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一二0六年,蒙古诸部统一,蒙古勃儿只斤部贵族铁木真做了蒙古大汗,被个部尊称为成吉思汗。一二一四年成吉思汗的骑兵到达金王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及山西、河北部分地区。一二三四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灭金,随即统治了淮河以北原金王朝统治地区。蒙古和南宋对峙了四十五年。一二七一年忽必烈(元世祖)建国号为大元,一二七九年灭宋。从宋亡到明年王朝建立为止,元朝共有八十九年的历史。

一经济发展

蒙古灭金时尚处于奴隶社会后期,他们曾占有一部分农田作为牧场,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农业受大很大破坏。元世祖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在中原和江南地区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影响下逐渐开始重视农业。蒙古贵族也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元世祖曾多次颁布诸王贵族不得因由田猎践踏田亩和改田亩为牧场的禁令,还先后设立劝农司、司农司,大力提倡垦殖;并设都水监和河渠司掌管水利,在兴修水利上也取得明显成绩,于是农业的得到一些恢复和发展。

为了满足贵族的消费和供应官府的急需,元朝统治者曾在大都等地设置各种官营的手工也作坊和管理手工业的机构,拘掠全国工匠达数十万人,在工场进行半奴隶式的劳动。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元朝的手工业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交通)海运和漕运的沟通,纸币交钞的发行,大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当时大都的盛况说:“城中有壮丽宫殿,复有美丽邸舍甚多。”“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娼妓为数也伙,计有二万有余。”南宋灭亡后不久,杭州的繁华也很快的恢复。关汉卿的散曲《杭州景》中说:“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此外,如东平、中定(今济南)、平阳(今临汾)、京兆(今西安)、漳德(今安阳)、汴梁(今开封)、温州、苏州等地,工商业都很繁荣,为杂剧和南戏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

二政治:人民痛苦,现实黑暗

自然,元代都市经济的繁荣是建筑在对农村和广大人民的残酷剥削压榨的基础之上。《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谈及货物进城的目的:“盖各人自各地携物而至,或以献君主,或以献宫廷,或以供此广大之城市,或以献众多之男爵骑尉,或以供屯驻附近之大军。”

蒙古在灭金以后,除劫掠财货,牲畜外,又到处劫掠人口,用作贵族的奴隶;并把一些州县分封蒙古贵族,封地内人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在金朝统治者逃向河南时,汉族豪强地主曾纷纷建立地方军以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后来很多人投降了蒙古帝国,并成为灭金的主力军。在蒙古贵族和汉族豪强地主的双重压迫下,人民负担极为沉重。

人分四等、十类

元世祖统治全国后,又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在政治上规定了不同的待遇,以达到分化各族人民团结的目的。元朝还规定各级地方行政长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则只能担任副职,当时处在社会底层的是以汉族农民为主的各族劳动人民。而压迫在他们头上的是蒙古贵族为主的各族上层分子。由于统治者的穷奢极侈和官吏的贪暴,人民生活陷入悲惨的境地。元杂剧中对于权豪势要的横行霸道和管理贪暴腐朽的描绘,正是当时黑暗现实的反映。如《窦娥冤》、《鲁斋郎》等

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人民不断起义。元世祖一方面加强军事的统治,一方面也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并力图恢复农业生产。所以成元宗即位以后,局势趋稳

定。元顺宗时,边隅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起义又日益发展,内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开始活跃,加以全国灾荒的严重,终于在一三五一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最后有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代替了元朝的统治。

三思想:为了加强思想方面的统治,蒙古统治者在进入中原以后也崇尚儒学。窝阔台在灭金战争还在激烈进行的同时,就命修孔庙,并“诏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袭衍圣公。”一二三七年,又曾采纳耶律楚材的建议考试儒生。蒙古统治者对儒家思想和儒生开始重视,他们已认识到这是巩固其统治的有力工具。忽必烈更积极标榜文治:设学校、建官制,征召著名儒生。理学家姚枢、窦默、许衡等,都官居要位,他们除了直接为蒙古统治者出谋划策外,还大讲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在这种思想统治下,元代的文学创作,包括杂剧在内,封建思想的表现仍然十分突出。

蒙古贵族还利用宗教来麻痹各族人民的思想,提倡一切宗教成为元代的传统政策。因此,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得到传播,而佛教、道教的影响尤为深远。佛教徒公开参预政治活动,至于僧侣的淫乱横暴行为更是举不胜举。佛教以禅宗影响最大。道教有不同的支系,在北方以全真教的势力最大,他们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旨,在异民族同志下和动乱之中,表现了隐遁的思想。作为一种宗教思想,主要是消极的,起着调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对元代有着直接的影响。如钲廷玉〈忍字纪〉等宣扬佛教宿命论的作品和马致远等的度脱剧,就是在这种影响之下产生的。

在元代残暴的民族压迫和严酷的思想统治下,社会是黑暗的,但人民的反抗也是强烈的。元代的人民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人民的斗争给予进步的思想和进步作家以积极的影响。邓牧的《伯牙琴·吏道》中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又说:“得才且贤者用之,如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这是一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当时进步的杂剧、说唱文学和诗文作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传达了人民的呼声。

四文学:

叙事文学的兴盛:话本小说、戏剧(第230-235页)

元代的抒情文学:散曲和诗(236-238)

元文学审美情趣:与传统的含蓄不同,而是自然酣畅(238-240)

元代文学成绩突出的是“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其实元人亦有此认识:元末罗宗信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元曲”是从曲辞的角度说的,实则包括散曲和杂剧。因为二者所用的曲牌是相通的,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新诗体,内容多是歌唱山林隐逸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元杂剧是在北方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作者和艺人、下层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戏剧文学产生质的飞跃,有成就的作家很多,创作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元杂剧反映社会面很广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和反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南戏也有新的发展,并产生了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剧目有一百多种,惜其剧本完整留下的很少南戏发展到元末的“四大传奇”和《琵琶记》,已经定型并臻于成熟。到明清两代,演变成长篇优美的传奇。

话本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

诗文方面,北方前期以元好问最著名,刘因、戴表元继之,是北方和南方的影响的作家。大德以后,虞集、杨载、范、揭奚斯被称为大家,整个说来成就不高,但对明清诗文有很大影响。

元杂剧的发展

一、元杂剧的渊源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兴盛的漫长过程。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唐王朝,在祭祀的乐舞和民间歌舞、说唱、杂技等各项表演艺术中有一些戏剧性质的演出,但还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戏曲。只是其孕育萌芽期。

戏曲的三个主要来源:1讲唱文学、2歌舞戏、3表演艺术(滑稽戏)

1讲唱文学:六朝俗讲、唐变文、宋金诸宫调和鼓子词

2先秦歌舞—两汉百戏—六朝歌舞----唐宋大曲—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3优孟衣冠--- -东海黄公—钵头代面兰陵王入阵——参军戏——

喜剧因素角抵戏曲、踏摇娘中国戏曲调笑而

鱼龙漫衍脸谱化的开始(日非故事

傀儡戏醉而面赤)

《西京杂记》云“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龙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备,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巫术行为),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以为戏,汉帝亦取为角抵之戏焉。”

两汉——唐宋大曲,都扮成人物以演一简单的故事,但不是代言体,无完整的戏剧冲突

1起源于原始社会歌舞。〈尚书·尧典〉、〈诗经·陈风·宛丘〉、屈原的〈九歌〉等,都有具体的记载或生动的描述。西周末年还出现了“优人”伎艺。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叫倡优,以表演滑稽调笑为主的叫俳优。〈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楚国一个叫孟的优人,装扮成已故宰相孙叔敖,楚庄王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这就是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这说明当时优人已开始扮演人物,作模拟式的表演了。

2萌芽:两汉百戏、六朝歌舞、唐宋大曲

到汉代,出现了“百戏”,百戏是各种歌舞伎艺的总称。汉代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乐舞和带简单故事的“角抵戏”。秦汉的“角抵戏”,以角技为义,参有表演功能,南北朝的“代面”和“踏摇娘”则有歌有舞,并且演绎了一定的故事,大体具备戏剧的一些要素。古代的歌舞、百戏等表演伎艺,当然还不能算是戏剧,但这些表演艺术长期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丰富,为戏剧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到了唐和宋金,中国的戏剧才真正进入了形成发展的时期

3形成期:唐宋辽金时期

唐代的歌舞戏,已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扮演。起于北齐的歌舞戏“踏摇娘”,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采用了且步且歌、和声伴唱的形式---踏摇娘,苦,和来-和来……串演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丈夫打老婆。唐参军戏更是盛极一时,他由一名参军、一名苍鹘两个角色扮演人物,互相问答,多为滑稽讽刺的内容。唐代的〈踏摇娘〉和参军戏已具备了宋元戏剧的雏形。

?在唐参军戏发展起来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是戏曲的雏形。

到宋代,戏剧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宋代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娱乐场所----瓦舍、勾栏应时涌现,其中百戏杂陈。瓦舍的出现,为各种表演艺术互相交流提供了条件。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出现了专业戏班,大大促进了戏剧艺术的迅速发展,于是在唐代歌舞杂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宋代杂剧登上了舞台。宋杂剧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它还没有形成元杂剧那样的体制,但其形式和规模已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结构和演员

宋杂剧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演出。《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说:

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装,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有或添一人装孤。其吹曲破段送者,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杂扮或名杂旺,又名纽元子,又名技和,乃杂剧之散段。在京师时,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今之打和鼓、然梢子、散耍皆是也。

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共两段,演故事,杂扮则多为调笑性质的段子。

〈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可知宋杂剧已表演完整的故事,亦可见演出之盛况。周密〈武林旧事〉录有宋杂剧剧目280种,惜剧本均已不存。

金灭北宋,宋室南渡,南北对峙。宋杂剧可能由此而出现了南北分流的情况。南方浙江温州一带出现了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叫温州杂剧,即南戏。南戏具备了曲、白、介等戏曲的基本要素,故事完整,结构复杂,角色行当也比较完备。北方的金,则出现了院本。院即行院,为艺人乐妓的居处。院本是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亦如话本?)元人陶宗仪〈耕录〉说:“院本、杂剧,其实一也。”金院本与宋杂剧相似。〈〉载有院本名目690种之多,宋杂剧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宋金讲唱文学:宋金时期的诸宫调是当时相当流行的一种讲唱艺术形式,从现存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看,它的规模宏大,演唱故事完整复杂,乐曲组织丰富多样,与元杂剧的音乐组织已非常接近。可以说,元杂剧的形成,是金院本和诸宫调相结合的直接产物。

4成熟期: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戏剧形式。文学剧本和音乐还受宋词和诸宫调、唱赚等的影响。

