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妈祖

妈祖

妈祖
妈祖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娘娘。

妈祖娘娘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娘娘的父母二人多行善积德。

妈祖娘娘曾祖父莆田人林保吉,参加北宋军队,林保吉参与了作战指挥。妈祖娘娘的祖父莆田人林孚,妈祖娘娘父亲莆田人林愿,林愿后辞官回乡。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妈祖娘娘的母亲王氏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关于妈祖,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同样的记载也出现于明代的《三裁搜神大全》卷四:“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慈航,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按《莆田县志》这样写道:“林默出生时,而地变紫,有祥光异香。林默则满周岁时,在襁褓中看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慈航经》,十一岁能婆娑按节乐神。

少年时,一日在家静思熟读诗书,偶见一怪异道人从门前过,心中顿悟,拜之为师,得‘玄微真法’。故长大后,能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若以病告,辄意。”这些都是说她有生有异能,少年慕道,精于占卜,长于医术,为民解忧;成年后的妈祖娘娘,这些特点更是突出,立志普济众生,坚决不嫁,父母最终也都顺从了她的意愿,使她更能专心致志地做慈善事业。由于平素精研医理,常为众人治病,教众人防疫消灾,也就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尊重,人们无一不感颂她的功德。林默素来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不图回报的为邻里乡亲们排忧解难,更是常引导人们趋吉避凶,预防海难。邻里乡亲遇到困难,都愿意跟她商量,请求帮助,久而久之,林默大仁大义的事迹也就逐渐的传开了.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海神……”。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羽化飞升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看见,妈祖同诸姐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此后,航海的人又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娘娘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妈祖娘娘乡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道观)。祖庙于公元1023-1032年(天圣年间)扩建,日臻雄伟。1403年-1424年(明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

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并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除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外,泉州的天后宫,宁波庆安的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汕头妈屿岛的天后古庙,汕头市区升平路的老妈宫,漳州漳浦的乌石天后宫为中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道教封号:辅兜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作为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 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 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 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妈祖文化的宗教精神: 由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 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 场所。 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 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 造力。 妈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由妈祖文化搭台,在基 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经济、投资贸易等领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福建已在东盟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沿 海港口业已开通至东南亚的51条海上航线,同时面向东盟国家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沿线地区信息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妈祖文化精神: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湄洲妈祖一日游_高二作文

湄洲妈祖一日游 湄洲妈祖一日游张闻五(2) 湄洲岛地处福建莆田东面,是闽中沿海的一个岛屿,岛的东面是台湾的基隆港。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她吸引着东南亚沿海地区的众多信徒,特别是台湾同胞。 我家住在泉州天后宫附近,经常看到规模宏大海外的旅行团来进香,而泉州天后宫的香坛是湄洲妈祖的分坛。7月4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跟随爸爸和他的同事,一行随团到湄洲旅游。从泉州上了高速到了仙游,然后走省道到了湄洲,路程时间花了两个半小时。 终于上了渡轮,远远望去,湄洲岛就在海的那面,这是我第二次的海上旅行。这里的海水并不像有些书中描写的湛蓝湛蓝的颜色,而是绿中带着浅灰色,由于风平浪静,也没欣赏到那波光汹涌的壮观场面,只是轮船航行时溅起的朵朵白色浪花,和远处自由飞翔的海鸟,给平静的大海增添了一些活力和动感。经过15分钟的颠簸,很快到了对岸。 走出轮渡码头,沿着一条小山道上行,很快就到了我们今天旅游的目的地-——湄洲妈祖庙。在山门的迎宾广场,导游开始向我们讲解有关妈祖的故事。 妈祖名叫林黙,是当地的渔民,也是我们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的湄洲女。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

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福建沿海渔民以打渔为生,林黙从小就熟知水性。由于福建的地理条件,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身亡,就这样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 我们一行来到正殿,只见众多虔诚的信徒祷告朝拜,我也给她深深的一个鞠躬,以示我对她的敬仰和尊重,她一生救人无数,堪称见义勇为的模范,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我在妈祖的大石雕像前拍照留念,紧接着从后山下行,参观了妈祖文化馆,到了新建的妈祖庙,一股穿堂的凉风让我心旷神怡,远处海的那面就是泉州的石化码头。顺着平坦的下山台阶,我们来到一个大广场,据说它曾经是中央电视台“妈祖架心桥,两岸一家亲”和今年中秋音乐会的演出会场,相信到时会有更多的海内外人员到此。 我们一行在“湄洲圣境”的后山门前留下一张“全家福”。也许是这边处于海岛,我觉得要是多种些树绿化那就更好。 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这是暑假的第二篇作文。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1、海上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历史也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远 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 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 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 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朝廷册封传播: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 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 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 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 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自宋代开始,妈祖精神成为海上工作者的重要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 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 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 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 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3、宫庙文化传播:

