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

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6、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7、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8、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

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

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

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

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

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

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

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

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领悟人生真谛,

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

殊的精神价值。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

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

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

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

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

生命意义

9、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

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

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

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

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

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

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

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0、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

生成,二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

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

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

一个缩影;

②贯通性——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

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

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

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

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

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

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③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

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

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

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

其中的有机整体;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

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

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

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

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

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

伏运动的状态中。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

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

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

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

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

的向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

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

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

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

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

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

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

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

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

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

般艺术形式中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

使用;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

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有零散性特点,

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

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

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

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

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

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

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

性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

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③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

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

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

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

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

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

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

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

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

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

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15、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16、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7、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

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18、悲剧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③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19、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20、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答:1853年他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主要贡献:①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②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

③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则;④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21、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答:①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②

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③它总是以完形的

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22、丑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

审美情感;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

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23、喜剧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

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

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②喜剧具有不和谐、

悖谬的形式特征;③喜剧的情感形式是表现

以笑为主的特征。

24、荒诞的特征是什么?

答: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

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

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特点:①它是一种

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②荒诞的审

美意象具有象征性;③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5、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答:①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

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征;②是人失

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

了终极关怀的基础;③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

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

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

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非现

实的人生的自由。

26、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答:①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

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

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

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本质直观性——

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

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27、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

答:①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

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

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

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②其次,从主体的角

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

的审美需要,这要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28、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答: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

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②艺

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

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

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

美意味。

29、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

本看法。

答: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

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

方面,

主要体现在: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

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还能实现从现

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还能实现从经

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30、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答: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

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特点:①审

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②审美理解具

有多义性的特点。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

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

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

来进行。

31、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

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

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

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

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

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

节的有机统一。

32、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答: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

终,但是,这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

①首先,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

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

度的意义;②其次,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

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

种体验的深度。

33、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答:①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

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

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②在被划入“艺

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

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

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

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③“艺术”自

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

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

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

下定义的困难;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

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

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

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

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

的内涵。

34、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答: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先验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想象力,并且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5、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答:1)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2)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36、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37、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他律性——即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又同时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所决定和制约;②形式符号性——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作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把它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借助于这些符号来接受和创造;③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要向艺术家开放,才能有艺术品的产生,同时向接受者开放,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38、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①意象是由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②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39、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

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答:①当代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物质

产品除保持其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越

来越受重视②艺术慢慢渗入非艺术领域,使

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具有了艺术品格,人类

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富有情趣

40、论述艺术意象的主要特征。

答:①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

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

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

层次。意象可以任意的编造和虚构,有时甚

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

现实性就是虚拟性②感性——感性是指意象

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

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

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意象的存

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③想象性——审

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

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

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

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

最重要特征④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

形成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

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家熔铸意象的重要

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

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1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

提出来的?

答: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境,在主客体

交流、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

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

中。“意境说”的提出①“意境”一词最早

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

的三境之一;②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

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

求”;③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

意境,认为两者完全一致;④清末民初的王

国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42、为什么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

的生成?

答: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

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中。艺术活动的开

端以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的流程中,

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

艺术家意象的生成。所以说艺术创造的核心

是意象的生成。

43、简述艺术技巧的审美价值。

答:①艺术技巧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

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在

此意义上艺术技巧本身就是艺术,就是美。

这种美体现在道与技的得心应手的和谐中,

体现在主体与艺术合一的状态中;②艺术技

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

式,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凝聚于形式的符

号中。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

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艺术技巧具有独

立的审美价值。

44、怎样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

世界”?

答: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

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

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

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

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

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

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

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

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

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

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

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

45、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

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

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

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

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

审美功能间接实现。以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

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

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

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

部分,艺术的多元化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

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46、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

—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组成

的动态流程中?

