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章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2章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2章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2章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2章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系统方法论

2.1系统论溯源

系统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事物的整体和谐,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相生相克,处在“天道”之内。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在把握整体世界上做了更进一步细致的描述,认为世界由各要素组成,但并不是各种成分简单的堆积。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古代的系统观笼统而直观,不能对整体内部的细节或要素作出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到15世纪以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近代科学的兴起,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促使人类不断探究事物内部的联系和具体细节,进入了“分析时代”。19世纪上半叶,能量转化、细胞和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促使人们实现从关注内部具体细节到整体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又一次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近代以来科学及哲学发展的成果,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12]。现代自然科学步入整理经验材料、走向理论综合的新阶段,逐渐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20世纪的相对论、量子论和微观物理学等理论研究堪称人类科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科学革命,一方面现代科技的成熟为系统论的产生提供了量化的理论支撑,使其有可能成为一套具有数学框架、能够定量处理某些系统演化发展的科学方法[13】;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概念,标志着系统论的正式诞生。

2.2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来自古希腊文“SlioTTUUX”,意为“部分组成整体或集合”,在古希腊时期是表示群、集合等抽象意义的名词,相当于英文的“system”。在现代科学中,系统主要指由若干要素(元素)通过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起的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稳定的整体。系统的定义决定系统论具有其独特之处。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系统论的教材观具有六种特性[14]:

(1)目的性:系统具有一定目的并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与结构。任何教材都具备传递人类科技文化成果的基本任务,教材的目的性旨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相应地,教材具备知识系统结构、知识应用结构和教材总体结构三大基本结构[15]。

(2)整体性:由于系统本身的目的性,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这个目标的作用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之和。教材的整体性旨在根据学科特点、教学模式和认知规律具体编排知识要素的顺序和呈现形式,融入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教材的整体结构[16],且这种整体结构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排列,而是效能最大化的有机融合。

(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以及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一个要素或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会相应有所改变或调整。教材的相关性旨在说明教材内理论知识不断有新的突破,与之相关的引言、习题等形式要素及相关理论、知识结构也将随之调整,保证教材的准确度。

(4)环境适用性:系统与外界条件息息相关,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内部要素也会随之相应调整。教材的环境适应性旨在反映随着知识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材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在一定阶段改编再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层次性:系统内下分各具体要素,系统与系统还可构成一个更庞大的系统,形成层次鲜明的系统网络。教材的层次性旨在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从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出发,逐步扩展为完整复杂的大体系。

(6)动态性:系统内部与外部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保持着动态的稳定状态。从相关性和环境适用性的特点得知,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任何一种教材都是相对滞后的,因而教材的动态性旨在反映教材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与运动中的人类社会发生信息交换关系[17]。

系统论的概念在初期主要涉足于生物领域,由贝塔朗提出系统整体功能观点。系统论要求透过事物的具体形态,将事物本质抽象出来,考察系统内部的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数学手段和计算工具,确定适用于所有客体系统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系统论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研究方法,有它的孕育、产

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是紧密相连。

2.3系统论的原则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该理论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完善,系统论逐渐从朴素的整体思想发展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现代系统理论。这种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方式就是系统方法论。“系统方法要求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系统总体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解释和处理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丨I8]。系统论是由一系列方法组成的,根据它的相关特点,我们可以具体归纳出整体性方法、有序性方法、系统登记分析法以及模型化和优化方法等几个研究的原则[|9]。

(1)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由内部各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要求人们在认识或改造事物时要从全局出发,总结出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带来的整体功能。它是系统论的主体思想和核心灵魂。这与教材的目的性和整体性特点相对应,因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要注意建立学生的立体思维,从把握单个知识点的基础上,串联起几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2)等级性原则。这是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搭建成从低级到高级的多层次的系统等级结构,高级系统下分子系统,子系统下分更小的系统,直至不可分割的具体成分,构成庞大而层次鲜明的系统群。

(3)有序性原则。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是有一定规律的,从系统的视角分析事物也要致力于发现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这与教材的相关性特点相对应,因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要遵循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按照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安排知识内容。

(4)模型化与最优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通过对系统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综合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揭示系统的运作过程,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优化方案,使损失降到最低。这与教材的环境适用性、动态性特点相对应,因而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一方面要注意运用生活实例模拟知识,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熟知的生活具象,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要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掌握科技发展的动向,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2.4系统论的意义

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更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新

