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二)病候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要病候

(四)主治概要

1、隐白*(SP1)井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指寸)。

[主治](1)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2)狂,多梦惊风,昏厥。

(3)胸痛,腹胀。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2、大都(SP2)荥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1)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3)心痛,心烦。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3、太白*(SP3)输穴;原穴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2)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1)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2)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公孙*(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节后一寸公孙呼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

(3)嗜卧,水肿。

(4)足痛,足肿,脚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5、商丘(SP5)经穴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角)韧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脉分支或属支。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痔疾。

(2)黄疸,倦怠嗜卧,咳嗽。

(3)癫狂,小儿癫痫。

经络与腧穴期末题库完整

第七节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1. 与眼眦有关的经脉是() A. 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阴脾经 2.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位于() A. 脊柱椎体横突外侧缘 B. 肩胛骨缘线上与脊柱平行 C. 脊柱正中与肩胛骨缘连线的中点处 D. 肩胛骨下角与脊柱正中连线中点处 E. 肩胛骨下角缘垂直线上 3. 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是() A. 委阳 B.委中 C.昆仑 D.丰隆 E.飞扬 4. 关于风门穴,下列正确的是() A.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B.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C.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 寸 D.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3 寸 E.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5. 命门穴旁开 3 寸为() A. 腰阳关 B.关元俞 C.肾俞 D.志室 E.秩边 6. 与命门穴相平的穴位是() A. 大肠俞 B.肾俞 C.小肠俞 D.秩边 E.腰阳关 7. 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 2.5 寸,旁开 1.3 寸,平枕外隆突上缘凹陷处是() A.凤池 B.脑户 C.玉枕 D.风门 E.风府 8. 阳跻郄穴附阳为何经穴位?()

A. 膀胱经 B.肾经 C.脾经 D.肝经 E.小肠经 9. 次髎穴主治下列何种病症() A.月经不调 B.腹泻 C.便秘 D.痔疮 E.头痛 10. 下列足太阳膀胱经穴不位于背部第一侧线的是() A.膈俞 B.督俞 C.膏肓 D.厥阴俞 E.气海俞 11. 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的穴位是() A.附分 B.风门 C.魄户 D.肩中俞 E.肝俞 12. 第 5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穴位的是() A.气海俞 B.大肠俞 C.关元俞 D.小肠俞 E.三焦俞 13. 天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项强 B.后头痛 C.鼻塞 D.癫狂 E.手痛 14. 膈俞穴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呃逆 B.瘾疹 C.潮热盗汗 D.气喘 E.牙痛 15. 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部循行的部位是() E.侧中间 A.外侧前缘 B.外侧中间 C.外侧后缘 D.胫骨与腓骨之间 16. 足太阳膀胱经入合腘窝的穴位是() A.会阳 B.浮郄 C.委阳 D.阴谷 E.委中 17. 不位于小腿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是() A.承筋 B.承山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18. 下列治疗眼病的穴位位于目眦的是() A.瞳子髎 B.攒竹 C.承泣 D.丝竹空 E.睛明 19. 承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癫痫 B.便秘 C.阳痿 D.痔疮 E.腰腿疼痛 20. 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是() A.京骨 B.委中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中医经脉中药归经歌诀

十二经脉中药归经歌诀+牙齿归经及用药+分类用药歌+五脏六腑用药简诀+ 一些虫石的药性+《引经药概述--引经药歌诀》+《经络药诀》 十二经脉中药归经歌诀 手少阴心经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手太阳小肠经歌诀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必须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足太阴脾经歌诀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之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胡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足阳明胃经歌诀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温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手厥阴心包经歌诀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手太阴肺经歌诀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参苓。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蒄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足厥阴肝经歌诀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少阳胆以歌诀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用改善皆同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歌诀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

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经络歌诀

腑脏十二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头维厉兑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极泉少冲来,小肠少泽听宫去。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天池中冲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瞳子髎窍阴,厥肝大敦期门至。十二经穴始终歌,学者铭于肺腑记。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顒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手少阴心经穴歌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

