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比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比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比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比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第29卷第2期Vol.29,No.2

2008年4月Apr.2008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07-12-03

作者简介:胡青(1953-),男,教授.

文章编号:1007-1229(2008)02-0055-03

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比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胡青,杨柳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22)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这些文化传统也渗透到教育领域。教师这一

古老的职业,历经两千多年文化的沉淀,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教师德育传统。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对于新时期的师德建设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文化传统;

教师德育;职业道德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主要是一种道德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也主要是强调道德教育,他们建立了中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师德观。教师的道德修养就是指教师个人在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基础上,基于对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和各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把教师职业规范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信念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的活动和过程,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和西方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存在差异。有关教师伦理道德的思想通常被归纳为两个源头,古代中国的伦理型和古代西方的科学型。

一、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的比较

1.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德育传统以儒家师道为主流。我国传统师德理论不仅体系完备,而且规范、全面、具体、明确。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更是教育者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反映。

传统师道中的教师都注重自我道德修养的追求,强调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都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自我道德教育,应以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真理、知识、正义的化身,其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学生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1]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在理想人格的修炼与完善过程中力求使自己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对知识价值的追求方面,中国的教师更是讲究真才实学。“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要精专卓识,融会贯通。强调谦虚谨慎的求实态度,培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风。“学而不厌”的品德和“学高为师”的观念让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把求知当成终生目标。“仁爱”与“和谐”的文化传统渗透到历代教师的教育思想之中,师生关系强调和谐平稳。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进展,品德修养,甚至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形成了我国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2.西方传统师德崇尚自然、

科学、理性,重视个人价值的取向。郭法奇教授把西方的“师德”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第二个层次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2]

与中国传统师德注重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相比,西方的教育家更为注重知识的积累与传授,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只有客观的、确定的和实证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可靠的知识。他们对知识的态度是

极其严谨的,在追求高深学问研究的同时坚决反对学术上的弄虚做假。他们提倡对真理要有批判的精神,要用更博大的真理来对当前的真理提出质疑。

西方文化出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繁荣昌盛的科学文化,受当时崇尚自然和科学风气的影响,其师德思想也体现了自然主义教育的特征。如德漠克里特提出: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强调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然主义原则在师生关系中往往表现为民主平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多于爱护。

发源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西方的德育中延绵不绝,成为西方精神世界的基石。西方注重道德与利益的联系,以实际功利为目的的价值导向,崇尚实效成为西方传统德育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师道中则表现为重视个人价值的取向。例如西方传统的德育高举功利主义的旗帜,直截了当地宣称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虽然西方重视个人价值取向,崇尚功利主义,但仍然把明智、勇敢、节制、公正,及公道、平等、博爱、好公益等美德作为最重要的德行,认为“德行是人才必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他们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为社会提供着真善美的评价标准和基本向度的作用。[3]

二、中西方传统师德差异的比较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教师道德传统,在爱岗敬业、追求知识、尊师重教等方面还是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但是由于产生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具体的规范和准则上还是存在差异。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加上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的渗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也使得中国的教育者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在西方,由于宗教和教育紧密联系,传统师德除了宗教外,没有权威的“宗法”、“宪章”。因此,西方的思想家思维活跃,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学术及科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讲求

“内得于己”,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省和慎独、自我修养,而西方国家更重视外在因素对道德的约束。中国的“慎独”精神,把教师行为的修养推到最高的境界。要求教师在独处时,同样自我反省,严格要求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君子”。[4]西方国家深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一般不会提倡教师

应具备某种品质,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定位不高。例如在美国,教育作为一种公众服务,学生是

“上帝”,教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服务。他们的教师必须遵守作为教育服务者的职业道德,具备法律规定的教师素养和品质便可,强调的是一种服务理念。

2.中国强调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要给学生做表率,而这种表率作用使得教师的形象神圣化。虽然学生会对神圣的教师形象产生崇拜感,但是由于这种神圣感距离学生太遥远,很难对其产生感染力。西方国家强调教师外在行为的表演,并非发自内部的道德养成。他们没有对教师的“言”和“行”要求一致,经常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说的去做,并非按照教师的行为去做。中国师德的要求以传统习惯和道德为前提,而西方师德的要求是以法律为准绳。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发展还强调以理性和法律为依据,西方国家教师的各种行为规范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正如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所言“善行要服从律令的意志”。德国法学家郭林洛漫说: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的践行是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的,所以西方有关教师道德规范的法律法规较完备,他们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教师的德育要求作了合理的规范和有力的保障,给了教师们一个规范的道德标准。

