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教学大纲血液系统疾病

前言

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血液学近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对整个医学科学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通过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认识,熟悉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由于人体机能学已经详细介绍了血液生化、血液病理、血液病理生理知识,因此本课程首先介绍人体机能学未涉及的血液药理学知识,为后期疾病药物治疗奠定相关基础知识;然后介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后期疾病诊断奠定相关临床技能知识;最后详细讲解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知识。

本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并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本课程共包括4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习课20学时。参考书目

1. 葛均波等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年3月出版。

2. 邓家栋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1日出版。

3. 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1年9月1日出版。

4. 陈竺,陈赛筠主译。<< 威廉姆斯血液学>> 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2学时)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概况,治疗现状及展望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章贫血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贫血的概念,贫血的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贫血的几种分类方法及贫血的发病机理。

三、了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贫血的分类,诊断思路和诊断方法是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五号宋体)

[概述] 贫血的概念。

一、贫血的诊断标准。

二、影响血红蛋白值的各种因素。

三、贫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诊断贫血的重点是寻找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二、贫血的严重程度分类

三、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四、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

1、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的贫血

(2)造血调节异常所致的贫血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所致的贫血,该类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一、影响贫血临床表现的因素。

二、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诊断]

一、病史和既往史对诊断的意义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的检查

[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对因治疗

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病房见习。

第三章缺铁性贫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2. 熟悉铁代谢,缺铁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 了解发病情况和预防措施。

[重点与难点]

缺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和方法是本节重点内容,铁代谢是本节难点。

[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

1、概述:简述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2. 铁代谢:扼要阐述人体内铁的分布,来源和吸收,运输,利用和排泄,贮存及体内循环,以帮助理解缺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病因和发病机制:结合铁代谢讲述。分析机体对铁的摄取不足和丢失过多两个基本原因和有关临床经过。

一、病因:

1、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2、铁吸收障碍

3、铁丢失过多

二、发病机制:

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

2、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3、缺铁对组织代谢的影响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的表现。

二、贫血的表现。

三、组织缺铁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重点介绍血象,骨髓象,铁代谢检查,贮存铁检查等,讲明其结果判断价值,强调贮存铁检查对诊断的重要价值

一、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骨髓检查:无特异改变,“核老浆幼”现象。

三、铁代谢检查:

1、血清铁蛋白检测:反应体内贮存铁水平

2、铁染色检测:细胞内外铁消失

四、红细胞内游离卟啉检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指出诊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缺铁和缺铁的病因。重点强调病因诊断的重要性,介绍通常的病因诊断思路和方法。

1、诊断标准

2、病因诊断

二、鉴别诊断:

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2、海洋性贫血

3、慢性病性贫血

4、转铁蛋白缺乏症

[治疗]

一、病因治疗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性。

二、补铁治疗重点介绍铁剂治疗的方法,适应证,副作用及疗效观察。

[预防及预后]

一、预防:以婴幼儿营养保健为主。

二、预后:取决于缺铁的病因,单纯缺铁预后好。

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病房见习。

第四章巨幼细胞贫血

目的和要求: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

目的要求

一、掌握再障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有关发病机理的学说。

三、了解发病情况、病理改变、预后。

重点难点再障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是本节重点内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是本节难点。

教学内容

[概述]简述本病的特点,发病情况。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念。

二、再障的临床分型。

三、流行病学。

[病因及发病机制]阐述目前对再障发病机制的几种认识及对选择治疗方法的意义,强调指出再障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一、病因:

1、病毒感染

2、化学因素

3、X线损伤

二、发病机制:

1、造血干祖细胞损伤。

2、造血微环境异常。

3、免疫异常。

[临床表现]重点叙述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注意将临床症候与造血现状相联系。

一、重型再障(SAA)

1、贫血

2、感染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骨髓检查

三、骨髓活检

四、发病机制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介绍我国的诊断标准包括再障诊断,急性型(重型I型和II型)和慢性型的诊断依据,在鉴别上特别强调与PNH和MDS几种疾病的鉴别

1、AA的诊断标准

2、AA的分型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1、PNH

2、MDS

3、Fanconi贫血(FA)

4、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

5、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6、急性白血病

7、恶性组织细胞病

[治疗]讲述支持治疗及其重要性,介绍雄激素、免疫抑制剂(ATG、ALG、CSA、甲强龙、大剂量丙球)、造血因子(G—CSF、GM--CSF、EPO)、干细胞移植等方法的治疗现状。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

2、对症治疗

3、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二、促造血治疗

1 雄激素:适用于NSAA

2 造血因子治疗:G-CSF,GM-CSF等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1、适应症

2、疗效评价

[预防与预后]

一、预防:改善环境,避免毒物接触。

二、预后:约1/3患者死于感染和出血。

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病房见习。

第六章溶血性贫血概述

目的要求

一、掌握溶血性贫血的概念,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

二、熟悉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诊断。病因学试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

三、了解溶血的发生机制,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特点及治疗。

重点、难点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是本节重点内容。

[概述]简述溶血性贫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疾病的含义

一、溶血性疾病及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二、正常机体的造血代偿能力。

[临床分类]简要介绍按发病机制分类。各类溶血性疾病列举1一2个代表性疾病。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

3、珠蛋白和血红素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二、红细胞外环境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三、生物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四、理化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发病机制]扼要介绍红细胞本身异常易于破坏、异常红细胞破坏场所、异常红细胞的清除三方面的机制,重点介绍血管内、外溶血的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讲解溶血的一般症状,结合发病机制重点介绍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的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

