,我们更希望我们能有一颗踏踏实实、攻坚克难的务实之心,为企业发展做出一份应有贡献。

对创新的认识

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有事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e,它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e”的拉丁词根,“nove”表示“新”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创新的含义,意味若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创新,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会辩证的继承。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去喊出自己的声音!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不仅是对外形的改变,而且也可以是功能的增添等的改变。创新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做出合理的改变,以对消费者有更好地利用价值,让消费者使用起来更舒适、更安全,让产品更具人性化。 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需要创新,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随便盲目的,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遵循实践性原则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三、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走在思想潮流的前面,引领时代的发展。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导学案及答案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2、过程与方法: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别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条件,别总在黑暗中顾影自怜,唉声叹气,走出自我,勇敢地站出来,敢于对命运说不,勇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同样能够与那些有条件的人一起搏击长空,铸就人生辉煌。 二、学习重点: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三、学习难点: 如何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根本途径--立足实践)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主观条件) 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六、知识梳理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学术能力培养

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转载) 一、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概念界定 在英语中,根据词源学的考证,最早出现在1549年的“学术”(academy)这个词源自拉丁语“academia”一词,而"academia”的词源则是希腊语的“akadomeia”,意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其弟子研究学问的小树林,柏拉图的讲坛即设立在此小树林中…。一般而言,“学术”指的是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能力实际上就指专门对某一学问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不仅包括思辨的方面,而且还包括实践的方面,还有感性的敏感力等方面。 1.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问题的意识与动力。人类天生就具有很强 能,对任何事物、事情、事理都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事实上,问题也是无处不在的, 周围环境无时无刻不存在问题。至于学术领域,这样的问题也到处都是,因为我们人类到目前 多没有探究清楚或者还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况且学术问题是没有穷尽的——一环套一环, 问题,小问题生更小的问题;小问题激发出大问题,大问题又互相联系,从而生发出更大的问题 题相互促进,构成了无穷无尽的问题链, 形成了宏大的问题域。 此外,仅发现了问题还远远不够。问题发现了之后,紧接着就是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 问题究竟是什么。这就需要运用理性概括出问题的实质。问题表面上看也许是很简单的,但是在 简单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往往都不是细小的本质;只要我们敢于提出问题,那么沿着问题 路前进下去、探究起来,最终往往能够得出非凡的结果。科学研究史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上这样的故事亦俯拾皆是。所谓以小见大,实质上就是指这个道理。 2.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文献是深入探讨学术的必要资源。资源占有量的多少与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术质量的优

10大管理创新以及案例分析

10大管理创新以及案例分析 营销方式越来越简捷,组织结构越来越富有柔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越来越注重发挥各种资源整合的力量。而引领这一系列变化的,正是管理创新! 从设计创造价值、供应链整合,到对产品、设计、研发、IT等进行外包而获利,以及并购管理方式等进行的创新,简言之,管理创新就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改进和改造。通过管理创新,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国CEO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选出的10项,只是中国企业近年来实施管理创新实践的代表。 或许昨天,中国企业曾因某些方面缺乏创新而交过学费;而今天,中国企业也因方方面面的管理创新而飞速发展,闪耀世界! No.1设计创造价值 影响力指数:★★★★★ 关注率:★★★★☆ 通过更好的设计,可以使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这一点,早已被国外的诸多大型企业所认识和应用。譬如韩国三星,他们认为,杰出的外观是增强产品亲和力的有效途径,对这方面的孜孜以求,使其确立了现代工业设计杰出代表的地位。 典型案例:家居企业博洛尼认为,橱柜行业也跟时装、汽车等时尚产品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风向标,意大利的设计无疑是前沿潮流的代表。他们从意大利高薪聘请了首席设计师,让博洛尼展示出纯正的意大利风格。披上了意大利时尚设计的外衣,博洛尼的品牌效应凸显,迅速坐上国内整体厨房业第一的位置。 点评: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在中国遭受冷遇——从制造商到消费者,大家对设计的认识还很狭隘,特别是有些制造型企业,一味地强调低成本,并不把设计看成一门管理或一项必要的投资。这使不少中国企业交了高昂的学费。 博洛尼以及其他具有“设计创造价值”理念企业的成功,至少给人们这样的启示:要使设计体现价值,首先要认识到设计的价值!只有将关注设计融入企业的DNA,以产品卓越的性能为基础,满足人们对视觉审美的品味,才能使产品整体表现得以飞跃,使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力得以提高。 No.2外包获利 影响力指数:★★★★★ 关注率:★★★★★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根据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将某个或某些部门或业务转包给更加擅长和专业的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的行为,强调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关键业务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涉及产品外包、设计外包、研发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物流外包,以及IT外包等多种形式。 典型案例:汽车制造行业零部件多,自己去做采购物流,要费很多时间,上海通用就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中远集团。中远按照通用要求的时间,把原材料直接送到通用的生产线上。这不但使上海通用的生产线基本做到了零库存,包装成本也大幅下降。 上海通用将物流外包的模式,在国内的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做零库存的生产企业是非常实用的。在实施业务外包时,企业应认真分析,挖掘竞争对手难以获得和复制的资源和优势,将其演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扬长避短的业务外包,才能够使企业真正获益。 No.3供应链整合 影响力指数:★★★★☆

