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数的再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分数的再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分数的再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分数的再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分数的再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一、背景分析

传统课堂强调知识的传授,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越多,学生获取的知识越多,课堂教学效益就高。而现代智能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人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只有如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这样的学习才是充满智慧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合作程度,只有与团队成员充分的合作,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和交流应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

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鉴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所谓“‘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探索和思考,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研究方案简介

1.研究主题: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研究载体:小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

3.主要思路:采用归纳法概括出理论模式――课例研究实践验证――获取经验和教训――再次验证和修改理论模式――形成基本(通用)模式――实现创新运用,超越模式。具体说来,就是以课例为载体,研究“‘三疑’导学”课堂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流程是:由一个教师对同一个课题在不同的班级执教,学科全组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或观课,参与课后的集中研究。这样循环往复,实现研究能力与研究效果的“螺旋式”上升。

4.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阅读图书、上网查阅等途径,查阅

有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参考经验和理论依据。

(2)课例研究法:包含观察法、数据分析法等。整个过程中坚持三个关注――关注理论学习和先进经验的学习,关注已有的教学行为、关注实施新的教学行为后学生的变化;坚持两个反思――反思自己和先进的差距、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坚持三个追问――如何体现“三疑”、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如何提升学生学力。采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总结→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

(3)行动研究:本课题是教师在实践中基于解决红花学校带普遍性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而提出,并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与专家合作进行系统研究,故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

(4)归纳与演绎:通过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演绎(课例研究)、修正,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需要“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进而“应用”―“变革”―“创新”―“推广”。此外融合观察、调查、测验等多样化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在研究中,及时进行总结,撰写研修心得、案例、故事、经验总结……。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

5.研究的程序:

(1)准备阶段(课前):以数学组为单位召开会议,明确分工,根据研究目的或研究主题,确定观察点和观察内容,观课表的设计要遵循“效度”和“实用性”两个标准,观察指标要全面揭示观察的内容;做到简洁,便于记录,操作性强。

教学设计组:龙天贵、陈洁(执教)、熊维洁。旨在“物化”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行为观察组:张志英、段玉婷、赖文杰。旨在现场从不同角度获取教师实施“三疑”课堂模式教学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

学生行为观察组:任敏、李敏、储金坡。旨在现场从不同角度获取学生在“三疑”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信息。(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课堂文化观察组:黄继蓉、姚岚、何琳钰。旨在关注学生思考状况、课堂民主氛围、关爱学生等以及总体把握问题如何驱动课堂。

(2)实施阶段(课中、课后):

①陈洁老师上课:《分数的再认识》。本节课是执教老师基本凭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所设计的常态课。其他组的老师根据观课点,带着课前准备好的观课表,近距离观察课堂情况,收集相关信息,作好详细记录。包括:自己在课堂上看到的课堂现象、听到的师生交流和发言,为研究

做准备。授课结束,教学设计组陈洁老师进行反思,所有小组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对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对课堂现象进行诊断,写出观课报告,与教学设计组一道,对备课和课堂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意见。在这一环节中,执教老师要不断寻找个人经验与教育思想、先进教学经验、团队智慧的差距。教学设计组根据建议和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准备进行第二轮上课。观课者根据情况修订观课表。

②执教老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及教学实际,修改完善教学设计,进行第二次上课;观课老师带着新修订的观课表再次观课,并如实详尽记录相关情况。观课老师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新情况,进行归纳汇总,并作出诊断与分析进行第二次研讨。执教老师根据各成员的建议、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对教学设计再次修改完善,力求教学理念内化与教学效果的统一。观课组再次修改观课表。③执教老师根据第三次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观课老师根据多次修改的观课表再次观课。观课老师围绕观课点对观课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对课堂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合理的揭示;教学设计组进行深刻的反思。

④全体数学组老师从不同角度,对本次课例研究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组内每位老师写出总结、反思、感悟。教研组整理汇总所有资料。

三、教学改进过程

第一次教学片段描述

请三个学生分别拿出铅笔的二分之一。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10枝12枝8枝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请三位同学分别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二分之一。

(组织学生拿铅笔,结果三位学生分别拿出的是5枝、6枝、4枝。)

师:请大家观察

生: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不一样多呢?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了。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大家一起数一下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枝数到底是多少枝?

