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六章 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六章 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六章  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六章  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

第六章 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

一、工资、价格与产出:一些事实

古典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坚持认为经济体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任何观察到的失业都纯粹是摩擦性的。果真如此吗?现实情况是经济体并非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经济学家们发现劳动力市场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事实:(1)失业率的波动远比所有失业均为摩擦性失业的观点所认为的要大的多;(2)工资率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似乎存在着非偶然性的联系。

(一)失业率的波动

1960-2000年美国失业率的波动图。

(二)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的关系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发表了一篇关于1861-1957年英国工资状况的综合研究论文,其主要发现概括在图6-4之中。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工资膨胀率(增长率)则越低。

令w g 为工资增长率,t W 为本期工资,1t W 为下期工资,则工资增长率可定义为

1t t

w t

W W g W +-=

(1) 令*

u 为自然失业率,我们可以将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表述为

*()w g u u =-ε- (2)

其中,参数ε用来表示工资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该方程反映的思想是:当失业率超出自然失业率,即*

u u >时,工资增长率为负数,表明工资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即*

u u <时,工资增长率为正数,表明工资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意味着,价格和工资对总需求变化的调整时缓慢。给定原来的均衡状态,当货币存量增加时,假设价格和工资迅速调整到达新的均衡点(P 1,Y 1),但这时w g 很高,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水平,而较低的失业率就推动工资率进一步上涨。所以(P 1,Y 1)并不是新的均衡点。与假设矛盾,所以价格与工资调整是缓慢的,有一个调整过程。

二、工资-失业的关系:为什么工资是粘性的

在新古典供给理论中,工资在瞬间进行调整以确保产量持续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可是现实中经济体的产量并不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而且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工资对失业变动的反应调整相对迟缓。因此,总供给理论中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名义工资对需求变动的调整迟缓,即为什么工资是粘性的。

工资粘性:是指工资随时间而缓慢调整,并非充分和迅速地加以伸缩以确保劳动力市场每一刻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一)工资的缓慢调整

为进一步澄清工资粘性的现象,我们将方程(2)变换为工资变动率w g 与充分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式。令*

N 为充分就业下的劳动雇佣量,N 为实际的劳动雇佣量。然后,我们定义失业率为失业人数占充分就业的劳动雇佣量*

N 的比例。

**

N N u N

-= (3) 将方程(3)代入方程(2)即可得到

**

w N N g N ??

-=-ε ???

(2b ) 该式表明就业水平与工资变动率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重写上述方程,可将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本期工资、下期工资和实际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

*1*

1t t N N W W N +??

??-=-ε?? ????

? (4) 方程(4)反映的工资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该图表明:(1)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下期工资与本期工资相等;(2)如果就业高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下期工资将高于本期工资,反之则反;(3)工资对就业的反应程度取决于参数ε,如果ε很大,失业对工资就有很明显的影响,WN 曲线就越陡峭,反之则反;(4)WN 关系将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如果本期存在过度就业,下期的WN 曲线将上移至WN ′

,改变本期失业率的总需求变动,将在后续的几个时期内对工资产生影响。换而言之,工资对就业变动的调整是缓慢的、动态的。

(二)对工资粘性的解释

1. 不完全信息 2. 协调分析法

3. 效率工和价格变动成本 4. 合同的长期性

5. “内部人-外部人”解说

三、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1)在就业与产出之间建立函数关系;(2)将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联系起来;(3)运用工资与就业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4)将上述三个步骤结合起来,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一)生产函数

最简化的生产函数就是产出与劳动投入成比例的生产函数

Y aN = (5)

Y 是产出水平,N 为劳动投入量或就业量。系数a 可被视为投入产出系数或劳动生产

率。

(二)成本与价格

劳动成本是总成本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定价采用的原则是:厂商按至少能补偿其成本的价格提供产品。我们假定厂商的价格以劳动的成本为基础,由于单个劳动生产a 单位的产品,每个单位的劳动成本就是

W

a

,厂商在劳动成本的基础上采用加成比例z 来确定价格 1z

P W a

+=

(6)

在劳动成本上加成,补偿了厂商利用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例如资本、土地、原材料等,并且还考虑了厂商的正常利润。

(三)就业、工资与总供给曲线

利用方程(4)、(5)、(6),我们能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1*

111t t a a N N P P z z N +????-????=+ε?? ? ? ?++???????? (7) 化简为:*1*

1t t N N P P N +????-=+ε?? ????

? (7a ) 更进一步,用Y a

,*Y a 替代N ,*

N 得到

*1*1t t Y Y P P Y +????-=+ε?? ????

?,最后定义*

Y ε

λ≡,则得到总供给曲线 ()*

11t t P P Y Y +??=+λ-?? (8)

该方程可用图6-7来描述。应注意的问题是:(1)在工资并非完全可伸缩的情况下,图中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价格随产出水平而增加是因为增加产出意味着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以及工资率提高(即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2)该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并随时间而变化。如果本期产出高于充分就业水平*

Y ,那么下一期的AS 曲线将向上移至AS ′

。如果本期产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下一期AS 曲线将向下移至AS ″

四、总供给曲线与价格调整机制

从总供给曲线方程(

)*

11t t P P Y Y

+??=+λ-?