2、慢性溶血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重点讲解溶血的一般实验室检查(有关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寿命缩短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方法和结果及临床意义。指出急性和慢性溶血实验室检查的区别。

一、提示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二、骨髓代偿的检查

三、红细胞缺陷及寿命缩短的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结合临床讲解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方法、急性和慢性溶血的诊断要点、列举常见的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PNH、海洋性贫血、G6PD缺乏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并指出其进一步的特殊检查方法。提出与非溶血性黄疸、肌红蛋白尿等的鉴别方法。

一、诊断

1、病史。

2、特殊检查:如Ham试验、Coobm’s试验等。

二、鉴别诊断:

1、急性失血性贫血,严重IDA等。

2、Gilbert综合征:即遗传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

3、骨髓转移瘤所致的溶贫。

[治疗]简述溶血的治疗方法如糠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输血等的适应证,剂量及副作用。

一、去除病因

二、针对发病机制治疗

1、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

3、输血

4、脾切除术

课堂讲授,病房见习。

第七章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目的要求】

一、掌握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一、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粒细胞生成障碍,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超过骨髓代偿能力,粒细胞分布紊乱,释放障碍。

二、临床表现:粒细胞缺乏症和白细胞减少症。

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症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粒细胞减少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粒细胞缺乏症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寻找病因应与白细胞不增多的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

五、治疗原则: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教学方法】自学。

【实习要求】

深入病室,结合病人讨论粒细胞缺乏症和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第八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目的要求】

一、掌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二、熟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分型和临床表现:MDS分5个类型,分别认识、并了解常见的病态造血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的异常。

四、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病态造血来明确MDS的诊断。

五、治疗:一般治疗,特殊的需要化疗或诱导分化治疗及骨髓移植。组织实验室阅骨髓片。【教学方法】自学。

【实习要求】

结合典型病例讨论,认识病态造血的特征。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和分期。

三、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老年人,男多于女。早期症状可能有乏力疲倦,后期出现食欲减退、消瘦、

低热、盗汗及贫血等症状。淋巴结肿大常首发引起病人注意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特点,红细胞及血小板改变。

(二)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三)免疫分型

(四)染色体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治疗

(一)化学治疗

(二)放射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幻灯片示范血象、骨髓象,实习时示范典型病例。

【实习要求】

第九章白血病(Leukemia)

目的要求

一、掌握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骨髓检查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白血病的分类、急性白血病FAB及MICM分型、常见的染色体的基因改变,诊断与治疗方法。

三、了解白血病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制。

白血病的分类、急性白血病FAB分型、诊断与治疗方法是本节重点。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为本节难点。

教学内容

[概述]重点介绍白血病分类与分型。扼要叙述白血病的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白血病的概念。

二、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及病程的分类。

三、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率。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一、急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的FAB分类,重点阐述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及判断标准,介绍MIC分型的意义。

2、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叙述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描述其临床演变过程,指出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实际上由正常造血损伤与白血病浸润表现构成。讲明发热、出血、贫血的基本机制和特点。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睾丸浸润的临床意义和诊断方法。

(1)正常造血受抑制的表现

①贫血

②感染

③出血

(2)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结合图片重点讲解血象及骨髓象的特点,提出原始细胞概念。介绍细胞化学、免疫学和染色体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和辅助诊断价值。介绍染色体及基因改变、血液生化

改变对急性白血病类型、肿瘤负荷的判断价值。

一、急性白血病

1、血常规

2、骨髓检查

3、细胞化学检查

4、免疫学检查

5、染色体和基因检查

6、血液生化检查

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血常规

2、骨髓检查

3、染色体及细胞遗传学检查

4、血液生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据临床表现及骨髓可诊断

2、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2)类白血病反应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治疗]结合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化疗的策略、步骤;急淋与急非淋治疗方案;早幼粒白血病(M3)的诱导分化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简要介绍难治病例、老年病例的治疗。强调并介绍在化疗中的支持治疗。简介: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概况。

一、急性白血病

1、一般治疗:

(1)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

(2)防治感染

(3)成份输血

(4)防治高尿酸性肾病

2、抗白血病治疗:

(1)诱导缓解治疗

(2)缓解后治疗

(3)复发和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

(4)老年性白血病的治疗

[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二、预防

避免毒物接触及防治病毒感染为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临床见习。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

2、临床表现:

①白细胞异常增高:早期多为血常规检查发现

②巨脾

③白细胞淤滞的临床表现

④加速期及急变期到出现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据不明原因白细胞增高,血象及骨髓改变及Ph染色体检查可诊断。

2、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

(2)类白血病反应

(3)骨髓纤维化

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1、白细胞瘀滞的治疗:可采用细胞去除术

2、化学治疗

3、干扰素治疗

4、伊马替尼治疗:酸氯酸激酶抑制剂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第十章淋巴瘤(Lymphoma)

目的要求

一、掌握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淋巴瘤的临床分型,诊断依据和临床分期。

二、熟悉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淋巴瘤的病因及病理学改变。

教学内容

[概述]

一、淋巴瘤的概述。

二、病理学分类。

三、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特点。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毒:EB病毒AIDS相关淋巴瘤。

二、免疫功能低下。

三、器官移植后的相关淋巴瘤。

[病理分型]

一、霍奇金氏淋巴瘤的病理分型

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病理分型

1、低度恶性

2、中度恶性

3、高度恶性

4、其它类型

三、WHO(2000年)分型方案中的亚型

[临床表现]

