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比较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过程的研究:奥苏贝尔提出了新知识学习的同化过程。加涅把学习过程划分8个阶段:1、动机;2、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预习;4、编码;5、寻找和恢复;6、概况和学习的迁移;7、反应的生成;8、反馈。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1、新知识得获取;2、旧知识的改造;3、检查知识是否恰当。以及新知识的获取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知过程。

关于学习的定义:奥苏贝尔把知识的学习看成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皮亚杰定义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加涅的原理、法则或规则的学习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关于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研究:布鲁纳突出了“发现学习法”,奥苏贝尔提出了“接受学习法”。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学习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学习迁移的研究: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中介绍了认知结构变量与学习迁移的关系。加涅的学习理论讲诉已经获取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一部分取决于知识贮存方法;一部分取决于那些线索可使这种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再现。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布鲁纳主要讨论了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作用。以及布鲁纳注意强调内在动机和认知需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与学习有关的认知需要主要有1、从加快了的认知和理解中获取满足;2、发挥个人全部心理能力的迫切要求;3、正在发展着的兴趣和专注;

4、从个人与他人的认知一致中获取的满足;

5、从个人在认知或智力方面的优势中获取愉快;

6、对个人能力或成就的感觉;

7、“相互关系”的发展,其中包括个人对其他人的反应,以及同他人为共同达到某个目标而共同工作的需要。奥苏贝尔提出来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加涅假定,学习的动机过程接触与学习者在学习发生以前就建立的“定向”或“预期”的效果。

关于学习结果:加涅提出“认知策略”。

这些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1)研究的对象是学生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

2)研究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

3)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的研究。

4)研究的方法较多地采用自然研究或者现场实验。

5)把学习理论的研究与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对人们学习的内部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它把知觉、表象、记忆等基本内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且把决策、策略等高级心理活动也纳入了自已的研究范围,十分重视主题的内部逻辑结构。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引言:注意是我们的心灵的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注意进行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认知心理学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注意实现其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和相对行为的调节。下面我将分别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对几个经典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看法和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过滤器理论 该理论由布鲁德本特于1958年提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这正如他所提出理论的名字一样,假想人们在同时接收到许多信息的时候,注意好比是一个过滤器的装置,它为人们筛选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余不必要的信息通通过滤掉。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听觉注意现象,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它的内容是: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被称为听觉注意现象。比如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时,若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过滤器理论。 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此理论的一些缺陷,还是拿鸡尾酒会举例。我们在酒会上与人畅谈的时候,音乐在播放是客观发生了的,那么音乐就一定引起了我们鼓膜的震动,大脑就一定接收到了这个音乐信号,有时可能一段旋律很优美我们会情不自禁的竖起耳朵仔细的去聆听这段音乐。请问,此时我们凭什么说除了我们需要的信息以外其他信息就被完全阻隔了呢? (二)衰减器理论 正如我刚才所提出的疑问,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理论虽曾一度获得理论界不少掌声;但随着这一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受到了不少非议。反对这一模型的学者们认为,生活实际和实验结果都表明,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假定的那些被过滤的刺激信息,实际上也被加工处理了。 基于上述的考虑,在长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特雷斯曼对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衰减器理论。 这一理论承认存在过滤器,但并不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如果非追随耳的信息对人有重要意义,其激活阈限很低,虽然通过过滤装置衰减了,仍然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需要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且它们过滤器位置相同,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而衰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其二,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其三,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t,简称FI)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的,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 在这个测验中,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的作用。场独立性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而场依存性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不容易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

