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

本书呈现了一门为期12周的哲学入门课程,这门课旨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小编收集了哲学之树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一】面对《哲学之树》这样的书名,人们可能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了解一点哲学史知识的人,会立刻联想起笛卡尔的那棵树,觉得这样的书名有点陈旧,并无新意;不熟悉笛卡尔的人,可能会觉得将哲学和树扯在一起,多少有些伪浪漫主义的嫌疑。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逐渐被里面的段落所吸引,进而不知不觉读下去的时候,这棵哲学之树的形象便随之清晰起来,书名所带来的第一印象已被冲淡到近乎忘却。我觉得,就此书的内容、主旨而言,这的确是最为合适的一个书名,而这一书名所负载的哲学入门读物本身,绝不像其外在的目标那样简单,而是的确像一棵绿色植物那样富有生机。

从一个哲学教师的角度来讲,如何将哲学史以及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以富于启发的方式卓有成效地传达给初学者,是一个非常古老、但其困难未有稍减的难题。苏格拉底,这位西方哲学史上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也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教师;他以提问、追问的方式形成的思辨对话,既是他寻求真知的途径,也是他传播真知的方式。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

但它时常被忽略,被其他更为自大和远离谦卑的方式所淹没或代替。在我们国内,由于几十年里对马克思哲学的教条式理解和灌输,哲学讲堂和课本至今也很难完全去除那种枯燥的机械思维的习气,致使很多学生对哲学心生反感、敬而远之,而事实上他们完全有能力掌握一般的哲学知识和思考方法,并从中受益无穷。就这个现实问题而言,《哲学之树》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庞思奋博士出生在美国,在英国牛津大学读完哲学博士,之后便在香港浸会大学从教至今。他在1987—XX年十多年间,曾三十余次讲授“哲学入门”课程,此书便是在他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撰写成的教材性读物,曾经过四次修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这本中译本便是根据英文版第四版译出的。XX年庞思奋博士来内地旅行,我有幸见到他,我们就《哲学之树》和哲学教育谈了很多。他告诉我说他在西方大学所接受的哲学教育中,也有很多令人失望之处,大多数教授们往往只停留于告诉你某位哲学家怎么说以及相关研究者的看法,一切都是一些既成的知识,学生们需要的只是去接受或拒绝,根本没有机会体会到不同方式的思考所带来的乐趣,哲学显得尤其远离现实、毫无用处。学院里的这种经历正是促使他在日后的哲学授课中潜心钻研哲学传授之道的动力。他告诉我,讲授哲学入门课无数次,每次他都在进行新的实验,因为每次面对的都是不同的学生,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

不同的配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再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下也会萌发对哲学的兴趣,而且哲学思辨的能力是可以逐渐培养的。他说,不同的人接触哲学有不同的结果,而最大的差别在于:有的人止于将哲学当作一种工具,而有的人则达到以之为生存之道;前一种人居多,后一种人则是少数。庞教授说这也正是他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哲学,学会思考;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启发他们理解哲学的真谛,将它融入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后一个目标是一种境界,虽然是需要长期修炼才能领悟并付诸实践的,但正因为它困难而且重要,就更需要在入门课上将它树为第一位的东西,让初学者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样一个路标。

《哲学之树》正是记录了庞思奋博士这种哲学教学实验的精华,像一个样本那样展示了一个哲学教师为达到这两种目标而进行的智慧探索。它将哲学的主要问题分别纳入到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这样四个相关联的有机体中来探讨。这类似于笛卡尔方法的现代延伸,保留了形而上学在笛卡尔哲学之树中的树根位置,用笛卡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的遗产取代了作为树枝与树叶的物理学和科学。从这个结构中可以看到,在树根和树叶两端,保留的是西方哲学古老的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在现代以“存在主义”之名统摄的各种思想成果;而在树干和树枝部分,涉及了逻辑学、语言哲学以及科

学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颇具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哲学支脉。逻辑是连接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分支的通道,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被放在了其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而且以作者自己独创的“几何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有益于初学者的。