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创新劳动的时代特点及其个人意蕴 作者简介: 严海宁,雷轶,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科技管理研究》(广州)2014年第3期第1-4页 期刊代号:F103 分类名称: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人大复印资料期号:2014年05期 字号:大中小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4)03-0001-04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4.03.001 创新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已经得到了高度的认同,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持续的增长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但是创新劳动在个人层面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不管是发展高科技企业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前提都必须以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为基础。 1 创新劳动的时代特点 1.1 创新劳动将成为劳动的主流形式 在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创新劳动,不是只有无产阶级的劳动才有创新劳动,一切人的劳动都存在创新劳动的可能,而且它贯穿于整个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所有环节,不仅仅是存在于生产环节,在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同样也有创新劳动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资源环境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明显,传统的以数量增加为核心的外延增长方式正在逐步被以人的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增长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创新劳动在劳动形式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是创新劳动逐渐成为劳动主流形式的趋势将不可改变。 1.2 创新劳动是价值的根本来源 创新劳动才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最终来源。肯定创新劳动是价值的根本来源就是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承认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给予了创新劳动者更多的尊重,这也是对每个劳动者身上所蕴含的无限创造可能性的尊重。 1.3 创新劳动必须尊重市场规律 考察创新劳动的价值,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价值创造的唯一来源是劳动,另一方面,衡量创新劳动价值的大小,不能只局限在耗费劳动时间的多少,还要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尊重消费者的需求,承认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其创造的效用价值在市场的体现。 1.4 创新劳动要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创新劳动不是在“分蛋糕”,而是在“做蛋糕”,创新者通过把蛋糕做大,最终使所有人都可以受益,正是创新者带来的巨大剩余价值推动了这个世界的发展。所以尊重创新劳动,就必须体现在让创新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上。 2 创新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之所以是人,不再局限于可以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人类必然高于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根本不同。随着劳动过程的深化和对人劳动素质要求的提高,使得这种差异必然会不断加深,如果不承认这种差异的重要性,那么就是对人最本质特征的忽视。可见,人的特征在于能够主体性,创造性、能动性地改造世界,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既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据。

《价值创造与实现》探究性教学设计

《价值创造与实现》探究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三框题。2004年12月第1版。 二、设计思想 本框题教学内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哲学常识的大多数内容,基本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了解了古今中外大量典型人物的事例,所以,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本知识。 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涌现了大批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特点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四、教学重点:在创造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五、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六、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情景活动。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预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中央电视台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问题探讨]我们看到的这些人为什么会“感动中国”?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这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够创造价值? (学生回答)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所以能“感动中国”,主要是因为他们都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贡献有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劳动与社会相结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都值得我们感动! (老师归纳)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投身实践,在劳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更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分析美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结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国际学术前沿,社会热点相结合,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强化专业特色的培养理念,在培养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城市生态学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之—,近年来,美国众多一流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Program,UROP)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这种旨在培养和支持教师科研与本科生学习创新之间的伙伴关系的计划邀请本科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教师科研,他们可以获得学分或酬劳。麻省理工大学(M1T)的具体做法是:“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为本科生提供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机会,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全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和提出书面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口头报告;本科生申请到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项目可以是持续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更长,从事研究的领域可以在麻省理工大学的任何院系或跨学科的专业;本科生在研习过程中获得实际技能和知识.将适用于他们未来的毕业后职业生涯或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们成为参与令人兴奋的科学研究的一分子甚至主体。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我国高校的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这为发掘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学术适应和新环境适应才刚刚开始,他们普遍存在着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科研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也相继出现了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突出问题,采取怎样的创新培养模式,如何推动该计划的持续良性发展,既让他们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又能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能接触到一流的科学研究工作,正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 本文在以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为例,探索如何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国际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接轨、如何与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彰显专业特色。