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厥阴四。心俞督俞膈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三焦肾七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到白环。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踝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侠脊第三行,魄户膏盲与神堂。譩嘻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仍胃仓。盲门志室胞盲续,二十椎下秩边场。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阳。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阴小指旁。 足少阴穴经穴歌 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横骨大赫联气穴,四满中注盲俞脐。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灵虚。神藏彧中彧府毕。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侵。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和髎耳门有常。(到耳门截止) 足少阳胆经穴歌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足太阴经脉 (一)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示意图 起于大趾末端(隐白)—→脚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交出厥阴—→膝—→大腿内侧前缘—→腹部(第三侧线) (大包) —→属脾—→络胃—-…→挟食道…→舌根…→舌下 支者└…→膈…→心中 3、联系脏器:脾,胃,膈,咽,舌本,心 (二)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 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2、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1)外经病候:舌根痛、僵硬、大腿及膝关节内侧肿胀,发冷、足大 趾活动不灵活。 2)内脏证候:吃不下食物,喛气、腹胀、腹部痞块,身体沉重,大 便溏泄,水肿、黄疸——此为脾病; 呕吐、胃病——胃病 心烦、失眠——心病 (三)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支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1)络穴:公孙 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

②入络肠胃。 3)病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四)足太阴经别:离:至髀,合阳明 入: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 出:出于口 合:足阳明 二、足太阴腧穴 (一)主治概要 1、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 如呕吐、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遗尿,水肿,心烦, 失眠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如下肢瘫痪,膝关节痛等。 (二)穴位分布 一名2穴,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左右各21穴 分布于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及胸腹部第三侧线。 (三)取穴标志 足大趾、第一跖趾关节、舟骨结节、内踝、胫骨内侧后缘,胫骨内侧踝、髌骨、耻骨联合、脐、肋骨 (四)经穴分寸歌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踝前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 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 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结算, 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 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 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绊。 (五)具体腧穴 足部 1、隐白* (SP1) [类别] 井穴 [命名] 隐,隐蔽,白为金色;穴为足太阴之井。足太阴属土,土为金之母,足太阴脉气所起,手太阴金气所隐,故名 [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 (1)脾胃病:腹胀、暴泻、善呕 (2)出血证: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脾统血) (3)神志病:癫狂,多梦,慢惊风,昏厥(脾脉贯心)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络脉别于偏历。经别入柱骨,循喉咙。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 [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注释】 [1]颈肿:据《脉经》、《太素》、《铜人》和《素问》林亿新校正引文及《脉书》文字应 作“出页肿”。

手太阴肺经穴位讲解

手太阴肺经穴位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肺经的功效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胀气喘,咳嗽,两锁骨上窝(缺盆)之中(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时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治“肺”方面所发生的病证:咳嗽,气上逆,喘息气粗,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等。 如何保养肺经 肺经位于上肢内侧,平常看电视、等车等空闲时间都可以用手掌拍一拍该经所循行的位置,不过力度一定要轻。因为人的肺气是永远都不会多,只会变少,因此轻度拍打是补气,而用力过重的话,就会“泻”气。因此,每次轻轻拍打1~3分钟即可。 肺经不通怎么办 《黄帝内经》中说,寅时(3:00~5:00)经脉气血循行流注至肺经,肺有病的人经常会在此时醒来,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保养肺经此时按摩最好,但此时正是早上睡眠的时间。因此,可在同名经上,也就是足太阴脾经当令的时段(上午9: 00~11:00),对肺经和脾经进行按摩。 ①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向肘内(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腕后一支:⑦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于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位: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1 中府穴LU1 Zhōng Fǔ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第五讲手少阴心经篇

第五讲手少阴心经篇 手少阴心经循行时间为11-13时。心经五行属火,为神所居之所,主血脉,五方为南,五味为苦,在志为喜,四季为夏,在液为汗,开窍于舌。这是大致心的简介。