答:①这三个环节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

体系统,缺一不可;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

程是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节,没有艺术家

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③艺术家如果不把

意象表达出来,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

无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④艺术接受也

非常重要,接受者带有自己的期待视界来欣

赏艺术品,并在艺术品提供的意象框架基础

上进行重建与在创造,发展丰富艺术的意象

世界。

47、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答: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②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③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48、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特征:可以归纳为朦胧性、突发性和能动性。它是朦胧的意象的雏形,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象;它是突发的,似乎从天而降,所以难以把握;它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艺术家凭借先在的文化心理结构能动地感受对象。

49、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答:①在想象中,由艺术敏感所激发的艺术意象逐渐得以发展、鲜明和形成;②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③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50、简述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与过程。

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③艺术接受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程。

51、简述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欣赏绘画的内在意蕴;②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③画面的内在韵律,也就是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52、艺术接受过程中,欣赏者是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的?

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重建的,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艺术作品本身也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只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③接受者意象的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

53、简述艺术分类的主要原则。

答:①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分,把艺术分为主观的与客观的、再现的与表现的;②从艺术与欣赏者的关系分,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③从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分,把艺术分为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54、简述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雕塑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严格的

要求;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③作为一

种空间艺术,雕塑仍然要受到这类艺术一般

特征的影响,无法动态展示一个完整事件。

55、简述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②建筑的

形式结构;③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

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

56、简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音乐所依赖的媒介就是声音,声

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时,声

音间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

定着音乐的美;②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

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能够塑造出一

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③对

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

介;④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57、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①首先是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②

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其结构自然也就

具有相应的特点,要求完整与统一。

58、论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答: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

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是接受者调动主

体性因素进行的意象创造;②艺术接受的主

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即

与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

构有关;③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

的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给接

受主体的参与以自由;④不但文学作品,一

切艺术品都只提供较模糊、概括的总体框架,

需要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

59、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

及特征。

答:①观——是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

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是

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

②品——是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

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

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

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

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

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

建立起来,更丰富、更完美;③悟——是主

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

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

世界,主体不再执著于符号的形式,而直接

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进而直接领悟其意味。

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意”,这就是

悟,也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60、简述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

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

美育内涵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

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而实际上美育与其有明显的区别:①首先,

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

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

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

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②其次,

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

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

独有的价值目标;③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

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

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

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

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

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

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

养人的目的。

61、简述西方主要美学家的美育观。

答:①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

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

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

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

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

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

德教育的统一④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

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

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

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

欣赏美的大众”。

60、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

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

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

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

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

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

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

教化,三美俱擅……

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

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

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

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

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

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

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

体三育并称“四育”。

61、简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

答:①联系: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属于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推动的辨证关系;②区别: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体育是以强化人的体能,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而美育是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62、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化育?

答: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的人格。虽有儒、道、禅之别,但其美育思想在这一点却是一致的。①孔子以“六艺”教学生,其中“乐”就是专门的美育课程。乐的美育方式是感化,即在个体的感性欲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符合于社会文化心理。乐化的目的是和谐,以此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②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至和”,静心虚静,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就是主体涤荡心灵,完善自我,合天地之道,达人际之和的过程。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观照和享受;③禅宗更注重于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从美育的角度说便是“自己感化自己”,从而使自己跃身大化,与宇宙融为一体,显示出一种异常恬淡、宁静的心境,在不动声色中陶冶了人生,在审美中成就了人生。在具体方式上,禅宗注重渐修顿悟,就是始终不脱离感性,而又从具体感性中获得人格的飞跃。这种飞跃,这种个性解放,是浸泡在感性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结果。

中国的儒、道、禅在美育思想上都采用了“化育”的方式。可见,美育对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地熏陶和浸染,什么主题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着精神生活。美育正是以这种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63、简析历史上对美育的内涵的几种主要看法。

答:对于美育的内涵,历史上无数美学家和教育家都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做出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①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②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美学的独立情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③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④而现在,人们认为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64、简述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审美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答:①境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们在心灵上有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②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因此,审美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65、怎样理解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审美的人?