的方法论,从最初的生物领域推广到多个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同时也应用于社会人文科学,体现了该方法论具备适用社会各方面研究的实践价值。教材作为教学过程的媒介,自身也是一个系统,是隶属于课程设置中的一个环节(子系统),而且其结构与功能涵盖了各个具体要素。人类社会和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从某种意义讲,教材的编写都是相对滞后的。人类社会更是一个运动的、放的复杂系统,传授人类知识成果的教材也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不断实现自身内部的整合创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第3章教材分析模型的建构

3.1教材功能的分析

3.1.1教材的定义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教育卷)给出了“教材”定义的两个解释[20】:

(1)以教学大纲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基础,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出来的材料。

(2)以相关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为根本,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以上对教材定义的解释被学者普遍认为是“教材”的狭义定义,而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欢喜隆司教授对“教材”提出了广义的定义丨“教材实际上是源于生活、科学、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后被有计划的组织到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对于教材的看法,众多教材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1)教材既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

(2)教材包括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23]。

(3)教材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另一种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24】。

(4)教材不是供传播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251。

由此可见,“教材”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概念和法则的集合。“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素材和重要手段,教材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刊、辅导教材等要素,而教科书则是众多要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代表性要素。本文在没有做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教材指的就是教科书。

3.1.2教材的一般功能

在我国,教材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约两千年的漫长过程。但总体来看,教材的基本功能却始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材的传播功能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教材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26]。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课程和教材的奠基人孔子亲自修订、编撰的几种教材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乐》经失传,六经成为五经。到了汉朝,汉武帝又将五经定为全国通用的必读教材。唐朝时期,《算经》、《医经》、《律经》也被扩充到这套教材内,与五经共同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宋朝又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扩充到了教材中。至此,“四书”加上“五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一直被使用到民国初期[27]。近百年来,我国积极翻译和原版引进发达国家的各类教材和专著,在汲取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理论。同时我国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同样被其他国家分享,例如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的“黄散射”等成果也被世界各国引用近万次之多。

知识依靠教材的传播功能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教材为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体,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的国家之间、甚至不同的历史时代之间都进行着科学文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

(2)教材的教育功能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四个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教育功能实质上是知识的教育功能。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造成的影响,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化,“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我,通过学习塑造成为一个薪新的社会我[28]。”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适应了社会生活,还能够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9]。教材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塑造学生的个性化。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成长环境决定着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并保持学习时间上的持久性。

以上是对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般功能的介绍,教材是教育活动中知识传播的载体,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并发展自身的工具和媒介。

3.1.3教材的核心功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材的核心功能。在过去的教学观中,教材就是知识,教材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桶,学生就像一个空桶,而教师则是搬运工,负责将教材中的水装入学生的空桶里面,教材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面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3<^]。而在现代的教学观中,教材变成了一个具有引导功能的媒介,整个教学过程由过去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模式,变成了沟通和对话模式。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只需要接纳和记忆的容器,而成为了可以认知、分析、理解并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主体。教材充当着一个“话题”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围绕着话题进行沟通,整个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在对“话题”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启示和发现。

3.2教材要素的分析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看似独立,但是要使要素对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行为产生影响,必须依赖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以系统中要素的确定是用系统论观点研究教材的基础工作。

知识要素是指教材中含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既包含本学科知识,又包含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包含与时俱进的科技前沿类知识;技能要素是指教材中含有的关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方法,主要是检验教材中是

否含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的要素;逻辑要素是指教材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教材四个基本要素中最深层次的要素;非智力要素是指教材中栏目设置顺序和栏目内容中体现出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与爱好”、“意志”、“情感与性格”和“习惯”的培养。

由此,我们认为教材中应含有以下四种基本要素:知识要素、技能要素、逻辑要素和非智力要素。四个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协作来实现教材系统的整体功能。

3.2.1知识要素

教材功能是通过知识的传播和对读者的教育来实现的,教材的最终目的是传播知识和让学生接受知识,教材在知识点的展现方式上又是多种多样,而优秀的教材应该是经过仔细的考量,有组织、有序列而完整等将知识展现出来I32]。由此可见,分析教材知识要素的首要出发点是知识点的选取和编排是否合理。再结合物理学科的学科性质,需要分析教材中是否含有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是否含有科技前沿知识。所以我们对教材中知识要素的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是否含有物理学科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和规律;

(2)是否含有较合理的物理知识编排顺序;

(3)是否含有物理学科之外的的学科知识联系;

(4)是否含有物理前沿知识。

3.2.2技能要素

现代美国教育观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会做什么”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所以美国教育界一直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在教材中具体表现为:尽可能的减少教材中的纯叙述类的知识,而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使物理学习由一个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最终将学来的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并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对教材中技能要素的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是否通过合理的实验设置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2)是否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是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物理知识进行整合;

