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汇总

高考小说阅读一轮复习学案

整体认识高考小说

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掌握小说阅读要领

1.基本概念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2.阅读要领

阅读小说,要看到小说三要素之间的渗透和相互作用。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居于第一重要地位。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人物常常是情节和环境的核心和主体,而情节则应该看作人物性格的延伸和发展史,环境则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舞台。没有环境,情节则不可能发生,人物也不可能存在。不要把这三要素割裂和孤立起来看待,而应该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这样,你就会真正地感觉到小说中情节和环境的任何一笔描写都与人物息息相关,而不是多余的叙述。

二、高考小说的选材

(一)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三两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其特点有:(1)篇幅短小,(2)立意奇特,(3)选材小中见大,(4)情节完整,(5)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考的体裁之一。阅读时除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二)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三)外国小说

阅读外国小说要尽可能地抓住文中及注释中能表明历史、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文字,去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文化观念,努力从小说中人物的文化观念和习俗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习俗出发去理解情节和人物的言行等表现。不管外国小说有多难理解,它本质上还是小说,只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去理解、把握就可以了。

外国小说也是不少省市高考小说阅读的首选。虽说与中国小说在历史、文化及语言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近年来选文已越来越中国化了,因此外国小说也越来越好懂了。

人物形象类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一)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概括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请概括文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二)审题要点:

1、是概括还是分析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

(三)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

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能交叉。

分析题思路: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2、学会用术语答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二、、形象塑造方法的分析题

(一)高考常见提问形式:

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

(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1、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

7、其他手法: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三)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

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三、人物形象作用题

(一)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

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二)这两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要看三方面:

①表现主题的作用。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刻画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无非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而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②推进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变化而使情节有了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③体现社会意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2、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要看五方面:

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②“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③“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发展。

④“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⑤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另外,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小说人物形象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

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因此,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根据题目和答题的实际情况作恰当的取舍。

情节类

作为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一、情节梳理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一)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二)规范答题格式: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例题1: 2010年广东卷《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

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想象》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二、情节作用题

(一)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1、结构(情节自身)作用

①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②照应前文;③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线索,贯穿全文。

2、内容作用

①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③表现主旨或

深化了主题。

例: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

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

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

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

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一)提问形式主要有: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二)答题思路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1、线索的安排

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考题示例:【《中了大奖》(日本多爱子)】本文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试分析本文的线索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以“大奖”为线索结构全文,是双线结构。明线:丈夫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暗线:妻子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两条线索在最后的两封信中融合,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

2、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一波三折。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首尾呼应。作用: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A.倒叙式。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设疑式。作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C.写景式。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

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3、情节结构安排(情节运行方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设置悬念

(3)埋下伏笔

(4)铺垫照应

(5)摇摆: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例如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小说阅读《翻浆》第11(3)题: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①前后铺垫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凸显了故事的环境;“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

作用。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现,引起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人心弦。

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④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

四、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一)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

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

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

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三)规范答题格式:

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

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环境题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

(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

【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参考答案:(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Ⅲ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

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

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

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

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

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2008年浙江卷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

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相关原文: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

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参考答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例如:2007年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相关原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参考答案

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5、联系作品主题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乌米》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动写静、以景衬人,用周围灰色的山峰、半塌的土屋、弯弯曲曲的藤蔓、零零散散的村落、集市上咖啡馆附近人们的喧嚷声、淙淙的溪水、闪着寒光的大海……来衬托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再联系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那并不优美甚至有些单调的充

满期待和希望的歌声,此时“肃穆静谧的气氛”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衬托出乌米的这种执着而又无望的期待,令人唏嘘不已。

【常见的答题模式】:

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 一、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叙述手法包括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叙述方式(倒叙、顺序、插叙、补叙、平叙);结构手法包括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例题1:(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侧重叙述手法)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例题2:《怀念战队》: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①场景的设置。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 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 ②对比手法。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

