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文化教案

旅游文化教案

第一章导论

本章内容: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特点,研究旅游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

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1977):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中,对旅游文化进行最早界定: 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

一、民族文化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1984 )

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绘画、雕刻、摄影、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旅游者夜生活的节目。诗歌、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又可将旅游景物描绘的栩栩如生。

旅游文化即旅游主体(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传播的本国文化和所接受的异国文化的总和。

喻学才: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文化。它包括只有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独有的哲学观念、审美习惯、风俗人情等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文化传统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表现。

二、旅游+文化(1987年,陈辽)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又把旅游文化分为:

广义旅游文化:指旅游线路、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旅游文化:一切能使旅游者在旅游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者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首届中国旅游文化研讨会”(1990)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

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魏小安

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或者说是通过异国异地的文化的消费而形成的现代特殊生活方式。

三、主体与客体说

?主体说: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或旅游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冯乃康1991)

?客体说:旅游文化是指与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文学艺术、传说故事及百科知识等。(周谦1990)

四、碰撞说

?首届中国旅游文化研讨会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沈祖祥

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

?马波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节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一、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一)旅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旅游历史文化)

?先秦、秦汉: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魏晋南北朝: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隋唐、宋:旅游文化的鼎盛期

?元、明、清:旅游文化的发展期

?近现代:旅游文化的转型期

(二)宗教旅游文化

?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诸神

?佛教宗派(主要是禅宗)

?佛教建筑艺术

?佛塔艺术以及石窟艺术等

?道教思想来源、道教的基本教义以及道教神灵

(三)民俗风情旅游文化

?什么是民俗风情?

?民俗包括哪些内容?

?汉族的民俗风情

?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四)建筑旅游文化

?我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

?我国古建的特点

?古民居

?建筑小品

?园林的构成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艺术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点

(五)饮食旅游文化

?食文化的产生及发展

?中国菜肴文化

?酒文化的产生及发展

?茶的产生和发展;茶的分类;品茶艺术;茶艺、茶道等二、旅游文化的特点

?地域性(地方性)

自然环境是文化生成的土壤,各地气候、地形、水分、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地的文化产生、发展与特色形成。

?延续性(传承性)

?多样性(综合性)

第三节研究旅游文化的意义

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促进国际交流

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

四、推动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二章中国旅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内容:旅游文化的形成期,旅游文化的勃兴期,旅游文化的鼎盛期,旅游文化的发展期,旅游文化的转形期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形成期(先秦、秦汉时期)

一、先秦(包括远古、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

?从旅游的形式看,主要是生存之旅、探险之旅

?旅游主体主要是帝王、诸侯、士大夫

?旅游概念逐渐明确,先后形成了儒家的“比德说”和道家的“逍遥游”(一)神秘渺茫的远古游踪

?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据【史记】记载,黄帝一生好入名山游,一生不离群山,好与野兽为伍。

他“作舟车以济不能,旁行天下”,“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

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 yu),合符釜山……

迁徙往来无常处”。

“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与神会”。

?舜帝身体力行,探幽历险。

(二)骄奢婬逸的帝王娱游

?夏桀创造了聚众饮酒人数最多的记录。一次性组织3000人站在池边豪饮,

以“醉而溺死者”为乐。

?商纣王不但“流酒为池”,而且“悬肉为林,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

?据《史记》记载,纣王“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中国第一酒狂、“竹林七贤”之一刘伶:

?上联:猛虎一杯山中醉

?下联:蛟龙两盅海底眠

?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夏商周帝王的游猎活动

田猎—囿—游猎场

?穆天子传》: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游记文学作品,也是先秦帝王的第一部旅游史。

?穆王西巡:

?有旅游团员——七萃之士;

?有旅游工具——八骏马;

?有天下第一驾驭手——造父;

?有导游员——地理通伯夭。

(三)走向自觉的春秋战国旅游

1.贵族的朝聘之旅

政治型朝聘;文化型朝聘。

?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士。

2.士人的游说之旅

苏秦、张仪、毛遂等。

?鬼谷子出生地---河南鹤壁淇县,云梦山是鬼谷子讲学的地方。

3.士人的游学之旅

代表人物孔子、庄子、孟子、墨子等。

①孔子的近游观、远游观、“比德说”

