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说长江第01集大江巨变A

再说长江第01集大江巨变A

再说长江第01集大江巨变A
再说长江第01集大江巨变A

再z ài 说shu ō长ch áng 江ji āng

这是20多年前 一部 史诗般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影像,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记录下与它有关的 神奇自然、厚重人文和长江流域 人们的生存状态。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将改变中国人生活的时代正在到来,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话说长江》中 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 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产生了一个 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当年的报道这样描述:“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 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 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影像的盛宴,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巨大的河流 带给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一个个难忘的画面,成为人们心中 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通过电视荧屏,中国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 流淌了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 母亲河的 真实容颜。

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 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拍摄。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记录。

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

20多年前留下的画面中,长江上这些险峻的峡谷,令人想到古诗中 关于蜀道的描述。峡谷居民 搏命般的水上生活,带着远古的血性和豪气。这些情景,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这些来自20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20年。

从2004年起,《再说长江》摄制组 开始多方寻找当年镜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生 凝聚着20年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变迁的历史。

1982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竣工了,人们用罕见的隆重庆祝桥梁的落成。这一年,重庆孩子李曦11岁,居住在新大桥旁边的他,成为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

23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长江边,在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不同的是,这已是重庆 无数新大桥中的一座。今天,重庆跨江桥梁的数量 已超过长江流域 几个大城市桥梁数量的总和。它们纵横南北,依山就水,连接出一个巨大的都市。

23年后,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如同 当地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

影像,展示出这个城市 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创痕,饱含生长能量,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 想象力的极限。

20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对于居住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奇迹,都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意)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 和欧陆情调背后,城市的脊梁和肢体 飞速延伸,血脉贲张。

在距离大海6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它的个性。仿佛

从天而坠,狂野的水流带着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开山脉和峡谷,一路浩荡东去。

1983年,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外,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被记录下来。这一年,人们在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

20多年后,在距离葛洲坝不远的长江三峡中,人们开始告别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正在这里进行,多达百余万的移民们,将要离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

今天,世界水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词——三峡大坝。这座大坝给长江带来的不仅是山河巨变,更使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个长江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文明壮举,带来中国人对长江文明源流的进一步探寻。13年前,随着大坝的动工,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也出现在三峡库区6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层出不穷的出土文物与长江流域的众多考古发现默默呼应,成为古老长江神秘拼图中的重要环节。

当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川、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一个世纪以来,好奇心和敬意带来考古学家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依据近20多年来石破天惊的发现,我们已经可以把大河上的人类生息故事回溯到2000年前、3000年,直到遥远的7000年前。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的先民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

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和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来自黑暗中的祖先秘密,连缀着长江流域惊天动地的文明史。追溯(速)使人相信,这条哺育自然万物的大江,也曾作为古老中国的文明之源而存在。

我们追寻长江孕育万物和文明之谜,这来自它那天造地设的生命系统。像人体的经脉与脏器,对于长江,它们是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长江连接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湖泊像肺叶一样,通过经脉般的河流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长江的水。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进行,工程的东路干渠将沿用运河故道修建。古运河再获新生。“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水源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从此,长江开始浸润着中国南北。

197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各拉丹冬雪山的巨大冰川中,一条大江的身世方才水落石出。

1976年的发现,使长江的长度第一次得到确认。数年后,通过《话说长江》,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长达6380公里的大河带来的心灵震撼。横贯半个中国的长江,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河。