元杂剧是一种纯粹代言体的、情节复杂、结构完整、人物角色众多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二、元杂剧的体例

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折是音乐组织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几个场次,时间、地点根据内容变换。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杂剧的角色分工已很细、有正末、正旦、付末、贴旦、搽旦、外、净、丑等。

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词的主要作用在抒情,同时也起渲染场景和贯串关目的作用。宾白(包括对话和独白)兼有叙述性质,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剧本还规定了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

三、元杂剧的繁荣和发展

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达八十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约有五百余种,现存一百多种(《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共收剧本一百六十二本)。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前期:1234-1307。大都时期。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作家有56人,多为北方人,作品300余种最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都生活在这一时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人民的反抗

后期:1308-1368。杭州时期。〈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篇〉载,作家50多人,作品80多种。虽然也出现了郑光祖、秦简夫等著名杂剧作家,有部分作品有特色。多数脱离现实,失去前期作家的战斗锋芒,不少作品以宣扬封建道德和渲染神仙道化为主旨。总体上不及前期.风格由质朴本色转为典雅工巧

元杂剧发展到后期,日渐衰微。而南曲戏文复又兴盛起来。

四、元杂剧繁荣兴盛的社会原因

前面讲过,元杂剧的兴盛是对传统的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唐和宋金时期,各种文学艺术蓬勃兴盛,如唐传奇、宋话本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为元杂剧的体制形成打下了基础;大曲、鼓子词、诸宫调等各种音乐形式,为杂剧提供了丰富的曲调来源;各种舞蹈、杂技、武术也为杂剧的表演提供了艺术榜样。因此,元杂剧的兴盛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元杂剧的形成既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有其社会的原因。

1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汴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同时,在农村也经常开展戏曲活动。节目、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2元代文人的参与。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文人社会地位卑下,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元代文人的处境艰难:科举取消,入仕窄,九儒十丐,

元代蒙古贵族为了巩固其统治,推行民族压迫的政策,蒙古族和色目人中的贵族,掌握政治、军事、经济大权。科举制度从一二三七到一三一四年,七十七年间中断了考试。中下曾文人仕进道路缩小,社会地位底下。除少数依附于元统治者的官僚外,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且有共同的语言,其中有些人就走上了创作甚至扮演杂剧的道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创作。书会的组织,文人和民间艺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重要的作用

3思想的变化:儒家思想统治松弛,传统文学观念开始改变。“文以载道”的理论已经失去支配作用,过去被认为是正统文学的诗文呈现衰落局面,而被正统文人认为卑不足道的戏曲受到各阶层人们的欢迎。

元蒙统治者崇尚武功,不好文词,可是对戏曲歌舞却极为喜爱。据〈元史·百官志〉载,元代曾将管理“乐人”的教坊司,提到正三品的高位。这对元杂剧的繁荣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实践,表达自身观念和情感的需要

广大人民群众经历了长期战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异常深切,如果说赋诗著文可使文人的情怀得以抒发,那麽具有群众性、通俗性特点的戏剧,则成为表达人民大众喜怒哀乐的艺术实体。因此,从根本上说,正是元代人民大众表达自身观念和情感的愿望和实践,造成了元杂剧的兴盛

4民族文化的交融

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舞蹈和音乐),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杂剧的乐曲体系,就是少数民族乐曲同北方民间曲调融合的结果。而唐宋以来流行的说法艺术所常使用的渲染景色、描摹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等手段,又为杂剧创作准备了故事

内容和艺术形象;此外,传统的舞蹈艺术,各种扑打的武艺功夫,使剧中的人物身段向着更美的程式发展;傀儡、影戏等又结合剧中人物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这都表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各民族的艺术成果沿着戏曲自身规律的要求而被结合,被融为一体精益求精;从而使得元杂剧具有蓬勃的生机,所以元杂剧的崛起,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特别是各种表演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

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

一节、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作家。元钟嗣成〈录鬼薄〉把他列为元代作家的首位,明初〈录鬼薄续编〉的作者贾仲名称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剧坛的领袖。

他的生年约与白朴同时,他创作活动的时间主要在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统治的时代。清乾隆时修的〈祁州志〉说他是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录鬼薄〉说他是大都人,号已斋叟,曾任太医院尹。关汉卿长期在大都定居,晚年到过杭州,写下了一套歌咏杭州的景物。他还写过十首[大德歌],可能是大德年间(1197——1307)流行的曲调。据此可断定,他大约卒于元成宗德年间。

关汉卿和著名杂剧作家杨显之等都是“玉京书会”的代表人物。他和杂剧的演唱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著名演员朱帘秀和他交往很深。他有时也“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在写的带有自序性质的散曲〈不伏老〉中说:“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絲、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分茶、颠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这些都是关汉卿在戏剧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条件。

二节、关汉卿的创作

他一生写了杂剧六十余本。现存十八本:〈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代表作)〈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绯衣梦〉、、〈西蜀梦〉、〈哭存孝〉?、〈陈母教子〉?〈裴度还带〉?〈五侯宴〉、〈单鞭夺槊〉。

他的散曲现存小令五十首,套数十四套,是研究关汉卿生平的重要资料。

关汉卿的杂剧按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在关汉卿的作品中,公案剧和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戏剧占有重要位置。如〈窦娥冤〉、〈鲁斋郎〉、〈望江亭〉、〈蝴蝶梦〉等,这一些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广大人民遭受迫害的苦难生活。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尖锐地批判了“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局面,使作品的思想意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者用漫面的手法写州官跪着称告状的为“衣食父母”,带着血泪描摹“千般打拷,万种凌逼”的严刑逼供场面,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元朝官府贪暴腐朽的面貌。

〈窦娥冤〉不只是窦娥个人的悲剧,而是表现了封建社会受迫害妇女的悲剧。窦娥也深受封建思想束缚,她本想遵守封建道德,遵守封建王法,但当时的黑暗的社会就是不给她出路:“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当她被押赴刑场时,她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满腔怨愤使她天地鬼神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田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切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部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第两泪涟涟。

——第三折[滚绣球]

她为自己的不白之冤发住了强烈的抗议。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虽是现实中不可能出项的事情但却极为有力地说明了窦娥的清白,也是黑暗现实的否定。这种叱咤宇宙的声音,把窦娥的形象提到新的高度。

关汉卿在这类作品中刻画了不少权豪势重要人物。〈通制条格〉卷二十八〈杂令豪霸迁徙〉载:“诸人言告告霸之家,内有曾充官吏者,亦有曾充军役杂枝者,亦有泼皮凶玩者,皆非良善。以强凌弱,以众害寡,妄兴横事,罗炽平民,骗其家私,夺占妻女,甚自然害伤性命,不可不言。交结官府,视同一家。”这就是元代社会逼存在的现象。关汉卿深刻地揭示了血淋淋的社会现实,并给以猛烈的鞭挞。〈鲁斋郎〉剧中的鲁斋郎在许州掠夺了银匠李四的妻子;又到郑州强霸六案都孔目珪的老婆,还要张珪。张珪将李四的妻子送还李四,自己出家了。包拯奉命采访,收养了李四、张珪的儿女,又把“鲁斋郎”写”成“鱼齐即”奏其罪斩之,诛后复书“鲁斋郎”。鲁斋郎倚仗权势,肆意横行为害人民。张珪在听李四说到鲁斋郎的名字时吓得“做口科”,说:“哎哟!唬杀我也!”“说那个鲁斋郎胆有天大,他为臣不守法。将官府敢欺压,将妻子敢夺拿、将百姓敢踏踏。赤紧的官职大的忒稀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自称是:“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街下小民闻吾怕,则我是权豪势宦杨衙内。”他为了夺得谭州理官白土中的首级。〈蝴蝶梦〉中的皇帝葛彪打死人“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这些正是元朝特殊权力的贵族、衙内,以及泼皮恶棍的真实写照。

关汉卿在揭露这些尖锐复杂的矛盾时,态度非常鲜明,他永远站在被迫害的一面,对受迫害者寄寓无限的同情。他通过剧中人的口,指斥那些权豪势要,替当时无数受害的人民倾吐了抑扬于心底的不平。〈蝴蝶梦〉中王老汉上街替孩儿买纸笔,被葛彪无故打死,王家三个儿子找葛彪伦理,王妈妈说:“若是俺到官时,和您对情词。使不着国妻皇亲、玉叶金枝,便是他龙孙帝子,打事实撒人也吃官司。”三个儿子打死葛彪后,王妈妈又说:“则道你长街上妆好汉,谁想你血泊内也停尸。正是将军着痛煎,还似射人时。”〈望江亭〉中谭记儿在和杨衙内的势剑、金派、文书等,救了丈夫白士中。谭记儿扮做渔妇在望江亭赚得杨衙内对词时说:“有这等倚权豪贫酒色滥官员,将俺个有儿夫的媳妇来欺骗,他只是强拆开我长搀搀的连理枝,生摆断我颤巍巍的并头莲,其实负屈啣冤,好将俺这穷百姓可怜见”。这些话都传达了人民的声音。作品中的包拯也具有民间传说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愿。

这类作品以《窦娥冤》最深刻

一题材来源

从古代长期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演化而来。

二、剧情梗概(略)

三、窦娥等的形象

讨论:是不是一个节孝的典型?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高利贷(羊羔儿利息)

不合理的童养媳制度

吏治的黑暗---最根本的原因

性格的两面、三层

温柔、善良、孝顺的一面和刚毅反抗的一面

构成其性格的内容要素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层:命苦

反复述说窦娥的不幸遭遇,极力把她写成苦难的化身,旨在激发人们深刻的同情怜悯之心,制造出强烈的悲剧审美效应。

二层:善良柔弱与刚强不屈的结合

作者极力想把娥塑造成一贞孝妇女的形象,四次

作者如此强调她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善良品性,旨在说明,一个象她这样的对生活只知奉献而无所索求的好人,竟被现实无辜吞食了,这个社会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另外,窦娥之孝,不同于传统孝道提倡的逆来顺受、惟命是从的愚孝。

三层:由认命走向抗争。

四、赏析第三折〈法场〉

第三折,在窦娥性格的发展史上是极其重要的阶段。这一折戏之所以重要,在于剧作家在窦娥的性格中,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对黑暗统治的强烈的愤怒情绪和不可遏止的斗争力量。