(4)是否体现出对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

3.2.3逻辑要素

逻辑要素体现的是逻辑学的本质,即囊括宇宙的基本规律。逻辑学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包含物质、能量、数量、结构、程序、信息等六大基本要素。物理教材中的逻辑要素是指对物理教学内容各要素各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排列与呈现方式,严谨、科学的逻辑方式能使教材结构更为清晰合理。教材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点一一罗列。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到知识并不是教材的真正意义,教材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轻松的接受、理解并运用知识。如何合理的安排知识展顺序,如何合理的表述知识,如何合理的安排知识梯度,是逻辑要素的重要分析指标:

(1)是否合理的安排知识的展开顺序;

(2)是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3)是否将生硬的知识进行趣味性途释。

3.2.4非智力要素

非智力要素,是相对于智力要素提出的新概念,一般包括动机、兴趣与爱好、意志、情感与性格、习惯等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非智力要素比智力要素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智力要素关注于某个具体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而非智力要素左右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乃至身心健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效果。

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处于比较稚嫩的阶段。教师在授课过程既要“解惑”更要“传道”,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知识由浅入深地渗透到学生的认知中,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知识过渡。一套优秀的教材不仅要呈现层次清晰、内容完备的知识,更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要素,与智力要素一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对教材中非智力要素的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是否设置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栏目;

(2)是否设置有调动学生对物理学科情感动力的栏目;

(3)是否设置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的栏目;

(4)是否设置有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栏目;

(5)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调动学生情感动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

动机等栏目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效、易于接受。

3.3教材分析模型的建构

本研究以系统方法论为研究依据,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这套教材为例从教材的整体功能、教材的知识要素、技能要素、逻辑要素、非智力要素、教材与外界系统的联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物理学科同其他学科同样具备显著的系统性特点,因而运用系统论分析物理教学及其教材的特点,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的把握物理教材的本质,掌握物理教学的内涵,对现代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套优秀的教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33]。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在知识的传播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4]。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材是教师教授知识的重要依据和教学工具,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学习指导,教材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直接桥梁,又是学生通往知识殿堂的重要路径[35]。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是教学过程有效进行的基本保证,所以编写一套优秀的教材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是一个很重大的贡献。教育改革浪潮中,中国乃至全球,各大教育研究团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琳玻满目的各版本优秀教材,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也给各地教育部门带来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到底应该选择哪一套教材?仅在我国,中学教材就有人教版、沪教版、鲁教版、弯?教版、苏教版、新课标等众多版本,在美国有《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Holt Physics》、《Conceptual Physics》、《Modem Physics》等数十种教材,由此可见,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优秀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我们以系统方法论为理论依据,依照整体性原则遵从“综合一分析一综合”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研究视角,先从教材整体功能开始分析,再将教材的各个要素一一解构,通过各个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形式化,建立一个教材的分析模型,利用该分析模型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教材的有用信息。环境会影响到系统,而系统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环境下系统会发生不同的改变,所以最后回归到整体角度分析教材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对教材进行整体评价。教材分析模型如下:

分析的视角 分析的维度 思维的方式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广州市第五中学黄昆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00(d )d (d )d (d )i u i i x G x u x C x u x x x t x ???? -+ =+++????

三下语文园地五之教材分析案例教学反思课文.doc

三下语文园地五之教材分析案例教学反思 课文- 本次口语交际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继续,话题是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学生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事例来谈。交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二是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话题导入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可以从课文《可贵的沉默》或《妈妈的账单》导入;可以运用抒情性的语言激情导入;也可以先讲述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然后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交流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整理自己想说的内容,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注意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还可以提醒学生口语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可以只谈具体的事情,也可以结合感受来谈。学生谈的比较多的可能是生病时的照顾,节日买礼物带来的快乐等,这是一个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爱。谈应该怎样爱自己的父母时,可以谈谈以前是怎样做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做了哪些关爱父母的事情,有什么感受。如果自己在向父母表达爱时遇到问题或

困难,可以提出来,互相交流,大家想办法,出主意。 教师应注意关注情况特殊的孩子,如父母不在了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尽量使他们同所有的学生一样感受到亲情和爱。 如果有条件,请父母一起交流,可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以帮助学生和家长加强沟通。 习作 习作是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有口语交际课上的交流作为基础,学生比较容易有话可写。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口语交际课上的发言,再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的内容,也可以重新选取素材。 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接触的相关文章,想一想这些文章在内容、形式上给自己的启发;还可以尝试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也可以回想一下口语交际课上其他同学的发言,以拓宽思路。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一)中国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按这种定义,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弗雷尔:批评资本主义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分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1,2,3]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王祖喜(20144616009)摘要:本文对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教材内容、目标体系、重难点、教学建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侧重。目的在于让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文本最后部分也对这次教材分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 1 教材内容分析 《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1.1 本章概述 1.1.1 本章地位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二章;(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1.1.2 本章作用 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