这是历史中的瞬间,却是唯一的瞬间。

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记录影像55000分钟。

2004年8月1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

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

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

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 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 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 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 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 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 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 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 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 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 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12双播)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课程中文名称: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 课程英文名称:TV program Criticism & Appreci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本科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新课程,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了解国内电视节目现状,把握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电视艺术鉴赏水平,为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专业课程。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的任务是在大量观看欣赏优秀电视作品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电视的传播特性和规律,丰富电视知识,树立节目意识,强化媒介认知,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与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电视理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分析、比较各类优秀电视节目,准确、全面地反映电视传播的特殊规律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同时,通过对典型电视作品的鉴赏,了解人类社会的广泛发展和生动变化。 1、反映电视节目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元素; 2、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电视节目的最新动态; 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相结合; 4、节目的选择尽量丰富、多样、典型、广泛。 5、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探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文体写作、新闻采编;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主持人节目策划与现场采访报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讲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4学时 1、电视画面语言(重点)的概念、分类、意义、作用。 2、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句型结构) 3、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蒙太奇和长镜头) 4、电视节目中的声音。 5、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 6、电视作品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要求:重点掌握电视艺术的语言构成,镜头(声音)分类及其作用,表意功能,剪辑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语言分析电视作品。 第二讲电视栏目解析 4学时 1、电视发展简史 2、电视栏目化发展阶段 3、电视栏目分类及其特点 4、国外电视节目栏目化现状与趋势 5、电视栏目主持人 要求:了解电视栏目化的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电视栏目的分类及其特点,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国内外电视节目比较,栏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第三讲新闻及评论类节目 4学时 1、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中国特色、出路 2、《南京零距离》与社会新闻节目的分野 3、专题型新闻与《新闻调查》 4、媒体立场与社会责任 5、电视新闻的直播 6、新闻节目感染力要素

壶口瀑布及在长江源头课后练习答案

《壶口瀑布》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观察角度与景物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游记选择写景角度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观察角度在游记写作中的作用。一方面,采用什么角度观景是一种事实,游记的描写是对事实的反映;另一方面,观察角度是景物描写的基础,本文如果不是采用在河心俯仰四顾的多重视角,就无从写出上述的景物特征,也就无从产生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参考答案: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想与思考,理解游记以“所感”为灵魂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

《大江大河》观后感6篇

《大江大河》观后感6篇 电视剧《大江大河》的起点,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开始的。这个时段,正是改革开放的前夜。高考恢复,既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紧接着,便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起步,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就像无数小溪奔腾向前,继而汇成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 小溪的行径从来就是弯延曲折的。 在乡下养猪的男主角宋运辉高考成绩全县第一,他姐姐宋运萍待业在家,其考试成绩也过了录取分数线,姐弟俩却在同一件事情上遇到了难题——政审。 他们家的成分不好。他们的父亲解放前曾被抓壮丁,在旧军队中当过两年兵。家庭成分在那个年代,是划分阶级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身份地位的一种标识。出身在这种家庭的子女,别说当兵、上大学、参加工作没有机会,就是到了结婚年龄,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 宋家姐弟俩的政审材料送到公社就搁浅了。在一些公社干部的脑子里,家庭成分不好的子女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哪怕你成绩够了,哪怕你考了全县第一,那又能怎样?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大学,是给成分好的人上的。尽管有招生政策规定,有官方报纸说明,但在改革初始阶段,过去长期

形成的阶级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 姐弟俩通过问进程、找领导、背社论相关内容给别人听、请人帮忙,她们的父亲还给人送礼,好不容易才将两人的政审材料送到县里,结果是两人只能一人去上大学。姐姐宋运萍忍痛割爱,将指标让给了弟弟,两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时代转折阶段,个人经历艰难,集体经济转型也困难重重。 观电视剧,感触良多。宋运辉的父亲因当年被国民党抓壮丁,从而落下了成份不好的把炳,而宋运辉的几句怨言,差点导致其父亲病重丧命。这同样触动了我的内心,颇有同感。想当年,我也因为伯祖父曾当过国民党士兵,后投诚参加解放军,复员退伍回乡,本应该属于革命军人。当年我有机会被排列全公社第一名保送为工农兵大学生,参军入伍,入党,均因为我本着对党忠诚的态度,将伯祖父的这段历史填在履历上,结果,虽然排在全公社第一名的我,保送大学没份,参军入伍没份,连入党申请也受阻。于是对家庭、对伯祖父心生怨恨。现在回想起来,多么可笑。但这又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因为改革开放,改革了考试制度,为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平反冤假错案。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

