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产阶层是造出来的吗

中产阶层是造出来的吗

中产阶层是造出来的吗
中产阶层是造出来的吗

中产阶层是“造”出来的吗?

邹农俭

2012-8-12 15:08:37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2010年6期第127~131页【内容提要】目前,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已经出现了一股人为“造”中产阶层的主张,并且正在将这种主张化为具体实践。中产阶层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演化规律,中产阶层的成长以及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人为制造一个特定社会阶层以及用行政推动的办法去造就某种形态的社会结构的做法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对实际工作是有害的。

【关键词】中产阶层/社会结构/方法论错误/社会分层

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6-0127-05

一、人为“造”中产阶层的主张

我们在分析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时发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度,社会结构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形态,也就是说所谓的“中产阶层”或曰“中间阶层”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上层和底层群体都是少数。如现在的美国,中产阶层已经占到总人口的80%,中产阶层成了“大众”的代名词。英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中产阶层的崛起同样是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至上个世纪末,中产阶层人数已经占到总人口的65%。作为发展中大国之一的印度,近年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改革的进程,中产阶层的人数大幅增加,目前已有两亿人加入进了中

产阶层的行列。可以肯定地说,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必然造就出一支中产阶层的队伍来,“橄榄型”社会结构确实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一大成就。如果工业化过程没有产生相应的中产阶层,那这样的现代化模式就要打上问号了。

而且,“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能够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因为社会中的多数人中产了,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收入稳定、生活有保障的,所以,人心思安定,社会结构内部矛盾钝化,上层、中层、下层人群之间有了缓冲地带,成为一个比较稳定、成熟的社会。而对照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形态还是所谓的“金字塔型”的,即上层群体是少数,中层群体规模不大,下层群体数量特别多。有专家形象地说,该壮大的还没有壮大起来,该缩小的没有小下来,上层与下层之间落差较大,占多数的下层群体劳动方式落后、生活艰难,不能成为社会模仿的对象,中产阶层的人数只占不到1/5,能量有限,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这样的社会结构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于是,我们得出结论:造就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意义特别重大。而我国现在正在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在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方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能够造出一个数量很大的中产阶层来,由“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转变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如果哪一天我们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也就标志着我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了。

这样也就有了人为“造”中产阶层的理论主张。请看如下这些说法:“合力打造中国中产”[1],“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是否强盛,关键要看中产阶层是否庞大,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尽早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产阶层的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也谈培育与壮大中产阶层”[3]。甚至将造就中产阶层的规划定得非常具体,每年要增加多少多少人、扩大多少多少比例,“以培育中产阶层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未来17年内,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培育中产阶层和建设较高标准、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壮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就是要在保持现有中等收入者19.07%比例数的基础上,按照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促进中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使中等收入者比例达到40%。最低收入和中等到偏下收入者由64.15%降低到40%。”[4]“有一个说法,美国的中产多,占总人口的80%,因此美国社会保持了比较长久的繁荣稳定。所以有人计算,若从现在开始,中国中产阶层人数每年增加1%,那么,到2020年左右,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就可以占总人口的38%。而这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平衡点,中国社会秩序就稳定了。”[5]

这些主张好像是在说,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是社会不稳定之源,我们现在正是坐在火山口上,待到庞大的中产阶层出现了,“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造出来了,一切就好了,就万事大吉了。“中产阶层将撑起中国的未来”[6],于是,就要人为地造就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来。

人为“造”中产阶层的主张,似乎从执政党的重要政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中找到了理论依据。殊不知,我党的这一重要政策指向,至少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其一,这三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表述,说明现阶段执政党对收入分配的基本态度是什么,而不宜将三句话中的某一句拿出来加以放大,对这一政策主张不应割裂地理解。其二,这一政策表述只是就收入而言的,现阶段应当强调共同富裕,使更多的人能够富裕起来,中等收入的人应当多起来,低收入的人数减少、收入水平提高,而不是说要“造”哪一个阶层。

笔者觉得现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已经形成了一股要人为地“造”出一个中产阶层的趋势,要强制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捏成“橄榄型”

的结构。这样一种人为地“造”,与我们这个国家的传统优势相结合,比如说:行政推动,从上到下加以组织,非常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一层一层的指标化考核,就有可能将事情办坏,甚至可能导致极为可怕的社会后果。因此,有必要对中产阶层的形成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对人为地造中产阶层的理论主张作深刻的反思。

二、国外中产阶层是怎样形成的

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产阶层占多数是个不争的事实,现代化的社会当然与所谓“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有必然的联系,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有充分的依据。但我们要问,“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庞大的中产阶层能否通过政策导向、行政手段人为地“造”出来?

让我们来看看国外中产阶层是怎样形成的。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随着17世纪一系列的革命、改良和18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一个以工商为业,经济力量雄厚的阶级得以成长起来,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但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均衡,少数贵族和大资产者占有大量社会财富,所以尽管在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中产阶层的数量和比重并没有显得十分突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产阶层的兴起才成为一个十分醒目的现象。这一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失业率很低,福利国家面貌逐渐形成,社会相对安定,产业结构的升级取得实质性成果,传统产业部门的煤矿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逐渐衰退,新兴的服务业等发展较快,同时,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68年时全部非体力工作者的比例为33.48%,1978年为37.35%,1986年是42.63%

