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

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概念

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

1. 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2.我国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是什么

①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结合;②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民生活单位;③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④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相结合。

3.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完善

问题:①农民经营自主权遭到侵犯;②耕作细碎化和经营规模狭小;③集体经营功能弱化;④农户进入市场受到阻碍。

完善:①贯彻农业法规,使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②因地制宜建立相关土地流转机制;③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客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④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其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4.农业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自愿互助,平等互利

第三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一、概念

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二、问答题

1.人类农业生产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

2.现代农业的典型形式有哪几种

循环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精准农业

3.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①美国型—资本集约型:美国、加拿大等国,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②日本型—劳动集约型:日本、荷兰等,先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后农业机械化,适当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西欧型—中间型: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二者并举;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现代化;物质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共同提高

4.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科教兴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实行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强调劳动集约、资金集约与技术集

约相结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章农业市场化

一、概念

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由以政府分配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化的同时,让价值规律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过程。

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问答题

1.我国农业市场化的有关数据和数量特征

①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低于我国经济总体市场化水平;②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水平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化,从而滞后于农业总体市场化水平;③农业要素中土地的市场化水平最低;④农业市场化改革阶段性明显。

2.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市场失灵问题在农村市场同样存在

①农村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很高,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缺位,③个别地区和部分农业部门仍存在垄断现象,④产权不清晰

⑵我国农村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缺陷

①农村市场不统一,②农村要素市场不健全,③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④农村市场培育环境不完善,⑤农村市场法治不健全,农村市场法制不完善。

第五章农业国际化

一、概念

外向型农业: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二、问答题

1.外向型农业的特征

国际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外向化的产业结构,全球化的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协议的达成及主要内容

①市场准入条款,②国内支持条款,③出口补贴条款,④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

3.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

4.使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对我国农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a.农业生产要素条件,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劳动力和土地、水利等农业自然资源,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化通信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管理等;

b.农产品需求状况;

c.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

d.农业经营主体的状况;

e.机遇;

f.政府行为

5.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国家钻石理论

第六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也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强调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努力时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

石油农业:农用能源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建立在依赖石油基础上的农业

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目标在环境方面、伦理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和不可接受的变化的新型农业系统。

二、问答题

1.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①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③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

一、概念

农业土地资源:指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和主要营养来源的地面表层。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之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度:西方经济学家把集约经营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程度称作集约度,集约度的最低限度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而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是集约边际。农业规模经营: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地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地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前者叫级差地租I,后者叫级差地租II。

二、问答题

什么是土地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基本要素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荒地、森林、草地、丘陵、江河、湖泊及滩涂等。

特点: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效用持续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第八章农业劳动力资源

一、概念

人力资本:又称“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为了有所收益而进行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下;农业劳动力中无法实现其劳动和劳动条件必要、充分而且有效结合的那部分劳动力。

二、问答题:

1.农业劳动力资源有何特性

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决定农业发展和经营规模及农业以外各产业部门发展规模与水平。

分散性与集中劳动。

农业劳动力必须掌握多种技术和技能。

受多种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2.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有哪些

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

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①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②乡镇企业增长乏力,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④第三产业发育滞后,⑤城市化滞后,⑥劳动力市场不完善,⑦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

①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②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③加快城镇化发展④消除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第九章农业中的资金

二、问答题

1.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农业资金依次经过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实现价值增值。

2.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①季节性强;②周转慢;③不稳定性;④在循环周转的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3.农业资金使用效益的特点

①农业资金使用分散、利用效率低、风险大,②农业投资报酬率一般较低,③农业资金效益具有一定的外部性,④农业资金投放具有一定的政策性。

4.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者福利及收入分配的变化需要财政投入来均衡。

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持续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第十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概念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二、问答题

1. 如何理解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内在原因:产量目标质量目标利润目标农产品竞争力目标

外部原因: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化

2.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

①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②农业科技进步系数,

③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④农业技术效率

3.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机制

①农业经济增长拉动农业科技进步,②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业科技供给,③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4.农业技术创造假说理论(要自己去书上看一下理论内容)