重庆长江三峡导游词三篇

重庆长江三峡导游词三篇 长江三峡东起湖北宜昌南津关,西至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193公里。快来看看重庆长江三峡 导游词 三篇吧! 重庆长江三峡导游词【1】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本次“夏之旅”第二站三峡导游―廖雪瑶,我们第二站参观 的是宜昌三峡,说起三峡,大家都知道,可有多少人了解呢?现在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吧! 在我身后的是“三峡风情园”,它是由松鸣谷、马场、水族馆……组成的,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就只参观松鸣谷。 松鸣谷现有鸟类100多种,比如有鸽子、云雀、孔雀……不计其数,那边孔雀开屏了!我 们去看看吧! 今天是“五一”黄金周,三峡旅行社为你们推出了鹦鹉表演,有算术、打水、骑车……十分有趣,我们去看看。表演看完了,我带你们去个神秘的地方,那就是―大坝,大坝建在三斗 坪中堡岛,长达2309米,高达18米以上,犹如一座横跨长江的水上长城。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已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它是上个具有防洪、发电、蓄水,生态、航行等多开发目标型的水利水电工程。 参观完毕,回家! 重庆长江三峡导游词【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人人皆知 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美丽的三峡风光。 让我们一起踏着这古诗的风韵,一起亲近这大自然,去看看风光秀丽的三峡吧!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三峡风光, 美不胜收,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这真是让人陶醉于其中呀!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 蔽日;三峡的水,水涨湍急,交通阻断。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天之时,水枯 气寒,猿鸣凄凉。山水的秀美,渔歌的悲凉,猿鸟的哀啭,无不反映出祖国山河的壮美!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三峡,用我们的心灵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吧! 重庆长江三峡导游词【3】

《话说长江》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全文之一——五2009-04-28 12:48第一回源远流长 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 您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呀,这也是长江! 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那么,我们刚才从长江的入海的地方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了。长江,就是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长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他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他总是像初生的牛犊一样不知疲倦,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它从西到东,流淌在中国大地的中部,稍稍偏南一点。 在从前的地理教科书里,说长江的长度是5千多公里,近几年来,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千辛万苦的实地勘测,获得了比较确切的数据——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多公里。 从长度来讲,除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以外,长江就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洋洋洒洒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江有许多叫法。起初,就叫江;后来叫大江。如今的规范叫法是这样的:从源头到楚玛尔河口,叫沱沱河;从楚玛尔河口到玉树的巴塘河口,叫通天河;从巴塘河口到四川的宜宾,叫金沙江;从宜宾直到入海口,叫长江;长江的干流又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从江源到湖北的宜昌,叫做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的湖口,叫做中游;从湖口到崇明岛东面的入海口,叫做下游。长江拥有700多条支流,其中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7条主要支流的年流水量都分别超过了黄河。 长江接纳了这么多的支流,还把我国四大淡水湖中的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串联了起来。犹如长藤接瓜,形成了庞大的长江水系。长江每年把1万立方米的水注入浩无边际的大海,这可是相当于20条黄河的水量啊。长江的水能蕴藏量多达2亿6千万千瓦,它占全国水能蕴藏量40%;在世界上,美国、加拿大和曰本的水能蕴藏量的总和刚刚赶上长江。可是现在长江水能的蕴藏量却只利用了3%。如果翻两番,那也只有12%,假如能达到90%,到那个时候,我国电力能源的供应情况将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呀! 长江江面宽阔,它的水运量占全国内河水运量的80%以上。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它可以顶替40条铁路呢。而目前,还只是两条铁路的作用。 长江源远流长,水面辽阔,它是淡水鱼生儿育女、长大成才的好水乡。噢,长江淡水鱼产量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呢。 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流域,尤其是云南北部和四川西部,有着许多森林,是我国第二个大林区。如果大家都珍惜大自然的这个布局,而且不断的培育林木,那么,长江之水就会千秋万代地清清地流淌。 长江流域沃野千里,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它拥有4亿多亩耕地,占我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棉花产量嘛占全国的33%以上。 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从广义上讲,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同饮一江水”啊! 长江流域矿藏、物产丰富,交通运输方便,粮食产量又高,所以,使长江流域出现了许许多多工业基础雄厚的大、中城市。哦,您知道吗?长江流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啊。长江和黄河一起,共同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共同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长江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和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长江三峡导游词优秀范文5篇

长江三峡导游词优秀范文5篇长江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下面是带来的长江三峡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长江三峡导游词优秀范文1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长江三峡旅游观光。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的西南侧,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腹地,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和刚果河的世界第三大河流,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更与山融合而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和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瞿塘峡以雄著称,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大溪镇,峡长虽然只有短短的8千米,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却有着“西控巴蜀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之势。接着就是以秀出名的巫峡,巫峡因巫山而出名,西起重庆巫山城东的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是三峡中的唯一一个地跨两省市的峡谷,全长45公里。船在巫峡