基于认知的阅读能力评估的设计原理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March 2013, Volume 3, Issue 1, PP.11-16 Design Principle of Cognition-based Reading Ability Assessment Hongrong Wang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Email: dujiaw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5479984.html, Abstract The theory of ―learning in, for, and as Assessment‖ is promoted in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field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basic reading abilities, namely the basic one and the applied one,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readings. The basic one is the ability of vocabularies recognizing, retrieving, reasoning, generalizing, and abstracting of the whole materials. Synchronously a verbal efficiency theory is introduced to show the result of the resources the basic reading consumes when talking about readers’ final understand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ed reading ability should contain the integration and synthesizing of multi-channel resourc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high-level analyzing. Finally, a new reading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toda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provided. Keywords: Reading Ability; Cognitive-based Assessment; Reading Ability Assessment 基于认知的阅读能力评估的设计原理 王洪荣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提倡针对学习的评估、促进学习的评估和作为学习的评估。为加深人们对英语阅读理解测 评的认识,研究从阅读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估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基本阅读技能与应用型阅读技能两个分类,总结阅 读理解评估的研究成果,认为基本阅读技能由词汇掌握水平、特定词汇检索、推理与概括、材料结构的抽象构成。其中 研究运用“言语效率理论”解释了基本阅读技能所占资源对最终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接着提出应用型阅读技能由多份 材料的整合与综合、材料批判性思考能力、深层次问题分析能力构成。最后扼要介绍新技术给阅读能力评估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基于认知的评估;阅读能力评估;评估项目的设计 引言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希望加深人们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测评的认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之一。在阅读理解技能测验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做出大量研究工作。学者从文本结构与答题形式出发运用巴赫曼语言能力考核框架,发现阅读理解测试的好坏,与参与者的语言水平、文本类型和答题形式存在关联[1];计算机推理模型可让计算机自动抽取阅读题答案[2];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学者建议教师利用互动、篇章强化输入和以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促进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3]。综上,文本类型、答题形式、知识表征与逻辑推理、词汇等内容构成影响阅读理解能力考核的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与测验技术的融合发展中,出现了“基于认知的,针对、促进和作为学习的评估”(CBAL, Cognitively Based Assessment of, for, and as Learning)一说,提倡将评估活动融入到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运用CBAL的基本原理,阐述CBAL阅读理解模型所需的研究基础和七个重要的测验编制原则,最后做出简要总结。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5479984.html,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作者:邓斌石文君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8期 【摘要】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建构语法提供了认知模型,将语法看作是象征性的层面,其表达的具体形式和句法行为是由语义结构推动的,与意象和图式不可分割,这为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很强的解释力及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法教学认知语法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二语教学中一直是争论的要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但它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对于语法概念过于狭窄,语法教学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不足。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安排,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缺少系统性和阶段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而认知语法的奠基人Ronald Langacker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当前英语语法教学开辟了新道路,为解释许多语法问题及教学实践,例如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提供了新的视点。 二、认知语法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是从识解和构式的角度研究语言结构,重视人的认知模式来构建语言规则,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语法涉及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与形式语法相反,认知语言学不认为语法是纯粹的形式问题,也不认为意义是基于真值和参照的。 1. 象征单位和构造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象征性。Langacker将语言单位分为三类:音位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而语言则是由象征单位建构而成,这些象征单位小至词素,大至语篇。由于受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Langacker 将象征单位称为音位单位与语义单位的结合体,用公式表示为: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但Langacker 则认为语言符号是具有理据性的,并非任意的。而构造则是形和义的结合体。这里的构造与传统语言学所说的构造不同。认知语法中所说的构造范围更为宽泛,是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结合体,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存储于说话者的语言系统中[1]。 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继识别、记忆、注意、思维之后的属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新名词。首先使用该名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udd Flavell)。尽管迄今为止对此概念的表述尚未统一,但一般都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含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主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体,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等定出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作出补救措施等。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学生就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基础教育阶段的元认知教育是学生学习由他主到自主的一个过渡过程,该阶段的顺利进行对于学习者学习方法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元认知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是终身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需要把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等,完成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1. 元认知的概念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