①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

②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

5.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道路

①加强动植物物种资源的筛选和创新利用,特别是在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寻求突破;②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主攻旱作节水农业精细栽培与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③加强畜禽集约养殖技术研究,主攻畜禽良种的基因工程选育;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开发,包括推动适用于种植业的小型农机具的研制与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⑤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为农村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⑥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⑦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病虫害的生物控制技术;⑧重点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等;

⑨农业信息化技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

6.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加速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结果。区别:农业技术扩散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的,而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行为,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扩大新技术的采用率,达到技术扩散的目的;

联系: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与市场、价格、物资投入

相配合,可使推广活动得到物资保证,与信贷、运销、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可以使推广范围扩大。

7.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评价指标

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度:推广度=已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②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率:推广率=已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数目/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目×100%

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指数:推广指数=推广度×推广率

④农业技术推广费用收益率:G=P×R/E G推广费用收益率,P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后为社会新增的纯收益,R新增纯收益中,技术推广所占的份额系数,E所投入的各项推广费用

⑤农业技术推广劳动生产率:RL=P×R/L RL推广劳动生产率,L为推广新技术而投入的推广人员的人年总数。

8.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地位:农业教育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与科技进步

农业教育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作用:农业教育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保障

农业教育培养科技研发人才

农业教育培养科技应用人才

第十一章农业市场供求

一、概念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度,或者,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例。

农产品供给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二、问答题

1.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价格水平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文化习俗

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政府的消费政策

2.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书上自己找,再写下来)P201

3.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书上自己找,再写下来)P203

4. 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农产品价格

农业资源极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的法令和政策等)

5.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了解三种理论)P212

①收敛型蛛网

②发散型蛛网

③封闭型蛛网

第十二章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产品物流

一、概念

农产品期货市场: 期货交易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二、问答题

1.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有哪些

商品集散功能

价格形成功能

信息中心功能

调节供求功能

综合服务功能

2.期货交易的运行特征

①期货交易是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②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③是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行为;④是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行为。

3.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A.规避风险功能,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可以规避,转移分散风险/发现价格功能,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价格的过程/风险投资功能,通过买卖期货合同获益/资源配置功能。

B.①调节市场供求,减缓价格波动;②能增强企业经营的计划性,提高管理水平;

③节约社会劳动和资金占用;④能提高市场交易效率;⑤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

4.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

第十三章农产品价格

一、概念

农产品差价:指同一种农产品再流通过程中,由于季节、地区、质量、流通环节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农产品比价:同一时期、同一市场各种不同类别农产品价格之间比例;一般指粮食、与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土特产之间5种比价;

剪刀差: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农产品的价值

农产品的价值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

农产品价值由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为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即劳动报酬(V)以及劳动者为扩大再生产和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即为盈利(M)三部分组成,也即农产品价值=C+V+M。

2.农产品季节差价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计算

季节差价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同种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的生产费用和产量不同,导致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差价;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从生产到消费之间需要进行农产品的储存,储存过程的费用和自然损耗要通过季节差价得到补偿,季节差价因此产生。计算公式:见书本第259页

第十四章农村消费市场

第十五章农业宏观调控

一、概念

农业宏观调控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产生影响,经济主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收益。

农村产业政策: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和改善农村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综合投入可以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产出的能力。

二、问答题

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5)健全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6)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

7)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第十六章农业中的财政、信贷与保险

第十七章农业产业结构和结构调整

一、概念

产业结构:指整个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

农业产业结构:通常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有时也简称为农业结构。它是指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系统内部各类产业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组成及所占比重。

二、问答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效益最佳原则

主要方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

2.什么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见书本上第337页—338页

第十八章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商品化

服务社会化

综合题

1、如何理解农业份额下降但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一章P3)

2、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为何大量存在应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第二章P13,P17)

2 论述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三章P37)

4、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农业发展思路如何(第五章P71-75)

5、农业生产要素的类别及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功能与特点

类别: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特点:自然资源作用下降,农业增长主要来源于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劳动力资源中智力因素上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技术成为主导力量。

功能:①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分布;自然资源影响着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②劳动力: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能动要素和主导力量;劳动力不仅是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者,还是其创新者和发展者。③资本④科学技术: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6、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农业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第七章P104,P107)

7、根据我国国情,试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途径及措施(第八章P127-131)

8、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逐步缩小和消灭我国的剪刀差(第十三章P264,P265)

