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逐字逐句学论语(第16季氏篇)

逐字逐句学论语(第16季氏篇)

逐字逐句学论语(第16季氏篇)
逐字逐句学论语(第16季氏篇)

第十六篇季氏篇

第215讲.

下面我们学习第十六篇季氏,先看第一章。这一章比较长,我们还是先读一下经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而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一章经文讲季氏,是鲁国的三家卿大夫的掌权最重的一家。季氏有一处他的封地,叫做费。其实也读必。但是当地读费。这个费县,颛臾和费县很近。这个时候季氏就想把颛臾夺过来。冉有和子路都是在季氏家做事情。是季氏家的家臣。知道季氏伐颛臾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个事情和孔子说了。

孔子就说,你们怎么不能够劝告他呢!然后讲颛臾是个小国家,是先王分给他的,你不能够攻伐他的的道理。下面我们就一段一段的看。季氏讲伐颛臾。颛臾在古时候他是一个,在周朝分封的时候,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他们分的地方有大有小,爵位也不等,除此之外,还有比这五个等次小的地方,就是附庸国,所以附庸国不直接见天子,他只需要报告给他诸侯的大国。颛臾鲁国的附庸国,就是现在山东的蒙山。这个地方离季氏的费县很近。冉有就把这件事情报告给孔子了。孔子就说:求,就是冉有的名字。无乃是活动语,就是恐怕,莫非,就是说,莫非是你的过失。你说是将要伐颛臾,季氏为什么要伐他呢?夫是语助词,颛臾是先王所分封的东蒙主。蒙是蒙山。就是封就是祭祀蒙山的小国家。先把颛臾的重要的地位说出来了。先王封他为祭祀蒙山的主祭的人。那么说出他的重要地位,而且他是在鲁国的范围之内,在他的国家之中。意思就是说他就在你的家中,是你的社稷之臣。社稷是指国家的社稷之臣。这是鲁国诸侯的社稷的大臣,为何要攻伐他呢?这就说出为什么不能够伐颛臾的道理。

接下来冉有怎么答复呢!夫子欲之,夫子就是季氏,他是大夫,大夫才称呼夫子,意思是季氏夫子欲望的,吾二,就是我们两个人是家臣,皆不欲也,就是我们不想攻伐颛臾的。

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16讲。

我们继续研读这一章。冉有答复孔子,说我们两个在季氏家只是个家臣。我们不欲伐颛臾。孔子说。周任是古时候的一个历史的官,是一个贤能的人,他有言曰:陈力就列,就是把自己的力量陈列出来,每个人都有办事的能力。陈列就是亮亮自己的能力,你有能力去办你才能够去办的。如果能力不能够办的话,你就不要去办了,不能者止。不能够办就止。你在机关里面担任一份工作。你要看看你是不是能够办得了,你办不了,你就止,就是辞职。不辞职的话,将来他有过失的话,你也要一块担任过失的。不过现在来讲,大家找个工作很不容易的,你在机关办事,机关好,你办事情没有问题。但是他不好的话,让你办不好的事情。你有不能够再找一份工作,你就守住机关的法令,机关首长让你办事情,在不违背法令的情况你可以办,但是严重违背法律的话,你要想想,与其将来和他一起犯罪,你就要想想是否划得来。虽然是题外话,但是很重要。危而不持。你既然在季氏家里做事情,看见季氏要伐颛臾后果是难以想像的,颛臾是不能够伐的。就你们自己来讲劝告不了,你可以不在他家做家臣。如果劝告不了,你就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用你们的人就是要扶持他的,就是他在发生危险的时候,你不能够扶持他,焉有何用呢?相就是扶持的意思。进一步的讲,且尔言过,你的言语错误了,虎兕出于柙,虎和兕你用柙关起来。

他跑出来了,你看守的人也有过失的。龟玉毁于椟中。那个龟和玉都放在盒子里,将来要用的时候拿出来用。现在这个龟玉毁在盒子里了,那么你这个保管的人就有了过失了,,冉有有说。今夫颛臾近于费。他也说了实在的话。这个小国家固而,就是他的城邦建设的很坚固,这种城郭很巩固,而且还靠近费县,现在不把他伐取过来,将来我们的子孙就会有忧愁的。现在因为季氏势力很强,到后代的时候,说不定颛臾会侵犯季氏的费县了。忧愁他后来的子孙辈颛臾侵犯。