第三折开始,娥就放弃了在第二折末尾对官府的怀疑,进而代之以清醒的认识。她认识到自己的“遭刑宪”是由于“不提防”三个字,清楚的表明了窦娥对以前那种天真幻想的彻底否定,以前她所以敢于同张一道去见官,就因为她总认为“大人你明如镜,清如水,照妾身肝胆虚实(二折)。官府大人们会给以明断,会查出真正的罪犯,替小妇人做主”的现在事实教育了她;她清醒了。官吏们和天地鬼神们,原来都是清浊不分,贤惠不辩,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坏蛋。于是她气愤填膺,怒火冲天,指天骂地,直接痛斥黑暗统治:“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这动地惊天的呼喊,正是对整个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抗议和愤怒声讨。看清了黑暗统治的本质,是窦娥的思想性格起了根本变化的显著标志。清醒的认识必然引起顽强的反抗,窦娥以进攻的姿态,开始了对黑暗统治的挑战。她“罚下”三桩“无头愿”,一桩比一桩重大,一桩比一桩严厉,她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也随之步步提高和发展。第一桩,——血飞白练,表现了她对官妄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官府不容申冤,她妄向人民申冤,“等她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第二桩——六月飞雪,誓愿的分量和规模增加了,显示了她直接和官府斗争的锋芒:“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天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皱衍?”第三桩——-亢旱三年,范围扩大了,时间更长了,表现了窦娥死而不已的斗争意志。如果说,第一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辩白自己的无罪,第二愿在惩罚之中含有显冤,那么第三愿却是完全为了对黑暗统治的惩罚和报复:“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在当时那种历史环境中,作为一个普通的下层妇女窦娥所进行的斗争,已经到了顶点,饿以复加了。

通过以上这些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窦娥性格的发展极有层次而且自然,表现了剧作家关汉卿在塑造典型性格上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才能,在当时的杂剧受到本身的艺术形式很多限制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场戏中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层发展,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里用浓墨重彩描绘人物精神面貌的创作经验,对于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自然,在窦娥身上还存在着一些封建道德观念,这是毫不奇怪的,这些道德观念完全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没有任何思想武器的条件下,作为一个被圈在家院里的不辛妇女窦娥,她把“守节”、“守孝”等这些被统治阶层及法律化了的封建道德,用来反抗恶霸的侵犯和保护自己的清白,这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方面也表现了窦娥悲剧性格的深刻性。

第三折的曲词,也写得很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洋溢着强烈的政治抒情诗的情:

情感如火,气势如潮,词采如刀剑闪光,音调似枪弹鸣响。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抒发剧作家的激情,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关汉卿的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塑造了不少黑暗势力的代表人物,但是它们只是陪衬,只是次要的角色。

在他作品中占重要地位的是那些作者所热烈、颂扬的下层人民形象,其中大多数是妇女,这里受压迫者如普通的寡妇,受蹂躏的妓女,奴婢身份的侍妾……。作者不仅是同情她们的不幸,更重要的是热情歌颂她们的反抗。窦娥、赵盼儿、燕燕、谭记儿、王瑞兰,这些人物有不同的个性,但从他们的身上可以体会到共同的东西;作者赞扬她们不屈的反抗并且肯定

邪恶必败、正义必胜,流露了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

2、反映妇女的生活和斗争,表现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机智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类作品数量最多。爱情剧和反映当时妓女生活的剧本,在关汉卿的作品中也占有突出的位置。是社会剧和爱情剧,如〈拜月亭〉、〈调风月〉〈玉镜台〉,是反映爱情婚姻的;写妓女的,如〈金线池〉、〈谢天香〉、〈救风尘〉等。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最为出色,二者歌颂了妇女的斗争精神。关汉卿的《救风尘》、《望江亭》等作品,同样是以反映社会黑暗,歌颂人民斗争精神为主题的,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反抗斗争的主角,都是机智勇敢的女性;其表现形式,都是充分典型的喜剧。

〈救风尘〉是一部喜剧。主角是妓女赵盼儿。她的结义姐妹宋引章嫁给一个花花公子周舍,一进门便吃了五十杀威棒,终日受迫害,只得写信向赵盼儿求救。赵盼儿接信后,便挺身而出,设计救宋引章。长期的风尘生活使她看透了有钱的子弟们所惯用的伎俩,她抓住了周舍喜新厌旧、酷爱女色的弱点,安排了周密的计划,使他上了圈套。周舍曾用欺骗的手段娶到宋引章,赵盼儿“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手段救出了宋引章,并制服了这个恶少,从而收到了大快人心的戏剧效果。

《救风尘》是关现存剧本中,三个写妓女生活题材里最好的一个,妓女在元代是一群受过特别教育的,注定了供人践踏的妇女,不象宋词里所写的那样,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来嘲风月,弄花草,打情骂俏,而是一群受蹂躏,在呼号反抗着的受难者,她们会吹弹歌舞,姿色出众而又善于应付,因此在当时就成了社会各阶层所追逐,猎取的对象,元曲中常说:“你个弟子,孩儿!”弟子、蹄子,即指妓女,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一如书生被称为穷酸措大)正如《谢天香》中天香自己说:“则为小般儿误了前程事,都只为聪明智慧,因此上辛苦无辞”他们不愿坠入火炕,由于处境艰难,并且受双层压迫,所以随时都在打算“弃贱从良”。《救风尘》正是描写一个妓女在“弃贱从良”中所经历的一段遭遇。关汉卿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他对妓女生活十分熟悉,加上他自己的不辛遭遇,因此他写的《救风尘》,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丑恶,而且在剧本里,歌颂了受人践踏,被人卑视的妇女身上种种优良品质,赞扬了她们的胜利。

《救》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赵盼儿这位具有狭义精神、被压迫妇女的形象。剧本写她不仅有反抗的意志,而且还有反抗的能力,为了刻划赵盼儿这一性格特征,剧本写了宋引章来与她对比,宋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妓女,由于忍受不了“皮肉生涯”的痛苦,有“做一个张郎妇,李郎妻,立个妇名”的善良愿望,但是她比较幼稚,也比较庸俗,爱虚荣、贪舒适、讲享受,她见周舍有钱,又会献假殷情,便不听赵盼儿的忠告,背弃了洛阳秀才安秀实对她的爱,嫁给了周舍,结果落入圈套中,从无数姐妹们的不幸中吸取了教训,增长了生活经验和斗争智慧,这就出现了赵盼儿的老练和沉着。她对妓女生活比宋引章还要厌恶,但是她从许多教训中,认识到“做子弟的他影儿里会虚脾”,正因为如此,她自己宁可在风月场中忍受痛苦,还劝宋不要嫁周舍,宋不听其忠告,落入圈套,这样就产生了赵救宋,并因此和周展开了正面冲突。

周舍是个“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照廿年”的老嫖客,阔商人,他不仅虚伪残忍,而且因为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过着长期的浪荡生活,表现极其狡猾。他有钱、有社会地位,宋到了他的手里,你想用钱去赎,他不稀罕,他说只有打死,没有买休的;你要去官府告他,他有地位,是同知的儿子,告不动他。然而、这样的人物也有好色,贪图享受的弱点,赵盼儿正是抓住了这点。作了充分的准备,埋下了伏线,并且大胆地和周舍进行斗智。

赵盼儿曾尖刻地嘲讽过周舍,这本是个不利的条件,但她巧妙地借此展开攻势,说她当时破亲是因为嫉妒。这样联系目前情势,周舍不能不信,完成了诱惑周舍的第一步,接着按照事先的布置,宋来骂街,赵借此提出要休宋,说明她是真心爱他,周舍是狡猾的,他的那

段“背躬”——“我到家里就休了他。且慢着,那个妇人是我平日间打怕的,若与了一纸休书,那妇人就一溜烟去了,这婆娘若不嫁我呵,可不弄的尖担两头脱?休的造次,把这婆娘摇撼着实着”,就是写他并不那么幼稚,他要赵发誓,她都照办了,并且为了不留把柄,连酒、羊大红都由赵拿出。并且周舍已完全落入圈套,果然回家休了宋引章,这是斗争的第一阶段。

在周舍发党上当企图翻案,斗争转入了第二阶段,如果说前三折处处写赵的主动和机智,那么第四折主要写周舍的反击,他从宋那里骗回了休书,其实真休书早给了赵盼儿藏过了,接着他又说赵盼儿是他的老婆,但赵盼儿并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凭据,留下的只是空头誓言,赵还安排安秀实抢先一步去告发周舍夺了他的妻子。“强中还有强中手”,周舍只好认输。

《救》塑造了赵盼儿这样的机智老练富有同情心的写曾妇女形象,在暗无天日的元代是能给人启发的。人民去勾栏看戏,既赏艺术、获知识,也从中得到启示:只要抓住对方的弱点,作好准备,貌似凶恶的敌人也是可以战胜的。

《救》的情节完整,没有漏洞,全剧以宋和周舍的先合而后离为线索,以赵与周的冲突为中心,前后照应,发展自然,剧本的抒情色彩也极浓,和其它元杂剧一样,它往了通过人物的自唱,去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人物行动的依据,曲白结合自然,和《窦娥冤》一样,都是作者本色派的代表作。

《救》作为一出喜剧,它在舞台上当然给人以快意,周舍这个“骑马一世,驴背上失了一足”的坏蛋,他的中计和受骗,以及后来反击的失败,都会在舞台上制造一种爽朗、活泼的空气,然而剧本不是以噱头去吸引观众,而是以下层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同情心,去博得观众的共鸣。看出喜剧的成功与否,不只是看它是否引人发笑,而是看它如何引发人发笑,人们在笑声中屏弃了男权社会的上层人物,在笑声中赞扬了下层人物的智慧和勇气。它以笑的形式,完成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拜月亭〉是富有抒情气息的爱情剧,作品歌颂了大家闺秀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指责了阻碍他们婚姻自由的封建家长制。同时也反映了动荡乱离的时代气氛和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

〈诈妮子〉里的俾女燕燕,是一个聪明伶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斗争的妇女形象,作者通过她被欺骗侮辱的悲惨遭遇,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残暴。

此外,〈谢天香〉〈金钱池〉等,都是写在不合理的娼妓制度下,受人侮辱的妓女的痛苦遭遇。由于作者对勾栏生活很熟悉,这些人物形象写得非常真实生动。

3歌颂历史英雄。多为历史剧,关汉卿的历史剧,包括〈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其中以〈单刀会〉的影响最大,该剧第三、四折是七百年来基本上按杂剧原面貌演出的唯一个作品。〈西蜀梦〉、〈单刀会〉,两者皆写三国关羽等英雄故事。两者强调“汉家基业”,歌颂“汉家节”,寄寓了民族感情,具有现实意义。〈西蜀梦〉虽只存曲词,写刘备起兵为关羽张飞报仇,在梦中与关、张相见的故事,也流露了同样的思想情感。