9、根据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试分析如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

①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实行专业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是农业生产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得以合理配置。②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相统一;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不仅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考虑其利用率,还要从价值的角度对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力求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③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相统一;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只有将农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起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循环。④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在强调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某些矛盾,对此,应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解决,尽量实现二者利益的统一

10、常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特点分析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做好的主要工作。(第十八章P350-351)

11、论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思路

一、产生、形成原因:

(一)“三农”问题是指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转移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从制度设计上过多的强调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快过的提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源,从而加剧了三代过程中农民的痛苦。

(三)“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大制度因素。一个是计划经济使其所形成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另一个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背景下形成的土地福利性配给制度。①由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城乡分沽政策,在经济崛起时,人口流动与集中遭遇制度束缚,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分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了经济活力的整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②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就业极不充分的基本国情背景下,农村土地按人口承包实行土地福利配给制度,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加之农民被排除在国际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导致土地的经济要素功能、产业功能弱化,生活保障功能增强,农民

别束缚于土地,变成土地的奴隶。③“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一个政策问题、制度问题。

二、解决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城乡统筹方略,在继续推进三代的同时,消除制度和结构的双重扭曲,更多的承认,保护和资助农民权利,逐步解决过多过快提取农业和农村发展资源的问题,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用三代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加强“三农”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架构,进而建立和谐发展的城乡关系。

①推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

②推荐村庄的现代化改造

③推荐农民的现代化改造。

总之,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不和谐景象。只有完成“三农”改造,实现“三农”现代化,才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有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2019教育学考研精华模拟试题

2019教育学考研精华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1)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形式,这一命题表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 3、促使人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形式是教育。 4、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人口的文化结构指社会分工的纵断面即学历层次的构成;人口的职业结构则指社会分工的横断面即职业类别的构成。 7、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是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揭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8、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9、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0、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教学和科研。 11、欧洲古希腊出现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学园—缪司学园;“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柏林大学传承的,遵循“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 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1985年。 13、现代社会质量的核心制约因素是人口质量。 14、实现精神文明的基本途径是教育。 15、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16、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17、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这说明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2、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3、简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管理体制上,有利于教育的高质高效运行,促进教育发展。(2)教育管理的思想原则上,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员工的参与程度。(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简述现代教育本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

设计学概论考研笔记设计的类型

第五章设计的类型 1、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不同的设计师和理论家曾根据各自不同的观点进行过不同的归类。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倾向于按设计目的之不同,将设计大致分为三大类型:为了传达的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和为了居住的设计―。 2、上述划分方法的原理,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因素:“一一”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坐标点,由它们的对应关系,形成相应的三大基本设计类型,这种划分具有相对广泛的、和。 3、不同的设计类型,各有其特殊的现实性和规律性,同时又都遵循着设计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分析题:从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来论述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环境设计与三大要素间的关系。 5.1第一节视觉传达设计 5.1.1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 一、几个概念 1、符号: ○1、广义的符号,是利用来代表或的东西。 ○2、符号是实现的工具,又是表达的物质手段。 ○3、符号具有、和的功能,是的载体。 ○4、广义的符号包括系统、系统、系统、和系统等。 2、视觉符号:是指人类的视知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 3、传达:是指利用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既可能是传达,也可能是传达。包括所有的、、以及传达。一般可以归纳为“”、“”、“”、“、”这四个程序。 二、视觉传达设计 1、定义:是利用来进行的设计。是信息的发送者,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必须具备部分相同的,只有这样,传达才能实现。 2、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中作为发送者的设计师必须针对接受者,根据接受者的与来选择,这是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 3、功能: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是,有别于直接使用功能为主的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它是凭借进行传达,不同于靠语言进行的的传达。视觉传达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形式的过程,而对接收者来说,则是个相反的过程。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是以为中心的印刷品设计发展起来的。