中行,时而大山当前,时而峰回路转,“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疑是它最好的写照。所以有人把巫峡比喻作一条“迂回曲折的山水画廊”。最后经过一段山舒水缓的宽谷地带,我们便来到西陵峡。风光绮丽的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也就是现在的宜昌市的西边,故称西陵峡。西陵峡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 相信大家必定听说过这几句诗:“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来源于诗仙李白的名作《朝发白帝城》,而这里所说的白帝城,正是我们今天所参观第一个景点。位于长江北岸的白帝城,原名紫阳城,它是新莽时期公孙述割据四川之际建筑的,因为传说城中有井,井中白雾腾空,其形状宛如一条白龙,直冲九霄,于是公孙述自称白帝,城也改名白帝城。三峡工程蓄水后,水将淹没至半山腰,形成水雾缭绕,仙山琼阁搬的仙境。 说到这个三峡工程,全名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建成的三峡大坝坝高185米,蓄水位为175米,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是新最伟大的工程。 好了,我们即将靠岸了,请大家跟我一起去近距离欣赏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 《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因为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整理了话说长江的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话说长江纪录片观后感1983年8月7日,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话说长江》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事儿还得从另一部纪录片《丝绸之路》说起。 1978年,日本NHK找到中央电视台,希望能拍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电视片,当时日方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主要考虑到丝绸之路有很多地方属于军事要地,不能让日方随便拍摄,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很多禁区的拍摄问题就可以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中国电视人发现,原来纪录片还可以用同期声。过去中国拍纪录片,由于没有足够的录音设备,并且前期录音很麻烦,所以都是后期配音,这就让纪录片变得很不真实。《丝绸之路》开了中国纪录片同期声的先河,这对中国搞纪录片的人刺激很大。 《丝绸之路》在1980年播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系列纪录片的概念,一方面每集的片长参差不齐,有时候18分钟,有时候38分钟,更大的问题是,当年中国电视在节目播出

时间上一直是没有正点的列车,节目时间表仅仅是一个大致参照,而《丝绸之路》有时候在周一晚上20点钟播出,下周可能在周四晚上22点钟播出,观众赶上就看,赶不上就不看,严重影响了观众收视。 《话说长江》首播于1983年,当时陈汉元是总编室主任,他吸取了《丝绸之路》播出时的教训,《话说长江》做到了按时播放,并且创造了40%的收视率,这样,电视台尝到了甜头,从此,中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开始有了保证。 因为有了《丝绸之路》的合作基础,日方又找到中央电视台,当时有一个叫佐田雅人的日本人,他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武汉,对长江一直有感情。就这样,佐田雅人再次将NHK 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一起,资金大部分是日方出的。就这样,有了《话说长江》。 当时跟日方商定的结果是,整个片子拍完由日方制作完一整部纪录片,然后中方翻译过来在中国播出。但是等了将近一年,日方并没有把长江的纪录片制作出来。最后,中央电视台决定将素材要回来,自己制作。 如果不是日方把全部素材提供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按原来的打算顶多制作一个两三集的纪录片,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拍摄成本很高,很多片子都是用胶片拍摄,能节省尽量节省。当时时政片使用比例接近1∶1,耗片比最高的是体育比赛,几乎是8∶1,而外国人拍纪录片耗片比几乎都是

电视节目“再说长江”解析

浅析电视专题片《再说长江—灯火石头城》提到《再说长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想到20年之前中日合拍的创造了当时中国电视收视记录的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至如今它优美的主旋律仍然可以被很多人哼唱出来。可以说《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专题片的一个里程碑。 20年之后再次上阵,与之前不同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沿江各个城市宣传意识的增强进而是无处不在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改革开放即将进行三十年的时刻,无论是城市的面孔还是人民的生活,与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变迁”成了《再说长江》的主线和中心。正如《再说长江》总制片人刘文所说,“《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然而,在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之中,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是随着社会乃至时代的变迁而恒久不变却愈发坚韧的,这些东西又同样被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一代代悄无声息的继承着。所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刘文又说。本文所要着重解析的“灯火石头城”,就是在向人们展示一个变迁中的南京,同