下面挑重点的详细说明, 心呢,有指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有形之心,就是西医讲的心脏,在上焦,横膈之上,中偏左,外有心包围护。另一个是无形之心,指的是人的心神,也称心灵,古代给心造字的时候,其余四脏均带月(即肉字边),唯心没有,所以古人对心的含义以无形之心神重于实体之心脏。因些心经多用来调节情志上的病症,而心包经则主要治疗心脏实体的病变。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心主血脉 心主血,血行于脉中,古人认为血是因为气的推动作用,气行血才行,气先行六寸血开始运动,当人的心气盛还是衰,可以从血脉在人体表面的变化得以知晓,心气不足还是心血亏少会引起脉细弱或心脏跳动节律变化,可以从心脏调整. ■二是心藏神 中医认为,人有个控制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神,就处于心脏中央,正常人想睡觉时,心神回归心脏,人才能快速入睡,若心功能异常,心神不能归位就容易出现失眠多梦心悸躁动等症。 ■三是心主汗,汗为心之液. 所以中医治汗病多考虑调心,若心气虚时,卫气不能固表,容易自汗,若心阴虚时,阳热不能受阴所制,内热加重,阴液蒸腾而出现盗汗。 这个汗的问题再详细解释一下: 简单说就是白天动不动出汗就是自汗,晚上睡着后出汗就是盗汗。就是人的卫气就象皮毛开合的守

卫一样,卫气属阳,如果阳虚,那卫气虚弱,不能守固,体内的汗没有约束,容易自己出来,那就叫自汗。盗汗呢,这样解释,人过午时阴长阳消,就是阳气会内收到体内,如果阴液不足以制阳之热,那回到体内的阳就会生热,热蒸阴液汗就外越自体表出来,这就是盗汗(就是偷偷出汗,就是人睡着后出汗,醒后汗止的出汗现象)。 我们讲阴虚的人潮热,潮热的意思就是定时一阵阵的热,大多午后潮热的人,就是属于阴虚的人,如果阴虚严重,阳气也受到损伤,那就容易导致盗汗,因为阴阳是互根一体的,损阴必会祸及阳,阳损也必祸及阴。 ■四是心开窍于舌 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炎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在舌诊上,舌尖代表的就是心。今天上午有网友问及舌尖有异常,可以看得出其心脏功能受到伤害了,果然回复说是心脏有病。 心主喜大喜伤心。人会有点痴傻。恐能胜喜,吓一下就可以回过神来。心主红,脸色很红,心脏有问题。心主舌,大舌头,结巴,舌尖红的发紫,舌尖溃疡都是心火旺。 苦味入心,心火旺可以心经刮痧,可以吃苦瓜。心主全身的脉搏,动脉和心有关。静脉和小肠有关。心律不齐就是心和小肠不协调了。心脏给所有的脏提供动力。是阴经中的阳脏。 君主之官。心绞痛,高血压,心脏病都是心的问题。心肌有问题会猝死。就是我们说的心肌梗塞死,一般表现是脸通红的。如果死的时候脸是白的那是脑梗。心肌有问题,中指指尖敲的时候会刺痛。要注意心肌梗死。如果有敲打时中指指尖刺疼,就要一直按掐揉灸到不疼为止,就不会发生心肌梗死了。

手太阴肺经——感悟十二经脉之一

手太阴肺经——感悟十二经脉之一 手太阴肺经——感悟十二经脉之一 肺经走向:(如下图)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 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 向上穿过膈肌; 属于肺脏; 从“肺系”(肺与气管、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云门); 向下沿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向下到肘中(尺泽), 沿前臂内侧桡骨下面的边缘; 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向上到大鱼际; 沿着鱼际的边际; 出大指的内侧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一直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 每本书都会介绍每条经络的走向,看字闲乱就看图,一眼就看明白了。能不能背下来无所谓,不过这里要强调很重要的一点:肺与大肠相表里。什么叫相表里呢?说的白一点,就

