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整理1

自然辩证法整理1

自然辩证法整理1
自然辩证法整理1

第一讲: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由来

自然辩证法的基石由马恩共同创建,恩格斯在其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壮大

已发展成为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互相关联的学科群。它们包括:1、科学(技术)哲学2、科学(技术)史3、科学(技术)社会学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P1)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

1、了解自然观的历史演变,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增强生态意识,尤其是技术生态意识、建筑生态意识。

2、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3、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4、增加人文素养5丰富对科学的认识6、养成“亲自思考”的习惯第二讲自然观的发展

一、自然与自然观

1.自然概念:自,自己。然,这样。自己就这样。自然指相对于人的客观世界,也即指自然界。基本含义:(1)客观世界;(2)自然而然。

2.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1)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外在生存条件(2)自然灾害对人类具有毁灭性。总之:人类的存在是一种被自然许可的状态,自然的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必要前提。

3.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4.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观?(1)从学科本源的角度来看,恩格斯的本意之一就是要阐述自然界的辩证法。(2)从学科的当前状况看,怎样看待自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3)从现实的角度,自然观是我们进行各种选择和决策的前提。

5.自然观的演化史

(1)古代朴素自然观1、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①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②特点:“万物有灵”论③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2、中国古代自然观①《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

普遍联系的观点②《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3、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约395—1500年。)1、奥古斯丁: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上帝”。上帝是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2、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进行了神学改造。①上帝将地球置于宇宙的中心②万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1、开普勒(J·Kepler,1571—1630年)。“天空立法者”:行星运动三定律,打破天体只能按正圆作匀速运动的观念,并且试图运用力学原理来说明行星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贡献①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②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③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机械自然观的中心思想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①认为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从来如此、永远如此;②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其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③万事万物只在空间上彼此排列着,并无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①绝对化,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和随机性,终会严重束缚科学家思想,阻碍科学发展。②不彻底性,力学难解释:运动如何发生?天体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物质形态如何转化?不得不把造物主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神从后门请进来。③将自然看作是无机的,任意滥用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4)19世纪下半叶辩证自然:自然界是物质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5)当代自然观的新发展: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①自然界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②自然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③世界是决定的还是非决定的?

思考: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P26、29、31、35(科学基础)、38(思想渊源)】(划线)

第三讲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受动性、能动性

2、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性

3、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4、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5、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类中心主义

1、短期的个人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长期的集体的人类中心主义

3、强、弱人类中心主义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

1、动物权利论

2、生物中心论

3、生态中心论

五、可持续发展

1、环境危机与增长的极限【1、危机的确存在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2、增长有无极限?

3、呼唤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谐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1、限制人口增长2、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3、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文化

4、对科技的发展进行反思】

4、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一)全球性的难题1、代际公平如何实现?2、人类的贪婪本性如何克服?3、发达国家怎么让步?4、人类能完全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吗?(二)中国自己的难题1、人口众多,而且控制不力2、绿色GDP执行困难3、政府的实际导向与可持续要求有距离】

5、个人的可持续发展【(1)好的身体(2)好的心态(3)打好专业基础(4)打好人脉基础】

思考: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缓解生态危机的原则?【P76(概念)、79(反思)、84(可持续发展原则)】

原因:1、观念根源:自然观方面: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2、制度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追逐私利,鼓励消费,浪费资源/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强国剥夺发展中国家3、现实加速条件:科技发展、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力量空前增强/环境污染加速

不是因为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对人类主体性的过分张扬。

缓解生态危机的原则:1、限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2、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3、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文化4、对科技的发展进行反思5、个人的可持续发展(1)好的身体(2)好的心态(3)打好专业基础(4)打好人脉基础

第四讲科学概说

一、科学的涵义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科学是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二、科学的特征

