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纸上谈兵练习

纸上谈兵练习

纸上谈兵练习
纸上谈兵练习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①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敌。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赵括既代廉颇②,悉更约束③,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①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②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③约束:纪律和规定。

1、下列同例句“秦悉坑.之”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讲论文义《咏雪》

A.鞭.数十《童趣》

B.与儿女

..

C.窗扉皆洞.开《山市》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2、下列加点虚词“之”用法同例句“秦悉坑之”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B.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3、下列同例句“然不谓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童趣》

B .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

C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山市》

D .天倾西北《共工怒触不周山》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B.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C.开卷有益,如果赵括再多读一些有益的兵书,就会免于一死。

D.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1)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2)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

《愚公移山》《纸上谈兵》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14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________(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题)斜视阅读答案

斜视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 斜视 毕淑敏 我上了一所自费的医科学校。开学不久,我就厌倦了。但拿了父母的血汗钱来读书,心里总有沉重的负疚感,加上走读路途遥远,每天萎靡不振的。 今天我们来讲眼睛新来的身穿雪白工作服的教授拿出一只茶杯大的牛眼睛,解剖给我们看,郑重地说:这是我托人一大早从南郊买到的。你们将来做医生,一要有人道之心,二不可纸上谈兵。随手尽情展示那个血淋淋的球体,好像那是个成熟的红苹果。 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是医院里著名的医生,但教授演示到我跟前 时,我故意眯起眼睛。我没法容忍心灵的窗口被糟蹋成这副模样。从栅栏似的睫毛缝里,我看到教授质地优良的西服袖口沾了一滴牛血, 他的头发像南海观音的拂尘一般雪白。 下了课,我急急忙忙往家赶。换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丛飘拂的白发。是眼科教授!没想到教授乘车的路线和我一样。只是他家距离公共汽车站很远,要绕过我家住的机关大院。 教授离开了讲台,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头。他疲惫地倚着椅子扶手, 再没有课堂上的潇洒。我心想他干脆变得更老些,就会有人给他让座了。又恨自己不是膀大腰圆,没法给老师抢个座。

终于有一天,我在下车的时候对教授说:您从我们院子走吧,要 近不少路呢。 教授不认识我,说:哦,你是我的病人吗 ? 我说:您刚给我们讲过课。 教授抱歉地笑笑:学生和病人太多了,记不清了。 那个院子有人看门。让随便走吗?倒真是节约不少时间呢。教授 看着大门,思忖着说。 卖鸡蛋的、收缝纫机的小贩,都所向无敌。您跟着我走吧。我们 院里还有一座绿色的花园。我拉着教授。 绿色对眼睛最好了。教授说着跟我走进大院。 一个织毛衣的老女人在看守着大门。我和教授谈论着花草经过她 身边。我突然像被黄蜂蜇了一下那个老女人乜斜着眼在剜我们。 她的丈夫早就去世了,每天斜着眼睛观察别人,就是她最大的乐 趣。 他是教授!出了我们大院的后门就是他的家。那是顺路。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妈妈相信你,可别人有闲话。我大叫:什么 别人!不就是那个斜眼的老女人吗! 不管怎么说,妈妈不让我再与教授同行。怎么对教授讲呢 ?我 只 从此, 我和教授常常经过花园。 天, 妈妈对我说:听说你天天跟一个老头子成双成对地出入 我说:

纸上谈兵读后感

纸上谈兵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纸上谈兵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纸上谈兵》成语故事,对这个成语,有初步的体会。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为打仗。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说什么也不同意。当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 赵括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话,制定作战方案。不久,赵国被秦军团团围住,赵括在交战中战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地,还要根据实际运用所学地的知识,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去干,是注定要失败的。纸上谈兵读后感(二) 《纸上谈兵》主要写了古时后有个人叫赵奢,赵括从小就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让赵括当大将,代军打仗,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会坏事的。”赵王不听。不久,在两军交战中,令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多,可是却不会灵活

运用,所以才会全军覆没。而赵王做事太鲁莽,用人不当,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掩卷沉思: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才能将事情做好。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有个人叫赵括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兵打仗。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说什么也不同意。当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刚上战场就打了败仗。因为,他只会理论,没有经验所以打不了胜仗。应该理论、实践相结合,经验丰富了才能打胜仗。 纸上谈兵读后感(三) 相信大家对“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并不陌生,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述一下它的典故吧! 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人,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兵打仗。可他爸爸说什么也不同意。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赵括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略,只会生搬硬套兵书上的理论。不久,赵国被秦军团团围住,赵括在交战中战死,40多万大军全军覆没。 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小时候。那次爸爸教我下象棋,爸爸首先说了象棋的要领和规则。我一听,觉得下象棋车很简单,于是,我自信地对爸爸说:“太简单了,我不用学都会!”说完,我就按照爸