教学案例的教材分析

《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案例 平陆中学董美丽 【教材分析】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二框题。本框题从价格作为主动者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价值规律的作用,围绕价格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学生探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做好了铺垫,是上承第二课第一框下启第三课的关键环节。探讨价格变动对生活及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说是现实的生活和抽象的经济理论相连接的桥梁,是一个最佳切合点,所以它对学生现实的经济生活也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理论于生活,又必须回归到生活中,这也就是我们新课程一直在倡导的一个全新的理念.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可以为学生认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学生经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对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值规律的内容有了初步掌握,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能力水平分析:高一学生基本具有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具备了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 3、学生的思维活动:高中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验,本框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4、但学生缺少对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深刻的认识和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应对方案: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生活体验,通过相关经济现象的再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理念】 面对新课改的新要求,如何把生活引入教学,把理论用于生活,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案例入手,

第二章案例分析

第二章 案例一管理的理论流派 某大学管理学教授在讲授古典管理理论时,竭力推崇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历史功勋,鼓吹泰勒所主张的“有必要用严密的科学知识代替老的单凭经验或个人知识行事”的观点,并且宣传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后来,在介绍经验主义学派的理论时,这位教授又强调企业管理学要从实际经验出发,而不应该从一般原则出发来进行管理和研究。他还说,E.戴尔(Ernest Dale)在其著作中故意不用“原则”一词,断然反对有任何关于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 在介绍权变理论学派的观点时,这位教授又鼓吹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不少学生却认为这位教授的讲课前后矛盾,胸无定见,要求教授予以解答。教授却笑而不答,反倒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资料来源《管理的理论流派》 问题: 1.你是否认为教授的上述观点时前后矛盾的?为什么? 2.在企业管理中,有无可能将管理原理原则与实践正确结合起来? 3.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案例二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在第一次服役时,古罗马的士兵要在庄严的仪式中宣誓,保证永不背离规范,服从上级指挥,为皇帝和帝国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宗教信仰和荣誉感的双重影响使罗马军队遵守规范。队伍金光闪闪的金鹰徽是他们最愿意为之献身的目标;在危险的时刻抛弃神圣的金鹰徽既是邪恶的又是可鄙的。某种更有实质内容的敬畏和希望加强了这种力量来源于想象的动机,在指定的服役期满之后享有固定的军饷、不定期的赏赐以及一定的酬报等减轻了军队生活的困苦程度;当然,另一方面,由于懦怯或不服从命令而企图逃避最严厉的处罚,那也是办不到的。军团百人队队长有权用拳打作惩罚,司令官则有权处决死刑。古罗马军队的一句最固定不变的格言是,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这样的值得夸奖的做法使古罗马军团的勇猛得到一定程度的顺服和坚定,凭野蛮人一时的冲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西方,这种管理方法终于总结为一句格言:“胡萝卜加大棒”。拿破仑说得更形象:“我有时像狮子,有时像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在东方,则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等等说法。又说:“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使然也。”“爱设于先,威严在后,不可反是也。”孙子兵法总结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总之是一句话:“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案例三联合邮包服务公司 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雇佣了15万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其他180个国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的管理当局系统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以尽可能高地效率从事工作。UPS的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都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种运货、暂停和取货的活动都设立了标准。这些工程师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及第二章教材分析

“地理3”教材整体结构及第二章教材分析 一、“地理3”教材结构分析 1.“地理3”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1”、“地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这样说,“地理3”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学习将“地理1”和“地理2”所阐述的人地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体区域范例的研究过程。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课题。为了使该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并逐步引向深入,“地理3”将论题和尺度界定在具体的区域,通过案例剖析,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以区域为研究单位,为学生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区域范例研究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掌握区域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开辟了渠道;也为学生学习旅游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2.“地理3”模块的三部分内容关系 (1)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引言和承转,侧重于区域发展基本理论的阐述,它从“区域”的内涵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研究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通过分析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论题,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四条:第一章第一节第1-3条“标准”、第五章第一、二节第4条“标准”。 (2)第二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重点和主体,侧重于具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是“地理3”的核心内容。由于不同区域划分方法不同,区域特征各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各具特色。因此,课程标准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论题,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五条:第二章第一、二节第5条“标准”;第三章第一节第8 条“标准”;第二节第6条“标准”;第四章第一节第7条“标准”;第二节第9条“标准”