时,也是继承中的南京。 “灯火石头城”讲述一个拥有着2400年厚重历史的古城——南京。然而,南京的“古”,有名扬千古的人——勾践、孙权;有尽人皆知的事——郑和下西洋、签订《南京条约》。如何在这连篇累牍的历史之中找到一个主线,一个见证者,一个贯穿物将这一集的“灯火石头城”讲述的浑然天成成了讲故事之前的重要决策。制作者找到了它——城墙。南京现存地表的城墙是明城墙,这座已经屹立了几百年的高大建筑见证了朝代更迭,人世沧桑,它虽无言,但是当人们看到它时,脑海中浮现的那些场景便是这座城墙最好的表达。正如片中解说词一样“南京的明城墙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以城墙为主线,以南京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日渐明显的变迁以及对厚重历史的继承,创作者开始了对这个城市的观察、思考和深入的解读。片中无处不在的真实个体:灯彩艺人王忠民、明城垣史专家杨国庆、书法家常志成、司机张福荣、拆迁户李传宏、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都或多或少的与城墙有着联系和沟通,就连跨江大桥电气工程师李浩也是地地道道在城墙下长大的南京孩子。这一个个立体的现代的人,或许已经适应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适应了不闻鸡犬但见车水马龙的环境,他们身上甚至还有小提琴、驾驶技术、轮滑、电气工程、城市小市民等等一张张现代的标签,但是他们又同时依恋着城墙、扎着彩灯、写下苍

电视剧大江大河观后感

电视剧大江大河观后感 电视剧大江大河观后感 01 正午阳光的新剧开播,这部剧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事情。剧中凯凯王饰演的宋运辉和童瑶饰演的姐姐宋运萍,双双考上了大学。 那个时代能上大学的人很少,而且剧中的年代是当时国家放开高考的第一年,所以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无论年纪多大,只要能考上大学,那就是改变命运的事情。哪怕是放在今天,高考依然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为数不多的,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有的人会说,高考制度不公平,凭一张试卷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太不公平。可是同时高考也是所有不公平中最公平的方式了。对于少数人来说或许的确有不公之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公平的。它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人才,如果没有高考,国家的各项发展便不会这样迅猛。 宋运辉的爸爸在新中国没有成立时,被国名党捉住,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却在村里成了成分不好的人,平时受到村里人的冷嘲热讽,百般刁难,更进一步影响到他们读大学,他们送去的材料被压下来没有送到县里进一步审核。 宋运辉是个固执的人,上大学的念头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原本他是个胆小谦逊的人,为了能上大学,直接跑去找负责送材料的主任,背诵关于高考的相关文件,背了二百遍后,最终主任将他们的材料送到县里审核。结果是他们家姐弟两个人只有一个名额,在宋运辉不知道的情况下,姐姐宋运萍把仅有的名额给了弟弟宋运辉。 家里有个人考上大学,代表全家人有了希望。考上大学,意味着将来能有好的工作,好的发展,能脱离贫穷,成为人人羡慕的人上人。 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宋运辉凭借好的天赋和勤奋考了县里第一,同时因为自己的执着争取到上大学的机会,同时因为有个疼爱自己的姐姐让出来的名额。他身上还背负着让全家人脱离成分不好,以及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责任,所以他渴望读大学。那里才有他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地方,才有更广阔的天空,所以他渴望读大学。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爸爸是木匠,妈妈就是农村种地的普通妇女。他们有两个儿子,在村里好学是出了名的。 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供养不起两个孩子读书。当老大读到高中时,父母只好让他放弃学业。他为此和父母吵闹过,心里对父母怨恨。但是没有办法,他还是退学了。他的弟弟在城里的一所高中读书时,冬天穿着布鞋,老师看不下去了,问他为何还穿着布鞋,他说家里穷,买不起。老师掏钱亲自给他买了一双。 他们兄弟,我接触老大的机会多一些。那个时候我还小,并不懂读书的好处,接近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因为村里的孩子大多是不爱学习的,他们经常不写作业,星期天一直在玩。而他们兄弟呢?每天早早起来就开始看书,背单词,几乎不和任何人玩。我爸经常经过他们家那儿,听到他们背单词的声音,说像是和尚念经。因为他一点都听不懂。父母还拿他们以此为榜样,激励我们姐妹几个好好读书。只要我们努力读书,无论需要花多少钱他都会想办法让我们去念。所以我很好奇,他们为何那么热爱读书学习。但是很遗憾,接触过一段时间后我并没有感染到他们身上的精神。 记忆中老大很温和,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他从学校辍学以后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开始自学,他修了大专之后自学了本科,接着考到了律师资格证,如今他三十多岁了,从事着律师的工作,每月收入不菲,成功从农村出来的穷小子,逆袭成了成功人士。而他的弟弟呢?考上了徐州师范大学,分配到了镇上的一所高中教书。如今怎样我不太清楚,不过以他的勤奋程度,不会待在那个地方太久。

