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核电站爆炸,核辐射是否影响中国?

日本核电站爆炸,核辐射是否影响中国?

日本核电站爆炸,核辐射是否影响中国?

2011-03-16

新闻导读: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巨响,带给了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怖记忆。近日,日本地震接连引发福岛核电站4次爆炸,再次让核辐射成为关注的焦点。

日本地震核电站大爆炸核辐射现状

中国发布核电站监测数据环境辐射水平正常

因核辐射谣言东京出现抢购民众心理正处于临界点

核辐射不得不知的知识

[WHAT]什么是核辐射?

[WHERE]污染物传播途径?

[HOW]如何防范核辐射?

[WARN]提醒

核辐射谣言“辐射”周边国家公众该如何对待

亚洲多国收到谣言

诙谐幽默轻松中消除担忧

专家建议:消息面前多长眼

---返回---

中国发布核电站监测数据环境辐射水平正常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5日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表明中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3月15日介绍说,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5日16时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

该负责人介绍,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中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返回---

因核辐射谣言东京出现抢购民众心理正处于临界点

北京时间21时30分,人民网驻东京记者李润泽在与后方电话连线时介绍,在深入重灾区采访三天后,人民网日本地震前方报道组于当地时间17时抵达东京。三天后回到东京,记者

发现,由于很多谣言流传,东京居民正逐渐失去冷静和理智,百姓正处于心理临界点。

李润泽讲述,东京的物资明显少于三天前,尤其是矿泉水和方便面等便于储存可长期食用的食物,大多已被抢购。日本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出现混乱局面。政府在新闻里通报,日本国内的粮食是够用的,呼吁民众保持冷静,不要乱抢购。

李润泽介绍,从整体来看,日本民众对政府还是比较信任和认可的,但是福岛核电站接二连三出现预想不到的爆炸事故,民众的态度在逐渐动摇。首当其冲的就是东京,因为东京距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只有200公里左右。

李润泽认为,大灾之下最担心的是两点,第一是基础设施的破坏,对灾区的影响很大,会导致救灾物资无法及时发放;第二就是心理上的失衡,尤其是大都市的居民,首先在东京,如果离东京较近的关东地区其他城市都发生抢购,就会发生非常可怕的暂时的物资短缺,如果再影响到民众的心理,会形成恶性循环。

---返回---

[WHAT]什么是核辐射?

无色无味无声,可引发造血功能障碍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的危害令人害怕一点在于,它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不过辐射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核事故的辐射对人威胁最大就是导致人群中白血病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的增加。李植纯说,遭遇(一定剂量的)核辐射,最先的变化是血象,一般情况下白细胞会明显减少,严重时,会患上白血病;另外一种的危害是造成甲状腺癌的发生。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因遭受核辐射患甲状腺癌。

根据日本检测到的数据,核电站爆炸后最初检测到的核辐射量为每小时1015微西弗。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18871-2002中的规定,普通公众一年内能接受最高核辐射量就是1000微西弗(对于放射工作人员,比如说放射科医生、核电站工作人员等,一年内能接受的核辐射量不超过20000微西弗)。

---返回---

[WHERE]污染物传播途径?

随风飘散,口罩阻留放射性微尘达80%

核电站事故的后果主要是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生活环境中,会产生带有高放射性的气体与尘埃,可以随风飘散,并随降雨落到地面,再产生次生核污染。为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首先应避免扬尘使近地面空气再度污染,如人员步行、车辆行驶或土工作业时,均应注意尽量减少扬尘。

确实难以避免时则可采取加大车距、改变通过路线等方法避开多尘的地点,适当浇湿地面也可减少扬尘。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若身处放射性区域,进入室内后可将外套外裤集中放置,然后使用清洁水源冲洗身体。冲洗法可去除核沾染物,当然必须保证冲洗水源没被污染。勤洗手,避免内照射也是关键。

根据媒体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会商分析认为:日本中北部在中低层大气中风向由西南风转西北风;高空大气以偏西风为主。15日至17日,日本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污染物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中部、北部及其以东的北太平洋区域。

---返回---

[HOW]如何防范核辐射?

辐射区居民应迅速进入建筑物中隐蔽

一旦发生核辐射事故,在现场人们和救援应急人员应该怎么办?首先消除事故的源泉,防止事故进一步曼延和扩大,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防止对食物和水源的污染。但遇到强辐射源时,则应首先组织附近人员立即退出现场。

核辐射事故发生时,处在辐射区的居民,最先是隐蔽,隐蔽后等待救援进行临时搬迁。当判断有放射性污染物散布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上风侧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

对疑有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吸入的人员,应尽快去除上呼吸道内沉积的核素,如用棉签拭去鼻腔内的污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部喷血管收缩剂,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腔和咽喉部等;对疑有放射性核素经消化道污染的人员,应尽可能在暴露后1小时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催吐等措施防止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

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时,应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公众必须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应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