学生数铅笔的总数,并数出总数的二分之一。

师小结: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

一样多。

可取之处:力图通过拿铅笔这个活动中的材料与数据来帮助学生感悟分数的相对性,而且采用这个学生极易接受和理解的分数――二分之一。借助这个游戏活动,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本质内涵,突出在不同的整体下,相同的分数所对应的数量是不同的。

问题发现:

1.指名汇报时探究结果时,其它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对他人的发言没有评价,没有发表见解。

2.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的分工不明确,教师监控也不到位。

3.从这个片段中看出,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紧紧地追问学生,学生是被动地学,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度,个性发展受到束缚,形成了一种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

原因诊断:

1.学生缺乏倾听的方法,也没有良好倾听的习惯。

2.没有区分开小组协作与小组合作。协作顾名思义有协助的意思,可以补充他人意见;合作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应该有分工。

3.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反映出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

会发现,学会创新。分数的相对性指什么?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分数的相对性应包括三个角度:其一是“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的;其二是“整体”相同,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其三是“整体”不同时,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理解了,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相对性。

改进意见:

1.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方法。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针对问题3,可以这样设计:经历“猜测――讨论――

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整体”相同造成相同的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大小多少也相同;“整体”不同时,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

第二次教学片段描述

出示四个盒子,分别装有8、6、8、10个糖。

师:这里有四盒糖,请你拿出一盒糖的二分之一?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抽四人参加活动)

师:请你猜一猜,他们拿出的糖果数量会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不一样。

生3:可能一样,也无可能不一样。

师:究竟一不一样呢?请四名学生试一试。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糖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糖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个。

现场组织活动:(请四位同学分别从一盒糖中拿出整体的二分之一,结果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个,另两位学生分别拿出的是3个和5个)。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

呢?

生:他们拿出的个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糖的二分之一,可是拿出来的糖却有两个同学一样多,其余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四盒有的糖总数其中两盒一样多,其余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生3:是不是哪一位同学把糖的二分之一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其中两盒糖的总个数一样,其余不一样,也就是有两个整体一样,两个不一样了?(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四位同学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糖果的总数到底是多少?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是8个,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4个。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是6个,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3个。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果也是8个,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4个。

生4: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糖果是10个,全部糖果的二分之一是5个。

学生总结交流:哦――原来是盒子里的糖果数量有两盒相同,其余两盒不同造成的!一盒糖果的二分之一表示的是把这盒糖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糖果的总数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也就是糖果的总数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可取之处:

1.体现了“‘三疑’导学”课堂模式思想,把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交给每一个学生,做到全员参与。

2.开放性的问题和练习的设计,照顾到了全体学生。比如:画图表示3/4,在这个问题中,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有灵活多样的表示,能力差的学生或许就只有单一的一种表示,教师的适时指导,这样,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缩短差距。在解决已知一个图形的1/4是,求这个图形时。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交流,反馈时,我们看到了较好的效果,答案丰富多样,充分展示出了一题多解。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经历“猜测――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整体”相同造成相同的分数表示的大小也相同。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更好的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问题发现:

1.小组合作探疑前,教师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2.探疑阶段,教师方法指导不够具体。

原因诊断:

1.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

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另外,班级教学中学

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

2.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无意之间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不是合作者;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或多或少存在,从而缺失方法的指导。

改进意见: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及时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于不敢展示,不敢点评的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多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只要敢与参与,哪怕是讲错了,但凭借积极参与学习的勇敢精神,也照样获得掌声,照样受到鼓励,同学们照样给其喝彩,为其加分。

3.教师针对学生合作的情况有意识加以培训,多给学生讲一些合作重要性的知识。

(1)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

要的,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2)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认识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合作,才能做成更多的事。

(4)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5)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指导。(包括各类人员培训)

四、反思

课例研究活动虽然很累,但对我们自己仍然收获甚多,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想法,也有很多疑惑。