答:①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②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具体说来,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

因此,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造就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

1.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观点与重商主义的观点有何区别?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虽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但是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由于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国家的贸易收益来自其贸易伙伴的牺牲,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同时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因此,重商主义主张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但是亚当斯密则认为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提倡自由贸易,国际贸易允许各国之间进行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那么各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他们能生产的成本最低的商品,就能提高各国国内生产率的一般水平,并增加世界产出。 2.举出一个数字的例子,说明生产两种商品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何还能在其中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假定美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40瓶酒或40码布,而英国工人只能生产20瓶酒或10码布。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由于美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都高于英国,因此无法进行互利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但是由于美国产布的效率是英国的四倍,而产酒的效率仅为英国的两倍,因此,美国在布的生产上比在酒的生产上更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酒的生产上比在布的生产上绝对劣势更小。所以美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布。3.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世界贸易的模式只能由供给条件决定。请解释。 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都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及认为在每个国家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并且一种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只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所以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产品价格仅由供给因素决定,需求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4.比较成本的概念如何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联系在一起的?说明不同形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怎样 导致不同的机会成本? 因为李嘉图的理论严格依赖于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劳动 被假设为唯一的投入要素,而在实际中,劳动只是若干 投入因素中的一种,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后,现代 贸易理论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解释比较优势。生产可 能性曲线说明的是当所有投入要素(土地、劳动、资本 等)都得到有效利用时,一个国家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 的各种数量组合。 ? 当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线性时,无论一个国家选择 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哪一点上进行生产,以另一种商 品计价的一种商品的相对成本都是一样的,那么机会成 本不变。当生产可能性曲线呈凹状或是从原图向外歪曲, 边际替代率递增,那么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 界凸向原点时,边际转换率递减,则机会成本递减 5.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增的含义是什么?在什 么样的情况下一国的成本不变或递增? 机会成本不变是指每增加1单位某种产品数量而必须 放弃的另一种产品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机会成本递增是 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 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价值不是不变, 而是不断增加。当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线性的情况下,一 国的成本不变,当生产可能性曲线呈凹状或是从原图向 外歪曲,则一国的成本递增。 6.什么因素决定了在国际基础上的专业化是部分的还 是完全的? 机会成本因素决定了在国际基础上的专业化是部分的 还是完全的。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完 全专业化,因为生产成本不随着产出水品变化,一国生 产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并不失去其比较优势。而 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生产的专业化一般是部分的, 这是因为每多生产一件商品,一国的单位生产成本就会 上升,由于国家间的成本差异不存在了,专业化继续进 行下去的基础也就消失了,那么两个国家极有可能会每 种商品都生产一些。 7.贸易三角形的含义是什么? 一国的贸易三角形表明了其出口、进口和贸易条件,在 一个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世界中,一个国家的贸易三 角形和另一个国家的相同,一个国家的出口等于另一个 国家的进口,并且有相同的贸易条件。 8.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边际转换率等于生产可能性 曲线的斜率,说明随着一种商品产量增加,则边际转换 率递增,表明要想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一个国家必须 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也就越多,则这种产品的机会 成本递增,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该产品的供给曲线向 上倾斜,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 9.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有什么不同? (1)边际转换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利用既定资 源生产两种产品时为增加一单位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 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它是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斜率。 而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任意给定的满足水平上,增加一种 商品的消费必须以减少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为代价,两 种商品的替代比率为边际替代率。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 率。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 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而递增。而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 规律,即为了保持总效用水平不变,每增加单位某商品, 所能代替的另一种商品越来越少。 10.相互需求说的含义是什么? ? 相互需求说认为,两国间商品的交换比例的上下 限是由两国国内的商品交换比例决定的,其国内交换比 例是由等量的劳动投入生产出不同量的产量决定的,而 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上下 限之间。 11.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条件? 李嘉图从供给的角度进行分析,给出了贸易均衡条件下 降必须遵循的外部限制,国内价格比率设定了均衡贸易 条件的外部限制,如果贸易条件位于两个国家的国内价 格比率之内,两个国家就会发生贸易,而根据相互需求 理论,贸易的实际价格取决于贸易伙伴的相互需求。 12.为什么两个国家国内成本比率限定了均衡贸易条 件的范围? 如果一个国家接受低于其国内成本比率决定的贸易条 件,那么这个国家接受贸易后的消费点将位于其国内生 产可能性曲线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贸易显然 要比进行贸易更有利。因此,国内价格比率设定了均衡 贸易条件的范围。 13.商品贸易条件如何衡量贸易收益的方向?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一个 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是指在给定时期内,出口价格相对 于进口价格上升,只需向国外出售数量较少的出口商品 就可获得既定数量的进口商品。相反,一个国家贸易条 件恶化是指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进口价格相对于出口价 格提高,购买既定数量的进口产品需要牺牲更多数量的 出口商品。 14.运输成本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 当存在运输成本时,高成本的进口国生产更多,消费和 进口的商品数量都将减少,低成本的出口国将生产更少, 消费更多,而出口更少,因此运输成本一般会减少贸易 量,降低相关国家生产专业化程度和贸易收益。只要贸 易前商品在两国间的价差大于商品在两国间的运输成 本,该商品就将出现国际贸易。 15.试解释国家间的产品和要素的国际移动如何促进 各国的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后,可以使以前价格较 低的充裕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其价格上升;而原先较为 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由于不再使用而价格下降。最终,贸