(略讲)〈单刀会〉写东吴鲁肃以请关羽赴宴为名,暗里设下埋伏,准备要挟关羽索取刑州。关羽单刀赴会,慑服了理鲁肃,使鲁肃的计谋未能实现。剧本主角关羽的出场在第三折,但第一、二折已通过乔国老和司马徽的口渲染了他的英雄业绩和盖世威风,具有强烈的戏剧气氛。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关羽单刀赴会,面对着滚滚东去的大江,抒发了他豪迈的胸怀。单刀会上,关羽谈笑自若、沉着机智,充分表现了他的胆识,特别是他对署汉的忠诚。最后,在威武的关羽镇镊下,则表现了关羽胜利而归的喜悦心情,并狠狠地嘲讽了鲁肃:[离亭宴带歇指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颱飐帆招惹。承管特,承管特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关汉卿突破了历史情境的制约,不仅通过艺术虚构把关羽塑造成孤胆英雄,而且将信誉之争改变为“正统”之辩。这一改动,境界全出。史书上记载的鲁肃和关羽的会议,是以鲁肃的胜利结束的,经过了前面的演变,关羽成了神威显赫的胜利者。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演变是和封建正统观念的发展相联系的,但是在元代蒙古贵族的统治下,作者对历史人物关羽维护“汉家节”的歌颂,流露了民族感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赏析(详析)

《单刀会》是歌颂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正剧,目前可以读到两种本子:一为元刊本,剧名为《关大王单刀会》;一为明刊本,剧名为《关大王独出单刀会》。元刊本的不全,辞曲也少有脱落,明抄本则较完整《关汉卿戏曲选。就收这个本子。

《单》的史料依据出自《三国志·吴志、鲁肃传》,然而就剧情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样,都作了较大的艺术加工,其中除主要人物和“单刀会”这一情节外,赴会前的双方准备,赴会地及内容均无实依徬,而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则进行了虚构。全剧描写东吴鲁肃请关羽赴宴,拟暗伏甲兵,筵席间要挟退还荆州,关羽明知鲁肃不怀好意,评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作了充分准备,毅然赴会,会上责之以大义,强制鲁肃送到江边,安全返回荆州。

《单》的突出成就,是它把蜀国大将关羽,塑造得比历史上的关羽宏伟,丰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极别之,主角关羽前两折没有登场,他的事迹是通过乔公司马徽来两人来介绍的。鲁肃在行计之前,想听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剧情上就添了前两折。

三、四两折便是直接表现关羽的,现在昆曲里还保存这个剧本原词,剧名为《训子》、《赴会》第三节通过他的自叙和会前的筹画,来刻画他智勇双全的胆略。他于辽这次约会是“安排下来大凤牢笼,准备看天罗地网,”但仍然要去。“我是三国英雄云长,端的是豪气三千丈”“一人拼命,万夫难当”,显示出他大无畏英雄气概,而这又是以对鲁肃弱点的估计,以及会前的周密布置为基础的。

第四折斜关羽赴会,这是全剧的中心事件,也是矛盾的高峰,观众读到这折时,心情是颇为紧张的,通过头两折的宣染和第三节的布置,双方的弓弦都拉紧了,然而作者却特意放松了一下,趁关羽赴会途中,空出手来写他的内心活动。

关羽赴会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新水令]一曲是写他英雄的抱负,面对着波涛汹涌的长江很容易预想到未来一场险恶搏斗;虽然将去的地方有如千丈虎狼穴,但对具有壮烈感情的大丈夫看来,每无畏惧,有如去参加农村社日的迎神赛会。[驻马听]一只曲子则看重写他现实中的苦闷,对永恒壮阔的江景,又极一联想赤壁兵时战友,联想到过去关羽,很有自地流露出了内心的愁闷,这两只曲子熔鋳苏词、苏赋入曲,有声有色地反映了关羽赴会时的心情:他反对鲁肃那种以敌为友,强夺疆土的做法,但对于鲁肃设下的牢笼下,也并不畏惧。

正因为关羽怀念昔日益友的心情,所以赴会时竟向鲁肃发起感慨代寒喧的作法,实际上也是自化敌为友的愿望,直至鲁肃在席间提出索还荆州时,关羽才恼怒起来,并责之以大义。

关羽最后辞别时唱的一支曲子,不只是写出了江边的具体情景,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关羽另一个诗意的境界:英勇地保卫汉家基业的关羽,在完了预期的任务后,那种潇洒豪迈的感情。

在元蒙统治下的人民,十分憎恨现实的黑暗,很有希望有关羽这样的封建时代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来改变当时的局面。〈单刀会〉颂扬了关羽保卫汉家领土的气节,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民族情感,作品描写关羽对敌人斗争的勇敢和机智,鼓舞人们向压迫者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单刀会》在现存杂剧中,是少有的以颂扬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的正剧,整个剧本布局有层次,唱词自然豪放,切合关羽性格和全剧庄严而又紧迫的气氛,尤其是第四折写关羽和鲁肃的斗争:忽而谈笑从容,忽而兵戈相见,剧情变化莫测,忽而关羽拍案而起,鲁肃被迫送到江边,眼巴巴目送关羽鼓棹而返,一场漫天大雾,至此突然开朗,这种步步紧逼,把戏

剧冲突的尖锐部分放在最后一折,高潮一现,全剧便戛然而止的手法,不仅在元杂剧中少见,在关剧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臧晋叔在《元曲选序》里说:“一时名士虽马致远,乔梦符辈,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矣”而关的《单刀会》却可以说到第四折而强驽发机者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之一。

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题材的多样化

2、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尤其是妇女的形象,多为旦本

关汉卿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笔触及到现实生活中很多重要的矛盾,他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具体的展现了当时在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精神束缚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的反抗斗争。窦娥是元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受迫害妇女的典型。窦娥的一生,正是中国无数被压迫妇女悲苦生活的写照;她三岁死了母亲,七岁离开父亲,又孤儿成为低债的童养媳,十七四死了丈夫又成了寡妇;在黑暗的社会中,又遭横暴的欺凌,最后被残暴的封建官吏所诬杀。然而,窦娥面对血淋淋的黑暗现实并没有低头,而是悲愤之中存有反抗。窦娥临终时发出三壮誓愿,转折在事实上当然是不可实现的,但是它充分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意志。

〈望江亭〉中谭记儿为了保卫自己的幸福生活,面对强暴势力毫不畏惧,她决心用智谋去战胜愚蠢的敌人。她对她的丈夫自白士中说:

你道他是花花太岁,要强逼我步步相随。我怕什么天翻地复,就顺着他雨与约云期。这桩事你只睁眼儿觑者,看忽怎生的发付他赖骨玩皮。

——第二折[十二月]

呀,着那厮得便宜,翻做了落便宜;着那廝满船空载月明归。你休得便乞留乞良槌跌自伤悲,你看我淡粧不用画蛾眉,今也波日,我亲身到那里,看到廝有备应无备。

——第二折[尧民歌]

最后谭记儿终于骗惑了杨衙内,取巧了杨衙内的势、金牌和文书,充分表现了她勇敢机智的性格。

〈救风尘〉中赵盼儿的性格与谭记儿有相近之处,情节也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各有着鲜明的个性。赵盼儿舍身救人见义勇为的精神,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泼辣的性格,而且赋予她一股豪侠的气概。〈拜月亭〉中的王瑞兰是贵族小姐,但她忠于在战乱中患难与共的丈夫,不满意父亲从门第观念、封建礼教出发破坏他们忠贞爱情的行为,她的幽怨之中迸发出反抗的火花。

进步的妇女观

1)进步的恋爱婚姻观、贞节观

2)同情、理解妓女、女奴等社会底层的妇女,发现并歌颂其美好心灵和优秀品德

3)女性优于男子,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者

方法:

1)善于同中求异,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

赵盼儿泼辣大胆,与之对比的宋引章

谭记儿勇敢机智,

2)善于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内心冲突

3繁复的戏剧冲突

密度高、力度大、角度新

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体制,一般不允许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但这并不妨碍关汉卿通过两组或更多的戏剧矛盾,把人物形象描绘的更加丰满。马史67页

4结构:剧情曲折,具有传奇性

当行,关汉卿作为一个曾“躬践排场,面敷粉墨”的“当行”的戏剧家,他的杂剧很适合演出。情节发展自然;场面安排紧凑、集中;关目处理变化多端,很富有戏剧性。但他并不片面追求戏剧效果,而是和人物的性格、剧本的主题完全吻合。

5戏剧结构严谨简洁,详略得当

一人一事,单线结构,主脑清楚

场面的安排紧凑集中典型

如《窦娥冤》19年略写,集中笔墨刻画她与张驴儿、桃杌之间的生死斗争。

《救风尘》中宋引章被周舍花言巧语骗娶到郑州以后所受的虐待,都作为暗场处理,只通过宋引章修书,王货郎送信的过程表现出来,目的也是为了突出赵盼儿和周舍之间的斗争。

每折层层推进,浓淡相间,摇曳多姿。如

6语言:本色自然,本色派的语言大师

贴近生活、类似口语、质朴自然

吸取当时市井口语、蒙古语(反面人物)如李有信

运用衬字、叠字叠词、加强情态表现:他、他、他嫌官小不为,嫌马瘦不骑

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毡云帆扯

当行:可上可下之才,“言如其人”

符合人物身份性格:赵泼辣、王瑞兰、文雅,关羽则刚劲有力

本色,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懋循〈元曲选序〉)的地步。例如,〈窦娥冤法场〉中的一段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肠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来子吃,倒把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型。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饶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四的孩儿面上。

当然,关汉卿也很善于向古代作家学习,在〈单刀会〉里,他就用了杜牧的诗、苏轼的散文和词。如关羽赴会时的曲子:

大讲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第四折[双调。新水令]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心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第四折[驻马听]

就是取自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词意。

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他也是一个熟悉勾栏生活的作家,约和关汉卿等同时,是元前期重要的杂剧作家。〈录鬼薄〉中记录了他十三中杂剧。〈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此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

《西厢记》以五本二十折(每本都有“楔子”)的规模,敷衍了流传已久的书生张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婚姻制度门阀观念的批判,富有强烈的反对封建思想,而这种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成就并非一开始就有,它经过了一个逐步

修改演化的过程。

一、故事来源及演化

1、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崔张一见钟情,私自结合,张始乱终弃

崔张各自嫁娶后,张以表哥的身份要求见崔,崔回绝,并有诗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晏殊的圆融“落日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A张生始乱终弃,是悲剧—男女双方的冲突