1.在实施“‘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中,尽管教师将教学环节变为活动。对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方式、设计、程序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教师在设计时不一定能完全预见学生在学习态度、内容、方式上的所有需求,因而可能出现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难以融合的状况。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耗时较长,面对心智、能力发展不同的学生,怎样控制教学节奏,怎样协调“亲身实践、感知与体验”所用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怎样创造出属于学生学习的精

彩呢? 2.本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这样叙述: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整体”所包括的三种情况,体会分数的相对性。“体会”一词很难把握,究竟体会到什么程度?到哪一层、哪一步就算“体会”了?老师怎么评价?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拿糖果的环节进行得很顺畅,只要异口同声说出“因为总数不同,它们的二分之一当然不同,总数相同,他们的二分之一当然相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

3.通过一次拿铅笔和一次拿糖果,特别是拿糖果,确实已经将分数的相对性三个角度的意义都罗列出来了,可教学效果却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学习和发现,参与展示,这让我们非常困惑,难道是我们把意图理

解错了吗?

回想这两次活动(拿铅笔和糖果),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可学生像是旁观者。我们在想:可能由于学习材料的限制,只能让几名同学来操作,更多的同学则是在那儿看,虽然可能有想法,但由于操作的次数太多,学生的头脑中并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老师让他们这样一次又

一次地拿铅笔和糖果是为了什么?总而言之,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感悟太杂,也不深刻,有点面面俱到,却一面也不到。到底该怎么办呢?

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需要不断反思的行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以上只是我们对《分数的再认识》一课的比较研究,虽难登大雅,却也是切身实践所得。

参考文献:成都市高新区教研室《课例研究年鉴》2012.第三册

成都市红花学校《“三疑”导学课堂模式研究》研究方案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只有如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这样的学

习才是充满智慧的学习。

我们提出了: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下的小学高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所谓“‘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探索和思考,促使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原因诊断:

1.学生缺乏倾听的方法,也没有良好倾听的习惯。

2.没有区分开小组协作与小组合作。协作顾名思义有协助的意思,可以补充他人意见;合作应该各自有自己的任务,应该有分工。

3.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反映出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分数的相对性指什么?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情况吗?分数的相对性应包括三个角度:其一是“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的;其二是“整体”相同,不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不同;其三是“整体”不同时,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数量却可能相同的。只有把这三个方面都理解了,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相对性。