一、霍奇金氏淋巴瘤

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和骨髓检查

二、血液生化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四、病理学检查:为确诊依据

五、剖腹探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临床表现、病理活检

二、临床分期

三、临床分组

四、鉴别诊断

[治疗]

一、治疗的基本原则: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二、化疗方案:

(1)霍奇金氏淋巴瘤:MOPP方案。

(2)非霍奇金氏淋巴瘤:CHOP方案。

三、放疗治疗方案:

(1)膈上放疗:斗蓬式,剂量为30-40Gy。

(2)膈下放疗:倒Y字型,剂量为30-40Gy。

四、生物免疫学调节治疗

五、造血干细胞移植

六、手术治疗

[预后]

部伤亚型可通过化疗,放疗治愈。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临床见习。

第十一章浆细胞病

目的和要求: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自学

第十二章恶性组织细胞病

目的和要求:了解恶性组织细胞病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自学

第十二骨髓增生性疾病

目的和要求:了解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种类及各自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教学方法:自学

第十四章脾功能亢进

目的和要求:了解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教学方法:自学

第十三章脾功能亢进

第十四章出血性疾病概述

教学目的

一、掌握出血性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二、熟悉治疗方法及各种凝血因子的运用。

三、了解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教学内容

[概述]

一、概念。简述出血性疾病的定义、出血特点。

二、正常止血机理。扼要复习正常止血三个机制:血管机制,血小板机制及血液凝固机制。

三、凝血机理。

四、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出血性疾病分类]

一、血管壁异常

二、血小板减少

三、凝血异常

四、抗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一、病史

二、出血特征

三、家族史

四、基础疾病

五、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筛选试验

二、确诊试验

三、特殊试验

[出血性疾病的防治]

一、病因防治

二、止血治疗

三、其它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及临床见习。

第十五章紫癜性疾病

血管性紫癜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2、熟悉鉴别诊断与治疗

3、了解病因和发展机理、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概述]明确定义、发病状况。

[病因和发病机理]过敏原有感染、食物、药物、寒冷、花粉等引起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引起广泛的毛细血管炎。

[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常见,可以分为五型。

①紫癜型;②腹型;③关节型;④肾型;⑤混合型和少见类型。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的变化与病因有关。

[诊断和鉴别]皮肤紫癜、血小板计数、出血及凝血各项试验正常是诊断要点,应注意与急腹症,风湿病,肾炎相鉴别。

[治疗]

1、消除病因。

2、一般治疗:抗组胺类药,Vitc对症治疗。

3、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注意剂量与疗程。

4、免疫抑制剂,适用于严重肾病及上述疗效不佳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教学目的

一、掌握ITP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二、熟悉急性ITP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重点、难点

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是本节重点内容,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是本节难点。

教学内容

[概述]

一、概念。简述ITP的概念,指出该病主要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特点。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感染

二、免疫因素

三、肝脾的作用

四、遗传因素

五、其它因素

[临床表现]

一、急性型

二、慢性型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血小板明显减少

二、骨髓检查

三、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

四、血小板生存时间

[诊断与鉴别诊断]要求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用法、脾切除适应证及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副作用等。重点介绍急症处理措施。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糖皮质激素治疗

三、脾切除治疗

四、免疫抑制治疗

五、其它治疗

六、急症治疗

[预后]

多数预后较好,部分患者死于颅内出血。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临床见习。

第十六章凝血障碍性疾病

掌握血友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了解出血性疾病的鉴别。

教学方法:自学

第十七章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目的和要求:

1、掌握DIC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概述] 指出本病为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介绍本病的特点。

[病因和发病机理]诱发因素和DIC发展过程。

[临床表现]出血、微循环障碍、栓塞症状和溶血等四大症状。

[实验室检查]主要属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继发性纤溶两大类。实验室检查可分为①有关消耗性凝血障碍的检查: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等可作为消耗性低凝期的指标。②有关纤溶亢进的检查。③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证实有微血管性溶血。[诊断]诊断标准和重症肝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原发性纤溶症和鉴别。

[治疗]消除病因和诱因;改善微循环障碍;抗凝治疗(肝素应用的指征、用量、方法以及疗效判断);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抗纤溶治疗等。

[预后]DIC的死因。

实践部分:

1、课前或课后典型病例示范,讨论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2、认识DIC的发病过程,能及早认识DIC的早期表现,充分应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时确诊,给以合理治疗。

第十八章血栓性疾病

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栓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

教学方法:自学

第十九章输血和输血反应

目的和要求:了解输血种类、程序、适应症和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治疗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十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2. 熟悉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

3. 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并发症。

二、主要内容

1. 简述造血干细胞的特性。

2. 重点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和适应症。

3. 讲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并发症及治疗。

三、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2学时。

四、重点、难点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是本节重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并发症为本节难点。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有无黄疸、血红蛋白尿。 2、有无贫血、皮肤黏膜出血,出血的发生部位、主要表现形式、发展或消退情况。 3、有无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 4、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轻症或恢复期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3、病情观察:观察有无发热、贫血及出血情况。 4、药物观察: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尽量减少和避免肌内注射,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用软毛牙刷刷牙,选择合适漱口液,于餐前、餐后及睡前含漱。 7、肛周护理:保持大便通畅,每次便后清洁肛周或用 1:5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防止肛周感染。 8、预防感染:保持病室清洁及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防止受