学前教育史作业答案及复习提纲

学前教育史作业答案及 复习提纲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学前教育史》作业1(第一讲至第六讲)一、选择题 P21 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被称为( b )。这一学制确定了近代学制系统,其中包括了蒙养院制度。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P22 年,美国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 d )创办女塾,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初出现的女子学堂。 A. 杭州 B.上海 C.北京 D.宁波 P29 3.清末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在所撰写的( c )一书中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主张对儿童实行公育。 A. 《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大同书》 D.《礼运注》 P29 4.( b)在中国学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 A.蔡元培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鹤琴 5.新文化运动后,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理论是实用主义和( c )。 A.实业教育思潮 B.科学教育思潮 C.儿童中心论 D.平民教育思潮 P37 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11月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d )学制。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447.1923年,着名教育家( D)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A.张雪门 B.陶行知 C.熊希龄 D.陈鹤琴 P70 8.( c )是在学前教育上最早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者,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开拓者和改革者,创办了多层次的幼儿师范教育。 A.张宗麟 B.陶行知 C.陈鹤琴 D.张雪门 二、填空题 P22 1.《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_____蒙养院______作为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 2.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___武昌___创立的幼稚园。 3.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_______宗教式____的。 P21 4.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制定了_____壬子癸丑__学制系统,规定初等小学校之下设蒙养园。 P65 5.着名教育家____陶行知________主张用“艺友制”来培养幼儿师资,以普及幼儿教育。 P65 6.着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与_____张雪门_____并称“南陈北张”。 P79 张宗麟________是我国着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第一位幼稚园男教师。 三、简答题 P10 1.简述孙思邈的“外象内感”学说。 外象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P4 2.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特点有哪些 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老人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3.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简单而多样

近代史简答题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00009自考本科政治经济学201804真题答案