1、解释性和预见性

2、精确性

3、可检验性

4、可错性或可变性

5、系统性

6、主体际性

三、科学与非科学

凡不具备可检验性特征者就不是科学,就是非科学。

四、科学与伪科学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

五、科学与反科学

合理性:反对科学万能论。片面性:把一切灾难归之于科学。

思考:1、科学的涵义2、科学的基本特征

第五讲科学问题

一、科学问题的定义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二、科学问题的类型

A、根据对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分为:1、待解问题2、无知问题

B、根据问题的性质,可分为:1、真实问题2、虚假问题

C、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1、是什么的问题2、为什么的问题3、怎么样的问题

三、科学问题的意义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问题推动着科学的不断进步/

四、科学问题的产生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背景: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已发现化学元素63种。它们构成的化合物

千千万万,显得杂乱无章。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古罗马医学家盖仑:血液运动理论:血液在肝脏中产生、通过静脉在全身做潮汐运动、动脉系统吸收血液。

3、从社会需求与已有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社会需求:人类想飞上天空、已有技术手段、只有比重比空气轻的才能飞上天

4、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5、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五、科学问题的解决

1通过发现新的科学事实解决2通过提出新的科学假说解决3通过提出新的科学概念解决

六、科研选题的原则

1、充分了解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提出有价值的真实问题和待解问

2、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不要回避困难

3、要有全球眼光,不要惧怕外文资料

思考: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P110】(划线)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进行科研选题?【P111】(斜体)

选择一个小的题目往往更容易成功

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1.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2.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3.选题步骤: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课题。

第六讲获取科学事实

一、科学事实及其重要作用

1.科学事实是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P97)

2.作用: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和反驳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

二、观察方法

1.观察的定义:人们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2.如何理解“观察”概念:(1)理解“观察”概念时往往强调二点:一是看的动作,即用人的感官特别是眼睛去感知;二是看的动作带有目的性或者说这一动作是受到预先设定和控制的。(2)观察的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千分仪等。其功能是延伸目力所及距离,拓展目力分辨能力

3.观察方法的类型及其特点(1)观察方法的类型:直接观察-用感觉器官/间接观察-借助科学仪器(2)应用领域和适用性: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动植物分类、社会科学领域等。

4.观察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按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它和反映它。避免把某种假定或预想凝固化、僵化;注意排除假象和错觉的干扰。2)全面性:尽可能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力求获得丰富而完整的科学事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3 )典型性: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和干扰比较小的观察环境。

5.观察方法的作用1)是形成科研选题的重要途径。印度科学家拉曼通过对海水呈现深蓝色的观察与研究中才确立了有关光的折射这一选题;现代仿生学众多科研课题是通过运用观察方法来确定的。2)是建立科学假说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天文学、地学、气象学、动植物学等学科不可能从事精确的实验研究,故这些学科的知识大都以假说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而这些科学假说得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就是观察。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

6、观察渗透理论的主张(1)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2)纯粹的中性观察几乎不存在(3)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三、实验方法

1、实验方法的定义:科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包括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事物或现象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实验方法较观察方法的优越性:1)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最大特点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2)更能获得大量、精确和可靠的科学事实,更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实验方法的特性: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认识其性质

4、实验方法的作用:实验是检验在科学认识中得到理论原理真实性的标准,是证明科学知识的手段;实验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

四、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在观察和实验中,人们往往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出乎预料的未曾见过的意外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被称为机遇。

1. 机遇的特点------意外性、不可计划性。

2、如何捕捉机遇:良好的哲学素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具有诚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娴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的实际经验。

思考: 现代科学研究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划线)

第七讲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前身

1、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系统性原则(2)类比性原则

2、科学假说的构成要素: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由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3、科学假说的意义: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是做出科学发现的重大法宝;提出并检验假说是科学活动的主旋律

二、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1、科学实践对科学假说的检验: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事实与假说相符合,并且没有任何已知事实与之相矛盾,那就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判决性实验:曾被视为科学假说是否转化为科学理论的重要判据。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证实哪一个具备预见性或不具备预见性。

3、科学争论

三、科学理论及其社会影响

思考:1、试结合科学史的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P120】(划线)2、科学思维方法(P136)

