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现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基本意图在于: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者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协调政府的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现代财政的那些重要职能。()

2、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不同,前者是政府从事经济性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后者则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3、政府变动其开支水平(G)就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扩大G,使IS曲线向左移动,减少G,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另外,只要特定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也同样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

4、政府变动名义货币供给数量(M

s

)就可以取得改变LM曲线的位置:扩大

M s ,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M

s

,使LM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

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取得改变LM曲线位置的效果,是政府货币政策独自发挥,或其配合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重要保证。()

5、利用IS-LM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均衡与利率均衡)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原理,而且也可以解释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均衡如何产生影响作用的经济原理。()

6、在其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至少发生三种主要作用,即降低利率、提高物价,和增加产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产生提高利率、降

低物价,和减少产出的作用。()

7、在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规模,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等是改变AS曲线的重要因素。()

8、汇率(e)变动可以引起BP曲线的位置变动,一般情况下,e下降,会使BP曲线向左移,表示贸易盈余扩大;而e上升,会使BP曲线向右移,表示贸易盈余减少。()

9、财政政策时机的选择,并不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10、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要对市场实行广泛的经济干预,即借助财政政策执行其宏观调控职能。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D、收入分配合理化

E、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兆,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连续数月下降,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劳动失业剧增,进出口发生萎缩等等。针对这类经济衰退,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以()

为特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A、降低税收

B、提高税收

C、扩大政府转移支付规模

D、增加政府采购

E、减少政府采购

3、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政府注意力应该主要地放在它的货币政策方面,各国政府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单凭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还必须使用相同性质的,具有()特点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A、适度提高税率

B、加强税收征管

C、减少政府采购

D、削减转移支付

4、与政府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保持一致的“内在稳定器”,是由()组成的。

A、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

B、累进制的公司所得税

C、预算赤字

D、按收入水平可调节的社会保险缴纳

E、按照预设标准可自动改变的政府转移支付

5、政府货币政策变动对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具有如下特点:在其他不变情况下,()。

A、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市场利率下降

B、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市场利率上升

C、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市场利率下降

D、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市场利率上升

E、无论政府实行何种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保持不变

6、财政政策之“挤出效应”的程度如何,理论上可以通过()予以测定。

A、私人消费函数中的c值

B、私人投资行为函数中的b值

C、社会货币需求函数中的k值

D、社会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值

E、政府税收函数中的t值

7、开放经济且有政府介入条件下,经济社会的乘数效应大小,理论上可以通过()予以测定。

A、私人消费函数中的c值

B、私人投资行为函数中的b值

C、社会货币需求函数中的k值

D、社会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值

E、政府税收函数中的t值

F、进口需求函数中的n值

8、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运用过程中,政府行为产生的“时滞”主要有()。

A、认识时滞

B、决策时滞

C、实验时滞

D、执行时滞

E、预测时滞

F、货币政策时滞

9、内生性风险大部分是源于财政系统内部的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A、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导致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协调

B、社会解决欠发达问题

C、财政管理制度与专项管理制度不健全

D、国民素质问题

E、事前、事后财政监督不力

F、政府官员道德问题和职业技术问题

G、财政立法滞后且有关法规制定不禁合理

H、缺乏必要的公共决策过程

10、对于政府而言,规避财政风险的主要办法有:()。

A、创立新型的政治技术以有效制止政府权力的不断增

B、建立控制财政开支不断扩大的制度

C、建立更多的国有企业

D、在公共部门中建立竞争机制

E、增加财政实力以分担财政风险损失

三、思考题

1、简述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

2、运用IS—LM模型,图解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

3、运用IS—LM模型,图解政府紧缩性货币政策。

4、试解释“内在稳定器”是如何发挥总需求稳定作用的?

5、如何运用财政及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问题?

6、考虑经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为什么即使货币政策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会对其发生紧缩性影响?

7、考虑经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为什么即使财政政策不变,最初扩张性货币政策也会在以后某一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紧缩性变化?

8、简要解释浮动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9、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不确定因素。

10、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主要时滞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T;

2、F;

3、F;

4、T;

5、T;

6、T;

7、F;

8、F;

9、F;10、T

二、选择题

1、ABC;

2、ACD;

3、ABCD;

4、ABDE;

5、AD;

6、B;

7、ABEF;

8、ADF;

9、ACEFGH;10、ABD

三、思考题

1、简述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

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导向作用,是指特定财政政策及其改变,往往影响经济社会中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个人(或集团)的经济利益,从而直接地或间接地改变(或左右)人们的经济行为。例如,政府某一税收政策的调整会改变经济社会中原来商品与劳务的相对价格比例,于是诱导人们改变消费行为,进而促使厂商改变市场行为。

协调作用,是指政府针对经济社会中的某些失衡问题而制定、推行某种财政政策,以按照公平、合理与效率原则来平衡有关经济活动者(集团、地区)的经济利益。例如,中央政府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或收入分享政策)既有助于解决各地方政府之间由于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有助于合理解决上下级政府之间在财政活动中(集中反映在事权与财权分配上)发生的“集权”和“分权”问题。

至于控制作用,则是指政府通过目标较窄的财政政策对个人(或集团)的经

济行为,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实行不同程度的制约与刺激,以实现有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平衡发展的国家经济总体目标。例如,按照特定方向调整政府开支与税收政策就会起到刺激(或抑制)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稳定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