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8585037.html, 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作者:张富春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1期 摘要:康熙初年,朝廷令部分明郑降清官兵赴今河南济源、鲁山、邓州、信阳等地屯垦。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神像来到中原,妈祖文化因而传入河南。闽营人在中原创建了长葛营坊村天妃宫、邓州天后宫等许多妈祖庙宇。由于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闽营人妈祖信仰出现结构性失忆。当今邓州部分闽营人高山族成分的确认,社会上认祖归宗的潮流,妈祖文化的复兴,刺激了闽营族群的集体记忆,妈祖信仰在闽营人特别是高山族人中复苏。这是其族群意识于“在地化”完成后的凸显。 关键词:中原闽营人;妈祖文化;族群记忆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1—0060—04 中原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河南屯垦的明郑氏集团降清官兵。闽营人在原籍信奉妈祖,来中原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此信仰仍得以秉持,妈祖文化因而在中原地区流布。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第五章第二节《清代进入中原的移民》简单论及中原闽营人;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对邓州闽营人作了探究,张振杰《洛宁“闽营人”》、《中原的“闽营人”》介绍了洛宁闽营人的来历。①本文拟全面研究中原闽营人的分布及其妈祖文化在河南的传播变迁。 一、中原闽营人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旧将蔡禄在福建铜山降清。“禄,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海澄镇)人,自海道来降。顺治十八年九月,授左都督,予三等男世爵。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授河南河北镇总兵官。”②清代兵制河南总镇分河北、南阳二镇,河北镇驻怀庆府(今沁阳市)。康熙四年蔡禄率旧部4000余人屯驻怀庆府,康熙十三年响应吴三桂反清,被内大臣阿密达俘获,“即将蔡禄父子并其侄蔡鼎席及同谋人等俱行正法;其余投诚垦荒弁兵事无干涉者,概不株连”③。蔡禄所带闽南漳浦籍将士有蔡、田等七姓落籍怀庆府济源县(今济源市)。④ 康熙三年明郑氏集团将领林顺、黄廷相继降清,次年二人随施琅进攻台湾,未果。稍后黄廷驻兵福建长乐,林顺移驻河南府(今洛阳市)。康熙六年,“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

莆田湄洲妈祖庙导游词

莆田湄洲妈祖庙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莆田湄州妈祖祖庙参观。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陈。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在参观祖庙之前,让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妈祖的一些生平传说。据史书记载:妈祖是湄洲人,在她出身之前,家里已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但是她的父母一直盼望着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菩萨祷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居们看见有一道红色的光芒直射林家,那红光照得周围的岩石都发了红,就在此时,怀胎十月的母亲产下了一个女婴,因为这孩子出身都不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墨。林墨在小的时候就比其他的孩子聪明伶俐,读书不但过目能够背诵,而且能够理解文字的意思。由于父亲是当时海上的巡检司,所以她博览群书,特别是有关海洋气象方面知识的书,并且一有机会就随父亲出海,渐渐地学会、掌握了水性,观测天气。每当她预测出海上气候的变化,就告诫出海的乡亲避凶就吉,还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船和商船。据说在宋宣和五年,朝廷派使者出使朝鲜,谁知船在东海时遇到了风险,在这临危之际,忽然看见船桅顶上发出了一道道红光,而后风浪平息,转危为安。使者感到非常的奇怪,便问部下到底是什么神灵显圣搭救,恰好船上有一位莆田人,他说明了这是湄洲神女显灵相救。后来这为使者回到朝廷复命时就奏明皇帝,下诏颁赐“顺济”的庙额,这时妈