第八讲技术专题

一、技术的涵义

二、技术的社会性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对技术开发活动的选择、调节、支持等层面。

三、技术发展的动力

1、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1)矛盾产生的必然性:任何已有的技术形态都有局限↓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需求(2)这一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竞争与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1)社会竞争向技术领域的转移与集中,必然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例如:航空技术在战火中飞速发展。1、1909年,美国开始生产军用飞机。2、1914年,一战爆发时,各国已有千架飞机参战。侦察——反侦察——空战3、1914年10月5日,法国飞机用机枪将一架德国侦察机击落,开空战之先河。4、从1914年一战开始到1918年大战结束,专业的飞机制造公司达2000个。

技术决定战争的胜负——海湾战争1、战争持续了42天,前38天全部是空袭。2、多国部队动用了3900架飞机,包括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攻击机、空中加油机、武装直升机、侦察机、预警机等。3、美国击溃了伊拉克的50多万大军,俘虏了17多万人,而自己只死亡79人。

(2)科学研究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前提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技术的核心问题:如何做。技术世界的相干性技术世界是一个分层次的、开放的巨型立体网络体系,其中的各技术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复杂作用机制。

3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了那些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电梯;消防给水;二次增压给水技术;建筑材料的轻化处理

四、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2、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

3、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

思考:技术发展的动力(划线)

第九讲工程概论

一、工程的含义

广义:人类的一切活动/狭义: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二、工程的特征

1、其目标是社会实现

2、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

3、是创新的过程

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三、对工程的哲学反思

1、工程中的政治

2、工程中的利益

3、工程中的风险

4、工程造成的损失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一、支持:

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①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②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提供可靠、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③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航运条件也有较大的改善。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①减轻洪灾威胁,改善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②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③改善航运,增加新的旅游景区④改善坝下干流和河口水质

二、反对

黄万里: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在长江三峡筑高坝,祸国殃民、预警、蓄水后卵石淤塞重庆、四川水患、浩大的工程开销、必将酿成祸患的移民安置。戴晴:三峡工程是失去理智的产物;是集权者和政客的资源/不是民主决策、三峡是皇帝的新衣、水利部和三峡办是骗子、三峡工程不能控制下游、三峡工程总公司乱花钱、三峡是生态危机工程

1、工程中的政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政府左右决策过程①左右专家的论证结果②左右人大代表的意见、可行与不可行理由严重不对称、官方用种种手段干扰和影响人大代表的决策、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2、工程中的利益:政府部门的利益、施工单位的利益、部分专家的利益①凭借项目获取经济利益②凭借项目获取荣誉

③凭借项目获取地位

3、工程带来的风险:经济风险:刺激通货膨胀,物价急剧上升、环境风险:诱发地震,破坏环境和生物圈、军事风险:战时炸毁大坝,后果不堪设想、社会风险:人多地少、原居民和新移民产主矛盾

4、工程造成的损失:土地资源的流失、大片肥沃农田将会没入水底、文化损失、千年古镇消失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

总之,1、任何一个大的工程,都会是一把双刃剑2、评价一个工程的利与弊,需要时间的考验

四、现代工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特点:1、工程活动的规模化2、工程计划的国策化、战略化3、工程活动日益国际化4、工程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战场5、工程活动的负效应日益彰显

发展趋势:1高性能材料的发展2计算机应用3环境工程4建筑工业化5空间站、海底建筑、地下建筑6结构形式7新能源和能源多极化

思考:请结合实例(三峡)说明现代工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划线)

第十讲科技共同体

一、何为科学共同体

1、指整个科学界,全体自然科学家可成为一个共同体。

2、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如各个主要科学专业集团,如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动物学家等的共同体。或者:有机化学家甚至蛋白质化学家、固态物理学家和高能物理学家等。

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1)普遍主义:它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科学没有阶级性。科学的大门为一切人敞开。

(2)公有主义:它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科学发现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

(3)无私利性: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它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

三、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1、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科学院院士、科学家、科学工作者