上述财政政策的三种作用仅是理论上的划分,而在财政实践中则有时不易区分开来,通常的情况是各类财政政策或是兼有导向作用与控制作用,或是兼有协调作用与控制作用。换言之,三种功能作用中,控制作用最为重要,否则政府设施任何财政政策都会处于较为被动状态。

2、运用IS—LM模型,图解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

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反映在IS-LM模型上,就是政府降低税收与扩大开支直接、间接地刺激了经济社会总需求增加,使得IS曲线发生右移(从IS 到IS`,见图)。其结果是(在其他不变情况下)收入扩大、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私人投资欲望,即产生所谓的“挤出效应”,进而可能部分地抵消财政政策的扩张总需求的效果。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如果政府仅仅使用

财政政策,则国民收入只能从Y

0扩大到Y

`的水平,而无法使其扩大到Y

1

的水平。

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从两个方面给市场利率带来上调的压力:一是扩大的国民产出造成交易性货币需求扩大,二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增加了公债发行,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使经济社会进入货币需求大于

货币供给状态,市场利率自然提高。市场利率提高(从R

0提高到R

`),诱使私

人相对减少投资,进而国民产出相对减少,国民收入便只能扩张到Y

`水平上停止下来。

3、运用IS—LM模型,图解政府紧缩性货币政策。

答:图描述了货币紧缩的政策效果。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更多的政府债券,或者上调再贴现率等,借助这些手段减少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数量。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LM曲线发生左移(从LM到LM`),这种政策的作用效果是政府减少货币供给数量,使市场利率得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较高的利率水平不仅可以抑制私人投资的增长,减少对总需求的压力,而且紧缩货币供给特别有助于降低经济社会的总体物价水平。虽然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使利率提高,起到抑制私人投资的作用,导致国民收入相应减少,但这样做也只能使国民收入从Y0减少到Y0`的水平,而无法使其减少到Y1的水平。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同时,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削减财政开支(造成IS曲线发生左移,从IS 到IS`),以直接地作用于经济社会总需求并使其明显下降,经济社会总需求下降会诱使私人减少投资,进而降低国民产出,最后国民收入便被削减至Y1水平上。

4、试解释“内在稳定器”是如何发挥总需求稳定作用的?

答:现代国家在实行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的同时,也普遍建立了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税收-转移支付机制”本身具有自动调节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可以自发地配合政府“审慎财政政策”的实施。人们通常把所得税、社会保险与政府转移支付称为经济社会的“内在稳定器”,它与政府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保持一致。

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在经济出现繁荣、增长过快时,个人收入就会大幅度上升,但在累进制的所得税作用下,连续增加的个人收入中有越来越大的部分转化为政府的税收,从而抑制了社会购买力过快、过猛地上升。这有助于抑制需求膨胀,使国民经济不至于短期内过热,引发通货膨胀问题。同样,在经济出现衰退、增长缓慢时,个人收入就会下降,但在累进制的所得税作用下,连续减少的个人收入中只有越来越小的部分转化为政府的税收,从而抑制了社会购买力过快、过猛地下降。这有助于使社会购买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在某种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有利于经济在较短时期得以恢复。

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对失业者的失业补助和对低收入者的生活开支补贴,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国民才能享受这一制度的“好处”。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在经济繁荣时,人们收入普遍提高,领取政府补助的社会成员大为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开支便也减少,从而减少了对经济社会总需求扩大的压力;而在经济衰退时,人们收入普遍下降,领取政府补助的社会成员大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便也增加,从而对提高经济社会总需求有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

恢复。

5、如何运用财政及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问题?

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使得产出在短期内不能有效满足需求情况下,经济社会只能靠物价上涨的办法来平抑过度需求。然而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反过来抑制投资、抑制储蓄,进一步加剧经济社会供求关系的紧张程度。此外,严重的通货膨胀本身就是经济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政府注意力应该主要地放在它的货币政策方面,各国政府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单凭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还必须使用相同性质的财政政策。在通货膨胀期间,如果政府适度地提高税率,加强税收征管,减少军事订货,削减转移支付等等,即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就能够直接地作用于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减少各自的消费、投资、采购开支,进而降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政府实施以增税减支为特点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防止通货膨胀的恶化,加快对它的治理过程。

下图描述了财政紧缩与货币紧缩的政策效果。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更多的政府债券,或者上调再贴现率等,借助这些手段减少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数量。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LM曲线发生左移(从LM到LM`),这种政策的作用效果是政府减少货币供给数量,使市场利率得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较高的利率水平不仅可以抑制私人投资的增长,减少对总需求的压力,而且紧缩货币供给特别有助于降低经济社会的总体物价水平。虽然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使利率提高,起到抑制私人投资的作用,导致国民收入相应减少,但这样做也只能使国民收入

从Y

0减少到Y

`的水平,而无法使其减少到Y

1

的水平。要达到使国民收入降到Y

1

水平的目标,政府只能同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削减财政开支(造成IS曲线发生左移,从IS到IS`),以直接地作用于经济社会总需求并使其明显下降,经济社会总需求下降会诱使私人减少投资,进而降低国民产出,最后国民收入便被削减至Y

1

水平上。

在上述过程中,如果政府先是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虽然也能够减少总需求,但是IS曲线左移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市场利率下降有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的作用,

这样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会被部分地抵消了,国民收入只能从Y

0下降到Y

`

水平。此时,政府减少货币供给,就能削减轻缩性财政政策给市场利率带来的下调压力。由于同样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社会处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状态,市场利率便会逐步上升,最终维持在与原先大体相同的水平上。在此过程中,私

人投资不会扩大,国民收入却会继续下降,直到Y

1水平时止。Y

1

表示的国民收入

水平,通常被认为是紧缩性财政政策所应该发挥出来的最好的政策效果。

有关国家的实践说明:反通货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取得普遍降低经济社会物价总水平的效果,而且如果政策使用及时、合理,通常还会起到保护经济社会免于发生总需求过度膨胀的问题。

6、考虑经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为什么即使货币政策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会对其发生紧缩性影响?