B理解赞美张生,爱情不被同情的。

“德不足以胜妖孽,是为忍情”,男方在富贵后抛弃旧情人,不仅不受到谴责,社会舆论还赞美他为“善补过者”;受害者莺莺也原谅他“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愚不敢恨”。甚至把责任推向受害者,“天生尤物,不夭于人,必妖于身”,并训戒“知之者不为,为之者不惑(即“终弃之”),意思是可以随便“乱”,只要能不惑--终弃之,即是“善补过者”,完成了道德的完善—爱情在那时是不被同情的。

C莺莺的出身决非“相国之女”或大世族崔氏之女,亦非元稹的表妹。否则,张生不会弃之。也许如李娃一样是妓女,《霍小玉传》之霍王之女,是婢女/丫鬟所出,霍王死后被赶出来沦为妓女。

爱情与门第观念的冲突,不是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别让“相国之女”糊弄了。崔家“相国归西”门前冷落,寄居寺中遭抢,人走茶凉,所以不招白衣女婿,想重振门楣

作为读书人的张生,中举后抛弃旧情人而别婚高门,是为寻找政治靠山、出路,这在当时非常普遍。

陈寅恪《元白诗稿笺证》“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时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是社会原因

影响大,许多人作诗

杨巨源《崔娘诗》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初消。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晚唐黄巢起义,门阀制度遭到破坏,舆论稍变。表现为:纷纷删改《莺莺传》

2、北宋:鄙弃张生,同情莺莺。

秦观、毛滂的舞曲《调笑转踏》

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

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佛墙花影动,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

春梦,神仙洞,冉冉佛墙花树动,西厢待月知共谁,更举玉人情重,红娘深夜行出送,困钗横金凤。

春风户外花萧萧,绿窗绣屏阿母娇,白玉郎君恃恩力,樽前心醉双翠翘,

西厢月冷蒙花雾,落花零乱墙东树,此夜灵犀已暗通,玉环寄恨人何处?

何处?长安路,不记墙东花拂树,瑶琴理罢霓裳谱,依旧月窗风户。

薄情年少如飞絮,梦遂玉环西去。

其中毛滂的“薄情少年如飞絮”,含蓄表达出鄙弃张同情崔的倾向。

而赵德麟(令畤)说唱鼓子词《商调·蝶恋花》十首,表明了鲜明的同情崔谴责张的态

度,如第一首“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思离人怨”;尤其他删去末尾张生解脱自己、诬蔑崔之语,表示不赞同;莺莺的性格有了转变,让她批评张生:“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对张生以“外兄”欲见,斥有“诡计”

对原作观念、态度的改变修正,意义很大,开启了以后的思路

《莺莺传》的故事很投合一部分封建知识分子的口味。

赵德麟(令畤)将这个故事写成《蝶恋花鼓子词》十二首,中间用《莺莺传》本文穿插起来。这是最早的一个关于莺莺故事的说唱作品。但这个鼓子词的情节、人物和倾向基本上与《莺莺传》一致,只是删去了张生那段女人误国的议论,对莺莺有了更多的同情。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简论》钟林斌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79年11月版36页

3南宋时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有〈莺莺六幺〉。六幺是曲调名“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杂剧有〈莺莺六幺〉

金院本有〈红娘子〉、

南戏有《张珙西厢记》《崔莺莺西厢记》西厢记》

均未流传,估计有加工改造

宋代出现了两个重大的转折:

观念态度的改变:亦即立场的转折,由反对爱情到赞美爱情。

题材内容的改变:把悲剧改为大团圆的喜剧,没有前者则无后者

4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流传下来了。董西厢故事情节已大致完备,艺术性也较前提高了。

“董西厢”大大增加了故事内容,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使它成为歌颂青年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作品

“董西厢”改变“始乱终弃”的故事,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张生与莺莺的性格,让莺莺跟了张生一道离家出走,最终结成美满姻缘,使悲——喜结局,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辛福的追求,社会内容增强现实意义。

5王实甫《西厢记》与董解元《西厢记》的故事基本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有所提高。

王实甫以对封建叛逆者的同情态度,描写崔、张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结合,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此外,作品对封建道统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对僧侣阶层也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作品中惠明下书,赞扬了一个火头僧人的豪侠性格,对讽刺那些僧侣“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则会斋的饱也则向那些僧房中胡渰”,在基本主题之外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同时塑造了一个佛门叛逆者的形象。

二、故事梗慨(让学生答)

三、主题

《西厢记》结尾曲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该剧的点睛之笔。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金钱权势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作主是婚姻的缔结方式。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无论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语言风格和结构、场面的处理方面都独具特色。

〈西厢记〉杂剧从诞生以来,一只受到历代文人雅士和贫民百姓的喜爱。明代王世贞更将它视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这不仅由于它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在戏剧中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懂得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特征,最显著的莫过“自然”二字。王国维曾把元曲称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作为元杂剧代表的〈西厢记〉,从关目到文辞,都极自然之致。明代李贽称它为“化工”之作,清代金圣叹则直言其为“天地妙文”,〈西厢记〉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无不体现出自然而入妙的特点。

1戏剧冲突,王实甫在戏剧冲突的表现上十分成功

一线贯穿始终:无论怎样,均是崔张爱情

两类戏剧矛盾:主要(崔张红叛逆者与老夫人卫道士)和次要(内部)

三个主要人物:每人各主唱的折数差不多,从戏份上看,三人差不多,无主次之分

他不刻意追求戏剧冲突的尖锐和复杂,也不别出心裁地制造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主要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命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有条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郑恒等为另一方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同卫道者之间的矛盾斗争。这场矛盾斗争决定者剧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贯穿全剧始终,造成了情节发展中大的波澜起伏。莺莺与张生佛殿相遇,四围目勾留,彼此爱慕之情悄然升起。但慑于老夫人治家严肃,双方只能暗中留恋。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给崔、张爱情由暗转明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在老夫人“但有退兵之计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的承诺下,张生巧设计谋,白马解围,崔、张爱情遂得以柳暗花明,花烛在望。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老夫人在兵退身安后,又变卦赖婚了,她无法棉队这种门第旋素的婚姻,崔、张爱情刚刚出现的亮色遂又趋暗淡。直到崔、张二人克服心理障碍,毅然私合,才迫使老夫人以中状元及第,有情人终成眷属。另一条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由顾忌、猜疑、矜持和不信任所造成的矛盾冲突。莺莺是婚姻的当事人,由于所受的封建教养的影响,她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多误会。张生的欢乐和忧伤,红娘的尤怨和欣慰,都好似随着莺莺的真真假假而明明灭灭。“闹简”、“赖简”、“酬简”几折就是集中表现了这一戏剧的冲突。王实甫巧妙地组织起这两组矛盾冲突,使它们交织发展、互相促进。其中来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两条线索时分时合。共同推动着戏剧情节自然而又合理地向前发展。

2《西厢记》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革新和创造。元杂剧的惯例是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就避免了因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毛病。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和丰富多变的人物性格写得井然有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针线极其细密。每本之间环环相扣,每一本中又各有一个小高潮,显示出结构安排的独特匠心。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包括惊艳、借厢、联吟、闹斋四折,“闹斋”是小高潮;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包括寺警、请宴、赖婚、听琴4折,赖婚是小高潮;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包括前侯、闹简、赖简、后侯4折,赖简是小高潮;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包括酬简、拷红、哭宴、送别4折,哭宴是小高潮;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包括报捷、寄愁、争婚、团圆4折,“团圆”是小高潮。5本戏5个高潮,都是矛盾发立的单元。其结构安排之精致细密昭然可见。在主唱脚色的分配上,《西厢记》也改变了元杂剧一般一本戏曲一个脚色主唱到底,其他脚色只有道白和动作的惯例,而且部分地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人主唱的限制。根据剧情的需要,有的折里由2 人或3人对唱或分唱,如第四折张生、红娘、莺莺都唱。剧中主要人物上场不受限制,又都可以唱,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就灵活多了,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表现手段,其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3人物塑造

方法:

在塑造人物方面,王实甫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笔下的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

都是概括性很强而个性又十分鲜明人物。他精确地描写这些人物的特征、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老夫人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但她做为母亲是爱女儿的,只是她爱的内容是从封建礼教出发的。她好象处处为莺莺着想,切处处给莺莺带来痛苦,这更显示了封建礼教的本质,同时也塑造了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莺莺、张生都是封建社会中阶级出身的青年,但由于男女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一样。张生时时流露的狂态,他的感情和弱点都表露在外面;而莺莺切尽可能地把追求幸福的热情埋在内心的深处,表面上显得十分矜持。红娘是一个下层的婢女,她对问题的态度鲜明、对崔、张同情并积极帮助他们斗争。但由于阶级地位不同,她也不时率直而善意地对他们的弱点进行嘲讽。

心理描写是《西厢记》刻画任务的重要手段。例如孙飞虎事件前,老夫人已许婚,事后老夫人设宴招待张生,莺莺、张生、红娘都没想到变卦,当老夫人叫莺莺以兄妹相称时,虽然每人只一句话,但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末见旦科)(夫人云)小姐近强,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了也。

此外,还有大量的正面描写,深刻而仔细地描写了他们的相思和离愁。《长亭送别》一折中有许多曲子成为传涌的名句,例如: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汤水。

(旦云)红娘呵,什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如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与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特要喫,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绳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的长吁气。

王实甫还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来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容与堂刊本〈李卓吾批评西厢记〉第十出总批说:“〈西厢记〉文字上一味以摸索为工,如崔莺莺、张情事则从红口中摸索之,老夫人与莺莺意中事则从张口中摸索之。”如第三本戏,四折全由红囊主唱,但内容完全是描写崔、张二人的相思。第二折莺莺见到张生的简贴前后,红娘眼中看到的是:“则见他钗玉斜横,髻偏云乱挽。日高犹自不顾明眸,畅好是懒、懒。”“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简化莺莺的心疏意懒描绘地十分形象。而见间、看简时,又是一幅且喜且怕的心态:“晚妆残,乌云,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鬓。将简贴儿拈,把妆合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王实甫抓住了红娘眼中的几个动作和表情变化,以行写心,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莺莺的心理变化。剧中这样的描写方法还有很多,如张生的急迫,莺莺的矜持,也都是通过红娘的眼睛反映出来的,可见〈西厢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这一创作特点。

相辅相成的手法

〈西厢记〉中的人物性格,大都有立体化的特征:莺莺温柔多情但又心口不一,张生温文尔雅但是不免于迂腐,红娘聪明正直而又风趣泼辣,老夫人对女儿爱意融融但常常又显虚伪。这种性格组合的多维性,是情节推进的一股潜在动力,许多喜剧的场面也是由此而发生的。

人物形象:

《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表里如一的绝世佳人

多情聪慧的大家闺秀

既爱又怕的矛盾性格

莺莺是个贵族小姐,封建礼教、封建门弟观念要求绝对服从家庭对她命运的安排;对爱情的追求,甚至潜意识的活动都被视为非礼。莺莺追求爱情的过程,经过了重重的矛盾和斗争。她逐渐冲破了老夫人的束缚和封建意识的精神枷锁,经历了犹豫、动摇,走向坚定、

勇敢地追求婚姻自由的道路。她对张生是一见钟情,随着她身上爱情荫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意老夫人的约束。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下书,老夫人许婚之后,莺莺以为幸福在望;不料老夫人食言,这是一个晴天霹雳,莺莺不仅痛苦,而且充满愤懣,开始了内心的反抗。莺莺在反抗中是坚决的,同时又是软弱的,对张生的爱情是真挚的,但又是那么的假意儿。在她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封建教养的影响,能够看到“贵族小姐的乖情儿”。她在“背地里愁眉泪眼”,在人前却要“巧语花言”;她要让传书递简,又怕红娘知道她的心思;她暗约张生幽会,战俘声来时她又忽然变卦,发了一顿脾气;------。王实甫为我们塑造的莺莺的信箱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阶级地位的,莺莺是带着她哪个阶级的软弱的特征进行着热烈的追求和反抗的。因而,使我们更加觉得莺莺这一性格的真实性可信。

红娘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热心助人、不畏强暴、聪明伶俐

她是崔家的婢女,有着一种受压迫受奴役者的非标准和正义感。她性格爽朗、乐观、聪明而勇敢,并熟悉这封建家庭内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弱点,因此不论和莺莺的冲突,或和老夫人、郑恒的斗争,都显得特别机警和老练。她是帮助崔、张克服自身褥单和对老夫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是作品里对封建礼教最具有冲击力量的形象。(红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信也,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祥,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妄恩。岂得为贤哉?……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之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长久之便么)

这段宾白十分重要,可把对崔张暗自结合的一切指责批驳得体无完肤,亦是崔张爱情由暗自结合而转为合法化的关键,亦为全剧发展之关键……抓住老夫人虚弱空隙,连放三劲矢,矢矢中的……使老夫人由审判者变为被审判者,在她无招架之力时,最后指出出路,将错就错。老夫人不得不在红娘的“网开一面”的出路中走出来,

无此宾白,剧情无法发展1、红娘性格大胆、机智、聪明、富有正义。2、结构上意义重大。

张生:志诚种

傻角

软弱

精细

4语言风格

“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故事美:从头到尾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人物美:张生痴情美、莺莺深情美、红娘热情美

场面美:才子佳人、花前月下、吟诗作对,戏曲场面美。戆曲团来广州演全本,把〈佳期〉搬上舞台:张弹琴,崔翩翩起舞。

用古戏既含蓄又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现崔张获得爱情的场面

语言美:〈红楼梦〉骂尽“才子佳人小说”,却盛赞〈西厢记〉“余香满口,词句警人”

约我去后花园“哩也啵哩也罗”

《西厢记》文词华美。贾仲名的[凌波仙]中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土林中等辈伏低。”

元杂剧的语言风格向有本色派与文采之分。本色派以关汉卿为代表,文采派则以王实甫执牛耳,《西厢记》则堪称文采派的峰巅之作。明初朱权曾用“花间美人”来概括王实甫剧作的艺术风格。他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主要是针对语言风格而说。1《西厢记》的语言极具诗情,而且与主人公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相映成趣。如第二本中写到崔莺莺自邂逅张生后,百般情思均集结在张生身上,因此景染情韵,融情入景:[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兰榄辞春。碟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委婉含蓄的景致中深蕴着相国小姐欲说还休的怀春情思。形式上宛然是一首婉约词,这与其时其地的心情是十分贴切的。诗的语言与诗的意境融合无间,这样的例子在《西厢记》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曲里,作者用了几个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愁绪,把读者引向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里: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我也么哥!兀的不闷山我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这几段曲文既显绮丽,又有白描。既有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如[正宫·端正好]的曲文即化用了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的语言和意境,又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使全局语言达到了绮丽和明快的合谐统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使《西厢记》的“诗剧”特点名至实归。

2此外,《西厢记》的人物语言也极有个性化,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第三本张生托红娘给莺莺带简帖时,张生表示以后要多以金帛酬谢红娘,被红娘奚落了一顿,张生只好乖乖地向红娘求助:“可怜见小子,只身独自。”话虽不多,但将张生在可能与莺莺通消息的情况下,仓促之间对红娘表示的感激描绘得十分传神。表现了现行市对美好婚姻的渴望,其性急、迂腐的性格特点也自然得以显现,这与后来老夫人在赖婚时所说的:“莫若多与金帛相酬,先生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有本质的不同。张生完全是迫于情的驱动,老夫人则是以封建的金钱万能为指导思路,语言和行为浸染着铜臭味。二人灵魂的高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3至于《西厢记》语言的舞台性、动作感、音乐等,也都十分鲜明。这里就不烦细说了。

五,里程碑式作品

《西厢决》自问世以来,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元明两代学人或称王实甫为“词家之雄”,或誉《西厢记》为元杂剧冠冕之作。明清的一些戏曲批评家如徐渭、李卓吾、汤显祖、凌濛初、毛晋、金圣叹等,都曾为《西厢记》绘的作品中,《西厢记》与《牡丹亭》和《红楼梦》勘称鼎足而三。

它所宣扬的“愿天下有情的都终成眷属”的主题,更广为后代的爱情作品所响应。后代的散曲、诗文也常常从中引用一些人物、情节或文辞。至于以西厢故事为原型的各种改编、续作,就更不计其数了。《西厢记》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共有的精神财富,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在明清两代,也曾多次将《西厢记》列入禁书之列,认为她“诲淫”,是“邪书之最可恨者”,但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她所宣扬的精神光芒,已经深入人心,不可淹

没了,它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自然也已经是不可移易了。

三、元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一)白朴及其《梧桐雨》

白朴(122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山西河曲),金亡后流寓真定。他南北漂泊,到过燕京、汴梁,晚年寄居南京,又到过苏州、杭州、扬州登第。

著有杂剧十六种,今存有《墙头马上》、《梧桐雨》二种。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白朴杂剧的代表作,他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以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为素材,通过对裴少俊与李千金爱情故事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肯定了在爱情基础上男女自由结合的合理性,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压迫、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倾向。戏剧情节简练动人:洛阳总管李世杰的女儿李千金,深闺寂寞,到后花园看花解闷,同裴尚书的公子裴少俊隔墙相遇,两人“四目相覰,各有眷心”,后经传书递简,情意愈深,私下结为夫妇。

在管家老嬷嬷的帮助下,李千金勇敢地舍家私奔,随裴少俊来到裴家。少俊碍于父亲的威严,将李千金藏于后花园书房中,二人你恩我爱,生下一双儿女。7年后被裴尚书意外发现,直斥李千金为娼妓,并逼着少俊写下修书,把她赶回娘家。后裴少俊进士及第,去接李千金回府,但性格刚烈的李千金坚决不从。裴尚书在获知李千金为李总管的女儿后,亲自登门相劝,反遭千金一顿讽刺奚落。最后在一双儿女的痛苦哀求下,才答应回裴府团聚。

《墙头马上》的主题是“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也是元代爱情剧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与《拜月亭》、《西厢记》和《倩女离魂》相比,它反封建的态度更加坚决,主人公李千金也比王瑞兰、崔莺莺、张倩女更具叛逆精神。李千金虽也是大家闺秀,但没有一般贵族小姐的柔弱和扭捏,而是具有一种大胆、泼辣、刚烈、果敢的香港特征。她虽生于礼教森严的官宦之家,内心深处却涌动着对自由爱情的强烈渴望。因此当她在后花园与年少俊郎的裴少俊不期而遇时,马上被他所吸引,并大胆地表白:“既待要暗逾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如此主动、热烈、无所顾忌地追求爱情,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当他们的隐情被老嬷嬷“覰破”后,李千金毫不羞怯,对扬言要送裴少俊去见官的老嬷嬷表示要以死殉情,使老嬷嬷只好放他们私奔。后在裴家后花园幽居七载,由于有强大的爱情作为支撑,她仍然是无怨无悔。最后被裴尚书发现并欲赶出家时,李千金性格的光辉尤其耀眼,与裴尚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裴尚书责骂她“败坏风俗”、“女嫁三夫”,李千金回敬说:“我则是裴少俊一个。”当裴尚书要强行坼散他们的婚姻时,李千金义正辞严地说:“这姻缘也是天赐的。”用“天赐因缘”来否定不合理的封建说教,更鲜明地表现了她蔑视封建礼法的反抗性格。当然,在封建等级社会里,李千金可以有反抗的思想和精神,但不可能有太多的反抗行动。所以她最后只能回到洛阳。由于父母已去世,她只能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后来裴少俊状元及第,就任洛阳县,一到任就去向她求情相认。李千金回想起昔日被逐情景,严辞拒绝,嘲讽裴少俊“读五车书,会写休书”,并借用卓文君私奔的故事,讽刺他的休妻行为“兀的不笑杀汉相如”。对于裴尚书的解释前嫌,李千金也使极尽奚落。最后还是女儿的哭声使她动情,并回到了裴家。李千金的种种行为都是深于情的表现,他的敢爱敢恨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这也是理解李千金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与《梧桐雨》的悲剧结局的不同,《墙头马上》是以大团圆结局,情节关目充满喜剧性。并将讽刺的矛头指向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裴尚书。全剧以李千金的叛逆为主线,以此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并在冲突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曲词情文并茂,是一部无论在

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

简答题: 【元朝】 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 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 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 D、本色当行的语言。 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长亭送别”赏析: 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 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 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 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一)赴长亭途中 【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 《董西厢》中此处作:“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跟课文学写作

春色知向何处去,收获满载尽开颜 尺八镇蓝铺学校杜晶 很多学生最怕写作文,问其原因,答曰: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我也不例外!每次遇到单元结束,写作文之时,我也开始犯愁,作文该怎么教? 4月10日,新教育实验学校,县教研室开展了精彩的初中语文“跟课文学写作”研讨会。嗨,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参加了这次活动,真是让我醍醐灌顶!这不就给我做了很好的典范么,以手头的语文课本为教参,写普普通通的人,写身边的生活小事,跟大师们学习表现生活的真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好的文章必然来自生活。语文教材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这次参加讲课的几位优秀教师,他们都让我受益匪浅。孙康老师缜密的课堂思维以及丰富的课堂资料;程昌娥老师和苏良明老师清晰的课堂结构,让学生清楚地获得课堂内容;熊向华老师把深奥的渲染理论知识用我们课本中的实例来阐述,深入浅出、清晰明了。课堂上除了有限的教师授课之外,更多的是学生的牛刀小试,让他们自己体验。也正是这种课堂展示出的充实、详尽的写作手法,在每堂课剩下不多的时间内,学生一个个才思敏捷,写出了让人拍手叫好的文段。 学习写作,立足于课文才是基础。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引导

他们写自己最熟悉的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惟有熟悉才有可能写得真切感人,也就是这样,惟有熟悉我们的课本里巧妙的表现手法,学会合理运用,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写作的方法靠一点一滴地积累,来自于每一篇课文的积累。 课后,在评课老师和教研员的总结下,我深刻地懂得,“跟课文学写作”这个课题没有教本可参考,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多多领悟,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授课资源。所以,我希望以后能更多地参加这类的课题研讨活动,向各位前辈取经,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在课堂上锻炼出一个能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教师,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自己微薄之力。 老师们的高度点评是对此次研讨会最美丽的诠释:“最美人间四月天,监语盛事又一年。群英荟萃齐研讨,景色葱茏满眼前。跟语学写非易事,渲染照应似等闲。春色知向何处去,收获满载尽开颜!”