在以上的每一个部分中,作者精心安排了三个星期、九次课时的教学过程,每一周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在每一周的最后,列有供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及推荐的书目。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讲授方式,不仅打破了哲学史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接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同时,就认识到他们现代的对话者,同时也尝试着打破西方哲学为中心的思维角度,通过与东方哲学的横向比较产生新的思路。后一点在第二部分即逻辑学部分最为集中,作者以几何图解的方式诠释周易八卦的逻辑结构,让人感到很有启发和趣味。尽管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哲学入门书,但作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视角的局限并在合适的方向上加以突破,这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让人对庞思奋博士尤其心生敬意的是,他基本上做到了以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方法贯穿全书,在提出问题、发掘该问题的层层意味的同时,展现的不只是哲学史的相关知识,而是如何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以及对其他思考路径的启示和期待。导入哲学思辨的路途是切近生活的、看似轻

松愉快的,但每一步都不是随意跨越的,困难时隐时现,直至作者意识到已经超越了初学者所能接受的范围,才会适可而止。可以看出,作者所进行的这种教学实验是建立在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从书后所附的长长的专有名词释义表也可得见。

从出版社得知,此书在上市两个月内便实现了加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读者对这种引导方式的认可,也说明了中国读者对哲学的兴趣和对优秀的哲学入门读物的需要和期待。

哲学之树的读后感【二】庞思奋的《哲学之树》是很好的哲学入门之书,读罢感触良多,颇有觅得知音之感,其对于人生的领悟,做哲学的方法,主要哲学观点及讲课的方式都是鄙人神往之的。

人生领悟: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人生其实很其哲学观匹配,就是既要有宗教的信仰,又要有理想的存活,认识到人生的边界,既给信仰留出空间,又要于尘世生活。由于本文是哲学,而不是生活哲理,作者并没有对生活多谈,则是谈了跟哲学相关的死亡思索。人的根本困境来在于两处:存在的困境和不存在的焦虑。也就是人何以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意义与人终将死去以及人不知道何时会死的焦虑。作者并没有过多去论证,而是指出了拯救的道路,宗教信仰。作者认为如果人追求有限的目标,比如金钱,比如幸福,就算在

有生之年实现了最后也将不可避免地以空虚和无意义而告终,如果临死也没有实现那更是无意义的无意义。而倘若追求无限,以有生的人生追求无限的可能只能以卵击石。所以对于无限之事,只能信仰。虽然本人并不认同其解决有限无限的人生悖论的途径,但是对其领悟和论证还是相当佩服的。在此不谈个人的人生观。

做哲学的方法:作者两条原则是我极其认同的,其一,学哲学,或者接受哲学的训练,不是为了通过玄思获得一些奇异想法来与人不同,而是对平常事有自己的思考和洞察,有自己的坚守;更不是为了摆弄些专业的术语,写一些没人看的哲学杂志上学术文章,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能用一些专业术语,假把式吓唬人。其二,要从个人的意见上升到系统,对观点进行分析。作为人,多会有想法,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大多只是意见,没有进行思考,也就是所谓的”玄思“,就是自己主观一想,这个只是想法,并非哲学,哲学应该是在个人朴素的观点上不断的分析,解剖上升到一个经得住考验的体系。个人意见一戳即破,而哲学确实具有很强思辨的体系。做个类比,想法和哲学,就像砖头和建筑物。

主要观点:作者在此书中主要是以康德为蓝本谈哲学。而整本书的几点就在于区分了必然无知的事物和我们可能有知的事物。必然无知的事物,比如上帝,自由,可能有知

的事物,比如科学和具体学科。前者我们只能预定设准,靠信仰。后者我们可以运用理性去获取。也就是说作者和康德的观点一致。调和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既反对经验论极端怀疑主义,又对以往靠”玄思“的形而上学给予了否定。这个跟我的哲学观一脉相承,也是《论语》的很好注解。我的哲学主要研究方向可能就在于康德和《论语》。而这也是我的人生观。

讲课方式:这是我一直追求的讲课方式,不娇柔造作,也不死板。庞先生讲课内容丰富,有很多复杂的论证,其内容之广博丝毫不输给任何一部专著。同时其讲课又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哲学术语,像中国大陆”叫兽“一堆自己都理不清的哲学术语放在Ppt上乱点,没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庞先生的课其实就是康德注我,我注康德。有见解,有坚守,有思辨。这才是好的哲学。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 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苦难的历程读后感800字请关注苦难的历程读后感圈子。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