答:如图,假设经济社会的物价水平为P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在点A,

点A表示均衡的利率水平为R

0,均衡的产出水平(收入水平)为Y

。由于Y

收入水平低于政府理想的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收入水平,Y

F

,为此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予以调整。由于使用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右移至IS`,新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在点B。尽管此时市场利率有所提高,但是国民产出

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的幅度更大,达到或接近Y

F 的水平。

然而,伴随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造成经济社会总需求扩张,AD曲线右移至AD`,在原先物价水平(P

)上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市场经济

中物价调节开始,价格水平从P

0上升至P

1

,物价上升抑制了消费的扩张,最终

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在点C。与此同时,物价水平的提高造成现行货币政策不

变情况下的实际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LM(P

0)左移至LM(P

1

)`。于是,经济

社会利率进一步上升,投资也会相应受到抑制。最后,经济社会的物价水平稳定

在P

1上,利率与国民收入则分别稳定在R

1

与Y

1

的水平。可见,即使货币政策不

变,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会对其发生紧缩性影响。

7,考虑经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为什么即使财政政策不变,最初扩张性货币政策也会在以后某一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紧缩性变化?

答:如图所示,在物价等于P

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在A点,

均衡的利率为R

0,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

。但是,如果此时政府认为Y

不是令人

满意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

F ,即Y

〈Y

F

,那么政府可以使用扩张性货币政

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P

)`,新的均衡点位于B点。在该点,利率水平下降,

私人投资增加,国民产出扩大,国民收入提高,即从Y

0上升到Y

F

水平。

R

R1

R0

P

P1

P0

)

1 0

虽然仅就IS-LM 模型看,政府通过既定规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使经济社会的国民收入水平达到Y F 水平,但是考虑到总供给的制约作用,实际是不能达

到这个水平的,除非政府进一步扩大货币供给。这是因为,货币供给扩大和利率下调,刺激了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总需求扩大造成AD 曲线右移到AD`,在原先物价水平(P 0)上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市场经济中物价调节开始,

价格水平从P 0上升至P 1,物价上升抑制了消费的扩张,最终使总供给与总需求

均衡在点C 。与此同时,由于物价水平上升,右移后的LM (P 0)`便开始朝左移

动。当其移动到LM (P 1)``位置时,市场利率上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私人

投资的增长。最后,经济社会的利率水平、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均分别稳定在R 1、P 1与Y 1的水平。可见,即使财政政策不变,最初扩张性货币政策也会在以

后某一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紧缩性变化。

8、简要解释浮动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答:图1说明了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的内外均衡的变化及其调整过程。

R

R 0

R 1

P

P 1

P 0

O Y 1 Y 0 Y

图1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果(a )

如果政府在初始的内外均衡条件下(点a 所示)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IS (e )右移至IS`(e ),国民收入扩大、利率提高,同时进口扩大(入超)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点b 所示)。经济入超表示外国厂商在本国卖出了更多的商品,其掌握了更多的本国货币,并且急于兑换成外国货币。于是,在本国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币的供给大于本币的需求现象(或者外币的需求大于外币的供给现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币必然发生贬值,即本币汇率从e 下调为e`(单位本币只能兑换较少的外币)。本币汇率贬值(e 的下调)使BP 右移至BP`,其效果是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扩大的出口进一步使IS 曲线右移,从IS`(e )移到IS``(e`),新的内外均衡得以恢复,点c 所示。点c 表示政府财政政策扩张所引发的经济调整过程的完成。在这个调整过程中,IS 曲线的移动使利率持续提高,不断诱使外部资本流入,也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所以,在点c ,经济社会有较高的国民收入、较高的利率水平,和较低的汇率水平。可见,在实行浮动汇率,且资本正常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的相对效力是可以提高的。

在图1中,BP 曲线斜率大于LM 曲线斜率,即BP 曲线比LM 曲线更陡直,所以财政政策扩张一般会更有利于刺激总需求扩大,国民收入扩大,进而在进口增加影响下导致对外贸易出现逆差。此时,即使国内利率提高了,但国际资本流动实际上受到限制,贸易逆差很难得到相应补偿,故而国际收支也为逆差。

O

如果BP曲线斜率小于LM曲线斜率(见图13-12),即BP曲线比LM曲线更平缓,那么在初始状态(点a)政府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e)右移至IS`(e),在刺激收入扩大的同时也刺激利率上升。在利率上升情况下,外部资本大量流入,致使补偿因收入扩大引发的贸易逆差而有余,最终会给国际收支带来顺差(点b所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会导致本币汇率从e上调为e`(单位本币能够兑换较多的外币)。本币汇率升值(e的上调)使BP左移至BP`,其效果是减少出口,刺激进口。出口减少与进口扩大造成国内总需求下降,使IS 曲线做反向移动,即从IS`(e)移到IS``(e`)。这样,新的内外均衡得以恢复,如点c所示。图2中的点c表示政府财政政策扩张所引发的经济调整过程的完成。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先右移尔后左移的IS曲线使市场利率先上升后下降,诱使部分资本外流,也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所以,在点c,经济社会有较高的国民收入、较高的利率水平,和同样较高的汇率水平。但是,和图1的情况相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相对效力是下降的,表现在其扩大国民收入的效果相对减弱。