信息技术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 ? 在这次2012年暑期的“远程培训”学习中。我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能听到这么多专家名师的讲座和课例,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次学习不但加强了理论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对我在教学有极大的帮助,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是一个从教8年的中学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困惑,听了讲座后,让我懂得了课例研修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也让我知道听课评课不仅仅是对一个教师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在本次的国培中,使我懂得了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寻找自身的差异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老师、社会三大课堂的综合性融合。 课例研究通常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 在常规教学中课例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是我们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起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作用,它能够增长我们的实践智慧,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 我也深深感受到,课例研修与我们的平常的教研活动是有区别的,平常我们往往只关心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加以分析与思考,因而就不能从整体把握教学设计。进行课例研修可以让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总之,在研修学习活动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参与,向名师学习,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课堂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着、服务者,做个“专业型的教师”,教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 教学设计示例 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 与新朋友初接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鼠标,了解鼠标的结构和种类。初步感受用鼠标进行操作,即单击和指向操作。了解桌面的组成。 2. 技能目标:会正确使用开启和关闭电脑。提高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电脑操作习惯。 二、学情分析:中学的孩子,大部分都接触过电脑,即使有也只知道一些皮毛,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简单了解和开机关机的方法,跃然简单但对未接触过电脑的农村孩子来说,也是一件难事,所以要耐心的来教他们,要他们掌握正确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 教学重点: 开机和关机的方法。鼠标的指向和单击操作。认识桌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案例] 1.难以适应键盘的字母排列顺序。目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键盘上字母的排列并没有按照小学生熟悉的顺序。不少小学生反映键盘字母顺序太乱,不容易记住,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要发明一种新键盘的设想:字母一律按照“ABCD……”顺序排列。 2.手指不够灵活。由于平时所学的课程大多数用不到灵活的手指动作,所以,很多小学生手指活动相对较为笨拙:小拇指、无名指一般不能单独活动,小拇指一动,无名指也跟着动,无名指一动,小拇指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动;有的学生的中指也不能灵活地单独活动。 3.指法练习相对枯燥。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征相比,指法练习并不十分有趣,很多三年级的学生练习指法的持续时间超不过5分钟,这给完成指法练习任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分析]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练好指法?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1.通过玩一些flash小游戏,认识自己一双手,并熟悉熟悉键盘字母排列 电脑游戏以丰富多变的形式和内容让同学们在电脑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享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但同学们不能沉迷于其中,它只是我们学习电脑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赛,让他们去比一比和赛一赛,对于胜出的学生给予小红花、五角星等奖励。来丰富课堂教学。 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不断强化对键盘的感知,整个键盘字母排列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加上后期的指法操作练习,键盘字母的排列图式逐步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2.多种软件,丰富练习形式 熟悉了键盘字母排列,知道了各手指的分工,手指的灵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为练好指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真正熟练使用正确的指法、达到盲打的程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由于小学生将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如果用单一的练习方式,只能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在实践中,我们整合了多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 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 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幼儿园教育性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性教育案例分析:给孩子一个有 尊严的身体 (教学方法) 案例背景: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人们生来就具有性的差别和性的要求,并且保持终生。在儿童期,尤其是婴幼期,根本不存在性问题,更无从谈起性心理了。事实上,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现象出现。当然,婴幼儿期也就相应存在着性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认识程度不一样。在很多成人眼里,小孩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往往随意逗弄孩子,不论孩子是否愿意,掐一掐,捏一捏,摸一摸,抱一抱。最近,我班的孩子经常会问:“老师,为什么女孩子要蹲下来,我们男孩子就要在另一处站着小便呢?”同时,他们对两性问题表现出的早熟倾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有的孩子经常会扭住我提了很多他关于成人生活的困惑;还有的男孩子竟忍不住好奇,偷偷在女孩子小便时观察一会儿……。近日,又从新闻上看到一男子对儿童进行性侵犯,又恰逢“安全宣传日”。于是,我们决定对孩子们现阶段最为关注的话题作出正面的、积极的

回应,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工作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启蒙“性教育”进行探索,生成了本次活动“身体的秘密”。 案例描述: 一、在教师的谈话中很自然的引出了问题“什么是性”,在让小朋友以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的同时,幼儿阐述着自己对不同性别的看法,即“男女有什么区别”。从而教师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什么是“性”? 有的说:“性是我们的姓名。” 有的说:“性是性别的不同,就是男孩和女孩。” 那么怎样来辨别男孩女孩呢?孩子们都选择了平时生活中男女的外表特征来进行区分,如:头发的长短、鞋子的颜色与款式、裙与裤的差别。恰巧,

48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案例是教师独特的话语系统。本研究从数千个案例中辑录了60个案例,选自28所实验学校、两所幼儿园。表述的风格不同,案例的写法各异,焕发出每所学校独特的个性色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基础学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观念的变革,实践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进的足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容,是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与教育理论学习关系非常密切: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案例研究分析的是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从而促进教师实践的反思和默会的智慧。 教育理论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以及具体运用。(与纯理论学习相比,两者的侧重点存在不同:①目的不同。纯理论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掌握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等,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理论运用能力②方式不同。纯理论学习采取的是“理解—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案例分析采取的是“理解—运用”的学习方式。)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动形象的诠释一个教育观念,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让幼儿互动让环境说话—— 主题探究活动《十二生肖》有关案例分析