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50字优秀作文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50字 篇一: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读完《匆匆》这一课后,让我感到了时间的飞逝及作者对已逝日子无比的惋惜与无奈。 时间就是如此的飞逝,如此的无情。在不经意间,时光便会稍纵即逝,无法挽留。它来的匆匆,去的匆匆,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尽管你珍惜它也好,尽管你挥霍它也好,它永远也不会挽留一刻,永远不会回头。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吃饭、默默时,他就在我们不经意间来去匆匆。时光去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回过头去,我们已经虚度了4000多日子,从婴儿时代的牙牙学语,成长为了一个要迈入中学的少年,十几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我们叹息时,也是无用的。时光不会因为同情你而停下脚步,只有我们珍惜时光,不虚度年华,才会赢得未来。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那么,在我们去世的时候,也不会留有任何的遗憾和惋惜了。 在我们小学生时代,很多孩子还没有察觉到时间的匆匆,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总认为自己才十几岁,还有几十年的光阴等着我们,他们已经虚度了多少光阴,但他们还没有察觉到,难道你们不感到惋惜吗? 过去的日子我们的确是浪费了不少,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珍惜所给我们的一分一秒。我们不能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又赤裸裸的回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得不容易,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只有一次机会,既然来了,就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我们要在这世界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要知道:只有抓住今天,才能赢得明天,才能赢得未来! 篇二: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匆匆》一文,它使我明白了什么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写的,文中曾写道: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时间去了,便再也不会回来了。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关于时间的名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名言都在告诉我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的确,时间是宝贵的,不是用钱就能买到,即便花再多的钱,时间也不会多出一丝一毫。同时,时间又是易逝的,在不经意间,它便轻轻悄悄地离开,不再回来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在文中感叹他的时间流逝得太多,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已经过去的时间不如作者多,但也有四千多日子已经从我身边无声地流逝。我想挽回它,却又无法挽回,因为它已离开,一去不复返。于是,在我的懊恼中,在我的悔悟中,时间毫不留情地一天又一天地流走,甚至不曾向我告别。

《1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认识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让孩子们认识自己身体的外部器官,了解它们的重要性;知道它们的作用,进面产生保护它们的欲望。 教学准备: 课件、小人及卡片、学生每人一条红领巾。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真高兴认识你们大家,第一次见面老师想给大家表演个节目,我给大家变个魔术,好吗? 师:看老师这有好多碎纸片,现在我请你闭上眼睛男女生交替数数,男生数1、女生数2,男生再数3,一直数下去我不喊停不许睁眼睛偷看哟! 生:闭眼数数。 师:停。看老师变出了什么?你发现我这个魔术的秘密了吗?这个小人是怎么由碎纸片变出来的? 生:猜想魔术的秘密。 师:对了,这些碎纸片都是我们人体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身体。今天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身体------(出示课题)。 二、认识身体各个部位 师:大家来看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身

体的各个部位也都有自己的名字,你认识它们吗?能来给我们指一指吗? 生:到前面指认器官说名字、贴名签。 三、熟悉身体各个部位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都说对了,这些就是我们人体外部的一些器官。同学们都答对了,老师得奖励大家一下,我给大家唱首歌怎么样?那你可得听仔细了,听听老师的歌词里都提到了哪些人体的部位?(师唱《假如幸福的话》) 生:听唱。说一说歌中都提到了哪些人体部位。 师:你听得真仔细。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跳起来,老师唱歌词,你根据歌词里面提到的身体部位做动作,听懂了吗?看谁跳得美。生:跳舞。 师:同学们跳得太美了,下面老师再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吧,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相反的动作。 生:做游戏:相反的动作。 三、体验身体各部位的作用 师:好了,同学们,眼睛、耳朵、手和脚各个部位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大家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身体,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不信我们就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来完成单手系红领巾的小任务。 生:全班体验。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了缺少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会给我们的