比较图1与图2所演示的财政政策效果的差异,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BP 曲线斜率越是大于LM曲线斜率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就相对越好;即使在资本完全不允许流动的场合,即BP曲线为一垂直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能够发挥出其基本作用。在BP曲线斜率越是小于LM曲线斜率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就相对越差;而在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极端敏感并允许其充分自由流动的场合,则BP曲线成为一水平线,此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会失去任何作用效果。这是因为在BP曲线成为一水平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提高(IS曲线右移的结果),资本大量流入,造成国际收支顺差,进而迫使本币升值,本币升值进一步刺激进口和抑制出口,完全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将已经右移的IS曲线再次拖回到原先的位置)。

图2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果(b )

9、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不确定因素。

答:理论上,通过财政支出的调整,借助经济社会中的乘数效应,政府能够改变国民收入变动方向和变动规模,达到较强的“逆商业周期而动”,即稳定国民经济的效果。但是,乘数效应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既定的财政政策能否获得理想效果也是相对不确定的。

首先,比较完整的国民收入决定方程式中的乘数包含着边际消费倾向(c )、政府规定的税率(t )、边际投资倾向(u ),以及边际进口倾向(n )四个基本变量,即

n u t c +---=)1(11

α

根据方程式可知,政府除了可以改变税率外,其他变量原则上不受政府直接控制。为了确定财政政策的剂量,政府必须在制定财政政策之前大体准确地把握上述乘数中的c 、u 、n 三个变量,但这在实际上是难于做到的。一般情况下,这三个变量具有易变性特点,而且在多数场合它们的变化几乎是不规则的。即使人们可以从统计数据中推导出它们的平均值,其在政策制定中充其量也仅仅具有参考价值。

其次,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调整的乘数效应,既取决于乘数的大小,还取决于政府特定财政支出的变动是否充分地带动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这通常在很

O

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民,依据自己的预期,对政府政策调整所做出的具体反应。虽然,在财政政策运用过程中,类似的不确定性往往可以不予考虑,但是,它们毕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再次,如前所述,在大多数场合,政府特定财政支出的变动会导致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对私人投资带来相反的影响,即产生所谓的正的,或者负的“挤出效应”。认为政府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经济学家指出,私人根据投资边际成本(以利率表示)变化改变个人投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所以政府开支变动,特别是增加公共投资开支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某种程度的替代私人投资、私人消费的作用。当然,对此持有反对观点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公众理解到政府扩大开支是为了增加公共投资,而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一样,可以增加未来的消费流。所以,在政府通过公债发行方式增加公共开支时,公众只会减少消费来认购政府债券,对私人投资影响甚微。这样,就不存在着私人投资与公共投资争夺社会资金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但是,无论如何政府开支变化产生“挤出效应”是可能的,因为私人投资行为不可能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至于“挤出效应”的程度为何,理论上可以通过私人投资行为函数中的b值予以测定,但是作为变量的b,与前面提及的c、u、n三个变量具有相同性质,即易变性和变化不规则性,对此政府也很难把握。所以,“挤出效应”也给政府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

最后,财政政策调整对国民收入变动的乘数效应还要受到经济社会物价水平的影响,后者则取决于各主要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和各主要产品供给的边际成本。经济社会的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和产品供给的边际成本,原则上都不受政府行为影响,这也是政府财政政策之乘数效应不易把握的一个原因。

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政策的有效运用与否,关键在于政府官员能否及时了解上述那些主要的不确定因素之变化情况,并且较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真实联系。

10、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主要时滞及其特点。

答:除了各种不确定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政府财政政策作用效果外,政府财政政策运用与政策调整的时机选择,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作用效果,这就

是所谓的“时滞”效应。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运用过程中,政府行为产生的“时滞”主要有:

认识时滞,即市场经济发展本身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政府决策官员意识到这种调整的必要性之间产生的时间差距。这种时差通常可能长达数月之久。实践说明,如果政府能够有效缩短“认识时滞”,对其政策制定与调整将大有裨益。缩短此类时滞的主要办法是搞好宏观经济预测,如不断提高经济计量模型分析的质量。

执行时滞,即从政府经济政策决策开始,到政策制定、落实、执行之间的时间差距。这种时滞一般也会长达数月之久,主要是政府既定的立法程序、行政程序造成的。那么,克服这种时滞的办法就是简化有关立法、行政程序。不过,程序过度简化也会带来另外一些问题,如权力滥用,草率决策等。

效果时滞,即政府政策执行到实际可以观察到经济形势发生预期变化的时间长度。这种时滞至少要长达半年以上,因为政府财政收支的变化导致的乘数效应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

货币政策时滞,即为了配合财政政策运用,政府调整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调整后货币政策实际与财政政策实现联合使用的时间。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但是其与财政政策配合在时间上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这种时滞往往也影响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各类时滞对政府财政政策运用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的政策调整制定出来以后,国民经济形势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致使推行调整后的政策失去意义。二是虽然国民经济形势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政府官员尚未有所察觉,致使继续推行调整后的经济政策,反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在缺乏微调系统情况下,国民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政府确定政策剂量变得更加困难。