[7],这期间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开始成为影响劳动者收入的重要因素,工资收入主要体现为教育收益和与劳动者就业的行业和部门有关,所以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中产阶层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中产阶层的人数规模开始萎缩,主要原因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在整个产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少数掌握高科技的专业人员从中产阶层中分离出来,获得了高额利润,这些人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财富分配和社会生活的上层、新贵。原来中产阶层中的一部分因跟不上知识、技术的更新换代而成为中产阶层的下层,甚至淘汰出中产阶层的行列。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引发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就使原来中产阶层中的一部分蓝领失去了依托的产业,收入迅速下降,甩出了中产阶层行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也是使中产阶层数量减少的一招,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中,大量就业人员被解雇,其中有一部分人因长期无法重新找到工作而退出了中产阶层之局。所以工业化造就、壮大了英国的中产阶层,信息化、全球化等因素又使中产阶层分化了。

美国是一个现代化非常成功的国家,自20世纪以来,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型国家到现代化国家的转变,现在进入到所谓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在美国,中产阶层的迅速崛起起自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跃居世界首位,工业生产的各个门类全面发展,以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也很快成长起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就业比较充分,劳动者的收入大幅增加,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也有了物质基础,国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992年人均国民收入23240美元,

人均个人可支配收入13886美元。家庭消费用于食物支出的份额下降了,而用于住房、汽车、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重大幅上升,1983年美国共有23000万人,注册的小汽车有1.3亿辆,也就是说不到两人就有一辆小汽车。住房方面,全美8391万户家庭,住房达9.352万所,平均每户占有一套房子还多。电冰箱、电视机在70年代就已普及。在中产阶层人数壮大的同时,中产阶层的构成也有所变化。19世纪初期,中产阶层的主体是所谓的农夫,这些人既从事农业,又经营农产品加工、包装、地产、棉花、商业,甚至铁路、金融。到了20世纪,美国的中产阶层则以依靠薪水生活,以知识和技术提供服务的白领人群为主。“现在美国中产阶层的主体是雇佣劳动者。在美国,现在构成白领阶层的主要是办公室职员、推销员、教师。美国中产阶层已从以资产为特征衍化为以职业为特征。从事运输、信息、市场营销、金融、贸易的白领阶层的扩大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在美国社会中专业和技术人员在1940年有390万人,到1964年上升到860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增长是劳动人口增长率的3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专业与技术人员人数自1950年以来已增长近300%,达到210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5。专业与技术人员将日益扩大而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中产阶层的主要构成。”[8]在美国,中产阶层就是普通大众的代名词,也就是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属于中产阶层的范畴。

印度与中国一样,是一个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在十余年的时间内,印度形成了一个两亿多人口的中产阶层群体,开始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化。印度中产阶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起自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在经济体制上由过去混合经济模式转向政府主导下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放宽对私营经济的控制和限制,减少对国有企业的保护,让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扩大进口,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80年代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到了90年代经济改革的力度更大,私营企业可以进入更加广泛

的领域,取消了大部分工业的许可证制度,改革公营企业,出售一部分公营企业的股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资进入印度,加速经济国际化、外贸自由化。经历这十余年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国际化、私有化改革,印度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印度重视高新技术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信息技术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特别是软件产业,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现在占全球市场的1/5多。此外,印度的卫星、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原子能发电技术、海洋勘探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在调整收入结构方面,主要是减轻个人税负,提高所得税免税额,减轻工薪人员的税收负担,享受额外的财富税免税优惠。印度十分重视教育亦很值得称道,到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列世界第一,1999年印度的教育支出占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这些做法使得经济快速发展,就业人口增加,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贫困人口,提高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水准。高新技术的较快发展,直接造就出一批技术型、知识型专业人员,中产阶层的人数大为增加。减轻个人税负,使得绝大多数人得到实惠。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大大提高了国民的教育水准。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印度造就出了一批人数较多、具有自身特质的中产阶层来。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一个国家中产阶层的形成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一是工业化、现代化是造就中产阶层的根本动力。只有工业化,才能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大量涌现,从而使相当多的人拥有充足的财富成为可能,社会的中产阶层化才有物质条件。二是经济结构的变革。经济结构的演化,多种形态经济结构的形成,高新技术的产生并普及,直接导致劳动者分工分业的充分展开,社会成员就业的普遍化,知识、技术直接服务社会并产生巨大的效益,白领阶层出现并形成规模才有依托的基础。三是中产阶层的生成有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只有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高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了,中产阶层才会脱颖而出。这其中,普遍性的就业、教育程度的整体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和普

及、社会福利扩大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庞大的中产阶层的造就、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历史过程的自然结果,是经济结构合理变革、社会结构良性变迁的必然归结。人们注意到了“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积极作用,但充其量我们只能在形成这种社会结构的“过程”上着点力。如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迅速“造”出一个中产阶层来,用行政推动的办法来“捏”出一个“橄榄型”的人群结构来,其结果恐怕将事与愿违,甚至会留下极大的后遗症。

三、“造”中产阶层的方法论错误

可见,中产阶层的形成伴随于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阶层的成长是这个国家现代化实践的写照。庞大的中产阶层的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自然结果。这个结果的形成,有着一系列相关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这个过程完成了,结果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而我们现在的一些理论主张和政策措施是把注意力放在直接造就这个结果上,希望这个结果早点出现,并运用多种方法强制性地来推出这个结果来。所谓的“造”中产阶层、运用行政力量来推动“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这个意思。

人为地造中产阶层为什么不行呢?这样做违背了什么方法论原则呢?人为地去造中产阶层在实践中将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呢?