史学研究专题“评王夫之思想”查检记

史学研究专题“评王夫之思想”查检记 为了要了解“评王夫之思想”这个史学研究专题的较全面的有关资料和至今人们对此专题的研究状况,为我研究和评价王夫之思想做准,我利用历史文献目录,索引工具书作了以下的查检。 一 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应尽量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因此我查检了以下两部工具书:(一)《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此书收词于传说中的原始时代,下讫1911年辛亥革命,共收词目67154条,通过姓氏笔画“王”,我查检到“王夫之”这一条目,获得了有关王夫之的生平事迹概况: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字而家,号董斋。明崇祯举人。清兵南下,曾于衡山举兵抵抗。失败后走桂林,任南明桂王行人司行人。既知事不可为,归衡阳,于石船山筑土窒,备尝艰辛,杜门著述,学者因称“船山先生”。学识渊博,思想深遂,自成体系。批判佛家、老庄的“万法唯心”、“有生于死”,以及程朱陆王的“理在气先”、“心外无物”。提出“虚空皆气”、“理在气中”、“天下唯器而已”、“无其器则无其道”,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气是一切变化的实体,规律不能离开客观事物本身而独立存在,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作用,指出客观现象不依赖认识而独立存在,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在感觉器官(形)、思维活动(神)与客观事物(物)相结合,才会有认识。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并且“静即含动,动不含静”,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又将这种运动变化的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肯定人类历史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一生著述宏厚,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鉴论》、《宋论》及《董斋诗文集》等,后人辑为〈〈船山遗书〉〉。 (二)我还查检了《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年第一版),发现没有《中国历史大辞典》来得好。 (三)《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谢巍编撰,中华书局,1982年第一版) 此书收录1983年之前全国各主要图书馆及文物保单位所庋中国历代人物年谱,兼收海外及私人所藏年谱,并钩辑历代文献所著之平谱。通过谱主姓名索引,我获得了十种关于王夫之年谱的资料。①刘毓崧《王船山先生年谱二卷》②罗正钧《王船山年谱》③王之春《王船山公年谱前编一卷后编一卷》④王永祥《船山年谱一卷》⑤张西堂《王船山年表》⑥刘茂华《王夫之学术思想系年》⑦湖南省博物馆《王船山年表》⑧湖南中山图书馆《王船山著作年表》⑨刘志坚《王夫之年表》⑩阙名编年谱,李世典绘图《王船山先生行迹图附年谱一卷》。 优点是收集比较全面,而且对所收年谱进行考证,便于读者参考、查访。不足之处在于此书只起到索引的作用,并没有所查找人物年谱的具体内容。 二 为了了解王夫之的著作及其流传状况,我查检了以下工具书: (一)《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哈佛燕家学社引得编纂处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此书目索引分为三册,把包括《汉书艺文志》等十五种书目和为清代禁毁书所编的五部书目合在一起,编成索引,通过书前的笔画索引查检到王夫之著述52种:如《王夫之语录》、《周易稗疏》、《周易内传》、《周易发例》、《周易大象解》、《周易外传》、《书经稗疏》、《尚书引义》、《诗经稗疏》、《诗广传》、《礼记章句》、《春秋左氏传博记》、《春秋左氏续传博记》、《春秋稗疏》、《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四书训义》、《读四书大全说》、《四书稗疏》、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12篇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一): 《水浒传》是一部十分经典的中国名着,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着。看到这本书我就想起了刘欢的好汉歌。梁山好汉他们个个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之不平,其好爽的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这本书中以超多的笔墨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一大群梁山英雄的形象。小说中智取生晨纲、大闹清风寨、倒拔垂杨柳等一系列故事情节都描述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在《水浒传》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宋江了。他被人称为及时雨宋江,是郓城县的一个小官史,为人好义疏财,并且十分孝顺父亲。因为他乐于帮忙穷困的人,所以各地方的人们,都景仰他的德望。他受了小人的陷害,蒙上了不白的冤罪,被判了死刑。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梁山伯的英雄赶来劫法场,把他救上山去。之后,宋江当了他们的首领,大破高太尉所率领的军队。 《水浒传》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透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好处。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完全通俗口音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 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洁,或夸张,或明快,都显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水浒传》是运用日常口语到达炉火纯青艺术境界的典范。 《水浒传》不仅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了彪炳文学史册! 水浒传读后感800字(二):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我的祖国,对自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我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资料。《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能够做