?可以看出,

本期的产出水平Y 与本期的价格水平P 之间的函数关系:本期的价格水平不受本期产出水平的影响。因而,该函数关系对在上图中,左图表示随时期长度变化而变化的总供给曲线形状,右图表示时期长度未变情况下,随时间而变化的总供给曲线形状。在上图(左,右),当t=0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总需求曲线AD 如图所示。此时,经济体的均衡产出水平大于*

Y ,下期(t=1)的价格水平将上涨:(1)图右,表示在t=1期,由于价格水平上涨,总供给曲线虽然仍是一条水平线但已经上移了;(2)图左,表示t=0到t=1时段中,由于时期长度比t=0时期的长度增加,总供给曲线变成了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由于,均衡产出水平仍然大于*

Y ,下期(t=2)的价格水平将继续上涨······,我们看到随着时期长度的不断延长,左图中总供给曲线的越来越陡峭,右图中总供给曲线的位置越来越高。

最终,在足够长的时期内,左图中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过*

Y 的垂直线。

五、货币扩张的效应

在推导出总供给曲线之后,我们将在AS-AD 框架下考察货币扩张的政策效应。

AD0

(一)短期效应

货币扩张使总需求曲线由AD0移至AD1,AD1与AS相交于E1点,均衡产出与下一期的价格水平都将上升。在短期中,货币扩张导致产出上升,价格提高归因于产出和就业水平上升带来的劳动成本的增加。

(二)中期调整

在E1点,产出高于潜在的产出水平Y*。根据方程(8),价格将持续上涨,新的供给曲线在价格水平为P1时,通过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上移至AS1。AS1与AD1相交于E2点,不难发现产出水平已经开始下降但价格水平继续上升。因此,从第二期开始,经济体进入了一个由初始扩张到逆转的调整阶段,虽然产出水平仍高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Y*。

(三)长期调整

只要经济体的产出水平仍高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Y*,AS曲线就将进一步上移。最终的结果是,AS曲线不断上移直到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相交。交点的产出水平回归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为止,价格则持续上升。

(四)货币中性

在长期中,一旦工资和价格进行了充分的调整,货币存量的增加不产生真实效应,即在长期中,货币是中性的——它没有真实效应,只有价格水平的上升。

此处的货币中性与古典论点中的货币中性的关键区别在于:在这个更为现实的AS-AD 框架内,货币在长期中才是中性的,在短期却不是。在古典论点中,货币的一次性扩张立即引起价格水平等比例的上升,并没有真实的扩张。而此处的情形是,短期和中期的产出水平、价格水平都上升了,只有在长期中,才与古典情形一致。

六、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是源自生产成本的变化而产生的对经济体的一种扰动,其首要的影响是移动总供给曲线。1970年代,全球一些主要经济体总供给曲线就被两次大的石油危机所扰动。

(一)价格函数中纳入原材料价格的变化

在方程(6)中,劳动成本(和加成比例)是决定产出价格的唯一因素;但是当投入品价格发生重大变化时,在产品总成本的构成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无疑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在我们推导总供给曲线的侍侯不得不加以考虑。

我们将原材料价格变化纳入总供给曲线方程的推导中,以便对上述方程进行必要的修正。具体的做法是使总成本不仅包括劳动成本、加成比例,而且还包括原材料价格。我们用

m P 来表示原材料价格,则有如下新的价格决定方程:

(1)

m W z P P a

+=

+θ (9)

方程(9)中的θ表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量,这样m P θ就是单位成本中来自原材料投入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原材料的相对价格或真实价格来表示价格方程,相对价格用小写字母m p 来表示,并由下式给出

m

m P p P

=

(10) 把方程(10)代入方程(9),得到一个修正过的价格方程:

11m z W

P p a

+=

-θ (1m p >θ) (11)

方程(11)表明:给定工资,利润空间和劳动生产率,原材料价格上涨会使得总成本增加,从而使供给价格上涨。因此,原材料真实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使每一个产出水平下的总供给价格上升,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二)不利的供给冲击

不利的供给冲击使总供给曲线从AS 上移至AS 1,经济体的均衡产出从E 0移至E 1。因此,这种供给冲击的直接效应是提高了价格水平和降低了产量。供给冲击发生之后的结果又如何呢?后续调整是使得产品价格回落到初始水平,均衡产出水平也回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Y *,但价格水平未降。

(三)供给冲击的调节

在第二小节中,我们分析了发生供给冲击之后,经济体的自动调整过程。如果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之时政府通过扩张性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上移至AD 1,经济体的均衡点在E *而不是E 1,又将如何呢?我们将看到货币工资维持不变,经济体继续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当然,真实工资已经下降了。这种调整政策被称为适应性政策。