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比较

《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关于庐山的比较 《话说长江》是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的看到国家地理。《话再说长江》是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用高清摄像机再次记录了长江。相隔20年,两部纪录片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相同的是我们的文化渊源。 一、技术上 两部片子在画质上的区别一眼就能分辨,限于技术,《话说长江》的画面显得很粗糙。虽然有宏大场面的拍摄,但是相对于《再说长江》来说,就缺少了震撼。但可以肯定的是,《话说长江》在当时技术限制的情况下,依然拍出了庐山的“秀”,尤其是航拍的采用,具有重大意义。 《再说长江》的画面是高清的,精致的,特效的运用也多了,尤其是在片头的设计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壮观之感。 二、形式上 《话说长江》之庐山独秀的开篇是由庐山的秀丽风景切入的,然后介绍了庐山的由来。采用男女两位主持人的解说,解说词测贯穿始终,且解说词口语化,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在播出形式上采用了章回体。在对庐山进行了总体的介绍之后,便对庐山的各个景点以及历史文化、旅游、教育等进行了一一介绍,并将古诗词贯穿其中。 《再说长江》的开篇是现代庐山人的生活画面,之后介绍庐山周围的地理,介绍庐山的由来。之后对庐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简单概括,也就是将《话说长江》中的全部内容进行了概括。 对内容的介绍依然采用了解说的形式。在片子中有画面模拟,有《话说长江》的画面,有历史资料的引用,这是《话说长江》中没有的。 三、内容上 两部片子的不同在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庐山独秀,重点在“秀”,整集内容都是围绕庐山的秀丽风光展开的;庐山说“庐”,重点在庐,庐,即房屋,院落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一集主要讲庐山上的建筑以及由这些建筑引申出来的人文,

【高中影视音乐鉴赏】《高中影视音乐鉴赏》校本课程(选修1)

《高中影视音乐鉴赏》校本课程(选修1) 一、课程说明 影视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统称,是一门综合艺术。影视文艺鉴赏,就是进行影视赏析,对影视作品的各元素构成(如画面、音乐、人物、剧情等)有较清楚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用评论、对比等方式阐述自己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得最绚丽、最璀璨夺目的,当属影视艺术。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极大的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娱乐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乃至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影视文艺对世界和人类的影响是立体型的、全方位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实际,着眼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学生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个人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影视文艺鉴赏知识、技巧和技能,在影视文艺鉴赏活动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影视文艺鉴赏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具有初步的文艺思辩能力和审美思想的高中生中开设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影视艺术的艺术元素极其丰富。它凭借音乐、造型、色彩、故事情节、光和影的综合活动去传达表现,让鉴赏主体感受领悟。影视文艺鉴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视觉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开设《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旨在学习影视文艺鉴赏的基本鉴赏知

识、技巧和技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和体验综合艺术的审美理想,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为选修课,需用10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0.5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外电影、电视以及影视节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客观把握影视艺术发展的世界共性和民族个性相统一的特点。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思辨的影视艺术鉴赏观。 2、学习影视作品分析要素,掌握影视作品内容元素和视听语言艺术,具备一定的影视鉴赏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影视鉴赏观,提升影视艺术鉴赏境界。 3、在影视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提高人文艺术修养。 4、发展独立鉴赏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影视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作品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5、注重个性化的鉴赏,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6、学习鉴赏中外影视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