2018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试卷 (课程代码0000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基本的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矛盾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 A.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D.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简单商品经济中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 5.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发生质变的阶段是 A.简单价值形式1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格 D.交换价值 7.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8.名义工资的变动趋势是 A.增加 B.减少 C.时减时增 D.无法判断 9.资本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m B.m:c C.c:v D.v:c 10.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贬值是 A.设备折旧 B.物质磨损 C.有形磨损 D.无形磨损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c+v+m)=I(c+△c)+Ⅱ(c+△c) B.II(c+v+m)=I(v+△v+m/x)+ Ⅱ(v+△v+m/x) C.I(v+△v+m/x)= Ⅱ(c+△c) D.I(v+m)= Ⅱc 12.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是 A.商品价值 B.生产价格 C.交换价值 D.垄断价格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公司 C.跨国公司 D.经济共同体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社会总供给不足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主体地位的是 A.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A.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国际经济学试题_精选稿(教师用-含部分答案)_

国际经济学精选习题集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划分的基本经济单位是(D) A.企业 B.个人 C.政府 D.国家 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B) A.国际商品流动 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C.国际收支平衡 D.国际人员流动 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的是(B)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二、判断分析题 1.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门分支科学。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了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无差异曲线、需求曲线、企业产量按照MR=MC确定等,但是国际经济学理论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的国际经济学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2.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3.绝对成本学说是比较成本学说的(C)。 A.同一形式 B.发展形式 C.特殊形式 D.理论形式 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5.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计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6.根据比较成本说,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B)。 A.创造大量贸易顺差 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在国内生产 C.本国比贸易伙伴国强大 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 7.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8.如果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进行贸易,则(B )。 A.大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B.小国将从贸易中获得大部分利益 C.贸易将仅使小国收益 D.贸易将仅使大国收益 9.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一种主张(A)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

学前教育史复习题1汇编

学前教育史复习题(第一、二章) 一、单项选择 1.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来概括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 3.从母爱和家庭教育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指出“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于弱子虑也”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 4.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 A邸舍B慈幼局C庠D序 5.中国古代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开始的。 A 西周 B 汉代C唐代D宋代 6.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最早的是()。 A邸舍B慈幼局C举子仓D育婴堂 7.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最早出现在()。 A西汉B东汉C唐D北宋 8.由教育家朱熹始创的慈幼机构是()。 A邸舍B慈幼局C举子仓D育婴堂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是()。 A邸舍B慈幼局C举子仓D及幼堂 10.中国古代选择温良恭敬、慎而寡言、品德端正的人作为婴儿的(),及早对婴儿实施道德教育。 A慈母B保母C子师D乳母 11.专门列出一门“养胎”,首次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上阐述了胎教原理的古代医学家是()。 A 孙思邈 B 万全C刘向D华佗 12.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对周文王实行胎教的文献是()。 A《礼记》B《列女传》C《吕氏春秋》D《史记》 13.在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蒙养教育情况的是()。 A《礼记》B《史记》C《汉书》D《周易》 14.《教童子法》的作者是()。 A 孟子B王筠C崔学古D朱熹 15.崔学古在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教童子法》B《小学》C《幼训》D《小儿语》 16.提出“爱养”原则的古代蒙学家是()。 A 孟子B王筠C崔学古D朱熹 17.在中国古代,最早记载幼儿游戏的文献是()。 A 《弟子规》 B 《发蒙记》C《韩非子˙外储说左上》D《礼记˙内则》 18.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编纂的蒙学教材,最早的是()。 A《教童子法》B《史籀篇》C《开蒙要训》D《发蒙记》 19.提出选择乳母的条件是“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颜之推 B 王守仁C刘向D朱熹 20.把教育儿童的重点放在“教化成性”,强调教化和防范在形成儿童善性中的作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颜之推 B 王充 C 王守仁D朱熹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