七、滞胀、预期通货膨胀与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代以后,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不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都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图6-11)。

美国失业率与通涨率的关系1961-1999

原因在于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经济运行中的预期通货膨胀因素。我们知道当工人与厂商协商工资时,他们最关心的是工资的真实价值(即真实的购买力)。因此,双方都愿意在合同期限之内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或多或少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所以,失业率并非取决于通货膨胀率,而是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超过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为此,我们可以将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2)改写成:

*()e w g u u -π=-ε- (12)

e π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假定真实工资不变,实际通货膨胀将等于货币工资膨胀率。

因此,现代观点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可以表述为:

*()e u u π=π-ε- (13)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两条关键性质:(1)预期通货膨胀一个接一个地成为实际通货膨胀;(2)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从方程(13)可以看出,e

π即为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通货膨胀水平,因此e

π可视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在坐标平面中的高度。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现代菲利普斯曲线会随之上下移动。下图显示了1960年代初(通货膨胀预期为2%)与1980年代初(通货膨胀预期大约为6%-8%)的美国菲利普斯曲线。

预期通货膨胀的变化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动态调整的机制势必引起经济体总供给曲线的动态调整。我们可以据此解释经济运行中的滞胀现象。

滞胀:是指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现象。

滞胀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旦经济体处于高通货膨胀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虽然衰退将实际通货膨胀推到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的水平,但通货膨胀率的绝对水平仍然较高。

思考题:(1)P116,第1、2、3题;

(2)推导出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宏观经济学第6章答案

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 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2、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4、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 曲线。 5、粘性工资模型:即阐述粘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 6、利率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 象。 7、税收效应: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税收的变化,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DCAAB DCCBD D 1.D.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以及税 收效应。 2.C.价格的变化不影响IS曲线的位置,而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利率下降, 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移。 3.A.在凯恩斯条件下,由于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不变但国民 收入y将增加。y增加,则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提高;当处于古典区域时,由于产量已达到了充分就业时的最大产出,所以y不会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使得价格上涨,从而实际货币余额将减少,利率提高。 4.A.劳动需求函数为Nd=Nd(W P), W P指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成反向关系,因此 价格水平越低,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上升,因而劳动需求下降。 5.B.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Ns(W P),W指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在短期内,实际工 资率越高,劳动的供给越多,因此呈现正斜率。 6.D.古典学派假设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 态,因而此时古典供给曲线存在。 7.C. 8.C.A、B、D三选项均属于潜在产出的短期决定因素,技术是长期决定因素。 9.B.总需求曲线的左移,造成就业量和实际产出的下降,而就业量的变化又会造成名义工 资的下降。 10.D.不论短期还是长期,技术进步都会导致y增加,所以都会右移。 11.D.在IS-LM曲线中,价格是不变的;在AD-AS曲线中,价格是变化的。

马克思工资理论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精华和局限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同其他经济理论一样,是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批判和继承。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特别是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对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而马克思则在严格界定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两对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科学的工资理论。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 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 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 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 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 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辩证原则的运用,使得其工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凸现出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 第一,工资在表象上体现为劳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价格,即劳动价格;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变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工资不再成为劳动的报酬,而转变成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歪曲的表现形式。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利益辩护学说,工资的绝对运动——无论是以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衡量,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工资与利润间的相对运动不仅构成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运动,而且也为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般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关系中,才能理解工资运动的本质规律。第三,工资变动与就业量变动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模式,失业的出现并非源自工资的过渡增长;相反,技术进步引发的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造成了劳动市场上内生性的劳动供给过剩,并因此有助于压低工资的增长。第四,工资水平的变动,不仅仅是关涉到劳动市场均衡如何实现的微观问题,它更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以何种尺度从新价值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劳动力价值,会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路径提供基本规定性。因此,工资运动不仅是一个微观的、局部的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经济现象。第五,

数据库课程设计 工资管理系统

课程设计要求: 1.对各个系统进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 数据库设计分析阶段,进行详细的数据库需求分析,进行概念数据库的设计,画出数据库的E-R图(局部和整体E-R图) 3. 设计出详细的逻辑数据库结构,将各个实体和联系转化为相应的二维表即关系模式,指定各个关系的主关键字和外部关键字,并对各个关系的约束加以限定 4. 通过企业管理器或是查询分析器实现各个二维关系(建议最好用SQL代码实现),要求建立相关的索引 5.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设计相应的查询视图 6. 要求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建立存储过程 7. 根据功能需求建立相应的触发器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8. 通过建立用户和权限分配实现数据库一定的安全性,考虑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此内容选作) 一、需求分析 企业的工资管理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公司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职工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资管理既涉及到企业劳动人事的管理,同时也是企业财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单凭传统的表格、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我设计工资管理系统来提高财务管理方面的效率。通过这个系统可以使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统计更科学。 模块功能分析:

(1)部门模块:用来管理部门; (2)工资模块:用来管理员工的工资; (3)职工模块:用来管理工厂的职工信息;二、概念结构设计 经分析,本系统的e-r图如下:

三、逻辑结构设计 1. 工资管理基本信息表 职工 属于 部门 职工姓名型 性别 学历 职工号 部门编号 部门名称 部门名称 部门经理 部门人数 部门编号 获得 工资 应发薪水 事故扣薪 实发薪水 加班天数 加班时间 职工号 月薪 津贴 出勤天数 加班费

工资理论与薪酬管理考题及答案

《工资理论与薪酬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拉克计划199 是由艾伦W拉克于1933年提出的,其基本原理类似于斯坎伦计划,都强调鼓励员工的合作与参与,只是在计算奖金支付基准时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公式。拉克计划使用一个增加值公式来计算生产力,以拉克比率作为奖金发放的基准。其计算公式为;拉克比率= 增加值 计划参与人的雇佣总成本(薪金、工资、工资税和边缘薪酬) 增加值=净销售额-原料成本、购买供给和服务的成本 斯坎伦计划198 该计划由联合钢铁工人工会的官员约瑟夫。斯坎伦于1937年首次提出的,该计划最核心的特点在于强调员工的参与及合作,它通过手艺的分享与非配机制来推广员工间相互合作的管理哲学;同时推崇通过积极参与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激励员工通过实现个人目标而实现团体目标;最终与员工分享由于他们的成本节省而带来的收益。 斯坎伦计划包括包括下列5个基本要素:合作理念(philosophy of cooperation)、认知(identity)、技能(competence)、融合系统(involvement system)和分享利润构成(sharing of benefits formula)等。其核心是设计一个促进合作、参与和利润分享的新型的劳资关系和企业管理系统 斯坎伦计划在分享收益时,一般通过计算斯坎伦比率作为奖金支付的基准,基本公式为: 斯坎伦比率= 劳动成本/产品销售价值 其中产品销售价值是销售收入和存货价值之和,斯坎伦比率较小时,说明劳动力成本较之于产品销售价值较低,这个比例越小,劳动力成本就获得了越多的节省,节省而来的收益就作为奖金分配给大家。 利润分享计划201 利润分享计划是当公司达到利润目标时,将一部分利润作为奖金分配给员工。利润分享计划一般是针对公司的全体员工,所以也可以作为组织奖励计划话的一种形式。 利润分享计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金现付制(Current Profit Sharing),即每隔一段

数据库设计 工资管理系统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题目:工资管理系统 姓名: 学号: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 指导教师: +++++++大学软件学院 二0一二年十二月

摘要 人事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也逐渐变得庞大起来。如何管理好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一个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本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功能:员工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模块,员工考勤信息和员工调动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模块,以及系统维护功能。为企业人事管理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检索,信息存取等服务,基本上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对人事管理的需要。 应用背景 1.1 引言 企业人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也逐渐变的庞大起来。如何管理好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规范化,自动化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 最初的人事管理,都是靠人力来完成的。当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人力可以完成,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员工人数也越来越多,依然维持着人力进行人事管理,必然会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错误增高的问题。 人事管理系统就是把分散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信息实行统一,集中,规范的收集管理,建立分类编号管理,电脑存储查询以及防火,防潮,防蛀,防盗等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系统,为企事业单位和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检索,信息存取等服务。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德就强调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50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同一时代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与管理,他把管理过程当成一个控制过程。50年代计算机已用于会计工作,1958年盖尔写道: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时数据处理一词已经出现。 管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它继承了其他众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它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控制理论、运筹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应用工具,又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管理之中,并起着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使得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公认为是一门不可替代的崭新学科,目前,其正处在不断发展、逐步完善阶段。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工具与手段应用于管理,已成为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的功能由一般数据处理发展为分析预测、支持决策,最终导致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 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依赖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是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而这三点也正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管理信息系统是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

薪资管理制度(2)

薪资管理制度(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薪酬管理组织 第三章 薪酬模式与薪资结构 第四章 薪资分类 第五章 固定薪资项目 第六章 浮动薪资项目 第七章 定薪与调薪 第八章 特殊人员薪资 第九章 薪资结付 第十章 薪酬保密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薪酬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吸引和保留高素质员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目标 实现,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劳动合同制员工的薪酬管理。 第三条薪酬管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尽可能地达到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个人公平。 (二)竞争性原则:与同地区同行业同等要求同等职位相比,薪酬要具备竞争力;公司的薪酬标准 视市场物价水平每年调整一次。 薪酬的计发要与员工的业绩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第二章薪酬管理组织 激励性原则: (四) 经济性原则: 薪酬的计发应充分考虑公司的成本承受能力。 (五) 合法性原则: 薪酬的计发要符合国家劳动法规。 (六) 方便性原则: 薪酬计算要简明、简单,薪酬支付要手续简便。 (七) 保密性原则: 员工薪酬属于公司核心机密,严禁外泄。