?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

?孝子不登高,不临危。

?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君子比德)?孔子的旅游思想:

将山水与不同的思想修养、气质、个性品质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凡是人所具有的美德,都可以赋予山水,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长寿的目的。

②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名著,又是一部旅游著作,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所谓逍遥游,是指不计功利,不借任何外力,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遨游。

?《庄子》:“乘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游无极之野”等。

?庄子【人世间】:“闻以有翼飞者也,未闻无翼飞者也。”

?林语堂先生在【论游览】一篇中说,“旅行的真正动机应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较为诗意的说法,旅行以求忘却一切。旅行者所必须的行具,是胸中的一幅别才,眉下的一双别眼。”

?王国维认为,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游人的情意和山水的物境,只要两者水乳交融,即使足不出户,纵或晚上做梦,也能形成一种游境。

?庄子的旅游思想:

环绕“道”的氛围,追求时髦和奇特,富于幻想,轻视传统,喜爱冒险,强烈要求变化,憧憬人迹未至、稀奇古怪的旅游胜地。

?先秦时代,旅游概念逐步明晰,主要建立了以儒家为代表的“比德说”、道家为代表的“逍遥游”旅游思想理论,儒家、道家崇尚自然美的审美传

统对后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思想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孔子或庄子都是中国旅游文化思想史上的拓荒者,他们的旅游思想都是中国旅游思想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二、秦汉:多元开放,恢弘大度的旅游文化

㈠帝王的封禅之旅

?封禅就是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活动,也是祭祀的最高形式

?封即泰山顶上筑土为坛,向上天报告其成功。

?禅即指在泰山脚下或附近的山除土(辟地基),向大地报告其成功,祈求上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为什么选择在泰山封禅?

?汉武帝施行的是二封二禅

㈡皇帝的南北巡游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

?公元前220年进行了第一次西北巡游;

?公元前219年,东巡齐鲁大地,行程3200公里;

?公元前218年,齐鲁故地重游,行程2400公里;

?据传,“神山上禽兽皆为白色,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有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凡人未至三神山时,远望之如云,将要邻近时,三神山反居水下,或被风吹引而去,终莫能至”。

?公元前215年,出游东北的燕赵大地;

?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出游,行程5000多公里。

汉武帝的巡游:有据可查的巡游30次,大规模的4次

?秦皇汉武的巡游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弊多于利,但它对交流经济、文化、观风知俗、了解民情,特别是发展道路和旅游事业,开发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等,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四)张骞的打通西域之旅

(五)老百姓的春游、秋游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也叫“修禊”。

?《诗经·郑风》中有一首名为《溱洧》的诗,描写的是古代郑国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河两岸春游的欢乐情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蘭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

?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元朝的王恢在《正宫·双鸳鸯》中写道: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袚(bo)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

?秋游则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古代也叫登高节、菊花节。

1994年我国推出的“中国文物古迹游”的14条专线:1.孔子周游列国线2.秦始皇东游线3.三国战略线4.唐僧取经线5.鉴真东度日本线6.文成公主入藏线7.北宋穆斯林转战线8.成吉思汗转战线9.唐诗宋词碑记线10.马克·波罗游中国线11.徐侠客旅游线12.李自成进京线13.乾隆皇帝南巡线14.清朝末代皇帝出京线

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勃兴期(魏晋南北朝)

?玄谈与佛理结合,名士与高僧合流,山水和寺庙一体,园林和人性相谐,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特有的旅游风格。

?魏晋南北朝游人之多,游兴之浓,游迹之广,游风之独特都是前所未有的,形成了中国古代旅游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一、旷达的玄游

玄游即为逃避现实,以山水为友,并在其中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安抚人生,陶冶人的自然之性与自然之情的旅游活动。

