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扬州运河史话

第五章 扬州运河史话

第五章 扬州运河史话
第五章 扬州运河史话

第五章扬州运河史话

5.0扬州运河的概况和功能

单选题:1.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经过2000 多年的变化,在今天淮扬之间指的是:(A)

A.里运河

B.通扬运河

C.三阳河

判断题1.扬州运河邵伯以北至淮安,水面高出沿线城镇地面,是名副其实的悬河。(A)

判断题2.扬州境内运河因建成邵伯、施桥大型现代化船闸而成为梯级河道。(A)

5.1吴王夫差凿邗沟58

问答题

1.吴王夫差于哀公九年(前486年)秋天,在长江北岸属古邗国的地方筑城、开沟,把天然湖泊连接起来,引江水北上达淮河,用于向北运送士兵和粮食,你能说出所开的沟叫什么名字吗?请你说出它有哪几个天然湖泊联缀起来?

答:吴王夫差开的沟叫邗沟。它由广武湖、陆阳湖、樊良湖、博芝湖四个湖联缀而成。

5.2刘濞开通运盐河59

问答题1.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 年)封刘濞为吴王,当时的吴国地域多大、都城在哪里?

答:掌管东南三郡(东阳郡、豫章郡、会稽郡)53 县并以广陵(今扬州)为都。

问答题2.刘濞所开运盐河的起止地点?民间通称是什么?

答:运盐河,自茱萸湾(今湾头),经海陵(今泰州),至如皋蟠溪,又称“邗沟支道”,民间通称“吴王邗沟”。

5.3陈登开邗沟西道60

单选题1. 邗沟西道由谁主持开挖的?(B) A.陈瑄 B.陈登 C.陈凤翔

5.4邗沟西延仪征60

单选题1.欧阳埭筑在今天的哪条河上(C) A.龙河 B.乌塔沟 C.仪扬河

5.5谢安筑邵伯埭61

单选题1.邵伯埭是由谁主持兴筑的?(B) A.谢玄 B.谢安 C.谢灵运

5.6隋文帝开山阳渎61

单选题1. 山阳渎是由谁主持开挖的?(C) A.隋炀帝 B.隋恭帝 C.隋文帝

单选题2. 山阳渎指的就是今天的哪条河?(B) A.通扬运河 B.三阳河 C.芒稻河5.7杨广开邗沟西道62

单选题1.隋炀帝开邗沟,从淮安到哪里入江?(B)A.瓜洲 B.扬子津 C.十二圩

5.8齐浣开凿伊娄河62

单选题1. 伊娄河指的是今天的哪条运河?(C)A.邗江河 B.扬仪河 C.瓜洲运河

5.9王播开七里港河62

单选题1.唐代的扬州七里港河是谁主持开挖的?(A)A.王播 B.王廷瞻C.王兴元

5.10邗沟称运河之始63

问答题1.邗沟有运河这一名字始于何时?

答:北宋天禧四年(1020 年),发运使贾宗在扬州开挖运河,于是邗沟又多了一个运河称谓,相沿至今。

5.11日僧成寻笔下的扬州运河63

5.12乔惟岳改堰建闸64

单选题1.扬州运河上世界上最早船闸的雏形是谁创造的?(B)A.李溥 B.乔惟岳 C.张纶5.13明代仪征的水运枢纽64

单选题1. 明代成化年间由谁在今天的仪征运口兴建了里河口、响水、通济、罗泗四闸?(C)

A.陈瑄

B.单安仁

C.郭昇

问答题1. 明成祖迁都北京,漕运十分繁忙。仪征运口与瓜洲运口是如何分工的?

答:仪征运口与瓜洲运口并用,但也有明确分工:瓜洲只通过运输砖木的船只,湖、广、江西等处运粮船和两淮盐运船都从仪征入运、出江。

5.14陈瑄治运65

单选题1. 明代宣德年间,陈瑄重开了一条通江河道,使江南漕船从常州孟渎河过长江,经由此河,抵达湾头,它的河名叫什么?(C)

A.大桥河

B.北新河

C.白塔河

5.15明代黄河夺淮66

问答题1.淮河什么时候开始影响扬州的?万历年后“分黄导淮”,扬州运河如何成为“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洪水走廊?