《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25集风光文化记录片 解说:陈铎虹云 中央电视台风光文化记录片的最大手笔!里面很多镜头已成绝镜,空前绝后,以前没有人拍过这些镜头,而现在这些壮丽的景色也已经不复存在。绝对值得珍藏。 1983年播出的这部记录片不知道还由多少人记得,里面的主题曲《长江之歌》是中途向全国公开征集的,也很好听。 目录 第一回源远流长 第二回巨川之源 第三回金沙的江 第四回四川盆地 第五回岷江秀色 第六回成都漫步 第七回峨眉凌云 第八回从宜宾到重庆 第九回大足石刻 第十回川江两岸 第十一回壮丽的三峡 第十二回长江第一坝 第十三回荆江览古 第十四回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第十五回从武赤壁到文赤壁 第十六回庐山独秀 第十七回瓷都景德镇 第十八回佛教圣地九华山 第十九回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二十回古城南京 第二十一回历史名城扬州漫话 第二十二回镇江三山 第二十三回太湖平原 第二十四回黄浦江畔 第二十五回走向大海 片子当初在中央台播出的时候,我在上小学,当时是每集不落看全了的,今天的记忆中最鲜明的,倒还不是长江风光本身,而是男主持人陈铎的一头白发萧然,不疾不徐地侃侃而谈,那份从容淡定的风度,兼有诗人和学者的气质,简直儒雅得无以复加。那时候特别崇拜。另一个鲜明的印象,是那首主题歌,旋律舒缓而博大,很配得上长江这个主题。 关于长江的风光,我以为最好的游览方式,是坐江轮,而且是3天以上的真正长途客轮。因为家里亲戚的机缘,我小时候在上海和武汉、重庆之间曾来回过多次,那还是在看“话说长江”之前了,只是可惜从没有再进一步沿江上溯到重庆以上。小孩子的记忆和感想能有多少,只是模模糊糊地留下一个坐江轮很好玩的印象,尤其喜欢下到最低一

长江三峡导游词

长江三峡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风光秀丽的长江三峡旅游观光。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很荣幸可以和大家一同游览长江三峡,体验她的雄伟奇幻和幽深秀丽。途中若有什么问题或需要,请尽管提出来,我将尽力为大家解决。祝愿大家游得开心、玩得愉快! 有人说长江三峡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国画,描绘了山河的壮美,秀丽,多姿多彩;有人说长江三峡是一曲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交响乐,饱含了人世间绝美的音符;要我说长江三峡就是一首古老的长诗,讲述着古往今来无数动人的故事……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当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东到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也是长江三峡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登船从长江三峡的门户宜昌出发,逆流而上品味三峡的美景,追溯诗仙的足迹,感受三峡的独特魅力。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风光绮丽的西陵峡,它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的西边,故名西陵峡。西陵峡又分东西两段,中间被三峡大坝所分割。东段葛洲坝至三峡大坝之间的38公里长的区域,不受大坝蓄水影响,仍然保持着原始的三峡风貌;西陵峡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北宋欧阳修曾称赞“西陵山水佳”,陈毅元帅也留下了“西陵甲三峡,忘返兴犹稠”的诗篇。 西陵峡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且滩多水急。以前,三峡船夫世世代代都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船只只要经过这一代,便常发生“触礁船破碎,满江尸浮沉”的惨剧。“西陵峡中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就是西陵峡险滩的

森林的秘密 ——《森林之歌----容颜》赏析

森林的秘密 ——《森林之歌----容颜》赏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赏析,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中 国生态纪录片与其在法国发展的艺术角度上的区别于联系,论证了生态纪录片对 于国民的生态意识有巨大作用的观点,得出了中法之间的生态纪录片在艺术上有 着极大的区别,生态纪录片对于人们的生态意识有着强大的教化功能,促使人们 跟随生态纪录片的角度去保护生态的结论。 关键字:生态纪录片保护 一次奇妙的发现之旅:四年光阴,伴随着晨昏的交替,寒暑的更迭,探访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在熟稔的人类社会之外,在被忘却的自然世界,生命在欢唱。那人迹罕至的森林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与严酷,聆听最原始的歌声,记录生命的寂寞与灿烂、精彩与艰难、身前与身后,这是一个国家的森林版图,一个国家绿色的容颜。 作为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南到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每个不同的温度带,受水热和地区自身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森林植被景观。 从穿越北回归线到达海南尖峰岭:这里没有四季的区别,动物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雨季作准备。到四月的西南山地,亚热带阔叶落叶林中,春天的气息已经非常浓郁;森林居民们已经察觉到了水热的变化。接着是秦岭北坡玉兰花的花苞刚刚露出苗头——暖温带阔叶落叶林中的动物们还处于食物短缺期。最后雪花还在飞舞的长白山,中国东北寒温带的针阔混交林的草木还未曾苏醒。 《森林之歌》为观众展示了一幅绝妙的中国森林画卷,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不同温度带上的森林植被都呈现在观众眼前。 从冰原,到大漠,从海洋,到高山,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森林里的居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奇妙适应性,这让它们经历了比人类历史长得多的时间,依然生机勃勃。 这部总时长550分钟,花费4年完成的纪录片,是我国生态纪录片的杰出代表之一。 从纪录片的制作方面来看。 《森林之歌》是一部鸿篇巨制、大型的影片。这也是我国生态记录电影在

