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据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据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据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据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据

一、历朝人口数目概述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我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

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二、我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第六阶段,经过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长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高速增长,70年代后虽速度减缓,近年仍已突破了12亿大关。二、三阶段翻番的时间为1300年,第四阶段为500年,第五阶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阶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

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三、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我国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我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中部也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我国的人口无论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国内生产的粮食供养的。

2、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我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3、战争。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家属因缺少赡养、抚养而

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这些都影响人口的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于“后”只指男性后裔,因而对人口增长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产方面。四、历朝人口数据列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计2000万人。

2年(西汉元始二年〕 5959万人

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 2100万人

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 3412万人

88年(东汉章和二年) 4335万人

105年(东汉元兴元年) 5325万人

122年(东汉延光四年) 4869万人

140年(东汉永和五年) 4915万人

136-141年(东汉永和中) 5386万人

126-144年(东汉顺帝时) 4915万人

144年(东汉建康元年) 4973万人

145年(东汉永嘉元年) 4952万人

146年(东汉本初元年) 4756万人

156年(东汉永寿二年) 5006万人

157年(东汉永寿三年) 5648万人。

220-265年(三国时期) 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

581--600年(隋开皇中)约445O万人

607年(隋大业三年) 4601万人

605--618年(隋大业中) 890万户,约合4450万人。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4844万人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 5291万人。

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906.9154万,总人口5288.0488万。

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309万。

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

820年,(唐宪宗元和15年)全国有户237.54万,总人口1576万。

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 3330万人

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 4673万人。

1187年,金世宗大定27年,全国有户678.9449万,总人口4470.5086万。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万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万人。

1291年,全国有户1343.0332万,总人口5984.8964万。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万人。

1403年(明永乐元年) 6659万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万人。

1578年(明万历六年) 6069万人。

1651年(清顺治八年) 1063万人。

1652年,清世祖顺治9年,全国总人口1448.3858万。

1656年(顺治十三年) 1541万人。

1659年(顺治十六年) 1900万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O34万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万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万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万人。

1713年,(清圣祖康熙52年)全国总人口2358.7224万。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万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万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万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万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万人。

1742年(乾隆七年) 15980万人。

1743年(乾隆八年) 16445万人。

1746年(乾隆十一年) 17189万人。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8181万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19034万人。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20047万人。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21083万人。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22102万人。

1775年(乾隆四十年) 26456万人。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27086万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28182万人。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29110万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万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31049万人。

1805年(嘉庆十年) 33218万人。(福建、陕西未计在内)1808年(嘉庆十三年) 35029万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万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万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万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万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末计在内)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万人。(湖南、福建未计在内)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万人。

1851年(咸丰元年) 43216万人。(湖南、福建、台湾末计在内)1887年,(清德宗光绪13年)全国总人口37763.6万。

1910年(宣统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统计是33118万人,邮局调查是43842万人。

1911年(宣统三年〕 37767万人。(清朝最后一年)

1912年(民国元年) 35572万人。

1913年(民国二年) 43200万人。

1919年(民国八年) 42767万人。

1918-1919年(民国七至八年) 45265万人。

1920年(民国九年) 44715万人。

1921年(民国十年) 44338万人。

1922年(民国十一年) 44715万人。

1923年(民国十二年) 43609万人。

1924年(民国十三年) 40000万人。

1925年(民国十四年) 48550万人。

1926年(民国十五年) 48550万人

1927年(民国十六年) 45778万人。1928年(民国十七年) 45184万人。1929年(民国十八年) 43893万人。1930年(民国十九年) 44400万人。1931年(民国二十年) 43893万人。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48830万人。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47353万人。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43586万人。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46215万人。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46136万人。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43840万人。1944年(国国三十三年) 46492万人。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461O0万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54877万人。1950年 54682万入。

1951年 55748万人。

1952年 56891万人。

1953年6月3O日24时 601938035人。1954年 59484万人。

1955年 60818万人。

1956年 62123万人。

1957年 65663万人。

1977年 80O00万人。

1978年底 97523万人。

1982年7月1031882511人。

1995年,全国总人口120000万。

2000年,全国总人口130000万。

五、历朝人口详细数据分析

1、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奠定后来传统农耕文明基础的时代。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持续不断的增长.