2、分层的依据1、普赖斯:论文生产率:主要是论文数量2、朱克曼:是否获得诺贝尔奖

3、科尔兄弟:个人科学声望、科学产出率、学科专业的声望等。

3、决定科学分层过程的因素1、科学天资:科学家往往有极高的智商2、累积优势: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3、发表的科学产出:最终决定科学家在分层体系中的位置

四、科学奖励的特征

(1)科学奖励的根本方式:承认和荣誉

(2)科学奖励的具体形式:默顿:命名、奖金、会员资格、学者资格、科学组织名誉成员和委员会工作、编辑、名誉学位、教授身份、主席身份、演讲人身份、顾问身份、被科学史家提名、出版、在他人的工作中被承认以及被同行评价。(3)几种影响奖励的机制1、马太效应:多的更多,少得更少↓2、波敦克效应:低声望机构里的科学家获不利奖励3、努道普效应(马太效应的反效应):低声望机构里的科学家获得多于他们显然应得的承认4、韦泰姆效应:高声望机构里的科学家没有获得属于自己份额的起码承认

五、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1)独占性(2)以应用、合用为原则(3)追求私利(4)地方性(5)不甚强调批判和怀疑

齐曼的概括:(1)所有者的(2)局部的(3)权威的(4)定向的(5)专门的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为何不同:由于体制目标的不同

科学共同体: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技术共同体:获得实际利益

思考:试述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P270二、社会规范P269 一、体制目标)(划线)

第十一讲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1、17世纪的小科学:自己有科研经费、自己可以制造仪器装备、自己随心所欲地选择题目↓为科学而科学自由研究

2、18、19世纪的恩主制:企业、资本家、基金会开始资助科学↓科学走向定向研究、偏重应用研究、科学迅速成为一种职业

3、20世纪的大科学:科学活动的复杂性和规模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个人已无力资助↓一国或多国经济力量参与↓大科学时代到来

大科学时代科技活动的特点

(1)集体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2)科学发展以指数规律成倍增长。(3)重视研究开发,把知识尽快变成财富。(4)科学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呈现一体化。(5)科学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部门,并被组织起来。(6)科学变成社会经济潜力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消耗巨大的社会费用。(7)大科学不仅渗透于物质生产部门,而且渗透到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领域,与全部社会体制密切联系

大科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1、对国家来说:要不断完善保障科学运行的社会体制、要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增加公民对科学的支持力度。

2、对个人来说:必须增强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已经集体化了,个人要想作出成就,就必须强化自己的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必须增强责任感。

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是由紧密联系的各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状况都关系着科学整体的发展,每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后果都将是灾难性的,这就要求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强化责任意识。

二、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1、科研经费的投入

2、科技人才的培养

3、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

4、社会政治环境

5、社会软环境:稳定、鼓励科技发展的科技政策、恰当的经济和法律制度、适宜的文化价值氛围:民主、异质文化的介入:开放

三、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转移

1、意大利:15世纪下半叶——17世纪

2、英国: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

3、法国:18世纪中叶—19世纪

4、德国:19世纪

5、美国:20世纪

6、未来科技中心预测

思考:你认为21世纪中国会成为世界的科技活动中心吗?原因何在?(划线)

经过适当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细心、踏实、分寸感

赵兴太:21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将转移至中国

1、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否定之否定

2、有聪明智慧和卓越才能的中华民族

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优秀文化的光辉

4、中国当代科技为腾飞奠定了基础

5、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和谐社会的感召

中国发展科技的有利因素

一、国力日益强大,科研经费的总量提高二、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三、采取鼓励科学发展的科技政策四、人才资源极为丰富五、现代科学方法与古代道家思想的契合

第十二讲中国科技发展专题

一、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

1、四大学科——农、医、天、算

2、三大技术——陶瓷、丝织、建筑

3、四大发明

4、明末四大科技名著

中国的科技在3——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达到了世界科技发展的颠峰

二、李约瑟问题

中国科技一直在历史上非常先进,但为什么在近代却没有像欧洲那样发生科学革命?或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科学,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

“李约瑟问题”的两种表述形式

第一、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人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其发达的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原因是什么?