答:明洪武黄河全面夺淮以后,正统二年(1437),黄淮泛涨,淮北、淮南大水,飘没房屋牲畜无数,远道堤闸有损毁,淮阴以下,始见淮患。到嘉靖时,邗沟再无宁日。

万历二十四年大举“分黄导淮”,在今洪泽湖大堤上建了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 3 座泄水闸,开辟北从今宝应泾河、高邮子婴沟穿运河经里下河入海,南开金湾河、芒稻河穿过运道入江,使扬州成为洪水走廊。

5.16明代运河贯通68

单选题1. 明代洪武年间宝应有位治运老人,人称“实施渠化第一”人,请问他的英名?(A)

A.柏丛桂

B.白昂

C.白英

问答题1.淮扬之间的运道为什么称为湖漕?

答:明初,淮扬之间的运道一直在管家、射阳、白马、范光、石臼、新开湖、甓社、武安、邵伯诸湖中行走,所以称为湖漕。

问答题2. 明代弘治初年高邮开了一条康济河,到万历时为什么重开康济河?扬州运河先后

开了哪几条月河?才使宝应到邵伯的运河全线贯通?

答:康济河的弱点,是西侧的老堤与康济河的西堤(时称中堤)之间有3 里之遥,中间有农田1.8 万亩,称为“圈子田”。万历三年(1575 年),黄、淮并涨、冲决高家堰,穿越康济河的3 座年久腐坏的木涵洞,洪水进入圈子田,成了“田湖”,康济河不复存在,所以重开康济河。万历年间先后开成康济河、弘济河、宝应月河、邵伯月河、界首月河,才使宝应到邵伯之间的运河全线贯通。

5.17靳辅堵闭清水潭决口70

1. 康熙年间由谁主持堵闭了高邮清水潭决口?具体负责施工的是谁?他们采用避深就浅的办法,结果比原先估计省银多少万两?清水潭决口因沉船过多,废弃旧名改河名叫什么新河?

答:由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堵闭了高邮清水潭决口。具体负责施工的是靳辅的幕僚陈潢。比原先估计的省银48万余两。清水潭决口堵闭后,废弃旧名改名永安新河。

答:扬州运河高邮城以南至江都有过南关坝、中坝、车逻坝、新坝、昭关坝五座归海坝。它的后果是“一夜飞符开五坝,朝来屋上已牵船。田舍漂沉已可哀,中流往往见残骸。”可见归海坝名为归海,实为归田。

5.18归江河道及归江十坝71

问答题1. 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康熙皇帝定下解除里下河水害之要筹的方略是什么?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乾隆皇帝以什么工程为“急工”,使清代扬州境内的淮河归江工程进入盛期?

答:康熙皇帝为解除里下河水害,定下“必须疏通入江之道”的方略。

乾隆皇帝南廵时确定“以归江工程为急工”,使清代扬州境内的淮河归江工程进入盛期。

2. 请问扬州境内归江河道的最后一条归江河道,是哪年开挖的?并请你说出三条归江河道的名称?

答:最后一条归江河道——瓦窑铺新河,是道光八年(1828年)开挖的。金湾、太平、凤凰就是归江河道中的三条。

3.扬州运河上归江坝是一个统名,到民国哪一年才叫做“归江十坝”?请你说出十坝中的五座坝的名称。新中国建立后,建成哪几座大型水闸?又是哪一年最后建成哪座闸,结束“归江十坝”长达155 年的历史?

答:清代称归江坝,到民国五年(1916 年)才有归江十坝的说法。拦江坝、东湾坝、西湾坝、金湾坝、凤凰坝就是归江坝中的五座。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建成万福、太平、金湾、芒稻、运盐等大型水闸,1974年最后建成金湾闸,从此结束归江十坝的历史。

4.归江坝是一项过渡性的落后的工程设施,请问嘉庆和民国年间有识之士各有怎样的建议与感叹?