孔子说:求,君子疾夫,你说这句话疾就是疾病。就是你说的话,在君子看来是有毛病的,为什么呢?本来你是帮助季氏伐颛臾,并且为他说掩饰的话。我也听过,闻就是听见古人讲,有国有家,就是诸侯和卿大夫之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虽然是贫穷,但是大家都能够同甘共苦,就不足为患了,这里讲可以把两者调过来,不患寡是指人不多,人口寡不足为患,主要是内部要安定,贫穷没有关系,不平均才有问题的。贫富差距不大,一旦有外患,大家都能够同甘共苦抵御外患。这个安字包括内外,内部要安定,一旦有外患来了,内部安定了,才可以上下一心抵御。所以老师讲可以调动一下的。安定是根本,有根本才能够谈得上抵御外患。根据这个道理,看看现在的国际法,他们对于别的国家是二分法,就是让你这个国家内部不能够安定。然后他才能够有空可钻。我们现在要好好的悟一下,觉悟以

后,我们就不能够被人家分化。均无贫,就是均了就没有贫了,没有比较的话,就没有贫穷,我们学道的人不要和人家比较。和无寡,和就是安定,这个国家上下一团和气就没有什么人多人少了,新加坡的人很少,但是无寡了。安无倾。夫如是,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如果外面的人来侵略你的时候,就是远人不服,那么就修文德以来之,就是一定要好好的修文化道德,你要拿厚道来招来他们,主要是用文化和很厚的道德,让他能够归降与你。既然招来了远人,你就要安之,就让他得到安全,心理一切都能够安定下来了,这就是比喻,季氏要伐颛臾。你认为他会侵犯你,与其那样的忧虑,你就要好好的修道德,靠文德厚道的话,你就能够安他们下来,这就是孔子想的根本的办法,从这个的中国文化来讲,最显著的是元朝,他还是被中国文化感化过来,蒙古自动的并入中国,清朝也是一样,虽然表面上看,灭了明朝,实际上版图和文化没有改变。中国的文化把他变化成为一个国家,同时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一直到现在也要讲文德。唯有文德,才能够转变那些强权的国家,知道强权不能够使世界真正的和平,只有文德才能够做到。文德真正的是要自己修道。今由与求你们两个做季氏家的家臣,来帮助季氏,远人不服,也不能够用文德招来他,季氏掌握鲁国的军权,使鲁国分崩离析,而且谋划用武力,我恐怕季氏子孙的忧愁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就是你这个国家内部也会乱的。

你季氏不听鲁君,你的家臣也会不听你的。孔子说准了,后来季氏的家臣阳货真的作乱了。各位可以看看历史。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17讲。

请各位找到678页。先读一下经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先讲这个礼乐,礼乐就固有的中国文化来说,他是学做圣人的必修的功课,在世间要办事情也要学礼乐的。所以礼乐贯通世间的事情。所以礼乐很重要的。因此古时候制定礼乐的必须是天子,因为他有位-有德的。没有位臵但是有圣人之德的,像孔子一样,他写春秋的时候,他说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礼有形式的,有实质的,形式上的就是制定出来的一切都要讲规矩讲次序的。我们做人学习,也要有规矩有次序,否则就会乱的。就是人伦方面也一样,都要有规矩的,父母和儿女也一样,都要有规矩,古时候,儿女出去的时候,回来的时候都要说一声。这些规矩是有很深的含义的。比如儿女出门说一声是很重要的。讲礼的本质。礼是从人的本性里面出来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就是阴阳二气生出来的,阴阳就是从本性来的。所以圣人让