祖的神迹才第一次由民间传到了朝廷 宋朝时期,朝廷褒封林墨为“灵惠夫人”,后陆续加封了12次,由“夫人”至“圣妃”,元明朝晋封“天妃”,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再加封为“天后”,到清末时封号累加了64次,并被尊称为“天上圣母”。 随着封号的加爵,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妈祖宫庙也不断的重修、扩大,由原来民间奉祀的小庙到后来的大规模重修、扩建,并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我们湄洲妈祖庙也由此奠定了成为世界三千多座妈祖庙的祖庙,受到各地信徒的膜拜。 好了,各位团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妈祖庙宇建筑群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重建的,现在大家就请跟我到里面参观。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祖庙的大牌坊,在这里可以仰望整个祖庙建筑群的全貌,非常的雄伟。 这是寺庙的第一道门,叫山门。大家看它的造型很特别,是皇家城阙形制,因为妈祖的封号是天上圣母,是至高无上的女神。山门内供奉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沿着山门上来,我们来到了仪门,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个竖匾,写者“圣旨”二字,因此这道门又称“圣旨门”,喻示妈祖娘娘曾受到历代帝王的褒封。仪门内的这个大广场,是祭奠时大型乐舞表演的地方。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殿是“太子殿”,是福建总督姚启圣所建的,他原本想用此殿作为正殿,使正殿按一般寺庙建筑风格位于中轴线,但民间习惯上仍愿意遵循古制,只认定旁边这座才是最原始的正殿。现在大家就随我进去参观。这里就是妈祖亿万信徒心中的圣地了。大家看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源起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第一单元 妈祖传说

第一单元妈祖传说 单元导读: 一千多年来,有关妈祖的 故事或传说,一代传一代,脍 炙人口,千古不衰。 妈祖,姓林名默,也叫默 娘,娘妈,于宋朝建隆元年(公 元960)农历三月二十三在湄 洲岛诞生。相传她从出生到满 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 娘”。默娘“秉性聪颖,善观 天象,救人济世,降妖除怪, 治病救人,拯救海难。”做了 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好 事,极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抢险中不幸遇难。 妈祖不是人为杜撰的偶像,她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她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战胜愚顽、慈爱战胜冷酷、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光辉形象。妈祖的许多传说,经过千年演绎和发展,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和人们对妈祖的无限信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让我们一边阅读这些传说故事,一边感受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阅读完这些故事大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更多的妈祖传说故事,通过参观访问了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 1、妈祖诞生

传说福建莆田湄洲岛,有一位林姓官员,为人朴实敦厚,乐善好施,乡亲们都称他为“林善人”。他生了一男五女,当时海难频繁,他怕只有一个儿子,难以维持香火,想多生一男。他们夫妻都信佛,他的妻陈氏,吃斋念佛,日夜向观音菩萨祷告,祈求多赐一子。 有一天晚上,陈氏梦见观音菩萨拿出一颗丸子并对她说:“你家累世功德,上天当庇佑你家,吞食此丸,可得一子,以济天下苍生。”陈氏把丸子一口吞下,她的梦也醒了,就感觉自己怀孕了。 常人怀胎十月,妈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酉时,傍晚时分,天色已黑,伸手不见五指。忽然一颗流星从天而降,光华夺目,照得湄洲岛山海如天,岩石紫红,草木清晰可见,老百姓无不惊奇。上林村(即今天湄洲岛东蔡石后自然村)的林家更是红光冲天,乡亲们以为失火,赶来救援。拥至林家,发现不但没有火,反而异香氤