大发展理念之创新对于国家的意义和价值

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对于国家的意义和价值 当今时代,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国家、企业与个人发展能力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2016年3月5日,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从当代中国的历史传统来看,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 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来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是执政党面对国内外形势,提高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重点从科技、经济、教育、三个方面来阐述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涉及少许关于如何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方法。 创新的定义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创新的词义,在百度百科中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百科的解释有些拗口,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创新是新思路和新方法。” 追根溯源,早在《南宋·后妃传上》里就出现过“创新”这个词,它的语境是这样的:“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在这里,创新的含义与今日已无不同,意为创立或创造新的。 创新对于科技的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我们用科技来改造世界,那么这些科技是怎样产生的呢?从细胞说起,一个细胞的生长本来应该是循规循矩的,因为某种自然机理,它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其它变异,慢慢的,这个细胞变得越来越复杂,在20多亿年[3]后,出现了人类这种 大脑高度发达,可以形成稍微复杂思维的动物。我们的先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靠着这种自然界给予的创新之作——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思维,总结出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规律,这时候,就是科技萌芽的时期。 解决了科技的产生问题,那么科技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的先人勇于创新,促进了科技的迅速发展。哥白尼敢于创新,提出“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普朗克创造性的猜想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最终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让我们队这个世界的认识焕然一新。所以,创新是科技产生发展的土壤,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没有科技的发展。 创新对于经济的意义 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创新。经济创新分为两个部分,一、区域经济到全球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 摘要: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也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文章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从管理者和研究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有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字:研究生创新能力探索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1]。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学生[2]。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人们长期从事实践活动而总结出来的成果,是科学认知的突破,是人类在参与自然斗争、生产活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认知、了解、积累、突破和再突破而形成的。由于创新价值和创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创新的性质归纳如下:(1)创造性。创新的领域或方法是前人科学研究中没有开展和涉及的或创新的成果是前人所没有取得的;(2)否定性。创新的内容和实质是在否定前人理论或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或提出新的且更加合理的理论或技术;(3)继承性。创新的思路或方式是可以建立在前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之上,并结合自身的实验研究而有所突破并且达到新的高度[3]。

管理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管理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 袁兆亿 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其中管理创新占有重要位臵。管理创新不但与其它创新相辅相成,而且是一切创新成果最终转化并实现价值的重要基础。管理创新的基础性作用既可以对其它创新形成制约,也可以对其它创新产生延展和放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管理创新可以催生先进的管理模式,并成为推动其它创新健康发展的催化剂。人类历史上每次重大管理创新所引发的创新革命冲击力都是巨大的,其掀起的变革浪潮无论在规模和深度上所带来的影响都是长远和全局性的,由此而言,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管理创新演进史。 1、管理本质和管理创新定位 管理是人类为改善自身生存和发展条件而自觉采取的主动行为,管理创新则是人类通过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有效实现更高目标的过程。人类是有意识的自觉体,具有不断追求完美的自我管理的原动力,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对完美的永远追求与世间万物的永恒变化成为必然矛盾,因而使得管理创新成为人类社会的刚性需求,只要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停止,管理创新将永无止境,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管理学的诞生只不过短短百年,因此人类永远不敢说自己的管理知识已经饱和,相反每次管理变革似乎都打开了一个更大的潘多拉魔盒,众多更深层次的管理创新要求又摆在人们面前。管理创新的目标永远都在前方,这是一种无止境的挑战,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责任,管理创新正是在这种不懈探索和追求中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 管理之所以需要创新,一方面由于环境变迁导致原有管理不合时宜,加上人们行为惯性可能产生的低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持续激化,尤其是市场经济浪潮可能导致的社会运行失序等等,都使得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种种管理难题。管理的对象是管人和理事,因此管理创新既要追求资源合理分配以激发人的潜能,又要追求资源高效利用以提高产出效益,这两者的内在对立统一,包含了公平与效率相互妥协和平衡的双重目标,处理得当则可以双向的良性互动关系,反之亦然,这是管理创新经常面临的挑战。正如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熵的属性一样,人类社会系统失序现象也无所不在。处于自然界的自发熵增环境中,人类社会能够以负熵状态运行,管理创新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得以维持和改善。就此角度而言,管理创新既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承载。 人类社会发展层次越高,管理创新的作用愈发重要。众所周知,现代高科技发展既有