人从礼从五行上学习。乐也是一样的,宫商角徵羽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中国文化的系统。我们研究礼乐就有信心。千万不要像现在一样,到学校反对学校的规矩。他这样的演讲什么反对礼乐的话,粗俗不堪的话,显示自己。包括现在的音乐也是这样,无非是引起人家色情的想法。诲淫诲盗。我们听国乐能够让我们静下来,开发自己的本性。所以我们不能够跟着流行走的。必须要对我们固有的礼乐了解的很透彻,他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不这样的学,我们就堕落了。所以我们先要了解礼乐。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尧舜的时候是有道的,是禅让制度。禹王的时候,就变成了家天下了,除了成汤周武是吊民伐罪,其余的都是继承的,可以说是无道啊。所以孔子说天子是真正的人君,他是圣人。礼乐由天子制定。征伐一般都会分封制度的,有不听命的时候,天子就可以征伐他的,就是诸侯奉天子命令去征伐不听命令的人。天下无道的时候,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如果诸侯不听天子的命令了,自诸侯出,各国的诸侯也不是听天子的命令,他就随意讨伐别的诸侯。也只能够维持十世。十世就是诸侯的政治。他要征伐别人的时候,他还是有力量的。但是他虽然很强也维持不了十世的-。雪庐老人讲的时候,他说-鲁国,周家的天下,周平王东迁就是春秋了,首先郑国出了霸业。后来又有五霸的。当时鲁国也是很强大的,但是到了鲁隐公的时候,政治发生了变化,隐公是

夫人的妹妹生的。后来又娶了第二个夫人,生了个小儿子,要继承君位的。但惠公死了,那个儿子还小,鲁隐公先代理政治。等到小孩子长大鲁隐公要把位子还给那个小儿子。在这之前,有个大臣劝鲁隐公还是自己做君主,但是鲁隐公还不错的,坚持要还。这个大臣后来恐惧,就怕将来那个君主会伤害他,他就说鲁隐公的坏话,鲁隐公被杀害了。这个时候就传到了桓公,鲁桓公后来就有了三家。所以在鲁国的时候,就有礼乐自君主出这一套。那么孔子就看到了鲁国快衰败了,因为礼乐自大夫出,三家分别掌握鲁国的政权,自大夫出的话,也只能够维持五世。陪臣就是大夫家里的家臣,家臣执掌国家的命运的话,三世就很稀少了。这是说,三家的家臣也不听三桓之家的命令了,阳虎也没有好下场的。所以这个都是在这一章书里面讲就可以明了因果。儒家没有明显的讲因果,但是这个事情在这一章里面是非常的清楚的。儒家讲天道好返,返就是回报,因果就是天道,有因就有果。种了因就会有果。就是天道好返,就是一定有报应的。这一章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天下有道的时候,政治不在于大夫,天下有道的时候,庶民就是老百姓无可非议的,就是非常的完美了,天子办的事情都是照顾了群众,为老百姓办的事情,都能够受恩惠的。就像尧舜出去看看,老者唱歌,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一般人民,自由自在的耕作,尧帝那时候让民众只自由,办

的事情都是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像天空一样,保护万物,我们受用了还不知道。所以在天下有道的时候,庶人不议。庶民不知道怎么样的议论。因为他们能够受惠。就像我们呼吸空气,但是我们不知道。现在空气污染-了才知道空气重要了。所以有道之君的时候,一般人民是多么的好,多么的自由自在的。现在,民主的国家哪一个能够做得到,为什么,就是人们不明白礼乐,他们做的都是违背礼乐的。所以雪公讲的时候,他说古人的注解都没有讲到重点。重点是因为孔子是鲁国人,他根据鲁国的状况以及其他国家的状况,他发现许多的事实确实如此的。现在我们就明白,现在的人所作所为的,他们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民主制度,实际上他真的不民主,别人不实行两党政治,他们就要攻打他。最可怕的是,现在各国都学习他讲人权,就连学校里面也是一样,老师不敢管学生的,学生这样的讲个性,孩子还要不要的教育他。这样其实就是恶习气在起作用,把整个社会变成畜生的社会。现在的教育家没有明白,他们都在迁就学生。我们如果不能够了解的话,我们将来连人格也没有-了。我们要相信,圣人讲的礼乐是非常的重要的,千万不要听那些不明白的人。我们要挽救一下,挽救自己的人格,然后在学圣人。整个社会的挽救的一线之光就是礼乐的教化。首先要觉悟,从自己做起,然后发扬到外面去,这样还有希望.