答:清嘉庆十七年(1812)两江总督百龄、江南河道总督陈凤翔就有建闸、节省草坝启闭工料的建议。民国时有人感叹,论工程性质是落后的,因无巨资建闸,不得不“暂保其旧耳”即继续堵拆坝。

5.19高邮、邵伯铁犀镇水的由来74

问答题1. 扬州境内运河上有两具镇水铁犀,是何年、分别安置在哪里?主办的河道总督叫什么名字?监造官是谁?

答:康熙四十年(1701 年)分别在高邮马棚湾、江都邵伯更楼安置了两具镇水铁犀。主办的河道总督叫张鹏翮,监造官王国用。

5.20民国建邵伯、高邮船闸74

单选题1.民国年间建的邵伯船闸保持运河邵伯至淮阴之间航运水位不低于多少米?(B)

A.2.0 米

B.2.5 米

C.3.0 米。

5.21 80万大军拓宽运河75

问答题1.1956 年,实施里运河整治的具体情况怎样?

答:1956 年,实施里运河整治是由扬州专区副专员殷炳山带领12 万多人拓宽运河的。新筑新东堤自高邮四里铺至高邮镇国寺塔,长度26.5 公里。把运河河底展宽到45—70 米。

2.今日扬州运河,南自邵伯北至宝应的运河西堤及六圩新河当年施工的情况如何?

答:扬州运河南自邵伯,北至宝应的运河西堤是从1958 年10 月开始兴筑,至1961 年10 月全部完成。先后出动70 多万人。新开瓦窑铺至六圩新河道改道六圩入江,长度19.6 公里。宝应运河中埂是1982 年切除的,出动10 万人。

3.扬州运河经过拓宽整治后,有哪些功能?

答:(1)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2)参与排泄淮河洪水300 立方米每秒,兼抽里下河地区涝水500 立方米每秒。(3)西堤防洪能力达防御淮河行洪12000 立方米每秒、高邮湖设计洪水位9.5 米,成为里下河地区的可靠屏障。(4)成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不仅堤顶公路已达二级公路标准。通航能力由原来30—50吨木船,提高到能通航2—2000 吨级顶推船或2000 吨级机动驳船,2005 年里运河的货运量已逾亿吨。(5)新增自流灌溉农田140万亩等。

4.新中国建立初期,扬州境内的运河是什么状况?

答:新中国建立初期,扬州境内的运河是浅、狭、弯曲,涵闸坝隐患多,防洪、过水能力低,灌溉困难,航运不畅。枯水期有的水深不足1 米,分单双行驶,水深不一,甚至断航,不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要求。

5.22现代船闸拨地起78

问答题1.新中国建立后,扬州运河上建了几座大型船闸?通往里下河、高邮湖西、宝应湖西又建了哪些船闸?

答:扬州运河上大型船闸有施桥、邵伯各三座合计六座。通往里下河的有宝应船闸、高邮运东船闸、江都盐邵船闸。通往宝应湖西的有中港船闸。通往高邮湖西的有珠湖船闸。

5.23运河大桥林立78

问答题1. 民国年间,扬州运河有几座桥梁?新中国建立后,从宝应至六圩,扬州运河上建了多少座大桥?跨扬州运河有一座铁路桥,桥名叫什么?

答:民国年间,扬州运河上仅有通扬桥、大荣桥两座。新中国建立后,南自六圩北至宝应,先后建起了公路、铁路、灰管、人行跨运河大桥,有18 座之多。跨扬州运河的铁路桥叫宁启铁路运河大桥。

5.24扬州运河的心脏——江都抽水站79

单选题1. 江都抽水站现在最大的抽水能力是多少流量?(B)

A.400 个秒立方米荫

B.508 个秒立方米

C.450 个秒立方米。

判断题1. 江都抽水站共装有大型立式轴流泵机组33 台套,装机容量53000 千瓦,设计抽水能力为400 立方米每秒。(A)

问答题1.江都抽水站是怎样把抽上来的江水送进运河的?扬州沿运灌区因用江水灌溉,水稻单产翻了几倍?