第四条公司薪酬领导小组是公司薪资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7人为限。公司薪酬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由公司总经理指定,人数以不超过公司薪酬领导小 组主要负责: (一)审批公司薪资管理制度; (二)审批销售提成、利润分红、年终奖等薪资项目的具体管理方案; (三)审批公司的薪资预算; (四)审批公司高管薪资标准。 第五条人力资源部是员工薪资的归口管理部门。 人力资源部在薪资管理上主要承担如下职责: (一)组织编制公司薪资管理制度; (二)组织编制提成、利润分红、年终奖等薪资具体管理方案; (二)负责制定和调整管理、技术、业务、后勤人员薪资标准; (三)组织开展管理、技术、业务、后勤人员定薪、调薪工作; (四)负责编制管理、技术、业务、后勤人员工资表。 第六条生产部门在薪资管理上主要承担如下职责: (一)制定和调整工价; (二)负责编制生产工人工资表; (三)参与本部门管理、技术、后勤人员的定薪、调薪工作。 第七条财务部在薪资管理上主要承担如下职责: (一)审核员工工资表; (二)支付员工薪资。 第八条其他部门在薪资管理上主要承担如下职责: (一)参与本部门人员的定薪、调薪工作; (二)搜集、反馈薪资计发有关信息。 第三章薪酬模式与薪资结构 第九条为了达到最佳的激励和管理效果,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应采用不同的薪酬模式。 第十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应采用计时工资制。

经典工资理论

经典工资理论梳理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①生存工资论 创始人概况: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 主要内容: 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 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 持其生存的水平。 该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情况,生存工资论的应用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 ②工资基金论: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创始人概况: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主要内容: 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 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 生产和分配的决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 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 产品。因此,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 出来的产品必然少于前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边际生产力 递减规律。克拉克就是用边际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工资水平。他认为工 人的工资水平是由最后追加的工人所生产的产量来决定。如果工人所 增加的产出小于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不会雇佣他;反之,如果工人 所增加的产出大于所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会增雇工人。只有在工人 所增加的产出等于付给他的工资时,雇主才既不增雇也不减少所使用 的工人。边际主义学派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学 派,主要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其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 各自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 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 边际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他们主

工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工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库 设计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工资管理系统 课程:数据库 学号:2 姓名:孔洁 教师:张福安

目录 1 系统概述 (1) 2 系统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3) 用户需求调查 (3) 系统数据流程图 (4) 系统数据字典 (7) 3 数据库结构设计 (13) 概念结构设计 (12) 逻辑结构设计 (12) 数据库结构的详细设计 (14) 4 物理设计 (15) 5 用户的子模式(外模式)设计(没做) (19) 6 总结 (19) 1 系统概述

本文按照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采取了事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最后进行数据库详细设计的方法,完成了一个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最终,在Acess 2010完成的工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添加和修改员工的个人详细信息、记录公司内部的人事调动情况、实现员工考勤记录查询和员工工资查询,整个系统重点放在工资管理上。 2 系统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用户需求调查 通过对现行工资管理系统的调查,明确了工资管理系统由员工信息查询,员工人事变更记录,员工考勤记录查询,员工工资查询组成。系统功能的主要描述如下。 (1)员工信息查询 ?对公司里所有员工进行统一编号;将每一位员工的信息保存在员工档案记录中。 ?对新聘用的员工,将其信息加入到员工档案记录中;对于解聘的员工,将其信息从员工档案记录中删除。 ?当员工的信息发生变动时,修改员工档案记录中相应的属性。 (2)员工人事变更记录管理 对公司里所有员工的职务记录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员工调动前后的具体职务,以及调动时间。 (3)考勤管理 ?对员工上班刷卡的记录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员工上班时间、签到类型(准时、迟到)。

