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7331204.html,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探究

作者:陆杰华

来源:《民主与科学》2019年第02期

在实施乡村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事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中共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9.58%。不过,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超过40%,其中乡村总人

口为5.64亿。毋庸置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人口、社会与经济结构发生

了诸多新变化,这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重视的一项重大议题。

现阶段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困境

多年来,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包括村民自治机制日益成熟、基层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等。不过,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现阶段乡村社会治理正面临新的问题与困境,这些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乡村治理理念滞后,现代法治体系尚未构建。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依赖于无为政治环境下的乡绅制、家族制和社会文化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地方自治和民主自治,而是少数“精英”控制和统治的治理形态。在农村传统治理方式和落后理念的影响下,不少乡村干部逐渐形成以人治思维控制管理社会的行为定式,乡村治理理念的维稳性与控制性较为突出。正是基于乡村社会共识基础削弱的影响,村民逐渐习惯于乡村干部的“人治”管理方式,整个乡村在弘扬新型法治建设理念方面很难达成共识。此外,受限于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有限性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涣散疲弱,乡村社会治理缺乏主体参与成员,村民集体意识整体偏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部分乡村干部淡化法治理念,乡村现代法治体系建设处于滞后状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有关乡村治理的法治体系尚属空白。

如何认识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如何认识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材1402-1班李敬康20142283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为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农村人口比重较高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在走向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决定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何在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未来“三农”工作的一个总体部署,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人才和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农村“造血”不足,加上“失血”过多,导致出现严重“贫血”。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工商资本下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优化政策,稳定政策预期,但是必须建好工商资本下乡的制度“防火墙”,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真正“务农”,防止工商资本到农村跑马圈地,侵犯农民利益。要解决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让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三农”发展。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提挡升级;统筹配置城乡资源,推动公共服务下乡、教育下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起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关爱体系。只有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才能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农民留得安心。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要继续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要处理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生产的关系,不要为了片面追求土地规模化而让小农户失业。同时,要处理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建立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要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产,发展股份合作制,解决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经营收益不清、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要通过“三权分置”办法,解决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激活大量“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 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靠质量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下功夫。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但是要完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忽视粮食安全,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整体推进。民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6期(总第468期) 1?乡村振兴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1.1?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乡村发展相对于城市发展凸显出发展的不充分。乡村作为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1.2?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深入探索和处理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前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我党工作的重难点。我党对“三农”工作探索和实践一直不断地深入,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本质上是围绕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方面,突出了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 1.3?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破解城乡的二元化现状的关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城乡要融合发展,优先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农业,城乡关系的协调和城乡融合,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进一步认识的升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振兴乡村之路,发展新型城市化,根据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2?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1)深化改革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乡村土地改革和产权保障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在此基础之上,改革创新乡村体制机制,巩固乡村产权制度,完善乡村市场三权分置的机制,拓宽乡村的市场化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提高乡民收入和发展乡村集体经济。 (2)建全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奠定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建立起乡村治理三治相结合的善治模式,加强乡村治理理念传播,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意识,改善治理方式以及提升治理水平。乡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提高村民法治教育,提高乡村村民自治的程度,鼓励新乡贤等群体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3)巩固乡村文化自信,建离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乡村文明完成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是乡村振兴之魂,对中华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文明进行承继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明与村民的生活互相交融。同时,增加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支出,例如建设乡民文化活动中心、乡村特色文化博物馆等,丰富乡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风气。 (4)促进城乡均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是乡村自身的发展,其中关键是激活乡村要素和改革乡村市场,增强乡村市场创新能力。同时,政府要增加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对乡村倾斜、提升医疗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养老保障以及增加医疗保险投入,让城乡居民都能享有先进的、优质的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水平。 (5)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一方面要加强开展乡村经济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建成青山绿水的美丽乡村。良好的生态文明是人民拥有美好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爱护生态环境,建设富强美丽新乡村。3?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对策 3.1?推进制度供给,突出乡民主体地位 首先,要推进制度改革和法制保障,破除建设乡村的制度障碍。乡村振兴的保障是建立政策法规、规范制度建设,只有以立法的形式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填补实践中呈现的制度供应不足,确保乡村振兴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具体实施计划的持续进行。其次,乡村振兴建设中必须关注乡村主体“人”的问题,确立乡民主体性。晏阳初提出“乡村建设最基本的条件,是在有组织有训练的民众,有了组织和合经过训练的民众,才有力量,才可以去建设乡村”。强化乡民对乡村有共同体的意识的有效途径就是成为现代公民,保障每个乡民的个体权利,让民众成为乡村改造的主体,让乡民有自我管理权利,让乡民切实拥有主导权、参与权、发言权等,让乡村建设成为乡民自己的运动。 3.2?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 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是落实乡村振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虞佳楠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相关论述,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先后出台,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被进一步深化。本文从乡村振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维度分析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乡村振兴的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时代;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31 [作者简介]虞佳楠(1994—),女,浙江温州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176-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必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

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五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