是肺与大肠关系非比寻常,有经络相连,它俩在五脏六腑里面最亲,是亲哥俩。记住这一点就足够了。 肺经这条经络共11个穴位。手外翻取手内侧外线即为肺经,中医理念讲求离穴不离经,先把这条经络的位置找到,穴位找不准也没关系,从上往下缕,哪疼摁哪,绝对不会出错,有人会问,我疼的这个地方对比穴位图怎么没穴位?这没关系,没有穴位的地方中医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阿是穴。意思就是:阿-叫的疼,是-是这里疼。只要是痛点,就把它揉到不痛了,经络就通了,俗话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疼嘛。会找经络了,也能找到痛点了,下一步就需要知道治什么病了。既然是肺经,那就跟肺有关的病都可以找这条经络,如:咳嗽、支气管炎、咽喉炎、鼻炎、胸闷、哮喘等等。还有肺主皮毛,这点也需要注意,皮肤问题也可以来找肺经。大肠有一些疾病有时也要求助肺经,因为它俩是亲哥俩嘛,肺经是哥哥如果有事了,自己解决不了,只能找大肠弟弟来解决了,其他器官跟自己不是亲戚,想管也没那份闲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经络啥病都治了,那要穴位干啥用的。这个问题问的好。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拿一个房子中的电路来说,整个电路就相当于身体的经络,如果有电路出现问题,比如电灯不亮了,肯定要缕通过电灯的电线了,从头缕到尾,累得要命,不过也可以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而解决问题,而穴位就像是电路中每个节点的开关,电灯不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手太阴经脉 (一)循行 1、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 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常见名词解释 1) 起:经脉之开始,如起于中焦; 2)络:联络之意,经脉绕行于其相表里的脏腑; 3)还:经脉去而复回; 4)属:归属; 5)循;沿着行走; 6)横:经脉非上下行走而平行; 7)行:行走经过其他经脉附近,如行少阴、心主之前; 8)上:自下而上; 9)下:自上而下; 10)出:由深部而浅出; 11)系:连属之意。 摘自《内经》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教学参考资料。 3、示意图:中府 起于中焦…→大肠…→胃…→膈…→肺…→喉………→腋下→上臂内侧→肘→前臂→寸口→鱼际→拇指(少商) 支者┖…→腕…→食指(手阳明) 4、联系脏器:大肠、胃、肺、膈、喉 (二)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 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2、关于“是动”“是主……所生病”的各家见解 1)从《内经》原文分析来看: ①“是动病”是经络诊断的重要依据 “是”是指示代词,指十二经脉之各经,“动”为经脉之经气发生变动,即经

脉的生理功能活动发生了变化,“病”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患……病”解释,是动则病可译为,该经脉经气(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就会患……一系列的有关病候,这些即是“是动病”,由此可知,“是动病”的本意是指本经脉(包括脏腑)的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病候。 ②“所生病”是经络治疗的主治范围 “是”指代相应的经脉,“主”即主治之意,“所生病”的“病”即指所产生的疾病。此句译为“某经脉(经穴)主治某所产生的疾病。”故此,经脉(或经穴)所主治的疾病,它为本经经脉经穴提供了主治范围。 所生病说明该经腧穴能主治本经经气异常所出现的病证。 2)《难经·二十二难》以“是动为气病,所生病为血病。” 3)《十四经发挥》以“是动”为经络的病;“所生病”为脏腑的病。 如;外经证候:胸内满闷、锁骨上窝痛、肩背痛而冷、上肢内侧前缘痛、手掌心灼热、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 脏腑证候:咳喘、呼吸短促、肺胀满(肺病),心烦(心病),小便黄赤,频数而量少(肾病),大便遗泄(肠病) 3、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面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三)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肉,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频数。 1)络穴:列缺 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 ②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3)病候: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频数 (四)手太阴经别:离:别入渊液 入:入走肺,散大肠 出:出缺盆 合:手阳明 二、手太阴腧穴 (一)主治概要 主要治疗肺、胸、咽喉、头面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二)穴位分布 胸部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 一名2穴,左右各11穴,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三)体表标志 肋骨、锁骨、腋前皱襞、肱二头肌、肘横纹、桡骨茎突、桡动脉、腕横纹、赤白肉际。