最新李砚祖编著《艺术设计概论》考研核心笔记2

第二章艺术设计的历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 人类的设计是从石器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是一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一、陶瓷艺术设计 彩陶: (1)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2)彩陶在制作上趋于精致,陶土一般经过淘洗,成型后的陶胚坯采用磨光的工艺,并采用红、褐等色进行绘饰,因地区、装饰有所差异。 (3)中国现今发现较早的彩陶距今6000年。 陶与瓷: (1)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外一种物质的伟大创举。 (2)以陶器的产生为标志,人类结束了上百年的狩猎生活而开始农耕和定居。 (3)陶瓷包括陶和瓷两种相互区别的品种,陶器的材料是粘土,烧造温度低,一般在1200 ℃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瓷器的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造温度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 补充:唐三彩(简单了解) 唐代最具特色的陶瓷器还数被称为“唐三彩”的三彩釉陶器。它主要采用黄、绿、白三色釉料,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造成淋漓变化、绚丽华滋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还远销到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各地。制作地点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 唐三彩,是模仿染缬工艺的装饰效果。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它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两次烧成的。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o左右焙烧。用料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青瓷: (1)东汉时青瓷烧造成功。 (2)青在元前指绿色,元后指蓝色。 (3)青瓷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瓷器。 补充:(识记,能叙述即可) 从陶器发展到瓷器,经历了漫长的过渡阶段,那就是半瓷质陶器,瓷质陶器远在殷商时代己经出现,至汉代渐趋成熟.原始瓷器施有釉料,釉色青黄,故称“原始青瓷”。到了六朝,青瓷己经完全成熟取代了铜器和漆器的地位。 六朝的青瓷产地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并且逐渐形成“南秀北雄”的不同风格,正式奠定了南北瓷器两大体系。六朝青瓷以青瓷鸡头壶和仰覆莲花尊最负盛名。 到了唐代,青瓷以南方浙江的“越窑”为代表,越窑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白瓷以北方河北的“邢窑”为最佳,邢窑与越窑齐名,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说。唐代瓷器装饰以花卉纹为主,装饰方法繁多。其中釉下彩是先在素胎上画彩,然后上釉,这是迈向彩绘装饰的开创性的一步。 青瓷以汝窑、官窑、钧窑、耀州窑和龙泉窑成就最高。 “南青北白”: (1)隋唐时代,中国陶瓷产生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2)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方邢窑的白瓷两大体系和窑厂。 (3)越窑的“千峰翠色”。

考研教育学自测模拟试题三

2008年考研教育学自测模拟试题三 一、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教学过程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乌申斯基 C.巴班斯基 D.维果斯基 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德内化 3、创立“发现法”教学的是() A.瓦?根舍因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洛扎洛夫 4、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A.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大误差。 B.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值。 C.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D.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群体的基本单位。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3 A.遗传素质 B.教师水平 C.父母培养 D.后天学习 6、()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3 A.皮亚杰 科尔伯格B. C.杜威 D.马斯洛 7、20世纪初,创立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为教育学研究提供新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学科学化的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是() A.赫尔巴特 B.福禄倍尔 C.梅伊曼和拉伊 D.弗洛伊德

8、()是获取科学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A.实验与观察 B.假设 C.统计 D.测量 9、()认为个体认识的起源既不是外部客体给予的刺激,也不是有机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呈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马斯洛 D.杜威 10、我国颁布且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1、最早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布鲁纳 12、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 A.《论共产主义教育》 B.《教学与发展》 C.《教育史》 《新教育大纲》D. 13、在对课题研究进行设计时,不包括的一项是() A.确定研究方法 B.论证课题 C.制定研究计划 D.选择研究对象 14、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5、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以吏为师” B.“以法为教” C.“化性起伪” D.“不言之教” 16、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A.教育实验观察 B.严格控制的观察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54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解析254 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 教育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 )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A.总结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预测性评价 D.初始评价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2题: 资料整理的步骤不包括( )。 A.搜集 B.审核 C.分类 D.汇总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题: 在82、79、84、82、77、89、82、84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 A.82 B.84 C.79.5 D.77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4题: 使用点估计时,估计量必须具有( )、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条件。 A.无偏性 B.可能性 C.必要性 D.客观性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5题: 学术论文的基本类型主要有( )。 A.论证性论文 B.综合论述性论文