?玄游起于魏末的“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他们共同的行为即:狂饮、服药、狂狷。

阮籍:魏国诗人,玄游家、音乐家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他“傲然独得,任性不羁”,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其代表作《咏怀诗》共80多篇,大都是写景抒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嵇康:竹林七贤核心人物,玄游家、文学家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他“长好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返。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阮咸:阮籍侄子,音乐家。

?山涛: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

?向秀:玄学的完成者。

?刘伶:中国第一酒狂。

?王戎:竹林七贤中的小字辈。

?东晋南北朝,玄游达到高潮,代表人物:

?陶渊明,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东晋末年著名的玄游家。

?《归去来辞》: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榉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其代表作《桃花园记》。

?陶渊明的【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大子)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二子)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三、四子)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五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谢灵运:大漫游家,被誉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诗人、山水旅游家。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雅好服事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此地(即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漫游,是为了对抗黑暗的现实而出现,由此迸发出无比热情的旅游文化创造力,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山水文学、游记、山水诗、书法艺术等,为中国旅游文化开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崭新境界。

二、隐逸者的仙游

仙游是人们追求得道成仙而辗转奇山异水的一种旅游活动,道教旅游以神仙学说为核心,故称仙游。

仙游的代表人物:

?葛洪: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仙游家。

?“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轻软,举尺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

?其《抱朴子》一书,从理论上论证了世界上确有神仙存在,为道教构建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大大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

《抱朴子》不仅是一部道教史名著,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卫生学的宝贵资料。

?葛洪的另一贡献是致力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撰写了《神仙传》十卷,记载了传说中的神仙,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道教文学作品。

?陶弘景:道教思想家、仙游家、文学家、医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他编纂的《真灵位业图》为道教神仙制定了等级、品位,构想出一个等级森严的神仙谱系。

?其仙游风格独特,“没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

?“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间,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

为仙人。”

?陆修静:道教史上的一代宗师。

三、云游中外的释游

释游即佛游,是一种为传经、取经和居静修行、坐禅佛理或朝拜佛陀所开展的旅游活动。

释游有两类:

?为传经、取经所开展的中外释游;

?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谈佛理的释游。

?最早走陆路来华释游的是大月氏使者伊存。

?著名的还有安清、支谶、竺法护、达摩等。

?我国魏晋时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是释游者朱士行,他行程5850公里,抄写90章正品梵书,计60万多字。

?法显

西晋名僧。撰写的《佛国记》记录了当时我国西北部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物产、风俗、宗教及地理状况,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

?魏晋南北朝僧侣西行求法意义重大,它是中国人首具规模的出国旅游热,是中国旅游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者支道林、于法兰、释道安、释慧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旅游的开展,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景观,并产生了宗教旅

游文化,寺庙、石窟、浮屠等宗教建筑艺术,遍布祖国各地,给多元化的旅游文化增添了庄严的宗教蕴涵。

四、踏迹揽胜之游—郦道元

?我国四大古典旅游著作:

?郦道元的《水经注》

北魏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游记作家、旅行家。其《水经注》详细叙述了1250多条河流的源流、支流,以及河流沿岸的高山名城,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它不但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篇篇文字洗炼优美、写景生动逼真、引人入胜的山水游记文。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北魏散文家,《洛阳伽蓝记》是其踏迹揽胜洛阳,尤其是佛迹寺庙盛衰面貌后的追叙之作。

《洛阳伽蓝记》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北、城南共5卷,以北魏佛教兴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寺庙为纲领,全面记述了当时的庙宇、园林、建筑、战争、人物、事件等。在记述的70多处寺庙中,列举了66所佛寺的园林和当时旅游揽胜的盛况。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五、园林:自然山水的人性化

魏晋南北朝在造园史上出现了以山林野趣为主题的山水园。这类园林以真山真水为蓝本,经过提炼、概括,把自然山水再现出来。

1皇家苑林2寺庙园林3私家园林

西晋最著名的士人园林当属石崇的“金谷园”:“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有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乐欢心之物备矣”。

谢安“于土山营墅,楼管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

第三节旅游文化的鼎盛期(隋唐、宋)