二、人物手法 塑造人物的手法,分为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直接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等;间接描写有环境衬托、人物衬托、物象衬托。 例题:(2019全国卷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外貌描写(肖像),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语言描写,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三、环境手法 环境手法分为描写技巧和描写角度:描写技巧有白描和工笔、以动衬静、虚实、点面、修辞等;描写角度有绘形绘声绘色、移步换景、远近高低等。 例题:三维设计《除夕雪》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1. 比喻,将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刚出笼的白面馒头; 2.以动衬静,用“咔擦”一声,枝桠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的落地声衬托除夕夜的静寂; 3.绘形绘声绘色,白雪覆盖的山写出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的写出了雪的形状和声音。 四、语言特色 1.词语(叠词、动词形容词、文言词、成语) 2.句式(长短句、整散句) 3.修辞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三、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2016高三高考小说阅读试题精练(一)

高考小说阅读试题精练(一) 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饥饿像洪水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正在孕穗的包谷林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上啃起来。包谷粒儿里的乳汁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又一个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正站在三五步远的大柳树下。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儿,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说。 “跟我走!”马罗吼着。 顺着水渠往东走,我就看见一盏马灯萤萤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啊……嗨嗨嗨嗨嗨……” 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像小河在夏季里突然暴发山洪,挟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野。马罗伸出双臂,把我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他粗壮的身体颤抖着,两条铁钳一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咱们……好苦哇……” 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地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假积极?!你欺哄毛主席,放你妈的臭…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 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哧蹿起来,冒得老高,在一个用铁丝扭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马罗大叔坐在一块河卵石上,两手搭在撇开的膝头上,挺直腰板,俨然一副用斧头砍削出来的

小说阅读题知识点归纳

小说阅读题知识点归纳 一、环境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描写了环境的………(特点)。 ②(人物)A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B表现……地域风光,映衬……形象; C渲染…气氛,奠定……的基调,暗示人物命运; D暗示……社会背景,揭示……性格成因。 ③(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导引人物出场。 ④(结构)与上下文、首尾、标题之间有无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的关系。 ⑤(主题)A象征……揭示……主题;B与……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二、艺术技巧题: 鉴赏小说情节谋篇布局艺术技巧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表现手法、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叙述人称及角度、小说的叙述顺序。 1.小说表现手法: ①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③铺垫蓄势; ④情节突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⑤情节摇摆发展,一波三折,赋予小说更为人心魄的魅力。

(6)误会巧合,引人入胜。 (7)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8)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9)“黑色幽默”(运用滑稽、夸张变形、双关反语等艺术手法,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进行嘲讽和鞭挞,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2.小说的线索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3.小说的结构 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立体的无限时空间。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4.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有限视角”好处: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有意隐藏一些环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富有悬念,引人入胜。

小说阅读题的技巧之人物形象知识清单

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之人物形象 一、设题类型 1、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法:(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常见问法:(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常见问法:有人认为XXX怎么样?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思路点拨: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神态细节等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 性格特征。(即正面塑造人物小说的方法)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别人的描述、衬托对比等)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b.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 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的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5.侧面描写:衬托、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第二,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 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答题模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答题方法:特点+身份 比如; ××是一位怎么样(一般为形容词)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 工人,农民,诗人等 比如; ××是一位怎么样(一般为形容词)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工 人,农民,诗人等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出实例 三、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常见问法: (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知识点、模板大全

小说阅读专题 一、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①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手法为“衬托”) ②环境衬托,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自然的或社会 的)来烘托性格。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 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 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 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3、解题技巧与答题格式 ①人物性格特征归纳

首先要确定人物身份,阐明其代表性、象征性。答案组织格式:某某某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表示此人性格特点的词,如勤劳、简朴等。)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农民、工人、诗人等),或者某某某是什么阶级(如:农民、工人、诗人)的代表、象征、缩影等。一般用判断句。 其次如果题目要求简要分析的话要分条阐述。答案组织格式:分论点(表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形容词,如勤劳、俭朴等。)加上论证所需例子(一般是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具体句子) 例如: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题要点: 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人物身份拔高主题意义 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分论点论证勤劳的例子 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分论点论证节俭的例子 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分论点论证善良的例子 精神上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分论点论证精神上贫困的例子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汇总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