C.预测性论文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6题: 选取材料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 A.紧密围绕研究的主要问题选材,分清主次 B.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 C.选取真实准确、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7题: 研究有效课堂时,研究者设计了结构化观察的表格,以单位时间内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的有效回答为观察对象。这一研究属于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定性研究 D.定量研究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对教育研究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 (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其中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搜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析,用数字或度量表述研究结果,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研究范式,包括调查、测验、实验、结构化观察等方式。定性研究通常指在自然环境下,运用现场实验,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和个案调查等方法,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通过证伪、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加以检验的一种研究范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第8题: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从人与动物类比的角度出发,得出对人进行教育时要遵循适应自然原则。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夸美纽斯的研究处于 A.直觉观察时期 B.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D.教育研究的变革期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四个阶段:直觉观察时期、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形成独立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变革

(精选)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 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

“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中外设计史考研艺术设计概论与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真题

中外设计史考研艺术设计概论与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 真题 一、艺术设计概论真题 1、简答题 1你怎样界定设计的含义及范畴? 答:(1)设计的含义 ①设计的基本含义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新华字典》将设计解释为“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设计”一词几乎综合和包容了“设”与“计”的所有含义,从而具有较为宽泛的内涵。 ②从广义和狭义上来讲 a.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设计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心怀一定目的,并以其实现为目标而建立的方案。 b.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设计特指在一般计划和设计中,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上,组织成为一个作品的创意过程。 ③从动词名词属性上来讲 设计作为名词,一是心理计划的意思,指思维中形成意图并准备实现计划乃至设计;二是意味着艺术中的计划,尤其指绘画制作准备中的草图之类。设计作为动

词,第一意味着指示;第二是指建立计划、进行构思、规划;第三指画草图、制作效果图等。 (2)设计的范畴 ①设计,根据不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织品与服饰设计。 ②王受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设计分为七部分,他将织品与服饰设计单列,并将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技术部门如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单列为一类。 ③除五大类外,还可以分为许多小类,如建筑与环境设计方面有都市规划设计、社区规划设计、住宅规划设计、商业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产品设计有汽车设计、家用电器设计、家具设计、文具设计、工具设计等等;平面设计有装潢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整体设计等。 2对当下中国的设计实践,你有何评价? 答:(1)中国的设计实践发展 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设计实践。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和文化思潮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80年代以来是艺术设计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不同的设计门类虽然发展不平衡,但其成就无疑是最大的,发展是主题,在发展中必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必然随着发展而得到解决。(2)平面设计方面

考研教育学预测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考研教育学预测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一、选择题 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最重要的工作是( ) A.选题 B.写出论证报告 C.文献检索 D.制定课题计划 2、在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中,主要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的评论被称为是( ) A.外部评论 B.内部评论 C.辨伪评论 D.证真评论 3、资料整理的基础工作和资料分析的首要工作是对资料进行( ) A.分类 B.审核 C.归纳分析 D.演绎分析 4、题录、书目、索引、题要和文摘等属于( )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5、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文献检索的起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学术文献的方法是( ) A.顺查法 B.逆查法 C.引文查找法 D.综合查找法 6、文献检索中的跟踪法,指的是( ) A.逆查法 B.顺查法 C.引文查找法 D.综合查找法 7、四种关于文献综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B.文献综述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形式 C.综合性的综述与专题性的综述的异同之处是研究内容相同、研究手段、方法不同 D.文献综述的特征是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在教育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文献检索。 2、简述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三、论述题 1、试述教育文献检索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2、试联系实际论述搜集教育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B 6、C 7、C 二、简答题 1、解析:之所以要进行教育文献检索是因为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这道试题实际上想要考生回答的就是教育文献检索有哪些作用。 答:教育文献是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它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从选题,初步调查以及论证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到形成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有关课题文献的检查和利用,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