妈祖祖庙导游词精选5篇

妈祖祖庙导游词精选5篇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因此妈祖庙一直以来都 吸引了不少人前往。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妈祖庙导游词,欢迎 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妈祖祖庙导游词1 各位团友,大 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莆田湄州妈祖祖庙参观。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今 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在参观祖庙之前,让我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妈祖的一些生平传说。据史书记载:妈祖是湄洲人,在她出身之前,家里已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但是她的父母一直盼 望着再生一个儿子,便天天向观音菩萨祷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的农 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邻居们看见有一道红色的光芒直射林家,那红 光照得周围的岩石都发了红,就在此时,怀胎十月的母亲产下了一个 女婴,因为这孩子出身都不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墨。林墨在小 的时候就比其他的孩子聪明伶俐,读书不但过目能够背诵,而且能够 理解文字的意思。由于父亲是当时海上的巡检司,所以她博览群书, 特别是有关海洋气象方面知识的书,并且一有机会就随父亲出海,渐 渐地学会、掌握了水性,观测天气。每当她预测出海上气候的变化, 就告诫出海的乡亲避凶就吉,还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船 和商船。因为林墨一生的行善济世,所以历史上流传了许多她的 神话传说。在她16岁时,因为法力神通,能预知未来,还能乘着席子 渡海,因而被人们称为“神女”。一天,林墨的父亲和哥哥驶船出海,遇到了狂风恶浪,在家织布的林墨突然闭上眼睛,一手拿着棱,一手 扶着杼,脚踏着机轴,拼命挣扎扶持,惟恐有失,这时她母亲正好看见,误认为女儿睡着了,便把她叫醒。林墨被惊醒失手,棱子掉在了 地上,然后她睁开眼睛失声痛哭,说父亲已被我救起,哥哥却坠入海 里了。不久后,她的父亲回到家,将海上遇难的情形告诉给家人,结果和林墨所说的如出一致,为了安慰父母,林墨又孤身一人架船出 海寻找哥哥的遗体。因为这海上救亲的事件,林墨又被人们称为“孝女”。 林墨在28岁的时候为抢救海难而英勇献身。林墨逝世后,航海的人纷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

妈祖节

妈祖节 文章目录*一、妈祖节的概述*二、妈祖节的由来*三、妈祖节的历史发展*四、妈祖节的习俗*五、妈祖节的神话传说*六、妈祖节的节日禁忌 妈祖节的概述 1、概述妈祖节,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海民都来朝圣妈祖。目前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人们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2、别称无 3、节日时间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 4、节日起源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 5、节日活动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 6、节日意义信仰 妈祖节的由来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

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1]。为妈祖察、听世情的两大驾前护卫神,分别为右手持月眉斧头,左手举至额前做远视状的千里眼(又称金精将军),以及右手持方天画戟,左手举至侧耳作听音状的顺风耳(又称水精将军)。 相传妈祖俗名默娘姓林,出生于宋朝(或曰五代末年)福建省兴化郡莆田县湄洲岛,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称林默娘。自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官府承认的神只。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并向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传布,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香港铜锣湾天后庙。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生于公元960年,传说妈祖经常显灵护船,拯救海难。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被奉为海神的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台胞和当地民众都来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可观赏富有特

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妈祖,是我国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悠久历史传承的文化人物。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我的家乡莆田是妈祖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湄洲祖庙被誉为“东方的麦加”。从小在妈祖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我对于妈祖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底蕴和精神寄托,因而对于湄洲妈祖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视,也希望能引起广大信众的关注。 传承和保护妈祖文化从各个层面上来讲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民族团结层面上来说,妈祖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不仅如此,弘扬妈祖文化也对团结全球华人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传承弘扬妈祖文化,能让海外妈祖信众增强自强意识,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凝聚中华民族的全体性。我们通过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中的“忠、孝、义”文化,使两岸同胞充分认识到爱家护国,和平统一才是人间正道。将统一祖国、爱国尽忠的思想扎根于人们心中,先唤醒其良知,再去践行道德意识,完成祖国大业。近几年国际范围内的妈祖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这对团结全球华人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妈祖形象所体现的尽忠爱国、仁爱孝悌、救危扶困和助人为乐的思想精髓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传承妈祖文化,正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妈祖的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善良、智慧和正义的化身。妈祖传说家喻户晓,反映了人们对扶危济困、舍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颂扬和追求,从而激励人们积极向善,涵养一种朴实而崇高的人性品质。 从文化传承层面上来说,传承弘扬妈祖文化就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妈祖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形成、积累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妈祖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因而,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均具有积极意义。我们需要传播正面的民族精神文化,不断创新和拓展文化载体,将妈祖文化发扬光大。 对于湄洲妈祖文化,我们应把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使