3.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教师往往被看成是某种神圣的或社会主导性观念的传播者。

“事师如事父”,把师生关系纳入了宗法制度的格局,使教师的角色表现变得拘谨、呆板。由于在中国传统的教师观中,教师被赋予一种至尊的地位,是学术权威的代表、正确价值观的法官,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服从和依

赖,导致我国的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而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的基础。西方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自由、理性幸福的社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文化中,教师是引路人、是指导者,而不是绝对的权威者和传道士。

三、对我国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启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对全体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4月56

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岗;要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创新。”这应该是对在新世纪从事教师职业者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最高要求。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提高政治素养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新时期我国教师道德价值观建设必须加强政治理论

素养,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它决定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塑造人精神生命的崇高使命,具有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全社会的道德风尚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也是全民族道德的促进者。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是教师的职业精神,是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也是教师工作质量的保证。在我们强调教育品牌的今天,提倡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品质是我国由传统师德向现代化教师专业伦理转变的关键。

2.加强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博学多闻,精益求精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我国素来有学无止境的求知精神,尤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日新月异,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担负着特殊使命,更应该持续不断地接受教育、投身终身学习,定期地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3.转换教师的角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变化和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角色适应社会、他人和自身发展要求的需要。过去,教师是学问的代表、权威。“师为上、生为下”的传统观念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权威的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而在以知识形态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学校和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且伴随着“教学民主”的呼吁与尝试,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民主平等的

地位。[5]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这一理念改变了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的传统地位。

4.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代表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商品经济使民族

文化传统受到了冲击,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教师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变化。

因此,发挥“物质、精神双因素”在教师激励作用上有重要的意义。激励机制重在运用利益杠杆对教师利益主体的求利行为予以必要的物质奖赏或精神鼓励,从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6]

我国传统的师道思想中的精华,经过历代的传承,到今天已经成为优秀教师们约定俗成的规范。当今,全球化趋势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增加了,因此我国的教师文化传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德育文化传统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国家的教师德育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本国优秀的教师传统,又要借鉴西方国家教师教育中科学的、先进的、成功的经验,依据自己的国情,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德育规范。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招标课题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郭法奇.西方教育中的

“师德”及其特征[J].教育评论,2002,(6):88-89.[3]景志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冯益谦.比较与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田建国.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胡青等: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比及其对当代的启示第29卷第2期57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比 论文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s Abstract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can help people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es.As the society and inter-cultures develop,Many aspects of life will be affected by globalization in all countries. And western festival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We should select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oss. China boasts a brilliant history and glorious traditions. In modern times, Chinese tradition should be preserved and promoted. But it seems that young people don’t have the realization to treasure the tradition. To the opposite, they turn to pursue enthusiastically a seemingly more modern culture. If this trend is allowed to continue, the priceless heritage of our ancestors will be replaced by western traditions. There is nobody expecting such a consequence. So let’s unite together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festival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cultural differences;common ground

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英语作文

Second English papers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festivals that reflect the culture of itself、In China, as our country and western countries become increasingly closer, more and more chinese accept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some western festivals sometimes even more popular than traditional festivals, foreign cultural’s influenc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The main The main group of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is youth group which takes students as the main force、People celebrate festivals such as Valentine's day, mother's day, 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 Day、In fact, because of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western holidays in China is just popular for Christmas and Valentine's day, not all western holidays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According to a survey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many college students know the existence of western festivals, but little of them know about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In addition to Christmas, respondents who know other western festivals’meaning are less than 10%、Referring to the way to celebrating, in General, during the Festival, people send gifts such as flowers and greeting cards、They sing with friends, and bless or send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

一、背景: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孩子们更为高兴,因为他们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习俗的差异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菊花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 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民族在这种节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 四、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因为是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这些节日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西方的传统节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五、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存在着其起源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而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彼此交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多彩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增强文化竞争力,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国际社会,又稳住阵脚,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导读: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 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用忠实于事实

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并提出要培养一种“浩然之气”,要求人们奋发向上。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四、家齐而后国治 我国历来把“国”与“家”联系在一起。“家齐而后国治”,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在考察古代家庭教育时,从内容看,必然会涉及许多旧礼教,历代关于家训、家规之类的作品,其中糟粕多多,这里不加评述。但是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也是值得我们