案例第二章

案例2.1: 我生产企业向马来西亚客户出口汽车配件,品名为YZ-8303R/L,但生产企业提供了YZ-8301R/L,两种型号的产品在外型上非常相似,但却用在不同的车型上,因此客户不能接受,要求我方要调换产品或降低价格。我方考虑到退货相当麻烦,费用很高,因此只好降低价格15%,了结此案。 案例2.2: 我国某公司同日本公司签订出口羊绒衫合同,共出口羊绒衫10000件,价值100万美元。合同规定羊绒含量为100%,商标上也标明“100%羊绒”。当对方对我方公司出口羊绒衫进行检验后,发现羊绒含量不符合合同规定而提出索赔,要求赔偿200万美元。最后我方公司赔偿数十万美元结案。 试总结通过本案我们应吸取的教训? 案例2.3:凭样品成交合同的潜在风险 2000年3月15日,我国A公司与国外某商人洽谈铜搭扣的来样订货业务,双方达成合同规定,按买方来样成交确定合同品质,卖方试制的对等样品经买方确认后,作为交货品质依据;5月5日前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付款时须提供由开证申请人授权的指定代理人在装运前签发的检验证书。4月5日,买方开来信用证,信用证规定装运期为5月5日,信用证有效期为5月15日。卖方认

为自己的工厂颇具规模,有多年的翻砂、铸造、冷轧经验,生产加工铜搭扣这类小商品没有问题,但在试制过程中,买方对寄去的对等样品一再认为不符合要求,不予确认。卖方经过多次试制,再将样品寄去,终获对方认可,但此时国际市场价格开始下降。4月30日,卖方将对等样品按来样加工就绪,发传真请买方派员前来验收。5月2日买方答复却是“检验员在国外,不能来华”。卖方再去传真,“如不来检验,请修改信用证装船期限”。5月4日,买方传真称,“合同的装运期即到,来不及修改信用证”。卖方去传真,要求索赔,买方置之不理。此时,卖方才想起买方开来的信用证中的软条款“付款时须提供由开证申请人授权的指定代理人在装运前签发的检验证书”,没有信用证中规定的检验证书,卖方就无法装船、向银行交单议付。卖方只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请试归纳凭样品成交的合同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案例2.4: 中国某出口公司曾向西欧某外商出售一批农产品。成交前,该出口公司给外商寄送过样品。签约时,在合同品质条款中规定了商品的具体规格。签约后,卖方经办人员又主动电告买方,确认“成交商品与样品相似”。货物装运前,中国商检机构进行了检验并签发了品质规格合格证书。 但该批货物运到目的地后,买方认为,卖方所交货物品质比样品低,要求每吨减价6英镑。卖方则认为,合同并未规定凭样品成交,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教材分析