---返回---

[WARN]提醒

碘片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

有传言称,提前吃碘药能有效保证不被核辐射危害。专家们表示,服用稳定碘是减少甲状腺对吸入和食入的放射性碘吸收的一种措施。如果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4小时内口服稳定碘的话,所提供的防护几乎是完全的;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碘,防护效率约90%。碘片的使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没有遭遇核辐射的,根本就不需要补碘片。

对网络上出售核辐射防护服,专家表示,“放射线有多种,不同种类、不同能量的放射线要用不同的防护服进行防护,比如说常见的放射科医生所穿的铅衣只能防护X射线诊断能量级别的射线,对大多数放射线不会达到有效的防护,而常见的防化服只能防护内照射,对于外照射无防护作用,对于强的外照射放射源,如果穿上防护服,不仅无防护作用,反而会使人的行动迟笨,从而导致接受更多的放射剂量。”

掌握基本的核辐射知识缓解心理压力

核辐射在造成机体损伤的同时,还会对人员造成心理和精神压力。核辐射突发事件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或外伤性事故相比,其所致的心理社会效应更有其特征性:一是因为这种危险是不熟悉的,是感觉器官觉察不到的,它对精神健康会造成看不见的持续威胁。二是人们多少知晓核辐射可引起哪些隐性的不可逆转的损伤,引起疾病和死亡。

专家表示,要扭转这种心理很难,但首先要做的是,公众要用科学的精神武装头脑,不要盲从,要正确掌握核辐射防范的相关知识。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心理专家要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

---返回---

亚洲多国收到谣言

这条谣言从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一路传到我国。除了传递辐射扩散的消息,还促使人们在接下来24小时尽量不要外出,穿长袖衣物,保护身体免受辐射攻击。

谣言传到菲律宾时,造成不小的震撼。位于马尼拉的菲律宾综合科技大学,在不断接到家长询问电话之后,明知消息毫无根据,却也被迫停课一天,把数千名学生送回家。

菲律宾科技部长蒙特霍随后辟谣,恐慌没有必要,因为核辐射从日本传到菲律宾的可能性是零。他不相信谣言,停课为了安抚家长。

---返回---

诙谐幽默轻松中消除担忧

昨天国内多家网站也开始出面辟谣,著名科普群博“科学松鼠会”5位成员适时做客新浪微博,对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发展及影响给出科学的解释,消除网友心中的恐慌。

“科学松鼠会”的博主被戏称为“松鼠”,他们多是自然科学学科的博士,擅长用轻松的笔调将枯燥的科学知识写得生动有趣。

一句调侃,一句戏谑,偶尔干脆打太极,看似轻松诙谐中,却不经意间消除了网友们心中的疑虑。“德国使馆要求公民立即离开日本,德国驻日本大使馆今日中午通过使馆网站,要求在东京首都圈的德国人立即离开日本回国,或前往第三国。德国大使馆尤其要求有孩子的德国人尽快离开东京。对这个消息您怎么看?”网上看到的这个消息,虽无头无尾,但言之凿凿让网友“恩恩妞宝”担心不已。

“科学松鼠会”的成员“田不野”只用一句话化解了“恩恩妞宝”的疑虑。“这个是德国驻日使馆的网页,上面没有这个消息。”

“听说德国在向民众发碘片吗?我们要不要吃?孕妇可以吗?”“田不野”言之凿凿,“放心,德国人没有在磕碘片,你现在也别磕。”

网友“桃溪儿”对网上的谣言将信将疑,“据说首批放射性尘埃将在今天下午4点到达。这是网上疯传的谣言,我认为有待考究,你认为呢?”这个问题惹得“科学松鼠会”另一位成员“中微子猫的老公”哈哈大笑:“现在是下午3点11分。4点到达!这个谣言太精确了!再过50分钟就见分晓了。”最终谣言不攻自破。

在经过“科学松鼠会”的科普后,曾被流言所欺的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当时轻信谣传实在是太幼稚了。“新浪微博上一位网友说:“作为一名有素质的网民,我们别让谣言震了自己的心。”网友们也在调查原因。网站中不少人向论坛管理员提出:“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管理员应把好关。”更有不少网友认识到:“无意中传播谣言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应该学会科学分析,谣言止于智者。”

---返回---

专家建议:消息面前多长眼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认为:很多号称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在重大事件面前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从而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有些谣言漏洞百出,你怎么就相信并传播了呢?”张志安进而指出,在传播学上有一句话,叫做“真相还没穿上裤子,谣言已经跑遍天”。由于网络言论的开放,使得人人都可以从一名受众变成消息的传播者,而夹杂在各种消息中的谣言,由于普遍具有刺激感官、夸大其词的效果。同时相信谣言的收益又比不信谣言的收益更大,所以被不明真相的网友所相信。张志安建议,如果平白无故出现一条没有信源的信息,那就得多长一个心眼。看看有没有来源,源头的公信力强不强,尤其是现在网络传播十分便捷,应该自己先思考一番,消息是否有不可信之处。

此外,张志安认为,在地震等重大灾难事件突发时,政府可用手机及时发布信息,让一些领域专家及时澄清,让公众尽快知道真实情况,以避免流言传播,及时安定人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