第一,只追求社会结构结果的做法违背了事物演化的基本规律。“橄榄型”社会结构,或者说中产阶层占绝大多数的社会,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自然演化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出现,经历了非常丰富、十分曲折的过程,而我们现在将注意力放在追求这个结果上,却不去考虑实现这个结果的过程、支撑条件,这在方法论上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可行的。所以正确的方法论应当是,把握事物演化的基本规律,重视事物变化的过程、环节、步骤、次序,步骤把握住了、顺序对了、措施得力了、过程完成了,理想的结果就会水到渠成。而不是将目光盯在结果上,想尽办法去制造这个结果,最终扭曲了事物演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人为地造中产阶层是缘木求鱼的做法。现代中产阶层都有其产业基础,也就是说,中产阶层范畴包括的这些人是依附于一定产业的,他们是有职业的。职业是中产阶层的依托基础,一个庞大的特定群体、“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具体人群就业的表现形态。劳动者这张“皮”必须附在特定的“毛”上,现在我们强调要增加“毛”,可是“皮”在哪里呢?一个人数众多的中产阶层的形成,是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的写照,只有知识经济已经普及,知识、技术替代了劳动力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因素,庞大的中产阶层出现才有扎实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有个耦合关系,而且一般地经济结构的变动起着主导作用,如果过分强调社会结构的变革,而忽略了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会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断裂,就必然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如果说我们希望早日出现一个人数可观的中产阶层群体,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能尽早形成,那么就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中产阶层依托的这个基础上。扩大这个基础、强化这个基础,这样也许有些用处,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直接“造”一些人群上。通常我们所说的中产阶层包括了社会管理者、专业人员、技术人员、三资企业雇员,还有律师、分析师、咨询师、营养指导师等自由职业者,试问这些人是能随便增加的吗?如果我们人为地扩大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随意增加这些人的收入,那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是可以预料的。制造一个没有产业依托的、缺乏支撑条件的中产阶层必然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假如我们靠政策推动,硬是人为地造出了一个庞

大的中产阶层,那这个中产阶层也是不值得模仿的,它绝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反而会成为社会的累赘。原因就是合理的社会结构中的中产阶层应当是在公平的制度环境中成长、提炼出来的。

第三,人为地将“金字塔型”的结构捏成“橄榄型”的结构是一种想象。从形态上看,似乎金字塔式的结构扩大中间部位就能改变形态,向橄榄型的状态转变。好像一个泥塑的模型,用手就可以随意去捏的。实际上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也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改变金字塔式的结构,应当收缩底部,整体抬高底部才能起到作用。因为中间部位的人是从底部遴选出来的,中产阶层的后备军是普通大众。从实践上看,我们只有将注意力放在普通大众身上,扩大就业、增加多数人的收入、提高全体人的教育水平等举措才能从金字塔的底部中提炼出一批中产阶层的成员来。

第四,造就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的提法容易造成误解。被误解成是努力扩大现有中产阶层人群,提高现有中产阶层人员的待遇,使这些人莫明其妙地提高了社会地位,这样势必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搞乱社会成员之间应有的正常秩序,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关系。在当前,我们应当理顺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阶层、群体之间良好的利益协调关系,使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各就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些方面事关社会稳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第五,运用行政手段去造中产阶层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使得社会出现畸形化。比如,过分扩大公务员队伍,公务员随意提高待遇,既直接加大了行政成本,又使得社会认知出现了偏差,导致社会上过多的人纷纷想法挤当公务员。不少公务员岗位都要研究生学历,甚至要求有博士学位,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一般而言,创业者、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应当得到社会的推崇,是社会的楷模,

这样,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比尔·盖茨受人尊敬,因为他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改变了人类历史,他的精神激励人们更加发奋地去创业,这样的社会氛围是健康的。得诺贝尔奖的人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精神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驱使更多的人去为人类社会作贡献。而普通的公务员不应过度成为社会模仿的对象,社会各行各业,非常广阔的领域都需要众多优秀、杰出的人才去创业、去开拓、去作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既是能造就出千千万万优秀人才的社会,又是能驱使众多人才能在非常广阔的领域各显身手、大有作为的时代,而不是用某种制度设定诱使过多的优秀人才去千军万马上独木桥。还有人说,造就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似乎造中产阶层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大战略举措。这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小康社会的实现,必然会形成一个数量可观的中产阶层。而如果只去追求中产阶层造成了没有,到了那一天中产阶层的庞大队伍是有了,或许其背景未必就是小康社会了。

第六,关于社会政策重点的讨论。根据我国的国情,现在在政策主张上不是去着力培育出一个中产阶层的问题,而是应将战略重点放在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的需求上来。一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需的、基本的公共物品。如:尽可能扩大就业,让更多的人有业可就,增加多数人的收入,让更多的人得益。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水准,普及义务教育,努力增加对教育投入,使更多的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建立、健全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数以亿计社会成员的养老、医疗、卫生、工伤等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的低保制度,反贫困计划,及时的救灾制度,还有必要的社会福利制度。应当大大压缩行政成本,包括公务用车、公款吃喝等都有极大的压缩空间,省下来的钱用于以上这些方面。所以,社会政策的重点一是托底,逐渐抬高底部,使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二是为全体人提供必要的、基本的公共物品。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要人人吃饱饭、住上房、上好学,就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而不是将注意

力放在对一部分人的过分关照上。三是建立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创造平等竞争的氛围。比如在经济领域,只要贯彻市场经济原则,效率自然会提高,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是差距会扩大,市场会失灵,社会政策就应当重点放在对市场的矫正上,放在弥补市场的不足上。

【参考文献】

[1]郑国中.再看中国的中产阶层[J].百科知识,2003,(6).

[2]卷首语[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

[3]何新易,李上炸,彭克强.也谈培育与壮大中产阶层[J].经济论坛,2004,(13).

[4]张卫军,敏夫.以培育中产阶级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J].行政与法,2003,(10).

[5]彭晓芸,周晓虹.贫富分化伤害中国中产阶级[J].南都周刊,2007,(9).

[6]陈小雅.中产阶层将撑起中国的未来[J].经济月刊,2002,(3).

[7]常虹.英国、美国中产阶级形成规律及对我们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5,(5).