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A.Brown与L.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内容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如对一列数字求和,就是将一列数字按照有关的运算法则相加。元认知活动的内容则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确定阅读目的、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若发现错误则纠正等。 (2)对象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如,阅读的对象是某段文字材料,回忆的对象是过去经历过的某种事情。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认知过程或认知结果等。 (3)目的 认知活动的目的是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将一列数字相加,为的是得到这列数字的和,这是认知活动的目的。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中,拥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通常选用的学习策略有差异。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是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城中,语言学家对主要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同所具有的外语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同时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学习模式 0.引言 认知风格是与个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变量,即个人处理信息或处理任务的首选方式。不同的认知风格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换句话说,认知风格不同的人在语言学习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最后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在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认知方式,其中一些被认为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意义进行调查的。认知风格通常被讨论,就像它们是极性一样, 在现实中,人类更可能表现出一个极点或另一个极点的倾向,他们的认知风格测试的分数沿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排列。认知风格的研究中于1962年,心理学家维特金最先提出了场独立和场依赖的概念。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认知风格,因为钻研的角度有所不同,认知风格的分类和概念也就有所差异。认知风格具备理性和稳定性; 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密切相关,只表达个人的认知倾向,不表现智力或能力水平。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和学术测验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维度,认知风格由极点描述。风格和能力显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彼此关联的, 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认知风格逐渐由个人形成。一旦形成,就是具有稳定性,难以随着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变化。 1.认知风格的类型及特点 1.1 场独立和场依赖 不同的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依据这些差异,我们能够把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即场独立和场依赖,它们是人们处理客观世界信息的两种风格。人们对这些词的感知和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美国心里学家Witkino Witkin(1962)指出:在知觉活动中,取决于外部参考或受背景影响较大是场依赖特征。心理学中的场独立和场依赖是两种相反的信息处理方法,依赖领域的人根据社会参考决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些行为是以社会为导向,表现出沟通的技巧。然而,场独立者基于内部参考,以确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非常感兴趣抽象理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4期334-339页,北京 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Ξ 程琪龙上海大学 提要 Langacker 指出,认知语言学倾向于神经基础的研究,而不是心理显现的研究。本文就以神经基础为出发点,重点讨论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理论特点、哲学倾向和理论表述形式,并对意象的显突关系特征及其表述进行论证。我们通过论证力图发掘出认知语法对可操作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构拟解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符号结构 小句 Langacker 创导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①。Lan 2gacker (1987,1990,1991,1999a )将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归入功能主义阵营;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Langacker 和其他认知语言学流派一样,强调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者谙精娴熟的认知过程和无须思索的习惯性认知行为;强调语法是由形位、词汇和句法构成的延续体;重视符号双极性的研究和概念语义的研究。本文以神经基础为视角,重点讨论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符号特征、语义观、哲学倾向和表述形式及其解释力。 1.研究范围 Langacker (1999b :17)认为,语言学就其研究范围可以分出两种类型:描述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各对立因素: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结构和功能,共时结构和结构变化,认知表征和言语行为,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小句和语篇等。Langacker 明确地宣称认知语法在承认两者间对立统一的同时,更倾向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围。笔者则认为,除了小句和语篇的对立外,其他各对立因素实际上都是一个实质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它们的对应关系可以论证如下。 首先,讨论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的关系。如果神经网络是物质基础,那么心理过程则是神经基础的抽象,两者在不同的研究层级;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涉及意愿、意向等心理因素,后者涉及物质的信息传导等特性,所以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却不是一对一的。由于人类记忆体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并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如果语言的认知研究以神经基础为论证的支柱,那么从语言的生理性出发,(内化)语言系统的载体主要是大脑神经网络。如果将神经网络的(广义的)结构看作是有一定权值的神经路径(或称回路),那么科学实验的结果证明,结 433本刊网址: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5479984.html,/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m Ξ①国内由沈家煊(1995)首先引荐评介。 本文得到国家2001年社科基金(项目01B YY001)资助,特此致谢。Langacker 的发音是[′l √n k ]。