第二,这问题的另一种提法是一种why not(为什么不)式的,就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或者说科学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问题的历史渊源

在李约瑟之前,起码有三类人已经提出过类似的问题。

第一类:16世纪末开始来华、到17-18世纪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传教士们,特别是耶稣会士们,如利玛窦。

第二类: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等。

第三类: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者,如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等。

杨振宁对李约瑟问题的回答

第一,中国的传统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对李约瑟问题的一般解答

(一)从外部环境看:1、中国的封建官僚体制,致使社会缺乏自由,不利于科学的发展2、中国的传统思想,重视人伦,不重视科技的发展,有时甚至对科技有所贬损。

(二)从中国科技自身的特点来看:1、中国科技有不同于西方科技的发展理路,它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西方式的科学革命。2、中国科技过于重视应用,不重视理论系统的构建,对科学缺乏好奇心。

三、科玄论战

科玄论战之前的社会背景:1、1918年——陈独秀:只有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可以救中国。2、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求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3、国内知识界分裂为两大派别。

科玄论战概览:1、时间:20世纪20年代2、内容: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3、主要派别:玄学派:张君劢、梁启超等、科学派:胡适、丁文江、吴稚晖等、唯物史观派:陈独秀、瞿秋白等

科玄论战的第一个阶段:(1)论战的缘起与爆发: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1923年4月,丁文江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

科玄论战的第二个阶段:(2)论战的展开:1923年5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

科玄论战的第三个阶段(3)论战的深化及结局:从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直到1924年岁末,其间“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科玄论战的影响:1、促进了人们对科学与非科学关系的反思:德先生、赛先生、爱先生、美先生、罗先生2、促进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3、助长了科学主义的进一步流行

四、西学东渐

思考:中国的科技在古代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为什么近代科学落后了?请试着给出几个原因。(划线)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 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 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系统以要素为前提,没有要素就形不成系统,形成了,一旦离开要素,系统就不复存在。同样,要素也以系统为前提,它只有作为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方有其要素的品格,离开系统,也就无所谓要素。总之,系统和要素的每一方都只是由于对方的存在,它自己才能存在。 系统和要素的同一性不仅有相互依存的情形,而且还有相互转化、生成的情形,即系统转化为要素,要素转化为系统,每一方都变成它的对方,把对方创造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它们真正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同一。 3、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三个方面: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烟花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 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物质系统地变化对环境质量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体现为系统间的作用。 4、系统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 内容设置 第一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二部分、科学哲学: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三部分、科学史: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学: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五部分、科学进入中国:西方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文化涵义。 第六部分、当代中国科学: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 授课计划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 第二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 第四讲、科学的社会学特征 第五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 第六讲、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 第七讲、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 第八讲、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

知识单元 分 值 知 识 点 总论 4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根据自然科学 的成就阐明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论证辩法是自然科 学研究中普遍有效的方法,自然科学家必自觉地学习辩证哲学 2.自然辩证法学科内容体系: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 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包括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以及数学 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四个方面 学科现状及相关学科群,课程性质、基本内容、现状与问题 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22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科学的四个层面及基本特征, ?器物层面:科学通过技术所物化的产物。 ?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理、理论。 ?精神层面:科学方法、精神、原则、思想。 ?体制层面:科学活动的组织制度。 文化的结构: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 科学的不同层面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 ?器物层面——物质文化:技术系统。 ?体制层面——制度文化:社会系统。 ?解释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 ?精神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 文化的定义:人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所使用的超有机体的方式和手段组织形成的一种复杂机制 古代科学 ?为科学大厦挖地基: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科学大厦的第一根柱基:欧氏几何学 ?最具科学特征的古代科学成就:阿基米德力学 ?用数学来解释自然的第一项重大科学成就:托勒密天文学 ?希腊科学衰落时期的最好成果:盖仑医学 中世纪科学 ?中世纪古代科学的衰落 ?十字军东征和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 ?古代世界的知识向近代传递过程中阿拉伯人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整理