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现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基本意图在于: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者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协调政府的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现代财政的那些重要职能。() 2、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不同,前者是政府从事经济性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后者则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3、政府变动其开支水平(G)就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扩大G,使IS曲线向左移动,减少G,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另外,只要特定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也同样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 4、政府变动名义货币供给数量(M s )就可以取得改变LM曲线的位置:扩大 M s ,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M s ,使LM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 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取得改变LM曲线位置的效果,是政府货币政策独自发挥,或其配合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重要保证。() 5、利用IS-LM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均衡与利率均衡)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原理,而且也可以解释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均衡如何产生影响作用的经济原理。() 6、在其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至少发生三种主要作用,即降低利率、提高物价,和增加产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产生提高利率、降

低物价,和减少产出的作用。() 7、在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规模,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等是改变AS曲线的重要因素。() 8、汇率(e)变动可以引起BP曲线的位置变动,一般情况下,e下降,会使BP曲线向左移,表示贸易盈余扩大;而e上升,会使BP曲线向右移,表示贸易盈余减少。() 9、财政政策时机的选择,并不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10、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要对市场实行广泛的经济干预,即借助财政政策执行其宏观调控职能。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D、收入分配合理化 E、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兆,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连续数月下降,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劳动失业剧增,进出口发生萎缩等等。针对这类经济衰退,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以()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一) 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因为当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刺激国内需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阻止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并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所在。时至今日,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六年了,分析研究该政策的效果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 作为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上。 1.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消费。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一直呈现负增长,分别为- 2.6%、- 3.0%、-1.5%和-0.8%.与上年相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0.8%和-1.4%,虽然从2000年开始由负转正,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0.4%和+0.7%.但是,以1985年价格计算的从1998~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8%,比从1991~1996年9.0%的水平低了2.2个百分点。这说明,整个社会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 2.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投资。从1991~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 3.9%、4 4.4%、61.8%、30.4%、17.5%和14.8%,年均增长32.6%.其中,国有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6.4%(1996年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2.4%);集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9.2%(1996年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 5.9%);个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1%(1996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0%);其他经济从1993~199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4.1%(1996年其他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7%)。而从1997~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8.8%、13.9%、5.1%、10.3%和13.1%,年均增长10.5%.其中,国有经济年均增长7.7%、集体经济年均增长8.2%、个体经济年均增长10.6%、其他经济年均增长18.1%.这说明从趋势上看,与1997年以前相比,1997年以后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不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各种经济来看都呈现下降态势。 从1993~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资本形成总额增长率分别为55.6%、28.4%、24.0%和12.5%,而从1997~2001年的这一比率则分别只有5.9%、3.8%、3.9%、5.9%和15.3%;从1993~1997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中的资本形成率的分别为43.5%、41.3%、40.8%、39.3%,而从1998~2001年的这一比率则分别是37.4%、37.1%、36.4%和38.0%. 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中,分别有14.5%、62.9%、7.7%和9.0%的投资是国家预算内资金形成的,而从1996~1997年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0.2%和3.7%;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基本建设投资增加额中,分别有22.3%、84.9%、11.9%和32.9%的投资是国家预算内资金形成的,而从1996~1997年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2.5%和4.0%. 这说明:与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相比,1998年以后从增长趋势上看,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资本形成率基本上呈下降状态,而且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速度降低的也比较快;全社会固定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财政投资的结果。 3.积极财政政策与出口。从1991~1997年,我国以美元计算的出口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6.7%,而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的增长速度分别是0.5%、6.1%、27.8%和6.8%.除2000年我国由于出口退税率提高等原因使出口增长较快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都比较慢。这说明,我国仍然没有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后不利影响的阴影。 4.积极财政破策与经济增长。从1998~2002年,我国保持了7.8%、7.1%、8.0%、7.3%和8.0%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pdf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着巨大压力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时难以结束,我国更应未雨绸缪,尽可能消弭通货膨胀危险于未然。因此,不仅从加大今年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着眼,都必须将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到大规模增大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来。 论文在线·张馨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异同

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异同 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型财政政策的争论很多,争议很大,主要有“同一说”、“趋同说”之分。前者认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后者认为两者都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观点,在刺激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层面上是一致的,但认为作为观点提出的是“扩张”而不是“积极”。事实上,通观西方经济、财政思想,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指鼓励、刺激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却是政府主动、积极参与经济调控的思想,落实到政策层面上即包括刺激发展的政策,也包括制约发展的,政策,或者在同一时期将两者一并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各种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的政策趋向。所谓的“积极的”,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在经济萎缩时采用扩张型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型财政政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态度是“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型财政政策均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这一点是必须首先加以说明的。 严格地说,从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渊源来看,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现代财税经济理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一般被认为是来自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参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正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极力主张,才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财政理论宝库的宝物的。后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对凯恩斯的理论有所发展,但其宗旨大致仍然不能摆脱凯恩斯理论的窠臼。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发挥其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财政学说为基础,按照既定的财政目标——赤字或盈余,通过税收、财政支出、公债等财政范畴和财政活动方面的相关手段表现出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世纪常见的中性财政政策已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随着国家干预主义占据主要地位而退居次要地位,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政府刺激和抑制经济发展常用的财政经济手段。 从特征和产生的前提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产生,是因为国家采用干预主义政策,积极的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取代市场竞争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所以,国家或政府干预经济和个人收入水平,既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前提,又是区别于“夜警”国家或政府的主要特征。 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利用来看,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现代西方国家产生并被广泛利用,但由其特征和产生前提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利用要早得多,也普遍的多。我国建国后,就一直运用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即生产(流通)和消费进行调控,且在各个经济时期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保证了国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任务的完成。但是,由于我们坚持的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思想,喊出的财政思想口号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好象没有采用过积