[8]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美国中产阶级[J].经济研究参考,2006,(89).^NU1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摘要】在中国,中产阶级正以每年新增数百万人的速度强势崛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中产阶级拥有比较多的机会创造和享受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创造“新生活方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等等形成了这个时代和新服务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从文化研究角度来了解在消费大潮下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活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行为文化生活社会交往 中产阶级英文叫“middle class”,可以直译成中间阶层,也就是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人群,他们工作忙碌,生活有压力,但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中产阶级支撑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其生活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一.消费行为 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被认为是有品味、有格调、有消费激情的消费“前卫”。作为消费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他们总是会以其独有的消费激情和为人瞩目的前卫角色,在社会发展与时尚兴替中执着地寻求自我表现与社会认同的空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竞赛者和表演者。而中国当代城市中产阶级是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代,他们许多人可能刚刚从艰难与困顿中走出来,在消费大潮下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新的时代与社会特征。从消费结构来看,中产阶级家庭正从传统的以衣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虽然饮食方面的消费在中产阶层家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其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特别其他消费内容如交往、休闲、轿车、住房等不断增加,家庭基本消费如衣食住行方面已经与原来简单的生存必需型消费拉开了距离,同时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明显增加;从消费支出分布情况来看,城市中产阶级已逐步摆脱低收入阶级的消费特征,他们的收入已完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用于满足发展需求的其他消费项目或投资。

2017年中国男性中产阶级消费市场分析报告

2017年中国男性中产阶级消费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中产阶级崛起 (5) 一、悄然改变的消费观念 (6) 二、前所未有的消费环境 (8) 三、海外比较:以日本为例 (11) 第二节男性中产:品味提升先行者 (13) 一、角色决定形象 (13) 二、深度决定爱好 (22) 第三节“他经济”之生活品味:提升正当时 (24) 一、人靠衣装:男装增长空间巨大 (24) 二、户外品牌拥抱科技 (28) 三、单反相机增添魅力 (30) 四、典雅男表彰显品位 (32) 五、酒类消费永恒主题 (34) 第四节他粉丝经济相关领域公司分析 (36) 一、高级男装 (36) 1.1摩登大道 (36) 二、户外运动 (36) 2.1三夫户外 (36) 三、珠宝首饰 (36) 3.1飞亚达A (36) 四、食品饮料 (37) 4.1张裕A (37)

图表目录 图表1:中产阶级定义维度 (5) 图表2:中产阶级规模 (5) 图表3:个性的诉求 (6) 图表4: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 (7) 图表5:大多数消费者通过网络了解商品信息 (8) 图表6:微信朋友圈推广 (8) 图表7:畅销男性杂志 (9) 图表8:媒体解析纸牌屋穿衣之道 (10) 图表9:导购网站网友原创 (10) 图表10:导购网站网友评论 (11) 图表11:日本1980 年以来消费结构变迁 (12) 图表12:日本酒类消费细分 (12) 图表13:年轻男性倾向于自己购买服装 (13) 图表14:低调、奢华的男士袖扣 (14) 图表15:袖扣收藏者皇甫江和他的收藏 (15) 图表16:男性护肤品的市场规模及预测 (16) 图表17:男性正在加入护肤的队伍 (16) 图表18:男性对待珠宝的态度分布 (17) 图表19:伊势丹男性专区专柜一览 (17) 图表20:伊势丹男性专区内景 (18) 图表21:婴幼儿《量子物理》课本风靡一时 (19) 图表22:朱清时、潘建伟院士推荐本书 (19) 图表23:暑期出游意向 (20) 图表24:认为男女在购车上存在差异的分布 (21) 图表25:户外运动男女比例 (21) 图表26:“京东出版”主打男性读者群 (22) 图表27:参加开源项目的男女差异 (23)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2001年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萧灼基说:10年后中国将有五类人能进入中产阶层,萧老的预言,给给向上爬的人打打气,给他一个大枣吃。本人想提三个问题:中国的新阶级、新权贵和新精英。 新阶级 故事一: 狗熊带兔子玩,上厕所时没带手纸,狗熊问,你怕脏吗?兔子说不怕,狗熊用兔子毛当手纸了。狗熊的块头那么大,兔子没法子只好拿自己的衣服给狗熊当"手纸"了。中产阶级象只兔子,跟富人玩好了就变成手纸,玩不好...... 中产阶级——难以界定,文学家形容他们象一块没有冻好的冰,艺术家编了一套老板丽人伪幸福的梦,经济学家说他们是中国稳定的核心,社会学家说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政治家怕他们长得太快胃口太大,行政官员吃拿卡要想捏死他,民工们恨不得宰了他,再来一次均贫富。 一提中产阶级,人人都特敏感,弄得我好生尴尬。不是我存心找不痛快。在我们这个貌似平等的社会中,一谈中产阶级,人们就老大不自在,心中暗想:我算老几?老大、老二、老三,还是个零蛋......有人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我是格格。我心说您甭提满清这一壶。路边的小饭馆变成了宫庭宴,电线杆上的小纸条儿变成宫庭秘方,街上的小妞也全都变成了格格。经济学家管这叫"预期紊乱"。关于中产阶级争议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企盼,象是学术界吐出一串好看的泡沫。人们不否认他的重要性,鲜有人进行分析、量化和实证。我一接这题就发觉不妙,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着力点。中产阶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方的园的还是三角的,他的政治理念、社会意识、生活预期全然不清楚。 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原本是个舶来品,欧洲是经过了300 年工业原始积累,再加上战后持续50 年的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才出现了中产阶级。解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有产者,改革20 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阶层,他们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办公司、投资、信贷、交易和纳税,在这一奇迹中,他们很有特色。所谓中产阶层,是以知识份子、职业专家为代表的主流精英的群体,有院士、研究员、教授、律师、医生、作家、专家、艺术家、自由职业者、高级职员等,包括文官、学人和企业家。他们成长周期才10年还很不成熟,我们缺乏训练有素的文官来操作民主,又缺少公益的学人来坚实公民社会基础,更缺乏讲信用的企业家来完善产权制度,从而使经济和民主同时陷入僵局。 早在1997 年刘吉曾说过,中国很有可能产生新阶级。中层消费者怎么形成的?大约是在1992 年后,要素市场(资本、信贷、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开放后,形成的所谓的"第四代富人"。大批政府、企事业机构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后,利用他们过去的资源和社会网络,中层才迅速扩大。据中国社科院历时10 年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民营中小企业家中干部下海的占31%。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过程中才形成了广大的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通过读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之后,使我对中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各阶级层次的划分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针对当时在革命中、在党内存在的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从各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将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及无产阶级五个层次。并且对各个阶级的性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找出它们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及它们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性质。准确回答了“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在这里边,毛泽东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它们既可以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员,也可能成为反革命成员;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阶级,他们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及大资产阶级剥削的程度不同,而对革命的热情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它们还是比较支持革命的;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道路中的领导力量。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为“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详细的总结。那就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也都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正确性。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性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它们层次的明确划分,才使中国在最初的革命道路中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悲苦命运。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