李砚祖编著《艺术设计概论》考研核心笔记3.doc

第三章艺术与设计 第一节艺术与设计艺术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 (1)18 世纪以前,艺术的存在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处于一种含混状态或是综合质的界定,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 一种有特点的生产性活动,尤其指那种带有艺术性质的生产艺术品的技能,这种技能包括美得艺术和实用的艺术在内。(纯艺术、实用艺术、设计艺术、手工艺术) (2)现在的艺术,主要是指纯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有精神性的产品,也包括精神和物质结合的产品。 二、艺术:纯艺术与设计艺术(重要) 纯艺术: (1)艺术的纯化即艺术与工艺技术的分离。是相对于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形态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 (2)具体指绘画、雕塑、书法一类着重体现精神性同时又具有欣赏和教育功能的那部分艺术领域。 实用艺术: (1)主要体现为艺术物质性功能,即实用功能。生活是实用设计艺术的基础,实用艺术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与一般造物的区别在于其审美性、艺术性。 (2)曾被西方学者称为“次要艺术”、“小艺术”,主要功能是实用于生活的某一方面,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既包括现代大机器工业的产品设计,又包括了手工生产的实用工艺品,这些产品必须是实用的同时又具有艺术质的产品。一般将建筑装饰,产品设计等都包括在内。 (3)艺术设计是一个宽泛的名称,从性质上论属实用艺术,其评价和确定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用的同时又具有艺术质的产品,现在设计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是毫无疑义的。 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这样的内容,倾向于能力题,考研考察较多) (重要) (1)从历史上来说,在18 世纪以前,艺术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又是一种有特点的生产性活动。自17 世纪以后,纯艺术与手工艺艺术逐渐分离,标志着纯艺术自身体系开始确立。 (2)纯艺术与设计艺术存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二者都被概括在艺术的范畴之内,即都是艺术的一部分,但因二者本身的特性及功能,社会作用的不同,在艺术的结构层次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性及功能、社会作用的不以,在艺术的结构层次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一种层次性,但不是高低贵贱的关系。 (3)所谓纯艺术是相对于具有实用功能的设计艺术而言的那部分造型艺术,具体绘画、雕塑、书法等,纯艺术主要是精神性的。设计艺术主要是物质性的,主要功能是实用功能。 (4)从艺术本质上看,纯艺术更多地体现了艺术本质的一面,而设计艺术既有艺术的一面又有非艺术的一面,它是纯艺术与生活之间一个中介环节。 (5)设计艺术是纯艺术和生活的桥梁,是艺术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与工具,也是生活艺术化的必由之路。艺术之根是源于实用、装饰的风格,实用艺术是艺术的本源,即纯艺术是从设计艺术中产生的。 设计艺术: (1)设计艺术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设计艺术是为实用艺术而设计的。 (2)它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艺术设计、装饰设计的一种创造方法。

2014年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年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及答案 导读:本文2014年教育学考研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选择题 1.可以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学习方式是( )。 A.选择性学习 B.参与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合作学习 2.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 )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 3.最早系统阐述科学教育思想、最明确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杜威 4.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5.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反映了高中生在认知方面出现的()问题。 A.心理失衡 B.过分欣赏自我 C.过分苛求社会 D.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7.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 A.教学原则 B.教学规律

C.教学策略 D.教学方法 8.老师采用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评价法 D.品德修养指导法 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这是指教学评价的( )。 A.指导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10.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分歧是( )。 A.是否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 B.课程设置是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 C.理论讲授和实践活动谁更重要 D.是否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5.A 6.C 7.C 8.D

设计学概论大纲

设计学概论 课程名称:设计学概论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40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设计学概论是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进行的系统、科学、严格地讲授与练习,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理论思维方法,并能善于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自发的设计行为转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现代设计概念与类型;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设计批评理论。 第一阶段 1、理论讲授:(1)设计概念;(2)设计类型与相关学科。 2、作品解析与欣赏。 3、作业:读书笔记《认识设计》2000字。 第二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2)设计形态的知觉与心理;(3)品牌 与创业形象创造案例。 2、作品解析与欣赏,互动对话。 3、作业:任选一幅设计作品进行解析《设计形态的知觉心理与创意》。 第三阶段

1、理论讲授:(1)现代设计的形式要素与构成法则;(2)现代设计方法与程序。 2、作品欣赏,学生点评。 3、作业:撰写论文《设计语言与创意》3000字以上。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 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教案一定要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应包含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与阅读设计理论书籍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 评分方法: 1、通过学习和作业练习能完成教学要求。 2、对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有独特见解。 3、运用设计理论对设计进行准确批评、并能提出全新创意思维的。 评分主要内容: 1、能否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能否按课程教学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3、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所体现。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 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 本教学大纲由环艺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钟云燕执笔编写。