中医十二经络图

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 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 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午时(中午11:00~下午1:00)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专家提醒我们,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主心理,思虑,神智,睡眠,感情纠葛等。是调解心理,安定神智的经络。 1、手少阴心经主要症状 主治病候:心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动国缓。神经及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其他: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虚症:胸闷、脸发红、四肢沉重、易疲倦、气血不良、胸痛、心悸亢奋、语言障碍等。 实症:呼吸不畅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头痛、口干口苦、掌心发热等。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管是粗茶淡饭还是海味山珍,都吃得津津有味;不管是名牌西服,还是廉价布衣,都穿得落落大方;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听得声声悦耳。也就是说,让“身心保持愉快”为生活的第一要务,以“让精神感到满足”为事业的最大成功。如果您能按此心法来养心,何愁万病不祛。 本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末穴少冲。 穴位名如下: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1心血管类疾病潜伏在心经上 手少阴心经是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它的直行脉是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黄帝内经》中说,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因此,在身体保养方面,循经按揉可以放松上臂肌肉,疏通心经的经气。对重点穴位进行按压敲击,还可以预防冠心病、肺心病以及改善颈椎病压迫神经所导致的上肢麻木等,此外还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手太阴肺经起于: A肺 B肺脏 C 拇指桡侧指甲缘 D 拇指桡侧指甲根部 E 中焦 2.手太阴肺经在臑内行于: A 少阴心主之前 B少阴心主之间 C少阴心主之后 D少阴心主之内 E少阴心主之外 3.手太阴支脉直出次指: A前缘 B后缘 C 内廉 D外廉 E 以上都不是4.手太阴之别名曰: A通里 B列缺 C内关 D太渊 E 以上都不是5.手太阴肺经发生的“厥”为: A骨厥 B骭厥 C 踝厥 D臂厥 E 阳厥 6.肺经的募穴为: A侠白 B天府 C中府 D 云门 E 太渊 7.肺经的郄穴为: A尺泽 B鱼际 C中府 D孔最 E 以上都不是 8.手太阴肺经在上肢的循行路线是: A上肢内侧前廉 B上肢内侧后廉 C上肢外侧前廉 D上肢内侧中行 E上肢外侧后廉 9.肺经的原穴为: A 中府 B 太渊 C鱼际 D少商 E 列缺 10.肺经的荥穴为: A 中府 B 太渊 C鱼际 D少商 E 列缺 11.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腧穴是: A天井 B曲泽 C 尺泽 D曲池 E列缺 12.针刺时应注意避开血管的是: A 列缺 B 合谷 C血海 D太渊 E鱼际 13.不属于手太阴腧穴的是:

A 鱼际 B侠白 C阳白 D少商 E 云门 14.天府穴所在经脉的经穴是: A 列缺 B 鱼际 C尺泽 D太渊 E 经渠 15.云门穴所在经脉的合穴是: A 列缺 B鱼际 C尺泽 D太渊 E 经渠 16.属于手太阴经的腧穴是: A 少泽 B少冲 C少商 D少海 E 小海 17.与侠白位置最近的本经腧穴是: A 中府 B天府 C太渊 D列缺 E鱼际 18.不宜直刺的是: A侠白 B鱼际 C尺泽 D 太渊 E 中府 (二)X型题(依题意选择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手太阴肺经联系的部位包括: A 大肠 B胃 C肺 D咽喉 E 乳中 2.下列穴位除……外皆是荥穴: A鱼际 B涌泉 C少府 D劳宫 E 陷谷 3.下列属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是: A云门 B列缺 C偏历 D太渊 E少商 4.根据《灵枢·经脉》,以下属于手太阴肺经病候的是: A咳 B上气 C喘喝 D胸满 E肩背痛 5.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下列哪些病症: A 喉 B 胸 C 肺 D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E 目 6.下列腧穴定位准确的有: A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泽凹陷中。 B孔最在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 寸处。 C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D鱼际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E少商在手拇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寸。 7.下列属于尺泽主治的是: A急性腹痛吐泻 B咳嗽 C肘臂挛痛 D咽喉肿痛 E咳血二.判断题