一、教学活动背景: 此阶段的主题探究活动是《十二生肖》。整个活动室里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活动场面,氛围是那么的宽松、愉悦,我走在他们中间,或参与他们的讨论,或解答他们的疑问、或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徜徉在这探讨研究的氛围中,自己好像也回到了童年,很快融入这个大火炉,成为他们探究活动中的一员。 二、案例描述: 突然,我被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吸引了,这个声音来自语言区的程宗宵:“小老鼠,吱吱吱,个子不高排第一,牛第二,虎第三,兔子第四跑的欢,龙第五,蛇第六,马第七,羊第八,猴第九,公鸡是十跟着走,狗排十一汪汪叫,最后老猪来报道。”听到这首活泼易懂的儿歌,我马上想到,在后面教师预设的学科课程里,有关于认识十二生肖的容,而十二生肖的顺序正是这一活动的难点,这首活泼易懂的儿歌不正生动地描述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吗? 于是,我快步走到语言区,用鼓励和赞赏的语气对他说:“你可真能干,朗诵的那么清楚、熟练,这首儿歌很好听,说了十二生肖的事,小朋友都很感兴趣,你来做个小老师,把这首儿歌教给你们团队的小朋友,让大家和你一起学习,怎么样?”没想到,一向向、不善言辞的程宗宵竟然高兴地点了点头,一字一句的教起小朋友来,大家兴致勃勃地学着,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声音是那么的整齐、洪亮。大家的学习热情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在“小老师”的带领下,竟然也朗诵的有声有色。很显然,程宗宵这个“小老师”的魅力发挥得

淋漓尽致,大超过了我平时的教学效果。 下午,我找出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按顺序把它贴在幼儿每天经过次数最多的盥洗室门口,让每个经过这里的幼儿,在有意、无意间看到这些图片,以便及时加深对十二生肖的印象。而几乎每一个经过这里的幼儿,都会停下脚步,指着十二生肖的图片说出了那首活泼易懂的儿歌。就这样,对于十二生肖的有关容,没有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未再运用任何专门的教具学具,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经过短短两天时间,因为有幼儿间的互动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班里的每一个幼儿都能熟练、生动地朗诵出这首儿歌,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十二生肖的顺序。我下面预设学科课程里有关十二生肖的教学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孩子们所理解和接受了。 三、活动分析: 很显然,这是主题探究活动中一次成功的、恰到好处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教师却及时地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了恰当、巧妙的指导,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正确的教育决策和恰当及时的教育措施。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善于观察、果断决策,针对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结合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应知应会的教师预设学科课程,巧妙地运用人力资源和活动室的环境资源,让 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主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反思: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新版】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书 课题编号: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信息技术 课题名称:《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 科能力发展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xx 负责人所在单位:xx市xx小学 联系电话: 8725xxx 电子邮箱: 填表日期: xx年11月24日 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课题负责人 姓名 张锦庭 性别 性别

42 专业职称 中高 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课题研究分工 冯xx 女 39 小高 xx小学 参与 张xx 女

小一 xx小学参与 谢xx 女 35 小高 xx小学参与 曾xx 女 32 小高 xx小学参与 黄xx 女 37

xx小学 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一览表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出版或发表单位 发表时间 谢xx 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 分析报告 xx区xx小学 xx.12. 徐xx 点燃激情相聚五环 课例 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步步高 课例 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戴xx 分数大小的比较 课例 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二等奖 xx 蔡xx shapes-英语课 课例 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三、最终成果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字数(万字) 张锦庭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0.6 四、最终成果简介 1、“最终成果简介”是结题的必需材料,供课题成果的介绍、宣传、推广、转化使用。 2、主要内容应包括: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建树。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发展小学生的学科能力。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服务,通过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跨时空的学习与交流,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课题研究的内容关系到一线教师的具体利用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实用价值。在工作方法、思路等方面,我们正在探索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化的经验。 成果(一)、提高了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例

信息技术课例分析 教学片段:《放映幻灯片》 教师:展示一份电子演示文稿的实例。(向学生展示一组介绍学校操场的电子幻灯片,图文并茂,展示的是大家熟悉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实例中,有几张给人的印象很深刻(每次展示时都先展示一张空白的页面,却又有动画效果)。 学生:(表情)一脸惊喜,却带着几分疑惑(我们学过的幻灯片中自定义动画,不是要有对象吗?怎么空白的幻灯片也能设置动画?) 教师:(看出学生的心思,微笑)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制作的幻灯片怎么样?我们已经学过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你能对老师制作的演示文稿提几点意见吗?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说实话! 学生A:老师,您制作的很漂亮! 学生B:老师,您制作的比我的好! 学生C:老师,您制作的版面很整洁! …… 学生G:老师,您为什么有几张幻灯片放出来是空白的,却还有动画效果呢? 教师:(微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大家发现了老师的许多优点,当然,李茂然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好,他观察得很仔细,