下面一章: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

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禄之去公室,公室就是指诸侯,就是指诸侯不能够做主了,就像鲁国一样,君主不能够做主了,由三桓的卿大夫掌权了,政权在三桓之家,已经有四代了,故就是所以说,三桓之家不是嫡系的子孙,就慢慢的衰败下去了,因为他们的家臣都掌握权力了,这一章是一报还一报,还是讲因果。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18讲。

现在看下一章,前面两章都有连带的关系,政治在孔子讲的道理,到现在也是很重要的,要改善现在的政治,必须要弘扬礼乐才能够改善。大家-看的很清楚,就是因果,不管你相信不相信,都会有惩罚的,这应该是花报,还会有果报的。这样研究起来就是非常的严重的。我们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要可怜这些人,但是把这个礼乐的教育弘扬出去,让他们间接的植入善根。他们还是能够学好的,因为人人都有真主本性的。这两章我们要好好的研究。

下面一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益者三友,损者也有三友。友这个字,中国的五伦道统,朋友在其中,所以结交朋友要慎重,孔子叫我们知道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益友就是对我们做人,工作,学道都有益处的人,损友就是没有益处,有损害的人,所以儒家的学问,他就是从

事实上说出来。从事实上指导人这样做就能够成为圣人,这样做就成为圣人,不这样做就不行,这是非常的可贵的。我们看,友直,直就是正直,一切都要公正无私,不要总是为了自己,跟人家办事情,也要把私心放在一边。直,就是十目无法隐藏的。了解这个道理,就要一切的坦白,就是心理和外面的言行都要一致,不要心口不一.友谅,谅的讲法很多,有的讲为信用,信用和直是一样的,相近的,所以雪公讲谅是宽厚,恕道,对人很宽容,宽恕的。友多闻,多闻就是知道的事情很多,根据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做正确的判断。我们现在要解决个问题,不知道他的上下左右的情况的话,我们解决的时候就有正确的办法的。你交的朋友见多识广,所以这三种朋友是有益处的。另外,有便辟,友善柔,便佞。便辟,就是非常的会说话,说话说的很巧妙,他能够把不符合道理的话说的很有理,让你很容易相信他的话。善柔,就是用一种柔软的态度,总是带着微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只是想赢得人家的好感,想巴结人家,是虚假的,那就是论语里面讲的巧言令色,这是要不得的,这种朋友是丧失人格的。便佞就是上面事情都是按照他所想的,别人很对,他说别人不对,在辩论中强词夺理,强词是只有他说别人不能够说,只有他说的对,别人都不对。孔子在这里让我们了解,交朋友的三益,三损要了解,了解之后要慎重的选择。选择的叫朋友和古人是不同的,古人交了朋友就是五伦

的一种,朋友的作用很大,按照礼讲父母在,不许为友而死。因为父母更重要的。但是除此之外,朋友遭了难,朋友都应该声援,而且要替朋友报仇。当然不是鲁莽的报仇,而是要按照法律去帮助他解决。我们选朋友一定要选有益的。君子在弘扬学术是不同的,弘扬学术是不管是任何人都要帮他回答的,那是弘扬文化的时候,要有教无类。但是选朋友是要有选择的。

下面一章: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这个还是讲益友和损友。这里更具体的讲,我们无论求学还是交朋友,都要了解。乐者三乐。前面讲人,后面是讲事情的。乐节礼乐。首先要好学礼乐的,节礼乐就是要有所节制的,就是中庸讲的,发而皆中节,礼乐出自人的本性,一般人讲他一切都好,但是他的喜怒哀乐这个情绪,人的情绪,情感有很多种。这个情是从无明来的,是迷惑了的本性才有情。他是污染了的本性。所以学礼乐的时候,就要有所节,一个人感情用事,一个人总是情绪化是不对的,都要出自理性的才能够做好的,所以都要用理性来节制情,就是把烦恼和各种的情绪伏的下来吗,就是节制那个情,才能够有本性,就要节礼乐。这是有益的事情。那个节制情,就能够引发出本性,本性一出现的话,生老病死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我们要学礼乐是非常的重要的。要道人之善。就是要引