凉,减少或限制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9、出血的护理:肢体皮肤或深层组织出血可抬高肢体,以减少出血,深部组织血肿也可应用局部压迫方法止血。尽量少用注射药物,必须使用时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压迫局部直至止血。少量鼻出血可用干棉球或 1:1000 肾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压迫止血,并局部冷敷,若出血不止,用油纱条做后鼻孔填塞。牙龈渗血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棉片贴敷牙龈。牙龈出血时易引起口臭,使患者食欲或心情受影响,可用 1%过氧化氢液体漱口。 10、心理护理:加强沟通,减少焦虑及恐惧。三、健康指导要点 出血的预防: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保持鼻腔湿润,勿用力擤鼻,避免用手枢鼻痂和外力撞击鼻部;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和和用力排便。四、注意事项 高热患者禁用酒精或温水擦浴。沐浴时水温不可过高和用力擦拭皮肤。若出现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象,应及时告知医生,配合抢救。

内科学题库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

内科学题库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 单选题 1.不属于诊断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是: A.外周血涂片分类 B.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C.细胞免疫分型 D.谷草转氨酶测定 E.染色体分析 (标答:D) 2.某男,75岁,因发热伴乏力3天就诊,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3.1×109/L,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68×109/L,涂片分类见原始细胞39%,诊断最可能为: A.类白反应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粒细胞缺乏症 (标答:C)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标答:D) 4.确诊急性白血病的依据是: A.发热、贫血、出血 B.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C.胸骨压痛 D.血白细胞计数>10×109/L E.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 (标答:E) 5.目前根治白血病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是: A.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介入治疗 D.全身放疗+强烈化疗 E.造血干细胞移植 (标答:E) 6.急性白血病并发的严重贫血,最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A.口服铁剂和叶酸 B.肌注维生素B12 C.输注红细胞悬液 D.应用蛋白同化激素刺激造血

E.化疗 (标答:C) 7.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类白反应的主要鉴别要点是:A.有无高热 B.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是否>100×109/L C.外周血涂片是否见到中、晚幼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有无粗大颗粒 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反应的高低 (标答:E) 多选题 1.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的因素是: A.含苯油漆 B.工业胶水 C.化疗药物 D.化学染发剂 E.氯霉素 (标答:A,B,C,D,E) 2.急性白血病并发出血的原因有: A.血管壁通透性降低 B.血小板生成减少 C.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练习题2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练习题 一、A1 1、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是哪种类型 A、紫癜型 B、腹型 C、关节型 D、肾型 E、混合型 2、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于 A、幼儿 B、儿童 C、育龄期女性 D、壮年男性 E、老年人 3、下列药物禁用于ITP病人的是 A、强的松(泼尼松) B、阿莫西林 C、红霉素 D、阿司匹林 E、地西泮 4、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儿童多见 B、常有发热 C、皮肤黏膜出血 D、便血、尿血 E、关节痛 5、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哪项治疗最佳 A、肌注维生素B12 B、口服铁剂治疗 C、输血治疗 D、激素治疗 E、丙酸睾酮治疗 6、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常提示 A、颅内出血 B、败血症 C、上消化道出血 D、脑膜白血病 E、脑栓塞 7、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早期突出表现为

C、出血与感染 D、骨髓增生减低 E、食欲减退 8、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般不会出现 A、进行性贫血 B、肝、脾、淋巴结肿大 C、出血 D、全血细胞减少 E、感染 9、缺铁性贫血治疗最重要的是 A、补充铁剂 B、病因治疗 C、脾切除 D、少量输血 E、肌内注射维生素B12 10、输入贮存过久的库存血时,易引起 A、高钠血症 B、低钙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低钠血症 11、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下列哪项不正确 A、部分患者可做脾切除 B、感染时用氯霉素 C、输新鲜血 D、做骨髓移植 E、注射丙酸睾酮 12、治疗急性白血病时要保护静脉的原因是 A、避免败血症 B、避免出血 C、有利于长期静脉注射 D、避免静脉炎 E、防止血管充盈不佳 13、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及体征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A、皮肤皱缩 B、毛发干枯 C、出血 D、舌痛 E、口腔炎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 概述 一、基础知识; (一)、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 动脉血:鲜红色。HbO2 静脉血:暗红色。Hb 空腹血浆:清澈透明 餐后血浆:较混浊 (3)粘滞性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 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 血浆PH 7.35~7.45。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体内有酸碱对。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 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 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水 血浆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1、红细胞(RBC) (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 (2)数量: 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悬浮稳定性 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测定方法:血沉(ESR)。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它的定义是红细胞膜对低渗NaCl溶液抵抗力的大小。这表明RBC对低渗溶液抵抗能力的大小:当脆性大时,抵抗力小,易溶血;当脆性小时,抵抗力大,不易溶血。 它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等。 等张溶液:能保持RBC正常大小和形态的溶液,如 0.9%NaCl溶液。 (4)功能: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5):红细胞的生成: ①:生成的部位: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②: 原料铁和蛋白质 铁的缺少使得人体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原因是: (a)、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多,如哺乳期婴儿、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乳母等。 (b)、失血过多,如妇女月经过多、溃疡病、钩虫病或创伤等。 (c)、铁的吸收利用障碍,如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 VitB12、叶酸的缺少使得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③: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中、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 (a)产生肾脏在组织缺氧或氧耗量增多的刺激下产生 (b)作用: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增殖;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②雄激素类固醇激素 (a)直接作用: 刺激骨髓,促进DNA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使有核红细胞分裂增快,红细胞生成增多。 (b)间接作用;刺激肾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Rbc 男>女 2、白细胞(WBC): 白细胞的数量是健康正常成年人(4.0~10.0)×109