习题6-1-1 第六章 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

第六章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 1.(265).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的表达式为()。 A .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B . 总需求=消费+储蓄+税收 C . 总需求=消费+投资 D . 总需求=消费+政府支出+出口 答案:A 2.(261).在下列情形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 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 . 当年生产的汽车 C . 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汽车 D . 某汽车生产商当年计划在明年生产的汽车 答案:B 3.(268).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 . 经济决定理论 B . 价格决定理论 C . 宏观决定理论 D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答案:D 4.(266).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恒等关系可以表示为()。 A . I+S=G+T B . I+G=S+T C . I+G+X=S+T+M D . I=S 答案:B 5.(264).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差额是()。 A . 个人所得税 B . 间接税 C . 公司未分配利润 D . 折旧 答案:A 6.(26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的差额是()。 A . 直接税 B . 间接税 C . 公司未分配利润 D . 折旧 答案:D 7.(262).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A . 有形的产品 B . 无形的产品 C . 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D . 供以后的生产阶段作为投入的产品 答案:C 8.(267).净出口是指()。 A . 出口减进口 B . 出口加进口 C . 出口加政府转移支付 D . 进口减出口 答案:A 9.(477).在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时要注意()。 A .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 B .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 C . 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 D .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答案:ABCD 10.(478).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A . 支出法 B . 收入法 C . 平衡法 D . 动态法 答案:AB 11.(479).在国民收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几个重要总量,它们是()。 A . 国民收入 B . 个人收入 C . 政府收入 D . 个人可支配收入 答案:ABCD 12.(48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因为()。 A . 价格水平上升,使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减少 B . 价格水平上升,使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增加 C . 价格水平下降,使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增加 D . 价格不变时,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仍然增加 答案:AC 13.(480).在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第6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六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名词解释题 1.扩张性财政政策 3.扩张性货币政策 5.总供给 7.交易动机 8.投机动机 11.自生支出 13.边际支出倾向 15.流动性偏好 17.IS曲线19.工资粘性21.菲利普斯曲线 23.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 1.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由于()。 A、实际资产效应 B、跨期替代效应 C、开放替代效应 D、以上三项都是 3.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弹性的条件下短期总供给曲线是()。 A、垂直的 B、水平的 C、向上倾斜的 D、向下倾斜的 5.在古典模型的长期均衡中,当货币供给增加时()。 A、均衡的就业水平和产出不受影响 B、均衡的产出和均衡价格水平不受影响 C、均衡的价格水平,货币工资不受影响 D、均衡就业量和均衡货币工资不受影响 7.变动时不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是()。 A、公众的预期 B、价格水平 C、宏观经济政策 D、汇率 9.“滞胀”理论不符合()观点。

A、货币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理性预期学派 D、实际经济周期 11.假设可支配收入增加50元,消费支出增加45元,那么边际消费倾向为()。 A、0.05 B、0.10 C、0.90 D、1.00 13.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以上三项 15.一般地说,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 A、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B、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C、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D、产品需求小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17.IS曲线向左方移动的条件是()。 A、总支出增加 B、总支出减少 C、价格水平下降 D、价格水平上升 19.IS曲线为y=500-2000 r,下列哪一个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不在IS 曲线上()。 A、r=0.02,y=450 B、r=0.05,y=400 C、r=0.07,y=360 D、r=0.10,y=300 21.计划总支出曲线()。 A、是向上倾斜的 B、是向下倾斜的 C、是垂直的 D、是水平的 23.如果总存货等于计划存货,那么()。 A、总支出超过国民产出 B、总支出小于国民产出 C、总支出等于国民产出 D、经济低于其均衡产出 25.在计划支出线和45°线交点的左方是()。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7第七章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章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运用类似图7-1的形式,分析当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工资随时间缓慢变化时,货币存量减少对价格水平和产量的影响。 图7-1 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答:在短期,货币存量减少对价格水平和产量影响的传导机制为: ()()()*11M R I AD Y Y Y N W W P P P --↓?↑?↓?↓?↓

分享理论

分享工资理论 1、分享工资理论的概述: 麻省理工学院的马丁·魏茨曼提出了著名的分享工资理论。分享工资,是指对生产单位——企业的利润分享,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分红工资。它是工人的工资与某些经济效益指标挂钩、随经济效益水平而同比例增减的劳动报酬制度。在西方经济学里,“分享工资理论”已经跨越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生存工资理论”、19世纪中叶的“工资基金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20世纪中期的“劳资谈判工资理论”,成为主流的工资理论。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分享企业发展的好处,已经成为民众的基本共识。 2、分享工资理论的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劳动者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出现了利益分享工资论、效率工资理论等新型的工资决定理论。分享经济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马丁?魏茨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新的工资决定理论。这一理论对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扩大就业和提高产量、激励工人与劳资相融都有积极的效应。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弊病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分配,特别是雇员工资制度。在传统工资制度中,工人的工资同厂商的经济活动无关。由于工资固定,劳动成本固定,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对市场总需求的变化作出的反应总是在产品的数量方面,而不是在产品的价格方面。因为价格一般是按照成本加成方法确定的,成本不能变动,价格也就不能变动。一旦市场需求收缩,厂商只能减少生产,不能降价,在成本不能变动时降价将会亏本。因此,在市场收缩、产量减少时,必然出现工人失业。 基于上述原因,魏茨曼认为,必须对现行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把工资经济改为分享经济。魏茨曼首先将雇员的报酬制度划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就分为工资经济与分享经济。工资制度指的是厂商对雇员的报酬是与某种同厂商经营甚至同厂商所做或所能做的一切无关的外在的核算单位(例如货币或生活费用指数)相联系;分享制度则是“工人的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经营的指数(例如厂商收入或利润)相联系。” 这样,工人和雇主在劳动市场上达成的就不再是规定每小时多少工资的合同,而是工人与雇主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分享比例的协议。分享制度可能是“单纯”的。即雇员的工资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业绩;也可能是“混合”的,即雇员的工资由有保障的工资和利润(或收入)分享基金两部分构成。大多数实际运行的分享制度,都是把以时间为基础的保障工资和某些形式的利润分享结合起来。工资中的“分享”部分通常采取年终由管理部门宣布红利的形式反映出来。另一种不常见的形式是,雇员有权享有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 3、我国目前的工资理论情况 目前,我们实行的是西方国家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实行的“生存工资理论”,我们给普通公务员、工人、打工者们的工资刚好够他们生存。通过这样的政策国家能够得到的好处是,通过压低工资可以更快的完成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在国家利益面前,民众利益的牺牲在短期里就成为必然。就正如某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工业化初期,工资只能维持在使工人能够勉强生存、勉强糊口的水平上,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持续保持这种略显残酷的“竞争优势”。