二、简答题: [简答题A类,卷面所占题量 1题,卷面每题分数 10 ] 1、试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内容。 答: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依然存在,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该停止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可以提高产品的消费,节约劳动,增加两个国家的产出。 2、试画出技术差距论图形。 答: T0T1:需求滞后期,创新国生产出一种新产品之后,模仿国需要一定时间才会产生出需求。 T1T2:反应滞后期,模仿国在消费一段时间的新产品之后,开始投资生产新产品。 T2T3:掌握滞后期,模仿国经过一段时间生产之后,最终掌握了新产品的生产技术。 整个T0T3为模仿滞后,在T3之后:模仿国开始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该种新产品,并进行出口。 3、试析斯密绝对利益说的核心弱点是什么。 答:斯密绝对利益说的一个必要假设前提是,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高或生产耗费处于绝对低的地位上,如果一国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上其劳动生产率均低于贸易对象国,那么该国就不具备参与国际贸易的条件,不能从贸易中获益。但是这一点并不符合国家贸易中的实际情况,比如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其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发达国家,但是贸易依然发生。因此就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难困境中:如果没有高生产率的部门,那么就会被排除在国际贸易的大门,或者在贸易中本国的部门均被对方击跨,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4、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命题。 答: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认为(1)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总是出口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一样,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

学前教育简答题

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的途径:1)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2)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版幼儿的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检查和指导。简述你对“互主体关系”的认识:1)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2)教师与儿童之间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3)教师与儿童之间具有互主体性,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相互作用。为什么要提倡全纳式的教育?历史的发展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之而来的是对民主问题的关注,对民主要求的提高。人们希望被纳入社会生活,平等地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而每个人只有收到合适的教育,各种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纳入社会和政治生活。简述行为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行为主义{华生}认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观察和模仿发展特点,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行为规范,并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建构主义{皮亚杰}认为幼儿教师首先应该是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现代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4)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专业化幼儿教师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专业化教师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他们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专业化教师会着眼于幼儿长远的发展利益;而非专业化教师则更注重当前的情况,其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忽视幼儿长远的发展利益。“因人施教”应遵循哪些原则?1)尊重不同智力类型,提供多元智力课程2)尊重不同学习类型,采取多种教学形式3)尊重不同的气质类型,既要接纳一定范围内的气质性的行为表现,又要能长善救失4)尊重个体的兴趣、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其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教育活动5)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提供多自由、多选择的开放式教育活动。幼儿行为辅导的原则:1)由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同步教育。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1)互动性2)民主性3)互主体性4)分享性5)激励性。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1)幼儿班级加强了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交往2)幼儿班级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3)幼儿班级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4)幼儿班集体使幼儿产生队班级的归属感5)幼儿班级为幼儿体改了表达自我和交流的机会6)幼儿班级为幼儿之间体改了观念共享的环境。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1)适合性原则2)挑战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丰富性原则5)平衡性原则6)系统性7)动态性8)主体性9)效用性。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可采用哪些策略?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流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简述幼儿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因人施教的途径:1)正规教学活动中的因人施教2)游戏活动中的3)生活活动中的4)环境中的。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1)发展的整体观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5)活动室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简述混合班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班级里,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生理、心理发展的差异较大,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相互影响,差异互补,相互引导。论述“超前教育”“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遭到人们的质疑。关键期或敏感期的确存在,但是这不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后发展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它们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人为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通常会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超前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它们无视儿童的发展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

近代史简答题

简答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 赵一曼吉鸿昌 冯玉祥 杨靖宇 李宗仁 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

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辨析题 先辨别正确与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1/3 的分数 说明认为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2/3的分 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正确,他们一张先进的俗气和军事结束,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升值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反映农民要求的非常切合实际的社会改造方案。 错,天朝田亩制度 是当时天平天国的一种幻想但是的确变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的需求但是不切实际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原因是() 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 B.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道德因素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两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 C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出卖劳动的收入 D.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集(含答案)