有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有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总结,希望能帮到你。一、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 与民族特点。 一)、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

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例如:茶文化、服饰文化、书画文化、和文化等。无论是在过去的封建王朝还是在当今社会,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此文就对其中“和”与“礼”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进行粗略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礼”。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人际伦理,社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措施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管理育人的全过程。按照学校党委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定本措施。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学习,领悟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全面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围绕我系学生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二)继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责任心教育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点,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努力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寻找有效的切入点,调动学校、班级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活动深入基层,贴近学生,取得实效,使每一位学子都能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三)认真抓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

教育,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变化,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及正确判断形势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决心,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四)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打造优良的学风。加强考风考纪教育,鼓励广大学生自尊自律,诚信考试。严格学生日常学习秩序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在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上下功夫,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育严谨笃学的学风。 持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诚信。力求通过诚信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广大学生理解诚信、践行诚信、倡导诚信,为建设诚信校园、诚信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积极开展阶段性专题教育活动,在学习、生活的不同时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关注时事,充分把握教育时机,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专项教育活动要着眼于社会热点,着眼于大学生关注焦点,以专题讲座、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育资源融合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来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认清热点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 (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

中西方传统节日 教案

中西方传统节日教案 汪集中学黄志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起源方面的差异 2)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方面的差异 2、能力目标: 1)学生有一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能用英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3、情感目标:根据对中西方节日差异的学习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 1、中西方节日起源及庆祝方式对比 2、中西方两个最重要节日春节和圣诞节 三、教学难点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别 四、教学内容 步骤一、介绍中西方节日起源 中国: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西方: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步骤二、传统节日的命名 中国: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 西方:西方的节日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 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近代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先后都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得到了自主,80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和父母是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他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他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他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他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他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一、道德教育不是说教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固然需要一定的“说教”,但是“说教”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方法。 其理由有二: 第一,是学生个体情况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道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道德行为是发自个人内心的自觉才能奏效。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的科学性、灵活性,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思想教育,规范道德行为,让学生真正接受,达到入脑、入心的程度,才能由理解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道德氛围才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见成效。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要的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缺乏,对许多问题无法理解和认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内容不加选择、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方法上又实施大量的强输硬灌。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甚至不知错,更谈不上改错。 第二,不妨抓好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