内科学整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贫血 贫血的定义:贫血是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按贫血的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90g/L),中度(Hb 60~90g/L),重度(Hb 30~60g/L)和极重度(Hb<30g/L)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MCHC)进行分类 类型举例 大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肝疾病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急性失血、溶贫、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缺铁、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病贫血(部分) 缺铁性贫血IDA 因体内铁储备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育龄和妊娠妇女发病率最高。 铁的吸收:Fe3+(肠腔)→Fe2+(肠细胞)→Fe2+(出细胞)→Fe3+(血浆)+运铁蛋白→Fe3+(幼红细胞)→Fe2+(血红素)/Fe3+(铁蛋白) 铁的分布: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储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运铁蛋白 临表:①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头晕耳鸣眼花,体能↓等 ②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指甲变薄脆,呈扁平甲、反甲或匙状甲,舌炎等 ③各系统表现:心悸气短;食欲↓腹泻便秘胃炎等;异食癖为特殊表现 MCV<80fl,MCH<26pg,MCHC<32%),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或略 ②骨髓象:红系造血轻中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外形不规则。成熟红细胞同外周血。细胞内外铁↓ ③生化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FEP/Hb比例↑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的范围及分类 四、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五、血液病的防治 六、环境因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液的成分 血型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造血组织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 红髓(造血组织) 黄髓(脂肪组织) 新鲜骨的构造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细胞的生成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增殖、分化、成熟、释放 血细胞发生 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骨髓 多能干细胞 第二阶段迁延 淋巴系干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B细胞 第三阶段在外周分化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脏具有贮存血液、阻留衰老的红细胞、产生抗体、以及参与血细胞生成与调节等作用。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血液病的特点 ①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 ②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较常见 ③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 2.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贫血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伴心慌、气短。 ②出血倾向 a.周身出血; b.出血程度与创伤程度不成比例; c.自发性出血 ③发热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④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常伴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⑤骨痛特别是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⑥脾大见于异常细胞的浸润、恶性增生,髓外化生,脾功能亢进等。 ⑦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应注意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相鉴别。 ⑧皮肤表现注意皮肤的颜色、皮下结节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分类 1.血液病及其范围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血液病范围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性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发生异常所致的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③出凝血性疾病分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异常 ④血栓性疾病如动脉、静脉和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病如肺、脑、脾、肾等器官的栓塞。 贫血(anemia) 定义: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几种贫血的含义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D.睑结膜、口唇、甲床 E.手背 14.缺铁性贫血患者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会出现 A.面色苍白 B.疲乏 C.头晕 D.耳鸣 E.异食癖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51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有无瘀点和瘀斑。 2.观察肝、脾淋巴结肿大程度。 3.观察有无关节变形、活动障碍。 4.观察有无胸骨压痛、牙龈肿胀、眼球突出等症状。 5.观察血象改变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 6.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1.按内科疾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按医嘱贫血严重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3.贫血的护理贫血症状明显,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迅速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中度贫血或慢性贫血应限制活动多卧床休息。轻度贫血应限制剧烈活动,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气促时给予吸氧。 4.感染的护理 (1)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禁用酒精擦浴。降温过程中病人出汗多,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 (2)注意保护性隔离,病室内予以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鼓励并指导病人早晚刷牙,宜用软毛牙刷。进餐前后和睡前给予0.5%甲硝唑和2.5%碳酸氢钠交替漱口。对牙龈出血的病人,口腔护理每日3次。对口腔溃疡的病人用1%的碘甘油或锡类散、甲紫(龙胆紫)涂敷。有真菌感染时,可用2.5%制霉素甘油,饭后涂敷,每日3次。 (4)注意肛门、外阴部卫生,便后及每晚用0.05%氯已定碘(洗必泰)坐浴,以防肛周脓肿。 5.出血的护理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肌内注射局部须注意加压止血,鼻咽部出血严重者,及时给予止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咳嗽和便秘。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液体石蜡或抗生素软膏涂擦或给予薄荷油滴鼻,每日4次。 6.化疗的护理接受化疗者,注意保护血管,腐蚀性药物不得溢于皮下,并鼓励病人每日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尿酸性肾病。 【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性。适当、规律的运动,劳逸结合。 2.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定期到门诊复查,定期遵医嘱巩固化疗。 贫血 【观察要点】 1.观察组织缺氧症状活动后心悸气促,皮肤黏膜苍白,全身肌无力、低热、