中产阶级最新十大标准出炉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或家庭才算中产?中产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小融整理了10个中产阶级的标准给大家作为参考,一起来看看你符合几个吧。 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 提到中产,收入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产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最新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级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 小融默默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工资卡,呵呵,我岂止是拖了后腿啊,我连中产的裤衩子都拖掉了…

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 除了稳定的收入,要想挤进中产阶级的队伍,平时你的流动资产要有百万级别的流动资产。调查显示,自认自己是成功的中产阶级的被调查者中,流动资产达到人民币1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流动资产达不到150万,呵呵,对不起,那你不是一个成功的中产阶级。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提到中产,多数人首先都会想到三大件:票子、房子和车子。除了钱,中产阶级还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还在还房贷、车贷的统统out.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除了经济收入、房子车子这些硬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阶级的判定标准。比如有一流高校毕业、海外留学、EMBA(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等高大上的教育背景,或者成为某个公司的CEO、做知名企业家、当名牌大学的博导、某领域的权威专业人士等金光闪闪的经历。 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中国内地中产阶级把健康列为首要人生目标。当然,中产阶级平时必须是很注重运动的,每个人至少有一张健身卡或者高夫球俱乐部会员卡,还要常常展示骑马、潜水、登山、滑雪等一类高逼格运动的特长,不得不说爱运动绝对是当下中产阶级的重要标签之一。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社会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7716424.html,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社会影响 作者:温铁军 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2期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韩国《中央日报》认为,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购买力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该阶层政治意识也将随之提高。 那么,中国是否真正存在中产阶级,中国中产阶级又将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两个维度剖析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中产阶级崛起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使得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变化。相应的,许多与中产阶级崛起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但这个阶段的许多基本特点,仍在总体上与全世界中产阶级人口最多的国家相似——社会阶级组织不成熟、相对比较容易偏激或激进、政治利益分散、摇摆性大等。 (一)中国与西方在中产阶级形成及其社会结构变化方面的不同 中国正在大规模接受外部制造业,一方面是劳工群体总量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是同时出现了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大规模的但却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稳定状态——中国的金字塔结构正在巩固。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相应地也产生了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虽然经济危机后迫切要求加快城市化以提高国内资本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但城市化带来的中产阶级崛起又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新的政治矛盾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中国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在某些领域已经不能满足新兴中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 中产阶级在政治上本来应该有倾向于市民社会的诉求,但后来逐渐趋向于保守,容易与执政党利益一致——越是“中产”的群体越希望社会稳定。然而中国的中产阶级一方面范围跨度较大、职业众多,没有形成像大资产阶级或者少数富裕阶级那样清楚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他们难以跟统治阶级从中直接获取垄断资本收益的体系形成自然的利益结合,也无法对政策决策直接施加影响。所以,在国家垄断条件下的“亲资本”的政策体系中,不能够得到与垄断资本明显一致的制度收益。

民国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民国时期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过程因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步履维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中产阶级?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定义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这个定义看似严谨,其实过分宽泛。在本文中,我考虑符合下列条件的人群为中产阶级: 1、居住在城市。 2、受过基础的教育。 3、如果在农村拥有地产,则地产收入不能维持其生活水平。 4、如果拥有自己的工商资产,其固定资产(指经营事业所使用的房屋)不得超过2处。 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中产阶级所从事的职业有: 1、政府及工商事业的中高级雇员 2、文教事业从业者 资料选取 主要选取各个工业发达城市的资料,兼顾其他重要城市。 研究时间分段 1、1912-1937,即民国成立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 2、1937-1945,抗战期间沦陷区、国统区。 3、1945-1949,内战期间。 具体分析 1、1912-1937 实际上,这一段时间要分成两段来看,在一战结束前与一战结束后,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如果说在1919年以前,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而无暇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竞争而使民族资产阶级有一个黄金时代,而促使中产阶级购买力逐步提高的话,那么,在一战之后,这种趋势无疑是消极的。中产阶级的购买力随着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而停滞甚至跌落。 但是这个时间段里,必须承认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相当富足。 在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而工资方面,《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反映出相对较接近底层的中产阶级的状况,他们作为办事员、邮差实际工资与以上数据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拖欠工资在这一段时间里并不少见,