估计公元前10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5000万。

估计公元前5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0亿,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此年有25,000,000人口。

估计公元前4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62亿。

估计公元前2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905亿。

估计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2、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估计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亿,秦代人口占据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全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国各地到处一片凄惨萧条,原来的人口稠密地区的繁荣景象不在。据《史记》载:“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实。

前汉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故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岭为界,那此时的华北人口超过85%,华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

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据当代学者估计,人口约1650万。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西汉建立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别是文景之治的迅速发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达到3600万,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六十年之中增长了 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

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因之后连年的战争和徭役赋税较之于前加重,使得自汉武帝在位中期开始,人口数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之后昭宣中兴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武帝在位后期已濒临崩溃的全国经济形势得到扭转,社会稳定下来,期间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到汉平帝元始二年时(2年)根据《汉书》记载,有12,366,470户,57,671,401人.

汉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户57,671,401人一说:59,594,978人

新莽

新莽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新莽天凤五年(17年)全国有5600万人.但是新莽天凤五年(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紧接着烽火遍地,群雄割据和混战,流寇作乱,造成期间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华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

估计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为2.7227亿此年的汉代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

罗马帝国在前25年有270万平方千米土地 5680万人口;117年的罗马帝国有590万平方千米土地 8800万人口;395年的东罗马帝国有250万平方千米土地 3400万人口;

后汉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时估计全国有人口2800万人.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户 21,007,820人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户 34,125,021人

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户 43,356,367人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9,237,112户 53,256,029人

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户 4,869.0789人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计有10,736,000户,53,860,000人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户 49,150,220人

汉顺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户 49,730,550人

汉冲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户 49,524,183人

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户 47,566,772人 [1]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10,677,960户 56,476,856人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计有11,000,000户,55,000,000人

估计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为2.23亿. 此年的后汉人口占世界比例的15.7%.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计有3,000,000户,约15,000,000人

3、魏.晋.南北朝

三国

自东汉末黄巾之乱开始(184年),进入长期的瘟疫频发和大小战

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或外迁避难或死亡。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8,180,000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

两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16,163,863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约23,800,000人。

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318年)全国合计约2,480,000户,12,400,000人。

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五胡乱华。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90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汉赵刘聪在位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大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左右。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有700万人口,此时的东晋有540万人口.全国合计1240万。

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100万人.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户,9,987,935人。此时的东晋有8,000,000人,全国合计17,987,935。华北地区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长。

南朝

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资料记录,只有《宋书》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户口调查统计受到隐匿人口数量影响较多,这个数字不能反映实际。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计全国有20,000,000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计全国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数量最多时,根据今人研究认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时(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发的侯景之乱造成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祸乱结束后的南梁境内人口仅剩1,100,000人,自东吴以来的得到普遍大规模开发的三吴地区的社会经济成果在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侯景之乱之中化为乌有。

直到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到陈宣帝在位时(约577年)才达到600,000户,2,400,000人。

北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北凉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义四年(439年)灭北凉,北朝开始。此时在北魏统治下的地区的社会经济生产得到一定恢复。

冯太后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后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时(520年)达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户,约30,000,000人。

北魏于尔朱荣之乱后分裂时(534年),有3,375,368户.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户,20,006,88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3,599,000户,9,009,614人.估计实际约18,000,000人。

4、隋.唐.五代.宋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当时户口数为3,599,000户,9,009,614人;估计实际人口为18,000,000人。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得户500,000户.2,000,000人,此时全国户口7,000,000户,人口约40,000,000人。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约44,500,000人。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9,040,000户。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36户.46,019,956人。 [2]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全国约44,500,000人。

初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户, 12,350,000人。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190,000户, 15,000,000人。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2,900,000户, 19,000,000人。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3,000,000户。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3,600,000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0,000户,约23,800,000人。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户, 37,140,000人。

盛唐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户,41,419,712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户, 45,431,265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为8,412,871户.48,143,609人. 中唐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户,48,909,800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9,069,154户,52,880,488人。

估计此年实际有13,000,000户,75,000,000人。

安史之乱结束后,人口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期间原遭受战祸地区的人口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中,只有吴和吴越两国君主为华南本地人,南汉君主是早期移民后裔,其它六国的君主均为华北移民。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从初唐时: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到唐亡时:南北人口分布格局比例各自50%。此后的人口统计资料由于统计疏漏混乱不堪因而不准确可靠。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户,16,993,806人。[只有169个州上报户口;不足安史之乱前的一半单位]。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户,16,900,000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户。([一说310余万])[3]。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户。[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