第六篇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练习题

第六篇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三、四、五章贫血 A1型题:(1-53题) 1.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D A.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B.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C.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D.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E.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 2.根据国内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下列哪项可诊断为贫血B A.成年男生低于130g/L B.成年女性低于110g/L C.妊娠期低于105g/L D.哺乳期低于115g/L E.初生儿至3个月低于150g/L 3.根据病因及发病机理贫血可分为C A.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两类 B.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及红细胞破坏过多三类 C.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三类 D.红细胞生成减少、溶血、失血,再障及缺铁等五类 E.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过度破坏、失血及造血功能不良四类 4.按贫血的病因机制下列哪项组合错误A A.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感染性贫血 B.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C.红细胞慢性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 D.骨髓红细胞生成被干扰-伴随白血病的贫血 E.造血原料缺乏-巨幼细胞贫血 5.关于贫血的病理生理基础,下列哪项错误A A.红细胞内2,3-DPG含量减少 B.心脏扩大,脉压加大 C.性功能减退,月经紊乱 D.ST段压低,T波倒置 E.多尿 6.正常人消化道内铁吸收率最高的部位是B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 C.空肠 D.回肠 E.回盲部 7.贫血时病人皮肤及粘膜苍白,检查较为可靠的部位是:E A.面颊,皮肤及上腭粘膜 B.手背皮肤及鼻腔粘膜 C.耳轮皮肤及口腔黏膜 D.颈部皮肤及舌面 E.手掌皮肤,睑结合膜,口唇及指甲 9.缺铁性贫血哪项正确:B A.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B.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正常 D.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E.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10.诊断缺铁性贫血时估计骨髓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是:E A.红细胞形态 B.MCV、MCH、MCHC C.血清铁及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 D.血清铁蛋白测定 E、骨髓铁染色。 11下列哪一项实验检查结果对确定缺铁性 贫血的诊断意义最大?D A、血清铁降低 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型 D、骨髓贮存铁缺乏 E.网织红细胞降低 12.下列哪种疾病骨髓普鲁士兰染色检查可 见细胞外铁减少C A.慢性感染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3.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目的是:C A.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B.血清铁水平恢复正常 C.补足贮存铁 D.红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E.空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恢复正常 14.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D A.摄入量不足 B.机体需要量大 C.肝脏储存障碍 D.慢性失血 E.吸收不良 16.体内缺铁初期即潜伏前期的最早,最可靠 诊断依据是:D A.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象 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血清铁减低 D.骨髓贮存铁减少或缺失 E.血清转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 16.缺铁性贫血发病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E A.血清铁降低 B.转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C.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骨髓贮存铁减少 17.缺铁性贫血的改变顺序是:E A.低血清铁→骨髓贮存铁减少→贫血 B.低血清铁→贫血→骨髓贮存铁减少 C.骨髓贮存铁减少→贫血→低血清铁 D.贫血→骨髓贮存铁减少→低血清铁 E.骨髓贮存铁减少→低血清铁→贫血 18.重度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特点是:B A.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正细胞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E.以上全部是 19.缺铁性贫血的最可靠诊断依据是:E A.小细胞性贫血 B.增生性贫血 C.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低血清铁 E.低血清铁伴骨髓贮存铁极少或缺乏 20.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最可靠的是:E A.MCV,MCHC B.血清铁 C.总铁结合力 D.血清转运铁蛋白饱和度 E.骨髓含铁血黄素染色 22.缺铁性贫血治疗最重要的是:A A.治疗病因 B.输血 C.口服铁剂 D.肌注铁剂 E.进食富含铁的食物 23.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其疗效指标最早 出现的是:E A.血红蛋白上升 B.红细胞数上升 C.红细胞体积上升 D.红细胞直径增大 E.网织红细胞上升 24.关于巨幼细胞贫血,下列哪项不正确D A.是叶酸,VitB12缺乏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 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可表现为对称性肢体麻木, 共济失调 C.除贫血外粒细胞巨变且分叶过多 D.全身各系统增殖较多的细胞也会发生病 变 E.病因主要是食物营养不够和吸收不良 25.关于叶酸代谢,下列哪项正确E* A.正常人体仅少量合成叶酸,多有食物获得 B.叶酸属B族维生素,性质较稳定,过渡煮沸 可能分解,破坏. C.叶酸在小肠上段肠腔或肠壁绒毛细胞内 分解,大部分经肠肝循环入血 D.叶酸广泛分布体内,肾脏是排泄叶酸的重 要场所 E.叶酸主要从胆汁分泌,尿中排泄. 26.关于VitB12代谢,下列那项是不正确的 E* A.肠道杆菌可合成VitB12 B.体内代谢所需B12主要由食物提供 C.IF_B12复合物不受胃肠道分泌液破坏,经 门静脉入肝 D.B12进入血液循环后主要与转钴胺Ⅱ结合 E.体内B12主要储存于肾脏 27.关于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血液学中哪项 是不正确的C A.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可见巨杆状核粒 细胞. B.可有反复感染和出血 C.少数可有肝,脾肿大 D.重者全血细胞减少 E.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 28.巨幼细胞贫血的非血液学表现哪项是不 正确的A A.一般无缺铁表现 B.口炎,舌炎,“镜面舌”,“牛肉舌” C.末梢 神经炎,共济失调 D.精神失常 E.锥体束症阳性,视力下降 29.巨幼细胞贫血属于:C A.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B.正细胞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正常色素贫血 E.以上都不是 30.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C A.全血细胞减少,有出血或感染表现 B.网织红细胞减少 C.骨髓增生不良