城市文化与影像表达——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的南京为例

2OO8.4 城市文化与影像表达 ——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的南京为例 在中国的城市文化版图中,南京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对这个城市的各种文字解读也不计其数。孙中山先生早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曾赞誉过南京的地理优势,他说:“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当然,在图像时代,对于南京的图像或影像表现也层出不穷。而这其中,我以为给我印象最深、也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这是两部跨越20多年时空摄制完成的大型电视记录片。无论“话说”还是“再说”,它们都具有某种内容上的姊妹性和风格上的史诗性,它们通过影像所呈现的内涵可谓极其丰厚,从大江之源写到黄浦江畔,地理、历史、文化、人生几乎无所不及、无奇不有。但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其中有关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讲述,特别是有关南京这个长江下游著名都市的影像表达。 如果对这两部“说长江”的影片加以细致考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传达理念上的差异,这就是《话说长江》重在展示“风景长江”,而《再说长江》则重在表现“人文长江”。此诚如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所言:“《话说长江》中更多的是注重了历史和人文景观,在那个巨变刚刚开始的年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而在《再说长江》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长江的变化首先是长江两岸人的变化。”①这样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对城市文化表达的差异。在此,我关心的是,两部记录片叙述了南京这个都市怎样的文化个性?它们在表现南京都市文化上又有着怎样的异同? 在《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古都”是南京影像表达的核心概念,但前者与后者的叙述重心不同。《话说长江》对南京的表达,侧重在对其“古都”历史的一般 ■王晖 性介绍,作品充分利用镜头这一影视特有的形象化的表现方式,将能够标示南京拥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历朝历代的代表性景观或建筑作出重点展示和解说,譬如石头城、六朝石雕、南唐舍利塔、明代城墙、城门、明故宫遗址、明孝陵、鼓楼、大钟亭、无梁殿、天王府遗存——西花园石舫、总统府、中山陵、梅园新村、雨花台、渡江胜利纪念碑等,让受众以点带面地感受南京曾经作为中国政治中心、-—长江流域唯一的十朝都会的厚重的历史遗存。以此呼应该片第20回的标题——“古城南京”中“古城”的深刻内涵。有意味的是,影片并未止于上述的历史景观或建筑的介绍,它又在结尾荡开一层,以“六代豪华,天国春秋,都化作了长江的滔滔流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语句,将视角拉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影片拍摄时的南京,用特写镜头描述了画家钱松岔、书法家林散之、科学家韦钰和运动员孙晋芳等当代南京名人的音容笑貌。意在表现“古都”的新生和历史的传承,以及“今胜昔”的进化观念。应该说,尽管《话说长江》的拍摄时间已经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开端期,但对南京城市文化的表达,其强调的仍然是古都演变中的政治、军事等元素,这无疑是以宏大的政治叙事和精英叙事为主体的传统历史叙事观的影像体现。 相隔20余年,《再说长江》仍然延续了《话说长江》对南京作为“古城”、“古都”的文化影像定位,“灯火石头城”是该片中南京专集的标题,其中的“石头城”正是南京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城墙,此题一出,“古都”之意便呼之欲出、不言自明。然而,与《话说长江》的叙事有所不同的是,《再说长江》并未重复其对南京历史遗迹的介绍,而是一方面“查漏补缺”——即补叙《话说长江》中未能重点展开或新建重建的能够代表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或景观,譬如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