《设计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知识点: 1、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论理的阐述,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 2、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3、依据西方对美术学的划分方法,设计学一般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4、吉迪恩与佩夫斯纳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学家。 5、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6、在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设计”相似的概念是“经营”。 7、设计(Design)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最初是指素描、绘画。 8、进入20 世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格罗佩斯提出的美术和工艺、建筑相融合的设计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9、设计批评的任务是以独立的表达媒介描述、阐释和评价具体的设计作品,包括历史的、再创造性的和批判性的批评。 10、西方设计界从50年代开始将符号学方法用于建筑设计。当时人们十分关注建筑的“意义危机”,认为现代建筑使环境失去了场所感,由此导致了一场功能与意义之争。 11、对当代设计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是福柯和罗兰·巴特。 12、西方开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工作始于20世纪初萌生的现

代主义设计运动,特别是被誉为“20世纪的米盖朗琪罗”的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赖特和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洛。 第二章知识点: 1、设计是以成品为目的,并具有功能性、艺术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确定的经济意义,也就是说设计具有艺术、科技、经济三个特征。 2、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3、工业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同时受着经济、环境、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由技术设计、经济设计、艺术设计组成。 4、设计是在工业革命后开花结果的。1785年吉米·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技术世界,设计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革。 5、塑料是对20世纪的设计影响最大的材料。被用于各种产品上,其多样化的鲜明色彩和成型工艺上的灵活性,使许多产品设计呈现出新颖的形式。 6、设计作为管理手段,最典型的莫过于企业识别系统设计,简称CI 设计。 第三章知识点: 1、我国陶器主要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以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几何印纹陶。 2、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装饰设计手法。

08年考研教育学首轮复习自测模拟试题一

08年考研教育学首轮复习自测模拟试题一 2007-09-26万学海文 说明: 1.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本试卷共分四个部分: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3. 本试卷为闭卷、笔试试卷。 4. 选择题的答案请填入题后的“选择题答题纸”内。 一、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本位论主张,在确定教育目的时,应根据( )来确定 A.个人需要 B.个人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社会需要 C.社会需要 D.社会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个人需要 2.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 A.社会的进步 B.旧式劳动分工 C.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3.我国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第一次把中小学的规定为“六三三”制的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4.( )主张,学生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A.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B.存在主义主义课程论 C.经验主义课程论 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也是()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6.下列有关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说法不恰当的是() A.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B.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C.已经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 D.教育手段比较原始 7.同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和法国,由于()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育特色。 A.文化价值观 B.自然环境 C.政治需要 D.社会生产 8.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2020艺术考研设计学概论核心考点

2020艺术考研设计学概论核心考点2020艺术考研:设计学概论核心考点 第一章 1.符号学理论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交往往往都离不开符号,而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符号作为信息载体是实现信息存贮和记忆的工具,符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只有依靠符号的作用人类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相互的交往;人类意识领域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当代设计学借助符号学的方式使自己由技术-数学或美学-数学的理论而过渡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它不仅涉及到技术的物质性、功能性和审美状态的数值规定,还涉及到设计对象的产生、使用和适用与传播功能。 2.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当时解构主义的领袖德里达对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观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解构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

反二元对立、反非黑即白的理论。解构主义设计师的共同点是赋予 设计艺术作品各种各样的形态,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使其设计作品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解构主 义设计作品的特征是: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 没有预定设计的,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 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 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 3.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来自旨在保护自然资源、 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反消费运动。它是指在产品及其 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 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 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 使产品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它的核心原则是3R原则,即 减少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虽然它迄今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却已经成为一种极其 重要的新趋向。 4.《考工记》