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放映幻灯片》)。(接下来教师做必要的说明,并强调要设置华灯片的放映必须先要作好一个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样式文稿)。 学生:(表情)同意老师的说法,准备快速作出一个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 学生:积极上机操作,努力用所学知识制作最完美的演示文稿。 〖评析〗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一开始上课到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积极主动地上机操作练习,一直被老师吸引着。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学生才真正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图文混排制作贺卡》是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三章第2节所涉及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Word201X 的基本操作技能: 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理解运用ord,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文稿设计的过程中去发现Word提供了美化文档的方法;同时,能够利用所学去美化文档,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二、教学内容 本节所学的内容是利用ord修饰美化文档。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艺术字、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技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本节课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利用Word操作修饰美化文档的意义; (2)让学生熟练掌握艺术字、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方法; (3)丰富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 协作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插入艺术字和设置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技能 难点: 利用修饰美化文档的各种操作进行实际应用 四、课时分配:

1课时 五、教学策略(解决方法) 1、让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从第一学期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学习内容。 围绕制作贺卡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1) 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目标是完成贺卡的设计和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框架设计、操作上的制作困难进行巡视指导; (2)教师计划使用的设备和资源: 计划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教学指导,结合实例介绍制作贺卡的基本构成要素、素材的获取方法以及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六、教学准备 1、本地(局域网)资源: 教师事先从因特网中收集有关贺卡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学生使用; 2、远程资源: 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信息技术与重点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从以上信息技术的定义出发,可以做如下理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凡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信息处理和加工中的问题的一切技术(包括实际的应用和理论上的方法、技巧)都可以归属于信息技术。简单地说,还可以理解为: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用的极大发挥是在计算机诞生后开始的。几千年前发明的指南针、烽火台、印刷术、纸张,18世纪的光学望远镜,19世纪的电报和电话等,这些推动社会与文明进步的事物虽然都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是使信息产生质的飞跃,使人类迈进信息社会的还是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 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作者:郑立娟(高中信息技术赤峰信息技术二班)评论数/浏览数:1/437发表日期:2011-07-0811:30:49 壹、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壹般过程;掌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讲述亲历,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教师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壹定的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用切合实际的亲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获取信息的关联内容,且教育学生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到”。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第壹节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于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且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计划授课课时为1学时。 三、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壹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于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信息技术基础》,且且很多同学家里也均有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操作的水平仍是能够的。且且本书的第壹章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关联知识,

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壹定的基础,加上同学们对本章节内容又十分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也很扎实,所以教师于授课过程中能够按照计划进行。 四、教学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五、教学难点:分析信息获取的壹般过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壹)情景引入,引发思考------杨叔子打猪草的故事。 教师活动:讲述“扬叔子年轻于咸宁‘劳动锻炼’插队劳动时,有壹天师傅要他去打猪菜,可他又不认识猪菜,那他又是如何识别猪菜从而出色、超额地完成了任务的呢?如果是需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又会怎么做?请俩名同桌同学组合成探究小组,于2分钟内给出壹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1)直接赶猪去吃猪菜通过现场观察。(2)从别人的口中得知。(3)从书本中认识猪菜。 教师活动:提问如果猪圈离猪菜地太远你会怎么调整?继续提问。 学生活动:回答无法采用第壹种方式,但可采用第2、3种方式。