2020年最新财务分析与决策试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财务分析与决策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边际贡献分析法是指在(A)方案的择优决策。 A、收入成长型 B、成本稳定型 C、收入高速增长型 D、成本递减型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速动资产的是(B)。 A、货币资金 B、交易性金融资产 C、应收账款 D、存货 3、投资回收期一般以(D)为单位。 A、月 B、季度 C、半年 D、年 4、下列公式中,不正确的是(A)。 A、固定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B、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C、总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总额 D、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5、在ABC控制系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A类存货金额巨大(50%至70%),品种数量少(10%至15%),应分品种重点管理 B、B类存货金额一般(15%至20%),品种数量相对较多(20%至25%),应分类别一般控制 C、C类存货金额很小(10%至35%),品种数量繁多(60%至70%),应按总额灵活掌握 D、C类存货金额很小(20%至50%),品种数量繁多(60%至70%),应按总额灵活掌握 6、在正常情况下,资源条件就是决策方案实施的客观制约因素。因此,在决策中,为了使决策方案的实施具有客观基础,就必须以(C)为原则。 A、信息原则 B、择优原则 C、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D、反馈原则 7、在企业定价目标中,以应付和避免竞争为目标适用于(B)企业。 A、大型 B、中小 C、民营 D、国有 8、国际公认的利息保障倍数标准是(B)。 A、1.5 B、2 C、2.5 D、3 9、下列公式中,不正确的是(D)。 A、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 B、权益乘数=1+产权比率 C、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D、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订货成本的是(D)。 A、办公费 B、邮资 C、运输费 D、仓库费用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困扰我国经济 发展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以积极财政政策为核心 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扩大政府投资,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不仅有 效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加快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 伐,改善了经济运行质量,企业经济收益开始得到恢复性增长。在这两 年的实践中,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地充实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 注意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运用的相互配合。这些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宏观调控的内容,也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抑制通货紧缩问题提供了有益 的经验借鉴。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促进经济景气尽快回升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千年。尽管在新千年纪元的头一年里,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但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趋势好于上个千年里最后两年的曙光已经开始显现。全球经济增长形势趋好有利于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一些新的机遇。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其国内需求的扩大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深受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从去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在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例如城镇失业及低收入居民阶层收入下降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社会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不振等问题更加显化,加深这些矛盾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抑或不能有效地缓解这些矛盾,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还会继续下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这些矛盾。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力度,促进经济景气回升仍然是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之举。 两年来的实践进一步说明,如同当年抑制总需求扩张、治理通货膨胀一样,扩大国内需求、抑制通货紧缩也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在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登上一个新台阶之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包括经济体制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性矛盾制约日益凸显出来。如果经

学堂在线财务分析与决策第一讲习题答案

单选题 (10/10 分数) 单选题提供了单选按钮,同学们只能选择一个认为正确的答案。 1. 会计恒等式是指() 资产=所有者权益 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正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一个公司的资产: 报告在资产负债表上 等于负债加股东权益 非金融企业主要依据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 是一个公司的经济资源 以上全部正确以上全部正确- 正确 3. 以下哪个不是经济事项(不影响财务报表)? 和清洁服务公司签了一份打扫办公室的合同和清洁服务公司签了一份打扫办公室的合同- 正确 向自己员工支付工资 向投资者卖出股票 买入设备,承诺用应付票据支付并在年底支付利息 4. A企业卖给B企业1000万产品,B企业收到产品并在3个月后支付货款,则现在A企业应该记录?

应收账款应收账款- 正确 货币资金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5. 下列各项中,不引起资产总额增加的有? 实现的营业外收入1000元 用公司的货币资金购买2000元原材料用公司的货币资金购买2000元原材料- 正确 在销售产品价外(向客户)收取的增值税2000元 预收货款4000元 6. 下列各项中,关于资产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率应保持在2;1以上 流动资产越多越好 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率应保持在2:1以上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应保持合适的比率,兼顾风险与收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应保持合适的比率,兼顾风险与收益- 正确 7. 一家生产洗衣机的公司由于采取激进的赊销策略,其本期期末应收账款数额较期初应收账款数额大幅度提升,且本期期末存货数额较期初也大幅度提升,则此时该企业应该如何调整它的资产结构? 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并改为保守的赊销策略以降低应收账款比重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并改为保守的赊销策略以降低应收账款比重- 正确 加大赊销力度,大幅度提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