关于匆匆的读后感500字7篇

关于匆匆的读后感500字7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时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一段话。 我们没有想过自己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恐怕没有过。我们甚至还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长大,不再听妈妈的唠叨,不再受学校的管制,想玩电脑就玩电脑,想看电视就看电视,不再写作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幻想归幻想,现实的生活我们还是要面对的。 也许我们都想长大,但是等到长大的时候,却又想回到童年。如果问起家里的长辈,她们都会说:“人这一辈子过得很快,你还小,等你到了我这个岁数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有一天,当你失去一个亲人时,在心痛之余,你会对“时间匆匆”这个词有更深的了解。我在20xx年的时候,我的太爷爷过世了。太爷爷生前是一个庄重而慈祥的人,他写的一手好字,文章写得也不错,经常给报社写文章,文章也经常被刊登。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烟草公司,给儿女留下了一份家业,公司的所有人对太爷爷的评价都很不错。 在太爷爷过世之后,我经常不甘心地问妈妈:“人去世之后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唉—能有什么呀?”妈妈经常用叹息回答我。面对“死”这个字,很多人都很害怕,但,我却不怕,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自己将来也会有那么一天。

所以,珍惜时间,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给世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了: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八日的一篇脍炙人口的 散文——《匆匆》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给了我无尽的遐想和无数的启示。 《匆匆》这篇散文主要抒发作者对时间易逝的体验与感受。本 文以“匆匆”为题,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蕴含着浓烈的情味,潜隐着深刻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读了这篇散文,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文中,作者用了大量优美的语句和很多寓意深远,耐人回味的句子。如“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新奇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在时间的海洋里那么渺小,消逝得是那么快。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时光,转瞬而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同学们,珍惜时间吧!不要在虚度年华了!要知道昨天是一张 空头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今天才是唯一的现金! 最后,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首诗吧!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明末清初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杰出代表--王夫之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兴起于东北的满族贵族趁势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一批儒家士大夫认真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将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义理视为导致国运衰败的重要原因。明中叶后阳明学兴盛,促进了思想解放。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陆续来华,带来了早期的西方科学文化,使中国学者开阔了眼界。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理学进行深刻的批判,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哲学思想上具有唯物主义特色,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倾向,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许多别开生面的进步观点。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论性与习 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800字高中生作文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800字高中生作文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 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 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 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 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不过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 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 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以前煊赫一时;蜀,以前功成不居;吴,以前 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能够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 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 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 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

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 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 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 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 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 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篇二:《百万英镑》读后感】 这个暑期中,我读了《百万英镑》这本书,我懂得了虽然钱不是 万能的,但这钱却会让很多人对有钱人点头哈腰,他们为了这张英镑,拼命地拉拢故事的主人公——亨利亚当斯,为了这张英镑,从对亨利 傲慢无礼一下子转变为了对他点头哈腰,这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这个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无意中不小心漂泊到了伦敦,伦敦的两位 富翁兄弟打了一个赌。哥哥认为如果给他一张百万元的英镑,30天后 他会因为无法证明这些钱是自己的而饿死,而弟弟却认为他会活得很好。于是他们就把一张百万英镑给了亨利,自己两人出国旅游了30天。回来后得知亨利因为那张百万英镑被所有人追捧,想拉拢他,几乎所 有东西都让他免费买下。并因为这张英镑持续提升社会地位,最后到 了除王室外的地位公爵之位,还娶到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得到了三万 元的银行利息。又从兄弟那儿得到了很好的工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从中体会到了人们会为了钱拼命拉拢莫个人,对这个人点头哈腰,以及对他从各个方面都顺从和安排得事事到位,就仅仅为了钱。 对没钱的人高傲无礼,对有钱的人低声下气,老老实实。 这使我感到很愤怒,凡事都应该人人平等,而这些人却只看重钱,只要有钱人都会把他招待得很好,可遇到没钱的就会高傲无礼。这人 人平等的道理用到哪里去了?