一、隋唐:热烈奔放、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

(一)独具特色的龙舟旅游

?隋炀帝:营造东都洛阳,大建皇家御苑(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开创了中国旅游史上龙舟巡游的先例。

?唐太宗主张近游,反对远游。

(二)浪漫的唐诗之旅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到处山水皆故宅”。26岁开始漫游求仕生活。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一生基本上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以游求仕,以游求仙,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他用豪迈飘逸的笔触,写下了大量壮美的诗篇,他的旅游思想和风格对中国旅游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士人仿效的榜样。

?杜甫:漫游的主要目的是科举入仕。

(三)清丽闲逸的田园山水游

将谢灵运的热衷山川之美的游风与陶渊明式的钟情田野生活的田园游风相结合,推出了兼爱自然山水与田园之乐的山水田园游。

?发端于唐初的王绩

?盛唐时期的孟浩然、王维达到鼎盛

?中唐以后的韦应物、陆羽、白居易、柳宗元等。

㈣发达的宗教旅游

佛教唐代进入全盛时期,有影响的宗派有:

?智颐为代表的天台宗

?玄奘、窥基为代表的惟识宗

?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

?慧能为代表的禅宗

?玄奘(陈袆)

《大唐西域记》记载和传播了古印度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书中详细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110个国家以及传闻中的28个国家。

?义净

?鉴真:被日本人称为律宗始祖。

㈤频繁的国际旅游:大量接受来自朝鲜和日本的留学生。

㈥丰富的旅游文化精品

?鹳雀楼、黄鹤楼、滕王阁都是因诗而扬名天下,流传千古。

?隋唐的佛寺、佛塔、道观。

五台山目前仍保留有唐代建筑;

陕西的法门寺;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

?唐代的书法、绘画、雕刻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楷书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

画圣吴道子的画有“吴带当风”之说;

四川大足石刻、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都是唐代的杰作。

二、宋:内敛娴雅、意在理趣的旅游文化

㈠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

?寇准:游风抑郁、凄清。

范仲淹:反对胸无大志、好逸恶劳、沉湎游乐的惰性旅游,他的《岳阳楼记》、《江上鱼者》、《鱼家傲·秋思》,都充分表现了他登临山水却不忘国忧的爱国情结。㈡悟理求知的理学之旅

?周敦颐:理学开山鼻祖,偏爱“无欲故静”的游观意境和审美原则,他欣赏静谧的村野和花木,追求花自落、鸟自飞,人自归的自然景观和意境。

?朱熹:宋代理学的权威,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知识与道德的统一,反对闭门读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远游来增加见闻,从天下这“无字书”中去求真知卓识,领略自然与人生的意义。

㈢文学之旅

?记游诗、记游词、记游文、景观题记题名、匾额、楹联、等旅游文学作品极为可观。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峨眉山行记》、朱熹的《百丈山记》等。

?苏轼:“入峡喜巉(Chan)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充分表达了他的思想和心境。

《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

装浓抹总相宜。”

?苏轼开创了以诗词导游的先例,其《凤翔八观诗》、《洋池》30首、《南康八景》等,都是诗词形式的导游词。

三苏墓前的牌坊上刻有这样两句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和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醉翁亭记》。

第四节旅游文化的发展期(元明清)

一、元:恬淡悄静、互通有无的旅游文化

㈠西行东渐的宗教之旅

?基督教第二次传入我国。

?全真教创始人丘处机远赴西域,填补了道教在西域的空白。

其弟子所写《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了邱处机西游的经历及讲道的事迹。

㈡跨国观光之旅

《马克·波罗游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称世界之冠,这里的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感到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水陆俱备,各种大小桥梁的数目达到一万两千座。各街道上有不计其数的店铺,还有十个大广场。西湖的周围,有许多美丽宽敞的大夏,建筑在湖滨上,这些都是高官贵人的公寓,还有不少庙宇寺院,许多僧侣尼姑住在里面朝夕佛……湖上有许多游艇和划舫。这样驾上一叶轻舟,荡漾在湖上的那种乐趣,确实胜过陆地上的任何行乐。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熏熏欲醉。