Access工资管理系统

河南城建学院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工资管理系统 系别:建筑工程管理系 专业: 指导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3年 1月 11日一、设计的背景、目的、任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该企业运用现代化技术创造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工资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财务管理也是如此,由于企业职工人数较多,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各项工资条款的发放,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工资管理系统对员工工资等进行系统的管理,很难实现企业高效运转。 通过对工资管理系统数设计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运行及维护阶段工作的实践,掌握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深入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步骤。本课程设计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在学习完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练习。可以加深对《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原理和程序的理解、巩固、提高,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编制出完整的应用程序,为以后实际编制大型的应用软件打基础。 二、课程设计要求(包括设计说明书的具体要求) 要求: 根据《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所学课程的内容,完成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上机运行及维护工作。要求所构成的系统和设计的数据库能够满足课程设计任务书提出的各项要求。 (1)熟悉一种关系数据库 (2)根据自定题目以及需求,完成需求分析、逻辑设计 (3)在一种关系数据库中,完成数据库物理设计、上机运行及维护工作 (4)在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录入相应的信息 (5)能对数据库进行各种SQL语言的各种操作 (6)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参考文献数量不得低于5个课程设计题目 三.课程设计题目 工资管理系统 四.功能描述 工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部分,完善的工资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管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第六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厂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卜?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LM 移动,进而影响收入水平,而LM移动究竟会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谢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A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 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 ?总供给

经典工资理论梳理

经典工资理论梳理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①生存工资论 创始人概况: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 主要内容: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 评价:该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情况,生存工资论的应用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 ②工资基金论: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创始人概况: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主要内容: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决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因此,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少于前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克拉克就是用边际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工资水平。他认为工人的工资水平是由最后追加的工人所生产的产量来决定。如果工人所增加的产出小于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不会雇佣他;反之,如果工人所增加的产出大于所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会增雇工人。只有在工人所增加的产出等于付给他的工资时,雇主才既不增雇也不减少所使用的工人。边际主义学派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学派,主要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其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各自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 边际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他们主张抽象演绎法,认为经济生活是人们无限的需要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在经济方面的行为及其后果是由需求决定的,而假定每个人行为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花费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从而,个人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就要适当地处理同周围有限资源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主观心理活动和行为,就成为该学派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论证的依据和典型模式。边际主义学派把社会看作仅仅是个人的机械总和,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缩影。这样,从个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出发,边际主义学派就能够解释整个社会的经济现象 评价: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工资理论之先驱,它解释了工资的长期水平,也适用于短期工资水平的确定。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的投人增加时,其所增加的产量开始以递增速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由于每一单位劳动所分摊的机器设备、原料等逐渐减少,会出现技术供应不足 三.供求均衡工资论 创始人:马歇尔 主要内容: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仅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研究了工资的形成,忽视了劳动力供给对工资决定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全面的,应当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研究工资问题。1.均衡价格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决定的。 2.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即取决于边际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收益);

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4、4数据库设计 4、1数据库分析 通过系统管理,能够增强员工之间得沟通,更好地协调员工之间得协作关系;对员工基础信息管理与薪资管理更加科学;能够全程跟踪员工得培训,通过信息得记录,更好地作出员工培训方案.在设计工资管理信息系统时,主要从模块组成、数据连接、功能实现、应用意义等方面着手。模块组成主要包括该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得主要组成模块以及每个模块所要达到得功能。每个模块基本上脱离不了数据,所以在数据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数据得高效性,减少数据冗余,保证系统运行速度。 4、2数据库概念设计 根据以上各节对系统所做得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规划出本系统中使用得数据库实体分别为管理员实体、招聘人员实体、员工信息管理实体、薪资管理实体、培训信息实体及部门信息实体。系统总体ER图如图所示: 下面将介绍几个关键实体得E-R图. 1、管理员实体 管理员实体包括管理员帐号、管理员密码及管理员级别属性.其中管理员级别信息中,1代表系统管理员,0代表普通管理员。