《曹刿论战》《华阳国志》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苏省常州市2017年中考题)

(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牺牲玉帛: (2)齐师败绩: (3)夙夜筹谋: (4)楚使请城: (5)乃自刎以死国: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l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9.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2分) 1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纸上谈兵阅读答案

纸上谈兵阅读答案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节选自《史记》)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公将鼓之。()②既克,公问其故。() ④秦悉坑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答: 21.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3分) 成语:(1分) 意思: 2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9.该题考的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4分) (1)击鼓(进军) (2)已经(3)埋 20.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2分)21.该题考的是成语。(3分)参考答案: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2分)(没有比喻义,只给1分) 2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3分)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各2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纸上谈兵的故事

成语故事_纸上谈兵/r/n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用兵。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r/n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r/n 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由于他从小熟读兵书,所以对用兵之道,会引经据典,说得有条有理,这样,使别人误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将才。但是,他的父亲却始终不承认儿子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他甚至说:/r/n “我的儿子将来要是不做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r/n 知子莫若父,赵奢对儿子的看法十分正确。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将王癈攻打赵国的上党,赵国大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兵二十万救援上党。他采取固守政策,坚守长平,和秦军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军没能攻下长平。/r/n 于是,秦王采用宰相范睢的离间计,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r/n 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赵王召来赵括,问他说:/r/n “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r/n 赵括大言不惭他说:“要是碰上秦国名将白起,那我还得考虑一下对付的办法,现在是王癈领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r/n 于是,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癈为副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r/n 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元气大伤。从此以后,赵国好长时间才恢复到战前国力。/r/n 【相关文章】纸上谈兵的中文解释/r/n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r/n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r/n 【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r/n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r/n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r/n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r/n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r/n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r/n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r/n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2

《曹刿论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遍.() 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 ..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 ..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再.而衰古义:今义: 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必以情.:古义:今义: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语文阅读训练(二)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植物的“悄悄话” 我们形容一个人不善于表达的时候,会用到一个词“木讷(nè)”,就是说这个人像树木一样沉默不语。其实,植物一点儿都不木讷,它们会说“悄悄话”。 生长在非洲的金合欢树会用特殊的方式说“悄悄话”当羚(líng)羊吃第一棵金合欢树时,金合欢叶还是安全食品。但是,叶片被羚羊咀嚼后会释放出乙烯(xī),而它就像被点燃的狼烟一样,会迅速将警报传递出去。接到警报的金合欢树会立刻在叶片中准备好化学武器——单宁酸,如果羚羊胆敢继续吃,轻则消化不良,重则危及生命。因此羚羊只能在一个地方少量进食,然后再去警报没有传到的地方寻找金合欢树。 植物不仅会跟同类交流,还会用“外语”呼唤动物救兵。你喜欢刚刚修剪过的草坪散发出来的气味吗?实际上,那是小草的“求救”信号。一旦被青虫等动物吃时,小草就会释放出这种气味,告诉喜欢吃青虫的胡蜂:快来享用美食吧!胡蜂顺着这种气味赶来,往往能大饱口福。 植物的身上,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1.文中列举了()这两种植物来说明植物会说“悄悄话” A.金合欢树和羚羊B.羚羊和胡蜂 C.金合欢树和小草D.小草和胡蜂 2.第2自然段中金合欢树的“警报”指的是() A.羚羊B.叶片中的单宁酸 C.狼烟D.叶片被咀嚼后释放出的乙烯 3.小草的“求救”信号指的是() A.喜欢小草的青虫B.喜欢青虫的胡蜂 C.小草释放出的气味D.刚修剪过的草坪 4.第3自然段中胡蜂能大饱口福的原因是() A.植物会跟同类交流B.小草发出了“求救”信号 C.胡蜂喜欢吃青虫D.青虫来吃小草 5.联系生活,你平时发现了植物身上还有哪些秘密呢?试着:举一个例子说一