二、明清:斑斓迷离、烂熟式微的旅游文化

㈠寓游于学的科学考察之旅

?徐霞客:明末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

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称赞《徐霞客游记》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探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李时珍:药学家、旅行家。《本草纲目》60岁完成,达190万字。

㈡郑和七下西洋

成为打通中国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及非洲航路第一人,先后周游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㈢祭祖谒陵与钦临狩猎

?祭祖谒陵是封建皇帝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扫墓祭祀祖先的活动,祈求祖先保佑社稷,使国家长治久安。

?钦临狩猎,即皇帝的狩猎活动,历来被封建帝王们看作一项综合性的军事训练与娱乐游赏活动。

?今河北的围场县即清帝王的狩猎场。

(四)空前绝后的帝王巡游:康熙六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

(五)皇家宫苑及陵园风景区

?五座大型皇家园林

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

?皇家陵墓

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古墓群,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陵墓:

永陵(辽宁新宾县):祖陵

福陵(沈阳):努尔哈赤与皇后的陵墓。

昭陵(沈阳):皇太极与皇后的陵墓。

东陵(河北遵化):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个皇帝及后妃的陵墓。西陵(河北易县):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及后妃的陵墓。

第五节旅游文化的转型期

一、近现代:新变凸现、放眼世界的旅游文化

?林针:近代出洋游历的先驱,其《西海纪游草》记录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斌椿父子一行:第一批由清政府派遣出洋的考察团。

?容闳:游学美国的先驱

?李圭:环游地球的工商界代表

《物华天宝》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奇;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

二、走近大众的现代旅游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成立;总经理陈光甫先生创办

?1927年《旅行杂志》创刊

?1927年6月1日,我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成立

?陈光甫将设在银行的旅行部迁出,单独注册经营

?其宗旨是:发扬国光;服务行旅;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

文化。

第三章宗教旅游文化

本章主要内容:佛教旅游文化,佛教概说,佛教的基本教义、典籍,佛教诸神,佛教宗派,佛教艺术(寺庙建筑艺术、佛塔艺术、石窟艺术),道教旅游文化,道教文化与旅游,道教概说,道教神仙谱系

第一节佛教旅游文化

一、佛教概说

(一)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婆罗门,属于精神贵族;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古印度各国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为吠舍,是被剥削阶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他们没有任何权利。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佛教

2.部派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去世后的100~400年间,佛教形成了很多派别,故称。分裂为上座部(即小乘佛教)和大众部(大乘佛教)。

3.大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目的,宣扬大慈大悲,以建立佛国净土为最高目标。

4.密教时期:公元7世纪兴起,密教其实是大乘佛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民俗信仰为特征。

(二)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首先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然后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北传佛教: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

其传入路线有两条:

汉地佛教:经中亚细亚地区传入我国内地,再经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藏传佛教:由印度直接北传尼泊尔,越过喜马拉雅山传入西藏,再由西藏传入我国内地、蒙古和西伯利亚地。

藏传佛教的特点:全民信教;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三)释迦牟尼佛

佛教创始人,释迦是他的族姓,牟尼是明珠的意思,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

佛的含义:佛即觉或觉者,即醒悟了的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项俱全者才为佛。

※八相成佛(释迦牟尼生平):

降兜率(下天):出生前住在兜率天内院。入胎:选择摩耶夫人为母。

出生:农历4月初八(佛诞日)---蓝毗尼花园。出家:29岁

降魔:成佛:农历12月初八(成道日);35岁---菩提伽耶

转法轮:初次讲法---鹿野苑。涅槃:农历2月15---拘尸那迦(80岁)

释迦牟尼遗言:我空法有,应以法为师,努力精进,不要放逸。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典籍

㈠佛教的基本教义

1.四谛说:

苦谛:是佛教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世界与人生的认识。

二苦:即内苦和外苦。

内苦既包括生理病痛,也包括感情、意志、思想等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

外苦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灾难祸殃。

三苦:指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指寒热饥渴所引起的痛苦;

坏苦指荣华富贵不能持久所带来的痛苦;

行苦指人世沧桑、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苦。

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八苦:在四苦基础上加上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取蕴苦。前四者