(发展战略)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研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凭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科技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激烈竞争在全球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战略,都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且会涉及到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创新浪潮,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而且也是加速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是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跨国公司,企业要在这样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上具有别人不

能模仿的、持续创新并能持续保持领先的能力。要保持市场占有率,必须持续不断更新技术和产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有基础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基础技术成果是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支柱之一,产品的相关实用技术,产品化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是支持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位,这对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其具体的产业及产品特点如何,都是一个多种技术有机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支撑,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赢得和保持某种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所在。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和统率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日本企业所

创新的意义及价值

创新的意义及价值 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对于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作许多分析评论。但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只是两层:其一、从无到有;其二、新的排列组合。从无到有:原来没有的东西,我们把它发明了出来,比如电灯,爱迪生把原来没有的东西发明了出来,这是创新。新的排列组合:已有两个或多个事物,有心的发明家把它们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了一起,新的使用价值出现了。比如MP3手表,手表是已有的事物,MP3也是已有的事物,有心的发明家把两者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了一起,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创新。比如昆仑雪菊的行业权威资讯,2011年前网上关于新疆昆仑雪菊的资讯非常少,几乎一篇有价值的介绍文章都没有,礼氏物语高档礼品网站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长期调研,发布了一系列昆仑雪菊专题资讯文章,为行业做出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创新。 无论是获取哪一种形式的创新,都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专业的工作素质,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企业发展中,技术创新尤其重要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近些年来,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小企业也锐意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如分布在世界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大量中小企业,都是以自身的技术创新成就来创业发展,成为今天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最重要部分。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当然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

浅谈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 摘要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浅析了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种种因素,并且着重探讨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制约因素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研究生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高层次预备人才。其培养质量,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在未来世界科技竞争的地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加强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科技创新 体系必须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其中硕士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 力的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基础。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 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

突出的贡献,但要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与21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明显。当前高水平和创新性很强的研究成果很少,创造型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表明我国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提高。 一、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富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和国家的发展要求。科技创新能力是 21 世纪知识型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家需要当代研究生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多次指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曾经讲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视察时,也曾经指出:“科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科技对科技能力的提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21世纪的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必备的素质。 1.1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就国际来看,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视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已成为20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就国内来说,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也是当前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提高人才培

技术创新管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无分。 1._____被认为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创造性的模仿者【】A.中国B.俄罗斯C.日本D.韩国 2.按熊彼特关于创新的观点,技术创新的承担者(主体)是【】 A.科学家B.大学教授C.企业家D.技术人员 3.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容____三类要素的系统。【】 A.机构、制度和人员B.技术、经济和社会C.资金、实验室和技术人员D.发明、专利和商标 4.企业的技术知识一般以____等形式表现出来。【】 A.新产品、新商标、新广告 B.新产品、新生产技术、新材料 C.新环境、新制度、新员工 D.新厂址、新厂房、新厂服5.目前,中外企业中所进行的创新活动越来越多地是通过对现有技术或引进技术的____来完成的。【】 A.自主创新B.合资生产C.模仿与改进D.自主创业 6.有效市场需求是指:_____的市场需求。【】 A.投资火热推动B.消费膨胀刺激C.货币升值造成D.真实反映消费者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 7.中国优秀企业在加强技术创新方面应着重谋求开发、形成有特色或优势的【】 A.适用技术B.专有技术C.环保技术D.技术 8.美国以技术(IT)为代表的高技术很发达,主要是因为【】 A国家富,投资多B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C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非常重视自主研发、创新D风险投资业追逐暴利9.技术创新是联系科学技术和——的中介与桥梁。【】 A.国际经贸交往B.经济活动C.投资活动D.管理活动 10.企业技术创新策略主要有【】 A.安全性策略、保守性策略、退却性策略B.激进性策略、创造性策略、挑战性策略 C.稳妥性策略、改进性策略、变革性策略D.抄袭性策略、引进性策略、模仿性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l分,共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均无分。 11.高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A.高创新性B.高增值性C.高风险性D.高竞争性E.高成功率 12.企业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可以选择的有效组织变革措施主要有【】 A.组织分裂法B定性分析法C.定量分析法D.组织调整法E.一条龙法 13.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预测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A.以用户为媒介B.通过参观博览会、出访外国以了解技术发展方向 C.专利查询D.来自国外的样品E.通过大众媒介、学术刊物来了解技术创新 14.阻碍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哪几种【】 A.缺乏耐性(或耐心)B.解散了设计小组C.不积极申请商标注册D.不能吸收新的技术E.不在成功产品上继续前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