简答 1、简述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 1)采取钉住汇率制度,即本国货币钉住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保持汇率相 对固定。 2)实施外汇管制。 3)本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外国货币。 2、货币贬值的效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一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影响最为突出。 一般而言,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越好。 (2)货币贬值的效应受时滞的影响。 (3)其他国家是否报复,如实施对等的货币贬值。 3、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 其构成要素: (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 (3)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简述恩格尔定理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1)恩格尔定律是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中用于食品等必需品的支 出比例减少,用于非必需品的比重上升。 2)随着世界收入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及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快, 有利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出口。 3)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国的发展,不利于食品等的出口。 6、简述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1)出口补贴有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增加生产者剩余。 2)出口补贴减少了消费者剩余。 3)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 4)出口补贴使一国经济福利净损失。 7、一国征收关税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 关税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关税是自由贸易价格基础的加价,提高了进口产品价格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内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价格。其经济效应:①减少了本国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与进口产品相竞争的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会增加,但总体上经济福利水平降低。②影响了一国进口贸易规模从而保护了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增加了受保护商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和阻止了对稀缺要素需求的下降。 8、简述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作用。 1)最主要的意义就是: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而言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简答题

简答题 1.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具有哪些特点?(#)1)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教育无阶级性,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2)为社会关系的需要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培养儿童,始终保持学用结合。3)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一般社会实践中附带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在简陋、粗率的形式中具有多方面性。 2.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世界幼儿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1)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2)儿童公有公育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 3)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开始和劳动、社会生活脱节以及流行父权制等。 3.简述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1)柏拉图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重视优生优育。(2)重视早期教育。(3)主张和谐发展的教育。(4)指出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指出了慎选故事教材的问题,这是教育性教学思想的萌芽。(5)他还重视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6)提倡学前公共教育。 4、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与柏拉图不同的是:①重视非理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②在婴幼儿保育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③更强调通过练习形成道德习惯④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主张。5.简述昆体良重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的教育思想?(#)(1)昆体良重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对保姆、父母和教仆都提出严格的要求。(2)儿童的学习应早点开始。(3)告诫人们注意防止另一个极端的倾向, 即对幼儿逼得太紧。(4) 试图改进当时的教学 内容与教学方法。 6、昆体良关于教育与 天性的关系的思想及 其意义:①人的禀复大 致相同,因而都具有通 过教育成为人的可能 性,从而不仅充分肯定 了教育的作用,也反映 出朴素的平等思想② 昆体良一方面肯定了 认得字人性在教育中 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 又指出了天性的不完 善性和可塑性,进一步 肯定了教育的建树作 用③昆体良强调个体 在自然特性上的个体 差别,重视研究个体的 独特性,为他的因材施 教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奠定了理论基础。 