文学与写作课程大纲

《文学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学时:54 其中实验学时: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文学与写作》是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从实践的角度,将各种文学知识运用到文学写作、文学鉴赏以及文学研究的领域。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的先修课成为大学语文、文学概论。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文学写作主体论、过程论、文本论、接受论以及文体论的学习,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培育、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专业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写作实践法。 教学重点:各类文学形式的写作。 教学难点:文学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考核 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作业、实践等)占5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国魏主编文学鉴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参考书:1、陈果安编文学写作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01。 2、陈果安//何纯//王定编写作学基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3。 八、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写作?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界定文学、文学写作的涵义,讲述文学写作的三大特征;通过列举文学写作的发展历史、当今现状、分类情形以及基本的审美功能来阐述文学写作的三大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写作的特征。 难点:理解并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 1、教学内容:文学写作的基本条件。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写作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分条叙述,使学习者能从主体静态角度,了解文学写作主体的智能结构;了解文学写作主体的必备能力;知晓文学写作主体的文化素养。 3、重点、难点: 重点:文学写作主体的必备能力中的体察能力、想象能力、技巧运用能力难点:文学写作主体的智能结构的内涵,它六个方面的因素是怎样影响文学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挥。 第三章文学写作的过程 1、教学内容:文学写作与其他艺术生产不同的是,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写作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生产,是通过创造性的话语系统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生产。

文学社团活动教案

文学社团活动教案 文学社指由学校支持设立,面向本校学生招收社员、干事。本人整理的文学社团活动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仅供参考哦! 1、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生活; 2、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写作能力; 3、提升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认识群体作用,增进集体意识; 5、改善人际关系,改进自身形象; 1、了解文学社的宗旨、目标、规范等。 2、成员间尽快相互熟悉,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准备工作: 1、布置教室:书法、国画作品、绿色植物、背景音乐、围成圆形的座椅 2、设备: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媒体设备 浅草文学社是隶属于我校团委会的学生社团。本文学社定名为“浅草”是取意于白居易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浅草”虽很稚嫩,但却蕴含无限生机。也祝愿我们的文学社如燎原星火,带动二职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中国古代一部记录姓氏的重要图书就是《百家姓》,有人能说出排在前8位的姓是什么吗?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百家姓》 赵姓被排在了首位,咱们就请赵老师来先为大家做个自我介绍的示范,然后咱们开始游戏。 游戏方法:小组成员围成一圈,任意提名一位学员自我介绍班级、姓名,和自己参加这个团体的动机和希望。第二名学员继续自我介绍,但要说:我是*班**后面的***,我参加浅草文学社是希望——,第三名学员说:我是*班**后面的*班**的后面的***,我参加浅草文学社是希望——,依次下去……,最后介绍的一名学员要将前面所有学员的名字、单位复述一遍。 活动目的:老师和同学之间依次自我介绍,彼此熟悉和认识,同时锻炼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里素质。 你的名字有什么样的来历和内涵,寄予了长辈怎样的期望?历史上的名人、伟人与你有同名或者同姓的吗?写一段介绍自己名字的文字。 1、按时上课、不迟到。有事请假。 2、上课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必备的文具。 3、听课期间不交头接耳随便讨论,有问题可随时举手。 4、每周要完成写作内容一篇,或评论、留言两次。字数不限,但要渐次增长。手写稿要用稿纸,完成后直接交给老师,电子稿可发到邮箱或直接在博客中留言、评论。

《元代文学史》教案

《元代文学史》教案 罗斯宁 教材:罗斯宁、彭玉平编著《宋辽金元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教案进度: 第一章元代文学简况 第二章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三章关汉卿的剧作 第四章王实甫的剧作 第五章元代前期剧坛 第六章元代后期剧坛 第七章元代散曲 第八章宋元南戏 第九章元代诗文 第一章元代文学简况 第一节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京城大都(今北京)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杭州则是南方最繁华的大都市。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杂剧、散曲、南戏、话本等通俗文学在元代都非常兴盛。 .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 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元灭金后,因蒙古贵族对文化的作用还未重视,八十多年未举行过科举考试,文士失去进身之道,落到社会的底层。宋末元初人郑思肖记载当时十种等级的职业分类:“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儒生地位排第九,在娼妓与乞丐之间。 元仁宗延祐二年()元朝才重行开科取士,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在出题和录取方面都优待蒙古人、色目人。在取消科举的八十年间,文士有的作小吏,有的经商谋生,更多的是成为“书会才人”,成为戏剧作家,使杂剧和南戏的创作队伍从以民间艺人为主变为以下层文人为主,促进了戏剧创作的兴盛。 .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二、重点与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2.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3.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毛泽东指出,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

文学写作课大二上学期参考答案

文学写作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张亮想尝试着写一些文学作品,但一动笔就力不从心,所以特就教于各位中文学子。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给张亮写封回信, 简明扼要地告诉他提高文学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 答:1、重视基础,从教材中掌握基本的写作原理。 2、博览精读,从范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写法。 3、多写多练,从实践中练就过硬的写作本领。 4、积极投稿,从交流中体会自我的人生价值。 5、投写读写,以发促写,以写促读,互相促进。 2、李春从小学到大学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因为她老是觉得无啥可写。请从观察、感受、想像、认识能力着手,分析其原因。 答:观察能力=凝视+揣摩+默述,表现在对事物的注意力度和主观能动性。 感受能力:是指主题观客体的灵敏度和强度和力度。 想象能力:把抽象化为形象,并赋予形象以精神。 认识能力: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评判能力即对主题的提炼能力、表达能力。它决定着文章的价值高低。 第二章散文 1、试述散文的立意。(1如何提升散文的立意等级?2如何营造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主题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答:一、提升等级: 1、从人类的高度介入。 站在广大人类的立场上关照自然,评点人生,要有关爱整个人类的意识和境界。如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2、从人性的深度切入。 人性的本质:善恶兼有,环境诱发他向善向恶;人性基础:自利;人性层次: 共性、民族性,个性;文学终极目标:优化人生,完善人生。 3、从宇宙的整体着眼。 物理,渗透万物,以物明理,启迪人生。 二、营造意境 1、化理为象。 即把自我的认识思考通过具体形象表现出来。 2、象外生境。 “象”指作品中具体物象,是一种实景;“境”指具体的物象之外的艺术境界。 3、以景相融。 指靠感情的机制使意与境达到完美的统一。 意境往往是心境熔化物境,以心境统摄整个文境。 三、表意方式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文学作品活动教案:《快乐的小屋》,供各位参考。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所展现的想象境界,感受诗歌中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基调。 2、帮助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1、根据作品内容,制作活动教具一套。 2、准备各种积木、大插塑等。 1、组织教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住的屋子是怎样的?你感觉你住的屋子快乐吗?有一群小朋友,他们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屋,并且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小屋,为什么快乐呢?让老师来把这首好听的诗歌读给你们听吧。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小动物门会感到快乐呢? 3、运用活动教具,再一次朗诵诗歌,帮助幼儿体验小动物们建造小屋时的喜悦心情。 提问:为什么小动物会感到快乐?什么材料建造的房

子?房子里有 谁?分别在干什么? 为什么是萤火虫给小屋点灯?为什么说是纺织娘弹琴?蜘蛛织 窗帘?蛐蛐唱歌? 小结:小动物们通过自己双手的辛勤劳动,搭建了美丽的小屋,所以大家 在一起感觉特别的快乐. 4、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发散幼儿思维: 讨论: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建造小屋呢?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6、延伸: 亲子游戏:请小朋友们和家长一起用各种积木、大插塑搭建自己心中的小屋。 快乐的小屋 小朋友用鹅卵石, 搭了一间小花屋, 萤火虫给小花屋点亮了灯, 小蜘蛛给小花屋织好了窗帘, 小麻雀在屋旁种上了花草, 纺织娘来小花屋弹琴,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公元1234-1368)概说 一、大致时间断限 1206年,铁木真创立蒙古帝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34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灭掉金国;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取《易经》“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 1279年,忽必烈灭掉宋朝,统一全中国; 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即帝位,建立明朝。 二、元朝的政权性质及统治特点 性质:元朝结束了三百多年来国内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XX、XX、澎湖等正式列入中国版图,XX也成为行省之一。元朝疆域比汉唐时更为广阔,势力X围直至欧洲。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庞大的帝国,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表现特点: 元朝统治,从文化上来说,是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统治,因此表现出与历代王朝不同的特点。 (一)、四等人的划分及统治者的贪暴,激化了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 (二)、科举制的一度废除,突出了儒士问题,即儒士地位的下降及引发的文学、文化上的一系列问题;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对生产力的破坏; (四)、东西方交通大动脉的打通,有利于各种XX的传播与相互影响;外来音乐及乐器等的传入,有利于新的戏曲样式及表现形式的出现; (五)、落后文化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 第一讲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产生及其体制特点: (一)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衰微的原因与此同理。) 1、综合艺术影响的产物(文学自身方面的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与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并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戏剧。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大致脉络.doc 2、时代的产物:宋金元陵替过程中,各民族融合的同时,各种戏剧因素也在融合,同时各民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也要求有一种战斗性和群众性都较强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而宋金元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为杂剧的发展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如勾栏、瓦肆的出现,市民的娱乐需求等。统治者的重视、提倡。 3、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元朝疆域空前广大,交通发达,各国、各民族文