中产阶级消费行为分析

1.对外国品牌与文化的崇尚,品牌与模式的身份区隔作用不断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上一直不容易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常常处于既崇外又厌外一种复杂矛盾的文化情结中。骨子里许多人对外来商品、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种根深蒂固的膜拜,但在行为中,尤其是某些阶段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极端的厌恶与轻蔑,文革时期是一种极端。开放后的中国又走向另一种崇外的极端,人们对外来商品、文化与生活方式普遍有很强的认可心理。‘洋货象征着购买力、地位、品位以及时髦;洋消费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倾向’(陈昕;2004)。在这其中,中产阶级又是社会上外国商品与消费文化接受力最强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目前都属于两种文化、双重观念的混合体。更倾向选择外国的品牌和西方的生活方式,这也构成他们的地位商品象征。通过对不同品牌、生活方式的消费选择展示他们的阶层地位。正如波得里亚所言,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已不仅仅是消费物品本身具有的内涵,而是消费物品所代表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诸如富贵、浪漫、时髦、前卫、归属感等象征衍生价值就像异灵附身于商品上,散发出身份符号的魅力魅惑着消费者。 2、消费主义的影响日益加深,生活的实际需要正让步于消费欲望。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以实际需要为消费核心的模式已逐渐被以消费欲望为核心的模式取代。消费品的功能性在衰退而让位于时尚。而这也正是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即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追求被制造出来和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如前所述,中产阶级是中国消费时尚的积极推动者。已经过了温饱阶段的这个阶层,在时尚、品位、浪漫、富贵等一系列攻势的诱惑下,‘欲购情结’膨胀,不断地追求模仿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仅超出实际需要,往往还超出了实际的经济能力。 3、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 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是一门学问。如同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一个学习消费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培训过程”(1998,第81页)。布迪厄的研究也显示品位偏好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影响力(1984)。然而中国前30年‘只有生活,没有消费’的经历,使中国新生中产阶级的品位偏好缺乏继承背景,他们必须在成长中学习消费,形成新的消费理念。这种新消费理念脱胎于传统中国消费文化,衍生于目前的制度环境又深受现代消费文化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影响,这就注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中国传统的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观念正在被适度奢侈、适度透支理念取代,但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和现行制度体系下,它又不同于西方的零储蓄、大比例透支的消费观;传统的收敛、中庸观念正在被张扬、个性风格取代,但与西方的开放、标新立异的观念又有区别。这是一种与传统观念差异较大,但又不同于西方消费理念的新消费文化意识。多种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集聚,这其中存在一个引导、吸收、扬弃的问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刘欣 2012-8-23 9:14:40 来源:《社会学研究》(京)2007年6期第1~14页 【作者简介】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阶层结构/中产阶层/阶层地位/阶层认同 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有关研究在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同时,在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用什么样的指标划分出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些问题上,分歧颇大。由此一来,不同的研究者估算出的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也相去甚远。如何据中国的现实来界定中产阶层,仍是一个需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将中产阶层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界定,视中产阶层地位为居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以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确切含义,进而提出一个适用于中国城市阶层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将以“2003年中国综合调查”(CGSS2003)①的资料为主要依据,用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来呈现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以及中产阶层的比重,并从收入、住房、阶层地位认同等几个方面来检验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的有效性。 一、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第七章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 世界经济的影响 鲍达民 环球董事总经理, 麦肯锡公司

2 当 前,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的速度和规模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深刻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 着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推动着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拥有强大消费力的新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2012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 城市的快速膨胀造成多重压力,包括交通 拥堵、空气污染以及清洁水和居住面积的长期 性短缺。中国需要治理这些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增长,回应新兴中产阶层的需求及愿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将同时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为美国带来难以限量的商业机遇。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将高达3.4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总GDP的24%。 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2%;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或将增至63%。从目前到2022年,中国将新增 1.7亿城市人口, 城市人均收入差不多是农村人口的3倍。城市中产阶层的壮大哺育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相应地,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因为城市化得到了提升。城市化既带来了如基础设施大发展等“硬件” 益处,也带来了诸多“软件”好处,如教育、医疗、 个人金融服务的改善。对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但政府所做的那些能够真正释放日益庞大的中产阶层经济潜 力的软性投资,却较少得到重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不到1.5亿的中国摘要 中产阶层力量正重塑着中国 直至2000年,中国的城市中还只有4%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1。 截至2012年,这一比例窜升至 68%。预计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将增至 6.3亿—占城市家庭总量的76%, 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一个中产阶层主导的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是中国中产阶层快速崛起的关键原因。其发展和扩张几乎都发生在城市—今后也将如此。 如今的中国,城市人口占1 根据我们的定义,中产阶层的家庭可支配收入 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 之间。在购买力同等情况下,相当于在意大利和巴西的平均收入区间之 间。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的花费小于50%,而且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 惯有别于其他阶层。 “不言而喻,最好的政体是由中产阶层的公民组成的。凡中产阶层数量充足的城邦,往往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6年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 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人口组成的变动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在中国城市地区掀起一波消费高潮。 2006年4月?Diana Farrell、Ulrich A. Gersch and Elizabeth Stephenson 本文包括: 图表1: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上升 图表2:收入的上升将造就底大的城市中产阶层群体 图表3:中国最大的消费品类是食品 图表4:除食品消费外的其他类别的消费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作者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很多跨国企业已将服务重点放在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客户服务上。当这些富裕的城市客户是唯一的拥有可观的可支配收入1的消费者时,这种“取其精华”的战略确实能够奏效。 但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个规模大得多、构成复杂得多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就是中国的城市中产阶层,他们的购买力2将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参见附文:“关于本项研究”)。虽然一些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这个新阶层,但还有很多公司尚未拓宽思路,因而可能错失良机。 不难理解中国城市富裕细分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个消费群体尽管人数仅占城市总人口的1%,但年收入超过10万人民币3(约合12,500美元),且持有5,000亿人民币的资金(几乎占到城市可支配收入的10%4)。他们对全球奢侈品牌有着无穷的渴望,这使得很多在中国的公司可以在不改变产品和业务系统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由于该细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于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和寻求稳定收入来源的公司来说,为他们提供服务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帄的提高,企业如果将重点都放在城市富裕消费者身上,可能会错失巨变带来的机遇。未来的20年后,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提高收入而迁移到中国的城市。尽管这些工薪消费者先前是中国贫穷的一群人,但他们的收入将稳步提高,成为一个新的底大的中产阶层。 尽管奢侈品厂商仅为最富裕的家庭提供服务,但其他类型的公司,尤其是大众消费品的制造商,通过将业务范围涵盖到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将获得丰厚的利润。未来的中产阶层消费者正是今天的城市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很多城市里,目前仍然相对贫穷)。为这一消费群体服务,企业需要大大改变战略。有远见的公司(如可口可乐和宝洁)已经开始建立针对这一消费群体的业务模式,从他们身上获得利润。 未来的中产阶层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将使数亿户家庭摆脱贫困的命运。目前,中国77%的城市家庭的年收入少于2.5万元;根据我们的估计,到2025年,仅有10%的城市家庭年收入将少于2.5万元(图1)。届时,中国的城市家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每年的消费能力高达20万亿人民币5。这几乎相当于目前日本的家庭消费总量6。而且这些估计值是根据目前严格管理的汇率水帄得出的,很大程度上低估了中国未来的消费购买力7。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爱你2460929546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现在国内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无论是称谓的确定,还是群体的界定,都还有很多争议。作为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您如何理解中产阶层?在中国,什么人是中产阶层呢? 李强: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它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我们讲阶级的时候,都是有属性的,有明确界限。唯独中产阶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从收入上说,假定你月收入5000元到2万元,就是中等收入者。那4999就差一块钱是不是?这是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反过来,正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我觉得是协调社会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说大多数人都是中产阶层,那这个社会不是很和谐吗?可惜在中国,能够说自己是中产阶层的人还很少。就是说主观调查和客观调查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人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对于中产阶层,我认为有三个指标:收入、职业、教育。中产阶层的收入在社会中处于比较中间的位置,但是具体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要考虑区域差异,因为北京跟贵州的生活水平差异是很大的,你在这个地方算中产,在那个地方