东北大学629艺术设计概论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东北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 《艺术设计概论》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艺术设计概论是设计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理论基础课。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北大学设计学专业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比例 1、名词解释题 20% 2、简答题 30% 3、论述题 50% (四)参考书目 《艺术设计概论》,凌继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熟悉理解艺术设计的定义,熟悉了解艺术设计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 象及研究现状;熟悉了解中西方艺术设计观念的发展嬗变历史;掌握理解一般 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掌握理解艺术设计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二、熟悉理解艺术设计发展史的历史演进脉络;熟悉了解早期工业时期的 艺术设计;熟悉了解现代派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熟悉了解现代艺术设 计教育的诞生及发展历程;熟悉了解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两大体系;熟悉了解 后现代艺术设计特征;熟悉了解大众文化与艺术设计的互动发展;熟悉了解非 物质社会的艺术设计发展;熟悉了解绿色设计与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理念。 三、熟悉理解艺术设计的思维与方法;掌握理解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设计创 意的关系;掌握理解不同艺术设计方法,如功能论方法、艺术论方法、人体工 程学方法、市场学方法等。掌握理解艺术设计心理学;掌握理解一般心理学在 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掌握理解消费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熟悉理解艺术 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8269972.html,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10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D.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C 2. 孟子提出培养理想人格的目标是。 A.大丈夫 B.兼士 C.鸿儒 D.大儒 答案:A 3. ( )是世界上第一本运用直观性编写的儿童读本,包括150幅图片,描述了整个宇宙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西方学者认为这本书是小的百科全书,在欧洲大陆国家流传了150多年,演变为今天的看图识字。 A.《爱弥儿》 B.《初级读本》 C.《世界图解》 D.《理想国》 答案:C

4. 在制度上首次确立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是。 A.新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1904年的癸卯学制从横向上看,除了直系各学堂之外,另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5. 访谈调查特点不包括 A.灵活性强 B.调查具有匿名性 C.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 D.可以使用复杂的访谈提纲 答案:B 6. 最早应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孔子、苏格拉底 B.孔子、亚里士多德 C.孟子、柏拉图 D.朱熹、苏格拉底 答案:A 属识记内容。 7.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形成人的三种因素中,均要服从于 A.天性 B.习惯 C.理性

答案:C [解答] 以理性为基础。 8.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答案:A [解答] 班主任主要靠日常观察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情绪状况,然后配合以谈话等方式找到所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9. 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的是 A.《教育改革法》 B.《富尔法案》 C.《哈比改革》 D.《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答案:B [解答] 此题考查的是法国现代的教育制度。1968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生“五月风暴”运动的直接触动下,11月份法国议会通过并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这个法案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该法案打破以往学科的阻隔及互不联系的传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各种相邻的学科、创立新型课程;尽量贯彻文、艺学科相结合,理、工学科相结合的原则,并朝着重视应用科学、工程技术、边缘科学和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 10. 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 A.国子学

设计学概论考研资料——第一章

设计学概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现状 本章逻辑导图

本节逻辑导图:

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伦理的阐述,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简单说来,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特色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设计史必须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一、设计史: 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美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一)19世纪美术史学上的两位巨人——森珀、里格尔。为20世纪的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下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1、森珀:是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提出唯物主义美术史论. 代表作: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两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着重探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适当联系。 个人思想: 1、认为艺术是一个生物性的功能组织,从远古至当代的艺术的历史则是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风格的定型和变化又是由地域、气候、时代、习俗,更重要的是由材料和工具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他的这种美学上的唯物主影响了欧洲许多美术史家和建筑家。 2、强调艺术变化的原因来自环境、材料和技术,这直接导致现代设计史研究的先驱吉迪恩写成著名的《空间、时间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3、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在美术史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 4、森珀从功能、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入手,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艺术品的历史及风格,由此在艺术史研究中第一次树起了唯物主义的大旗;更由于他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这无疑为后来研究者冲破大艺术与小艺术的传统研究界限,在美术史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2、里格尔(1858-1905),奥地利美术史家。“装饰研究”以及“艺术意志”的提出。 代表作:1893年,里格尔出版了被认为是有关装饰艺术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风格问题》,这部著作的重要之处在于里格尔认识到装饰艺术研究是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这一认识对于后世学者将设计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来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启发。

最新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爱弥儿》 3.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卢梭《爱弥儿》 4.汉代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5、首创班级授课制是( ) A、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昆体良 6、教育学发展过程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源”是指教育实践,“流”是指( ) A、教育实践 B、教育理论 C、教育现象 D、教育事实 7、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现代教育 B、传统教育 C、多样化 D、综合化 8、建国后对我国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学》作者是( ) A、克鲁普斯卡娅 B、凯洛夫C 、加里林D、杨贤江 9、主张教育应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派”的主要代表是( )

A、赞可夫 B、皮亚杰 C、杜威 D、赫尔巴特 10、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1、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3、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不确定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15、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