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解释《核舟记》中的“船背”

如何解释《核舟记》中的“船背”

如何解释《核舟记》中的“船背”
如何解释《核舟记》中的“船背”

如何解释《核舟记》中的“船背”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是篇传统课文,就我十年的教学生涯,教该文也不下十遍。它既可视为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更能当作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说明文来教。文中细腻的描写,井然的层次和丰富的想象无不给教者和学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然而,该文第五节首句“其船背稍夷”中的“船背”一词,究竟应如何解释,却让我困惑。

其实,旧教材并没给这个词作注释,我们(当然不止我一个)也就很自然地把“背”解释为“背面”“反面”,“船背”也即“船的背面”。因为这是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船背”正是核的中部较平而鼓凸的部分,所以“稍夷”。用来刻上“题名并篆文”自然比较方便。这样解释,学生也好接受。至少,我以前就是这么教的。但现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却在课文下注释:〔船背稍夷〕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

不错,“背”的确可以解释成“脊背”,也就是非直立行走的脊椎动物的顶部。如:“牛背”“鸟背”“鱼背”等。把“船顶”称作“船背”的也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的诗句。这里的“船背”当然是指船的顶盖了。

可是在《核舟记》中,精致小巧的工艺品——核舟,它的“船背”该指何处呢?我们不妨根据文中的描述,实际地去想一想:它是用一枚“修狭”的桃核制作的,“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桃核的两端窄

小而厚实,可用来雕刻人物,中部宽大而薄空,正好作船仓,并用“箬篷覆之”。可见船的顶部是用来遮盖船舱的箬叶,(一说“箬”解释为“箬竹”,但不知园的箬竹如何覆盖船舱。)如果说这些“题名并篆文”是刻在箬叶上的,我以为不科学。因为箬叶毕竟没有桃核坚固,容易受损,王叔远如此精工细作,我想不会把落款刻在它上面。且在箬叶上加“墨”“丹”之色,也不太好加。更重要的是,整个核舟的正面,人物也好,文字也罢,都为表达同一个主题——“大苏泛赤壁”,若将“题名并篆文”这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刻在船顶,岂不逊色?还不如把它刻在船的背面留作纪念的好。

所以,我以为《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的“船背”,还是解释成“船的背面”为妥。如此理解的绝非我一人,请看我县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程训练与测评》(初中二年级语文)p58,该课练习第八题“填空”:(《核舟记》)有详有略,单就正面而言,则是先略写(),次详写(),最后略写()。其参考答案是:“船舱结构、船头的三位游览者、船尾的舟子”。可见编者认为第(2—4)节写舟的“正面”,那么第5 节当然是写舟的“反面”了,也就是说“题名并篆文”是刻在舟的反面的。况且“古文”这东西,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即可。说的通, 能理解,何必深究呢?顺便提一下,有人将“船背”释为“船底”,这不妥,因为“船底”不仅可指“船的背面”也常指“船舱底部”,核舟的舱太小了,人进不去,上面又盖了“箬叶”是不可能看到舱底的刻字的。

井蛙之见,浅薄之至,只是说出自我的“困惑”罢了,期望同僚乃至语文大家见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