+财政政策+习题

第十章财政政策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2. 财政政策工具 3.“排挤效应” 4. “货币效应” 5. “收入效应” 6.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7.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8. 汲水政策9. 扩张性财政政策10. 紧缩性财政政策 11. 中性财政政策12.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13. 货币政策14. 补偿政策 二、判断题 1. 基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较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设定为谋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 2. 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 3. 理论推导可证明:同税收乘数相比,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即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4.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目的在于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5. 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三、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特征的是() A. 法制性 B. 稳定性 C. 概括性 D. 系统性 2. 下列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是() A. 双紧政策 B. 双松政策 C. 紧财政政策与松货币政策 D. 松财政政策于今货币政策 3.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A. 双松政策 B. 双紧政策 C. 财政平衡政策 D. 财政赤字政策 4.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A. 双松政策 B. 双紧政策 C. 财政平衡政策 D.财政盈余政策 5. 西方现代财政政策主要产生于下列哪个学派() A. 古典学派 B. 凯恩斯学派 C. 货币学派 D. 供应学派 6. 财政政策分为相机抉择和自动稳定,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A. 财政活动的性质 B. 财政收支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C. 财政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 D. 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机制 7. 汲水政策是汉森的财政政策理论,这种政策的载体是() A. 公共税收 B. 公共投资 C. 国债 D. 补贴 8. 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指() A. 中央政府 B. 地方政府 C. 财政部门 D. A 和B 9. 能够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税收 B. 公共支出 C. 政府投资 D. 公债 10. 从期限上看,汲水政策属于财政政策中的() A. 短期财政政策 B. 中期财政政策 C. 长期财政政策 D. 中长期财政政策 11. 从减税对刺激总需求水平提高效果看,应选择削减() A. 流转税 B. 所得税 C. 财产税 D. 行为税 12. 从减税对刺激总供给水平提高的效果看,应选择削减() A. 流转税 B. 所得税 C. 财产税 D. 行为税 13. 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同时避免通胀,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是()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因为当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刺激国内需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阻止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并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所在。时至今日,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六年了,分析研究该政策的效果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 作为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上。 1.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消费。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一直呈现负增长,分别为- 2.6%、- 3.0%、-1.5%和-0.8%.与上年相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0.8%和-1.4%,虽然从2000年开始由负转正,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0.4%和+0.7%.但是,以1985年价格计算的从1998~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8%,比从1991~1996年9.0%的水平低了2.2个百分点。这说明,整个社会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 2.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投资。从1991~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 3.9%、4 4.4%、61.8%、30.4%、17.5%和14.8%,年均增长32.6%.其中,国有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6.4%(1996年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2.4%);集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9.2%(1996年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 5.9%);个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1%(1996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0%);其他经济从1993~199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4.1%(1996年其他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17.7%)。而从1997~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8.8%、13.9%、5.1%、10.3%和13.1%,年均增长10.5%.其中,国有经济年均增长 7.7%、集体经济年均增长8.2%、个体经济年均增长10.6%、其他经济年均增长18.1%.这说明从趋势上看,与1997年以前相比,1997年以后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不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各种经济来看都呈现下降态势。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 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 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济 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 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 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 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 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 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 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 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 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 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和 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 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 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 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 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

《财务分析与决策》复习题及答案2014.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企业2000年初与年末所有者权益分别为250万元和300万元,则资本保值增值率为( C ) A. 167% B. 83% C. 120% D. 20% 资本保值增值率=(年初所有者权益+年末利润) ÷年初所有者权益x 100% 或 资本保值增值率 =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x 100% =300/250*100%=120% 2.在计算速动资产时,之所以要扣除存货项目,是由于( D ) A.这些项目价值变动较大 B.这些项目质量难以保证 C.这些项目数量难以确定 D.这些项目流动性较差 3.某企业2000年库存现金为600元,银行存款259400元,短期股票投资为20000元,短期债券投资为40000元,负债总额为12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0万元,则其现金比率为( C ) A. 0.64 B. 0.25 C. 0.6 D. 0.52 现金比率=现金类资产/流动负债 *100%=(259400+600+40000)/500000*100%=0.6 现金类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一般广义上的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类资产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属于货币性资产一部分。(不包括短期股票投资) 4.下列有关市盈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该比率越高,说明市场对公司的未来越看好 B.该比率越低,说明市场对公司的未来越看好 C.该指标不宜用于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 D.该指标是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值 5.存货发生减值是因为( C ) A.采用先进先出法B.采用后进先出法 C.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D.可变现净值高于账面价值 6.在各种产品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利润低的产品在全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则对全部产品平均利润率的影响是( B ) A.提高B.降低 C.不变D.无法确定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现金流量表分析目的的是( A ) A.了解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B.了解企业现金变动情况和变动原因 C.判断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D.评价企业盈利质量 8.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当是正数B.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是正数 C.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是负数D.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当是负数 9.流动比率小于1时,赊购原材料若干,将会( A ) A.增大流动比率B.降低流动比率 C.降低营运资金D.增大营运资金 1

用IS 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试用IS -LM 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答:(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一般而言,考察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该国的国民收入。从IS -LM 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 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从IS 和LM 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 曲线和LM 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2) 在LM 曲线不变时,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 曲线越平缓,则IS 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 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 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下面用IS -LM 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①LM 曲线不变,IS 曲线变动。在图4—6(a)、(b)中,假定LM 曲线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衡收入0Y 和利率0r 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到1IS ,右移的距离是2EE ,2EE 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2EE =G K ΔG 。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应从0Y 增加至3Y ,0Y 3Y =G K ΔG 。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3Y ,因为IS 曲线向右上移动时;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LM 曲线不动)。因此,无论是图4—6(a)还是图4—6(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1E ,收入不可能从0Y 增加到3Y ,而只能分别增加到1Y 和2Y 。 从图4—6可见,01Y Y <02Y Y ,也就是图4—6(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4—6(b),原因在于图4—6(a)中IS 曲线比较平缓,而图4—6(b)中IS 曲线较陡峭。IS 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 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 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图4—6(a)中的13Y Y 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01Y Y 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4—6(b)中IS 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 ②IS 曲线不变,LM 曲线变动。在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因LM 曲线图4-6 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的斜率而异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案例分析