导人都去学善事,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有益的事情。我们现在看看周围的人,佛经里面讲的很清楚,我们都有见思惑。有见思惑,我们就不能够成为圣人。幸运的是我们知道怎么去除。要节,节礼乐,自己能够节,做事情要从理性上出发。我们这样引导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引导人向善了,这样就能够把不善的事情压下去,把人引导到善的事情。就是无论任何人,你都要凭着你的智慧,让他受到感化,因为他也是有本性的,本性没有善恶的,但本性起的作用是有善有恶的。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贤是指在品德上很好的,你交的朋友品德好的,多了好。损者的三件事情。乐骄乐。就是以骄傲为快乐,现在更厉害了,我们现在做事情得意的时候,就觉得值得骄傲。读书时候,觉得自己学问多了,或者能够写点文章,这种人很骄傲,他傲视一切的,这种人就是以骄傲为乐,看不起人家,骄傲自大,我们不要有这种乐,我们要谦虚。这是有损的。乐佚游,佚是放逸,就是一切不遵守规范,这样就会乱了,我们日常的生活,都有定时的,古时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上下班也有时间的。但是佚就是放逸,不遵守世时间,这样是不好的。比如说现在上网没有时间观念。乐晏乐,就是朋友之间互相的邀约去吃饭,宴会。就是宴会中也不能够太久的,不要留的太久。那个做主人的会很忙疲倦的。古时候都在家里做的吃。如果你受到招待要知道人家是很忙的,不要久留。一般都知道,客去主人

安。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客人的时候要替主人想想的。如果一直到通宵自己也受不了的,身体也会受到伤害的。所以孔子把三种有益的事情三种有损的事情很清楚的说出来,我们平时做事情要这样的学。要学三益,不能够三损的。能够这样,就能够受到欢迎的,你和别人也能够相处的很好。就是修道也会一步一步的学做圣人的。孔子的学问和教育,必须按照这个道理来学,至于世间那些有德的人,他们讲的相合,我们就相信他,如果相反的话,不管他地位多么高,我们都不要相信他。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19讲。

我们学习下一章。先念一下经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为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说,侍候君子,这个侍,实际上就是跟君子谈话或者陪伴君子的意思。君子在古时候指士农工商的士,读书人,而且品德很好。有三愆,愆是过失。哪三种过失呢!一个是言未及之而言。就是君子没有问,你就说了,就是躁。君子也包括长者。所以无论在家庭。在社会遇到君子和长辈,有问到的时候再讲话。第二言及之而不言,就是君子问的时候,还吞吞吐吐的,不能够很明白的说出来的话,那就是隐,就像有隐瞒,这就是对长者不尊敬的。第三未见颜色而言,颜色,就是指君子的面貌。说话的时候要看君子

的颜色,一般人说话,除了用言语表达,还有面貌,身体和手势,光用语言是不够的。不能够想讲经一样。他要有面貌表达出来。侍者,除了听,还要观察他的颜色,如果谈话时候,不看他的面貌,那就是如瞽,瞽就是瞎子的意思,就是眼睛看不到的。如果你这样的话,你根本看不到人,这三愆都是失礼的地方。我们要避免这三种过失。

雪公讲这章的时候,他加了一句,他认为对任何人说话都要这样的学,对于一般人好人平等人都是一样,不要一见面就自己的话说不完,那就躁了,或者有保留,或者眼睛不看对方,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根本不重视,都是失礼的。我们都要注意的。

下面一章: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三种戒条,君子有三戒。是个君子是个读书人,也指学道的人,凡是成为君子要守住这三种戒,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小人了。因此,凡是要想学君子,古时候就是要我们见贤思齐,见到贤者就要像他学习的,凡是要学的话,都要注意这三戒。这三戒是三个时期。第一是少的时候,虽然没有年龄的要求,但是,未成年就是少,比如是20岁以前,血气未定,血是血,气是气,不能够说成为一个事情。气是阳气,血是阴的,就在身体里面结成的物质。古时候讲气之清轻。气是既清爽又轻微的。上浮者为天。气