答:江都抽水站从新通扬运河抽上来的江水,通过13.5公里长的高水河,送到邵伯,流入大运河。扬州沿运河一线农田全部用江水自流灌溉,水稻每亩均产600 余公斤,比建灌区前翻了4 倍多。

5.25举世矚目的南水北调81

单选题1. 南水北调宝应抽水站设计规模是:(A)

A.100 个立方米每秒

B.120 立方米每秒

C.200 立方米每秒。

判断题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完工后,长江水将源源不断北送,北京人将能喝上长江水,到那时,这个奇迹将载入中国史册。(B)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原来江苏南水北调的基础上向北延伸和扩大的。(A)

5.26得天独厚的沿运自流灌区82

问答题1. 解放初期扬州运河东岸农田灌溉水源十分艰难,江都站建成后,灌溉水源有了保障,民谣是怎样反映的?

答:解放初期,扬州运河东岸农田灌溉一直靠人力车水,老百姓车水插秧,那时,这一帯民谣说:家里不断的烧饭,路上不断的挑饭,车上不断的敲锣,打点麦子水上漂。江都抽水站建成后,老百姓唱道:穿布鞋,撑阳伞,要水一声喊,不要水关闸板。

5.27运河水旱灾害82

问答题1.民国20 年(1931)大水,扬州运河高邮挡军楼至江都六闸一带灾情怎样?

答:民国20 年大水,扬州运河西堤自高邮挡军楼至江都六闸一带溃决26 处,里下河平地水深2—3 米,死伤7.7 万人。洪水滞留长达4、5 个月之久。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1号 2017年12月29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遗产包括: (一)大运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 (二)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 (三)大运河附属遗存:富义仓等; (四)大运河相关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五)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目标考核。 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开发、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 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现在运河广场上人山人海,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便在运河广场上。运河广场是建在运河的东面,离开博物馆,穿过人群,便走到运河边,连接西岸是一座古桥——

京杭大运河历史变迁

大运河历史变迁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京杭运河的干流与支流 京杭大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公里,主要接受余杭泰山、石鸽、闲林及杭州城郊部分径流,经水网调节后,通过运河干线,分别注入太湖和黄浦江,还通过海盐长山闸往南,排入杭州湾。枯水时,水源由太湖补给。 1.京杭运河干流 京杭运河南端原起自艮山门,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后,起点为三堡船闸,经艮山门、中山北路桥、江涨桥、大关桥、拱宸桥、义桥、武林头至塘栖,由杭申甲线、杭申乙线出境。 杭申甲线。由塘栖向东经博陆镇东边出余杭县境,再经过桐乡县

崇福、嘉兴市向东北流入江苏省吴江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49.2l公里。杭申甲线为运河古道,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60吨级。 杭申乙线。由塘栖向北经邵家村进入德清县,通往上海及长江沿岸各城市。杭申乙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39.78公里,河道宽60―70米,通航高水位4.25米,低水位2.40米,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100吨级。 2.京杭运河支流 京杭运河干流以西的支流主要有沿山河、余杭塘河、西塘河、良渚港、中塘河、东塘河、郁宅港、獐山港等。 京杭运河干流以东的支流主要有中华桥港、鸭栏港、横泾港、康桥新河、新河(杭钢进水河)、瓜山桥港、登云桥港等。 大运河历史演变 从周至隋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其中自然遗产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第二是指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第三是指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而判断是否为自然遗产这一世界遗产的标准主要有四: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而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也就是说大运河符合了自然遗产的标准进而符合了世界遗产的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都知道,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首先,从大运河的修建来看,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20130119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 名城特色分析与保护内容 (3) 第三章 市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五章 市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第六章 名城重点保护区保护规划 (9) 第七章 历史城区整体保护规划 (11) 第八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17) 第九章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19) 第十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21) 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 (22)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实施时序 (23) 第十三章 附则 (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和延续扬州古城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化和补充。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中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10 (7)《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8 (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 (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 (11)《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0 (12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2012 (13)《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 (1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2012 (1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至宋)保护规划》,2010 (16)《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10~2030)》,2009 (17)《扬州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1 第四条规划原则 (一)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真实的物质实体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维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外形与设计、实体与材料、用途与功能以及背景环境的真实性。 (二)遵守历史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继承发扬地方的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历史城区的景观特征及周边环境关系,维护和发扬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空间格局特征,突显名城的传统文化特征和自然生态景观。 (三)促进人文资源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改善古城区的生活环境条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古城区的环境品质,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挖掘和研究扬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历史人文资源的积极保护、合理利用,促进扬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富义仓等大运河附属遗存,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相关遗产,以及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管理原则) 大运河遗产保护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别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保护要求) 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遗存的