7.简述夸美纽斯涉及 幼儿游戏理论?(1)游 戏是符合儿童天性的 能量的散发;(2)游戏是 组织愉快的幸福童年 的手段,是儿童生活所 不可缺少的伴侣。(3) 游戏是儿童的一切力 量和才能所籍以发展 的重要的智力活动,是 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 的有力手段。(4)游戏是 生活的预备。(5)此外还 有成人领导或参与游 戏的必要性等。夸美纽 斯的这些思想在幼儿 游戏理论的发展史上 具有重要的意义 。8.夸美纽斯对学前教 育的贡献有哪些表 现?(1)详细论述了教 育的作用及人受教育 的可能性。(2)在历史上 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 入其充满民主色彩的 单轨学制。(3)撰写了历 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 专著《母育学校》,以 及与其配套的亦可堪 称历史上第一的看图 识字课本〈〈世界图 解〉〉。(4)首次深入“研 究了在家庭条件下学 前教育的完整体系,规 定了它的目的、内容和 基本方法。 9.简述乌申斯基的儿 童教育观?(1)乌申斯 基重视儿童良好习惯 的培养。(2)乌申斯基重 视儿童的自由活动和 独立生活在其性格形 成中的作用。(3)培养儿 童个性的主要因素是 祖国语言和劳动。(4) 在教育的过程中考虑 儿童的年龄特征,如爱 好、兴趣、情感和思维 等。 10.战后各国学前教育 发展和改革的一般趋 势是什么?(1)政府日 益重视学前教育,制定 法律和政策,推进学前 教育事业的发展。(2) 提早幼儿教育起点,重 视学前教育的科研工 作。(3)学前教育机构多 种多样,幼儿入园率大 幅度提高。(4)重视学前 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 接。(5)确立学前教育在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奠 基地位。(6)注意提高学 前教育师资的质量。(7)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 发展。(8)扩大现代化教 育手段在学前教育中 的应用。 11.20世纪上半期美 国学前教育的显著特 点:①进步主义幼儿园 运动的兴起②蒙台梭 利热的短暂红火③保 育学校的传入 12.简述罗素的学前教 育思想?(1)其教育理 论以民主和科学精神 为基本特征。(2)罗素认 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人 的一生非常重要。(3) 罗素认为,游戏是儿童 最显著的特征。(4)主张 普设幼儿园,所有的孩 子无论贫富都可入园。 (5)罗素认为应给幼儿 较多的自由,反对压制 和强迫等。 13简述法国学前教育 发展的历史经验?(1) 法国政府历来重视学 前教育,视之为国民教 育的重要基础和解决 母亲不能照顾子女这 个社会问题的重要手 段。(2)法国政府建立了 行之有效的教育行政 和管理制度,并通过教 育立法和有关规定和 文件,使学前教育工作 有章可循。(3)给地方和 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和 灵活性。(4)法国学前教 育重视研究儿童的个 别差异和教学个别化。 14联邦德国学前教育 的特点是什么?经过 长期的发展,联邦德国 的学前教育也形成了 许多自己的特色。(1) 德国的幼儿园绝大部 分都是由团体和私人 开设并负担经费的。(2) 儿童入园根据自愿。(3) 幼儿园不属学校系统, 不受国家约束。(4)没有 专门的管理幼儿园的 机构。 15、1989年3月15日, 日本颁布了一个新的 《幼儿园教育大纲》提 出须重视的三个问题: ①努力促进幼儿主体 性活动②以游戏指导 为中心③指导方法须 适合每个幼儿的特点。 16.简述日本学前教育 发展的历史经验?(1) 以法治教,以法促教(2) 选择学习外国经验,建 立自己学前教育体系。 (3)广开学路,调动一切 办学因素。(4)重视师资 队伍建设。(5)注意学前 教育理论的宣传和探 究。 17.简述20年代学前教 育的奠基工作?(1)确 定了苏联学前教育的 性质和任务。(2)发展学 前教育机构网的工作 初见成效。(3)培养学前 教育干部和教师。(4) 举行学前教育会议,讨 论有关问题。 18.简述苏联学前教育 的特点?1)党和国家 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统 一领导与集中管理。(2) 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 紧密结合。(3)教学—— 训导型教学模式。 19.杜威从哪几个方面 阐述了教育本质的问 题?(#)1)教育即生 长。(2)教育即生活。(3)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 改造。 20.杜威提出的教学法 内容是什么?(#)(1)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 经验的情境——要有 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 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 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 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 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 占有知识材料,从事必 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 题。(4)他必须负责一步 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 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 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 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 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 让他自己去发现他们 是否有效。 21.简述蒙台梭利的儿 童发展观?(1)蒙台梭 利强调环境在人发展 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有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2)蒙台梭利认 为,儿童所获得的任何 能力都非遗传所得,而 是吸取外界刺激和信 息,然后才产生心理。 (3)蒙台梭利认为,受生 命潜能的驱使,所有儿 童天生具有一种“吸 收”文化的心理,他们 因此能自己教自己。(4) 蒙台梭利认为,在发展 的过程中,对特殊的环 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 感时期。(5)以当时心理 学研究成果为依据,蒙 台梭利研究了儿童发 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并指出了与此相联系 的各阶段教育的重点。 22.蒙台梭利要求教师 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教师应成为环 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 (2)关键是要激发儿童 的兴趣,使他的整个人 格都参与活动。(3)当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