海神妈祖

默28岁那年重阳节,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此后经常显灵显圣,救人危难,当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供奉。这就是现在湄洲的妈祖祖庙,各地的妈祖庙都是从这里迎请妈祖神像。 民间关于妈祖林默的传说很多,除了上面的说法外,说她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因之称呼她为“龙女”、“灵女”、“神女”。有的还尊称她为“湄洲神女”、“通元灵女”、“通玄灵女”。后世人们尊称林默为“妈祖”。这里的“妈”,不是妈妈而是奶奶之意。“妈”与“祖”连在一起称呼,是对年高德劭的女人的尊称。 (右页图)妈祖不仅是护航神,传说很久以前,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林家生了一个姑娘,自诞生后直到满月不闻哭声,父母给她取名为“默”。长大以后人们叫她“默娘”(“娘”是“姑娘”、“小姐”的敬称)。林默16岁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驾船出海捕鱼时,海上突然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就在此时,母亲看林默伏在织布机上,双目紧闭,牙关紧咬,汗流满脸,好像跟什么搏斗似的。母亲以为她在做什么噩梦,喊她不应,就轻轻地拍了一下。“哎呀!”林默惊叫一声,醒了过来对母亲喊:“为什么不让我救阿兄!”说完,就呜呜地哭了。不久有人来报阿兄掉到海里了…… 林默救亲的事传开后,乡亲们都称她“神姑”。林 妈祖是水手的保护神、沿海居民生活的守护神, 给人们带来好运与吉祥

历史上确有“林默”其人,但关于她的身世及出生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记载,传统的说法是:林默为五代闽王都巡检林愿之女,自幼好道,得观音菩萨超渡,成为女神,保佑航海的人们。现在人们推测她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960),殁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因为巡检是宋代才有的官职,若生于五代,她的父亲不可能是都巡检。而宋代的文献表明:妈祖生前是一个海滨农村普通的女巫,以后得到百姓的信仰,成为神女。 南宋时,妈祖信仰已在各地海滨传播。文献记载,南宋初年妈祖已在广东官军平定“大奚寇”的战斗中显灵。由于不断出现妈祖显灵护国佑民的事迹,妈祖得到朝廷的重视。 妈祖最早得到朝廷的封号在北宋宣和年间,朝廷派给事中路允迪率船队出使高丽,船队在大洋中遇到风暴,莆田籍水手和官员祈祷妈祖保佑,终于安然到达高丽。这些莆田籍人士回国后奏闻朝廷,宋徽宗下诏给“湄洲神女”赐“顺济”的庙额。之后,妈祖所得的封号越来越多,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封灵惠夫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在莆田籍宰相陈俊卿的主持下,晋封妈祖为“灵惠妃”,意味着她已享受“王”的等级待遇。至宋末,妈祖得到的封号已有14次之多。 元代仅有极少数的神灵从朝廷得到封号;因为元代海运相当发达,从事海运的人员需要妈祖的保佑,妈祖不仅得到封号,而且还上升一级,成为“护国明著天妃”,即皇天上帝之妃。妈祖成为只有关帝等少数几个神灵才能比肩的顶尖之神。 据说,在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春天,朝廷七百余艘漕运粮船,装满粮食自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向河北直沽(天津)驶去。船队行驶中途突然遇到台风,在万分危急之际,押粮官跪下祈祷海神妈祖, 祈求保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向,而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考察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时我们会发现,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产生的温床。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常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以物质生产而言,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后来的畜牧、农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农业与畜牧业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经济支柱,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和信仰观念,产生了民俗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差别。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习俗,更显得丰富多彩。以往国外学者在谈到中国神话时,认为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不宜产生神话。事实恰恰相反,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世界中,它的传承者们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灵和神话。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他庞大的神系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社会是产生信仰和神话的温床。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一种定居式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它很容易形成文化的积淀,出现完整的信仰体系。中国道教对众多神灵的信仰就是在这种稳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信仰因受生产方式、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很大,它的影响必然带有地域性特点。如中国阿尔泰诸民族的萨满信仰,至今还是局限在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的民族之中,保存着古老的形式。所以在谈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形态,关注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而且也是民间信仰大国,信仰体系庞大,文化内涵丰富。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的开禁,一向被视为禁区和“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宽容,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一步步提升,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将民间信仰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文化资源,注意它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在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民俗文化意识迅速得到回归,民俗活动显得空前的活跃。在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一向轻视民间信仰的宗教学家,也渐渐关注民间信仰,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许多专著,探讨宗教的起源和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的民间信仰是宗教产生的基础。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却将它人为地割裂开了。因为以往的宗教学只研究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民间信仰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民间信仰的性质,即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萨满信仰,妈祖信仰是不是宗教?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过去也曾划定过一些界限。如:1、宗教(指人为宗教)大都有创始人,如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等;2、宗教有自己的经典,如《圣经》、《佛经》、《古兰经》、《道德经》等;3、宗教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道教的道观等;4、宗教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如牧师、和尚、阿訇、道士等。而民间信仰是一种松散的、自发的行为。人们由于信仰的不同,可以去宗教活动场所理神,也可以在家中设置神龛供奉神灵(如