是肉体上的痛苦,而后四类是精神的痛苦。

集谛:即说明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

佛教认为一切的苦是“三业”、“两惑”造成的:业即造作之意,泛指一切身心活动;惑即烦恼的总称。

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活动;

两惑:见惑——一切的妄见;思惑—贪、瞋、痴等妄情。

灭谛:即灭尽世俗各种痛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为众生指出的理想境界---涅槃。

《杂阿含经》:“贪永尽,瞋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为涅槃”。

道谛:即将众生引向消灭痛苦、达到涅槃的方法。

2. 八正道:也叫“八圣道”,是佛教为众生指出的八种解脱各种痛苦、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

?正见:即对佛教真理四谛等的正确见解。

?正志(正思维):是对四谛佛教教义的正确思惟。

?正语:不妄语、不恶语、不绮语、不傍语。

?正业:即从事清净身业。

?正命:即要从事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即努力不息,止恶扬善,向解脱精进。

?正念:即要时时忆念佛陀教义。

?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八正道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

?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是约束佛教徒日常生活纪律;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斜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装饰打扮及视听歌舞、不食非时之食;

?十戒:不涂饰香鬘,不蓄金银财宝。

?正念、正定属于定,即禅定,是一种修持方法;

?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属于慧学,即智慧。

3.十二因缘说

佛教把人生分为彼此互为条件和因果联系的十二个环节,由十二个概念构成一

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故称十二因缘。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的道理。

?无明:愚昧无知,特指不明佛理;

?行:由无明引起的各种善恶行为;

?识:托胎时的心识,是由“行”的影响力引起的;

?名色:指胎中已具身心的生命体;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触:胎儿出生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受:对苦、乐的感受;

爱:由感受引起的物质贪欲与男女情爱;

取:由贪爱引起的对可供享受之物的追求、执取;

有:由追求执取造成的必得后报的各种业行;

生:诞生;

老死。

4. 业报轮回说

?三世两重因果: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生果,今生行者是。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佛教典籍:大藏经

是佛教典籍的总称,主要包括经藏、律藏和论藏。

经藏记载的是释迦牟尼的言教;

律藏是佛陀为其信徒制订的行为守则和道德规范;

论藏则是佛门弟子论述、发挥经教义理的著作。

?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是我国僧人著述中唯一可称为“经”的佛教典籍。(三)佛教制度

1.出家制度

?佛教七众

?比丘---受过具足戒(250戒)的男僧人。

?比丘尼--受过具足戒(348戒)的女出家人。

?沙弥--指7岁以上20岁以下按戒律出家,已受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

的男性修行者;

?沙弥尼--沙弥尼则是7岁以上20岁以下的女修行者。

?式叉摩尼:正学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的沙弥尼;

?优婆塞--在家信教的男信众,俗称居士;

?优婆夷--在家信教的女信众,俗称女居士。

?住在寺院里服杂役而未剃发的出家者统称行者。

2.僧尼服饰

三衣:

五衣:日常作业和就寝时穿;

七衣:礼诵和听讲时穿;

大衣:礼仪场合或外出时穿。

三、佛教诸神

㈠佛

1. 释迦牟尼佛

有10大名号(如世尊、如来、应供等)、32相(即造像上显示出的32种显著特征)、

其塑像通常有坐像、立像和卧像;

其坐法称跏趺坐;

其手势称为“印”。

佛的五大手印:

施无谓印:右手上举,伸开五指,掌心向前。表示能解除众生的苦难;

与愿印:左手下垂,掌心向外,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说法印:一般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放在右脚上,右手曲指做环形;也有的是两手曲臂在胸前,右手以大拇指顶中指,左手以大拇指顶无名指,表示在向弟子讲经说法;

触地印:又叫降魔印或成道印,左手手心向上放在右脚上,称“定印”,表示禅定;右手指自然下垂,叫“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为众生所做出的牺牲惟有大地才能够证明;

禅定印:跏趺坐,双手仰置在双脚上,右手手掌心向上放入左手掌之中,表示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