关于朱自清散文《匆匆》读后感500字

关于朱自清散文《匆匆》读后感500字《匆匆》读后感500字读了朱自清的《匆匆》,让我思绪万千。《匆匆》让我明白了时间有多么珍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在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开的时候”。的确是这样的,太阳落下了,有在升起的时候。而我们手中的时间却一去不复返。对此,我深有体会。 有一次,快期末考试了,我的心还一直在玩上,根本没有好好复习,结果,一到考场上,我的脑袋就一片空白,就想着拼命答题。时间“嗖”的一下过去了,最后我才得了85分。我在心里暗暗自责:谁叫你不珍惜时间好好复习。考砸了吧。我就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珍惜时间的人,哪怕只有几分钟,他也会过得充实。而虚度时间的人,就算给他再多的时间,他也会浪费的。 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 上天是公平的,给每个人同样的时间,只是每个人用的不一样。有的人会用时间来学习,有的人会用时间来劳动,而有的人却虚度年华,让时间从她的手中白白流失。 浪费时间的人呀!快快睁开双眼,要不然,时间将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 《匆匆》读后感500字今天,我读了一篇散文,散文的

名字叫做《匆匆》。 它告诉我,时间一去不复返。是啊,每当我看到书桌上的两张照片时,都会有这种感觉。一张照片是我三岁时吃面条的美照,照片中的我眼神熠熠发光,脸蛋肥圆,下巴上占着绿色的面条里的菜叶,眼前一只蓝色翠边的花碗格外显眼;另外一张照片上显眼的还是那只相同的蓝色花碗,依然是我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面条,只是这时的我已经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一张干干净净的脸,微笑着。看着长大的自己,感觉时间过的真快啊!过去的时间真的不再回来了。哎!现在真想知道自己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真想知道像宝宝一样被妈妈抱起来是什么感觉!可是,这些时间都已经悄悄溜走了。 我在吃饭时,时间匆忙地逃走了。吃完饭,我去看电视,时间呀,悄无声息地飞走了。飞到了一个谁也找不见它的地方了啊! 时间啊,你能告诉我,你飞去哪里了?为什么你一去不复返呢? 时间不回答我,但我知道,我们不能让时间停止,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浪费时间,好好的利用时间。当我们做了这件事,就不要再去同时做别的事情,而且我们还要把所做的事情努力做好。这样,我们就能抓紧时间了。 让我们把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变成更有意义的吧! 《匆匆》读后感500字在暑假我读了一篇文章《匆匆》,

王夫之有什么名言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有什么名言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晚晴三大启蒙思想家。 王夫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在朝官员,他小时候开始是在兄长王介之教育下学习,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后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他的学问非常好,从小就喜欢读书,在十四岁的时候就考中秀才。 但是在中举的道路上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虽然人们都佩服他的学问,但是他却没有考中举人,直到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与他的兄长同时考中举人。 王夫之生活的年代正是崇祯年间,当时的时局比较混乱,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清朝军队也在关外虎视眈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以后曾将招王夫之和他的兄长一起前往为谋士,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去,而是躲避了。 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以后,王夫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甚至到了好几天不吃饭的地步。之后清朝军队进入中原,王夫之投身到了抗击清朝军队的事业中,但是最终还是被清朝军队消灭了。 之后王夫之回到家乡隐居,在这里他发誓不剃发,终其一生也没有剃发。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著述,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进行总结,写出了诸多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巨作,他的思想从此影响社会,最终在七十九岁那年完成了自己最后一部著作之后去世,时年七十九岁。 王夫之名言 王夫之作为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有很多著作流传后世。在这些著作中有很多名言名句,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他的名言名句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泛。