内容:整式的加减 说课人:李治发 教材特点:本章是以章前引言中的问题为点,解决三个问题为线,在解决诸多实际问题这个面中导出了整式加减有关概念。 教材地位:整式的加减运算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由于用字母表示数,能更一般地表示数量关系,因而本章学习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运用方程、不等式建摸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 编写意图:1、注意承接小学已有的字母表示数的基础 2、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加强式与数的类比教学 4、加强列式表示数量关系训练,培养学生符号翻译能力 5、抓重点环节,加强练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1.单项式、 2.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 课时安排: 2.1 整式 约4课时 2.2 整式的加减 约8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4课时 知识点梳理:1、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2、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3、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 4、去括号法则 5、整式的加减 知识框架: 用字母表示数→列式表示数量关系→ ? ?????多项式单项式→整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电路理论基础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a)、(b)吸收10W ;(c)、(d)发出10W. 1-2. –1A; –10V; –1A; – 4mW. 1-3. –0.5A; –6V; –15e – t V; 1.75cos2t A; 3Ω; 1.8cos 22t W. 1-4. u =104 i ; u = -104 i ; u =2000i ; u = -104 i ; 1-8. 2 F; 4 C; 0; 4 J. 1-9. 9.6V,0.192W, 1.152mJ; 16V , 0, 3.2mJ. 1-10. 1– e -106 t A , t >0 取s . 1-11. 3H, 6(1– t )2 J; 3mH, 6(1–1000 t ) 2 mJ; 1-12. 0.4F, 0 . 1-13. 供12W; 吸40W; 吸2W; (2V)供26W, (5A)吸10W. 1-14. –40V , –1mA; –50V, –1mA; 50V , 1mA. 1-15. 0.5A,1W; 2A,4W; –1A, –2W; 1A,2W. 1-16. 10V ,50W;50V ,250W;–3V ,–15W;2V ,10W. 1-17. (a)2V;R 耗4/3W;U S : –2/3W, I S : 2W; (b) –3V; R 耗3W; U S : –2W, I S :5W; (c)2V ,–3V; R 耗4W;3W;U S :2W, I S :5W; 1-18. 24V , 发72W; 3A, 吸15W; 24V 电压源; 3A ↓电流源或5/3Ω电阻. 1-19. 0,U S /R L ,U S ;U S /R 1 ,U S /R 1 , –U S R f /R 1 . 1-20. 6A, 4A, 2A, 1A, 4A; 8V, –10V , 18V . 1-21. K 打开:(a)0, 0, 0; (b)10V, 0, 10V; (c)10V,10V ,0; K 闭合: (a)10V ,4V ,6V; (b)4V ,4V ,0; (c)4V ,0,4V; 1-22. 2V; 7V; 3.25V; 2V. 1-23. 10Ω. 1-24. 14V . 1-25. –2.333V , 1.333A; 0.4V , 0.8A. 1-26. 12V , 2A, –48W; –6V , 3A, –54W . ※ 第二章 2-1. 2.5Ω; 1.6R ; 8/3Ω; 0.5R ; 4Ω; 1.448Ω; . R /8; 1.5Ω; 1.269Ω; 40Ω; 14Ω. 2-2. 11.11Ω; 8Ω; 12.5Ω. 2-3. 1.618Ω. 2-4. 400V;363.6V;I A =. 5A, 电流表及滑线电阻损坏. 2-6. 5k Ω. 2-7. 0.75Ω. 2-8. 10/3A,1.2Ω;–5V,3Ω; 8V ,4Ω; 0.5A,30/11Ω. 2-9. 1A,2Ω; 5V ,2Ω; 2A; 2A; 2A,6Ω. 2-10. –75mA; –0.5A. 2-11. 6Ω; 7.5Ω; 0; 2.1Ω. 2-12. 4Ω; 1.5Ω; 2k Ω. 2-13. 5.333A; 4.286A. 2-14. (a) –1 A ↓; (b) –2 A ↓, 吸20W. 2-16. 3A. 2-17. 7.33V . 2-18. 86.76W. 2-19. 1V , 4W. 2-20. 64W. 2-21. 15A, 11A, 17A. 2-23. 7V , 3A; 8V ,1A. 2-24. 4V , 2.5V, 2V. 2-26. 60V . 2-27. 4.5V. 2-28. –18V . 2-29. 原构成无解的矛盾方程组; (改后)4V,10V . 2-30. 3.33 k , 50 k . 2-31. R 3 (R 1 +R 2 ) i S /R 1 . 2-32. 可证明 I L =- u S /R 3 . 2-33. –2 ; 4 . 2-34. (u S1 + u S2 + u S3 )/3 . ※ 第三章 3-1. –1+9=8V; 6+9=15V; sin t +0.2 e – t V. 3-2. 155V . 3-3. 190mA. 3-4. 1.8倍. 3-5. 左供52W, 右供78W. 3-6. 1 ; 1A; 0.75A. 3-7. 3A; 1.33mA; 1.5mA; 2/3A; 2A.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财经法规第二章案例分析

第二章案例分析练习卷 一、甲商场与空调机生产商乙签定了一份销售商品合同,购买空调机5000台,货款总共1500万元,合同写明,商场购买后贴上著名品牌丙公司的商标进行销售。甲商场开具一张商业汇票给乙,乙因为生产经营的需要将票据背书转让给原料供应商。供应商在汇票到期日前将向商场要求承兑,商场拒绝承兑,理由是商场贴牌销售被工商局查处。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商业汇票的绝对记载事项() A表明“汇票”的字样B无条件支付的委托C出票日期D付款人名称 2、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是() A自汇票到期日起3日B自汇票到期日起5日C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D自汇票到期日起15日 3、商业汇票的出票人,收款人分别是() A乙公司,原料供应商B甲商场,乙公司C甲商场,原料供应商D乙公司,甲商场4、承兑人在()日内做出承兑或者拒绝承兑。 A收到汇票之日起3日B收到汇票之日起5日C收到汇票之日起10日D收到汇票之日起15日 5、商业汇票的出票人条件() A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B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C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D与收款人要为同城 二、王某和张某是两个刚刚从事会计工作的年轻人,对相关财经法规不够熟悉。2010年10月10日,王某向张某签发了一张16 000元的转账支票以及一张1 200元的现金支票,王某在签发支票时使用普通的蓝色水笔填写,并且没有签章。张某将16 000元的转账支票交给银行,银行不予转账,退还了该支票,并且提出要对王某处以罚款。张某又将1 200元的现金支票背书转让给徐某,徐某是一位从业多年的,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拒绝接受张某转让的现金支票,认为其不合法。王某的开户银行是广州市城南支行,账户余额只有15 000元。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王某对张某开具支票的行为中,支票基本的当事人中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分别是()。