跟着课文学作文(三)

跟着课文学作文(三) 巧用联想,丰厚内容 作文教学,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教学与训练不成体系,随机性太大,教师提供的资源有限、讲解的技法比较零碎、写作的要求大而化之,训练指导不够具体。如何帮助师生迈过作文教学这道坎?跟着课文学作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元素,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巧妙对接不失为一个很好举措。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 一、课文示范: 1.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茅盾《白杨礼赞》(苏教版八年级) 2.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苏教版八年级) 二、写作指津: 阅读上面两段文字,我们发现要写好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联想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第五章文学写作 第一节诗歌 一..概述 1.诗歌是一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流转和谐的节奏韵律、蕴含情思的意象组合,借助于联想想象书法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 2.诗歌—按内容(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形式(格律诗、自由诗) —按发展(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 —按杂交(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3.诗歌的特点:表现生活的抒情性、流转和谐的音乐性、蕴籍形象的精炼性 二.诗歌的意象、意境 1.意象组合 意象中的意是意念,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象是具象,指表现对象的客观物态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契合的产物 2.意境创造 意境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主客体统一的整体意象所显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有大境界与小境界、所造之境与所写之境、宏伟之境与优美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范畴(1)有我之境:诗人所描绘的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境界 (2)无我之境:诗人把主观情感含而不露地融化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三.诗歌的语言锤炼 1.独特搭配 2.欧化叠句 3.提行转句 4.省略跳跃 5.想象比喻 第二节散文 一.概述 1.散文是出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样式的源头和母体,是一种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表抒真心,述说真意、传递真思,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情的心理认同的文学样式 2.散文—广义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之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包括经书、史书 —次义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特写、杂文 —狭义散文-叙写“我”的经历、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强调“自我亲感”的文体特征 散文分类—表达方式-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 —表现对象-感性、知性、审美、审智、都市、乡土、文化、旅游、闲适、纪实、网络、运动、生态、新生代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写作课程介绍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1、目标 写作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写作活动参与了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对经济活动的开展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写作也是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思维训练、综合素质提高途径。因而写作课适合作为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有着其它课程不能取代的作用。 《中文写作》课针对专业特点,以实用文体为突破口,以可操作的文体学、写作思维学理论等,指导学生按科学的训练体系进行学习、练习,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和目前社会上和专业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应用文体写作知识,同时,通过对例文的分析和研究,讲练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写作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以分析综合能力为主的思维能力,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一定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感力及其语言掌控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以便将来能够鲜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信息,写出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符合格式规范及文体表达要求的各种应用文章。 2、内容 (1)总论 中文写作及其特点;学习中文写作的重要意义,学好中文写作的途径和方法。 (2)写作主体性的建构 写作能力有赖于写作感知力、写作思维里、写作审美力和写作文化吸纳力,写作主体性的建构是关键。 (3)计划、总结 计划概述;计划的内容和构成;计划的写作要求;总结概述;总结的内容及构成;总结的写法;总结的写作要求。 (4)演说类文体的写作 演讲文体。 (5)书信类文体的写作 书信的种类和特点;书信的结构和内容;书信的写作要求;求职信写作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合同的写作 合同概述;合同的基本内容;合同的一般写法;订立合同的要求。 (7)学术论文的写作 学术论文的概述;学术论文的选题;精心安排论文的结构;毕业论文的写作。 (8)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 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含义;市场调查与预测的重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和方法;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和写法;写作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的要求。 (9)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写作格式。 (10)广告 广告的概述;广告的作用和功能;广告的种类;制作广告的艺术。 (11)公文写作 公文概述;通用公文写作示例(请示、报告、通报等)。 (12)调查报告

幼儿文学活动教案

幼儿文学活动教案 导语: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让幼儿充分感知作品,理解作品意境,受到美的熏陶的活动。下面为你整理的幼儿文学活动教案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与大自然的美,感受秋雨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变化,让幼儿了解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动植物在秋季要准备过冬。 2.让幼儿感受文章的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 3.让幼儿能积极投入地欣赏文学作品,体验欣赏的乐趣。 1.知识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关于秋天季节特征的知识。 2.物质准备:《秋天的雨》课件,《秋天的雨》有声读物,配乐《秋日私语》 导入1.猜谜语,教师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出主题。 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小朋友,现在是秋天了,那秋天下的雨是什么雨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秋雨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基本部分: 1.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朗诵《秋天的雨》,让幼儿初步感知作品。 2.欣赏第一,第二段,让幼儿对秋雨有个更深的认识,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文中出现的植物,颜色。教师用幻灯片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幻灯片上的画面,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植物啊,这些植物都像什么啊?你们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颜色啊?" 3.欣赏第三段,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气息。 小朋友,你们知道秋天有味道吗?秋天的味道是什么样的?通话幻灯片形式,引导幼儿回答,回答时教师要尽量让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述。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秋天的雨很甜,很香,闻到这样的香味,你们的小脚丫是不是被勾住了?你们平常都喜欢什么样的食物。若幼儿回答油炸食品类,教师要提醒幼儿少吃。 4.欣赏第四,第五段,引导幼儿感受动植物如何过冬,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小朋友,我们知道秋雨带来了很多,那老师要告诉你们秋雨还是一个金色的小喇叭,那你们想想小喇叭会说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回答问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回答完后,提出问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小动物和植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回答。 总结: 小朋友喜欢秋天的雨吗?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你们快乐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一遍。 1.让幼儿继续了解秋天的变化,了解四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 3.让幼儿试着创编句子。 4.让幼儿分组表演过冬的样子,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元代文学史大纲总结

一.元曲 散曲 分期 一般以元仁宗延祐年为界,将元散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一.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王和卿二.平民及胥吏作家:马致远、白朴 三.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 后期乔吉、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张可久,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体制1、小令。2、套数,3、带过曲 题材 1.愤世嫉俗: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2.叹世归隐和山水田园: 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乔吉[水仙子]《寻梅》3.言情寄恨: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张可久[金字经]《春晚》 4.咏史怀古: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杂剧元代前期主要是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昂扬、明快的感受。 1.大都作家群 关汉卿A、社会公案剧《窦娥冤》B、爱情风月剧《救风尘》 C、历史剧,《单刀会》 马致远1)神道剧《黄粱梦》、《陈抟高卧》2)《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纪君祥《赵氏孤儿》杨显之《潇湘雨》王中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石子 章《竹坞听琴》 2,河北作家群 白朴1)《梧桐雨》2)《墙头马上》 (1)李文蔚的《燕青博鱼》《燕青射雁》(2)尚仲贤《柳毅传书》 (3)戴善甫《风光好》(4)郑廷玉《看钱奴》 3,山东作家群 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称为“元代水浒戏双璧”。

李好古《张生煮海》武汉臣《老生儿》 4,山西作家群 (1)石君宝《秋胡戏妻》《曲江池》(2)李潜夫《灰栏记》(3)吴昌龄的西游戏 元代后期主要是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典雅,创作题材多为文人韵事和神道隐逸;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郑光祖、乔吉等。 郑光祖《倩女离魂》和《王粲登楼》《梅香》 秦简夫:《东堂老》、《剪发待宾》、《赵礼让肥》 乔吉《两世姻缘》 宫天挺《范张鸡黍》《七里滩》 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 杨梓《敬德不伏老》 二.戏曲 元代戏曲分为杂剧和南戏 南戏 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南戏的代表作《琵琶记》 高明《琵琶记》创作意图:“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三.诗文 元代诗歌 元代诗人群体 A、蒙古诗人与色目诗人 B、汉人诗人(原金朝治下的北方诗人) C、南人诗人(原南宋治下的南方诗人) 元代代表诗人 前期: 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和移剌继先韵》)、理学家刘因(《白沟》) 中期: “雅正”的文学思潮 元诗四大家:虞集(《挽文山丞相》)、杨载、范梈、揭傒斯 后期: 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王冕(《劲草行》) 杨维桢和“铁崖体”(《传舍吏》) “铁崖体”的特征:七言歌行,多半是咏史、怀古之作,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眩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出山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 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南方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也趁机向革命党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交出政权。早在武昌起义前夕,张謇就到河南彰德拜访袁世凯,经过密谈,双方对未来的政局和对策达成默契。袁世凯的议和总代表唐绍仪抵沪后,张謇等立宪派便在幕后紧张活动,上海南阳路上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成了南北议和代表和立宪派进行密谋的场所。1910年入京谋炸摄政王载洋未遂被捕入狱的同盟会干部汪精卫,于1911年11月出狱后担任了南方各省议和参赞,积极参与惜阴堂密谋,为袁世凯疏通。同盟会“内外负重要责任之同志,则悉倾于和议”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59页,黄兴在收到汪精卫为袁说项的电报后明确表示,为了“早日恢复完全土地,免生外人意外之干涉”,待袁世凯举事后,“请项城充中华民国大统领,组织完全政府。此非兴一人之言,全国人心皆有此意” 黄兴:《复汪精卫电》,《黄兴集》第9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由于袁世凯当时拥有重兵,且有拥护共和的表示,因此总统“非袁莫属”几乎成了共识。南北议和几经周折,至12月底初步达成了“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南北议和史料》,《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第84页,其实想让袁世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民国大总统的地位,只是举行国民会议的具体地点尚未决定。

文学与写作课程纲要

文学与写作 课 程 纲 要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01) 一、课程性质……………………………………………………………………0l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0l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0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05) 一、知识与能力 (05) 二、过程与方法 (05)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6)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07) 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原则 (08) 一、教学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08)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特点 (08) 三、教学内容的编排应突出实践性 (08) 四、教学内容的表达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成人化教学 (09) 五、教学内容应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 (09) 六、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09) 第五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11) 一、36课时的安排 (11) 二、评价建议 (12)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4)

第一部分前言 文学与写作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其中写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写作教学既是语言运用的训练,更是思维的训练和思想的砥砺。相对于听、说、读的能力,写作能力是最高级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困难的活动,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他们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加强写作教学有利于全面完成中学语文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写作就是写文章,即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育中就是学生作文。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等特殊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写作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的训练。写作教学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它方而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书而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写作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训练过程,它在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生的写作缺少真诚昀人格,鲜活的个性,独特的体验,以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写作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就要重建教学理念,改革写作教学。 (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中陈旧的教学观念,首先,应该使写作教学更具开放性、民主性,将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描写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抒发自己感悟到的真情,发表独立的见解,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 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2.百日维新述评? 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三、计划课时:4课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 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 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这在无形中就使农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田赋负担。地主阶级又千方百计的把这种负担转嫁给农民,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正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以上。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农也:《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与农民生活》,《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