首先,是关于人性论的名言,王夫之说“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意思说人性并不是生下来就是终生注定了的,而是在这一生中逐渐发展变化而改变的,人的个性和各种习性都是在后天养成的,人性是可以主观养成的。 也正是他的这一论断,所以王夫之非常重视道德和习惯的养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严格要求改变原有的性情,这样也能印证自己的观点。 其次,是在教学方法的应用,王夫之说:“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意思就是说在对人的教育上,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来进行,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是尊重人性。这样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是符合的,可见他的远见卓识。 还有就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应该做到“父刚母柔,教养道合,故得上九克家之子”。意思是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亲应该保持刚严的本性,母亲保持宽柔的本性,这样才能教育出能够撑起家族的人才。 尤其是父亲的刚严是非常重要的,最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很大作用。而母亲的宽柔也不是溺爱放纵,而是要求母亲保持宽柔的本性,在孩子教育上要求他们改变已经形成的坏习惯。 王夫之的名言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些思想都值得我们研究和认真对待。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晚明时期伟大的思想教育家王夫之,在教育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当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阐述的就是学习和人性之间的关系。在封建时代,从秦朝到明朝,人们对于人性的论断总是在善恶这两方面纠缠,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总是在争论之中。 王夫之对于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先天之性就是人的眼耳口鼻这些器官,而后天之性就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和观念。所以在人的教育上,先天之性我们未能为力,但是在后天之性上是可以改变的。 其次,是在学与思的教育思想上的转变,王夫之认为人“生而知之”这种论述是十分错误的,没有人能天生就知道所有。同时在学和思上他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学习并不影响思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800字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800字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读得不多,记得在XX年吧,我在自学中山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中,第一次读到《受戒》一文,一口气我接连读了三遍,感觉只有两个字:纯美!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和尚庙--荸荠庵的零碎琐事,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平常之极。整篇文章没有深奥的人生哲理;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没有高大光辉的人物形象,却处处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清新隽永、悠远绵长! 和尚出家不是因为贫穷、走投无路才遁入空门,当和尚也要有关系、要有一定的门槛:“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还要认得字读过书”,当和尚还可以赚钱,经营产业、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说白了当和尚其实就是一种职业,而且是好职业! 没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没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三师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可以收租、放债”,“可以赌钱、可以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 然后,挑水,喂猪”。******乍一看来有点离经叛道,有违清规,却是世俗人情,人间烟火,饮食男女。和尚们过的是一种慵懒闲适的生活,与世无争,率性随意,自给自足,

不是世俗人家,胜似世俗人家! “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余笑话和尚的迂腐!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活脱脱的村野俗夫!这是真的吗?我想应该是真的,起码是存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 小和尚明子英俊聪明,好学多才,又纯朴老实。“得了半套《芥子园》,照着描,画得跟活的一样”。而小英子则是一个美丽、伶俐、敢爱敢恨的农村小姑娘,“一天叽叽喳喳地不停,像个喜鹊”。 不像情感小说中的男女主角,从头到尾爱得死去活来。故事中男女主角,对世事懵懂,却不无知!明子与小英子谈不上是恋人,最多是青梅竹马的邻居,孩童的纯真、两小无猜的玩伴,又蕴含着丝丝青春萌动的情愫,写小英子喜欢明子,“小英子爱采荸荠,拉了明子一起去,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而明子呢,“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一种朴素纯真、如诗如画的情感跃然纸上,令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叹!对于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选他当沙