认知风格调查表

□认知风格 虽然教育者早就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风格(或可称认知风格)方面有很大差异,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方法。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所罗门(Barbara A. Soloman)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个方面将学习风格分为4个组对8种类型,它们是: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并设计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学习风格量表,可以较好地进行学习风格的测试。你属于什么样的学习风格?不妨使用“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测试一下(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5479984.html,/learningstyles/ilsweb.html)(链接),以确定你自己的学习风格。 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你测定的你自己的学习风格是(可填写): □控制点类型 说明:这个测验来自互联网,完全是趣味性的测验,并不反应真实情况。对于下面的每一个问题,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下面三题可每题做成选择后并提交,最后统计对于上述问题,选“1”多还是“2”多,对于这两个结果系统会给出相应的判断: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那么就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而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则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 第一题: 1.人们生活中很多不幸的事都与运气不好有一定的关系。 2.人们生活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 第二题: 1.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你很难。 2.你有多少朋友取决于你这个人怎么样。 第三题: 1.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 2.我根本不会相信机遇或运气在我生活中会起重要作用。 做完后提交的结果为以下两种的一个: ①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弹出:你是一个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 ②而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弹出:则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 控制点是一个连续谱,一极是外控性另一极为内控性。请根据“理论学习”部分有关内外控制点的内容,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属于内部控制者,哪些地方属于外部控制者,并最终确定自己是哪种控制占主导因素(把此处实现为:网上填写并能够提交的方式或者是可以下载后上传的方式)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知觉与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⑴习得新信息。⑵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⑶评价。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一、知觉理论 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 ⑴初步归类; ⑵搜寻线索;寻找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以便把它较为精确地归入某一类别。 ⑶证实检索;搜寻那些可以用来证实该事件的线索,以检索原来的归类是否确切。 ⑷结束证实;它是以终止搜寻线索为标志的。 由此可见,知觉过程是以对刺激输入开放、选择、关闭为特征的。 二、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概念获得的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们是通过把刺激输入置于某一类别来加工它们的。一个类别,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概念。因此,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布鲁纳看来,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他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概念假设-检验理论。 一、概念的类型 1.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 合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2.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析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或只呈现一种相关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3.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 关系概念是根据各种属性之间特定的关系来下定义的概念。 二、概念获得的策略 只讨论获得合取概念的策略,而且只局限于选择策略。布鲁纳发现,学生在形成合取概念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1.同时扫视; 2.相继扫视; 3.守恒聚焦; 4.聚焦投机。 布鲁纳的概念假设-检验理论被公认为是对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他用实验的方式考察了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概念获得的过程,因而被皮亚杰誉为是“思维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一、发现学习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 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 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 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 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表2-1尊媒体学习认如理论的二个假没” ~~学月咅拥仃购个独工的信息加工通道,可分别加T视逆信息、听愛信息右跟痒战学习若亦进祎信息力II工时*每一个通道一次可同时加工的信息数歌足有限的胃注1诂圧汀信息加丨购-ft括了学 习肴对新情息的注意'对所选揮的主动加工 信息建/ ?致的心理表征,以及将此心理視征与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 多媒林呈规協觉记忆工柞记忆长时记忆 图2-3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 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 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 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 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 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 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 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 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建立起心理模型,学习才是有意义的。(3)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若对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一次呈现太多的加工元素将会超出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主要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媒体对学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Business Collection 商务必读 222 2012年5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5479984.html,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陈志明 王文娜 摘 要:商标翻译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是检验翻译成果质量的最好标准,这就要求商标的翻译必须要迎合译入语所在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差异,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进而塑造企业形象。本文尝试着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商标的翻译及认知语法理论对商标翻译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认知语法理论 商标 翻译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222-0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跨国间的商务、贸易往来越加频繁。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知名商标已经成为众多的企业在市场经营战略中的打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一款出色商标的打造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同样要求译者不仅仅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还要具备广告学、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商标的认可程度和欢迎程度,所以译者还需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使翻译出来的商标能够迎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1 认知语法理论与商标翻译 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 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经验观和突显观是对语言认知的研究的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即人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这涉及基本范畴与隐喻认知模式等;二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即人是怎样运用结构实现其交际功能的,这涉及语义结构中的突显与选择。认知理论主张从受语者内心认知过程来探索语言概念框架的形成,这对词语、语句甚至篇章的语义更具有解释力。 Langacker(1991:41)认为,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辖域,突出不同焦点,以不同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是形成一个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这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认知能力。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Langacker 认为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详细程度” (specificity),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正确理解原语的词汇,然后从目标语中的一系列相关的词语中选择最贴近原语的词汇进行转换;(2)“辖域”(scope),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都有一个对应的认知范围,其涉及的范围有大有小,可分为“最大辖域” (maximal scope)”和“直接辖域” (immediate scope)”,前者指整个视野中的内容,后者指的是最相关、最邻近的意义或概念。直接辖域对于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语的选择、词语的顺序、位置和词义、句义等的理解问题;(3)“背景”(background),背景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是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的理解基础。一个 或数个意义或结构的范畴化可作为理解另外一个意义或结构的背景,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的重要的基本的特性;(4)“视角” (perspective),视角的选择与“背景”、 “突显”密切相关。译者的观察角度可能会直接影响理解和表达,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5)“突显”(salience, prominence),即突显的焦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也不同。以上五种方法既可以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在词汇层面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它对翻译词汇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具有切实可行的依据,使转换形式和意义更加准确。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和人们沟通的桥梁,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是不可能彻底地被另外一种文化所取代,因此,如果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造成原商标的内涵很难为读者所领会得到,就无法达到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标,进而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功能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译者要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background)去考察语言,从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的“详略度”去斟酌词义或句义,从译入语的“直接辖域”出发去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从最客观的视角去突显原文表达式的语义关系;在深刻理解原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平衡突显的实体与次突显的实体之间的关系。总之,通过这五个方面,通过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选择,来综合考虑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或途径。 2 商标翻译遵循的原则 商标内容的翻译要适应销售地区的风俗习惯,适应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道德和法律。要真正做到从“客随主便”到“入乡随俗”的转变。这就要求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2.1 审美原则 商标名称的翻译是否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商品在当地的销售,进而影响到该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所以一个成功的商标的名称的翻译应该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美感。因此商标的翻译应遵循美学的原则。2.2 等效原则 恰如奈达所指出的那样,翻译的是为读者服务的,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如何,要看读者的反应如何。商标可以说是企业促销产品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所以如果商标的翻译没有像原来的商标那样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欲望,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即没有达到原商标一样的效——“等效性”,也就是译者的翻译是失败的。 2.3 简洁原则 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注重简洁原则,做到文字简洁、易于上口、便于记忆,使商标具有易读、易记、易看、易懂的特点。只