是重浊者,下凝者为地。阳气为天,阴气为地。虽然是这样讲的但阴阳二气是一体的,在年少的时候,阴阳二气还没有充满的时候,就是未定,这个时候要戒色。就是淫欲色欲。如果阴阳二气没有充足的时候,对他的身体伤害会很大的,因此古时候结婚年龄要男子三十而娶,女子20而嫁。这是第一条。但是我们现在做不到了,古时候有圣人的教育,能够戒。现在不但不戒,还提倡。现在就是在小学都开放,这样造成小孩子就生孩子都丢掉了,实在是罪恶深重的,这都是不了解道理的,不知道将来是可悲的。第二是及其壮年,壮年就是成年之后,也差不多是三十岁的时候,气血满了,血气方刚,刚刚是刚强的时候,就是血气很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斗,就是打斗,吵架。这都是斗。这为什么要在血气方刚的时候戒呢,一个人血气很盛的时候,容易发生暴力,所以气盛的时候容易和人斗争,不戒的话,就容易逞一时之气。这是对私人讲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要征兵的时候,就不能够戒,要血气方刚的人才好。第三,就是老年的时候,就是五十岁的时候就渐渐的衰了,六七十岁就老人,古时候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啊,到了年老的时候,要看看自己血气既衰。我们看看现在有些老年人,衰老的时候,身体就在退化的,虽然也没有什么病,在一切退化的时候,他还想为国家做事情。现在65岁要退休的,不退休身体是达不到的。就是年轻的人,劳动的太过分了,操劳的多了,

也会突然的猝死。所以我们年轻的时候也要按要求作息,何况老年呢!戒之在得,得就是贪求,就是一切放不下,还想要做事情,尤其是私人的老板。他不考虑自己的血气衰的现实,还要继续用心力,体力,这些都是要不得的。这些是生理方面。就是在心理方面也是这样,不能够太操劳的。古时候做官没有年龄限制的,但是读书明理的人,到50岁就开始准备了,就要想把事业慢慢的交代才对的。如果不戒,就是贪求,贪得是人最重要的迷惑。他根本放不下,这样的人,学道也学不好,学道主要是去除贪欲的。我们要在行为上修行好。

下面一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章书又两段。前面一段讲君子,第二段讲小人。三畏,就是三个恐惧的事情。君子还是有道德和在位的人。在位就是在朝廷里面的人,君子有三种畏惧。一个是畏天命。天命是什么呢!尚书伊训篇里面讲,为上帝不常。不常是无常。怎么不常,就是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做善的事情上帝就降给他百祥,什么事情都吉祥。做不善的事情,上帝就让他什么事情都不好。易经里面也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要是配合音韵来说。余庆,可以读为余(强)。这是说的集体。前面说的是个人。人君说的是天子,上帝的儿子,你做不善的时候,上帝也是无常的,

看你作善还不善。他是会换人的。就是对君主来说的。后面就是家庭里面的作善。必有余庆,余殃,是对后代子孙来讲的,你做了善事一定是有福报的。他的子孙也会享受这个福报,这就叫余庆。做善事的人得主要的福报。余庆就是对子孙来讲。这也是讲的因果。有因就有过果。虽然中国不讲因果这个词。他们讲天道好返。宋朝的时候,有人讲天道自然。宋儒是跟着韩愈他们反对佛家的学术。但是你讲在,你不讲他也在的。所以犯了罪,都是要受惩罚的。所以,我们要畏天命,就是畏因果。第二是畏大人。大人是掌权的,你不要违背他。你第三,是听圣人的言语,圣人的言语是向善的,所以你要向好处学习,不如不听圣人的,你就会霸凌。上一段讲完了。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20讲。

我们继续看孔子讲的三畏。天命要畏。主要是因果。大人要畏,因为他有权力,你不能够违背的权力,就是犯法的。所以要畏大人。另一种讲法,因为大人要执行天命的,所以要畏。畏圣人之言,才能够学圣人。下面的小人正好相反。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他既不知道天命,也不知道畏惧大人,不知道天命也不知道因果,他才敢做杀人犯放火的事情。既然这样他就什么也不害怕了,所以后面的一段就是他不怕因果,不怕天命的。狎大人,狎是中性的,是亲近的意思,在