100个历史典故精粹

【100个历史典故精粹】 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32、赵括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用人要看真本领等。33、毛遂自荐——敢于挺身而出、肯定自我、为国排忧等。34、甘罗十二为上卿——年轻有为、建功立业、破除资历辈分等。35、荆轲刺秦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冒险犯难报知己等。36、叶公好龙——言行脱节、自取其咎等。37、秦始皇焚书坑儒——扼杀文化、荼毒人才之不可取等。38、赵高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的可恶与仰人鼻息、投人所好的可鄙等。39、项羽、刘邦鸿门宴——滥施宽容、坐失良机、酿成后祸等。 40、刘邦约法三章——严于纪律、立信安民方可成大业等。41、韩信受胯下之辱——胸怀远大、大勇若怯、不计一时得失等。42、萧何追韩信——珍视人才、敢于重用无名之辈等。 43、张良与圯上老人——尊重老者、经受考验、终获厚待等。4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发奋读书等。45、司马迁撰《史记》——为了事业牺牲一切、孜孜不倦、奋斗不已等。46、苏武牧羊——忠于国家、保持气节、威武不能屈等。47、马援马革裹尸——立志报国、义无反顾、效命沙场等。48、班超出使西域——当仁不让、为国扬威、交流开拓等。49、董宣强项抗圣命——不媚上、不枉法、坚持原则、冒死抗争等。50、孔融让梨——谦逊礼让、克己待人、尊敬年长者等。51、曹孟德老骥伏枥——年高者壮心未已、理想永存、向往奋斗等。52、曹植七步成诗——不可同室相残以及奇才急智等。53、曹冲称象——少年英才、聪明过人以及独辟蹊径破难关等。54、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诚心实意招揽人才等。55、诸葛亮七擒孟获——服人以德、攻心为上等。56、刘禅乐不思蜀——丧失气节、得过且过、寄人篱下等。57、周处除“三害”——为民除害、改恶从善、战胜自我等。58、祖逖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修身健体、严格要求和不忘收复故土等。59、王羲之临池学书——刻苦练功、勤学不倦、矢志求成等。60、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于清贫、不媚权贵、保持高尚情操等。61、范缜《神灭论》——保持真理、不畏诘难、勇敢创立新学说等。62、李春修赵州桥——微贱者的才智、古科技的昌盛等。63、隋炀帝亡国——骄奢淫逸、专横跋扈的恶果等。64、唐太宗重用魏征——大胆启用反对过自己的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2.docx

《曹刿论战》 必做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 小惠未遍 ( . . . 下视其辙 (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 . . 牺牲玉帛 ( ) 肉食者谋 ( ) 夫战,勇气也( . .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我( )( ) .. (2)齐师败绩 ( ) .. (3)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 )( ) . . (4)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 )( )( ) .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 、既克,公问其故 ( ) 2 、民弗从 也( ) . . 彼竭我盈,故 克之( ) 战则请从 ( ) . . 3 、曹刿请 见( ) 4 、又何间 焉( ) . .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 . 6 . 、其乡人曰( ) 、肉食者谋之 ( ) . .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 . .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 ) .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 、神弗福 也( ) 2 、公将鼓 之( ) . .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 ..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 . 、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4 ..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 .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 . 、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 .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 . 、又何间 焉 古义: 今义: 9 . 、必以情 : 古义: 今义: . (六)翻译句子 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 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鼓作 / 气,再 / 而衰,三而 / 竭 B 、一 / 鼓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 C 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 D 、一鼓 / 作气,再而 / 衰,三而 / 竭 7 、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 战时: 战后: 8 、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 1) ( 2)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 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 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 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

《赵括纸上谈兵》阅读附答案

《赵括纸上谈兵》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分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小题1】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A.王以/为何/如其父B.王/以为/何如其父C.王/以为何/如其父D.王/以为何如/其父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使赵不将括即已、及括将行 【小题3】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的意思 【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 【小题5】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 答案 【小题1】B 【小题1】、以……为将、等到 【小题1】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并不赞美他。 【小题1】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等 【小题1】例如:、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B正确。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4)元帝异.之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具以东渡意告之。译文: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答: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原文语句答题。)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赵括纸上谈兵》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赵括纸上谈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小题1】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王以/为何/如其父B.王/以为/何如其父C.王/以为何/如其父D.王/以为何如/其父【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1)、使赵不将括即已()(2)、及括将行()【小题3】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的意思(2分)【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2分)【小题5】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2分)答案【小题1】B【小题1】(1)、以……为将(2)、等到【小题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小题1】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小题1】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B正确。【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间: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 也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本文是关于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纸上谈兵 【拼音】: [zhǐshàngtánbīng] 【解释】: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举例造句】: 人们都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成语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2] (注:现今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但是战国时无纸,何以谈得上“纸上谈兵”?本成语也不在史记原句中,查找该词句的

话,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现过该词,据说是现代的某些书上声称是对赵括的形容造成的影响,因此成语出处存疑)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