教学大纲 血液系统疾病

前言 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血液学近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对整个医学科学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通过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认识,熟悉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由于人体机能学已经详细介绍了血液生化、血液病理、血液病理生理知识,因此本课程首先介绍人体机能学未涉及的血液药理学知识,为后期疾病药物治疗奠定相关基础知识;然后介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后期疾病诊断奠定相关临床技能知识;最后详细讲解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知识。 本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并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本课程共包括4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习课20学时。 参考书目 1. 葛均波等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年3月出版。 2. 邓家栋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1日出版。 3. 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1年9月1日出版。 4. 陈竺,陈赛筠主译。<< 威廉姆斯血液学>> 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2学时)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概况,治疗现状及展望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章贫血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贫血的概念,贫血的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贫血的几种分类方法及贫血的发病机理。 三、了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贫血的分类,诊断思路和诊断方法是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五号宋体) [概述] 贫血的概念。 一、贫血的诊断标准。 二、影响血红蛋白值的各种因素。 三、贫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诊断贫血的重点是寻找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二、贫血的严重程度分类 三、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四、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 1、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的贫血 (2)造血调节异常所致的贫血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所致的贫血,该类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一、影响贫血临床表现的因素。 二、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诊断] 一、病史和既往史对诊断的意义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的检查 [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对因治疗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 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 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类型MCV(fl)MCH MCHC 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100 >32 32—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 26-32 31~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80 <26 31~35 慢性病贫血 <80 <26 <3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 二、按贫血发病机制和病因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二、发病机制 (一)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二)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游离原卟啉(FEP)的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 (三)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组织缺铁,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粘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二、贫血表现。 三、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二、骨髓象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1

(完整版)药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用药习题集附答案

第十八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用药习题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华法林过量引起的出血可选用哪个药物接救(B) A. 肝素 B.维生素K C.尿激酶 D.枸橼酸钠 2.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可选用哪个药物接救(D) A.维生素K B.垂体后叶素 C.枸橼酸钠 D.鱼精蛋白 3.氨甲环酸的抗凝作用机制是(A) A.抑制纤溶酶 B.促进血小板聚集 C.促进凝血酶原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4.肝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 A.增强A TⅢ的抗凝作用 B.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 C.络合血中C a2+ D.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 5.有关肝素的叙述,错误是(B) A.可用于体内抗凝 B.不能用于体外抗凝 C.口服无效 D.为带正电荷的大分子物质 6.可减弱香豆素类药物抗凝作用的药物是(C) A.阿司匹林 B.四环素 C.苯巴比妥 D.甲苯磺丁脲 7.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宜选用(C) A.维生素B12 B.叶酸 C.硫酸亚铁 D.西咪替丁 8.妨碍铁吸收的因素是(D) A.胃酸 B.维生素C C.半胱氨酸 D.四环素 9.低分子右旋糖酐不能用于(D) A.预防术后血栓形成 B.防治脑血栓形成 C.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D.防治心功能不全

10.维生素K属于(B) A.抗凝血药 B.促凝血药 C.抗高血压药 D.纤维蛋白溶解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升高白细胞的药物是(ABCDE) A.维生素B4 B.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肌苷 E.利血生 2.下列关于链激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BCE) A.是一种蛋白质 B.能与纤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 C.能溶解刚形成的纤维蛋白 D.对形成已久且已机化的血栓无效 E.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3.维生素B可用于治疗(ABE) A.恶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哮喘 E.神经炎 4.关于右旋糖酐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低分子量和中分子量右旋糖酐均可用于抗休克 B.具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C.右旋糖酐均可预防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禁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及血性疾病 E.心功能不全患者用 5.可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是(ABCDE) A.阿司匹林 B.潘生丁 C.尿激酶 D.华法林 E.噻氯匹定 二、简答题(略) 1.简述肝素的抗凝血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 2.应用铁剂应注意哪些问题? 3.哪些药物可影响华法林钠的作用?为什么? 三、处方分析 1.医生给一位患铁性贫血患者,又因尿路感染开写了下列处方,请分析处方是否合理?为什么? Rp: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四)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3/A4型题(总题数:2,分数:12.00) 女性,30岁,因乏力、头晕、心悸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半年就诊,考虑为缺铁性贫血。(分数:6.00) (1).其实验室检查结果应为 A.红细胞计数减少√ B.血小板计数减少 C.白细胞计数减少 D.骨髓增生低下 E.淋巴细胞数增多 解析: (2).口服铁剂治疗有效的早期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升高 B.血红蛋白量增多 C.网织红细胞数增加√ D.血清铁增加 E.血细胞比容恢复正常 解析: (3).口服铁剂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时,哪项不妥 A.宜在两餐之间服用 B.同时给含铁丰富的食物 C.用稀牛奶送服√ D.与胃蛋白酶同服 E.贫血纠正继续服铁剂1个月 解析: 8个月男婴,一直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1个月来出现面色苍白,查外周血常规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分数:6.00) (1).该患儿诊断首先考虑

A.生理性贫血 B.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C.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地中海贫血 解析: (2).此患儿的骨髓象改变不包括 A.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B.各阶段红细胞均较小√ C.红细胞胞核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浆 D.粒细胞系无明显异常 E.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 解析: (3).如果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其疗程为用药 A.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B.至血红蛋白含量恢复正常 C.至血红蛋白含量恢复正常后再用药4—6周 D.至血红蛋白含量恢复正常后再用药8—12周√ E.至血红蛋白含量恢复正常后再用药4周 解析: 二、 A1型题(总题数:32,分数:64.00) 1.下列哪项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A.牙龈出血 B.发热伴大量出汗 C.骨质疏松 D.毛发无光泽及“反甲”√ E.皮肤紫癜 解析: 2.含铁量较低的食物是 A.肉类 B.豆类