台湾民俗

台湾的民俗风情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湾民俗风情的介绍,为更多的人展现了我国宝岛台湾的地方特色,从宗教信仰到衣食住行,都具有当地地方特色,了解了这些民俗,才更能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宝岛台湾。 关键词:台湾,民俗风情,信仰,传统,特色 宝岛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是我国的多岛之省。 一、宗教信仰 台湾的民俗风情大多保留着闽粤古风。宗教性样的盛行是台湾民俗的一大特色。 台湾的寺庙多、信徒多,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地方,共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摩闷教、回教、印度教等,不仅崇向传统信仰,还接受外来宗教思想,也就形成了许多宗教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人因注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所以常将他们神格化供奉在庙里祭拜,如关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道教于17世纪传入台湾,在日据时期,因蕴含中国文化精神,受到日本迫害,信徒只好在佛教寺庙中奉祀道教的神。之后,由于宗教观念宽大,佛教、道教合流,在一个神殿中课同时供奉不同的神,而形成台湾本土的特色。 近来,各方宗教蓬勃发展,除了天主教、基督教外地,还有回教、大同教、天理教等,也都在台湾拥有一片空间。 二、台湾特殊祭祀仪式 台湾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湄州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1、擂鼓鸣炮;2、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

湄洲妈祖庙导游词

莆田湄洲岛妈祖庙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 我是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导游员,我叫李智。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也是海峡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湄洲岛观光旅游。今天的行程将由我为大家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够玩的开心、玩的愉快。 湄洲岛东南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因处海陆之际,形如眉宇,故称湄洲。大家也都说,湄洲岛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海之滨,被大海的碧波濯洗得清净晶莹,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被亚热带多情的海风滋润得妩媚动人。如此妖媚的极品,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在这里有扣人心弦的潮音洞、有能够于夏威夷媲美的黄金沙滩、也有充满传奇故事的鹅尾山石景,但是最闻名还要数令2亿妈祖信众魂牵梦绕的妈祖祖庙啦!这也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重点参观的景点了。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这里也被誉为“东方麦加”。 好的,现在大家就随着我脚步,踏上今天的朝圣之旅吧。 在还没有到达祖庙之前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妈祖的生平。马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因从出生到满月都不曾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默”字。相传她八岁就能诵经,16岁就能下海,还精通天文地理,经常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的渔船。而且,她立志不嫁,一生要以行善救人为事。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为抢救落海的乡亲不幸遇难,年仅28岁。民间传说她是“白日飞升”,在湄屿峰羽化升天。 好了,各位团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就是妈祖庙宇的建筑群了。妈祖庙最早创建于宋雍熙四年,即林默逝世的同年,但随对妈祖的封号加爵,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妈祖宫庙也不断的重修、扩大,由原来民间奉祀的小庙到后来的大规模重修、扩建,日益雄伟。 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群就是上世纪 70至80年代重建的,它东向大海,依山而建,由二十多个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完全是中国古典庙宇式建筑结构,雕梁画栋,琉璃瓦顶,金碧辉煌,龙盘石柱,气势非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掩映在绿荫中的妈祖庙建筑群吧! 好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祖庙的大牌坊,在这里可以仰望整个祖庙建筑群的全貌,非常的雄伟。这是寺庙的第一道门,叫山门。由于马祖被封为至高无上的“天上圣母”缘故,所以山门也被制作成皇家城阙的形制。大家看,山门内供奉的就是耳熟能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了。 让我们沿着山门上走,好的,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仪门,大家看顶上的竖匾上的“圣旨”二字,它喻示妈祖娘娘曾受到历代帝王的褒封。仪门内的这个大广场,是祭奠时大型乐舞表演的地方。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殿是“太子殿”。这是当年的福建总督姚启圣所建的,他原本想用此殿作为正殿,使正殿按一般寺庙建筑风格位于中轴线,但民间习惯上仍愿意遵循古制,只认定旁边这座才是最原始的正殿。 好的,现在大家就随我进去参观。这里就是妈祖亿万信徒心中的圣地了。大家看这满屋的烟雾和信徒就可以知道他们的虔诚。这座殿堂分为上下殿,中间用天井相连。正梁悬挂的是清雍正皇帝御赐的:“神昭海表”的匾额。大家看眼前的这尊端座的妈祖神像,它神态安详,雍容华贵,我们称它“出巡妈祖”,她是四肢是可以活动的木雕软身。97年赴台巡游的妈祖就是这尊神像。在她的