这里就是不尊敬的意思,或者是用种种方法欺骗大人,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很多。表面上是处处的讨好大人,实际上是想得到利益。普通人是狎不到大人的,就是他身边的人,古时候那些个小人,在君主左右,他就狎大人。侮辱圣人之言。特别是民国的时代,拿出一两句话,侮辱圣人的言语。小人这样,孔子讲的很温和的,他就说不畏天命。但是我们研究的时候,就知道他是什么也不怕的,孔子那个时候,这样的人少,但是越到后来小人越多。这样的人越多,就把我们的人世间拉到三途里面了,我们每个人都伤害,我们每天都会听到杀盗淫妄的事情,这种种悲剧一天比一天的严重,这个见的多了,这个世间还是人世间吗,我们学圣人,越是见到这样的事情和人,我们不能够简单的恨那些人,那些人怎么来的,比如小女生都怀孕了,你不能够恨这个女生,而要找那个源头才行。那就是提倡什么性教育,或者是艾滋病,都是阴阳二气不正常。所以是不可以治疗的。所以受害的人是很多的,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要拿悲悯心来看待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己预防,也要帮助别人。我们要讲明白道理让他们明白。所以现在的小人太多了。孔子主要是要我们学君子之道的人,要三畏,同时也不要学小人,要找到根源,帮助他们。比如现在的霸凌事件。霸陵是英文的发音,就是以大欺小。所以孔子叫我们学君子要明了小人,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同流合污。这章经文,雪公讲的时候,讲

一个荀子的例子。荀子的学生有商鞅,韩非和李斯。他们讲的是法家。法家从好的方面讲他主持公正,不好的方面就是刻薄寡恩。他们后来也使很多人受害。所以老师讲的性恶,是发微之间的恶的欲望影响是很深的。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更要尊重圣人之言,必须要自行化他。这样才能够把世间罪恶是事情让他变的缓和一些。

下面一章: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这一章,孔子把人分几个等次,一个是生而知之,一个是学而知,一个是困而学,生而知,就是生来就知道,是个有智慧的人,佛法讲有根器的人。第二是学而知道,这个是学来的,这个也不错啊。他一学就知道,领悟能力也好,记性也好,我们一般人学了后会忘记。所以佛家讲要定期诵戒,就是不要忘了,儒家讲要尊礼,也是这个意思。学而知道,能够悟也能够记得住。困而学,他的领悟和记性比不上前面那个学而知道。但是他能够下苦功夫学,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都很聪明。曾子比不上他们,但是他三省吾身,困而学,最后他能够觉悟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就是从恕道开始的。这三个方面到了知道的时候,是平等的。我们不要害怕自己不聪明,只要我们困而学,也一样可以成就的。最害怕领悟能力,学习能力都不错,但是骄傲不学就不好了。最后就是困而不学,就是本来就很鲁笨,就是佛法讲的钝根。既是钝根又不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注释】 ①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它解为“时常”。“习”,一般解为“温习”;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比如礼乐射御。所以这个“习”理解为实习比较好。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孝弟(tì)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yú)!”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啊!”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 ②弟:读音和意义跟“悌”相同,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道:道理,法则,制度。 ④仁: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爱人、忠恕、克己复礼、谨言、慎行等。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②(chuán)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音sēn),字子舆。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②传: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 1.5 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对待工作,诚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员,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 1.6子曰:“弟子入①则孝,出①则悌(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我的学习资料)

论语 学而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

《论语》经典66句及翻译

66句《论语》的经典及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注:常见的名句要知道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2),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个人心得体会【--个人述职报告】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得感受。以下是分享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心得的文章,欢迎阅读!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 __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论语学而篇练习

2014—2015学年福州格致中学高一第一学段 语文(学科)日期:2014/10 完成时间:45分钟 班级座号姓名成绩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1章)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B.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 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D.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16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第30章)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卫灵公》第1章) 答: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①,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2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4章) 【注释】①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i )相同,即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有了孝悌,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的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第5章)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敬事而信”,即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物,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一起学《论语》16.1 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接上篇。 【原文3】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白话】 孔子说:“冉求,正人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贪求其利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卿大夫,不担心人少却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财少却担心不安定。因为分配均就不会贫困,和睦团结就不会人少,安定了就不会倾覆。只有像这样,当远方之人不归服时,就应该修养文德使之主动来归服。已经来了,就该让他们安下心。现在子路和冉求辅佐季氏大夫,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来之,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之,反而谋划在国内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朝廷上啊。” 【释词】 疾:厌恶。 舍曰欲之:舍,舍弃。欲之,贪其利,想占有颛臾。