可能就不是。 因此,我们加入职业的指标,一般有四类职业:中层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商业经营者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三个指标就是教育。中产阶层一般受过较好的教育。 日报:我采访中也发现很多人明明收入和职业都符合中产的标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这是为什么呢? 李强:现在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中产阶层往往压力比较大,他并没有很强的幸福感,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他们其实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大,对经济变动很敏感,我称他们为“敏感的中产”。敏感的中产在遭遇到伤害或利益受损后,会变成“愤怒的中产”。这是应该值得社会关注的。 而且中产不幸福也说明中国的中产是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中产,它的阶层构成是不完全的,因为整个社会结构不是完善的。本来中产应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较容易幸福,但现在许多中产往上看就看到许多一夜暴富阶层,他的心理会有极大的不平衡。 日报:中产阶层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就是因为他们一般有着统一而稳定的价值观。中国现在拥有的是一群分裂的中产,还能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吗? 李强: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培育中产阶层。一个社会的中产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我们这个转型过程中,中产是不完全

中国中产阶级浅析

中国中产阶级特征分析 朱周阳 市场营销091 09800150 前言:近几年有一个在海内外被热烈讨论的话题:即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壮大,这个庞大的新兴阶级将推动中国的民主化。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划分中产阶级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 概念 中产阶级(英文:middle class)是一种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指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此词常用于专业人士、学者、知识份子,或大企业、公营机构、政府部门的中级管理层,或中小型企业东主,中学、小学、幼稚园校长、教师、社工和护士等。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有时也被戏称“夹心阶层”,意即他们既不如上层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相对大的社会福利保障,夹在中间。 在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级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界定标准 中产阶级的界定因素随各国有所分别,但是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三个,一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二是职业,三是文化程度。多数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都倾向于把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首要标准。例如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多数可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而拥有自置物业及私家车,亦是中产阶级的象征:而在香港,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的界定,收入并不能够成为被强调的起点。吕大乐说“这(收入)不是一个太有用的分类”。“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你的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吕大乐界定中的香港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按职业群体划分,同时强调“他们是成功透过教育渠道和凭着学历文凭而晋身。” 中国中产阶级现况 中产阶级的界定:目前在我国,一般而言,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 的“中产阶级”,往往就是与“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甚至也有人提出中产阶级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这些新兴中产阶级并不是用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地理位置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而且年龄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3 0岁以下的人一般是独生子女,而且受到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爱。而那些3 0岁以上的人一般经历过困难时期,家里可能都有兄弟姐妹需要接济。以生产高档手表而著名的宇舶公司总裁让-克洛德·比韦说:“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中国,而是十几个中国。这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需求。”而从有关访谈中所获得的材料看,调查对象一般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包括有这样几类

我国现阶段阶级状况分析

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状况分析 阶级概念一词并不存在任何单一的、正确的定义,对于它也没有任何正确的测量。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事业中指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一种试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1919年出版的《伟大的创举》中就曾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赎回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从这些经典作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关系在阶级的划分中的重要性。 对于单独的个人之所以组合成阶级,只是因为她们要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抗某一另外阶级。在其他方面,她们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阶级对于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为她们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决定的。阶级决定她们的生产状况,同时也决定她们的个人命运,使她们受到支配。 关键词: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关系生产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各社会界均还没有一致看法。 社会阶级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 早期,毛主席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关于我国的社会阶级的分析。以他看来,社会可分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的分变演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不再是能单纯的可以用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来简单的划分了。