图 5-1 管理员实体 2、员工信息管理实体 员工信息管理实体包括员工编号、员工姓名、员工年龄、员工性别、出生日期、员工身份证号、民族、婚姻状况、政治面貌、籍贯、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员工毕业学校、员工所学专业、文化程度、上岗时间、部门名称、部门工种、登记人、登记时间及备注信息属性。 3、薪资管理实体 薪资管理实体包括员工编号、工资发放时间、基本工资、加班次数、工龄、全勤奖、旷工费及保险费等属性。 4、3数据库逻辑结构 数据得概念结构设计完之后,可以将上面得数据库概念结构转化为某种数据库系统所支持得实际数据模型,也就就是数据库得逻辑结构.系统数据库中各表得详细SQL语句。 CREATE TABLE`dep` ( //部门表 `id` int(10) unsigned NOTNULL auto_increment MENT ’自动编号’, `dep_id` varchar(16) defaultNULL MENT '部门编号', `dep_name` varchar(16)defaultNULL MENT '部门名称',`dep_info` varchar(512) default NULL MENT ’部门简介’,

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全)

薪酬管理制度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权责 第三章薪资结构及相关规定 第四章试用期工资 第五章转正定级 第六章有薪假的相关规定 第七章薪资核算流程 第八章员工福利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通过有效的薪酬体系设计,激励员工提高工效,稳定员工队伍。 第二条本规定的执行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所有岗位的薪资结构合理化、规范化,通过有效的晋升通道,使薪资真正成为激励员工成长,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岗位之员工试用期、岗位工资、晋升、调动和工资核算等相关程序,使薪酬体系的各环节都有章可循。 第二章权责 第一条各部门部长有对本部门员工录用、薪资调整的建议权。 第二条人力资源部按此规定执行各岗员工的试用期工资、岗位工资、薪资调整、工资核算等工作的建议权限和审核权限。 第三条人力资源部依此规定对特别调薪案例的申请、审批、上报。 第四条人力资源部根据社会和公司发展需要,及时对此规定进行修订。 第三章薪资结构及相关规定 第一条行政人员的薪资结构为:基本工资(基础工资+绩效工资)+补贴+其它; 第二条行政办公人员(加工厂一线员工及驻外业务员除外)每月26天为全勤,全勤天数以外,加班工资以每天10元计算。

第三条基本工资部分,依据岗位和级别的不同而定。具体标准见(岗位工资级别表): 第四条绩效工资按基本工资的30%为基数,根据各系统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标准,核算不同人员的月绩效工资。 公司人力资源部每季度组织一次晋升评定。晋升评定,每季度由人力资源部、企管部、统一组织。每季度绩效考核总成绩在270分以上者,均有资格填写晋升表,由公司薪酬委员会批复。 第五条通过评定者,即可按相应级别在下个月的工资中统一调整。成绩不合格者,根据成绩或不能晋升,或降级,若降级工资同样在个月的工资中调整。 岗位工资级别表 第六条每到晋升月份的薪资调整,由人力资源部统一报行政总监、董事长签批后执行。 第七条管理层人员的晋升,可根据公司的发展和工作业绩考评及时调整,不要求必须统一评定。 第八条补贴部分,有工龄补贴、学历补贴、职称补贴等。 标准如下:1、职称,职称补贴分中级、高级,必须是由国家人事部、财政部、劳动部认可的,主管以下人员享受,每月分别给与补助40、60元;2、学历,学历补贴分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每月分别补助5元、10元、15元;3、工龄,自一豆建厂算起,员工进本公司满一年后从第十三个月开始,可享受每年每月20元的年功薪资补贴,但月年功薪资补贴额度最多不超过100元。

工资理论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①生存工资论:“生存工资理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的理论。 生存工资论是早期比较流行的工资理论,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后来,在19世纪中叶,生存工资理论逐渐被工资基金理论所替代。 这个由古典经济学派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描述的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从长远看,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于它的最低生活费用。也就是说,工资只能保持在维持其生存、使其勉强糊口的水平上。 ②工资基金论:关于工资取决于人口与资本比例的一种理论,19世纪中期由英国的边沁、马尔萨斯和詹姆士·穆勒提出,后由麦克库洛赫、约翰·穆勒加以发展。 这种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雇主为支付工资而留出的固定数量的资本和工人人数。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本额是一个固定的量,其中用来支付工资的部分即工资基金,是固定的。工人的工资总额受工资基金的限制。由于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一定数量的工人的工资基金是预先确定而不可变动的,所以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长远看,工人的总人数越多,每一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额就越少;只有减少人口才是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有效方法,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可见,工资基金论实际上是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基础,是最低工资论的翻版,强调工资只能短期高于最低水平。 19世纪后半叶人们普遍放弃了工资基金论,主要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工资不仅可以从某一基金中支付,而且还可以从现时生产中支付。20世纪初期,边际生产率工资论逐渐取代了工资基金论。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他认为,劳动和资本(包括土地)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它们各自的产品价值,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各自所取得的收入。 边际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他们主张抽象演绎法,认为经济生活是人们无限的需要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在经济方面的行为及其后果是由需求决定的,而假定每个人行为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花费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从而,个人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就要适当地处理同周围有限资源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主观心理活动和行为,就成为该学派进行 理论分析和数学论证的依据和典型模式。边际主义学派把社会看作仅仅是个人的机械总和,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缩影。这样,从个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出发,边际主义学派就能够解释整个社会的经济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