2020高考指南小说知识清单

2020高考指南小说知识清单 第1节: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的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方法: (1)角度与内容: 视觉(形状、色彩);听觉(声响)触觉(质地)嗅觉(味道) (2)层次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的变化)等等;(3)技巧与手法 正侧、动静、虚实、细节、白描、工笔 (4)从修辞角度看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作用: ★从情节结构的角度 (1)开头: 交代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 渲染故事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2)中间: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转折 (3)结尾 照应开头、标题或上文,营造余韵,升华主题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 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或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从主题主旨角度: 自然环境体现时代社会特征,影响人物行为性格,有助于表达主题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 营造意境,渲染氛围,感染读者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方面: 展示人物活动及成长的时代背景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2)主题方面 表现社会本质特征。如《祝福》鲁四老爷的书房 揭示作品的主题。如《林教头》中的行进路线 第2节:小说的人物形象 一、特征概括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从情节角度概括(性格精神思想)特征或变化过程; 2、从细节角度概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其他细节; 3、从环境角度概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人物关系; 4、从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提取; 特征包括: 1、性格特征:善良、勤劳、正直、豪爽、含蓄、固执、乐于助人…… 2、精神品质特征:乐观、悲观、积极、消极、精神矍铄…… 3、身份地位特征:人大代表、建筑工人、身份卑微的老人…… 4、思想特征:爱党爱国、传统守旧、封建愚昧、思想先进…… 5、外貌特征: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穿着时尚、邋遢、穿着讲究……

(完整版)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知识点 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神态、外貌);②抓语言(对话/独白); 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④抓心理;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 ⑥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⑦对比突出 其中: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 4、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分析时,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思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①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然后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③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①(人物上)自身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与另一人间的烘托作用:映衬或反衬; ②(情节上)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 ③(主题上)凸显某种主题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 ③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预示人物命运;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最新

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小说阅读 知识清单

小说阅读专题知识清单 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柏莉 【导入学习】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A、点题 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 C、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E、照应下文或者首尾呼应 F、为下文作铺垫 G、与下文形成对比等。 2、中间句段的作用: A、过渡(承上启下);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由…转而写… B、为下文铺垫或者暗示 C、照应: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相照应 3、结尾句段的作用 A、照应题目、开头、上文 B、拓宽内容 C、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D、深化主题 E、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自主记忆】 一、小说阅读之标题和线索 (一)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1、以时间为题,如《1942》 2、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 3、以人物(形象)为题,如《阿Q正传》 4、以事件(内容)为题,如《宝玉挨打》 5、以线索(物)为题,如《项链》 6、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春之声》 7、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 (二)、知识储备1.以人物为题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2以物象为题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托的感情)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3 以事件为题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作用①人物、情节、主题; ②线索、悬念;③象征、双关。 总结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3、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4、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5、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7、一语双关; (三)小说的线索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我”是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4)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作用: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便于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之情节 (一)知识梳理: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情节摇摆),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叙述顺序来说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 述的方法。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 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线索人物 6、识记和情节有关的艺术手法:抑扬、对比、悬念、伏笔、铺垫、细节、突转。 7、和情节有关的题目,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情节的概括与梳理; 1、一句话式概括情节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2、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多角度切入,分点式概括情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三)、情节作用分析 开头----(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术语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 答题术语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术语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术语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术语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一、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命题特点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我们认为,它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家名篇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三、分类解说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一)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 (1)引起读者的思考。 (2)引出下文的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 (4)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二)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升华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升华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小说知识点归纳

、小说文体常识 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 。 二、小说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 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 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小说题目 1.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 《药》 1. 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 (身份地位) 2. 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 (身份地位) 3. 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小说知识点 2.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如: 《雁阵》 4.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 《侯银匠》 5.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 《荷花淀》 四、 人物设题

答: 1)次要形象:陪衬或线索人物:为主要任务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主题,贯穿全文的线索。 2)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是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品行; 二是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不公; 三是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 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做特写式的描 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5.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 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如:林教头的性格变化。 五、情节设题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注意几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是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突破。 2)分析人物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3)答题必须按“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何原因”的格式加以概括。 1.设题角度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 倒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身份(思想)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C.情节(活动过程) D.言行(心理)E.创作意图F.比较 三、赏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