9加几的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9加几,教材首先借助“牛奶图”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9加几的问题,再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学习除了必须让学生“能够正确计算9加几,找到规律并运用规律快速口算”以外,还能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哪些结构支撑呢?本节课的育人价值是什么?又如何体现?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的第一课时,依据“新基础教育”“长程两段”的设计理念,这节课的定位是“教结构”。“教”什么结构?我们首先必须对整个单元的内容结构进行剖析:9加几、8加几、7加几……的学习都要经历“写算式、探究方法一一排算式、寻找规律一一用规律、快速口算”的过程,学习的内容具有相同的“学习过程结构”。9加几的算法,同样也是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位加具有相通的“知识的方法结构”。9加几、8加几、7加几……的算式,都存在着类同的“纵向”与“横向”的规律和相同的发展规律的方法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9加几的学习必须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必须落实,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提供“知识的方法结构”;二是要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体悟发现规律的“方法结构”;三是提炼本节课的学习过程结构,使学生不断掌握知识的方法结构,体验发现规律的思考策略,感悟学习的方法结构,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策划并自主学习同一类知识,并不断“加速”的方法学习8加几、7加几……等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和,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0加几及相应的加减法。学生“记录思考过程”、“与同桌交流”、“有序思考”、“完整的表达”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新的课堂常规的形成为核心过程的推进提供了保障。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前教育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能够“脱口而出”报出得数,但不知得数从何而来,不明白是如何计算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关注差异,形成方法和结构是一个挑战。本节课在突破如何计算的过程中有以下困难:1.个例探究借助圈小棒把9加4转化为10加几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圈和用算式记录计算过程。2.观察9加几横向规律·。 为了突破学生的困难点,我们重点修改了点拨语:

项目管理第二章案例题考点

第二目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 (一)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的任务 一、进度计划管理 机电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计划安排应由业主或业主委托总承包单位编制,但必须得到业主的认可。 1、总体建设计划要告知各参建的分包单位,各分包单位按总体进度计划编制各自承担 的工程的总进度计划或年度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的计划要符合承包合同约定的工期 目标要求,并报总承包单位审核确认。 2、总承包单位要及时评审各分包单位上报的各种施工进度计划,评审的依据是上报的 计划是否符合总体建设目标要求,如有异议要通知上报的分包单位进行澄清或修 订,如无异议要形成书面文件或洽谈记录表示认可 3、进度计划调整的对策有:作业面调整;物资供给强度调整;机械化作业比率调整; 作业班次或搭接时机调整。 二、工程质量管理 1、质量控制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标准。 2、总承包单位制订的总体质量计划应包括:质量目标、控制点的设置、检查计划安排、 重点控的质量影响因素 3、并要告知各分包单位,作为分包单位对所承担工程制定质量计划的指导性意见,分 包单位制订的质量计划应细化总承包单位编制的质量计划,并报总承包单位审核确 认后执行。 三、施工安全闭口管理 1、总承包单位负责建设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总体策划,并制定全场性的安全管理制度, 经批准后监督执行。 2、工程合同中,分包单位应承诺执行总承包单位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明确分报单 位的安全管理职责。 3、分包单位依据所承担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报总承包单位审核批 准后执行。 (二)试运行阶段项目管理的任务 一、试运行准备 1、技术准备 1)确认可以试运行的条件 2)编制试运行总体计划和进度计划 3)制定试运行方案 4)确定试运行合格标准 2、组织准备 1)组建试运行领导指挥机构,明确指挥分工; 2)组织试运行队伍,实行上岗前培训; 3)在作业前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4)必要时制定试运行管理制度。 3、物资准备 1)编制试运行物资需要量计划和费用使用计划 2)燃料动物物资、投产用原料和消耗性材料 3)检测用工具和仪器仪表。