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保护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作为大运河遗产专门保护管理部门,对大运河遗产实施统一保护和管理。 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第六条(职责分工)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港航、海事等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遗产通航水域的航道、港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水行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河道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绿化、旅游、农业、气象等行政管理部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是国务院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自汉代起,扬州便形成了“孳货盐田,铲利铜山”的繁盛景象;唐代的扬州,更是物富民殷,富甲天下,其“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恢宏气势,使扬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清代的扬州,已跻身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占全国财政税收四分之一的扬州盐业,“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淮左名都以其“枕江臂淮”的形胜,几度辉煌,几度鼎盛,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 一、运河文化 扬州是一座处处洋溢着水的风情的文化名城。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古邗沟,也孕育了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扬州。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此为中心;春秋古邗沟、隋代古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汇集。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扬州是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受古运河影响和恩泽最大的城市,从而也是最有资格向世人展示古运河文明的城市。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造就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带动了扬州经济、奠基了扬州文化。古运河是扬州城市最具文化积淀的构想符号之一。正因如此,扬州被确定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牵头城市。 二、盐商文化 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个被商人(主要来自徽州的客商)改变的城市。明清时期的扬州,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徽商相对于晋商,多了一点叫做“旨趣”的东西,正是这种“旨趣”,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盐商喜欢附庸风雅,养着大量的文人清客,于是出现了“扬州八怪”;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成就了扬州的饮食文化;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衍生出扬州的沐浴文化。 三、园林文化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扬州园林现存30处左右,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扬州园林寓秀于雄,园因景胜,景因园异,既俱北方之雄,又显南方之秀,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有个园、何园、瘦西湖。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

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 2006-7-9,17:53:48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起,南达,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天建、、、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伊士运河(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著名的水利专家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到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等地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淤疏浚已初见成效。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向东北,经射阳湖到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为了控制江南广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经临清至涿郡(今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到清江()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至(当时的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秦为胜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线路因政治中心的变化,由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逐步演变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运河),其功能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大运河主要沟通南北交通,原因是我国自然河流如长江干流呈东西流向,从而缺少南北大动脉,随着京沪铁路和沿海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的航运地位为不断下降,沿线城市如扬州、济宁不复惜日的繁华,走向衰落,今天的运河仍具有一定水运功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渠,重新发掘出其新价值,作为世界线形文化遗产,又促进沿线旅游业的繁荣,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宝贵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充满活力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隋运河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 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 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 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 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 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 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 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 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 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 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 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 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 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 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 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 可以直通船舶。扬州处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点, 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 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 繁荣的地区之一。