妈祖显灵的传说故事,天后显灵的故事

妈祖显灵的传说故事,天后显灵的故事 其一:甘泉济师 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莆田平海镇,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其二:佑助收艇 传说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风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风,战舰上小艇被风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风停息后,命令出海寻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湾中,艇上人报告说:昨夜波浪中见船头有灯光,似人揽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为感动,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宫,重塑妈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妆楼、朝天阁,并请回妈祖神像一尊奉祀在

船上。 其三:澎湖助战 传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东渡攻打澎湖,军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战,个个英勇向前,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湾。后来清兵强攻澎湖七昼夜,并台湾统一。当时清兵出战攻澎之日,妈祖派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助战,即妈祖"澎湖助战"的神话故事。 其四:托梦建庙 传说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这个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随后验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宋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来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其五:圣泉救疫 传说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

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第二天群众前去控掘并取水饮用,果然灵验。消息传开后,远近人都来取水,络绎不绝,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这口井被誉为"圣泉". 其六:神女搭救 传说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 其七:神女救船 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其八:保护使节

妈祖信仰在海的南岛的流行与传播及其当代价值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的流行与传播及其当代价 值 【摘要】文章阐述了元明清时期妈祖庙宇在海南岛的分布和海南妈祖信仰向南海诸岛及海外的传播情况,探讨了海南妈祖信仰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海南妈祖信仰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稳定,二是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维护国家统一。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海南;妈祖信仰;当代价值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本为福建莆田林氏女子,“宋宣和中,朝廷遣使臣船海中流,适有风涛之变,赖神以免难。使臣路允迪以闻,于是庙中始知妃之灵验著于海也。高宗甫渡,绍兴丙子(1156)始有灵惠夫人之封。壬子(1192),加以妃号。元朝以海运足国,于是配妃以天”。[1]即是说妈祖信仰在宋代即已经开始出现,先是赐封为“灵惠夫人”,后又加封妃号;元代时候封为“天妃”。明清之际,朝廷多有赐封,妈祖信仰更是广泛传播至中国沿海各地区,包括台湾、海南

岛等地,同时还传播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许多国家。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亦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明代唐胄所撰正德《琼台志》载,在琼州府所属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万州(今属万宁市)、崖州(今属三亚市)和感恩县(今属东方市)等地有4座天妃庙,它们都是元代时候所建立。[2]明清时期,海南岛妈祖信仰达到高潮,在琼州府所属的13个州县均建有天妃(后)庙,据统计共有50座之多。“到了近现代,妈祖庙宇在海南有增无减。……在海南岛只要是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数量之多估计已经超过100座。”[3]所以说,妈祖信仰在海南岛具有悠久的传统,同时海南渔民还将妈祖信仰带到南海诸岛,海南籍华侨更是将妈祖信仰传播至所到的南洋各地。 一、元明清?r期妈祖庙宇在海南岛的分布 据地方史志和相关文献著录,元明清以来,海南分布有大量的妈祖宫庙,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妈祖信仰之盛行。本文现试就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著录,以当时海南岛(琼州府所辖)的13个州县为线索,对元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的分布情况做一简述。 琼州府本府及琼山县3座。琼山县是明清时期琼州府州治所在地,今属海口市。其时所建妈祖庙有3座,分别是:其一“在海口,元建”,这是明正德《琼台志》所载元代海南岛所建最早的4座天妃庙之一。其二“在白沙门”。张岳崧所撰道光《琼州府志》谓:“天后庙,一在白沙门,一在海口所。元建,明洪武间屡葺。”据其意,白沙门和海口所2座天后庙,均当在元代时候所建。如果张岳崧所言不虚,加上万

相关文档