幼儿园案例研究报告

案例研究报告 案例一 中班的豆豆在老师眼中是个调皮的小孩而且存在攻击性行为。在别的孩子安静的看绘本故事时,他会大呼小叫,争抢别人的书;当大家在户外自由活动时,他会故意推搡、无缘无故“欺负”别的小朋友;他会大喊着“奥特曼”模仿动画片里的一些动作挑衅别的小朋友。每天老师都能收到小朋友对他的告状甚至是家长的抱怨。老师们都对这个孩子感到头痛,也专门叫来他的家长沟通交流,可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经过老师们的沟通交流以及对他家庭的多方了解,我们得出一些结论,正如今天王铮教授说的那样,“我碰你,故我在”。这种类型的孩子就是在小朋友们的告状中,在老师的批评关注中找存在感。对待这种“属性”的孩子,越束缚他们,反弹就会越大,老师们对此都深有体会。既然压抑不住,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宣泄。他们需要情感的宣泄。今天王铮教授也提到了这一点,并结合他病患的实例跟大家讨论,这让我也联系到豆豆的情况,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豆豆这样的孩子,我们尝试创建组织合适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完成情感的宣泄。例如户外集体活动:“泥窝窝”。“泥窝窝”是几代人经久不衰的游戏,简单易行,在农村幼儿园我们依然把它当做本土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游戏在和泥、揉搓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细心、耐心、专注与持久性,也能锻炼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而在完成泥窝窝后对着地面或墙面叩摔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有了情绪的宣泄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老师们都发现豆豆的脾气变温和了,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减少。

案例二 小彤老师是今年刚到幼儿园的新老师,在她的一节集体教学活 动《美丽的秋天》中,先是提问环节,然后请小朋友说一说秋叶, 最后分小组用树叶做粘贴画。整个活动过程乍一看是很流畅,但在 师幼互动过程中,师幼互动存在非对称性,幼儿在互动中的话语权 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从师幼互动发起的情况看,小彤老师也是占 据绝对的主动权。 当然这些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很常见,可以说是我们 现阶段教师的通病。现代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主体间“我—你”的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作物品间的“我—它”关系。今天王铮教授在讲座一开始就形象的提到了“我—你”与“我—它”关系。我们师幼互动之间就应该是教授提到的“我—你”关系。 现阶段的问题是我们已经清楚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如何改进,如何使师幼互动,师幼关系和谐发展,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平等的师幼对话观。自己一定要有 意识的去改进自己的言行。怎样有技巧的提问,怎样介入幼儿游戏 活动,怎样引导幼儿,都要提前仔细考虑,充分准备,活动结束后 还要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幼儿园也要完善管理评估机制,对教师 多加培训学习,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手段。 上述问题尤其是在问题解决上存在的诸多纰漏望老师多批评指正。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也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其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不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因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适合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通过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结构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完全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学生学习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从而引领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新时代价值观念,符合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所具有的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交互性好的特

点,重点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的统一关系,重视学生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确保学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协调性,按照信息加工模型来组织教学活动。使优化后的教学过程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参与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努力追求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科学、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结合具体理论学说,论证本实验课题的可行性与实验意义。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法,搞好阶段性的评估,定期开展学生问卷评测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对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等。(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4)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一定规律。 四、研究管理 (一)研究前期——找问题做准备 1、课题前期找准问题。 实验前期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大量的调查中我们找准了真实的问题,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梳理问题找出原因。 我们从梳理中找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应用理念的问题,二是应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例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 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师问作者: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画的直线!(跟线段相比,你认为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谁有补充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线特点:0个端点、无限长有画得不一样的直线吗?我们来看同学们所想的跟电脑老师所想的是否相同:(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4、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学生归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线和直线,那么射线、直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师质疑。看来大家掌握得很不错,不过小明有几个问题(A、B、C、D)还想不