扬州文化古今

扬州古今文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 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 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 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 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 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 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 墨画,好不美妙! 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 何须等到三月。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 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 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 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 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 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 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 到她的踪影。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 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 文章太守。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 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 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 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 岁岁年年…… 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扬州人 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 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 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 化的向往之情。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 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 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人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历史 扬州东汉-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西汉-扬州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当地特色 扬州三把刀 扬州厨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把,小套6把。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京杭大运河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 各位游客,山是骨架,水为灵魂。有了流水才使得整个城市真正的活了起来。我们杭州也是个充满水的城市。归纳起来就有五点水。一点,京杭大运河,二点钱塘江,三点西湖、四点虎跑泉,五点西溪湿地。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就是杭州的第一点水——京杭大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 各位游客,如果说钱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西湖是我们杭州的“金名片”。大运河就是我们的对外联络通道。说起京杭大运河,就会想起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流淌着浓郁的文化,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米。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被称为江南运河,全长330公里,流经之处都是江南极富庶之地。 各位游客,京杭大运河名扬天下,杭州作为其南端意义重大。杭州因湖而名,因河而兴。但世事沧桑,运河航道经常出现淤塞的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沿岸居民的增多,运河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2001年,历时8年,总投资达9.4亿元的运河杭州段截污工程全面建成并开通运行。一句话概括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 在这些工程里,我想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06年正式对外开放的运河文化广场。广场占地占地面积5万2千平方米,广场投资达3亿元,创下了杭州的两个之最:1、最大的单体铜雕,铜雕上雕刻着隋阳帝下江南和历代对古运河有过贡献的人物及大记事。2、杭州单个建筑的地下规模之最,广场地下共三层建筑的5万平方米面积,有近400个停车泊位。 除此之外,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水上健身运动、水上游乐设施、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1.《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是_______。 A《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B《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 C《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公约》 D《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公约》 2.我国于_______年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3.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_______四类。 A文物 B建筑群 C遗址 D文化景观 4.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6月-7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_______,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A《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世界物质遗产名录》 C《世界遗产名录》 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_______负责评估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B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C世界遗产中心 D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6.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的目标是要保护其_______。 A完整性和美观性 B真实性和完整性 C延续性和可利用性 D完整性和延续性 7.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有____项。 A44 B45 C46 D47 8.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共有3处,下列_______不在此列。 A安徽黄山

B山西五台山 C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D杭州西湖 9.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_______,是我国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文物犯罪的规定》 C《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D《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10. 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_______。 A A.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利用有效管理 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 11.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_______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A第一个星期六 B第二个星期六 C第三个星期六 D第四个星期六 12. 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_______出土的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该图案中环绕太阳飞行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整体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A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B北京周口店遗址 C四川三星堆遗址 D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13._______与大运河同一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通往西亚和欧洲的著名商路。 A茶马古道 B丝绸之路 C唐蕃古道 D长城 14._______年11月14日,为有效保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予以施行。 A2003 B2004 C2005 D2006 15. 中国大运河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_______。 A京杭大运河 B隋唐大运河 C浙东大运河

扬州美食文化

扬州美食文化 旅游D14 140901327 沈丹云 我的家乡在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地处江苏省中部。自古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佳话,又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说到扬州,不得不提扬州的美食,当地盛行的菜系是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以其独具的风味特色,倾倒了海内外无数食客。淮扬菜是长江中下游(扬子江)、淮河中下游的代表风味。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 从文献记载中淮扬菜的闻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扬州的文化交流发展、鼎盛过程一样,历唐、清两个时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颠峰,借势于两代皇帝的频频南巡期间缕缕逗留淮安、扬州。到乾隆年间,淮扬菜系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 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淮扬菜是其一大结晶,也是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这一本质特征的一大体现。 回溯中国烹饪的历史长河,千古菜系,除了鲁、川、粤外,就是惟一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区域称谓的淮扬菜系,又称维扬菜系。 淮扬菜历史悠久,刀工精细,擅制江鲜等淡水产品及鸡、肉的菜品,富有特色,注重火功,擅长炖、焖、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咸甜适中,清淡适口。原料以鲜活为主,制作菜肴选料严格。 扬州地处江淮之间,“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蟹鸭冬有野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野味不断。所以,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这也为在烹法上擅长炖焖,调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质基础。淮扬菜几乎每道菜对原料都有严格选料要求,同时也让原料的特点在制作菜肴时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刀工精细,菜肴形态美观 四大菜系中,淮扬菜刀工最精细,一块2厘米厚的方干,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丝如发。冷菜制作、拼摆手法要求极高,精细的刀工,娴熟的拼摆,加上精当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扬菜如同精雕细凿的工艺品。 二.注重本味,清淡适口 淮扬菜既有南方菜的鲜、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浓特点,形成了自