认知动机理论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E.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凭借经验,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出发点。但是,动机理论不仅要解释人是如何被推动的,更要解释他为什么这样活动而不那样活动。达到目的的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一个人为什么采取这一条而不选取另一条?这就要追究他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因果关系了。因为人们是根据他们对因果关系的了解而采取达到目的的手段的。这就是归因理论。所以期望理论和归因理论可以说是认知的动机理论的连理枝。 期望理论原想解决动机的两个问题:期望什么,即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价值如何。E.弗罗姆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了期望、效价的□(似然率)、□(效价)数字模型。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努力大小是达到目的的似然率和该目的的效价的函数。因为效价和似然率成反比,所以似然率等于0.5是最优的。一个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就采取难度适中的目标。 E.洛克认为目标是动机的决定力量,要高标准才有最高的成就。不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自觉提出的,而且要求具体。如果只是提出“尽力为之” 这样的笼统目标,结果就不会有提出具体指标时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洛克的理论就包含了弗罗姆期望理论中的“工具性”这一要素。因此,这两种理论并不完全冲突。 如果期望理论可以解释一个人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人们又不得不问:期望又是怎样形成的?归因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F.海德认为,日常的因果概念并不来自逻辑的推理。他从完形学派现象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一般人的因果观念来自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例如一个人工作成功了,他可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失败了则归因于环境的条件或他人的过错。所以归因可以分为内源的(如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和外源的(如环境条件或机遇)。内外源的归因,还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种。同为内源,禀赋是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例如一个人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另一个人则归因于禀赋,这样就会形成两种结果完全不同的动机。归因于不努力可以用振奋精神来挽回败局;归因于天生一副笨脑袋,便不肯努力了。显然,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但只有主观上所归结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才会规定一个人去怎样做。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章第三节之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完形一顿悟说。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其基本观点是: (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以对 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 (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 总的来说,完形一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学习理论.虽不如联结一试误说那样完整而系统,其实验范围也较有限,在当时的影响也远不及联结说,但它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尝试一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 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 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是指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或者强调新信息的细节与变化,即个体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齐平性个体关注的是相同之处,下意识地排除了差异;而尖锐型个体喜欢寻找差异。齐平性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被弄得模糊不清。而尖锐性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的事件相混淆,甚至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 1.3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 / Divergent)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