血液造血系统疾病考点总结

第七章血液造血系统疾病 主要内容 贫血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出血性疾病 贫血概论急性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慢性白血病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巨幼细胞贫血淋巴瘤 溶血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 一、贫血概论 (一)贫血的定义 1.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的浓度、红细胞计数(RBC)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成年男性Hb<120g/L、RBC<4.0×1012/L或HCT<40%;女性Hb<110g/L(孕妇<100g/L)、RBC<3.5×1012/L或HCT<35%,可被诊断为贫血。 2.贫血严重度划分标准为:Hb<30g/L为极重度,Hb 30~60g/L为重度,Hb 60~90g/L为中度,Hb>90g/L为轻度。 (二)分类 1.按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2.按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形态分类 根据RBC数、Hb量和HCT值计算出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计算方法如下: MCV(fl)=每升血中红细胞比容/每升血中红细胞数,正常值为80~94fl。 MCH(pg)=每升血中血红蛋白数/每升血中红细胞数,正常值为26~32pg。 MCHC(g/L)=每升血中血红蛋白数/每升血中血细胞比容,正常值为0.31~0.35g/L。 根据这3个指标的变化,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见表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下列贫血分类正确的是 A.红细胞生成减少和造血功能障碍2大类 B.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3大类 C.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功能障碍和破坏过多3大类 D.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2大类 E.造血原料不足、失血、溶血3大类 『正确答案』B 属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的是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慢性失血性贫血 E.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正确答案』A 与血液病分类无关的项目为 A.病因学 B.发病机制 C.疾病性质 D.临床表现. E.细胞形态学 『正确答案』D (三)临床表现 贫血症状的有无及其轻重决定于:①产生贫血的原因及原发病;②贫血发生的快慢;③血容量有无减少;④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⑤心血管代偿的能力。 1.一般表现乏力,皮肤、黏膜、指甲苍白。 2.呼吸循环系统呼吸加速、加深,心率加快,心悸气短,活动时尤甚,可有脉压加大,毛细血管搏动征,循环时间加快等。 3.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可有“脊髓联合变性”的神经系统改变。 4.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巨幼细胞性贫血时,患者舌乳头萎缩,发炎,舌痛,舌质绛红呈牛肉样。 5.泌尿生殖系统尿中偶有蛋白尿。 6.其他 (1)缺铁性贫血时:有毛发干枯、指甲干燥、变薄、脆裂,甚至反甲。

内科学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题库试题

内科学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题库试题 第三十一章贫血 单选题 1.属于大细胞贫血的是: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肾性贫血 D.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贫血 E.慢性病性贫血 (标答:D) 2 .缺铁性贫血铁代谢异常“三低一高”是: A血清铁低、总铁结合力低、铁蛋白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高 B铁蛋白低、总铁结合力低、转铁蛋白饱和度低、血清铁高 C总铁结合力低、转铁蛋白饱和度低、血清铁低、铁蛋白高 D 血清铁低、转铁蛋白饱和度低、铁蛋白低、总铁结合力高 E 以上都不是 (标答:D) 3 .某病例,血象呈全血减少,骨髓检查示增生象,网织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酸化血清溶血性试验阳性,应先考虑: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肾性贫血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E 急性白血病 (标答:C) 4.不属于刺激骨髓造血的药物是 A睾丸素 B 司坦唑醇(康力龙) C达那唑 D 十一酸睾酮 E 环孢素 (标答:E) 5. 贫血诊断的最主要依据是 A 白细胞计数 B 血小板计数 C红细胞计数 D 血红蛋白的浓度测定 E 网织红细胞计数 (标答:D) 6.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 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 缺铁性贫血 D慢性病性贫血

E 溶血性贫血 (标答:C) 7.可致黏膜组织变化:导致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毛发干枯,脱落等症状的贫血类型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 B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C 慢性病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标答:D) 8.骨髓检查示增生程度低,需首先考虑的贫血类型是 A 缺铁性贫血 B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标答:C) 多选题 1.属于小细胞性贫血的是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幼铁粒细胞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急性失血后贫血 (标答:A、C) 2.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的贫血,常见于 A 缺铁性贫血 B 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引起的贫血 C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标答:A、B、D) 3.免疫抑制剂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法之一,属于“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是: A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B 雄激素 C 抗胸腺球蛋白 D 环孢素 E 促红细胞生成素 (标答:A、C、D) 填空题 1.我国沿海和平原地区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标准为: 成年男性低于g/L,女性低于g/L,孕妇低于g/L。 (标答:120;110;100)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总分:47.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31,分数:31.00)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白血病鉴别的主要依据 ?A.肝脾肿大 ?B.全血细胞减少 ?C.网织红细胞减少 ?D.外周血中有幼稚白细胞 ?E.骨髓象增生情况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女性患者,25岁,月经量多,面色苍白,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查体:血红蛋白80g/L,判断病人的贫血程度为 ?A.轻度贫血 ?B.中度贫血 ?C.重度贫血 ?D.极重度贫血 ?E.无法确定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诊断依据是 ?A.临床出血征象 ?B.血小板减少 ?C.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D.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质与量的改变

?E.脾脏肿大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治疗是 ?A.糖皮质激素 ?B.输血及血小扳 ?C.卧床休息 ?D.脾切除 ?E.免疫抑制剂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极度贫血 ?B.出血 ?C.感染 ?D.肾衰 ?E.精神崩溃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

?A.VP方案 ?B.VDP方案 ?C.VAP方案 ?D.HOAP方案 ?E.DA方案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7.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是 ?A.铁剂治疗 ?B.食用富含铁的食物 ?C.输血 ?D.病因治疗 ?E.对症处理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8.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首发和主要表现是 ?A.发热 ?B.出血 ?C.贫血 ?D.脾大 ?E.肝大 (分数:1.00) A. 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