扬州的宗教文化

扬州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在扬州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扬州至春秋开始筑城,如今已有2500年历史,深厚的历史使扬州成为一个通史式的历史文化长廊。总体上看,扬州的宗教文化资源是扬州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扬州历史文化内涵的必要构成要素。对扬州宗教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于建设发展扬州,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1.宗教略述 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是人类社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始宗教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现象不能解释,不能控制,甚至恐惧,便想出能够主宰一切的神。后来则越来越偏重于社会因素,至现在,科学与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宗教任然存在和发展。我国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多民族国家。除道教,民间宗教等本土宗教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先后在华夏大地安家落户。他们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宗派和学派,成为中国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扬州的宗教文化 扬州地区从东汉初年就出现了宗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宗教在扬州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留下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印记。宗教文化与扬州的地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丰富了扬州文化宝库。在宗教文学方面,由于佛教直接影响到文人的思想与生活,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方面产生了众多的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成果,充分显示了佛教对扬州文化的影响;在宗教艺术方面,扬州也是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呈现出“佛像制作精致,书法绘画精妙,雕刻技艺精湛,宗教音乐精美”的特点;在宗教建筑方面,扬州既有本土的道教宫观,又有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寺院、教堂,建筑风格多样,成为扬州建筑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扬州宗教教育、宗教饮食、宗教茶道等方面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2.1扬州宗教文学 2.1.1诗词 自《诗经》《楚辞》以来,人们就一直不断地创作诗词,反映生活,道出心声。那些骚人墨客,到了扬州,所见所闻,心有所动,定要“诗言志”,写出大量的诗词,真是车载斗量。唐代是扬州最鼎盛的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宗教也空前兴旺,可谓寺庙林立,僧人如云。当时的大明寺、禅智寺、开元寺、木兰寺、发云寺、后土庙等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因此,李白、高适、刘长卿、顾况、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温庭筠、皮日休等著名诗人,游历以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从有关书籍的不完全统计,唐代就有19人,写了53篇有关扬州宗教的诗歌(例见附录)。到了宋代,由于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赞颂蕃釐观名声大噪,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的场面。歌咏琼花的诗歌,如雪片般飞来。《扬州历代诗词》刊载的咏琼花的诗,仅宋代就有46家56首。秦观、贺铸、辛弃疾、刘克庄、张先等出色的词客,还用当时最流行的文学样式——词来歌咏琼花。清代“康乾盛世”是扬州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随着经济的繁荣,扬州城内外寺庙众多,出现了以天宁寺为首的八大名刹。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幸临扬州,提诗若干。康熙咏天宁寺4首,高旻寺3首,质量很高。而乾隆的诗作数量很多,具《重修扬州府志·巡幸》所载,乾隆的诗咏天宁寺16首、高旻寺22首、平山堂57首、观音山4首、法海寺4首、重宁寺1首、禅智寺3首等共计115首。一时近臣文士纷纷效仿,写的诗歌,连篇累牍,不计其数。

世界遗产申报书大运河

世界遗产申报书 ——大运河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旅游会管1201B 姓名:杨哲 学号:20 世界遗产申报书

遗产概况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申遗类型世界文化遗产 提名理由 公里的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马克思将其称之为“伟大的航道”。总长82公里的巴拿马运河,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上述两条河流,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人工水道。但与长达1794公里的中国京杭大运河相比,却在多个方面黯然失色。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9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量最大的一条运河。从春秋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为始点;进而是隋代的运河系统,历经元、明、清三阶段的进一步拓展,世界第一大运河初具雏形。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大运河纵贯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背负了古代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而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开凿的时间均比大运河要晚的多,这两条河流的开凿只是分别沟通了两个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极大的缩短了船只航行的距离,并且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控制殖民地而作为主要使用权。与大运河开凿的意义与价值有着云泥之别。 大运河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中“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及“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要求。并且大运河对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有多种文化元素的中国文化,对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推动作用,作为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周至隋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炀帝即位后,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再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河,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扬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宋两代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1282年动工开挖济州河,自今淮安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接济水。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在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淮安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 明清两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