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要精心组织设计面向中学生的旅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丰富中学生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公民道德宣传日",也要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确定鲜明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宣传热潮。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远比空洞的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二、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着首要位置。道德教育方法与技巧是实现德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道德教育方法与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及目前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关注道德教育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这就需要改变过去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因为它不能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统一协调发展。那当前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都存在的什么问题呢? 一是部分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对爱国主义精神缺失,对民族精神淡漠;对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少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价值观念的错位,言行举止的失范。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探讨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继而指导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合理的成分,继而指导我们的生活,促进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1.1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依靠的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取得的结果。我们今天所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就是依靠祖祖辈辈世代相传,才沿袭至今。 (2)民族特色 每个民族的文化从产生到基本形成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可否认,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融入了浓浓的中华民族特色,尊老爱幼、合家团圆,以和为贵等思想。这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3)历史悠久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期限比得过中国,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历史悠久一点也不为过。 (4)博大精深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广度上来说是丰富多彩,从文化深度上来说可谓是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字等,正可谓博大精深。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学生素质的高低,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好书、育好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只有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渠道,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对之施加有效的影响,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学生认识的发展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前提。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自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形成个人品德,因此应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高度重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典型观念。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化为可接受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对学生基本行为规范进行训练,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是小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以此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如:守纪律、讲卫生、讲礼貌等。 2行为强化教育法 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运用行为强化教育法,即指教师运用强化手段,对学生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改变行为,形成新行为,最后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运用强化手段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首先,要确定目标、目标明确,才能对学生进行定向控制,尤其是后进生,更应有一定的近期目标,同时设计一系列短程目标,使学生逐步实现整个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其次,及时“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行为活动的结果和进步情况,使学生建立起信心,鼓励、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再次,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对学生的优点要肯定。及时地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同时,真诚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给他们适当的批评和指点,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缺点,便于确定和改正的方向。 3说服教育法 常言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要明白自己是个教育者,不能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要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观点和信念,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由于学生生理、心理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大,如果进行耐心的说服开导,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力求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打开受教育者心灵的窗户,使其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4榜样引导教育法 学生的行为习惯常常受到社会及他人的影响。为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具有好思想、好作风、好行为的道德典型和模范教育影响学生。对学生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第12卷 第4期 2005年8月 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 JO URNAL O F HUNAN BUS I NESS COLL EGE Vo1112 No 14 Aug 12005 〔收稿日期〕20050510〔作者简介〕肖  (1959-),女,湖南武冈人,湖南商学院学生工作处副教授。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 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肖  (湖南商学院 学生工作处,长沙 410205) 〔摘 要〕当代西方德育理念在西方道德教育危机中孕育,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演变中生长,在当代西方道德环境变革中形成。当代西方德育理念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意义。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德育应树立全球开放德育理念、大德育理念、人本德育理念、个性化德育理念和快乐德育理念。 〔关键词〕西方道德教育;德育理念;我国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05)04011904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是指从上个世纪中叶至今在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与现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的道德教育观念和主体德育精神。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朗,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各国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西方各国青少年学生中的道德问题也日益严重,需要通过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以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因此,许多新的德育理念应运而生,成为引导各国道德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念对我国德育教育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当代西方德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论的产生既不是历史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历史隔绝的无根的创造,它应是历史与现实统一的产物。当代西方德育理念也不能例外,它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危机中孕育,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演变中生长,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环境变革中形成。11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危机中孕育着当代道德教育理念的萌芽。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全球青少年道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面临巨大危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第一,犯罪率上升。从1980年起,世界各国犯罪率平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美国为最,每年犯罪3500多万起。第二,毒品走私猖獗。全世界毒品交易年获利高达5000亿美元,美国、西欧最为严重。第三,失业率猛增。1995年西方主要国家的失业率:西班牙24.4%,法国12. 2%,意大利11.9%,加拿大10.2%,德国10%,英国8.2%。第四,腐败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人估计,由腐败给各国带来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第五,青少年道德日益沦落。据统计,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10多岁的少女怀孕,其中80%是未婚女孩。第六,暴力行为、吸毒和酗 酒等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些危机,引发了人们普遍的“ 道德恐慌” ,使各个国家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促使各个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使许多社会学家、教育学家认识到必须在新的理念指导下, “让道德教育来解决道德问题”。而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道德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在当今的美国,有许多的家庭、学校和教学已不再履行他们作为道德标准的维护者和促进者的传统职责。而是在家庭、学校、企业、政府以及 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提倡具有美国传统的核心道德标准,用新的眼光审视当代青少年,用新的理念指导道德教育。正如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 ?拉姆勒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 21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演变推动了当代西方德育理念的形成。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教学理论工作者把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人们开始逐步调整道德教育的思路与策略,探讨道德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方法,促进了新的道德教育理念的形成。近代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赫尔巴特曾经断言:“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陈学校谢春梅 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必要、更有责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将来更好的为国服务。我校结合校情,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一、更新育人观念,育人先正师。 欲教学生,先正师德。教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师的道德观念、育人水平以及他们本身所掌握的育人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及其成败,因此,我校首先广泛开展了“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师”活动。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师德演讲,把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和他们的感人事迹宣传到全体教师中去,让老师们学习、借鉴,让学生感知教师崇高师德,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言行,锤练品质,陶冶情操。其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后,学校加大了德育工作领导力度,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全文学习了《纲要》、《意见》,开展了讨论,制定我校的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学习研讨了《未成年保护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新颁《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材料。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全校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观念进一步更新,方法不断改进、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

加明显,一批执教有方,育人有术的德育工作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与壮大。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班级授课制,要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我们的做法有两点,一是制定并落实了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目标责任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向学生进行相应的做人、做事方面的引导,把教师执教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情况作为推荐优质课、评价教学能力、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二是积极开展寓德育教育到各科教学中的研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色,每个教研组都要定期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讨论,每周二的业务学习时间,由学校进行统一指导,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予以指导解决。每月的班主任例会汇报各班级上一月的德育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布置下一月的工作。 三、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通过听、写、看、讲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和学习新守则活动,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中进行创新实践,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台阶。 一是在听、写、看、讲中进行传统教育。听,组织学生听传统故事。学校先后以故事会的形式讲革命故事。看,组织学生看《闪闪红星》、《小兵张嘎》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写,组织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讲,注重抓好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开展“雷锋在身边”,“少先队志愿者”行动,以弘扬雷锋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