信息技术案例分析

案例1 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音乐和声音 【教学目标】 1.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及声音的播放控制。(新授内容) 2.实践应用插入图片、背景、设计版式、艺术字、自定义动画(已有知识),制作声形并茂的配乐古诗演示幻灯片。 【教学设计】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六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PowerPoint的制作技巧,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对抗赛”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会发现配有音画效果的朗诵显得更好一些,从而产生制作这样的作品的欲望。 二、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制作配乐古诗所需的工作,明确本课所学内容——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在其中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 三、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在解决问题中加深理解和印象。 四、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互相点评)。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对抗赛,行不行? 生:行。 师:比什么呢?比朗诵古诗! 谁愿意接受我的挑战?(请两位同学来朗诵古诗。) 师:该轮到我了,我可有绝招。(教师配合制作好了的《望天门山》课件来朗诵。)怎么样,我和他们谁朗诵得更好? 生:老师的好,因为老师的朗诵有音乐、有配画。(可能有的同学会指出比赛不公平,如果他们也有这样的作品来配合,他们就可以超过老师。) 师:那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个这样的作品,然后我们再来一次对抗赛,看同学们能不能超过老师? 生:想! 师:好,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配乐古诗的制作。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的作品,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选好古诗;理解意境;配好画面;选好音乐;设置动画;分工合作等。师:选古诗、理解意境、插入图片我们已经在前几节课学会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这部分知识想怎么学呢?是想自己学还是由我来教? 生:自己学。 师:你们想怎么学呢? 生:我们小组研究学习;我们看书来学习;我们上网看看网上有没有资料……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地掌握这些知识,老师还在古诗网在线学习栏目中为同学们准备了“在线学习”栏目,有信心的同学可以下载网上的实例分析来学习,也可以看网上的电子图书来学习,还可以看“跟我做”中的教学录像片来学习。下面请同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例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 《杭州美食知多少》教学课例 金华市婺城区东市街小学黄胜波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江省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2课,本课内容所在单元是“小小编辑”单元,单元训练目标着重通过围绕“赞美西湖”的主题编写一份报刊,培养学生的WORD文档编辑能力,审美能力。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word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等操作技巧的基础上,将多个word文档中的文字通过复制和粘贴,在新的word文档中制作成一份小报。本课用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在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撑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操作和应用有一个提升。本课内容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课程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基于这一理念,对本课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猪八戒开餐厅”的情境,将“杭州美食”换成了学生更加熟悉的金华美食和名菜。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具有一定的与同学交流学习的能力,学生有自己制作一份作品的渴望。教学时要充分抓作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培养自学能力,在交流中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文件夹结构,能通过“我的电脑”浏览Word文档。 (2)进一步掌握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能正确合理的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3)能打开多个word文档,把其中的文字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Word 文档中制作成一份小报;并初步进行美化。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家乡的美食,感受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在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编辑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 难点:1.在不同窗口之间复制、粘贴;2.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五)教学准备 1、学习材料:美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2、软件设备等:多媒体教学电子教室软件、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新朋友,看一看是谁吧!(出示猪八戒图片)猪八戒想在我们金华开一家餐厅,他已经找好了店面。同学们帮猪八戒想一想,想要餐厅生意兴隆,他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做广告、特色菜) (2)黄老师听说猪八戒要开餐厅,马上帮他到网上找了许多金华人喜欢吃的菜。黄老师把这些菜的图片和文字,放在这个位置D:\金华美食。你能找到它们吗?(请1名学生示范如何打开这些图片和文字。)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猪八戒要开餐厅了,这可是一件大事。他决定选其中的三样菜作为自己的招牌菜来招待顾客。请同学们到自己电脑的相同位置找一找有没有这些图片和文字。你觉得他选哪三样菜作为招牌菜,肯定会受顾客的欢迎。

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 授课人:刘萍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深深感受到,要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遵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必须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正确兴趣,而不是一味沉迷于游戏课当中。现在就针对我所带的四年级信息技术设计了《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的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及声音的播放控制。(新授内容) 2.实践应用插入图片、背景、设计版式、艺术字、自定义动画(已有知识),制作声形并茂的配乐古诗演示幻灯片。【教学设计】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四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PowerPoint的制作技巧,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对抗赛”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会发现配有音画效果的朗诵显得更好一些,从而产生制作这样的作品的欲望。 二、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制作配乐古诗所需的工作,明确本课所学内容----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在其中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 三、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在解决问题中加深理解和印象。 四、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互相点评)。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对抗赛,行不行? 生:行。 师:比什么呢?比朗诵古诗!谁愿意接受我的挑战?(请两位同学来朗诵古诗。) 师:该轮到我了,我可有绝招。(教师配合制作好了的 《望天门山》课件来朗诵。)怎么样,我和他们谁朗诵得 更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