《匆匆》读后感500字

《匆匆》读后感500字 《匆匆》读后感秦晋之 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朱自清《匆匆》里的一段话。是啊,燕子去了,会再来,树木枯了,会再青,花朵谢了,会再开,但是,我们的一人的一生却永远也不会再来,不会再有一模一样的一天,一小时,一分钟 在文中朱自清抒发了自己对过去的时间的留念与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的悲伤,这两点都向我们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在许多文献影视作品中,都有谈到时间的。比如《童年》那首歌里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有鲁迅先生的的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还有《功夫熊猫》里面龟大仙说的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and Today is a gift。(昨天是历史,明天是一个谜,而今天,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这都告诉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现在的时间,珍惜现在的时间,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逝去,但是我们可以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奇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上课认真听讲,做什么事都不磨蹭,还可以像刘墉所说的,做一件事的时候顺便把其他可以做的事做了,比如你做手工做累了想去喝水,去之前你好好想想一路上可以做些什么,比如说你去客厅倒水之后可以在回来的路上把你想要的工具之类的拿齐,可以处理好大大小小的事情之类的。这里头还有一个学问,比如说你如果在去客厅的时候把东西拿着这样你倒水回来就不方便了,不妨倒完水再拿东西。 总之,我们要好好把握时间,不要嫌时间不够,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会有的。 《匆匆》读后感林佳徐 阳光被乌云遮住了,但它早晚会散开的。我们的日子日复一日,匆匆复匆匆,一日又一日的光阴从我们的手上流走了。日历可以调整,但光阴似箭,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这个道理吧。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生命空虚呢?在日复一日的匆匆里,在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中,光阴无情地抛弃了我们。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摘要】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启蒙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十分庞杂,主要包含四方面:“以民为基”的政治思想,“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民富国强和反腐倡廉这两方面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政治思想;意义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世称“船山先生”。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读通鉴论》、《宋论》、《黄书》等,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反映在这些著作中。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十分庞杂。我们可以把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体系看成一棵树,他的政治思想的基础或者说是树干就是“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这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从这个根本思想出发,他又提出了许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1“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王夫之目睹明王朝封建统治者对民众实行重压政策最后葬身于农民起义风浪中的事实,认真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深地认识到民众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从维护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他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人君之当行仁义,自是体上天命我作军师之心,而尽君道以为民父母,是切身第一天职”。他认为,君民二者的关系,君主应该以民为根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者地位是否稳固的关键,作为君主应当推行仁义的君道,真正关心民众,体察民情,应该以此作为“第一天职”来看待。《读通鉴论》有一条“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为重”,这也是王夫之引用史实对民本思想的具体阐释。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以此被人称为“东方孟德斯鸠”。 2“均天下”的均平思想 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问题,为了更好的能做到“以民为基”,首先就应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明清之际,繁重的赋役和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是社会弊政的突出表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均天下的主张。他说:“聚者有余,有余者,不均也。聚以之于彼,则此不足,不足者,不均也……故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均天下”的核心是解决土地高度集中,聚者有余而贫者不足的矛盾,使凡有劳动能力者都有田可耕。他认为,土地不是王者的私有财产,土地是人们赖以生活养育的根本,“有其力者治其地”,不需要王者授予。王夫之认为,即使是君主也不能独自掌管天下的土地,天下土地不是君主一人的私产,应该由天下人平均占有。这也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传统观念的批驳。 3“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 强调民众的根基地位必然要涉及对君主的态度,王夫之从“一姓之私”与“天下之公”二者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他说:“一姓

文学作品读后感800字五篇

文学作品读后感800字五篇 文学作品读后感一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文学作品读后感二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稀奇古怪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主要讲述唐

匆匆读后感500字左右7篇

匆匆读后感500字左右7篇 这是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形容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走过。不论我们洗手也好,吃饭也好,还是学习或睡觉,时间都“滴滴嗒嗒”得从我们身边走过去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时间是公正无私的,他对什么人都一样,不会多给这个几秒,也不会少给那个几秒。谁想让时间过得快点,谁想让时间过的慢点,都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如何做时间的主人。 学习中,只有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做时间的奴隶。在学校,上课认真听讲,充分利用每节课35分钟的时间。放学后,认真完成作业,挤出时间看书,参加有益的活动。这样,就成了时间的主人。 去年暑假,爸爸出差了,妈妈要上班,我天天一个人在家,作完了作业,就练习画画。大家在外面玩得好开心啊,我真想马上跑出去玩。但是我想:放假了只知道玩,不就成了时间的奴隶了吗?所以我就低下头,继续埋头画画。 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匆匆》的理解:珍惜时间的人,哪怕只给他几分几秒,也会觉得有所收获,过得很充实;浪费时间的人,哪怕就是给他几十年,也会觉得一无所获,过得很空虚! 前不久,我们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其中:“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在的我们都娇生惯养,不会注意这些。早上的太阳公公上班时,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一日之计在于晨,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一下子便没了影子——从床边过去了。匆匆吃完午饭?不是的,我们从不放过一个精彩的节目,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饭碗一粒未动——中午又过去了,从饭碗前过去。下午应该要写作业?没有,“今天我和同学约好要去‘爬山’。”“今天我又很‘重要’的事情要出去。”……一个下午便又在玩耍时过去。晚上呢?“明天再做吧,明天比较有空,今天晚上玩会儿电脑……” 一天匆匆过去了,你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而明天却又将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时间过得飞快,是何等的匆忙,年少时无所事事,老当后悔万分。若是如此,我们还要来这世间有什么用呢? 在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后,我有了许多感悟,它是我受益匪浅……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不论怎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着一天了,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

一篇名著读后感800字

一篇名著读后感800字 范文一 《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的一部杰出作品。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序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了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是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缪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缪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所需的典型

场所,它可以是索缪,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缪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形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感染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一译阿巴贡--编者注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葛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整个家庭。 巴尔扎克的这部代表作,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塑造出葛朗台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据说,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