第二章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

第二章平面向量教材分析 这一章主要介绍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包括平面向量的概念、运算以及简单应用等本章教学时间约1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约2课时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约2课时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约2课时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约2课时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约2时 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 (一)本章内容 向量这一概念是由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向量的理论和方法,又成为解决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向量之所以有用,关键是它具有一套良好的运算性质,通过向量可把空间图形的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这样通过向量就能较容易地研究空间的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有关问题 向量不同于数量,它是一种新的量,关于数量的代数运算在向量范围内不都适用因此,本章在介绍向量概念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又重新给出了向量代数的部分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之后,又将向量与坐标联系起来,把关于向量的代数运算与数量(向量的坐标)的代数运算联系起来,这就为研究和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又提供了两种方法——向量法和坐标法 本章重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本章的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 (二)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实际是向量的线性运算知识教科书先讲了向量的加法、加法运算律,然后用相反向量及向量的加法定义向量的减法,这样把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统一了起来教科书又通过向量的加法引入了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接着给出了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最后介绍了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和平行向量基本定理,这样为后面介绍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向量及其表示”中,主要介绍有向线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长度,向量的表示,相等向量,相反向量,自由向量,零向量 在“向量的线性运算”中,介绍向量加法的定义,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向量减法的定义,向量方程,向量长度的三角不等式;数乘向量的定义,单位向量,数乘向量的运算律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2017.01.13

电路理论基础第四版教材勘误表 1 28页, 习题1.18 图中受控电压源应改为“受控电流源”,正确图如下: 2 37页第 12行原为: 电流源与电阻并联的等效电路 改为:电流源与电导并联的等效电路 3 108页第8行和第9行原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87.26S '=≈VA 电源电流 /10.85I S U ''=≈ A 改为 并联电容后的电源视在功率 2315.79S '=VA 电源电流 /10.53I S U ''=≈ A 3-2 117页 例题4.18根据式(4.108)……,应为式(4.93) 3-3 128页,习题4.4图(c)中电感值j 15-Ω应改为j 15Ω 正确图如下: (c) 4 128页,习题4.6中10C X =Ω,应该为10C X =-Ω; 5 129页 图题4.9原为 改为 6 130页 题图4.15 原为

R i U +- o U +-改为 R i U +- o U +-7 132页,习题4.38中S 20V U =&,100rad/s ω= 改为S 200V U =∠?&,10rad/s ω=; 7-1 141页 例题 第三个公式应为A C U '' 8 170页,习题6.2中用到了谐振的概念来解题,在本章不合适,另换一个题。将原来的 题改为: 6.2 图示RLC 串联电路的端口电压V )]303cos(50cos 100[11ο-+=t t u ωω,端口电流A )]3cos(755.1cos 10[1i t t i ψωω-+=,角频率3141=ωrad/s ,求R 、L 、C 及i ψ的值。 u + - 图题6.2 9 194页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6Hz ,通频带为750Hz 到1kHz 改为 7.6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为875Hz ,通频带宽度为250Hz , 10 255页,图9.2(c )中的附加电源错,正确图如下: (c) - + )( s U C 11 273页,习题9.18中 211R =Ω改为 210R =Ω 12 346页第六行公式有错,书中为

第二章案例谨慎承接业务

案例一 华兴公司是一个商贸类的上市公司,2002年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拟委托信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2001年度会计报表。信勇会计师事务所委派注册会计师李浩与华兴公司洽谈业务。李浩首先从上市公司指定披露信息的报刊中收集了一些关于华兴公司的信息,了解到华兴公司主营百货文化用品、五金交电、油墨及印刷器材、家具、食品、针纺织品、日用杂品、烟酒等等。该公司自1999年上市以来,业务迅速扩张,股价也不断攀升。李浩向华兴公司索要了华兴公司2000—2001年各年的会计报表,及其前任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了解到华兴公司2000年和2001年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82亿元和70.46亿元,同比增152.69%和102.35%。同时,总资产也分别增长了178.25%和60.43%,但利润率从2000年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由2000年的2%下降到2001年0.69%,远远低于商贸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3.77%。另外,2001年公司利润总额中40%为投资收益,据李浩询问华兴公司相关人员得知,投资收益系华兴公司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期长达3—6个月)进行账款结算,从回笼贷款到支付贷款之间有3个月的时间差,把这

笔巨额资金委托华南证券进行短期套利所得。 当李浩询问华兴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理由时,华兴公司说明仅仅是由于公司董事会不满意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效率。 李浩建议:最好不要接受华兴公司的审计委托。 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谨慎承接业务,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这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控制: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委派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与客户洽谈业务,并由风险控制专家小组讨论是否承接业务,以避免注册会计师个人私自承接业务,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企业经营风险转移给会计师事务所。二是重视对客户及其项目的了解。对于大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专门委派注册会计师做前期的审慎调查,以确定是否承接业务,也为制定审计计划做准备;对于一般项目,注册会计师也应当广泛地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初步了解客户的诚信程度及其审计风险。三是关注客户的一些特殊事项,如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委托的特殊要求以及客户及其管理层面临的压力等。四是不与不诚信或面临较大经营困难的客户打交道。 在实务中,当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存在以下情形的,应该谨慎承接业务:(1)公司重组后业绩发生惊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