一、填空题(仅供参考) 1、(实证性)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征。 2、(非加和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56页 3、科学探索的起点是提出(科学问题)。 92页 4、与其它逻辑方法相比较,类比方法(创造性)最强,但是可靠性最差。143页 5、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6、(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192页 7、(企业)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09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8、科学抽象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的创造上。124页 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除了具有能动性外,还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受动性)。76页 10、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和直接来源(科学实验)。 186页第一段 1、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与要求。 答: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 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 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 1)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 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互相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一的一张生命大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来维持的。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物质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 演化的动态过程。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自然辩证法 资料整理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与各门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4.如何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5.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怎么样的社会条件?请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思考。 参考资料收集: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与各门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改造自然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界——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自然辩证法的三部分内容:(1) 自然观:自然界的一般规律;(2) 科技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3)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研究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正是自然辩证法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此外,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 (2)自然辩证法与各门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完美版

第二周 ①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 ③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它建立了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完美衔接起来。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自然辩证法将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为我们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灵感,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可以使我们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还能够使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自然辩证法传播的是科学精神,它能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非常生动且实用的学问,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努力掌握它。 第三周 ①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答: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②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自己答案: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这都是对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积极响应。不以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和社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当代中国如何处理和应对人与自然的问题。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不应该也绝不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进行社会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中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秉承“谁开发,谁治理;谁污染,谁保护”的原则,而是要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并时时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学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 第四周 ①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书中对科学含义和本质的定义来回答,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但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为世人公认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给科学下定义是无益的,也是不可能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科学在全部人类历史中确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适合的定义”,“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 一般地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也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贩的性质和特点。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扩大,现代科学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这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形式,现已逐步发展为国家规模和跨国规模,使“科学是一种建制”的界说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我们不应把科学理解为仅仅是知识本身,也不能看成是单一的社会活动。前苏联科学拉契科夫认为:“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些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科学既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动力。 总之,科学既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更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有了这个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所有的假象和谬论全都不攻自破;有了科学这种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才会安定有序;正是有了科学这种文化活动,这种信仰,才使得人们的灵魂有所寄托,前途更加光明;最后正因为科学是真理,所以才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并能回归于实践。 ②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首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其次,科学是对某条件下的事物的正确认知;最后,科学受到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和约束。所以,科学并不是最可靠的知识。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说: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并未被限制在某个固定的点,它是不断发展的得到修正的。就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都有使用范围,超出范围跨越边界都被认为是错的。 既然科学是相对可靠的,那么科学也必须受到怀疑与批判。人的认识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科学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之前的科学认识要被后来的实践所补充和修正,如:探索宇宙奥秘。 ③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答: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第五周 ①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②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地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烟火,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③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重要推动作用。技术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技术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激发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能进入21世纪,进入浩瀚宇宙探秘,深入微观粒子世界都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技术为人类为社会服务。 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人的需求不断提高和不断被刺激产生,技术发展也势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和人们的相应要求。因此,技术不断革新人们的观念的需求。技术的产生和提高需要以人的知识和实践为基础,人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储量并积极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技术革新,是每个国家强大的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④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违背伦理道德,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危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势必导致危害人类的正常社会活动,不能起到为人类社会负的目的。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关系,将出现更多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等行为或现象。自然环境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恶为之基础,环境的破坏,人类就没有容身之处,更谈不上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人们的生活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 因此,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运用技术的成果来更好的保护自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第六周 ①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答:对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理解与我们如何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关。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定律,基本事实具有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人的价值观念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以,科学规律本身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真理是价值中立的。另一方面,科学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尤其不能看作是一种脱离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体系。我们应该首先将科学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一种社会的建制,它是由作为道德载体的人来实现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选题,进行研究或者关于研究成果的应用都要做出价值判断的,都不能价值无涉,不能采取超然的态度。因此,在这方面科学价值不是中立的。 (答案二)科技不是价值中立的。价值中立的观点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纯粹的,没有人的主观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