手少阴心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手少阴心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心脏在中医医学中是属于五脏之一:位于肺之下,横隔膜之上,状如莲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便会降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讲话的声音明朗,比较喜欢说话、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也会感情用事。食物则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太好。可以在位于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处压看看,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灵道、进里、阴刹、神门、少府、少卫等九个穴位。心经发生异常时,身体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请刺激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能减轻了。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

冲),接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1) 极泉HT1 Jí quán [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 [主治]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刺灸法]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2) 青灵HT2 Qīng líng [定位]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解剖] 当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有肱三头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副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 [主治]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3) 少海HT3 Shào hǎi [定位]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旋前圆肌,肱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下副动脉,尺返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外前方有正中神经。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人为“合”。

中医-经络-手太阴肺经-推拿按摩手法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經筋圖手太陰肺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1.起於中焦 2.下絡大腸 3.還循胃口 4.上膈屬肺系 5.出腋下 6.至肘中 7.入寸口 出大指之端

手太陰肺經 肺乃主氣,司呼吸,主皮毛,肅降,通條水道,主節制。刺激此穴,氣(能量)能透過經絡(氣走的路線)傳入肺產生止咳的作用。因為它又主皮毛,所以又是有名的保健美容四大名穴之一。經常揉壓或艾灸本穴,可以美容肌膚潤毛髮,更能提高免疫抵抗力,比較不容易得外感疾病(例如感冒)。 現代醫學常治疾病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穴位。

中府穴(氣喘/氣管炎/肩背痛) 治療:及喘息的特效穴。 【取穴】 1. 乳頭外開2寸上按取第三第四肋骨之間是穴。 2. 鎖骨外端凹陷處向下移2寸位置。

雲門穴(胸痛/胸悶) 位於鎖骨正下方的凹陷中,也就是鎖骨和上臂骨頭的交界。 取第一第二肋骨之間是穴,鎖骨下方,與肩部關節間凹陷處 「雲門」跟下方一指寬的「中府」穴是強化呼吸系統的重要穴道,再順便說,此兩穴也是淋巴聚集之處,女性朋友請切記,這是預防乳癌的重要穴道。 天府穴(腻充血/嘔吐/鼻出血)---腋窩橫紋頭直下四橫指處。 俠白穴(心痛/喀血)--伸臂仰掌,從肘橫紋(尺澤穴)上量5吋處取之 天府穴下一指寬處 尺澤穴(咳嗽/肘關節痠痛)-在肘窩橫紋上,大筋外側之大凹陷處 尺澤穴位於手肘內側橫紋外三分之一點上

孔最穴(痔瘡/頸痛)--位置在手肘窩紋靠拇指的外側往下四個手指寬 (也就是一個巴掌)處。 列缺穴(頭痛/顏 面神經麻痺/鼻 塞) 將雙手的拇指和食指都伸開,兩手虎口自然平行交叉, 食指盡端,找到在骨的縫細中就是列缺穴。 經渠穴(喉痛/胸痛/嘔吐)--取穴法:伸臂仰掌從腕橫紋上量一寸,與尺澤穴相對 太淵穴(牙疼/感冒)—位於手掌下,手腕之拇指側的橫紋頭,大指立起時有大筋豎起,在筋內側凹陷處,摸起來有脈搏跳動之處。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六章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太阴经经脉、足太阴络脉、足太阴经别和足太阴经筋。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隐白,末穴是大 包,左右各21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经别结于咽,贯舌本。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经脉》)。 【注释】 [1]白肉际:指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即指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3]内踝前廉:内踝前边。 [4]腨:通作“踹”,俗称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指食道。 [7]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基底粗隆部)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⑨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灵枢·经脉》)。 【注释】 [1]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2]快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