中产阶级消费分析

中产阶级掌握汽车住房话语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中产阶层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在我国迅速崛起。去年全国约有5000万人步入中产阶层行列。中产阶层的形成,是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菱型转变的重要因素。 作为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作为富豪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中间层,中产阶层是社会消费模式的引导者。可以说,'中产'现在已成为继'温饱'、'小康'之后,又一个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标准。 到2010年将有1.7亿人步入中产阶层行列。中产阶层对住房、汽车、旅游和教育的需求,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随着中产阶层力量的壮大,该阶层对市场消费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创造了规模巨大的市场购买力,促进了我国中高档住宅、汽车等新兴消费品的升级换代。 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阶层的变动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兴起和壮大,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我国中产阶层不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转型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各大城市中的中产阶层迅速崛起。中产阶层群

体的壮大,对于引导社会消费潮流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新兴消费品的升级换代,从而带动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对住房、汽车的消费需求带动了重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一、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及前景预测 1、我国中产阶层规模测算 在对中产阶层的四个界定标准中,收入和消费是可以量化的。从收入和消费支出的角度来估计,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占全国城市家庭总数的10%。 在我国,要真正成为中产阶层至少应具有购买商品住宅和汽车的能力。按照这一标准,假设住房面积为100平方米,房价为4154元/平方米(2002年数据),家用轿车以15万元为标准,购买住房和汽车总计要达到56.54万元。在购房、购车时,少数中产阶层可能选择一次性付款,而更多数的人则首选消费信贷。以首付30%、15年按揭期限为例,每年用于汽车和住房的还款大约3.9万元。考虑到家计调查的特点及高收入者藏富不露的心理,家计调查无法反映真正最高收入者的情况,而只能基本反映我国中等和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情况。家计调查中10%的最高收入户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于2002-12-17 12:42:36发布)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并不在于民众的知识教育水平、个人能力及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制度。作者认为,如果政府与民争利,随时都想控制民众生活权利的空间,想掠夺民众个人财富或其财富掠夺得不到保护,那么中产阶层社会要形成是不可能了。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该蓝图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的提出让理论界耳目一新,人们将面对着许多新的课题。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社会如何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则是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之重心。由此,最近媒体与学界对中产阶层关注与讨论也就多了。但是从最近不少的讨论来看,人们更多的关注是未来中产阶层社会的意义、结构及对未来社会之影响,关注的是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趋向,关注的是中产阶层财富的占有数量及占有方式,关注的是几年后中产阶层可能出现的规模等。一句话,人们关注的是中国未来中产阶层的结果,而不是其形成过程。如果我们要问中国中产阶层如何才能形成?当中有哪些多少约束条件与困难?目前有多少约束条件没有满足?又有哪些困难与问题?这些困难与问题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

解决?中国政府与个人应该做些什么?等等,这可能把问题讨论引入一个新的角度了。因为,如果不能从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去找事物真相,寻找其发展内在根据,也就无法找到达成其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也就无法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生活的现实。步入中产阶层社会过程漫长一般来说,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来看,中产阶层是指社会中所处于中间部分的一个阶层。而这个阶层有人把它看作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当然也有人把中产阶层看作是一种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按照这种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而描述其消费倾向。按照这样的标准,在目前不少发达的国家中,这群人占整个社会总人口的80%。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于中国,与中产阶层社会的出现应该是相去很远,尽管有中国政府机构就指出,在20xx年,中产阶层就达2亿人,中国也会开始步入中产阶层之社会,但这实际上与13亿人口来比还是太少。而且这种观点是过分乐观了,因为中国步入中产阶层社会并非一蹴而就的,而且是有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即使是全面的小康社会得以实现之日,但中产阶层社会也不一定会到来。因为,尽管近2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飞跃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除了极少数极少数人真的富裕起来之外,中国有多少民众达到了上述所认可的中产阶层的标准呢?别看现在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是如何风风火火,但是真正能够有能力买房买车的人都

中国各阶级的分析

我们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毛泽东所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外无国家统一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无民族独立而受封建主义的剥削的状况。想要在当时中国获得解放和和平,只能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三座大山。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的经验,提出了深刻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毛泽东针对社会实情和历史背景做出了客观的认定和分析,将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划分为 六大类:(一)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二)中产阶级(三)小资产阶级(四)半无产阶级五) 无产阶级(六)其他游民无产阶级。地主和买办这些阶级的目标很明确,他们为生存为谋求 个人利益是坚决反革命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应当让他们认识到 革命的趋势与必然性,未来中华民族的道路该如何走,未来人民的前进方向。他们也很快会 认识到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必定会很快分化, 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吸纳革命派人员,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小资产阶级,所谓农民问题,主要 就是他们的问题。只有让广大的农民群众掌握推翻压迫和生存的绝对武器,才能真正翻身自 力更生,过上幸福的生活。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 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的优势有:分布集中、亲近农民、战斗力强而持久。 对于游民无产阶级应该正确引导方可变成一种革命力量。可以总结一下:友好革命派、争取 中间派、斗争反革命派、堤防不稳定派。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革命的先锋,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一帮人,一群人。他们的革命不单纯的是把无产阶级的命运推向有产,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新世界,新历史,新中国。正是在这个宗旨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够以自身的表率,模范的引导,大公无私的气概把不同的阶级、政党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身边,共同完成一个事业。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领导广大的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由过去的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一个是领导无产阶级推翻推翻剥削阶级统治,一个使劳动人民群众走上幸福,和平,美满的生活。前者最贫穷的,革命性最强的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正是后者最需要改善的,及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解决大多数人劳动问题,提高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那一天起就是首要的任务。在毛泽东同志的指引下,成立了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