为之辞:找借口。唐文治:“舍欲利之说,而更作巧辞,天下贪者往往如此,所谓借端以借口也,故君子疾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指民少,贫指财乏;均指各得其分,分配均;安指上下相安。朱子:“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包咸:“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李光地:“与其不均宁寡,与其不安宁贫也。” 按:《群经平议》等依《春秋繁露》认为此两句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然而定州汉简写作“不患贫而患不安”,与今本同,故而从今本即可。 和无寡:既均平,则上下和协,民皆思归也。 安无倾:倾,倒、倒塌。周宗建:“无倾句极重,正为后萧墙之变张本。要隐隐关切下意看,故此处无倾全是无内变意。”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子 曰: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悦 乎。有 朋 自 远 方 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1) 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 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 有 子 曰:其 为 人 也 孝 悌,而 好 犯 上者,鲜 矣; 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不 好 犯 上,而 好 作 乱 者,未 之 有 也。君 子 务 本, běn lì 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 本 立 而 道 生;孝 悌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欤。(2)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è xiǎn yǐ rén 子 曰:巧 言 令 色,鲜 矣 仁。(3) zēng zǐ yuē 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 wèi rén móu ér bú zhōng hū 曾 子 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yǔ péng yǒu jiāo ér bú xìn hū chuán bù xí hū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4)zǐ yuē dǎo qiān shèng zhī guó jìng shì ér xìn jié yòng ér ài rén 子 曰:道 千 乘 之 国,敬 事 而 信,节 用 而 爱 人, shǐ mín yǐ shí 使 民 以 时。(5)

论语:季氏篇

论语: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 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 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 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来说谓之躁,言及之而不 言谓之隐,未见颜色来说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 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 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 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 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 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 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 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第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1.4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孔子的思想主张; 2、《论语》的思想内涵; 3、学习孔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孔子介绍 二、经典诵读 1.出示原文内容: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教读词句。 3.听读音像材料。 4.三最法诵读原文。 三、经典故事 四、经典哲理 1.教师简述孔子本章思想内涵。 2.初知大意。 1.1 【译文】 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践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而喜好触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愿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领导者治国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及时的温习了呢?” 5、【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

《论语_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 本文简介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 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论语》全译 季氏篇第十六

《论语》全译季氏篇第十六 古代文化 0209 1910 《论语》全译季氏篇第十六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另译】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自我赏析】 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自我赏析】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自我赏析】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版(二十篇)

目录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14 《论语》——八佾---------------------------------------------------------------- 25 《论语》——里仁---------------------------------------------------------------- 37 《论语》——公冶长------------------------------------------------------------- 45 《论语》——雍也---------------------------------------------------------------- 57 《论语》——述而---------------------------------------------------------------- 70 《论语》——泰伯---------------------------------------------------------------- 84 《论语》——子罕---------------------------------------------------------------- 94 《论语》——乡党--------------------------------------------------------------- 105 《论语》——先进--------------------------------------------------------------- 115 《论语》——颜渊--------------------------------------------------------------- 127 《论语》——子路--------------------------------------------------------------- 137 《论语》——宪问--------------------------------------------------------------- 148 《论语》——卫灵公------------------------------------------------------------ 163 《论语》——季氏--------------------------------------------------------------- 175 《论语》——阳货--------------------------------------------------------------- 182 《论语》——微子--------------------------------------------------------------- 190 《论语》——子张--------------------------------------------------------------- 195 《论语》——尧曰--------------------------------------------------------------- 203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习:温习。②说:通“悦”,愉快。③愠:恼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品格高尚的人吗?” 【原文】有子曰:“其①为人也孝悌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③本④,本立而道⑤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①其:应该。②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③务:专心致力于某事。④本:根本、基础。⑤道:规范、秩序。 【译文】有子说:“如果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规范、秩序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应该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子曰:“巧言令①色,鲜矣仁!” 【注释】①令:美善。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讨好的表情,(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①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①省:反省。②身:自身。③忠:尽心竭力。④信:诚实。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②事而信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治理。②敬:慎重、严肃。③信:守信。④以时:根据时节。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事而且(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且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②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 【注释】①谨:谨慎。②亲:亲近。③文:文献、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做事)谨慎而且(说话)诚实,广泛地去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