XX 学院 案例设计文本 系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程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11月 经济管理系 15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西方经济学

案例名称: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案例来源:网络 案例适用: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 案例描述: 1998年亚洲许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经济遭受到重创。由泰铢贬值开始,不少亚洲国家货币纷纷贬值,我国政府从维持亚洲地区经济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就必然影响我国出口,因为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我国货币不贬值,必然会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再从当时国内经济形势看,几年来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适度从紧的效应已强烈地表现出来,那就是市场低迷,物价下跌,内需严重不足。 内需和外需都严重不足,怎么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只对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局面,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适应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转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案例评析: 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表述为,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尤其是在面对各种经济大危机方面需调整经济政策才能稳定社会的正常发展时,由于政府收支中转移支付和税收通过乘数作用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剧烈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单靠市场本身的自我调节已经不足够了。因此,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这时国家的宏观调节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当时中国为什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呢?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国际上更通用的说法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既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按当时财政部部长项怀诚的解释,国人可能不太适应扩张性说法,故换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提法。 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通过发行国债,支持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增加政府支出,从此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始终坚持经常性预算不打赤字(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建设

肖星老师《财务分析与决策》第一周习题解答

第一章习题解答 小节后面的练习题 第一节 1、以下关于估值的论述哪个是正确的? (A)估值是估计资产的价值 (B)企业估值与资产评估是一回事 (C)估值是估计企业的价值 (D)估值是估计负债的价值 解答:(C)在一般情况估值针对企业整体。当涉及到具体项目时会强调诸如“xx资产估值”等。 2、以下哪个论述是正确的? (A)主营业务创造的价值=负债的价值+其他资本索取权的价值+普通股权益的价值-非经营性净资产的价值 (B)企业价值=主营业务创造的价值+非经营性净资产的价值 (C)企业价值=负债的价值+其他资本索取权的价值+普通股权益的价值 (D)以上都对 解答:(D)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主营业务与非经营性活动。故企业的价值等于这两部分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而非经营性活动创造的价值即体现在非经营性净资产的价值,因此选项B 正确。另一方面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包括企业的负债、其他资本(如优先股、期权等)及普通股。依据会计恒等式可知,企业的整体价值与这三部分的价值相等,因此选项C正确。由选项B和C可知选项A正确。综上本题选D。 3、以下哪个不是企业估值的方法? (A)贴现现金流方法 (B)乘数法 (C)重置成本法 (D)以上都是 解答:(C)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由重置成本的定义可知,任何一项企业在市场上都不存在同样的资产,故无法使用重置成本进行估值。 第二节 1.以下关于资金时间价值的论述哪个是正确的? (A)现在一元钱的实际价值大于未来一元钱的实际价值; (B)现在一元钱的票面价值大于未来一元钱的票面价值; (C)现在一元钱的实际价值小于未来一元钱的实际价值; (D)现在一元钱的票面价值小于未来一元钱的票面价值。

200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评价

200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评价 资产评估11 2011310106 吕雪莹 一、引言 2008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国际的金融危机。自从2007年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开始,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动荡从而导致了美国30家金融企业倒闭,4000多家金融企业陷入危机。这引起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并且这一危机也以极快的速度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世界经济体之间高度的关联性使得这次金融危机并没有仅仅止步于美国这一个国家,而是以极快的速度波及了欧盟、日本、英国等国家和经济体,最终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而我国作为当时的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我国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70%以上这样高的水平,所以虽然没有在危机刚发生时就对我国产生影响,但是这样一场经济危机在我国也是不可避免的。在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急转直下,其中进出口总额在9月份到10月份的一个月间就由原来的136.432亿美元下降到128.372亿美元,到2009年更是由179921.47亿元人民币下降到150684.06亿元人民币,同时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回落,这就导致投资量的减少,同时造成失业人数迅速增加,股市财富也紧跟着大幅缩水,CPI 和PPI 双双进入负值,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物价水平骤升骤降;进出口形势复杂,贸易顺差出现波动,贸易增长进入不稳定期;工业生产增速缓慢,企业利润增幅回落,工业增加值大幅度降低;但投资增长保持稳定,投资结构有所改善;消费需求平稳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收支状态稳定,货币供应量增幅波动,人民币汇率市场调节机制得到强化;财政收入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低速增长。这些指标都表明全球的经济危机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损害。这个时候由于面对如此负责的国美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向极强的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但是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国际上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失灵,市场已经不能自己将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消化直至让其消失,所以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也就是经济的最终买单者必须要承担起对经济危机的兜底责任。我国政府面对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于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果断启动作为反周期逆风操作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这对于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年到2013年已经过去了5年,200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上也显现了一定的效果,在5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政策进行一个评价,来提高我国政府以及民众对财政政策的关注程度。 二、描述性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在于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拉动总需求。在经济增长乏力、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增发国债,国家拨出资金,以财政投资拉动总需求,具有其他政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当局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1)变动政府购买支出;(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3)变动税收;(4)发行公债。显然,变动税收的政策不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效果,所以在为期较短的积极财政政策中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主要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增支,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明显效果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